九年級物理課堂教案
九年級物理,練習分成跟進課堂、循題漸進、適時回顧三步,遵循學習規律對應知識學習、知識鞏固以及知識深化的三個學習階段進行設計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九年級物理課堂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物理課堂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這節教材首先對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作了歷史的回顧,介紹了四位科學家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貢獻。然后講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物體慣性的概念。這是初、高中知識相銜接的一節課程。學生已經了解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基本內容,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應以教材中有關“力是運動的原因還是改變運動的原因”這一問題認識的發展歷史為線索,以科學思想、科學方法教育與思維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教學的側重點應放在理解人類認識“運動和力”的關系研究、思考、推理過程,學習科學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實驗方法。在牛頓第一定律內容的學習上,注重知識的理解及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為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思維的積極性,本課采取學生自主探究模式組織教學。
二、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新課:運動的起因是什么
(一)學生閱讀歷史的回顧并找出四位科學家關于力和運動的觀點
這塊內容中有些知識點學生是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但學生都看得懂,所以就由學生來完成,同學們相互補充,教師只起到歸納總結的作用。
1.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現象:在平路上人推車,車才能運動,人停止用力,車子就要停下來。
2.伽利略:水平面上物體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摩擦的作用,如果沒有摩擦,水平面上物體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體將保持這一速度運動下去。
笛卡兒:如果沒有其它原因,運動物體將繼續以同一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即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牛頓:一切物體總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二)問:以上四位科學家每一位都把人類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步,試分析每人推進的一步體現在哪里?你認為誰的貢獻?
教師通過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指明學生要探究的內容與方向,具體由學生們合作完成,教師只起到總結歸納的作用。
a)亞里士多德的貢獻:通過直覺的觀察提出問題為科學家的研究確立了課題。
b)伽利略的貢獻:(1)伽利略發現了不易直覺的摩擦力,改變了亞里士多德根據直接經驗得出的直覺結論提出運動不需力維持;(2)思維代替直覺認識宇宙。
c)笛卡兒的貢獻:(1)明確勻速直線運動;(2)指出速度改變是有原因的。
d)牛頓的貢獻:(1)推廣到一切物體;(2)提出靜止;(3)明確力的作用。
關于誰的貢獻大,學生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教師也無需給出一個正確的結論。但是通過對物理學歷史發展過程的考察,對四位科學家貢獻的探究,它將有助于學生了解物理學家認識和發現物理定理、定律的基本方法。從而“以史為鑒”,培養他們以物理學家認識世界本來面目的方式去認識世界。在一定意義上,通過對規律認識的歷史的還原,對學生進行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論的教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這是設計此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本節課的亮點所在。
在該塊教學內容中學生未知的是關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教師要采取的教學方法是采用設計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具體可如下操作。
提問:伽利略用什么方法證明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呢?
演示說明:設置一個向下的斜面,再圓滑地連一個向上的斜面。然后拿一個小球放在斜面某點上,由靜止運動下來,它將沖上另一斜面。
教師設疑:它能“沖”到哪里,它能回到原來高度嗎?如果光滑,結果怎樣?
教師通過一系列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實驗發現,它升不到原來的那個水平高度,這是因為摩擦較大。若換一個摩擦較小的斜面,可以看出,它就較接近那個水平高度。若摩擦越小,就越接近。這是實驗事實??茖W推理:依據這可靠的實驗事實為基礎,然后沿著摩擦力越來越小的發展趨勢,去科學推理──假如摩擦非常非常的小、以至于沒有摩擦,那小球將非常非常接近──以至于達到原來水平高度。這是一種理想的實驗情景,即小球沿著光滑的斜面總能上升到原來的高度。教師指出“假設”兩個字用得很好,它對物理結論進行合理的外推,其結論的得出符合邏輯。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傾角越小,小球為達到原來的高度所通過的路程就越長;傾角越小,通過的路程就越長。然后,我們再去科學推理,假如它最終成為水平面,那小球所通過的路程也就無限長,只能沿著水平面繼續運動下去。
教師總結:“理想實驗”雖然也叫實驗,但它不等同于科學實驗。真實的實驗是一種實踐活動,而“理想實驗”則是一種思維活動,是由人們在抽象思維中設想出來而實際上無法做到的“實驗”。并指出理想實驗是以真實的科學實踐為基礎,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對實際過程做出了更深入的抽象分析。理想實驗是以正確的邏輯法則為依據的。它是自然科學理論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三)演示氣墊導軌實驗
氣墊導軌實驗是學生未知的實驗,所以采用的方法是由師生共同操作完成,教師介紹實驗裝置及裝置的特點,由學生來推動氣墊導軌上的物體,觀察它的運動,進一步地幫助學生加深理解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四)讓學生們仔細閱讀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并思考定律包含的幾層含義
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時,不能只滿足于學生能復述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還應幫助學生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所包含的幾層意思。定律的理解是未知的,但可以在教師的啟發下,通過學生們相互討論、自主探究、教師補充共同完成下面的三層含義。
1.描述了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規律
牛頓第一定律描述了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或者所受的合外力為零時,物體將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2.闡明了力的科學定義
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它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即產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產生和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3.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揭示了物體普遍具有的屬性──慣性。
(五)學生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自己分析慣性問題
九年級物理課堂教案篇2
2.5 V)
實驗電路圖:
實驗要求:
(1)移動變阻器的滑片使小燈泡兩端的電壓分別為額定電壓、低于額定電壓、高于額定電壓(約 1.2U額) 。
(2)記錄電壓值,電流值,同時觀察比較燈的亮度有何區別。
實驗步驟:
(1)按照電路圖連接電路,將滑動變阻器滑片放在阻值處。
(2)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滑片,使電壓表示數依次為2.5 V、2 V和3 V,依次記下電壓表示數U和對應的電流表示數I,分別將U、I記錄在表格中;
(3)觀察并比較三次小燈泡的發光情況,將現象記錄在表格中。
次數
電壓U/V
電流I/A
發光情況
電功率P/W
實驗結論:小燈泡的亮度是由它消耗的實際功率決定的。
【典型例題】小宇同學思考能不能只用一只電表測出小燈泡的電功率,他設計了下列四個電路圖。圖中的電源電壓U保持不變,小燈泡的額定電壓為U0,且U>U0,定值電阻的阻值為R.在不改變電路連接的情況下,能測出小燈泡額定功率的是: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A、S2閉合S3斷開時,電流表把燈泡短路,燈泡不發光;S2斷開S3閉合時,電流表把電阻短路;兩個都閉合或斷開時,電流表均無示數.測不出燈泡的額定電流,該電路圖不能測出小燈泡正常發光時的功率,不符合題意;
B、S2閉合S3斷開,電壓表測電燈兩端的電壓,其上端為正極、下端為負極;S3閉合S2斷開,電壓表測定值電阻R兩端的電壓,其上端為負極,下端為正極;電壓表的兩次接線方法相反,在不改變電路連接方式的情況下,無法進行測量,B圖不能測出小燈泡正常發光時的功率,不符合題意;
C、開關處于1的位置,電壓表測量的是燈泡和電阻串聯后的兩端電壓U;開關處于2的位置,電壓表測量的是燈泡的兩端電壓U0,則小燈泡的電流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表達式是,該電路能測出燈泡正常發光時的功率,符合題意;
D、開關處于1的位置,電流表把燈泡和電阻短路,電流表測量滑動電阻的電流;開關處于2的位置,電流表把小燈泡短路,測量的是通過電阻的電流.測不出燈泡的額定電流,該電路圖不能測出小燈泡正常發光時的功率,不符合題意;
所以選C.
【針對訓練1】圖中是小明和小蘭在“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實驗中連接的電路,所用小燈泡標有“2.5V”字樣。
(1)請指出電路連接中的兩個不當之
處: , 。
(2)改正電路后,閉合開關,移動變阻器滑片時,眼睛應注意觀察 示數;當小燈正常發光時,電流表的示數如圖所示,小燈的額定功率為 瓦。
【答案】(1)電流表并聯在了滑動變阻器兩端;電壓表所接量程太大了;(2)電壓表;0.55.
【解析】
試題分析:(1)根據實物圖可知,電源電壓為兩節干電池串聯而成,即電源電壓為3V,故電壓表的量程選擇0~3V即可,顯然電壓表的量程選擇太大;
電流表應串聯在電路中,而電流表與滑動變阻器并聯;
(2)要測出小燈的額定功率,應在移動滑片時,眼睛注意觀察電壓表的示數,使其達到2.5V;
由圖2可知,電流表的量程為0~0.6A,分度值為0.02A,所以小燈泡的額定電流為0.22A,所以燈泡的額定功率P=UI=2.5V×0.22A=0.55W.
【針對訓練2】小燈泡額定電壓為6V,額定功率估計在7W~l2W之間,小佳按如圖所示甲的電路測定燈的功率,所用電流表有0.6A、3A兩檔,電壓表有3V、l5V兩檔,將它們連入電路時,小佳
作了正確選擇與操作,變阻器滑到某處時兩電表示數如圖的乙、丙所示,則( )
A.小燈泡額定功率為7.5W
B.在5V時小燈泡的功率為7.5W
C.在1V電壓下小燈泡功率7.5W
D.在5V時小燈泡功率為1.5W
【答案】B
【解析】根據題意可知,電流表選擇3A量程,電壓表選擇15V量程,即此時燈泡電壓為5V,電流為1.5A,在5V時小燈泡的功率為P=UI=5×1.5=7.5W,電阻,小燈泡額定功率,在1V電壓下小燈泡功率,所以選B.
二、總結梳理,內化目標
一、實驗原理
P=UI
二、實驗電路圖
三、實驗結論
1.當U實<U額時,P實<P額 發光較暗;
2.當U實=U額時,P實=P額 發光正常;
3.當U實>U額時,P實>P額 發光較亮。
2、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九年級物理課堂教案篇3
電學初步
1、靜電現象:
⑴摩擦可以使物體帶電,帶電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
⑵摩擦起電實質: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使物體顯示出帶電的狀態。
⑶正電荷: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相同,叫正電荷;負電荷: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相同,叫負電荷。
⑷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⑸要知道物體是否帶電,可使用驗電器;驗電器的原理:同種電荷互相排斥。
⑹閃電是一種瞬間發生的大規模放電現象。
2、電路
電路:用導線把電源、用電器、開關等連接起來組成的電的路徑。
⑴各元件的作用:用電器:利用電來工作。電源:供電;開關:控制電路通斷;導線:連接電路,形成電流的路徑;
⑵短路:導線不經過用電器直接跟電源兩極連接的電路,叫短路。整個電路短路是指電源兩端短接,這時整個電路電阻很小,電流很大,電路強烈發熱,會損壞電源甚至引起火災。做實驗時,一定要避免短路;家庭用電時也要注意防止短路。
⑶畫的電路圖說明注意事項:①用統一規定的符號;②連線要橫平豎直;③線路要簡潔、整齊、美觀。
⑷通路是指閉合開關接通電路,電流流過用電器,使用電器進行工作的狀態。斷路是指電路被切斷,電路中沒有電流通過的狀態。
⑸串聯電路、并聯電路的區別:(識別串聯電路與并聯電路的方法:①路徑法②拆除法③支點法)
3、電流
電流是指電荷的定向移動。電流的大小稱為電流強度(簡稱電流,符號為I),國際單位是安培,符號為A。電流方向規定:正電荷運動的方向為電流方向,自由電子移動的方向與電流方向相反。
⑴電流表的讀數:一看量程,二算分度值,三讀數。
⑵電流表的接法:①電流表必須串聯在電路中;②使電流從電流表的“+”接線柱流入,從“-”接線柱流出;③通過電流表的電流不能超過其量程;④嚴禁將電流表與電源或用電器并聯。(注意:①在不超過測量值的情況下,應盡量使用較小的量程測量,對于同一個電流表來說,量程越小測量結果越精確;②在不能估計被測電流大小的情況下,可先用的量程試觸,根據情況選用合適的量程。)
⑶串聯電路的電流特點:串聯電路中的電流處處相等;并聯電路中的電流特點:并聯電路干路中的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
4、電壓
電壓的單位:伏、千伏、毫伏。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電壓使電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原因。
⑴生活中常見的電壓值:一節干電池電壓1.5V;一節蓄電池電壓2V;我國生活用電電壓220V;對人體安全電壓≤36V。
⑵串聯電路中的電壓規律:串聯電路中總電壓等于各部分電壓之和;并聯電路中的電壓規律:并聯電路中各支路的電壓相等。
5、電阻
物理學中把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叫電阻。電阻的符號:R
⑴電阻的單位:歐姆;符號:Ω
⑵單位換算關系:1MΩ=1000kΩ1kΩ=1000Ω
6、電阻相關特性
導體的電阻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
⑴長度相同、橫截面積相同,材料不同,電阻不同;
⑵材料相同、長度相同,橫截面積越大,電阻越小。
⑶材料相同、橫截面積相同,長度越長,電阻越大;
⑷對大多數導體來說,溫度越高,電阻越大。
7、電阻分類
保持阻值不變的電阻簡稱定值電阻??梢哉{節變化的電阻簡稱可變電阻
8、滑動變阻器的結構:
⑴金屬桿:金屬桿的電阻很小,其兩端接線柱間的電阻值幾乎為零,可以忽略不計;
⑵電阻絲:圓筒上纏繞的是表面涂有絕緣層的電阻絲,其阻值較大,標牌上所標的“50Ω”即指電阻絲兩端接線柱間的電阻值;
⑶滑片:滑片可以在金屬桿上左右移動,滑片的上部與金屬桿相連,下端通過電阻絲的接觸滑道(刮去絕緣層的部分)與電阻絲相連通。
⑷接線柱:有四個接線柱,一上一下接入電路時,能起到變阻作用。連接電路時,要斷開開關,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要調到阻值的位置
⑸滑動變阻器的原理:通過改變連入電路的電阻絲的長度來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的大小。
9、歐姆定律:
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歐姆定律公式:I=U/R歐姆定律公式變形式:U=IRR=U/IR
10、歐姆定律意義:
歐姆定律的物理意義:揭示了“導體中的電流由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導體的電阻決定”這一制約關系。
11、伏安法測電阻:
把導體接入電路,使導體中通過電流,用電壓表測出燈泡兩端的電壓,用電流表測出通過燈泡的電流,再用歐姆定律公式算出燈泡的電阻。
九年級物理課堂教案篇4
一、設計思路:
1、指導思想:物理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親身體驗,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物理教學中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發展能力,最終目的培養學生終身的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節課處于蘇科版九年級物理上冊第十二章第四節。本章整體學習能量知識,前面學習了《機械能》、《內能》。這一節是將機械能與內能進行結合,學習兩種能量的轉化及生活應用。同時本節也是對改變內能的方式的補充,所以學好前三節知識是前提,學好本節知識是對前面知識的提升和應用。
3、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通過探究實驗,知道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
2、通過視頻了解熱機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沖程內燃機工作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過程方法目標:
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及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
1、了解內能的利用在社會發展的意義
2、通過探索性實驗,提高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養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本節重點為:認識到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內能的轉化過程。難點是:通過觀察、分析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實例,知道熱機的工作原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實驗現象的分析不會時,教師要為學生搭建一些問題臺階,幫助學生逐步通過現象分析到本質。在對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情況分析時(外界對物體做功時內能增加;物體對外界做功時內能減小)通過實驗歸類,進行突破。對熱機的工作原理這個重難點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刺激:有視頻、有自主學習課本、有問題引導合作討論、有模具針對點觀察(曲軸的轉動情況)。調動學生的各種學習機能來主動學習。
5、教法設計:
實驗探究法、視頻輔助法、指導讀書法、問題引導法。運用實驗探究法能更好的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同時還能讓學生親身體驗。視頻輔助法把不容易展現的汽油機工作過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給學生,彌補了模具小、可視性差的缺陷。指導讀書法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閱讀課本時教師通過問題引導,使自主學習更具指向性,目標性更強。對學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識點教師通過針對點專門突破講解。
6、學法設計:實驗法、觀察法、閱讀法、討論法。這些方法的應用都是為了讓學生限度的參與教學,做學習的主人,自己參與,自己解決。
二、教學準備:利用鐵絲、鉛筆、圖釘等隨手可得的器材讓學生動手體驗做功可以改變物體內能。演示兩個實驗空氣壓縮引火儀、電子式火花發生器、酒精、小瓶,學生體會歸納內能與機械能的轉化。利用汽油機模型、觀看汽油機工作視頻,物體與視頻資源結合,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學習。
教 學 過程
教學步驟
教 師 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新課引入
ppt圖片導入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是什么?
圖片情境導入:為什么汽車高速行駛時,輪胎的溫度會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轉化的?
《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
《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
尋找圖片中改變內能的方式,復習回顧舊知
復習舊知,引出新課題。
二、新課教學
1、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
活動與演示:
(1)把圖釘按在鉛筆的一端,手握鉛筆使圖釘在粗糙的硬紙板上來回摩擦,用手觸摸一下摩擦的地方,有何感覺?圖釘的內能變化了嗎?
(2)小組活動:彎折鐵絲十余次,用手指觸摸一下彎折處,有何感覺?鐵絲的內能變化了嗎?
(3)學生演示:空氣壓縮引火儀,你看到了什么現象?
提問:在剛才的活動中,物體增加的內能從何而來的?能量是如何轉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時,物體的機械能減少,內能增加,即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板書: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做功
提問:(1)采用哪些辦法可以使鐵絲溫度升高內能增大?這些方法中,哪些是采用熱傳遞的方式改變物體的內能的?哪些是通過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的?
學生舉例,如:放在太陽下曬;在石頭上摩擦;放在熱水中燙;放在火上燒;用錘子敲;用力反復彎折等。
(2)僅憑鐵絲溫度升高內能增大這一現象,能否斷定是通過熱傳遞方式還是做功方式來實現的?(做功與熱傳遞的等效性)
(3)你能再舉一些通過做過來改變物體內能的實例嗎?(鉆木取火;飛船自由下落時溫度升高;)
區別:熱傳遞方式是內能的轉移過程,能的形式沒有變;而做功方式是機械能向內能的轉化過程,能的形式已經發生改變。
2、熱機
(1)熱機中的能量轉化情況
演示:演示點火爆炸實驗。
《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 分析能量轉化情況:化學能 內能 機械能
結論:酒精燃燒后的燃氣對外做功,燃氣的內能減少,轉化成機械能。
(2)汽油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熱機:是將燃料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裝置。
觀看視頻:汽油機的工作過程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設問:
(1)汽油機的主要結構是哪幾部分?名稱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機完成一個工做循環要經歷幾個沖程?分別是什么?
(3)每個沖程的特點是什么?(從氣門的開閉和活塞的移動角度分析)
(4)這四個沖程都有能量轉化嗎?如果有分別是怎么轉化的?
(5)汽油機完成一個工做循環曲軸旋轉 圈,活塞往返 次,四沖程內燃機只有________沖程對外做功,其他三個沖程靠_______完成。
第5個問題教師利用模具進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來考察對汽油機的學習效果,用超鏈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閱讀:了解熱機的發展歷程。向學生補充一些蒸汽機、燃氣輪機、渦輪噴氣發動機、火箭發動機的初步知識。
4、小結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
做一做
看一看
學生思考,內能的增加是通過什么方式?
歸納這三個活動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對物體做功
學生舉例
指導學生總結熱傳遞與做功改變內能時的區別。
分析能量的轉化情況
思考:與前三個試驗的區別是什么?
學生看視頻
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后經過小組討論再回答
學生自主學習,互動交流后填寫答案
通過多個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并歸納總結。注重知識的獲得過程。
三個活動分別對應:克服摩擦做功、壓縮做功,讓學生總結共性,學會歸納的方法。
讓學生明白:新舊知識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進行歸納,尋找異同
由點火爆炸試驗引出熱機,同時與前面知識做一對比。讓學生分清機械能與內能轉化包括兩種情況:外界對物體做功與物體對外界做功
先通過視頻讓學生對汽油機有一個整體認識
再通過問題驅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尋找答案
課堂練習
1、如圖所示是熱機的四個沖程,其中屬于做功沖程的是( )
《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
2、汽油機工作過程中,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的沖程是( )
A.吸氣沖程 B.排氣沖程 C.做功沖程 D .壓縮沖程
3、汽油機在壓縮沖程中,工作物質被壓縮,氣缸中氣體的( )
A.壓強增大,溫度降低 B.壓強增大,溫度升高
C.壓強減少,溫度降低 D.壓強減少,溫度升高
作業布置
練習冊21頁1-----10題
板書設計
第四節 機械能和內能的相互轉化(1)
一、 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
克服摩擦做功 外界對物體做功,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 壓縮體積做功
二、 演示點火爆炸試驗:物體對外界做功,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三、 熱機: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裝置
九年級物理課堂教案篇5
一、設計思路:
1、指導思想:物理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親身體驗,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物理教學中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發展能力,最終目的培養學生終身的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節課處于蘇科版九年級物理上冊第十二章第四節。本章整體學習能量知識,前面學習了《機械能》、《內能》。這一節是將機械能與內能進行結合,學習兩種能量的轉化及生活應用。同時本節也是對改變內能的方式的補充,所以學好前三節知識是前提,學好本節知識是對前面知識的提升和應用。
3、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通過探究實驗,知道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
2、通過視頻了解熱機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沖程內燃機工作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過程方法目標:
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及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
1、了解內能的利用在社會發展的意義
2、通過探索性實驗,提高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養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本節重點為:認識到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內能的轉化過程。難點是:通過觀察、分析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實例,知道熱機的工作原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實驗現象的分析不會時,教師要為學生搭建一些問題臺階,幫助學生逐步通過現象分析到本質。在對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情況分析時(外界對物體做功時內能增加;物體對外界做功時內能減小)通過實驗歸類,進行突破。對熱機的工作原理這個重難點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刺激:有視頻、有自主學習課本、有問題引導合作討論、有模具針對點觀察(曲軸的轉動情況)。調動學生的各種學習機能來主動學習。
5、教法設計:
實驗探究法、視頻輔助法、指導讀書法、問題引導法。運用實驗探究法能更好的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同時還能讓學生親身體驗。視頻輔助法把不容易展現的汽油機工作過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給學生,彌補了模具小、可視性差的缺陷。指導讀書法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閱讀課本時教師通過問題引導,使自主學習更具指向性,目標性更強。對學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識點教師通過針對點專門突破講解。
6、學法設計:實驗法、觀察法、閱讀法、討論法。這些方法的應用都是為了讓學生限度的參與教學,做學習的主人,自己參與,自己解決。
二、教學準備:利用鐵絲、鉛筆、圖釘等隨手可得的器材讓學生動手體驗做功可以改變物體內能。演示兩個實驗空氣壓縮引火儀、電子式火花發生器、酒精、小瓶,學生體會歸納內能與機械能的轉化。利用汽油機模型、觀看汽油機工作視頻,物體與視頻資源結合,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學習。
九年級物理課堂教案篇6
一、指導思想
在教學中,端正教學態度,明確教學目的,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深入貫徹素質教育理論和新課程理念,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改革,面向全體,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堅持以本為本,以綱為綱,深入鉆研教材和課程標準,認真批改作業,搞好單元過關,將教學的每項工作落到實處。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加強與其他任課教師的聯系,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積極參加進修學習和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為更好地進行教學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共四單元,是在上學期所學電學知識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力學的有關知識。如,家庭用電、電能、材料等。這些知識是上學期電學知識的延續。再通過本學期知識的學習學生才會對力學有一個較完整的認識。這些知識既是基礎,又是橋梁,作用非常重要。另外,本學期教材中滲透的某些研究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很有指導意義。
物理學習動機和興趣的激發要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物理學習需要的潛在狀態轉化為活動狀態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意向,成為實際學習活動的動力。這就需要創造問題情境,特別是要注意每個課開始的課題引入。教師要善于利用演示實驗或簡煉的具有強烈啟發性的'語言,在上課的開頭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吸引住,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學情分析
本學期擔任九年級兩個班的物理課教學。絕大部分同學對物理有一定興趣,但不夠濃厚,對上學年知識的理解、掌握由于放假等原因已降到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但一些基本物理學習習慣已初步養成。本學期準備采取抓兩頭,促中間的措施,注意加強優等生的培養和差生的轉化,促進中等生的整體進步。
四、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習比較全面的物理學基礎知識及其實際應用,了解物理學與其他學科以及物理學與技術進步、社會發展的關系。
(2)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志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樹立創新意識,結合物理教學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4)要特別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好物理的自信心,面向全體學生,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學習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揮究過程,獲得科學的方法。
(5)激活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要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優化創新能力,讓物理教學充滿新的活力;營選創新環境,培養創新品質;精心設計教學,激發創新靈感。
(6)充分發揮實驗教學作用。物理實驗具有生動、直觀、新異有趣等特點,要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興趣,搞好實驗教學,提高實踐的技能技巧。
(7)提高自身素質。深化教研教改,提高教研水平,做到表達準確,板書簡潔,操作規范,教法創新,使自己的備課、教課、說課、操作、寫作等水平不斷提高,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
五、方法措施
1、搞好模式教學,實施素質教育。
2、悉心鉆研教材,以深入了解學生為一手資料,認真備好每一堂課。
3、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向45分鐘要質量,減輕學生課余負擔。
4、搞好實驗探究,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5、認真設計、精心批改作業,把作業落在實處,抓在手上。 搞好單元過關,把單元過關當做提高質量的重點措施來做。
6、抓好尖子學生,為各種競賽和升學打好基礎。
7、抓好后進生,提高及格率。
8、做好課外輔導,堵好教學中的漏洞,提高教學質量。
9、搞好物理興趣小組,提高學生興趣。
10、建立激勵和競爭機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進取心。
九年級物理課堂教案篇7
運動和力
1、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3、知道1N的大概概念,可能會出現在選擇題的一個選項
4、力的三要素,可能會出現在填空或選擇
5、力的示意圖考作圖
6、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會用來解釋某些現象
7、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實驗
注意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可能考選擇的一個選項
注意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加以概括、推理得出的
8、知道慣性現象
知道是利用慣性還是防止慣性危害
能利用慣性知識解釋某些現象(可能簡答題)
9、知道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
能判斷兩個力是否為一對平衡力(選擇題,一般考是否同體這一條件)
能理解力和運動狀態之間的關系:
牢記:當物體靜止時,它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
當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時,它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
當物體不受力時,它可能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當物體受平衡力時,它可能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只要物體是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合力肯定為0
10、會進行同一直線的二力合成及求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