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和內容,以便更好地組織教學,確保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怎么才能寫好?這里分享一些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方便大家學習。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1

[教學目標 ]:

1.了解實驗室制取氧氣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學會通過化學實驗制取新物質的方法。

2.認識催化劑、催化作用及分解反應。

3.練習連接儀器的基本操作,動手制取氧氣并試驗氧氣的性質。

[教學重點]:氧氣的制法及實驗操作。

[教學難點 ]:催化劑的概念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復習提問:現有一瓶無色氣體,怎樣證明這瓶氣體是不是氧氣?

氧氣有哪些性質和用途?

引入課題:氧氣這么重要,如何制取氧氣呢?

探討:你知道怎樣制取氧氣?試想一想要得到大量氧氣,可以以什么為原料?

閱讀:P38-39,大量制取氧氣要考慮哪些因素?有哪些方法?這些方法在過程中是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些方法能否用于實驗室中制取氧氣?為什么?

實驗室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氣較好呢?

設問:如何挑選原材料?

實驗探究:過氧化氫在什么條件會產生氧氣?學生填寫表格并匯報:

實驗

現象

原因

1.

2.

3.

討論:如何使上述實驗2檢驗出氧氣?

通過上述三個實驗你認為哪個方法比較適合用于實驗室制氧氣?為什么?

設疑:二氧化錳在反應中起什么作用?

閱讀:P35催化劑、催化作用

提問:怎樣將上述實驗中發生的化學反應表達出來?試寫出文字表達式。

講解:高錳酸鉀也可通過化學反應制得氧氣?

演示:加熱高錳酸鉀并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

板書:寫出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討論:這三個化學反應是否是化合反應呢?為什么?它們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小結:分解反應類型

提問:它們與化合反應有什么區別?

反應類型

反應物

生成物

化合反應

分解反應

課堂小結:學習完本節課后你有什么收獲?

鞏固練習:P401、2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實驗室制取氧氣一般用的是什么藥品?其反應原理的文字表達式怎樣書寫?

設問:如果以高錳酸鉀為原料制取氧氣,你會用到什么儀器?這些儀器如何組裝成裝置?

活動與探究:1.學生觀察圖2-17制取氧氣的裝置圖,回答下列問題:

⑴. 圖中使用了哪些儀器?與你的設計相同嗎?

⑵. 哪部分是發生裝置?哪部分是收集裝置?

⑶. 在安裝裝置時應注意哪些問題?為什么?

2.如何實現制取氧氣呢?(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

⑴. 制取氣體的`裝置如果漏氣,會不會影響實驗?如何解決?

⑵. 加熱固體藥品,應注意哪些方面?

⑶. 結束制取氧氣實驗時,應怎樣操作?

⑷. 小結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

3.氧氣的性質實驗

⑴.        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①   如何使木炭燃燒起來?

②   怎樣操作才能充分利用集氣瓶中的氧氣?

③   如何檢驗生成物?

⑵.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①   如何點燃鐵絲?

②   怎樣把握鐵絲伸入集氣瓶的電動機及速率?

③   為什么集氣瓶中行要預留一些水?

分組合作完成實驗:

課堂小結:學生反思實驗的得失?

作業 :完成探究報告。

課后反思: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2

氨的催化氧化生成NO:4NH3+5O2==Pt,高溫==4NO+6H2O反應生成NO,NO在有足量的O2和水的條件下生成硝酸4NO+3O2+2H2O=4HNO3氨的催化氧化是工業上生產硝酸的重要步驟!!

氨氣的化學性質教學設計

氨氣的催化氧化實驗探究

氨氣的教學過程教案

廢水的處理與利用是現階段煤化工產業發展面臨的重大環保問題。為滿足20__年原國家環境保護部在《現代煤化工建設項目環境準入條件(試行)》中提出的要求,20__年以來獲得環保部環評批復的煤化工項目多數選擇高濃鹽水分質結晶技術路線,一般為生化-深度處理、中水回用、膜濃縮和分鹽處理工藝,其中生化-深度處理是整個工藝的關鍵。某煤制氣企業開展了碎煤加壓氣化酚氨廢水處理中試工程,龍安泰環保通過對該廢水進行小試及類似項目分析比選,中試工程選擇了水解酸化+兩級A/0+臭氧催化氧化+MBR組合工藝,作為中水回用前端的生化—深度處理工藝。

一、廢水水質分析

碎煤加壓氣化廢水是煤化工最難處理的一類廢水,其特點是污染物濃度高,溶解或懸浮有粗煤氣中的多種成分:無機類如氰化物、硫氰化物、硫化物、氨鹽等,有機類如多環芳香族化合物(單元酚、多元酚等)和含氮、氧、硫的雜環化合物(萘、蒽、噻吩、吡啶)及焦油等。該煤制氣企業采用碎煤加壓氣化工藝產生的酚氨廢水酚類及油濃度高,有毒及抑制性物質多,B/C值較低,采用單一生化處理工藝難以達到后續中水回用裝置的進水水質要求。該企業酚氨回收后廢水的水質數據見表1。

表1酚氨回收后的廢水水質數據

二、廢水處理工藝流程及控制參數

2.1工藝流程

從表1水質分析可知,廢水具有高COD、高氨氮、高酚等特點,因此一級處理采用水解酸化+生化A/0工藝:采用水解酸化工藝,可降解大分子有機物,提高B/C值;在A/0池中采用混合液和污泥回流的前置反硝化工藝,可在降解有機物的同時,將氨氮轉變為硝酸鹽、亞硝酸鹽,在反硝化過程中再轉化為氮氣。

經過生化處理后的廢水,污染物主要為難以降解的大分子,增加了深度處理的難度,因此深度處理采用臭氧催化氧化+MBR工藝,采用臭氧催化氧化的方式,打破大分子鏈,轉變為可降解的小分子;同時采用MBR工藝,攔截大分子有機物和活性污泥,增加有機物的降解時間,保障出水水質。酚氨回收后廢水生化-深度處理段工藝流程示意圖如下:

三、運行調試

3.1水解酸化池調試

水解酸化池調試分為污泥接種馴化、定期排泥和補泥、提負荷、凋整運行參數、檢査污泥掛膜等步驟。進水pH為78,溫度為20°C35°C,接種污泥來自該煤制氣廠生化裝置UASB池剩余污泥,接種量為水解酸化池有效池容的10%,初始進水負荷為設計值的30%,定期排泥和補泥,逐步提高進水負荷,每次增加10%~20%,兩周內達到滿負荷運行。根據pH值、B/C值、堿度值和總酚值,判斷水解酸化池的運行效果,適時調整污泥回流比及內回流比。污泥回流比依據沉淀區污泥濃度及水解酸化池內游離污泥濃度確定,內回流比根據水解酸化池出水總酚及進水總酚含量確定,保證回流后水解酸化池進口處總酚質量濃度小于100mg/L。定期檢査池內填料掛膜情況、是否有堵塞等,出現問題及時清理。

3.2兩級A/O生化池調試

兩級A/0池調試包括好氧池和缺氧池調試,涉及活性污泥的培養與馴化,運行參數優化,如碳酸鈉、磷酸鹽、乙酸鈉等加藥量,曝氣量,溫度,pH,SV3o(30min污泥沉降比),MLSS,SRT(污泥停留時間),MLSS(混合液揮發性懸浮固體濃度),污泥回流比,D0,堿度,污泥齡等指標。

為縮短活性污泥馴化周期,兩級A/0池接種污泥取自該煤制氣廠生化裝置A/0池剩余污泥,控制接種污泥質量濃度在5000mg/L左右,采用連續進水、連續出水的模式培養污泥,初期A/0池進水量為設計水量30%,逐步提高進水量,每次增加10%20%,每隔2d3d增加1次,直至滿負荷。控制缺氧池D0質量濃度在0.2mg/L-0.5mg/L,好氧池DO質量濃度在2mg/L-3mg/L;污水水溫在20°C-30°C,污水pH6.5-8.5;二沉池出水堿度在70mg/L左右,總磷質量濃度0.5mg/L左右;另外根據一級A/0的總氮處理效果投加乙酸鈉,確保兩級A/0的C/N值大于40。

3.3臭氧催化氧化塔調試

臭氧催化氧化塔調試的重點是臭氧投加量。初期根據理論投加量60mg/L~80mg/L調整臭氧發生器臭氧產量,檢測接觸塔迸岀水B/C值及COD變化,逐步優化臭氧投加量。

3.4MBR裝置調試

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和生物膜培養是MBR裝置調試的重點。MBR反應器接種該煤制氣廠生化二沉池污泥,接種量為反應器有效容積的20%;生物膜培養分3個階段,馴化階段間歇運行14d;調整運行階段連續運行14d,逐步將進水量從0.53m/h提高到3m/h,控制D0質量濃度大于3mg/L;穩定運行階段10d,處理效果達到設計要求。伴隨生物膜培養,逐步優化粉末活性炭投加量,穩定運行階段粉末活性炭投加量控制在0.3kg/m-0.4kg/m。

四、運行效果

生化-深度處理單元各處理裝置污染物去除效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生化~深度處理單元各關鍵處理裝置發揮了各自應有的功能。水解酸化池CODcr去除率14.5%。兩級A/0裝置充分地去除了污水中以酚類為代表的有機污染物、氨氮以及總氮,其中一級A/0的CODcr、總酚、氨氮和總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別達到80.9%、86.5%、92.1%和85.9%,污染物去除效果顯著。臭氧催化氧化塔和MBR反應器實現深度去除污水殘留的難降解有機物。臭氧催化氧化塔有效降低污水色度。

MBR反應器進一步吸附、過濾、截留、去除污水殘留污染物,其CODcr和總酚去除率分別達到71.5%和87.2%,出水指標平均值CODcr57.4mg/L、氨氮質量濃度3.9mg/L、總氮質量濃度14.2mg/L、總酚質量濃度4.2mg/L,顯著降低污水污染物濃度,出水效果好,達到中水回用段進水要求(CODcr<60mg/L,氨氮質量濃度<5mg/L,總氮質量濃度<15mg/L,總酚質量濃度<10mg/L),且耐沖擊負荷能力強。

表2生化-深度處理單元各處理裝置污染物去除效果

該中試工程為新建污水處理項目,廢水處理量為3.5m/h,日廢水處理量平均為84m,運行費用包括公用工程費、運行藥劑費、人工管理費。公用工程消耗主要包括電、儀表空氣、循環冷卻水,其中電量平均消耗約680.08kWh,電費以0.88元/(kWh)計,則需電費7.12元/m;儀表空氣平均日消耗432m,費用以0.1元/m計,則需費用o.51元/m;循環冷卻水平均日消耗98.4t,費用以0.45元/t計,則需費用0-53元/m。需加乙酸鈉、磷酸鹽、PAC、PAM和活性填料費用約為3.58元/m,人工費為0.35元/m。不計設備折舊,運行費用合計約為12.09元/m。

五、結論

對該煤制氣企業碎煤加壓氣化酚氨回收后廢水處理中試工程,龍安泰環保采用水解酸化+兩級A/O+臭氧催化氧化+MBR工藝,廢水經處理后C0Dcr降至57.4mg/L,去除率為97.1%,氨氮質量濃度降至3.9mg/L,去除率為96.5%,總氮質量濃度降至14.2mg/L,去除率為89.1%,總酚質量濃度降至4.2mg/L,去除率為98.7%,均達到設計出水水質指標,滿足后續中水回用段進水水質要求。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純水與自然水、硬水、軟水的區別;

(2)了解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第三單元自然界的水課題3水的凈化。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農村及自來水廠對水的凈化方法的討論與探究,了解凈化水的方法,初步學會過濾這種凈化水的方法;

(2)通過對硬水危害的探討,讓學生了解硬水軟化的必要性,并學會區分硬水和軟水。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題的學習,增強學生挖掘生活中的化學的欲望;

(2)在課堂實驗以及家庭小實驗中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大膽實踐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了解硬水、軟水的區別,初步學會過濾和蒸餾的實驗操作技能

教學準備

1、準備好一杯渾濁的河水;

2、準備過濾、蒸餾所用的儀器、藥品以及過濾實驗中代用品;

3、準備肥皂水、硬水和軟水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趣導入

出示一杯混濁的河水,一瓶礦泉水

從物質的分類上,這兩種水屬于哪一類物質?里面有哪些物質?

海水呢?井水呢?自來水呢?

小結: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純水,含有許多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雜質。

在某些鄉村沒有自來水,只能飲用河水,那么如何把河水變成生活用水呢?

思考回答:屬于混合物

討論分析河水、礦泉礦泉水等的.的組成成分

創設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物質、事實出發,營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

小組交流組織討論了解原理

同學們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使水得到凈化,化學教案《第三單元自然界的水課題3水的凈化》。下面,我們來了解自來水廠是如何凈化水的。請到過自來水廠的同學介紹自來水廠的凈水設備(看圖)

自來水廠的凈水過程大體上是取水→沉淀→過濾→吸附→消毒→配水

學生介紹自來水廠的凈化設備、凈水的過程。

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1、在凈化水的過程中,沉淀、過濾、吸附分別除去什么雜質?

2、其中過濾這步操作是怎樣進行的?

沉淀:除去不溶性雜質;

過濾:除去不溶性雜質;

吸附:既能除去不溶性雜質;也能除去可溶性雜質;

活動探究鍛煉技能學會方法

讓我們在實驗過程中體驗水的凈化過程和過濾操作的要點

1、向混濁的河水中加入明礬;

2、制作過濾器

3、過濾

觀察實驗現象,思考操作要點。

充分創造條件,讓學生親自動手。

思考

加入明礬后靜置,現象如何?

過濾過程中,應注意的要點是什么?

可以什么物質代替實驗中的濾紙和漏斗來過濾液體?

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尋找代用品

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創新思維。

經過上述凈化后的水看上去比較澄清了,但這水是純凈物嗎?

出示熱水瓶中的水垢

硬水軟水的概念。

硬水和軟水如何來區分呢?請你們設計方案

小結:檢驗硬水和軟水:用肥皂水,產生泡沫較多的是軟水,不易產生泡沫的硬水。

思考水中的雜質,有沒有去除干凈;

思考:水垢形成的原因,了解硬水和軟水的特點。

根據生活經驗提出各種方案,如可以把水煮沸,洗衣服看泡沫多少等

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樹立生活中處處有化學的觀念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挖掘化學問題的探究欲望。

出示圖片了解硬水的危害。

有什么辦法可以除去水中的鈣、鎂化合物,使硬水變成軟水呢?

觀看圖片對硬水的危害有一定的認識

學生考慮并回答:生活中是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我們剛才所用的軟水是蒸餾水,它是凈化程度較高的水,而蒸餾是重要的實驗操作,它不僅可以除去不溶性的雜質,不可以除去可溶性的雜質

通過實驗來制取蒸餾水

小結:凈化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過濾、蒸餾等

了解蒸餾是凈化程度較高的一種操作

學會實驗室制取蒸餾水的方法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4

一、學習目標:

1、能說出緩沖作用、緩沖溶液的概念;

2、知道3種類型緩沖溶液;

3、學會判斷構成緩沖溶液的條件;

4、試講解緩沖原理。

二、學習重點:緩沖溶液及其組成

學習難點:緩沖溶液的組成、緩沖原理。

三、教法、學法指導:

通過閱讀課本再結合學案的導學問題進行知識梳理,小組探究最后完成課內探究部分題目及相關問題。

四、導學過程:

激趣導入:

我們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圍為7.35~7.45,pH值不因代謝過程中產生酸、堿性物質而變化。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圍能保持在7.35~7.45?

出示目標:

投影出示目標,學生齊讀目標,明確學習方向。

問題導學

1:(自主學習獨立完成)

1、什么是緩沖作用?

2、什么是緩沖溶液?緩沖溶液有那兩部分組成?

3、根據緩沖溶液的組成,常見的緩沖溶液有哪三種類型?

深入探究:

1、強酸及其對應的鹽(如HCL和NaCL)溶液是否具有緩沖能力?

2、在CH3COOH和CH3COONa構成的緩沖對中抗堿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NH3.H2O和NH4CL構成的緩沖對中抗堿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NaH2PO3和Na2HPO3構成的緩沖對中抗堿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

精講點撥:(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教師精講點撥,建構知識)緩沖溶液類型:弱酸及其對應鹽中要注意多元弱酸如H2CO3和NaHCO3可構成緩沖對,但H2CO3和Na2CO3是不能構成緩沖對的,也就是說要構成緩沖對其抗堿成分在抗堿的過程中必須轉化出抗酸的成分,抗酸的成分在抗酸的過程中也必須轉化為抗堿的成分。

范例剖析:(學生自主完成)

1、對于緩沖作用的敘述,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能夠對抗外來酸而保持溶液PH幾乎不變的作用

B.能夠對抗外來堿而保持溶液PH幾乎不變的作用

C.能夠對抗外來大量的酸或堿而保持溶液PH幾乎不變的作用

D.能夠對抗外來少量的酸、堿或適量的稀釋而保持溶液PH幾乎不變的作用

2、下列化合物中,不可構成緩沖對的一組是()

A.CH3COOH和CH3COONaB.NH3.H2O和NH4CL

C.NaH2PO3和Na2HPO3D.HCL和NaCL

問題導學2:

1.試說明緩沖原理

學習札記:(總結學習過程與收獲)

板書設計:緩沖溶液

1、緩沖作用。

2、緩沖溶液及其組成。

3.緩沖溶液三種類型。

強化練習:

1.基礎訓練:

1.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緩沖溶液能能夠對抗外來少量的酸或堿。

B.強酸或強堿也具有緩沖作用。

C.人體內的各種緩沖對使體液PH保持不變。

D.人體血液中緩沖能力最強的緩沖對是H2CO3-NaHCO。

32.能力提升:

1、下列化合物中,不可構成緩沖對的一組是()

A.CH3COOH和CH3COONaB.NH3.H2O和NH4CL。

C.NaH2PO3和Na2HPO3D.HCL和NaOH。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5

【學習情景】展示金屬制品的圖片。

【提問】圖片中的制品主要由什么材料制成?

【講解】金屬材料包括純金屬以及它們的合金。

【新課引入】本單元我們就來學習金屬和金屬材料。

【展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板書】第八單元金屬和金屬材料

課題1金屬材料

【設問】根據生活經驗,你所知道的金屬有哪些?你見過哪些金屬制品?

我所知道的金屬

【學生回答、交流】

【小結】金屬的種類有很多,而我們最常見的金屬有鐵、鋁和銅。

【展示】銅和鐵是人類使用較早的金屬,我國勞動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銅器,春秋戰國時期就會冶鐵和煉鋼。鋁的利用要比銅和鐵晚得多,那僅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鋁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蝕等優良性能,現在世界上鋁的年產量已超過了銅,位于鐵之后,居第二位。

【板書】一、金屬的物理性質

【過渡】下面,我們就以銅、鐵為例,來對金屬的物理性質進行探討。

【活動與探究】學生分組進行

1、觀察它們的顏色和光澤。

2、感覺一下同體積不同金屬塊的質量大小,由此判斷它們的密度大小。

3、試試不同金屬片是否容易被彎曲、折斷,并感覺它們硬度是否相同。

4、用電池和小燈泡等試試他們能否導電,并比較燈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5、用手拿著金屬片的一端,在酒精燈火焰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時間不要長,防止燙傷),試試它能不能傳熱。

【學生實驗探究、完成報告、交流討論;教師巡視】

學生匯報、交流,教師板書】

【實驗1的結論】金屬都有顏色、有光澤。

【實驗2和實驗3的結論】不同金屬的密度、硬度不同。金屬能被彎曲,而且不易折斷。

【實驗4的結論】金屬具有導電性,不同金屬的導電能力各不相同。

【實驗5的結論】金屬具有導熱性。

【學習情景】展示細銅絲、薄銅片等。

【介紹】抽成細絲的性質為延性,打軋成薄片的性質為展性。金屬的延展性決定了金屬一般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

【教師總結并板書】有顏色和光澤,常溫下為固態(汞除外);不同金屬的密度、硬度不同;金屬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且熔點較高。

【討論】

1、制造飛機和制造機器底座,對所用金屬的密度和硬度會有什么要求?

2、電爐絲是用金屬鎢制成的,你認為它利用了鎢的哪些性質?

【過渡】金屬不僅具有以上共性還有各自的特性。

【投影】一些金屬物理性質的比較。(P3表8-1)

【學生分析比較匯報】

【介紹】金屬之最(課本P4)

【討論】投影展示:

1、為什么菜刀、鐮刀、錘子等用鐵制而不用鉛制?

2、銀的導電性比銅好,為什么電線一般用銅制而不用銀制?

3、為什么燈泡里的燈絲用鎢制而不用錫制?如果用錫制的話,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

4、用來鑄造硬幣的金屬材料需要具有什么性質?

【學生分組討論后匯報交流】

【總結】用途主要由性質決定。還需考慮價格、資源,是否美觀,使用是否便利,廢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以及對環境的影響等。

【轉折】展示飛機圖片,思考制造飛機的材料中為什么大量使用鋁合金而不用純鋁?

【設疑】那么,什么是合金?合金的性質與其組分金屬有何不同?合金的應用范圍怎樣?我們常用的合金有哪些?哪些合金最有前途?

【閱讀】課本P4—5《合金》的內容。

【設問】我們應該怎樣定義合金?談談你的看法。

【歸納】1、合金是在金屬中加熱熔合某些金屬(或非金屬)形成的具有金屬特征的物質。

【介紹】生鐵和鋼。

【比較】2、合金與組成它們的金屬性質比較。

【實驗探究】實驗8-1(備注:焊錫和錫的比較課外完成)

1、比較黃銅片和銅片的光澤、顏色。

2、將黃銅片和銅片互相刻劃,比較它們的硬度。

【過渡】合金的熔點與其組分金屬相比,又有何特點呢?下面我們以焊錫為例,進行實驗。

【演示實驗8-2】如圖8-6所示,將綠豆粒大的焊錫、錫和鉛放置在鐵片上,加熱鐵片的中心部分,觀察,比較焊錫和組成它的純金屬錫、鉛的熔化溫度。

【總結】合金的很多性能與組成它們的純金屬存在差異,從而使合金更容易適合于不同的用途。

【講解】3、合金比純金屬具有更廣泛的用途。

【展示】幾種常見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課本P6)。

【過渡】合金在人類生活和生產中具有極為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新的金屬和合金一直在被不斷的發展和應用。例如,鈦和鈦合金就是近30年來引起人們普遍重視和關注的一種新型金屬材料。

【板書】4、鈦和鈦合金新型金屬材料

【展示】鈦和鈦合金、新型金屬材料的有關資料。

【小結】課本P7。

【布置課外作業】習題4、5

【做一做】家庭小實驗——淬火與回火

課后小結

1.金屬具有很多共同的物理性質。例如,常溫下它們都是固體(汞除外),有金屬光澤,大多數為電和熱的優良導體,有延展性,密度較大,熔點較高。

2.物質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物質的用途,但這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在考慮物質的用途時,還需要考慮價格、資源、是否美觀、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廢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對環境的影響等多種因素。

3.金屬材料包括鐵、鋁、銅等純金屬和合金。在金屬中加熱熔合某些金屬或非金屬而制得的合金,其性能會發生改變。合金的強度和硬度一般比組成它們的純金屬更高,抗腐蝕性能等也更好,因此,合金具有更廣泛的用途。

板書

第八單元金屬和金屬材料

課題一金屬材料

一、金屬的物理性質

有顏色和光澤,常溫下為固態(汞除外);

不同金屬的密度、硬度不同。

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和延展性,熔點較高;

二、合金

1、合金是在金屬中加熱熔合某些金屬(或非金屬)形成的具有金屬特征的物質。

2、合金與組成它們的金屬性質比較(存在差異,體現優異)。

3、合金比純金屬具有更廣泛的用途。

4、新型金屬材料

鈦和鈦合金

形狀記憶合金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6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生活中常見的鹽(第二課時)》。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設置、教學過程設計及教學策略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生活中常見的鹽》的第二課時,通過上節課教學,學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見的鹽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及鹽的某些化學性質,在此基礎上,這節課主要探究學習復分解反應及發生的條件。從《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化學學科自身特點可以看出:復分解反應是非常重要的知識內容,它要求學生掌握復分解反應的概念、條件及酸堿鹽的溶解性;學會判斷復分解反應類型;正確書寫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

本課學習前學生已知道常見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和化合、分解、置換反應,但對酸、堿、鹽之間的反應類型不能做出判斷,從而產生疑問,因此,本課學習復分解反應,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感到似曾相識,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會緩解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緊張情緒,使學生保持輕松、良好的心態。而教材內容的整體安排又體現了復分解反應知識的層次性、系統性,滲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理念,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復分解反應作為化學用語中的“高層建筑”,既需要前面基礎知識:元素符號、化合價及化學式書寫等基本化學用語的輔助,也需要酸堿鹽溶解性和復分解反應條件的支撐。所以,熟練準確的書寫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無論是對初中化學知識的學習還是今后化學的繼續學習,都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提升學生化學學習的綜合素養也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說目標

依據課標、教材內容,從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復分解反應,能根據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判斷一些常見酸、堿、鹽之間的反應能否發生。

2、初步學會正確書寫復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學語言表述有關的信息。

2、學會運用分類、比較等方法對實驗所得信息進行歸納,概括出反應規律,形成“復分解反應的概念”,通過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體會“復分解反應的條件”、“酸堿鹽的溶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對復分解反應的學習,增強了對基礎知識的系統掌握和靈活應用能力,初步形成較系統的知識網絡,感受到知識之間相互聯系的重要性,深刻體會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三、說學情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化學教學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化學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要求,本課題的教學過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關注:

(1)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

本課題所需的知識基礎,如:鹽的組成特點及常見鹽的化學性質、酸堿鹽的溶解性等,學生已經具備。但從學生學習過程中反映的情況看,還存在如下幾個問題:基礎不扎實、知識不系統、應用不靈活,再加上我校學生基礎相對比較薄弱,這些因素都直接制約著學生今后化學學習的提高與發展。因此,本課教學,應采取鞏固完善、系統提高、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學生在回憶、比較、歸納等過程中形成有關復分解反應內容的學習思路和方法。

(2)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形象感悟和系統歸納是學好本課題的重要方法。教學中,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提高對知識的理解感悟;采用不同的習題練習方式,從不同角度對復分解反應的概念及發生條件進行鞏固,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歸納與綜合應用能力,開闊學生的學習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系統建構能力。

(3)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

本課題所需的知識是將已學的內容進行歸納、延伸,所以,對基礎知識應讓基礎較差的學生交流回答,并給予相應的肯定評價,提高他們化學學習的自信心;對具有一定綜合難度的問題,讓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鼓勵他們勤于思考、敢于質疑,形成善于爭鳴的學習氛圍,積極引導他們合作交流、合作探究。使各類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能有所收獲、提高和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1、課題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圖片,引出鹽的組成特點及化學性質,分析歸納熟悉的酸與鹽、堿與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特點,引出復分解反應的概念。

2、直觀形象,突破重難點

初三的學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為了能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學習器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感悟度。通過flash動畫,動態展示復分解反應概念中“相互交換成分”是如何進行的,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加強對復分解反應實質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來突破重難點:

環節一,重點突破:理解復分解反應的本質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學生熟練書寫常見酸與鹽、堿與鹽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播放flash動畫,動態演示復分解反應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加強對復分解反應實質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

環節二,難點突破:學生結合已有的學習體會歸納出酸與鹽、Na2CO3與Ca(OH)2、酸與堿發生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通過合作探究實驗:NaOH能與CuSO4或FeCl3反應、NaCl與AgNO3、Na2SO4與BaCl2都能發生反應,并且都屬于復分解反應,有這些已知反應的生成物特點,歸納出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播放flash動畫,從微觀角度形象、動態地演示復分解反應發生所具備的條件,加深學生對復分解反應能否發生條件的判斷,突破教學難點。

3、歸納總結

通過書寫常見鹽的化學方程式與置換反應的特點的比較,總結復分解反應的概念,歸納出復分解反應類型。

4、實驗探究

通過CuSO4與NaOH、FeCL3與NaOH、AgNO3與NaCl、Na2SO4與BaCl2實驗探究,觀察現象,分析、得出結論,堿與鹽、鹽與鹽發生反應有沉淀生成,對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有了感性認識,將感性認識轉化成理論知識,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必須要“尊重客觀事實”、“化學知識以實驗為基礎”的道理,提高學生復分解反應發生條件的認識。

5、拓展提高

通過教學設計中的具體練習,在鞏固復分解反應相關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對知識系統與綜合應用的能力,提高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

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體現了復分解反應知識的層次性和系統性,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滲透化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五、本課教學設計對我的啟示

我認為教學設計的過程就是教師——教材——學生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不但是對學生教育的過程,也是師生相互教育的過程,更是教師自我教育反省的過程,在此才能發現自己的“弱點”,努力挖掘自己的“亮點”。

三:目標重難點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金屬的物理性質。

(2)物質性質與用途之間的辯證關系。

重點的突出:為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我采用科學探究和分析歸納的教學方法。

目標難點

(1)培養學生運用探究方法得出相關結論的能力。

(2)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難點的突破: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準備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分析歸納的方式來學習。

四:說教學方法

根據化學課程標準“要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的要求,以及本節課的內容。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采用實驗探究法,按照提出問題—實驗探究—觀察分析—得出結論的程序實行探究式討論教學

設計意圖:

通過教學,將學生的思維活動由認識知識到認識方法,由書本知識拓展到課外知識,教學活動層次逐步深化,學生的個性得到的張揚,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在興奮的狀態。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主動的參與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中來。因為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會取長補短,有利于學生形成技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但由于學生擔負這一責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

五:說學習方法:

學法指導是教師在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由于本課實驗的探究的內容很多,學生的思維又特別活躍,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逐步得到發展。

這時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知道和見過部分金屬,但對金屬的物理性質和用途認識不夠深刻。他們喜歡探究與實踐,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但知識面較窄、語言表達能力較弱,在實驗探究方法、學習方法和總結知識的系統性、條理性等方面均有欠缺,需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所以我準備讓學生采用調查考察,實驗探究,收集資料,整理歸納,小組討論及交流分享等學習方法。

六:說教學流程

(一)設疑激趣

復習引入:我們已學習了碳、氫、氧等非金屬單質的知識,今天我們要研究另一類單質──金屬。接著利用多媒體介紹“銅是人類歷最早使用的金屬,而我國是最早使用銅器的國家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在商代就會制造青銅器,春秋時期就會冶鐵和戰國時期就會煉鋼。由圖片介紹馬踏飛燕的來歷:1969年,銅奔馬在甘肅武威出土。1984年,定為中國旅標志。20__年“馬踏飛燕”仿制品作為國禮送給美國總統布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然后讓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金屬制品,并展示他們課前收集到的金屬制品,如:銅錢、硬幣、紀念章等,使學生感覺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金屬材料。體現了“從生活走進化學”的新課標教學理念。接著利用多媒體播放金屬材料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等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資料,進一步突出化學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金屬材料的興趣和好奇心,從而產生了解金屬性質的探究欲。

實驗探究

首先教師創設問題情景:我們知道金屬有很多用途,可為什么金屬會有這么廣泛的用途呢?這是由它們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質決定的。同學們想知道金屬的性質嗎?在激發學生興趣基礎上,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實驗來探究金屬的物理性質。

[探究實驗]請學生利用實驗臺上的儀器、材料,盡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屬的物理性質。(教師可以預先設計一些試驗步驟)

學生分別取出鐵絲、銅絲、鋁絲。①用細砂紙打磨這些金屬絲,用濾紙擦拭后,觀察它們的顏色和光澤;②用力試試它們是否容易被彎曲、折斷;③分別用小刀割一下;④分別用鐵錘用力錘一下;⑤用手拿著金屬絲的一端,在酒精燈上加熱另一端,試試它們能不能傳熱;⑥用電池、小燈泡試試它們能不能導電。

學生匯報自己的實驗結果,介紹實驗探究方法,同時進行師生評價。目的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并通過評價,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歸納總結:

科學探究結束,讓學生歸納出常見金屬的物理性質,如:大多數是銀白色,有金屬光澤,常溫下多數是固體,密度、硬度一般較大,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和延展性等。多媒體展示物理性質圖后,教師指出:金屬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質外,還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鐵、鋁等大多數金屬都呈銀白色,但銅卻呈紫紅色,金呈黃色;在常溫下,鐵、鋁、銅等大多數金屬都是固體,但體溫計中的汞卻是液體……金屬的導電性、導熱性、密度、熔點、硬度等物理性質差別也較大。出示幾種金屬的物理性質數據表,請同學們分析,留意導電性,密度,熔點,熔點最低,硬度金屬是什錫等)的物理性質。

接著讓學生根據表8-1中的數據,并結合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其他現象,討論分析課本第三頁中的問題。學生分析討論后分別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得出以下結論:物質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物質的用途,但這不是的決定因素,在考慮物質的用途時,還需要考慮價格、資源存量、是否美觀,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廢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對環境的影響等多種因素。從而使學生理解性質決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質的辨證關系。

設計意圖:

讓學生積極參與,學會與人交流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使學生學會將生活現象與學科學習有機結合的科學方法。

自主學習在探究

?教師提出問題:

1、我們在生活中所見到的金屬是不是純金屬?

2、什么是合金?常見的合金有哪些?3、合金與純金屬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閱讀課文第4~5頁相互討論。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然后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學生帶著問題分組實驗,觀察黃銅片和銅片、焊錫和錫的光澤和顏色;將它們互相刻劃、比較硬度,比較焊錫,錫、鋁的熔化溫度。總結出合金比純金屬的硬度大、韌性強、熔點低的特性。

設計意圖:

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感受學習化學的樂趣,體會學習化學的價值。在愉快的心境中學習合金的定義、合金與金屬的區別等知識。最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鈦和鈦合金等21世紀的重要金屬材料激發學生興趣和學好化學的決心,培養學生把知識用于建設祖國、報效祖國的責任感。

練習應用:

為了增強學生用化學知識服務生活的意識,體現“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接著我設計了兩個練習題。

熔點密度強度導電性導熱性抗腐蝕性2500℃3g/cm3與鋼相似良好良好優異1、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金屬,它的一些性質如下:

這種金屬的表面有一層氧化物保護層,試設想這種金屬的可能用途。

2、某課外活動小組去一家廢舊金屬回收公司辨別生鐵和廢鋼,他們利用所學的有關生鐵和鋼的性能和用途等知識進行辨別,收獲很大。試問:該課外小組可能利用那些比較簡便的方法辨別生鐵和廢鋼的?

設計意圖:

通過該環節,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合理利用化學資源的能力。讓學生經過思考,運用已學化學知識進行大膽設想,盡可能多地說出該金屬的用途,并及時給予鼓勵。

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學以致用,增強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七:板書設計:

第八單元課題1金屬材料

一、物理性質

1、共性:常溫下大部分為固體(汞是液體),有金屬光澤,大多為電和熱的良導體,有延展性,密度較大,熔點較高。

2、特性:

二、性質決定用途

三、合金

八: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是對一節課過后的理性思考,是對一節課成功的肯定,也是對一節課不足的及時補充。通過同學們的掌握情況,及時把本科的突發奇想記錄下來。

九:教學理念

好的科學探究,為學生落實了技能目標,強化了過程與方法,點撥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本節課體現了這樣幾個教學理念:

⑴本節課內容比較多,化繁為簡,建立了新的教學體系。

⑵新課標的三維目標只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才能支撐,本節課就是對這種理念的不斷探索。

⑶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深奧的知識淺顯化,復雜的知識條理化。

⑷強調科學探究的科學性,體驗探究的快樂、倡導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金屬的化學性質說課稿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屬的化學性質》是九年級化學第八單元課題2的內容,具體內容主要有常見金屬的三點化學性質及置換反應的定義。本課題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對金屬的化學性質進行較為深入、系統地學習,這樣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識更加完整。它側重于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獲得提高,而且學好本課題為以后學習酸、堿、鹽打下良好的基礎。

2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科學、簡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學生實際,切實突出重點,體現全面性,綜合性和發展性。鑒于理解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鐵、鋁、銅等常見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②初步認識金屬活動性順序和置換反應

③能用金屬活動性順序對有關的置換反應進行簡單的判斷,并能利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2)過程與方法:

①初步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能用文字、圖表和化學語言表述有關信息

②初步學會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②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激發和增強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難點

我是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內容設置及對今后教學的影響來制定教學重、難點的。教材介紹了金屬與氧氣、金屬與酸、金屬與鹽的反應,這三點化學性質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金屬的活動性強弱;為今后學習酸、堿、鹽的知識做了鋪墊;而且金屬在生活、生產中的廣泛應用;所以,我確定本課題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認識金屬活動性順序。由于金屬活動性順序比較抽象,需要學生記憶,而且在運用時需考慮一定的條件;又緊密結合學生對金屬的認識、思維能力、生活經驗以及這個年齡段的特征等因素,我確定本課題的難點是運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4教法分析

根據新課標及教學目標的要求,以及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

本節課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為主線,結合使用啟發法、歸納分析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新課標要求,初中化學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教材的重點放在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究上,采用實驗——討論的探究模式,設計這些探究過程,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善于動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從客觀事實中歸納得出結論的方法,使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再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齡特征,所以我以實驗探究法為主線。使學生通過探究過程,了解常見金屬活動性順序,突出重點。再結合使用一些輔助的教學方法幫助同學們運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一些實際問題,突破難點。多種教學方法互相穿插滲透,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優化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達到效果。

5學法指導:

根據學習目標要求,學生的學習主要采用以下學習方法:實驗法、歸納總結法。實驗是反映化學學科特點,學習化學知識的最有效途徑。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邊觀察、邊記錄、邊思考,在教師指引下按科學的方法處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結論。這樣強化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逐步學會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方法。結合歸納總結法,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歸納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對所得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

6教學程序

為使學生對金屬活動順序的探究緊湊、有效,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特意把置換反應的概念放在金屬的化學性質探究之后討論,并在教學程序的最后,通過反饋練習來鞏固,以求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情境,溫故導新以科學事例創設情境,回憶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在現代考古中,發現從地下出土的文物里,金銀器具總是比鐵器保存得完整、完好,而且年代比鐵器早。你知道為什么嗎?(設計意圖)以科學事例創設情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寓示著本課題的重點。

二:活動探究,探索新知

1、金屬與氧氣反應;

2、金屬與酸的反應(改進);

3、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

化學方程式:

置換反應:

設計意圖:

通過三個探究過程:1.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2.金屬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3.金屬與鹽溶液的置換。采用實驗——探究的模式讓學生從探究中發現知識,通過對幾種金屬活動性的比較,進而引出常見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用途,突破重點。在每個探究后都精心設計問題或列舉事例,聯系生活、生產實際,加強對金屬活動性運用的學習,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消化,并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再緊密結合課后精選的反饋練習,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三)交流討論、歸納小結。學生回顧、反思,課堂小結。

使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比較金屬活動性強弱,突出重點。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使學生能對獲得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加工處理,培養學生比較、歸納、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四)練習反饋,鞏固新知

設計意圖

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團結協作中獲得成功,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通過反思,總結自身獲得的經驗和不足,增強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進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內在智慧,啟發學

生反思有助于學生的自我反饋、自我調整、自我完善,使學生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通過學生的反饋、反思,聯系實際教學過程,有利于教師總結、反思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以及發現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以及補救措施。這樣有利于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教師不斷深入地鉆研、體會教學理論,從而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和能力

交流討論歸納小結

【小結反思】談談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設計意圖

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團結協作中獲得成功,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通過反思,總結自身獲得的經驗和不足,增強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進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內在智慧,啟發學生反思有助于學生的自我反饋、自我調整、自我完善,使學生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通過學生的反饋、反思,聯系實際教學過程,有利于教師總結、反思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以及發現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以及補救措施。這樣有利于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教師不斷深入地鉆研、體會教學理論,從而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和能力。

板書設計:

第八單元課題2金屬的化學性質

金屬的化學性質

1、金屬與氧氣的反應

2、金屬與酸的反應現象:金屬表面有氣泡冒出。

結論:(1)根據反應劇烈程度可知同種金屬活動性:

Mg>Zn>Fe>Cu

(2)金屬活動性較強的金屬才能與酸反應生成氫氣

3、金屬與某些金屬化合物溶液的反應

2Al+3CuSO4====3Cu+Al2(SO4)3

Cu+2AgNO3====Cu(NO3)2+2Ag

結論:(1)三種金屬活動性順序:Al>Cu>Ag

(2)活動性較強的金屬能把活動性較弱的金屬從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換出來。

置換反應

1、定義:由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與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

2、特點:A+BC=AC+B

7:教學理念:

側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思路的綜合評價。

聯系生活、生產實際,加強對金屬活動性運用的學習,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消化,并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再緊密結合課后精選的反饋練習,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7

一、教學設計思路

為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立足課堂,采取“師生互動,合作探究”的模式,以啟發、誘導、探究、交流等教學方法,使課堂變為開放的課堂,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探究氛圍,為培養學生逐漸形成善于協作、勤于思考、勇于創新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奠定了基礎。在課堂上,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分組實驗等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優化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教案

課題

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

課題1空氣

授課人

王麗輝

學校

大慶市

第五十五中學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空氣的組成。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對空氣組成的探究,培養學生能夠設計和完成簡單化學實驗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體驗探究成功的樂趣。

重點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難點

探究空氣成分的實驗設計及操作。

教學方法

以學生獨立操作、觀察、歸納為探究主體,教師進行穿針引線引導學生大膽的探究、討論、猜想、嘗試、交流使學生獲取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儀器、藥品

儀器:鐘罩、水槽、燃燒匙、單孔橡皮塞、集氣瓶、燒杯、乳膠管、導管、雙孔橡皮塞、彈簧夾、酒精燈、木板。

藥品:紅磷、木炭、蠟燭、水。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出示空杯子,問:杯內有沒有物質,如果有,里面的是什么?

空氣是一種“看不到摸不著”的物質,它與我們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種物質還是多種物質組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空氣的成分。

【板書課題】

思考、回答問題,醞釀化學思維,

了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入課題。

【提問】

1.空氣就在你周圍,你能描述一下它是什么樣的嗎?

2.空氣是一種單一物質嗎?它主要由哪些物質組成呢?

用語言進行精煉的描述,對學生進行概括思維的能力訓練。

提出問題使學生產生求知欲,引入空氣組成的討論。

【演示】“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的實驗。

介紹儀器名稱,操作順序,提示學生觀察要點,紅磷燃燒的主要現象和水面變化的情況(強調煙和霧的區別)

【注】

1.實驗前,將集氣瓶容積5等分

2.引導學生依據觀察紅磷燃燒現象的方法觀察、描述燃燒現象,觀察水面上升的情況。

1.觀察、思考、填寫觀察記錄:

紅磷燃燒時有大量生成,同時集氣瓶內水面逐漸,等燃燒停止,白煙消失后,集氣瓶內水面上升了約體積,剩余氣體約占總體積的。用燃著的火柴伸入集氣瓶內,火焰。

2.了解紅磷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通過演示,指導學生觀察,明確本次實驗的目的及實驗原理。

【分析討論】

①你觀察到哪些實驗現象?

②紅磷燃燒是哪兩種物質發生化學反應?

③另一種物質具體來自于哪里?

④為什么紅磷要過量,剩余的紅磷為什么不燃燒?

⑤鐘罩或集氣瓶內水面為什么會上升?為什么水面上升只1/5而不是全部?

⑥猜想剩下的氣體具有什么性質?

⑦由此你能得出哪些結論?

分析、思考、討論、歸納、得出結論。

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在實驗中不斷向學生提問,設置懸念讓學生思考或提出假設,體驗化學學習是以實驗為基礎,由現象得出結論的學習方法。

【學生分組實驗】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介紹儀器名稱,裝置原理,操作順序,注意事項

學生可自選做如下實驗: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思維的意識。

【思考】實驗中,如果進水量非常少時實驗失敗,原因你能找出來嗎?介紹給大家

【拓展探究】

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

1.實驗中應遵照什么原則選擇藥品?能否選擇硫、鐵絲、蠟燭?如果選用蠟燭做此實驗應做如何改進?有哪些優缺點?

2.為什么進水量接近1/5卻總小于1/5?原因有哪些?

3.瓶內的氣體能支持燃燒嗎?瓶內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還能繼續上升嗎?這說明了氮氣的什么性質?

學生認真的分析,從現象到本質的剖析問題,拓展思維,得出結論。

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的分析、解決、探究問題的能力及細致認真的科學態度。

【講述】學生課前已做過預習,想一想今天做的這個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的實驗,是受誰的啟發而做的呢?

(具體研究拉瓦錫測定空氣成分的實驗)

【投影】拉瓦錫及其探究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簡介。

【動畫展示】氧化汞受熱分解及汞在氧氣中加熱合成氧化汞的過程。

了解空氣發現史:

18世紀70年代,瑞典化學家舍勒、德國化學家普利斯特里先后通過實驗制得了氧氣,但他們受傳統錯誤理論的束縛,沒有繼續實驗。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重視化學反應中物質質量的變化,擺脫了傳統錯誤理論的束縛,尊重事實,得出空氣是由氮氣和氧氣組成。

通過介紹人類對空氣認識的史話,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出示]:文字評價題,對本節課進行評估。

[小結]:聽取學生的小結匯報;了解本節課的宏觀效應。

[拓展]:設A、B層作業,指導學生閱讀相關課外書籍及網站。

競爭性搶答文字評價題。

1.口頭小結:本節課認識了空氣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各物質有哪些性質?

2.了解實驗室探究空氣成分實驗的原理及選擇藥品的依據。

3.通過本節探究課,得到了哪些收獲?

4.完成課堂作業,記錄準備閱讀的課外書籍,查找有關網站。

培養自我評價的能力

培養歸納小結及語言表達能力;拓展視野,遷移思維。

【板書】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

課題1空氣

一、空氣的組成

二、空氣的發現史

教學反思

通過學生的親身探究、設計、動手操作實驗,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同學間合作的互助精神,不但使學生獲得了知識,綜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利用實驗、多媒體教學,生動直觀,效果好。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8

一.教學內容:有機物專題

二.教學目標:

有機反應類型及特征

重點:有機物間的性質及相互轉化關系

說明:

1、取代反應是指有機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團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代替的反應,其產物一般為兩種物質,能發生取代反應的物質有:烷烴、苯及其同系物、鹵代烴、醇、羧酸和酯等,有時在題目中也會出現一些反應,符合取代反應的特征,也應歸納為取代反應。

2、加成反應:有機物分子中不飽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團結合生成新的物質的反應,能發生加成反應的官能團有:碳碳雙鍵、碳碳叁鍵、碳氧雙鍵等,可以加成的物質有:H2、X2、HX、H2O和HCN等,極性分子和不對稱烯烴發生加成反應時,應遵循馬氏規則,即帶負電荷部分總是加在含氫較少的碳原子上。在信息題中,往往還考慮醛與醛之間的加成反應生成羥醛類物質。

3、消去反應:有機物分子在一定條件下從一個分子中脫去一個或幾個小分子物質(如:HX、H2O等)生成不飽和雙鍵或叁鍵,如鹵代烴和醇。

4、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在有機物反應中,有機物加氧去氫的反應是氧化反應,有機物加氫去氧的反應是還原反應.氧化反應如:有機物的燃燒;烯、炔等含雙鍵、叁鍵等不飽和鍵的物質被酸性KMnO4等強氧化劑氧化;烯烴、醇、醛的催化氧化、烷烴的催化氧化生成酸等.都屬于有機物的氧化反應.而含有不飽和鍵的有機物與氫氣的加成反應都可以看成是還原反應.

5、聚合反應:聚合反應也可以分為兩類,其主要特點是通過小分子物質間的相互作用,生成有機高分子化合物,按照其反應特征及產物類型可分為:加聚反應和縮聚反應.加聚反應: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化合物通過加成反應互相結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其產物中只有高聚物,無其他小分子物質,但生成的高聚物由于n值不同,所以一般為混合物,加聚反應的單體一般為烯烴、炔烴(二烯烴)、醛等含有不飽和雙鍵或叁鍵的物質.縮聚反應是單體間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時還生成小分子物質,這種反應的特點是生成的鏈節的組成與單體的組成略有不同,常見的縮聚反應有:生成聚酯的酯縮聚、生成蛋白質的肽縮聚、酚醛縮聚等.

6、顯色反應:某些有機物跟某些試劑作用而產生特征顏色,如:苯酚遇三氯化鐵溶液顯紫色;淀粉與碘顯藍色;某些蛋白質遇濃硝酸顯黃色等.

7、裂化:多碳原子的烷烴在高溫或催化劑存在的條件下可以把相對分子質量大,沸點高的烴斷裂成相對分子質量小,沸點低的烴,從而提高汽油的產量和質量.

(三)有機合成路線的推導:

一般有三種:一是“直推法”;二是“反推法”;三是“直推法”和“逆推法”相結合的。比較常用的是“逆推法”。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各種有機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官能團的引入與消去。醛基還原(也可稱為與氫氣加成)可得到醇羥基,醇羥基在一定條件下發生消去反應可生成烯烴,烯烴發生加聚反應生成聚丙烯。則形成過程中可能用到的反應類型有:加成(還原)、消去、加聚等反應類型。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有機物同分異構體的書寫與判斷,同分異構體分子式相同而結構不同,因此,在解題時要圍繞結構不同加以分析。(1)問中1mol甲與足量金屬Na反應生成1molH2,說明有兩個羥基(醇羥基或羧酸羥基),又因為甲還能與NaHCO3溶液反應,故,原結構中含有一個醇羥基和一個羧酸羥基,則結構簡式為:CH2(OH)CH2COOH;若甲能發生銀鏡反應,則說明甲中含有醛基,則其結構簡式為:CH2(OH)CH(OH)CHO。

(2)乙分子中所有同類原子的化學環境相同,且不與金屬Na反應,說明乙分子中碳原子和氫原子都是等效的,且沒有羥基的存在。具有對稱性。故結構為:

(3)丙分子中碳與氧分別有兩種化學環境,氫的化學環境相同,說明氫原子呈對稱結構,而碳和氧原子則有兩種排列方式,三個氧原子有兩種排列方式,則必有一種是C=O雙鍵,另一種為碳氧單鍵。由此可得結構為:<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這種材料可采用如下圖所示的合成路線

(1)①該同分異構體的苯環上相鄰的三個碳原子上都連有取代基。

②該同分異構體在一定條件下能發生銀鏡反應和水解反應,遇到FeCl3溶液顯紫色。

答案:

【模擬】

1、有機物的正確命名為()

A、2-乙基-3,3-二甲基-4-乙基戊烷B、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C、3,3,4-三甲基己烷D、2,3,3-三甲基己烷

2、下列各選項中兩種粒子所含電子數不相等的是()

A、羥甲基(-CH2OH)和甲氧基(CH3O-)B、亞硝酸(HNO2)和亞硝酸根(NO5、應用納米新材料能給人民幣進行殺菌、消毒。我國納米專家王雪平發明的“WXP復合納米材料”的主要化學成份是氨基二氯代戊二醛的含硅衍,它能保持長期殺菌作用。有鑒于此,35位人大代表聯名提交了一份議案,要求加快將此新技術應用到人民幣制造中去。若戊二醛是直鏈的,請你根據所學的推斷沸點不同的氨基二氯代戊二醛的同分異構體可能有()

A、4種B、5種C、6種D、8種

6、有機物A和B,只由C、H、O兩種或三種元素組成,相同物質的量的A和B完全燃燒時,消耗氧氣的物質的量相等,下列對A、B的判斷錯誤的是()

A、A與B互為同分異構體B、A與B的分子組成相差n個“CH2”

C、A與B的分子組成相差n個“CO2”D、A與B的分子組成相差n個“H2O”

7、在由5種基團-CH3、-OH、-CHO、-C6H5、-COOH兩兩組成的物質中,能與NaOH反應的有機物有()

A、4種B、5種C、6種D、7種

8、按反應特征與產物的結構關系,有機反應大致可分為:取代反應、消去反應、加成反應三種,下列反應中屬于加成反應的是()

A、C6H5CH2ClNaCN?D→C6H5CH2CNNaCl

B、C6H5LiCO2?D→C6H5COOLi

C、CH3CH2CHO+HCN?D&rarr高中地理;CH3CH2CH(CN)OH

D、CH3COOHC2H5OH?D→CH3COOC2H5+H2O

9、環丙烷的結構簡式可表示為△,而環己烷因碳原子在空間排列方式不同,有兩種空間異構體(如圖)a為船式,b為椅式的結構,當環己烷的不同碳原子上連有兩個重氫(D)原子時,包括重氫在六個碳環上位置不同與空間異構在內的異構體共有()

或NaOH的最大量分別是()

A、6mol;1molB、5mol;1mol

C、6mol;2molD、5mol;2mol

11、據最近的美國《農業研究》雜志報道,美國的科學家發現半胱氨酸能增強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力,對控制艾滋病毒的蔓延有奇效。已知半胱氨酸的結構簡式為,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半胱氨酸,屬于a-氨基酸

B、半胱氨酸是一種兩性物質

C、兩分子半胱氨酸,脫水形成的二肽結構簡式為:

D、HS?D?D?D可與NaOH溶液反應放出一種堿性氣體

12、己烯雌酚是一種激素類藥物,結構如下。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它易溶于有機溶劑

B、可與NaOH和NaHCO3發生反應

C、1mol該有機物可以與5molBr2發生反應

D、該有機物分子中,一定有14個碳原子共平面

13、我國科學者合成了許多結構復雜的天然有機化合物,如葉綠素、血紅素、維生素B12等。葉綠素的結構如下圖。下列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A、葉綠素屬于高分子化合物

B、在一定條件下,葉綠素能發生加成、水解、酯化等反應

C、葉綠素不屬于芳香族化合物

D、葉綠素分子中含有兩種類型的雙鍵

14、將和請你評價若用上述方法制取乙醛存在哪些不足(寫出兩點)。

II、某課外活動小組利用下圖裝置進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并制取乙醛,圖中鐵架臺等裝置已略去,粗黑線表示乳膠管。請填寫下列空白:

(1)甲裝置常常浸在70~80℃的水浴中,目的是。

(2)實驗時,先加熱玻璃管乙中的鍍銀銅絲,約1分鐘后鼓入空氣,此時銅絲即呈紅熱狀態。若把酒精燈撤走,控制一定的鼓氣速度,銅絲能長時間保持紅熱直到實驗結束。

①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是________反應(填“放熱”或“吸熱”),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②控制鼓氣速度的方法是,若鼓氣速度過快則會,若鼓氣速度過慢則會。

(3)若試管丁中用水吸收產物,則要在導管乙、丙之間接上戊裝置,其連接方法是(填戊裝置中導管代號):乙接、_______接丙;若產物不用水吸收而是直接冷卻,應將試管丁浸在_____中。

16、在有機物分子中,若碳原子連接四個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團,該碳原子稱為不對稱碳原子(或手性碳原子),以__C表示。具有手性碳原子的有機物具有光學活性。

(1)下列分子中,沒有光學活性的是,含有兩個手性碳原子的是。

A、乳酸?DCHOH?D?DCHOH?DCHOH?D?DCHO

D、核糖,它有多種同分異構體、其中屬于多羥基醛,且分子中只有一個手性碳原子的異構體有數種,請寫出它們的結構簡式,并標出手性碳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已知:①R?D?D

②苯環上原有的取代基對新導入的取代基進入苯環的位置有顯著影響。

以下是用苯作原料制備一系列化合物的轉化關系圖:

(1)A轉化為B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中“苯→①→②”省略了反應條件,請寫出①、②物質的結構簡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在苯環上的二氯代物有種同分異構體。

(4)有機物的所有原子(填“是”或“不是”)在同一平面上。

18、在烴的分子結構中,若每減少2個氫原子,則相當于碳碳間增加一對共用電子對。

試回答:

(1)分子式為CnH2n2的烴分子中碳碳間共有電子對數為_。

(2)分子式為CnH2n-6的烴分子中碳碳間共用電子對數為_____。

(3)Cx可看做是烴減氫后的產物,若某物質分子中碳碳間的共用電子對數為160,則符合該條件的碳單質的分子式為;符合該條件的單烯烴的分子式為。

(4)目前,化學家們已經找到十余種富勒烯家族的Cx,它們分子結構中都有由正五邊形和正六邊形構成的封閉的凸多面體,C60就是其中的一種富勒烯,其結構如圖所示。第(3)小題中的Cx也是其中一種富勒烯,則第(3)小題Cx結構中五邊形和六邊形的個數分別是____________和。(提示:歐拉定理:頂點數面數-棱數=2)

19、軟性隱形眼鏡可由聚甲基丙烯酸羥乙酯(HEMA)制成超薄鏡片,其合成路線可以是:

已知⑴2CH3CHO2H2O

②控制甲中單位時間內的氣泡數帶走過多熱量,難以保證反應所需溫度反應放熱太少,不能達到反應所需溫度

(3)ba冰水

16、

(1)B;C

(2)A、B、E

17、

(3)6(4)不是

18、(1)碳成鍵電子數有4個,所有碳成鍵電子總數減去與氫成鍵的電子數,剩余的電子數為碳碳成鍵的電子數:

(2)同理可計算:,C80;

又因單烯烴的通式為,

單烯烴的分子式為C160H320

(4)設五邊形和六邊形的個數分別為

解之得

19、

⑴CH2=CHCH3(CH3)2C(OH)COOH

⑵氧化消去

⑶CH2ClCH2Cl+2H2OHOCH2CH2OHCH2=C(CH3)COOHCH2=C(CH3)COOCH2CH2OHH2O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9

制取氧氣化學教案

目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了解實驗室制氧氣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實驗操作。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氧氣的制法,認識催化劑和催化作用,掌握探究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催化劑的探究和閱讀有關材料,培養勇于創新的科學精

重點:氧氣的制法及實驗操作。

難點:催化劑的概念及催化作用。

實驗準備:

1、藥品:5%的`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高錳酸鉀

2、儀器:大試管,酒精燈、木條、火柴,集氣瓶、水槽。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舊識回顧:

根據氧氣的性質說明氧氣有什么性質?如何檢驗一瓶無色氣體是氧氣?

2、情景導入:

出示氧氣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圖片,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純凈的氧氣,那如何制得純凈的氧氣呢?

3、探究新課

[實驗2—5]:過氧化氫制氧氣

目的:通過實驗探究實驗室制氧氣的方法和原理。

現象:

結論:

過氧化氫 氧氣+水

討論:1、用過的二氧化錳能否再用?

[實驗2—6]:在用過的二氧化錳中再次加入過氧化氫溶液,觀察能否再次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結論:1、這種在化學反應里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都沒有改變的物質叫做催化劑(又叫觸媒)(一變二不變)

2、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3、硫酸銅溶液對過氧化氫的分解出具有催化作用。

探究: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

現象:高錳酸鉀是暗紫色的固體,加熱后能產生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氣體——氧氣。同時生成錳酸鉀和二氧化錳。

加熱

結論:

高錳酸鉀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討論:用加熱過氧化氫與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來制取氧氣的反應與化合反有什么不同?

明確:由一種反應物生成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叫分解反應,一變多

A   C+B

第二課時:實驗室制氧氣

1、舊識回顧:

實驗室用什么藥品制氧氣?

2、探究新課:

思考:實驗室采用什么裝置來制取氧氣?

出示:圖2-17和圖2-18

討論:

1、在圖2-17和圖2-18中,使用了哪些儀器?

2、哪部分是氣體發生裝置,哪部分是氣體收集裝置?

3、如何檢查發生裝置的氣密性?

4、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氣?

學生陳述:略

教師演示:實驗室制氧氣的過程

強調注意事項:

1、首先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氣密性良好,方可進行實驗。

2、用高錳酸鉀制氧氣時,試管口要放一團棉花,防止加熱時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

3、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試管破裂。

4、先對試管進行預熱,然后對準有藥品的部分集中加熱。

5、導管口開始有氣泡放出時,不宜立即收集(思考:為什么?),等有大量、均勻、連續的氣泡產生時再進行收集。

6、實驗結束時,先把導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滅酒精燈。

(思考:如果先熄滅酒精燈會造成什么后果?)

課堂練習:課后習題

總結:略

作業:

課后反思: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實例了解化合價的涵義;了解常見元素,原子團化合價;能夠根據元素的化合價寫出化學式或根據化學式判斷元素的化合價。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知識形成規律性認識的能力,在課堂練習中培養鞏固學生應用概念認識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在學習元素化合物的知識中,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教育。滲透定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形成從現象到本質,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方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化合價是初中化學要求達到了解水平的基礎知識,前面學過的有關化學式和物質結構初步知識,尤其是有關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形成的知識是給出化合價的依據。學生掌握本節知識將對以后各章的學習均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第八章酸、堿、鹽的學習。本節課是初中化學知識鏈中的重要一環,所以應高度重視本節課教與學。

教法建議

從復習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過程。學生分組探究:據Mg、Cl、H、O原子結構示意圖來分析Mg與Cl,H與O之間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提出問題:(1)Mg、Cl、H、O這四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多少?(2)Mg與Cl,H與O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個數比各是多少?使學生明確:元素在相互化合時,反應物原子的個數比總是一定的。如果不是這個數目比,就不能使構成離子化合物的陰、陽離子和構成共價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電子層達到穩定結構,也就不能形成穩定的化合物。所以元素間相互形成化合物時,各元素原子數目之間必是一個一定的簡單整數比。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時表現出來的這種性質叫化合價。即化合價的實質是元素的一個原子在與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時,得失電子或共用電子對數目。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價的判斷:

化合物

離子化合物

共價化合物

數目

一個原子得失電子的數目

一個原子共用電子對數

正價

一個原子失去電子的數目

電子對偏離的原子

負價

一個原子得到電子的數目

電子對偏向的原子

元素的化合價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時的數目,所以,在單質分子里,元素的化合價為零。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讓學生明白,元素的化合價與原子的結構有關。化合價與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的聯系。

熟記常見元素化合價和原子團的化合價,是運用好化合價的前提。建議可采用順口溜強化記憶。然后加強課堂訓練,通過實際運用在不斷聯系中達到熟記的程度。根據已知元素的化合價,寫出物質的化學式;或根據物質的化學式,計算出元素的化合價。要做到講練結合,讓學生在練習中去體會化合價與化學式的相互關系。掌握好元素的化合價與化學式的相互關系,可擺脫以前死記硬背物質化學式的現象;使書寫客觀存在的化合物化學式的能力,達到了一個飛越的程度。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在化學研究的實踐中,必須通過具體實驗確知某化合物的存在和測定了它的組成成分,才能根據元素的化合價寫出它的化學式。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

熟記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

教學難點:化合價概念的建立。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寫出氯化鈉,氯化氫的化學式。為什么是一個鈉原子和一個氯原子結合,一個氫原子與一個氯原子結合?(從原子結構角度考慮)

寫出鎂,氯,氫,氧四種原子結構示意圖

投影:

探究問題:鎂和氯;氫與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組討論,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1)Mg,Cl,H,O這四種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多少?

(2)Mg與Cl,H與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鎂,水分子中,原子個數比各是什么?能否隨意改動化合物中的原子個數?

小結:氯化鎂失去鎂最外層兩個電子形成Mg2+,Cl得電子形成Cl-,相反電荷的離子互相作用,形成離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個氧原子提供兩個電子分別與兩個氫原子提供的兩個電子形成兩對共用電子對,形成穩定的共價化合物水。據原子結構,元素的原子在結合時,原子個數是一定的,不能隨意改動。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時的一種性質。這種性質就是元素的化合價。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11

化學式和化合價的基本概念

(1)化學式的意義:①宏觀意義:a.表示一種物質;b.表示該物質的元素組成;

②微觀意義:a.表示該物質的一個分子;b.表示該物質的分子構成;③量的意義:a.表示物質的一個分子中各原子個數比;b.表示組成物質的各元素質量比。

(2)單質化學式的讀寫

①直接用元素符號表示的:a.金屬單質。如:鉀K銅Cu銀Ag等;

b.固態非金屬。如:碳C硫S磷P等

c.稀有氣體。如:氦(氣)He氖(氣)Ne氬(氣)Ar等

②多原子構成分子的單質:其分子由幾個同種原子構成的就在元素符號右下角寫幾。

如:每個氧氣分子是由2個氧原子構成,則氧氣的化學式為O2

雙原子分子單質化學式:O2(氧氣)、N2(氮氣)、H2(氫氣)

多原子分子單質化學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學式的讀寫:先讀的后寫,后寫的先讀

①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讀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鎂)、NaCl(氯化鈉)

②酸根與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讀成"某酸某",如:KMnO4(高錳酸鉀)、K2MnO4(錳酸鉀)

MgSO4(硫酸鎂)、CaCO3(碳酸鈣)

(4)根據化學式判斷元素化合價,根據元素化合價寫出化合物的化學式:

①判斷元素化合價的依據是: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

②根據元素化合價寫化學式的步驟:

a.按元素化合價正左負右寫出元素符號并標出化合價;

b.看元素化合價是否有約數,并約成最簡比;

c.交叉對調把已約成最簡比的化合價寫在元素符號的右下角。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12

本節課重點介紹三種制取氧氣的方法,分別是加熱高錳酸鉀,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書中重點介紹的是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我們平時也很習慣用這種方法。而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并沒有作為重點介紹,只是用了三個實驗告訴學生,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氣,并由此引出催化劑的概念。

在學習這一節的時候,有的學生提出“雙氧水在常溫下能分解生成氧嗎?”“雙氧水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嗎?”針對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課本中的實驗是不能給學生解釋清楚的,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適應當前的實驗教學,也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間,我利用了演示實驗講授了這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由聽教師說轉為親眼看到,由無形到有形,幫助學生理解問題。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學法:引發動機、自主探究、討論引導、實踐驗證、創新發展。在講授新課之初先讓學生觀看一段視頻,不僅把學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課堂上,而且隨著老師的提問,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并由此引出了本節課的課題。進而學生在動手制取氧氣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的`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明確問題,針對問題進行討論,猜想,交流。

在此環節中主要想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的能力,小組合作能力,表達交流能力。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13

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硅酸鹽的主要用途和組成。

②了解硅的物理性質和重要用途。

③掌握硅酸鈉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學習陶瓷、玻璃和水泥的有關知識,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硅酸鹽的性質和重要用途

教學難點:硅的晶體結構

教學方法:閱讀法和比較法相結合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引言】中國譽稱“瓷國”。陶瓷是我中華民族一項最偉大的創造,具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原始陶器大約是1萬年前出現在中國。“陶”作為歷史上第一種人造材料成為人類擺脫蒙昧的時代標志,秦兵馬俑的制造展示了當時制陶規模和高超的動手術與藝術水平。瓷器在東漢晚期發明,到寧朝形成了舉世聞名的“柴”、“汝”、“哥”、“鈞”、“定”、“官”幾大名窯,其制品工藝之精湛達到“青如天”、“薄如紙”、“聲如磬”的水平。而陶瓷主要含硅元素。

秦兵馬俑和古陶器的圖片。【板書】三、硅酸鹽

1、硅酸鹽

(1)定義:硅酸鹽是由硅、氧和金屬組成的復雜化合物的總稱。

(2)物理性質:一般不溶于水。

(3)化學性質:性質穩定,不易和別的物質反應。

(4)硅酸鹽組成的表示方法:

硅酸鹽種類繁多,結構復雜,為了方便記憶和計算,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硅酸鹽的組成。書寫順序為:金屬氧化物、二氧化硅、水。若有兩種金屬氧化,則活潑的在前,較不活潑的在后。用氧化物形式表示下列硅酸鹽:

鎂橄欖石[Mg2SiO4]2MgOSiO2

高嶺土[Al2(Si2O5)(OH)]Al2O32SiO22H2O

正長石[K2Al2Si6O16]K2OAl2O36SiO2

請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硅酸鈉[Na2SiO3]、鎂橄欖石[Mg2SiO4]、高嶺土[Al2(Si2O5)(OH)4]的組成,一學生寫在投影片上。Na2OSiO2

2MgOSiO2

2、硅酸鈉

硅酸鹽種類很多,大多難溶于水,可溶性硅酸鹽,最常見的是Na2SiO3。它的水溶液俗稱水玻璃,又稱泡花堿。

①物理性質:水溶液是一種無色粘稠的液體。

②化學性質:

Na2SiO3+2HCl=H2SiO3+2NaClNa2SiO3+H2O+CO2=H2SiO3+Na2CO3

③應用:

可做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劑及黏膠劑。實驗室里用于制H2SiO3,工業上可制成硅酸凝膠,處理后就得硅膠,硅膠是一種很好的干燥劑和催化劑載體。

實驗4-2:Na2SiO3的防火作用【過渡】從古到今,人類創造性的生產出了幾大類硅酸鹽產品,它們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3、傳統的硅酸鹽材料

(1)陶瓷

①制法:陶瓷是以黏土為原料,經高溫燒結而成。

②分類: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統稱。陶瓷的種類很多,根據原料、燒制溫度等的不同,主要分為土器、陶器、瓷器和炻器等。

陶器:用一般的粘土制成形體,干燥后在窯內于1000℃以下的溫度下燒結而成的。陶器表面粗糙,有多孔,容易滲水。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常于燒制前在坯體表面涂上一層釉,使成品光滑、不滲水。常用陶器有缸、盆、壇。

瓷器:是用純凈的粘土加入一定量的石英和長石粉末,制成坯、干燥、上釉,在窯內于1200℃~1400℃的高溫下燒結而成的,如瓷壺、瓷杯、瓷碗等。瓷器質地致密,不滲水。

炻器:是介于瓷器和陶器之間的一種陶器制品,如沙鍋、水甕等。

③特性:陶瓷具有抗氧化、抗酸堿腐蝕、耐高溫、絕緣好等性質,制作時易加工成型。

(2)玻璃

①主要原料:石英、碳酸鈉、石灰石

②生產原理:

SiO2+Na2CO3=Na2SiO3+CO2SiO2+CaCO3=CaSiO3+CO2

③特性:玻璃通常為表面光滑、致密、硬而脆的固體。

在高溫時逐漸軟化甚至變為液體。高溫熔融的液態玻璃能抽成細絲。有的玻璃為無色,有的玻璃有藍色、綠色或棕色等。無色玻璃透光性好,有色玻璃透光性差。一般玻璃不導電,導熱性也很弱。

(3)水泥

①主要原料:粘土、石灰石;輔料:石膏

②普通水泥主要成分:

硅酸三鈣(3CaOSiO2)、硅酸二鈣(2CaOSiO2)、鋁酸三鈣(3CaOAl2O3)

③特性:水泥有水硬性。

水硬性是細粉狀水泥遇水后變為堅硬、塊狀固體的性質。與水泥的水硬性相對應的變化叫做水泥的硬化。石膏能延緩水泥的硬化速率。

4、新型硅酸鹽材料——具有特殊功能的含硅材料

(1)碳化硅:

具有金剛石的結構,硬度很大,可以用作砂輪、砂紙的磨料。

(2)硅鋼:

含4%硅的硅鋼,具有高導磁性——變壓器鐵芯。

(3)硅橡膠:

人工合成的硅橡膠,在高溫或低溫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彈性——制造火箭、導彈、飛機的零件;絕緣材料。

(4)分子篩:

人工制造的分子篩,具有均勻微孔結構,主要用作吸附劑和催化劑。【科學視野】學生自己閱讀科學視野,了解新型陶瓷和土壤膠體。

(5)新型陶瓷:高溫結構陶瓷、壓電陶瓷、透明陶瓷、超導陶瓷。

5、土壤膠體:膠體顆粒表面積大,帶負電,有保肥作用。【過渡】硅在地殼中的含量為27.72%,僅次于氧居第二位,所以硅的化合物隨處可見。人類雖然在一萬年前制出了陶器,五千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玻璃。而人類真正認識硅元素是在1823年由瑞典化學家貝采利烏斯用金屬鉀還原四氟化硅時獲得單質硅的。

四、硅單質

1、硅單質的分類:硅單質分為無定形硅和晶體硅兩類。

2、晶體硅的性質

(1)結構:類似金剛石

(2)物理性質:灰黑色固體,有金屬光澤;熔點高、硬度大、有脆性,導電性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是重要的半導體材料,是信息技術的關鍵材料。

(3)化學性質:常溫下化學性質、不活潑

①硅和氧氣反應:Si+O2SiO2

②硅和強堿反應:Si+2NaOH+H2O=Na2SiO3+2H2

3、制法:用適量碳還原二氧化硅得到粗硅。將粗硅與氯氣在高溫下反應,得液態不純的四氯化硅,經分餾提純用氫氣還原即可得純硅。

2C+SiO2Si+2CO↑Si+2Cl2SiCl4SiCl4+2H2Si↓+4HCl

4、用途:良好的半導體材料——計算機芯片、光電池(太陽能電池)。

〖板書設計〗二、硅酸鹽

1、硅酸鹽概述;

2、硅酸鈉;

3、傳統的硅酸鹽材料

4、新型硅酸鹽材料——具有特殊功能的含硅材料

三、硅單質

1、硅單質的分類:分為無定形硅和晶體硅兩類。

2、晶體硅的性質;

3、制法:

4、用途: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14

【教學內容、目標】

1、了解化學反應的分類方法,初步認識四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

2、學會用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觀點來理解氧化還原反應(能初步運用“對立統一”觀點了解有關概念的辯證關系)。

3、初步學會用箭頭符號正確表示電子轉移方向和數目。

【知識講解】

本節重點是用化學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本節難點是用箭頭符號表示和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一、化學反應的分類方法

1、僅從物質類型分為無機化學反應和有機化學反應。

2、既從物質類別又從物質反應前后種數分為四種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

3、按反應中有無電子轉移分為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

4、按反應中微粒形態分為離子反應和非離子反應(分子之間或分子與原子之間的反應)。

5、按反應中能量變化形式如熱量的變化分為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

二、氧化還原反應

1、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和本質

初中化學僅以得氧、失氧的觀點初步認識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但是有許多反應盡管沒有氧參與,如鈉在氯氣中燃燒2Na+Cl2NaCl也屬于氧化還原反應;而碳在氧氣燃燒生成二氧化碳表面上似乎只有碳得到氧,發生了氧化反應那么什么物質失去了氧呢?誰被還原了呢?“失氧”的觀點不能自圓其說;再如氫氣還原氧化銅生成銅和水的反應:++其中氧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后保持-2價沒有變化,實質上起氧化作用的是+2價銅元素,并不是-2價的氧元素。因此得氧,失氧觀點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確切的一種說法。

其實在化學反應前后,凡涉及元素價態變化的反應都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元素化合價的升降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有升必有降,這是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依據和特征。由于元素化合價數值與正負跟該元素的一個原子得失電子數目或形成共用電子對數目及其偏移狀況有關,所以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轉移。

2、與氧化還原反應有關的“成對”概念及其辯證關系

以下跟氧化還原反應有關的“成對”概念既相互對立又緊密相聯缺一不可,都統一于同一反應之中才具有意義。

(1)氧化反應~還原反應

物質失去電子(相應元素化合價升高)的反應就是氧化反應(或稱“被氧化”);物質得到電子(相應元素化合價降低)的反應就是還原反應(或稱“被還原”)。如:

;

在一化學反應中有物質發生氧化反應,則必然有物質發生還原反應,二者盡管表現不同,但必走同時存在于某一具體反應中。

(2)氧化劑~還原劑

在化學反應中得電子的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降低的物質)稱為氧化劑;在化學反應中失去電子的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升高的物質)稱為還原劑。在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是從還原劑轉移到氧化劑。必須強調的是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還原劑均是指反應物,二者必定同時存在,兩者既在不同種反應物中,也可以在同一物質中,甚至可以存在于某一單質中。兩者既是對立的(爭奪電子)又是統一的(共依共存)。

(3)氧化性~還原性

在化學反應中,氧化劑奪電子的性質稱為氧化性(或稱氧化能力);還原劑失電子的性質稱為還原性(或還原能力)。所謂氧化劑的強弱,就是指它的氧化性強弱;所謂還原劑的強弱,就是指它的還原性的強弱。

(4)氧化產物~還原產物

這一對概念只針對生成物而言。還原劑失去電子被氧化后的生成物稱為氧化產物;氧化劑得電子被還原后的生成物稱為還原產物。氧化產物相對同一反應的氧化劑具有較弱的氧化性;還原產物相對同一反應的還原劑具有較弱的還原性。

上述四對概念之間的關系可歸納如下:

失電子,化合價升高,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

氧化劑+還原劑====還原產物+氧化產物

(氧化性強)(還原性強)(還原性較弱)(氧化性較弱)

得電子,化合升降低,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

也可概括為六個字“失→高→氧,得→低→還。”

3、常見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常見的氧化劑有:

(1)活潑的非金屬單質如:鹵素單質(X2)、O2、S等。

(2)高價金屬陽離子如:Fe3+、Cu2+等。

(3)高價或較高價含氧化合物如:MnO2、濃H2SO4、HNO3、酸化KMnO4。

常見的還原劑有:①活潑或較活潑的金屬:如K、Na、Z1、Fe等。

②一些非金屬單質:如H2、C、Si等。

③較低態的化合物:CO、SO2、H2S等。

一般情形下強氧化劑與強還原劑共存可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弱氧化劑與弱還原劑則較難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4、電子轉移方向和數目的表示方法:

(1)用雙線箭頭符號表示(方程式兩邊同一元素的原子得、失電子的情形

失2×2e

得e得3e

(2)用單線箭頭符號表示(僅在方程式左側反應物上原子得、失電子的情形)

e

2KMnO4K2MnO4+MnO2+O2↑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15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知道霜是水蒸氣遇到0℃以下的物體結成的冰晶;水有三種狀態,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變化的。(能有條理地復述,會畫圖說明。)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學習設計霜的模擬實驗)和分析綜合能力。

3.向學生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

二、教學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

2、掛圖或投影片

三、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教師:什么叫凝結?需要什么條件?學生回答。

教師:什么叫蒸發?需要什么條件?

學生回答。

板書:水水蒸氣

教師:水的氣體形態是水蒸氣,水的液體形態是水。那么自然界中有沒有固體形態的水?

學生回答。

教師:前幾節課,我們已經研究了水和水蒸氣的變化,包括蒸發、沸騰、凝結。這節課我們將認識水的其他變化。

(板書課題:4.水的三態變化)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冰與水之間的變化

教師:在寒冷的冬季,氣溫降到0℃以下,河水會有什么變化?

學生:到0℃以下時,河水會結冰。

教師:到了溫暖的春天,河里的冰會發生什么變化?

學生:天氣溫暖時,河里的冰會融化。

教師:把水結成冰和冰化成水的變化及其條件,用箭頭和文字表示出來,填在書上的方框中。板書:水冰

2.指導學生認識冰可以變成水蒸氣

教師:在寒冷的冬天,晾在院子里的濕衣服會怎樣?衣服上的水變成了什么?

學生:濕衣服會結冰。

教師:過了一段時間,冰并沒有化成水,衣服卻也干了。這說明什么?

學生:這說明了冰可以直接變成水蒸氣,使衣服干了。

教師:這種變化是在冰吸收周圍熱的條件下(曬太陽)發生的。請同學用箭頭和簡單的文字把這種變化填寫在書上的方框里。

板書:冰水蒸氣

3.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可以變成冰(出示霜的掛圖或投影片。)

教師:冬天,有時在門窗的玻璃上會看到冰花,在草木、磚瓦上會看到一層白色的冰晶,人們把它叫做霜。

你已經知道門窗玻璃上的水和草木上的露是怎樣形成的,根據這些知識,你能推想出門窗玻璃上的冰花和草木上的霜是怎樣形成的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先不做評論。

教師:以上推想是否正確呢?我們可以用實驗來證明。誰能設計一個霜的模擬實驗?想一想,露的模擬實驗是怎樣做的?

學生在設計實驗時,教師可以啟發引導學生:霜和露的模擬實驗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搪瓷杯的溫度需要更低。為此,在杯中的冰內不能再加水,而要加一些鹽.當加入30%的食鹽時,溫度可降到-2℃左右。選用深色杯做實驗,可以使外壁上的霜看得更清楚。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

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教師:讓學生摸一摸杯壁上的小冰晶——霜,想一想霜是由什么變的?與露相比有什么不一樣?(露是0℃以上形成的小水滴、冰晶。)

教師:現在,我們用箭頭和簡單文字表示出這種變化,填寫在課文的方框中。

板書:水蒸氣冰晶

4.綜合認識水的三態變化

教師:水有幾種形態?它們是怎樣互相變化的?變化的條件是什么?學生回答。

教師:根據學過的知識,你能用一個完整的圖把水的三種形態的變化關系表示出來嗎?

學生提出各種圖示在黑板上畫出來,大家評論,肯定各種畫法的優點。讓學生選出一種最簡便、最全面的圖示來。學生通過作圖與討論,加深對水的`三種形態變化及其條件的理解,懂得作圖法也是描述和概括自然現象的一種方法。

水的三態變化

標簽:幼兒園小班教案,幼兒園中班教案,水的三態變化,

板書:水的三態變化圖(略)

練習:找2—3名學生指圖說一說水的三態變化。

(三)鞏固總結

1.霜是怎樣形成的?

2.演示實驗:(從鹽水中制取蒸餾水。實驗前,先讓一位學生嘗一下;制出蒸餾水后再請學生嘗嘗,以解決上節課布置的作業——海水淡化的問題。)

(四)布置作業

1.電冰箱里的霜是怎樣形成的?要使電冰箱少結霜,在使用時應注意什么?

2.用一只塑料滴眼瓶盛滿水,記下小瓶橫截面的周長;將小瓶放進冰箱冷凍室,結冰后,再量量它的橫截面的周長,看看有什么變化?(周長增加)。這說明什么?

水的三態變化

水的三態變化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16

九年級化學制取氧氣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實驗操作。

2、了解實驗室中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實驗裝置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及合作能力。

2、初步具有對知識進行分析,對比和遷移的能力。

教學用具:

藥品:高錳酸鉀

儀器:試管、藥匙、酒精燈、鐵架臺、集氣瓶、水槽、導管、燒杯

用品:火柴、棉花、玻璃片

教學過程:

【預習案】:

1、氧氣的物理性質:在標準狀況下,氧氣是一種  色 味的____  體,密度比空氣略  ,  溶于水。

2、實驗室中氧氣是怎樣制得的?

常采用    高錳酸鉀、    過氧化氫或   氯酸鉀的方法制得氧氣。

3、KMnO4制氧氣,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

4、H2O2制氧氣,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

5、KMnO4是一種   色的  體,H2O2是一種   色的  體,MnO2是一種   色的  體。

【教學案】:

環節1: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到了幾種實驗室制取O2的方法?

結合上節課的所學內容,本節課我們重點討論KMnO4制O2的過程。

用KMnO4制O2,第一過程應考慮實驗原理,即化學反應的表達式。

(請位同學上黑板來書寫我們上節課學過的KMnO4制O2的表達式)

環節2:探究高錳酸鉀制氧氣的實驗裝置。

我們知道任何一套制氣體的實驗裝置都可以分為二個部分,即氣體的發生裝置和氣體的收集裝置。下面讓我們探究KMnO4制O2應選擇什么樣的發生裝置?什么樣收集裝置?

①多媒體投影:氣體發生裝置的二種類型

呈現:KMnO4的外觀

問:KMnO4是什么狀態?KMnO4制O2的反應條件是什么?

思考:KMnO4制O2應選擇哪一套發生裝置?選擇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方式討論后回答問題。

②多媒體投影:三種收集方法及相應的裝置

復習:這三種收集方法分別可以收集什么樣的氣體?

問:O2應該怎樣收集?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方式討論后回答問題。

環節3:探究高錳酸鉀制氧氣的實驗操作。

1、實驗室制取O2,第一步操作應該做什么?

如何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請一位同學上臺進行操作。)

(歸納并板書:1、查)

2、第二步操作應該做什么?

(向試管中加入固體,在試管口塞一團棉花,把帶導管的橡皮塞塞緊試管口,并把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

(歸納并板書:2、裝  3、定)

多媒體投影:上課前組裝好的實驗裝置。

問:(1)試管口為什么要塞一團棉花?(對比實驗:一個盛水的小燒杯中加入一點KMnO4粉末。)

(2)加熱KMnO4,試管口為什么要略向下傾斜?

3、第四步操作應該做什么?

(點燃酒精燈,加熱)

(歸納并板書:4、點)

問:加熱時,能不能一來就固定加熱?一來就固定加熱會產生什么后果?固定加熱之前,要先做什么?怎么操作?

4、加熱固體后,導管口就會有氣泡冒出,這時候就準備收集氧氣。

問:導管口剛開始冒氣泡,能立即收集嗎?立即收集會怎么樣?什么時候可以收集?請兩位同學上臺來收集一瓶O2,收集滿后把它取出來放在桌面上,并撤裝置。

(這兩位同學的操作規不規范,有沒有需要糾錯的地方。下面地對操作中的一些要點我們再討論一下。)

問:用排水法收集O2,怎么知道O2已收集滿了?滿的現象是什么?

收集滿O2的&39;集氣瓶從水槽中取出來之后要正立放在桌面上,為什么?

撤裝置時這兩位同學先撤了什么?后撤了什么?正不正確。為什么要這樣做?

歸納并板書剛剛的操作要點分別是:5、收 6、離 7、熄)

5、問:這兩位同學收集到的這瓶氣體到底是不是O2,如果我們要驗證,應該怎樣驗證呢?

問:在實驗室中除了用排水法收集O2外,還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O2?(向上排空氣法)

實驗: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O2。

問:怎么知道這瓶O2已收集滿了?

問:用排水法和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O2,哪種方法收集到的O2更純凈呢?

環節4:課后小結

現在我們小結一下:

(一)實驗原理:高錳酸鉀   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氣體發生裝置 固體加熱型

氣體收集裝置

(三)操作步驟

熄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在試管中裝入藥品并塞一團棉花;

3、將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

4、點燃酒精燈;

5、收集氣體;

6、將導管移出水面;

7、熄滅酒精燈。

操作歌訣:茶莊定點收利息

(四)收集方法及依據

1.排水法    依據O2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氣法 依據O2的密度比空氣大

思考:這兩種方法收集到的氣體哪種方法更純凈?

(五)檢驗及驗滿

檢驗: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觀察木條復燃了,則氣體是氧氣。

驗滿:1、排水法:當大量氣泡從瓶口冒出時,說明該瓶內的O2已滿;

2、向上排空氣法: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若木條復燃,說明該瓶內的氧氣已滿。

(六)放置方法:正立放在桌子上,并蓋上毛玻璃片。

依據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的性質。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17

復習目標要求:

1、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

2、有關溶解度曲線的意義及溶解度曲線的應用

3、氣體溶解度與固體溶解度的區別

知識要點梳理:

溶解度

1.物質的溶解性

一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質和溶劑的性質有關.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溶劑里的溶解性不相同,不同種物質在同一種溶劑里的溶解性也不相同.

2.固體物質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克數,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劑,通常所說的溶解度是指物質在不里的溶解度.例如,NaCl在20℃的溶解度為36g;表示的意義就是:在20℃時,100克水中溶解36克氯化鈉時溶液達到飽和狀態。或者說,在20℃時,100克水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鈉.

(2)在理解固體溶解度概念時,要抓住的四個要點:

①“在一定溫度下”:因為每種物質的溶解度在一定溫度下有一個對應的值,或者說固體物質溶解度隨溫度變化而變化.所以給出某固體物質的&39;溶解度時,必須標明溫度。

②“在100克溶劑里”:溶解度的概念中,規定溶劑的質量為100克.

③“飽和狀態”:可以理解為在一定溫度下,在100克溶劑里,溶質的溶解量的最大值.

④“所溶解的克數”:表明溶解度的單位是“克”.

(3)溶解性粗略地、定性地表示物質的溶解能力.而溶解度精確地、定量地衡量溶解性的大小.如20℃時溶解度與溶解性的關系見下表(S表示溶解度)

溶解度S>10g10g>S>1g1g>S>0.01gS<0.01g

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難溶(不溶)

(4)影響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質的性質;②溶劑的性質(見溶解性部分)③溫度

在溶質和溶劑一定的情況下,溫度是影響固體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一般規律如下:大部分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鉀);少數固體物質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小(如氯化鈉);極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如氫氧化鈣).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18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教學過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種有廣泛用途的氣體,實驗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為止,你知道多少種能夠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學生討論,并列舉學過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師在黑板上逐一記錄)

1.堿式碳酸銅熱分解

2.蠟燭燃燒

3.木炭燃燒

4.石墨等碳單質在氧氣中燃燒

5.木炭還原氧化銅

6.碳在高溫下還原氧化鐵

7.碳酸受熱分解

8.人或動物的呼吸

9.高溫煅燒石灰石……

引導學生討論作為實驗室制法的條件是:

1.制取應簡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氣體純度高,符合演示實驗的需要;

3.操作簡單、安全,易于實現。

學生評價每一種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為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板書】第四節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小結】以上方法都不能作為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講解】經過不斷研究改進,實驗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與鹽酸反應來制備二氧化碳。

【板書】一 反應原理

1.試劑 石灰石或大理石 鹽酸

【講解】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碳酸,碳酸不穩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終產物為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

【板書】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問】可不可以用稀硫酸與石灰石或大理石來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兩個表面皿中分別放有大小一樣的石灰石各一塊,一支試管中加入稀鹽酸、一支試管中加入稀硫酸。(讓學生觀察到開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隨后加入硫酸的試管,反應速率越來越慢,最后停止。)

【結論】不能用硫酸與石灰石或大理石來制取二氧化碳。

【講解】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樣的裝置來制備二氧化碳呢?反應條件反應物的狀態等對實驗裝置有較大的影響。碳酸鈣是塊狀固體,鹽酸是液體,且反應進行時不需要加熱,根據這些特點,我們可以選擇什么樣的反應裝置呢?(必要時教師可以講解制氧氣、氫氣的裝置特點)

【板書】二、反應裝置: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講解】因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實驗室制取氫氣的反應藥品狀態,反應條件類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裝置來制取。用投影顯示制氫氣和制二氧化碳的裝置圖

【討論】

1.長頸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錐形瓶可否用其他儀器來代替?

3.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檢驗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滿?

(學生討論、回答,然后教師實驗演示、講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長頸漏斗,結果沒有在集氣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講解】

1.因為普通漏斗頸太短,產生的二氧化碳氣會從漏斗處逸出。長頸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體封住,氣體不會從長頸漏斗處逸出。

2.錐形瓶可以用廣口瓶、大試管等玻璃儀器代替。

3.氣體收集方法主要取決于氣體的密度和氣體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氣重,所以常采用集氣瓶口向上排氣法收集。

4.可以根據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性質,可以將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如火焰熄滅,則說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滿。 【板書】三 收集方法:向上排氣法

驗滿方法:將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火焰熄滅,已經收集滿。

【板書】四、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驗證二氧化碳氣體。

【提問】怎樣證明生成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變渾濁)

【講解】上一節學過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可以用來滅火,如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還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滅火器。

【錄像】各種二氧化碳型滅火器介紹

【演示】滅火器原理實驗。

常用二氧化碳滅火器主要有:

(1)泡沫滅火器(2)干粉滅火器(3)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

【小結】通過已學習過的氧氣、氫氣、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歸納出氣體實驗室制取的設計思路及方法,必須明確制取氣體的順序是:

1.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所需藥品及相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2.根據反應物、生成物的狀態及反應條件選擇合適的反應裝置。

3.根據氣體的物理性質(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選擇合適的收集方法及驗滿方法。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19

【學習目標】

1.認識水的組成,會分析水的電解實驗。

2.理解并區分單質、化合物和氧化物

【重點難點】

1.水的電解實驗

2.區分單質、化合物和氧化物

【使用說明】

1.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本第三單元課題1,努力識記概念,然后合起課本,獨立完成學案(展示時要求脫稿)

2.自學完后進行實驗,實驗過程中將實驗部分完成

3.將預習中出現的問題和學案中出現的問題用紅筆標注,以備集中討論解決水是地球上最普遍、最常見的物質之一,生命的孕育和維系需要水,各種生物體內都含有水,你能你說出水的那些物理性質?水是純凈物還是混合物?是有一種元素組成的嗎?

【自學指導】

一、結合課本P46-47回答下列問題

1.水的電解實驗:

實驗現象①通電后,兩極上都有_________;

②與電源負極相連的試管內氣體體積____,與電源正極相連的試管內產生的氣體體積___,體積比大約是____。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產物檢驗①正極上產生的氣體能_____________________,證明是_____;

②負極上產生的氣體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

實驗結論①水是由______和_______元素組成的;②化學變化前后________不變。

2.思考與討論:

(1)實驗前在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氫氧化鈉的目的是什么?

(2)實驗開始時產生的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大于2:1,請分析可能的原因?

3.知識鏈接:

氫氣是一種____、_____、________的氣體,密度_______。氫氣在空氣中燃燒時,產生____火焰,文字表達式____________。混有一定量空氣或氧氣的氫氣遇明火會發生爆炸,點燃氫氣前必須_____________,試管口___,用拇指堵住集滿氫氣的試管靠近火焰,移開拇指,發出____________表明氫氣不純,聲音_____表示氫氣較純。

初三化學教案全集下載篇2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習設計簡單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及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養成教育訓練點】

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知道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教學難點】

難點:能設計實驗來驗證空氣有重量。

【教學準備】

教具:演示實驗材料:1個皮球、1個托盤天平

學具:1根細長木條、3根細線、2個氣球、2個夾子、一份實驗報告單

【教學過程】

一、空氣有重量嗎

謎語引入: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味道,動物、植物都需要,一時一刻離不了。(謎底:空氣)

1.(出示一個石頭)這個是?(出示一瓶水)這個瓶子里裝的`是?(出示一瓶空氣)這瓶呢?

2.石頭和水有重量嗎?那空氣有沒有重量呢?(幻燈片展示課題)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3.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4.大家都說得很有道理,那能不能用實驗來證明你的想法呢?

5.學生根據實驗報告單,小組交流實驗方案。

6.教師幫助學生梳理實驗過程(幻燈片展示),并演示實驗。

7.小組內展開實驗,把結果記錄在實驗報告單上。

8.說說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

9.說明了什么?(擦去“嗎”)得出結論:空氣有重量。

二、改進小天平的測量效果。

1.在實驗中,小木棒傾斜,使我們知道了空氣有重量,怎樣才能讓小木棒的傾斜度更大,讓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空氣有重量呢?

2.看書82頁內容,找出書中是怎樣說的,你們小組準備怎么做?

3.小組內展開實驗.

三、天平稱量皮球的重量。

1.(出示充滿氣的皮球)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空氣是有重量的,那么這個球里的空氣有多重呢?

2.(出示天平)這個工具叫做天平(板書:天平),是用來稱量物體的重量,這里有刻度可以讀出物體有多重,它的單位是克。

3.演示實驗:稱量充滿氣的皮球的重量,再移動游碼使小天平平衡。讀數.(記錄在黑板上);稱量放氣后皮球的重量,再移動游碼使小天平平衡。讀數。(記錄在黑板上)

4.兩次稱量的結果相同嗎?誰來幫我們算算這個球里的空氣有多重呢?

5.(出示石頭、一瓶水、一瓶空氣)石頭有重量,水有重量,空氣?空氣的重量和沙、水比較怎樣?(板書:空氣的重量很輕)

四、拓展應用

1.填寫石頭、水、空氣對比表。

2.這三種物質,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根據這些特征由此把它們劃分為固體、氣體和液體。

五、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859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风运车官网】一站式汽车托运服务平台,验车满意再付款 | 同学聚会纪念册制作_毕业相册制作-成都顺时针宣传画册设计公司 | 附着力促进剂-尼龙处理剂-PP处理剂-金属附着力处理剂-东莞市炅盛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 衢州装饰公司|装潢公司|办公楼装修|排屋装修|别墅装修-衢州佳盛装饰 | 无纺布包装机|径向缠绕包装机|缠绕膜打包机-上海晏陵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数显水浴恒温振荡器-分液漏斗萃取振荡器-常州市凯航仪器有限公司 | 工业用品一站式采购平台|南创工品汇-官网|广州南创 | 超高频感应加热设备_高频感应电源厂家_CCD视觉检测设备_振动盘视觉检测设备_深圳雨滴科技-深圳市雨滴科技有限公司 | 厌氧反应器,IC厌氧反应器,厌氧三相分离器-山东创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手持气象站_便携式气象站_农业气象站_负氧离子监测站-山东万象环境 | 氟塑料磁力泵-不锈钢离心泵-耐腐蚀化工泵厂家「皖金泵阀」 | 拉力机-拉力试验机-万能试验机-电子拉力机-拉伸试验机-剥离强度试验机-苏州皖仪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 软膜天花_软膜灯箱_首选乐创品牌_一站式天花软膜材料供应商! | 专业广州网站建设,微信小程序开发,一物一码和NFC应用开发、物联网、外贸商城、定制系统和APP开发【致茂网络】 | 同学聚会纪念册制作_毕业相册制作-成都顺时针宣传画册设计公司 | 三轴曲线机-端子插拔力试验机|华杰仪器 | 翰墨AI智能写作助手官网_人工智能问答在线AI写作免费一键生成 | 视频直播 -摄影摄像-视频拍摄-直播分发 | 【铜排折弯机,钢丝折弯成型机,汽车发泡钢丝折弯机,线材折弯机厂家,线材成型机,铁线折弯机】贝朗折弯机厂家_东莞市贝朗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防火卷帘门价格-聊城一维工贸特级防火卷帘门厂家▲ | 硫化罐_蒸汽硫化罐_大型硫化罐-山东鑫泰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胶泥瓷砖胶,轻质粉刷石膏,嵌缝石膏厂家,腻子粉批发,永康家德兴,永康市家德兴建材厂 | 无缝方管|无缝矩形管|无缝方矩管|无锡方管厂家 | 双舌接地线-PC68数字式高阻计-ZC36|苏海百科 | 品牌策划-品牌设计-济南之式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官网-提供品牌整合丨影视创意丨公关活动丨数字营销丨自媒体运营丨数字营销 | 不锈钢电动球阀_气动高压闸阀_旋塞疏水调节阀_全立阀门-来自温州工业阀门巨头企业 | 炉门刀边腹板,焦化设备配件,焦化焦炉设备_沧州瑞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污水提升器,污水提升泵,地下室排水,增压泵,雨水泵,智能供排水控制器-上海智流泵业有限公司 | 煤矿支护网片_矿用勾花菱形网_缝管式_管缝式锚杆-邯郸市永年区志涛工矿配件有限公司 | 手机存放柜,超市储物柜,电子储物柜,自动寄存柜,行李寄存柜,自动存包柜,条码存包柜-上海天琪实业有限公司 | 复合土工膜厂家|hdpe防渗土工膜|复合防渗土工布|玻璃纤维|双向塑料土工格栅-安徽路建新材料有限公司 | 煤矿人员精确定位系统_矿用无线通信系统_煤矿广播系统 | 高铝轻质保温砖_刚玉莫来石砖厂家_轻质耐火砖价格 | 小程序开发公司_APP开发多少钱_软件开发定制_微信小程序制作_客户销售管理软件-济南小溪畅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定硫仪,量热仪,工业分析仪,马弗炉,煤炭化验设备厂家,煤质化验仪器,焦炭化验设备鹤壁大德煤质工业分析仪,氟氯测定仪 | 能耗监测系统-节能监测系统-能源管理系统-三水智能化 | 昆明化妆培训-纹绣美甲-美容美牙培训-昆明博澜培训学校 | 东莞市天进机械有限公司-钉箱机-粘箱机-糊箱机-打钉机认准东莞天进机械-厂家直供更放心! | 橡胶接头|可曲挠橡胶接头|橡胶软接头安装使用教程-上海松夏官方网站 | wika威卡压力表-wika压力变送器-德国wika代理-威卡总代-北京博朗宁科技 | 防水试验机_防水测试设备_防水试验装置_淋雨试验箱-广州岳信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