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初三化學教案
2023初三化學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化學式的概念及含義。掌握一些簡單物質的化學式的寫法和讀法,理解化學式前和
2、知道并初步學會應用常見元素、原子團、化合價。
3、知道相對分子質量的概念。初步掌握化學式計算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和化合物中各元素
4、結合對物質從宏觀到微觀的認識,進一步發展你的科學想象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化學式的寫法、讀法、化學式的意義。
2、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的原則,記住常見元素的化合價。
3、根據化學式的有關計算。
三、教學準備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復習提問](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講授新課]
元素可以用元素符號來表示,那么由元素組成的各種單質和化合物怎樣來表示呢?也可以用元素符號來表示——這就是化學式,要學會化學式的書寫方法,理解其涵義,并能根據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零的原則推求實際存在的物質的化學式,掌握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
(板書)一、什么是化學式:
1、定義:用元素符號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叫做化學式。
2、意義(以H2O為例)
①表示一種物質:水
②表示該物質的元素組成: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
③表示物質的一個分子:一個水分子
④表示物質的分子構成:每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
2H2O表示2個水分子。
(思考)化學式前面的數字與化學式中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意義是否相同?為什么?不同,因為化學式前面的數字表示分子個數,右下角的數字表示一個分子中含該元素的原子個數。
(注意)
1.純凈物有固定的組成才有化學式,混合物沒有固定的組成也就沒有化學式。
2.有些物質的化學式也是它的分子式。分子式是化學式中的一種,只有當物質是由分子構成時,這種物質的化學式又叫分子式,實際上許多物質并不是由分子構成的,這些物質也就沒有分子式。
(討論)符號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義?
3、化學式的寫法和讀法(小結)
(1)單質:
①用元素符號表示:金屬(鐵Fe、銅Cu等)、固態非金屬(如碳C、磷P等)、稀有氣體(氦He、氖Ne等)
②雙原子構成的分子:如氫氣H2、氧氣O2等。
(2)化合物(只研究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
①寫法:a.氧化物:如CuO、P2O5,“氧在后”。
b.金屬與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如NaCl、ZnS,“金左,非右”。
(注意)1.化學式中原子個數為1時,“1”不標出。
2.化學式中右下方的小數字一般為最簡整數比。
②讀法:一般從右向左讀作“某化某”,例如:ZnS讀作硫化鋅。有時還要讀出化學式中各種元素的原子個數,如Fe3O4讀作四氧化三鐵。
(思考)物質的化學式是否隨物質的狀態而改變?
(小結)一種物質只有一個化學式與該物質的狀態無關。例如:水和冰的化學式都為:H2O。
第二課時、化合價:
(教師講解)實驗測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個數比,如不是這個數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穩定的化合物。在化學上,就用“化合價”來表示原子之間相互化合的數目。
(學生看書):P80表4-6一些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1、化合價有幾種?是哪幾種?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顯幾價?氫元素通常顯幾價?金屬元素通常顯什么價?非金屬元素通常顯什么價?
3、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幾?
4、在單質分子里,元素的化合價為幾?
[活動與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化合價記憶比賽,看水記得多,記得準〉
2、試著編寫能幫助記憶的的化合價韻語、歌謠或快板。
(展示同學們的化合價韻語、歌謠或快板。)
(教師講解)同學們,掌握了一些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之后,就應用化合價來推求實際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學式。
[例題]已知磷為+5價,氧為-2價,寫出磷的這種化合物的化學式。
(解)(1)寫出組成化合物的兩種元素的符號,正價的寫在左邊,負價的寫在右邊。PO
(2)求兩種元素正、負化合價絕對值的最小公倍數。5×2=10
(3)求各元素的原子數:原子個數=最小公倍數/元素化合價的絕對值
P:10÷2=5O:10÷5=2
(4)把原子數寫在各元素符號的有下方,即得化學式:P2O5
(5)檢查化學式,當正價總數于負價總數的代數和等于0時,化學式才算是正確的。
(+5)×2+(-2)×5=+10-10=0
答:這種磷的化合物的化學式是P2O5。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0的原則,已知氧元素為-2價,計算二氧化硫里硫的化合價。
[活動與探究]寫出溴化鈉、氧化鈣、氧化鋁、二氧化氮的化學式。
(教師講解)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名稱,一般讀作某化某,如:NaCl讀作氯化鈉。有時還要讀出化學式中各種元素的原子個數,如:CO2讀作二氧化碳。
[活動與探究]讀出以下化學式的名稱:
MnO2、CuO、SO3、KI、MgCl2。
三、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
(教師講解)根據化學式我們可以做某些計算。本節主要研究根據化學式式的.計算。化學式是用元素符號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如何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1、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
化學式中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的總和就是相對分子質量。
[例1]計算H2O的相對分子質量。
(解釋)∵H2O中有兩個H原子和一個O原子
∴應計算兩個H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和一個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之和
解:H2O的相對分子質量=2×1+16×1=18(相對分子質量的單位為1,一般不寫出)
[例2]計算2H2O的相對分子質量。
解:2H2O的相對分子質量=2×(2×1+16)=36
(活動與探究):計算3HNO3、NH4NO3、(NH4)2SO4、的相對分子質量
(教師小結)糾正錯誤
(教師講解)如何計算水中各元素的質量比?
2、計算組成物質的各元素的質量比
[例1]計算H2O中H、O元素的質量比。
(解釋)在物質中各元素的質量比就是元素的原子量之比。
解:H:O=2×1:16×1=2:16=1:8。(化為最簡整數比)
[例2]計算CO2中C、O元素的質量比。
解:C:O=12×1:16×2=12:32=3:8
(活動與探究):計算HNO3、NH4NO3、(NH4)2SO4含各元素的質量比。
(教師小結)糾正錯誤
(教師講解)如何計算水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
3、計算物質中某一元素的質量分數。(質量分數又稱為質量百分含量)
[活動與探究]計算HNO3、NH4NO3、(NH4)2SO4含氮元素的質量分數。
[教師小結]糾正錯誤,指出注意的問題
注意:上式中2N所表示的含義為NH4NO3分子中有兩個N原子,不能寫成N2,N2的含義為一個氮氣分子,NH4NO3分子中無氮氣分子。
作業:課后習題
課后記:本課題內容豐富,容量很大。教學時特別要循序漸進,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情況,靈活調整教學內容,才能受到好的效果。
六、板書設計:
課題4化學式與化合價
定義宏觀:表示這種物質,可知組成物質的元素
意義:微觀:表示該物質一個分子,可知構成分子的原子種類
化學式量:①各原子個數比②待續…③待續…
書寫:
讀法:
①表示原子間化合時的數目
②化合價有正負
化合價③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0。
④單質中元素化合價為0。
七、教后反思:
八、效果檢測:
1.2CO2表示()
A.2個二氧化碳分子B.2個碳原子和4個氧原子
C.2個碳原子和2個氧分子D.2個碳原子和2個氧原子
2.五氧化二氮的化學式為()
A.502NB.05N2C.N205D.N502
3.下列物質化學式錯誤的是()
A.Mg0B.A10C.Ca(0H)2D.Na2CO3
4.用元素符號和化學式表示
(1)2個鈣原子_______(2)4個氫原子_________(3)4個二氧化硫分子________
(4)氫元素___________(5)氧氣_______________(6)氯化鉀________________
(7)五氧化二磷________(8)2個氮分子___________
5.某化合物化學式為NanRO2n,其中R的化合價為+3價,則n的值()
A.1B.2C.3D.4
6.市售的某種含氟(F)牙膏中有一種化學藥物的化學式為Na2FPO3,已知F為-1價,則P元素的化合價為()
A.+5B.+3C.+1D.-3
7.為分析某可燃物的成分,將該可燃物2.3g與足量的氧氣反應,經測定生成物中只含有4.4g二氧化碳和2.7g水,此可燃物中一定含有哪些元素?
2023初三化學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從教材體系上看,《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這個課題是繼上一單元里所學的元素符號、化學式等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并與元素符號、化學式構成了九年級化學三個重要的化學用語。它在本單元中是聯系質量守恒定律和利用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中介”,是利用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基礎,是整個初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是學生學好化學的前提和保證,更是解決化學問題的有力武器。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具體化學反應分析、理解化學方程式的涵義。(2)了解書寫化學方程式應遵守的原則。(3)能正確書寫簡單的化學方程式。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初步學會用化學方程式來表示所獲得的信息,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
(2)引導學生歸納正確書寫化學化學方程式的步驟:①寫②配③注④標,培養學生綜合歸納能力。
(3)在練習書寫方程式的過程中掌握正確規范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方法,提高書寫化學方程式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對化學方程式書寫原則和配平方法的討論,對學生進行尊重客觀事實,遵從客觀規律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樹立崇尚科學觀念的教育。
(2)認識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化學反應的優越性,體會化學用語的方便和實用,激發學生學好化學方程式的積極性。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設置及對今后教學的影響,本節的教學重點為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
由于學生的元素和化合物方面的知識很少,而對元素符號、化學式的識記尚未學好,所以在化學式的讀寫還沒有過關時,學生學習化學方程式的書寫,當然就會十分困難。因此本節的教學難點是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二、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選擇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結合教材,考慮到學生在書寫化學方程式可能會出現的錯誤(如化學式寫錯、沒配平、未標條件、箭頭使用不當或遺漏等)。本節課主要采用以學生的引導探究為主線,結合使用引導討論法、指導閱讀法、練習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想一想、試一試、議一議、練一練”的教學流程中不知不覺地獲取新知識,并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課堂效率。
1.引導討論。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比較、總結得出書寫原則和書寫方法。
2.指導閱讀。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初步了解化學方程式配平和書寫步驟。
3.練習法。通過訓練,使學生加深了解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二)學法指導由于學生化學式的讀寫沒有過關,為了防止學生學習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時掉隊,幫助學生達到本課題的三維教學目標要求。在本節教學活動中通過設置火眼金睛、學以致用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使他們學會思考理解的方法,提高分析、歸納、概括能力。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自學和教師示范及學生模仿書寫化學方程式,使他們學會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方法,并在訓練鞏固過程中學會舉一反三知識遷移的方法,提高書寫化學方程式的能力。
三、教學設計
(一)溫故導新——復習提問、引入新課
通過提問所有的化學反應必須遵守質量守恒定律?為什么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呢?和C+O2=CO2能提供給我們哪些信息?導入新課《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
【設計意圖】新知識總是建立在舊知識基礎上,以舊知識作為新知識的“引燃點”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知道化學方程式的定義,了解化學方程式的涵義,但并不知道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通過提出“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心理處于悱憤狀態。
(二)引導探究
1、尋找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原則活動
一、“水變汽油”,可信嗎?
通過補充資料:通常汽油含有碳、氫等元素,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化學變化前后元素的種類,從而得出結論:書寫化學方程式要以客觀事實為基礎。【設計意圖】學生已經知道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化學變化前后的元素種類不變。通過此問,讓學生感受到書寫化學方程式時,要遵循客觀事實,決不能憑空臆想、臆造事實上并不存在的物質和化學反應。對學生進行尊重客觀事實,遵從客觀規律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樹立崇尚科學觀念的教育。
活動
二、H2+O2=H2O,這個式子能不能稱為化學方程式?與C+O2=CO2相比有什么不同?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知道化學變化前后的原子種類和個數不變。通過此問,讓學生感受到書寫化學方程式時,要遵循質量守恒定律。通過上述兩個活動,學生感受到書寫化學方程式時要遵循兩個原則。并由此引出下一環節:如何配上適當的化學計量數。
2、配上適當化學計量數
活動
三、怎樣才能使H2+O2=H2O成為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化學方程式呢?教師引導學生討論:H2+O2=H2O2,這樣可以嗎?為什么?指導學生運用質量守恒定律分析如何配上適當的化學計量數。
【設計意圖】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告訴學生,H2和0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應如何配平。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如何配上適當的化學計量數,讓學生既懂得了配平的原理——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又很輕松地接觸到本節課的難點,為下一步突破教學難點埋下伏筆。
(三)自主探究
1、知道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
活動
四、有人說,磷在氧氣中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這樣的P+02=P02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找錯誤。學生閱讀課本第100頁,自主探究歸納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設計意圖】通過活動,學生能初步了解書寫步驟,培養了學生閱讀能力,獨立自主地獲取信息的能力。
2、學會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活動
五、教師示范,引導歸納書寫步驟。
教師以磷在氧氣中燃燒為例,示范書寫步驟和配平的方法、過程。活動
六、學生模仿,學習書寫化學方程式。學生以水的分解為例,初步學習書寫方法。
【設計意圖】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是本課題的重點和難點。通過上述活動,學生學習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方法,初步學習配平的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四)訓練鞏固
活動
七、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1)硫在氧氣中燃燒(2)鐵在氧氣中的燃燒(3)氯酸鉀受熱分解
學生動手獨立完成,教師來回查看,幫助學生指點、糾正。
【設計意圖】適當的訓練,能對知識進行及時的鞏固。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書寫方法的基礎上,進行訓練鞏固,能及時對化學方程式的配平和書寫進行鞏固、強化。反饋學生在化學方程式的書寫上還存在什么問題,使學生懂得怎樣規范正確地書寫化學方程方式。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本節重點,突破難點。活動
八、火眼金睛(多媒體課件)
活動
九、學以致用(多媒體課件)(五)本節小結
1.原則:⑴以客觀事實為基礎⑵遵循質量守恒定律2.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數法3.書寫步驟:寫→配→注→查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本節所學知識,師生共同小結,讓學生體會要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
板書設計
課題2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
1.原則:⑴以客觀事實為基礎⑵遵循質量守恒定律2.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數法3.書寫步驟:寫→配→注→查
2023初三化學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在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計算。
(2)認識定量研究對于化學科學發展的重大作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練習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通過由易到難的題組和一題多解的訓練,開闊思路,提高解題技巧,培養思維能力,加深對化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按照化學特點進行思維及審題、分析、計算能力。
(2)通過有關化學方程式的含義的分析及計算,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聯系實際的學風。
(3)認識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質及變化規律是相輔相成的,質和量是統一的辯證觀點。
二、教學重點
1.由一種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求生成物(或反應物)的質量。
2.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書寫格式要規范化。
三、教學難點:訓練和培養學生按照化學特點去思維的科學方法。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根據化學方程式所表示的含義,可以知道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存在數量關系。而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常涉及到量的計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產出多少產品?制備一定量的產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過這些計算,可以加強生產的計劃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資源,而這些計算的進行都需要根據化學方程式。本節就是從“量”的角度來研究化學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書]課題3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
[教師]前面我們學過根據化學式的簡單計算,今天我們進?步學習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如何利用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呢?計算時有哪些步驟和方法呢?請看例題1。
[投影]展示例題1
[例題1]加熱分解6g高錳酸鉀,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氣?
[分析]這道題是已知反應物的質量來求生成物的質量,即已知原料的質量求產品的質量。我們一起來看課本中的解題步驟。
[講解并板書]
解:設加熱分解6g高錳酸鉀,可以得到氧氣的質量為x。
2KMnO4K2MnO4+MnO2+O2↑
2×15832
,
x==0.6g。
答:加熱分解6g高錳酸鉀,可以得到0.6g氧氣。
[思考]根據剛才對例題1的閱讀和講解說出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解題步驟分為幾步?
[教師總結并板書]
1.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解題步驟
(1)設未知量;
(2)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配平;
(3)寫出相關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簡明地寫出答案。
[講解并補充]剛才同學們總結出了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步驟和方法,接下來我就一些問題進行補充。
(1)設未知量時一定要注意質量單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單位不一致的,一定要進行單位換算。單位必須一致才能計算。
[追問]此計算題該如何進行呢?請同學們先試著做一做。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發現步驟和格式上的錯誤及時糾正)
解:設需要氯氣的質量為x,生成氯化氫氣體的質量為y。
(2)寫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應條件、氣體和沉淀的符號要注意標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計算時是要扣分的。
(3)相關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寫在相應化學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對分子質量乘以化
學式前面的系數,已知量和未知量寫在相應相對分子質量的下邊。
(4)比例式有兩種列法,可以橫列也可以縱列。例題1中采用的是縱列,即;
還可以采用橫列,即2×158:32=6g:x。一般情況下采用縱列比較好,因為有時題中所給的質量數字會和相對分子質量有某種關系,從而使得計算簡單。如用158g高錳酸鉀加熱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氣?采用縱列法得計算非常簡便。
計算結果的小數位保留按題中要求進行,若題中沒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數時,一般保留一位小數,如例題1中就是。
[教師]在實際運算過程中,我們往往需要把過程再簡化些,具體格式可以參照下面的例題2。
[例題2]工業上高溫煅燒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鈣,需要碳酸鈣多少噸?
解:設需要碳酸鈣的質量為x。
CaCO3CaO+CO2↑
10056
x10t
x==18t。
答:需要碳酸鈣18t。
[教師]根據上述兩例可知,已知反應物的質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質量,已知生成物的質量也可求出反應物的質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種反應物的質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種反應物的質量,或者已知一種生成物的質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種生成物的質量呢?
我們一起來看P100的課堂練習。
[投影]展示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氫氣體,燃燒100g氫氣需要氯氣多少克?生成
氯化氫氣體多少克?
[提問]題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應物或者生成物)
[學生分析、討論]
[回答]已知一種反應物的質量求另一種反應物的質量和生成物的質量。
H2+Cl22HCl
27173
100gxy
。
答:需要氯氣3550g,生成氯化氫氣體3650g。
[講解](1)因為此題有兩問,所以一個未知數設為x,另一個未知數設為y。
(2)仍和前面例題一樣,寫出并配平化學方程式,列出有關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寫在相應化學式的下面。
(3)不管有幾個未知數,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題一樣。根據已知量求出一個未知量,另一個未知量可以根據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據求出的未知量來求。如此題中氯化氫氣體的質量也可以這樣求出:=
代入x=3550g,
=,
解得y=3650g。
[總結]由此可知,已知一種反應物的質量可以計算另一種反應物的質量,同理,已知一種生成物的質量也可以計算另一種生成物的質量。可見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共有四種類型。
[板書]2.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四種類型:
①已知反應物的質量求生成物的質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質量求反應物的質量;
③已知一種反應物的質量求另一種反應物的質量;
④已知一種生成物的質量求另一種生成物的質量。
[提問]通過前面例題的講解,大家總結一下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要領是什么?關鍵是什么?
[學生思考]
[教師總結并板書]
3.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三個要領和三個關鍵。
三個要領:①步驟要完整;
②格式要規范;
③得數要準確。
三個關鍵:①準確書寫化學式;
②化學方程式要配平;
③準確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教師]根據前面的例題和理論知識,請同學們進行練習。
[投影]展示下列練習
[練習]1.用氫氣還原氧化銅,要得到6.4g銅,需要多少克氧化銅?
2.5.6g鐵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應,可制得氫氣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g鎂與足量稀鹽酸起反應,可制得氯化鎂和氫氣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學生練習]
[注意事項]
①化學方程式反映的是純物質問的質量關系,因此遇到不純物,要先把不純的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換算成純物質的質量,才能代入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
②計算中注意單位統一(必須是質量單位,如果是體積,須根據密度換算)。
[小結]通過本節內容學習,我們知道了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過程、步驟、方法,同時也懂得了化學計算題是從“量”的方面來反映物質及其變化的規律,它與側重于從性質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質及其變化規律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說化學計算題包括化學和數學兩個因素,兩個因素同時考慮,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布置作業]習題5、6、7、8
板書設計
課題3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
1.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解題步驟:
①根據題意設未知數;
②寫出化學方程式;
③求有關物質質量比,寫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簡明寫出答案。
2.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四種類型:
①已知反應物的質量求生成物的質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質量求反應物的質量;
③已知一種反應物的質量求另一種反應物的質量;
④已知一種生成物的質量求另一種生成物的質量。
3.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三個要領和三個關鍵
三個要領:①步驟要完整;②格式要規范;③得數要準確。
三個關鍵:①準確書寫化學式;②化學方程式要配平;③準確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考題回顧
1.(20__年天津市中考題)已知在反應3A+2B====2C+D中,反應物A、B的質量比為
3:4,當反應生成C和D的質量共140g時,消耗B的質量為__________g。
2.(20__年四川省中考題)煅燒含碳酸鈣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噸?若石灰石中的雜質全部進入生石灰中,可得到這樣的生石灰多少噸?
2023初三化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了解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是指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無機鹽和水等六大類。
初步認識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在人類生命活動中的重大意義。
通過收集資料、討論交流、實驗探究、培養學生交流、合作意識和合作探究能力。
通過本課題的學習,激發更多的學生關注健康、關愛生命。
重點和難點
蛋白質在人類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意義。
實驗準備
一組精美圖片(或制作成多媒體)、研缽、滴管、小燒杯、量筒、醫用維生素C、蒸餾水、漏斗、濾紙、玻璃棒、石蕊、碘酒、米飯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情景創設
同學們都吃過飯了嗎?我們每天為什么要吃飯啊?為什么光吃飯還不行,還要吃菜呢?
(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得出我們人類維持生命和健康所需的六大營養物質)
群體互動
水是生命之源,我們在生物學和化學中已經知道了不少。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常見的鹽,本單元所涉及的無機鹽將在下一個課題中進行研究。本課題我們主要研究的內容是四類有機物的營養物質。
請分組閱讀教材p88~94,討論并完成p89、p93兩處的課堂練習。
交流匯報
各小組匯報小組的討論成果。
鞏固提高
①特殊的蛋白質──酶;維生素的音譯名:Vitamin-維他命;
②演示:碘與淀粉的反應:單質碘+淀粉顯藍色。
組間搶答
給我們平時常吃的食物找“家”:米飯、羊肉、蘋果、白菜、牛肉、花生、糖果、豬肉、黃瓜、鮮奶、魚肉、玉米、雞蛋、柑橘、蘿卜、蒜苗、雪梨。
主要含蛋白質的有;主要含糖類的有;
主要含油脂的有;主要含維生素的有。
探究辨析
①拋磚引玉:警方常用“指紋顯示”來破案。方法一:取一個蒸發皿,加入少量的碘酒后,微微加熱,將留有手指印的證物(紙張或器皿)放在蒸發皿上方,過一會兒可顯示出清晰的指紋(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油脂在器皿或紙張上,而碘可溶于油脂中,從而顯示出指紋來);方法二:將硝酸銀溶液小心地涂抹在案情證物上,再用光照,則在物證上會顯示出黑色的指紋來。(其原因是手指上的汗跡中含有無機鹽NaCl等,與AgNO3反應生成了AgCl,經光照,AgCl分解產生黑色銀的微粒,而顯示出黑色指紋)。
②學生實驗探究維生素C的性質:取3片醫用維生素C(也可用學生自備的水果、果汁),碾碎后溶于10mL水中并過濾,取少量濾液向其中滴入幾滴紫色的石蕊試液,觀察,可見。說明維生素C的水溶液呈性,醫學上常把維生素C稱之為(可查閱資料或訪問醫護人員)。維生素C在酸性環境中比較穩定,在高溫條件下易被破壞。請想一想,如何食用新鮮黃瓜,才能充分利用黃瓜中豐富的維生素C。
交流展示
(“我”在維持人類生命和健康中的作用)
課前將學生分成四組,分別收集四類有機營養物的生理功用(每小組負責一類),并用第一人稱“我”寫成匯報交流材料。
警鐘長鳴
(多媒體展示)
①吸煙與疾病。圖片:肺癌患者的肺與正常人的肺的比較。
②資料:甲醛浸泡的雞爪和水產品。
③資料:硫黃熏制的白木耳。
④市場上銷售的毒大米和毒筍。
⑤關注生活中所見到的“黃曲霉菌”。
⑥關注居室裝修中的“隱形殺手”──甲醛、苯。
感悟交流
看了之后你們有何感受?
學后反思
①我們應怎樣關注健康、關愛生命?
②我們應怎樣合理安排膳食?調查我們學校的食譜是否符合健康要求,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③我們為什么不能偏食、挑食?我們為什么要多吃蔬菜?
課后調研
你認為“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民間說法有科學道理嗎?建議你做一做下面的調查研究:參考課本p94頁習題3中提供的數據,記錄自己(或他人)每天行走多少路,大約消耗多少油脂?根據研究對象的身高、體重之比,制定一個科學的走路鍛煉計劃,并堅持實施,做好記錄,分析結果,在適當的時候完成調查研究報告。
點評:本節課從“民以食為天”的吃開始,讓學生回顧已學的生物學知識,從而使本課題順理成章地導出。
在學生互動活動中又設置了一欄:“其他,你感興趣的內容”,更是體現了“以人為本”張揚學生個性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滕老師的“課后調研”給學生提供了七年級數學課本上的相關內容,可謂用心良苦。
背景資料
①20_年11月10日楚天都市報
摻有礦物油的大米對人體有致畸、致癌作用。一次性進食了較大量的含礦物油的食物,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適、腹瀉、偶有惡心嘔吐等癥狀。鑒別摻油大米的簡便方法是:用少量熱水浸泡大米,手捻有油膩感,嚴重者水面有浮油。
②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上冊p116
現代營養學家用身體質量指數來判斷人體的健康狀況,這個指數等于人體質量(千克)與人體身高(米)平方的商。一個健康人的身體質量指數在20~25之間;身體指數低于18,屬于不健康的瘦;身體質量指數高于30,屬于不健康的胖。
2023初三化學教案篇5
【教學內容、目標】
1、了解化學反應的分類方法,初步認識四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
2、學會用化合價升降和電子轉移觀點來理解氧化還原反應(能初步運用“對立統一”觀點了解有關概念的辯證關系)。
3、初步學會用箭頭符號正確表示電子轉移方向和數目。
【知識講解】
本節重點是用化學價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
本節難點是用箭頭符號表示和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一、化學反應的分類方法
1、僅從物質類型分為無機化學反應和有機化學反應。
2、既從物質類別又從物質反應前后種數分為四種基本反應類型: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
3、按反應中有無電子轉移分為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
4、按反應中微粒形態分為離子反應和非離子反應(分子之間或分子與原子之間的反應)。
5、按反應中能量變化形式如熱量的變化分為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
二、氧化還原反應
1、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和本質
初中化學僅以得氧、失氧的觀點初步認識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但是有許多反應盡管沒有氧參與,如鈉在氯氣中燃燒2Na+Cl2NaCl也屬于氧化還原反應;而碳在氧氣燃燒生成二氧化碳表面上似乎只有碳得到氧,發生了氧化反應那么什么物質失去了氧呢?誰被還原了呢?“失氧”的觀點不能自圓其說;再如氫氣還原氧化銅生成銅和水的反應:++其中氧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后保持-2價沒有變化,實質上起氧化作用的是+2價銅元素,并不是-2價的氧元素。因此得氧,失氧觀點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確切的一種說法。
其實在化學反應前后,凡涉及元素價態變化的反應都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元素化合價的升降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有升必有降,這是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依據和特征。由于元素化合價數值與正負跟該元素的一個原子得失電子數目或形成共用電子對數目及其偏移狀況有關,所以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轉移。
2、與氧化還原反應有關的“成對”概念及其辯證關系
以下跟氧化還原反應有關的“成對”概念既相互對立又緊密相聯缺一不可,都統一于同一反應之中才具有意義。
(1)氧化反應~還原反應
物質失去電子(相應元素化合價升高)的反應就是氧化反應(或稱“被氧化”);物質得到電子(相應元素化合價降低)的反應就是還原反應(或稱“被還原”)。如:
;
在一化學反應中有物質發生氧化反應,則必然有物質發生還原反應,二者盡管表現不同,但必走同時存在于某一具體反應中。
(2)氧化劑~還原劑
在化學反應中得電子的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降低的物質)稱為氧化劑;在化學反應中失去電子的物質(所含元素化合價升高的物質)稱為還原劑。在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是從還原劑轉移到氧化劑。必須強調的是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還原劑均是指反應物,二者必定同時存在,兩者既在不同種反應物中,也可以在同一物質中,甚至可以存在于某一單質中。兩者既是對立的(爭奪電子)又是統一的(共依共存)。
(3)氧化性~還原性
在化學反應中,氧化劑奪電子的性質稱為氧化性(或稱氧化能力);還原劑失電子的性質稱為還原性(或還原能力)。所謂氧化劑的強弱,就是指它的氧化性強弱;所謂還原劑的強弱,就是指它的還原性的強弱。
(4)氧化產物~還原產物
這一對概念只針對生成物而言。還原劑失去電子被氧化后的生成物稱為氧化產物;氧化劑得電子被還原后的生成物稱為還原產物。氧化產物相對同一反應的氧化劑具有較弱的氧化性;還原產物相對同一反應的還原劑具有較弱的還原性。
上述四對概念之間的關系可歸納如下:
失電子,化合價升高,被氧化(發生氧化反應)
氧化劑+還原劑====還原產物+氧化產物
(氧化性強)(還原性強)(還原性較弱)(氧化性較弱)
得電子,化合升降低,被還原(發生還原反應)
也可概括為六個字“失→高→氧,得→低→還。”
3、常見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常見的氧化劑有:
(1)活潑的非金屬單質如:鹵素單質(X2)、O2、S等。
(2)高價金屬陽離子如:Fe3+、Cu2+等。
(3)高價或較高價含氧化合物如:MnO2、濃H2SO4、HNO3、酸化KMnO4。
常見的還原劑有:①活潑或較活潑的金屬:如K、Na、Z1、Fe等。
②一些非金屬單質:如H2、C、Si等。
③較低態的化合物:CO、SO2、H2S等。
一般情形下強氧化劑與強還原劑共存可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弱氧化劑與弱還原劑則較難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4、電子轉移方向和數目的表示方法:
(1)用雙線箭頭符號表示(方程式兩邊同一元素的原子得、失電子的情形
失2×2e
得e得3e
(2)用單線箭頭符號表示(僅在方程式左側反應物上原子得、失電子的情形)
e
2KMnO4K2MnO4+MnO2+O2↑
2023初三化學教案篇6
教學分析
本課題是在學習原子結構和元素概念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得失電子形成離子的過程。本課題難點比較集中,有微觀表征:電子的分層排布、離子的形成;有化學用語:原子結構示意圖、離子符號;也有把宏觀與微觀架起橋梁的知識:元素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這些內容是引領學生把學習注意力由宏觀世界轉到微觀研究的重要過渡,為學生探求宏觀物質變化的奧秘打開了一個微觀領域的窗口,是引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和向往,是培養學生對微觀世界學習興趣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道原子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難點)
2、了解離子的形成,初步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重點)
3、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涵義及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想象、猜想探索證明歸納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
2、觀察l~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歸納小結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關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過程,了解離子的形成,初步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對微觀世界學習的興趣。
2、喚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與向往。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富有感情地朗讀學生作品──科普小論文《漫游原子世界》,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
附文:我是一個小小的電子,我在原子里圍繞著原子核不停地轉動,雖然空間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總想掙脫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這個小老頭很有能耐,雖然只占原子的一丁點空間,里面卻由質子和中子構成,中子不帶電,質子帶正電,正好把我身上的負電深深吸引。
2、設問:原子核外電子是如何運動的呢?它們能否掙脫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導探究核外電子的排布
1學生猜想:核外電子是如何運動的?
2、學生交流:向你的同學說一說你想象中核外電子如何運動?
3、探究證明假設:閱讀課本圖文。(把圖4-9“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示意圖”制作成掛圖,借此引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理解電子分層排布)
4、歸納結論: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5、教師啟發:科學家在探索原子核外電子運動時,也經歷了假設、猜想的階段,然后通過科學的手段、借助先進的儀器進行實驗測定、檢驗而得到真理的。那么電子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層?有的排在第二層?各電子層上電子數目有什么規律?(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后,進一步啟發學生對電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學生到高中后還會有更深入的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可自己查閱有關資料)
6、學習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的意義:
7、練習鞏固:向你的同桌說一說下列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意義:
8、展示掛圖: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學生觀察、互相討論、歸納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與元素性質的關系:
2023初三化學教案篇7
元素元素符號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元素。2.元素符號。3.單質和化合物。4.氧化物。
(二)能力訓練點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核電荷數相同則元素種類相同;核電荷數不同則元素種類也不同,即質子數的變化,引起了元素的種類變化的事實,滲透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難點原子與元素,單質與化合物,氧化物與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的區別與聯系。
3.疑點
(1)如何理解元素概念中“同一類原子”
(2)怎樣正確區分和運用原子與元素,單質與化合物,氧化物與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
4.解決方法
講練結合,教給學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思維鋪墊臺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具準備
教材圖示2—8的放大圖或幻燈片,寫有常見的24種元素序號、符號、漢字名稱相對應的小黑板,寫有元素符號和名稱相對應的卡片,寫有習題的幻燈片。
五、學生活動設計
1.教師以氧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為例指出在這三種物質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的核電荷數都是8,凡是核電荷數為8的原子都歸為一類,稱為氧元素。
學生根據教師引導,歸納出元素的定義。
[目的: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2.通過回憶相對原子質量的比較標準時教材上的小注及教師講解,理解元素概念中“一類”二字的含義。
[目的:。培養學生正確使用化學用語的能力,樹立嚴謹的、科學的學習態度和方法。
3.學生觀看圖片,了解、討論、認識地殼中含量較多的幾種元素。
[目的:培養學生分析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
4.教師展示寫有常見24種元素的元素序號、元素符號、漢字名稱相對應的小黑板。以其中兩種元素為例,講解讀法、寫法及用法。
學生根據教師講解閱讀教材第38頁小注,分別讀出元素名稱并將元素進行分類,總結出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
[目的: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
5.將元素符號和元素名稱制成卡片,學生在課堂上練習記憶,注意符號和名稱的對應。
[目的:通過游戲,變枯燥記憶為有趣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6.課堂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
[目的:使學生在練習中能較為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7.學生討論并填寫“原子和元素的比較表”。
8.學生把已學過的純凈物做實例進行分類,并在練習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行歸納出物質的分類。
[目的: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2023初三化學教案篇8
量守恒定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能說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②能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一些相關問題。
③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
2、過程和方法
①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②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作出解釋,培養學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從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于整個中學化學。本課題安排在學生學習定性認識化學反應之后,是對化學反應的后續學習,又是化學方程式等內容學習的基礎,在書中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不僅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中學化學的重點之一。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恒定律,學會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
教學難點:
從微觀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恒定律。
三、教學設計思路
(一)課前準備
1、在課前就進行實驗分組,將實驗能力強和實驗能力弱的同學混合搭配,分成四人為一實驗小組。
2、布置每個實驗小組先對學案中的四個實驗方案進行探討,對實驗內容和如何進行實驗操作有個大致了解。
(二)教法選擇
直觀性教學、小組合作式教學、實驗探究教學法、練習法等。
(三)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思路:學生觀看實驗創設情境、設疑激趣實驗探究、
教師引導發現學生驗證實驗、探究交流動手畫水分子分解圖、
突破難點知識活用、小結反饋。
以實驗為主,讓學生在實驗探索中體驗,在發現中學習,引導學生采用“觀察、實驗探究、小組合作學習、討論、分析、練習、小結反思”等學習方法,使學生逐步掌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探究→搜集證據→得出結論→解釋反思”的科學實驗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組織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
(第1步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課時引入]演示實驗1、火柴燃燒2、酒精燃燒
[設問]火柴燃燒后留下灰燼而酒精燃燒后什么也沒留下,難道物質從世界上消失了?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有沒有變化呢?
傾聽學生的見解
(第2步實驗探究、引導發現)
[實驗探究]演示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的實驗
[引導]1。稱量時天平應注意調平;2。白磷燃燒時,錐形瓶底部應預先裝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燒紅后往錐形瓶中塞時動作要快,塞子要塞緊,不能漏氣。4、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和天平的變化。
[歸納]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講述]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將天平用于實驗,用定量的實驗法研究_分解與合成中各物質質量之間的關系,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簡史。
(第3步驗證實驗、探究交流)
[提問]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后其總質量到底是增加?不變?還是減小呢?如果你們按照學案上的四個實驗設計方案中任選其中兩個再進行實驗,所得到的結論又會是怎樣呢?與老師剛才所演示實驗的結論是否相同?
教師巡視指導
[提問]每一小組獲得的結論相同嗎?哪種結論是正確的?有個別小組的實驗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設問]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著質量不守恒?實驗結果與質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問]請同學們討論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難點)
[設問]為什么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讓同學們用圖畫方式展示出電解水的微觀變化過程,并思考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原子種類、原子數目的變化情況
(第5步知識活用、小結反饋)
[練習]讓學生做學案中的練習,在學生做完后進行練習講解。
[小結]談談本課題學習后你有什么收獲與啟示?
[教師評價]1、通過本課題,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探究→搜集證據→得出結論→解釋反思。
2、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的理論依據。
[布置作業]設計一個實驗方案驗證質量守恒定律。
觀察實驗
分組交流、討論,學生代表發言。
學生的猜想有:
①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②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③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觀察、聽講、思考]
[小結]天平最終還是保持平衡,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傾聽。
[實驗與探究]方案一: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方案二: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方案三: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氣前后質量的測定。
學生分成四人為一實驗小組任選兩個進行實驗探究。實驗前,小組內討論學案上的實驗步驟后進行實驗。小組成員分工合作,記錄實驗現象及實驗數據。并根據所做實驗完成學案中的表格。
實驗后小組內交流討論
[分析與交流]針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和所得結論,組內分析原因,組外交流實驗體會。
[學生交流]學生思考、討論后提出各種不同的解釋與措施。
[教師與學生共同小結]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為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氣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轉是因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質量,即反應前并沒稱量二氧化碳的質量。
2、如果設計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實驗,杜絕反應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天平指針就不會偏轉了。
3、無論是密閉還是敞口系統,質量守恒的規律都客觀存在,也就是說質量守恒定律適用于任何化學反應。
學生欣賞動畫
[學生分析、交流、發言]
[歸納]化學反應中:元素種類不變;原子種類、數目、質量不變,所以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
[練習]做學案中的基礎題及提高題
[學生交流]
激發學生興趣,設疑引入
幫助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識,為后面分組驗證實驗打下基礎。
使學生了解一些化學史,引導學生樹立自己也能夠像化學家一樣學好化學的信心。
讓學生親自動手,象科學家一樣去研究發現,從而感覺科學探究的神圣,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促進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讓學生在實驗中學習,激發興趣,享受成功的喜悅。
追求一個開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圍。
利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情境,及時進行分析,在質疑、爭論、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學生對實驗原理和正確操作重要性的認識,發展和提高學生分析、思辯等多種能力,并加深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過用圖畫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觀變化過程,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質量守恒的原因,從微觀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恒定律。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質量守恒定律,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遇到的問題,努力做到學以致用。
學習的反思。一個知識內化、認識提高、情感升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