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物理教案大全
九年級物理教案怎么寫?初中物理是義務教育的基礎學科。本課程一般從初二開始開設,授課時間為兩年。它一般是中考的必修科目。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九年級物理教案大全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物理教案大全篇1
本章學習物質的性質和結構。從廣闊的宇宙到地球上的高山、大海再到微觀的原子和分子,都是本章研究對象。學習本章知識以后,你會知道:宇宙是由什么組成的,物質的三種常見形態:固態、液態、氣態,物質的基本性質-------質量和密度,質量的測量工具-----天平等。同時學會探究物質的密度與質量和體積的關系,會應用質量和密度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應用問題。
第一節 宇宙和微觀世界(1)
(一)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道宇宙是物質組成的,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 的;
(2)了解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
(3)了解原子的結構;
(4)對物質世界從微觀到宏觀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納米技術材料的應用和發展前景。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對物質從宇宙到微觀世界的研究介紹,發現并說明物質是可以分割的;
(2)通過把原子結構與太陽系的類比,建立微觀世界的結構模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物質世界的研究,認識并體驗我們生活在物質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質組成。
學習物質的世界,體會物質世界的奇妙。
(二) 學法點撥
物質世界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研究:宇觀世界:宇宙、銀河系、地球等。它們的體積非常大,大多距離我們非常遠,要借助天文望遠鏡觀察和研究:宏觀世界:地球上人類可以實地觀察和研究;微觀世界:物體尺寸非常小,要借助顯微鏡、電子顯微鏡觀察和研究。
微觀物質的尺度很小,人類肉眼無法直接觀察。但是,分子也有結構,它是由原子組成的。
課前準備
○1取一根蠟燭放入小金屬罐熔化然后觀察蠟燭凝固時體積的變化。
○2查閱、收集有關太陽系、銀河系的資料、人類探索宇宙的資料。
○3查閱、收集有關分子、原子結構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宇宙是由物質組成
教師:人們說廣闊的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那么,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萬物,變化萬千,那么,這絢麗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組成的呢?這一切給人類留了許許多多的謎,引發了人類無限的遐想,激發了一代代科學家對它們孜孜不倦的觀察和研究。那么,這一節課就讓我們沿著科學家的探究的足跡,從宏觀到微觀作一次旅行,對這些問題作一些初步的探討吧。
1.宇宙有多大?
綜合觀察課本圖10.1-1和課本圖10.12-1。
請同學們說出太陽系的九大行星(現報道發現第十大行星)。在太陽系示意圖中找出我們生活的地球。(在離太陽比較近的第三條軌道上)
2.交流資料數據: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陽系之中,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遍的行星;
太陽系置身于銀河系之中,太陽只是銀河系中幾千億科恒星中的一員;
銀河系只是數十億個星系中的一個,一束光穿越銀河系需要十萬光年;
在浩瀚的宇宙中,還有許多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目前,我們人類觀測到的宇宙中擁有數十億個星系。
(3)根據以上資料、數據讓學生推理,說一說他們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結論:宇宙是廣闊無垠的,大得很難以想象。
3.人類對宇宙的探究過程。
交流資料:
中國古代關于宇宙結構的學說;
哥白尼與日心說;
從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到人類第一次乘飛船進入太空;
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
我國“神舟”號飛船的五次成功飛行。宇航員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繞地球航行。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人類對太空宇宙的探索越來越深入,宇宙的奧秘將逐漸被揭示。
4.宇宙的組成
問題: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處于不停的運動和發展之中。
物質由分子組成
○1問題:物質又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從古到今,人們一直在探尋著這個問題的答案。古希臘人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水、火、土、氣四元素組成;我們的祖先認為宇宙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組成。但這些看法都是不科學。到底物質又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2分割物質實驗:
物質分割有一個限度,分割到這一限度時小粒子能保持物質原來性質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電子顯微鏡觀察。科學研究發現:任何物質都是由主其微小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保持了物質原來的性質,意大利物理學家阿伏加德羅第一個把這些粒子叫做分子。
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
○1學生交流課前觀察蠟凝固時體積的變化。(液體蠟在凝固時體積縮小,中間凹陷下去。)
○2問題:我們知道物質一般以固態、液態、氣態的形式存在。物質處于不同狀態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從實驗,我們看到物質在一般情況下由液態變為固態體積縮小,由液態變為氣態,體積增大。物質由分子組成,那么,物質存在的形式與分子的存在狀態是否聯系呢?
○3探究:先讓學生說說他們在課堂上聽課,課間在教室里活動時,課間在操場上自由活動時這三種情況下活動的狀態和活動空間。
固體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液體沒有確定的形狀,具有流動性;氣體具有很強的流動性。
○4結論:根據以上探究,可以認為物質存在的形式與構成物質的分子的運動狀態有關。
原子結構
我們知道了物質同分子組成,人們又猜測分子能不能繼續分割?科學家發現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并把這樣的粒子稱為原子。同時還發現有的分子由多個原子組成,有的分子由單個原子組成。
在一般情況下原子核所帶的正電和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相相等。原子核由更小的粒子---質子和中子組成,而質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組成……
九年級物理教案大全篇2
【教學分析】
本章主要講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關的聲學初步知識。內容包括:我們怎樣聽見聲音,我們怎樣區分聲音,讓聲音為人類服務。重點是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它是解釋各種聲音現象的基礎。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現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導學生認識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從生活中體會到:聲音具有響度、音調、音色這三個特征,知道噪聲的來源,以及控制和減弱噪聲的三種措施,知道人耳聽到的聲音的頻率范圍,知道什么是超聲和次聲,知道聲音的反射現象――回聲。
本章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通過觀察和實驗知道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響度和音調的決定因素;知道控制和減弱噪聲的措施,增強環保意識;學會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難點是學會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
【課時安排】第一節,我們怎樣聽見聲音,1課時;第二節,我們怎樣區分聲音,1課時;第三節,們怎樣區分聲音(續),1課時第四節,讓聲音為人類服務,1課時;第五節,習題課,1課時。
2.1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在空氣中聲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聲波進入人耳后引起聽覺的過程。
2、通過學生自己的設計和活動,證明物體振動發聲;通過對水波、彈簧上疏密波和聲音引起空氣振動形成的疏密波的觀察、類比等活動過程認識聲波;通過比較知道聲波可在空氣等不同介質中傳播效果是不同的;通過看圖和討論,回憶生物課上已學的人耳結構,了解引起聽覺的過程。
3、能積極設計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驗,對聲音通過空氣等介質傳播的活動有興趣,并能找其他物體試驗,還能跟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
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活動中,能進行合理的推理,學習并培養從物理現象中歸納出簡單科學規律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利用手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物理實驗的習慣和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分析】
本節教材由五段組成,是按照聲音的“產生――傳播――要有介質――在不同介質中快慢不同――傳到人耳后,經過了怎樣的途徑引起人的聽覺”的思路來安排的。通過四個活動以及討論、看圖等方式,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聲音的傳播條件。
2)會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
3)在探究活動中,能進行合理的推理,學習并培養從物理現象中歸納出簡單科學規律的方法。
2、難點:
會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法、觀察法、演示實驗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錄音機、乒乓球、水槽等。
九年級物理教案大全篇3
壓強知識歸納
1.壓力: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2.壓強: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3.壓強公式:P=F/S,式中p單位是:帕斯卡,簡稱:帕,1帕=1牛/米2,壓力F單位是:牛;受力面積S單位是:米2
4.增大壓強方法:(1)S不變,F↑;(2)F不變,S↓
(3)同時把F↑,S↓,而減小壓強方法則相反。
液體壓強
1.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由于液體受到重力。使用液體壓強計(U型管壓強計)測量液體內部壓強。
2.液體壓強特點:
(1)液體對容器底和壁都有壓強;
(2)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3)液體的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4)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跟密度有關系。
3.液體壓強計算公式:(ρ是液體密度,單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體自由液面到液體內部某點的豎直距離,單位是米)
4.根據液體壓強公式:可得,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體積和質量無關。
5.流體壓強大小與流速關系:在流體中流速越大地方,壓強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壓強越大。
6.流體壓強大小與流速關系:在流體中流速越大地方,壓強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壓強越大。
大氣壓強
1.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空氣受到重力作用而產生的,大氣壓強隨高度的增大而減小
2.測定大氣壓強值的實驗是:托里拆利實驗。
3.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是:氣壓計,常見氣壓計有水銀氣壓計和無液氣壓計(金屬盒氣壓計)。
4.標準大氣壓:把等于760毫米水銀柱的大氣壓。1標準大氣壓=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5.沸點與氣壓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九年級物理教案大全篇4
一、燃料的熱值及簡單計算
1、熱機是利用燃料燃燒釋放出的能量(熱量)轉化成機械能裝置。
多媒體展示:蒸汽機車拖著長長的列車,冒著濃煙在原野急馳。(煤炭)
裝有汽油機的運動賽車,在賽道上風馳電掣般的飛馳。(汽油)
飛行中的噴氣式飛機尾部噴著高溫高速氣體。(航空煤油)
火箭噴著長長的火舌,在起飛臺上冉冉升起。(化學燃料)
2、質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燒釋放出的能量(熱量)是不相同的
演示:常規燃料標本:木柴、煙煤、焦炭、汽油、柴油、酒精、液化石油氣(透明塑料打火機中裝有)
研討:普通的一個家庭一個月平均要用無煙煤75kg,改用液化石油氣就只需15kg,農村燒大灶的話每月需干木柴150kg。
一個無煙煤(0.6kg)只能燒開5瓶水,而0.6kg的液化氣可以燒一天的飯菜、開水以及還可以燒淋浴的洗澡水。
3、每kg某種燃料完全燃燒釋放出的能量(熱量)稱為這種燃料的熱值:(q)查書中熱值:說出展示的幾種燃料標本各自的熱值:
質量是m的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熱量是:q放=qm
例:完全燃燒100克酒精能釋放出熱量(q酒精=3.0×107j/kgq放=3.0×107j/kg×0.1kg=3.0×106j)
二、熱機效率
1、熱機工作時,不能把燃料釋放的能量全部利用。
研討:站在內燃機排氣口附近就會聞到汽油或柴油的氣味--燃料燃燒并不徹底造成能量損失,如:
打開發動機機蓋,便覺一股熱氣撲面而來
機械散發熱量造成能量損失
有人曾用汽車尾氣的熱量加熱飯菜
廢氣排放也損失部分能量
發動機各部分零件相互摩擦
消耗部分能量
結論:熱機利用的做有用功的熱量只占燃料燃燒放出熱量小部分。
2、熱機效率:(η)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之比。結合火力發電站能流圖,來研討熱機效率。
結論:由于熱損失的原因多,熱機效率一般較低。熱機是人類使用的主要動力機,盡管它的效率不高,我們仍然離不開它。
3、為了合理利用能量人類一直在努力提高熱機效率。
研討:提高熱機效率的途徑,讓燃料充分燃燒。減少發動機各部分之間的摩擦。下決心關停耗能的熱機。研究開發熱能效率更高的熱機。
4、計算熱機效率:
①一臺大型推土機的推力約為3×104n,勻速推著土總行程達10km,消耗柴油約30.3kg,求推土機上裝的柴油機的熱機效率。
=3×104n×104m/[3.3×107(j/kg)×30.3kg]×100%≈30%
答:這臺柴油機熱效率為30%。
②點燃一只無煙煤(0.6kg),能燒開5瓶水,而點燃0.6kg的液化氣可以供普通人家燒一天的飯菜,開水還可以燒淋浴用的洗澡水。這樣看來:不同的燃料不相同。若q無煙煤=3.4×107j/kg,5瓶水的質量約為9.5kg,從20℃燒開,那么這個煤爐的熱效率是多少?
三、熱機為人類社會發展的貢獻,同時也帶來的環保問題。
1、熱機發展史:蒸汽機(效率10%),蒸汽輪機(效率20%),內燃機(效率30%),燃氣輪機(效率40%)
2、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蒸汽機發明后的一百年間,人類所做的工作量相當于以往幾千年工作量的總和",極大地改觀了交通狀況:帆船橫渡大西洋約需25-30天,蒸氣機驅動的輪船約用17天以內。柴油機輪船約為10天,協和式超音速客機只需3.5小時就可以從巴黎飛到紐約。
3、熱機使用引起的環境問題:內燃機大量排放的廢氣會形成毒霧天氣,"酸雨"現象。中國在重慶等地危害嚴重,西歐、美國等地還更為嚴重,造成植被大量死亡,也造成大量湖泊中的成批魚類的死亡。目前世界各國都制定了汽車尾氣的排放標準,減少了煤的使用量,來控制廢氣造成的危害。
九年級物理教案大全篇5
1、比熱容的概念: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簡稱比熱。用符號c表示比熱容。
2、比熱容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比熱容的單位是焦每千克攝氏度,符號是J/(kg?℃)。
3、比熱容的物理意義
(1)比熱容是通過比較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時吸收的熱量,用來表示各種物質的不同性質。
(2)水的比熱容是4.2×103J/(kg?℃)。它的物理意義是:1千克水溫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J。
4、比熱容
(1)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各種物質都有自己的比熱。
(2)從比熱表中還可以看出,各物質中,水的比熱容。這就意味著,在同樣受熱或冷卻的情況下,水的溫度變化要小些。水的這個特征對氣候的影響,很大。在受太陽照射條件相同時,白天沿海地區比內陸地區溫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區溫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區溫度變化小,內陸地區溫度變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內陸比沿海炎熱,冬季內陸比沿海寒冷。
(3)水比熱容大的特點,在生產生活中也經常利用。如汽車發動機、發電機等機器,在工作時要發熱,通常要用循環流動的水來冷卻。冬季也常用熱水取暖。
5、說明
(1)比熱容是物質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種物質的比熱不會因為物質吸收或放出熱量的多少而改變,也不會因為質量的多少或溫度變化的多少而改變。
(2)同種物質在同一狀態下,比熱是一個不變的定值。
(3)物質的狀態改變了,比熱容隨之改變。如水變成冰。
(4)不同物質的比熱容一般不同。
6、熱量的計算:Q=cmΔt。式中,Δt叫做溫度的變化量。它等于熱傳遞過程中末溫度與初溫度之差。
注意:①物體溫度升高到(或降低到)與溫度升高了(或降低了)的意義是不相同的。比如:水溫度從lO℃升高到30℃,溫度的變化量是Δt==30℃-lO℃=2O℃,物體溫度升高了20℃,溫度的變化量Δt=20℃。②熱量Q不能理解為物體在末溫度時的熱量與初溫度時的熱量之差。因為計算物體在某一溫度下所具有的熱量是沒有意義的。正確的理解是熱量Q是末溫度時的物體的內能與初溫度時物體的內能之差。
九年級物理教案大全篇6
一、電荷
1、摩擦過的物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現象,就是摩擦起電現象
2、自然界中只有兩種電荷.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做正電荷;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上帶的電荷叫做負電荷.
3、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
4、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簡稱電荷.電荷的單位是庫侖,簡稱庫,符號C
5、電荷在金屬桿中可以定向移動,金屬是導電的.有的物體善于導電,叫做導體.金屬、人體、食鹽水溶液等都是導體.有的物體不善于導電,叫做絕緣體.橡膠、玻璃、塑料等都是絕緣體.
二、電流和電路
1、電路的組成:1)電源:干電池、蓄電池、發電機
2)用電器:利用電來工作的器件
3)開關:控制電路的通斷
4)導線:連接電路
2、正電荷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
三、串聯和并聯
1、串聯電路:把用電器逐個順次連接起來的電路.電流從電源正極流出后,只有一條通路,逐個通過各用電器后,直接流回電源負極;切斷任何一處電路,整個電路均斷開;開關可以串聯在電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響對電路的控制作用.
2、并聯電路:把用電器并列地連接起來的電路.用電器之間的連接點叫并聯電路的分支點.從電源兩級到分支點的那部分電路叫干路,兩個分支點間的個條電路叫支路.切斷一條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開關可以控制整個電路的通斷,支路開關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斷.
四、電流的強弱
1、電流就是表示電流強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
2、使用電流表的注意事項:1)電流表串聯在待測電路中。2)電流從正接線柱進,負接線柱流出。3)估測、試觸,選擇合適量程
五、家庭電路
1、家庭電路的組成部分:1)進戶線:火線、零線。2)電能表:測用戶在一定時間內消耗的電能。3)總開關(閘刀開關):控制戶內與戶外的通與斷。4)保險絲:當電路中又過大電流,保險絲熔化,自動切斷電路。(其保護作用)
2、進戶的兩條輸電線中,有一條在戶外就已經和大地相連,叫做零線,另一條叫做端線,俗稱火線。
九年級物理教案大全篇7
一、導課。
1、復習提問:什么是機械效率?
熱機是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機器,它跟所有機械一樣,也有效率的問題。熱機的產生和發展,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人類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的問題。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熱機效率和環境的保護。
2、引入新課。
二、熱機的能量損失。
1、提出問題,熱機把燃料所蘊藏的化學能除了做有用功以外;同時還有哪些形式損失能量?
2、梳理總結,說出熱機燃料釋放能量的'主要走向。
三、熱機效率。
1、引出熱機效率的概念,提出自學要求,看課本相關內容畫出熱機效率
2、組織學生討論:如何提高熱機效率
四、環境保護。
1、熱機給人類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什么問題,你覺得應怎樣解決這些問題?
2、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并通過學生的展示予以肯定。
五、出示目標,學生小結。
六、鞏固練習:
1、熱機是把能轉化為能的機械,在熱機里,轉變為的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燒所釋放的能量的比值稱為熱機效率。
2、如何提高熱機效率,是減少能源消耗的重要問題,要提高熱機效率,其主要途徑是減少熱機工作中的各種損失,其次是保證良好的,減少機械損失。
3、為節約能源,需提高熱機的效率,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效率的是()
A、盡量使燃料充分燃燒。
B、盡量增加熱機的工作時間。
C、盡量減少廢氣帶走的熱量。
D、盡量減少熱機部件間的摩擦。
4、目前,社會上有一些舊的被淘汰的內燃機,從長遠看,你認為有必要修一修再使用嗎?說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