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古詩ppt教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通過教案,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自信心。什么樣的古詩ppt教案才算是優秀的呢?這里整理一些古詩ppt教案,方便大家學習。

古詩ppt教案

古詩ppt教案篇1

古詩三首教案

教學內容:

生字教學,預習古詩,學習《墨梅》,悟出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

學習生字詞,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正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一、出示課題,導入  新課。

1、齊讀課題。

2、思考:讀后你知道了什么?(這課書要學習三首古詩。)讀后你想到了什么?(我們想到了過去學習的古詩、詩人的介紹……特別想知道"古詩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誰寫的?詩的內容是什么?詩人想表達什么感情?)

3、明任務:這三首古詩分別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詩歌。詩人分別是王冕、鄭燮和于謙。。通過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以便能夠獨立學習更多的古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二、指導預習。

1、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

洗硯池千錘萬鑿焚燒乾坤

2、朗讀古詩。

3、聯系注釋,想想每句詩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者劃下來。

4、分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關資料。

三、檢查預習。

以讀準字音、質疑為重點。

四、學習《墨梅》

1、了解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畫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國元代著名畫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諸暨人(今浙江紹興)。

(3)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墨梅。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顧名思義,即為用水墨畫的梅花。)

(4)從題目上,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知道了這首詩寫的是水墨畫的梅花。想知道這幅梅花圖是誰畫的?墨梅有什么特點?詩人為什么要寫《墨梅》這首詩?要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2、講解詩意。

(1)教師范讀。

(2)指名學生讀。

(3)學生借助字典、辭典進行自學。(初步理解字在詩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師點撥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洗硯池:畫家洗硯的水池。傳說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洗硯池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變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跡。

C.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家洗硯池邊的這棵梅樹,朵朵花開顯出淡淡的墨痕。)

D.進一步理解。

這兩句詩寫了梅的什么特點?(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應該怎樣讀出來呢?(自由讀、指名讀、評讀)讀至此,產生疑問--難道梅只有這樣一個特點嗎?

E.教師點撥后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5)用學習前兩句的方法學習后兩句。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清氣:清香的氣味。這里指純潔的人品,高尚的節操。

乾坤:天地,人間。

C.詩句的意思。(不圖人們夸贊它顏色的鮮艷,只求飄散的清香充滿天地。)

D.進一步理解。

墨梅還有什么特點?(清香的氣味)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作者這樣描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這首題畫詩,是說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艷麗來討人稱贊,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

詩人運用了什么方法寫出梅花的特點,表現了詩人的情懷?(開頭兩句,由畫面上所畫的洗硯池寫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聯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兩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語雙關,以物喻人,表明了詩人的人品與節操。)

3、朗讀全詩。

4、總結全詩:

(1)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有什么特點?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想象詩人在這樣的美景里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動作?

5、指導學生練習朗讀。

6、總結回憶古詩的學習方法。

請大家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墨梅》這首古詩的?

(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

五、作業 :

1、背誦《墨梅》。

2、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后兩首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附: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后兩首古詩。

教學目標 :

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感情。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復習舊知。

1、指名背誦《墨梅》。

2、匯報自學預習的情況。

(1)強化學習古詩的方法。

(2)詢問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學習《竹石》

1、了解詩人,理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屬江蘇省)人。清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是"揚州八怪"之一。

(2)理解詩題。(竹石,扎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著名的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首詩是題寫在他畫的竹石畫上的一首詩)。

2、抓字眼,明詩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咬定: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巖:山巖的裂縫處。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決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巖之中。

這兩句詩中用了一個"咬"字,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巖中"表明了勁竹對生活條件并沒有過高的要求,顯示出它的生命力極強。

B.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堅勁:堅韌不拔。

任爾:隨你。人,任平。爾,你。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遭受無數的磨難仍然堅挺,不管你從何方刮來什么風。

這兩句進一步寫出了惡劣環境對勁松的磨練以及它不屈不撓的精神。"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指的是無數的磨難,惡劣的環境。面臨著如此多的磨難,進一步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精神。

3、想意境,悟詩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歡哪種植物?你喜歡竹子嗎?為什么?說說你的理由。

(2)詩人喜歡竹子嗎?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作者非常喜歡竹子。作者用質樸的語言,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勁竹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這首詩借物喻人。通過詠誦立根破巖之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決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詩人的身份,懷著對勁竹的敬佩之情朗誦全詩。

三、學習《石灰吟》。

1、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

《石灰吟》這首詩是(明代)詩人(于謙)所做。

2、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詩人于謙。于謙(1398-1457)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傳說這是于謙12歲時的作品。

(2)抓字眼,明詩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千錘萬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

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采石灰巖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制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烈火焚燒"與"若等閑",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3)想意境,悟詩情。

A.詩人寫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點呢?(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里開采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這首詩借石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全詩表現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詩人用什么方法寫出這種深情厚誼呢?(詩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方法,形象生動,語言也鏗鏘有力。)

D.朗讀全詩。

四、總結復習。

1、分組朗讀三首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樣的感情讀?(語調停頓、語速都應該以據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而定。)

(2)練習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配樂讀、評讀。)

2、結合本課的學習,談談這兩首古詩的寫作特色。(這兩首詩的特點是語言質樸,明白如話,沒有華麗的詞藻和雕琢的痕跡,但表現力極強,表達了詩人發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詩意極濃。這樣的詩是達到了很高境界的詩。)

五、作業 。

1、朗讀背誦古詩。

2、運用歸納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選擇一首古詩,試著自學。

附:板書設計 :

古詩ppt教案篇2

教學內容

古詩兩首(早發白帝城)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學會本首詩的3個生字(其中1個多音字“還huán ”)及新詞。能力目標:1.能看注釋,查字典,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問題。思想:了解詩句所描繪的景色,感受詩人對大自然景物的喜愛,對壯麗山河的贊美。體會詩人的情感。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情感目標:感受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體會詩情畫意。重點能看注釋,查字典,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難點感受詩人對大自然景物的喜愛,對壯麗山河的贊美,體會詩人的情感。課前準備教師投影

教        學       過       程

教學環節

具    體   內    容

復  備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二、檢查預習情況。三、細讀課文,突破重難點。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許多古詩了,你能背一背嗎?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李白的著名詩篇《早發白帝城》板書課題《早發白帝城》1.同學們在課前都做了預習,下面我們以起來讀一讀生字和詞語.2.出示生字卡片查字詞(讀準多音字的讀音)zhāohuán  chóng朝辭一日還萬重山 江陵  猿聲你知道這些字詞的意思嗎?3.請你邊讀邊想---你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1.為什么早晨離開白帝城會是在彩云間?2.一天就能回到千里以外的江陵?這些問題說的是哪句詩?(結合收集材料學習)了解詩句的意思:1.“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你知道“白帝城”和“江陵”的地理位置嗎?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峻,高聳入云。詩人在霞光出現的時候,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離開四、總結全文,發散拓展。五、學習生字。六、作業。白帝城。僅用一天的時間就會到千里以外的江陵,表現出白帝城之高,船行速之快,行期之短,也表現出他喜悅的心情。3.朗讀這兩句。4.“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如果你置身于這樣的情境中,你有何感受?出示相關的課件或圖片,體會詩的意境。6.朗讀這兩句。1.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說說你從詩中看到的景物,聽到的聲音。2.從這首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比較“陵”與“猿”這組字的區別。背誦、默寫古詩,收集李白詩句。課后小結板書設計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作業實踐作業背誦古詩

古詩ppt教案篇3

文本細讀:

《登鸛雀樓》是一首自古而今廣為傳誦的名篇,描寫了登高望遠所見,歌頌了祖國河山的壯麗,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之情,還蘊涵一定的積極人生哲理。第一句寫一輪落日正金光奪目,在連綿起伏蒼蒼莽莽的群山西面緩緩落下,在世界的盡頭漸漸隱沒,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第二句寫俯瞰黃河遠去天邊的意中景象。詩人面對流經樓前的滾滾黃河的滔滔大浪,視線由上到下,由近及遠、由西向東,跟隨黃河水向遠方伸展。雖不能目擊黃河入海的情景,卻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好像看見黃河一路洶涌,氣勢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曠神怡,這是陸地景,也是東望景。三四句寫詩人欲登高望遠。從前兩句的眼前所見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層樓的行動。若想看到無窮無盡的美麗景色,就應該不斷的向上攀登,邁上更高的一層樓。以“樓”收尾,很好的照應了題目。詩句看似平鋪直敘,卻既富含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高瞻遠矚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全的哲理。含義深遠,耐人尋味。

《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會正確書寫“壁、橫、嶺、側、峰、廬、緣”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古詩。

3、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重點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4、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并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朗讀詩歌,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詩歌的理解。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

4、想象詩的意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文學修養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彼此尊重,平等相處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歷史,熱愛中國悠久文化,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讓學生從中體會要想取得進步,就要不斷的攀登。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想象畫面,理解詩句。想象讀、合作讀。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搜集有關兩位詩人的的資料,預習課文,自學生字遇到不懂的記下來。

教師準備:多媒體、生字卡片、掛圖。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以前我們學習了很多的.古詩,你能給大家背誦幾首嗎?(學生背誦古詩)教師對于背誦好的要給與表揚。

2、師:今天我們就再來一起欣賞兩首古詩。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詩,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教師指名讀古詩。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古詩,邊讀邊想,你弄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收獲,并隨機提出問題。

3、引導學生重點理解兩首古詩后兩句的意思,并體會其中所蘊含的含義。引導學生先理解詩句的表面意思。

《登鸛雀樓》的后兩句寫要看到更廣闊更遠的自然風景,就要再往高處攀登。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欲、窮”的意思?!坝?,“想要”的意思?!案F”,“窮盡”的意思。《題西林壁》的后兩句寫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重點理解“緣、此山”的意思?!熬墶?,“因為”的意思。“此山”,指廬山。

4、朗讀古詩,說一說你有什么體會。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詩句談體會,談看法。教師不要一味地強調自己的觀點,要多聽聽學生的見解,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感受、去領悟,教師只須相機引導。(教師引導學生《題西林壁》與《望廬山瀑布》對比)

5、讀一讀,想一想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引用古詩中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四、誦讀古詩,品悟詩情。

1、想象讀——邊讀邊想象詩中景色;

2、合作讀——和伙伴合作對讀、輪讀;

3、“搖頭晃腦讀”“拍手擊節讀”。

4、指名讀,齊讀。

五、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小組討論如何記憶字型,如何把字寫好看。

2、指導重點字的書寫。

“緣”字:要認真觀察結構、筆畫,注意把字寫緊湊。“嶺”和“峰”這兩個字在比較中學習。

3、學生獨立書寫。

六、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回家搜集誦讀古詩,并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古詩ppt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解釋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難點:正確感知詩的大意。

一、回憶引入

1、同學們回憶一下,以前學過哪些古詩?(讓學生能有感情地背誦)你們是怎樣學習古詩的?今天我們學習兩首古詩。

2、簡介作者

于謙(1398-1457),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號節庵。明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與抗清英雄張蒼水、抗金英雄岳飛并稱西湖三杰。明成祖永樂進士,官至兵部尚書。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肅,元代詩人、畫家。

王冕經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經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職,晚年還以梅花顯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說:"野梅開花尚古色。"(《歸來》)

他的別號很多,有煮石山農、會稽山農、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陰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書齋叫"竹齋",時人又稱他為王竹齋或竹齋先生。他既是詩壇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畫的《墨梅圖》,神韻秀逸,令后人嘆賞不已。

二、初讀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2、借助拼音,學生自讀課文。

3、檢查

三、精讀感知《石灰吟》

1、指導學生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聯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吟誦。

②錘:敲打。擊:撞擊。

③若:好像。等閑:平常事。

3、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大意是:石頭是經過多次的敲打撞擊,才從大山上采下來。烈火焚燒自己,卻也只把它當作平常事。即使身體粉碎變成了石灰,也不畏懼,還是要把潔白干凈的石灰留在人世間。

4、看圖想像意境,體會感情。

這里詩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寧為玉碎,不斷瓦全的志氣。

5、指導朗讀。

詩人借石頭表明自己堅貞、高潔的志向,應用贊美、高亢的語調朗讀。

四、總結學法,自學《墨梅》

1、總結《石灰吟》的學習方法。

①理解字詞。②說說詩意。③看圖想像。④朗讀體會。

2、學生四人為一個小組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注意先讓學生獨立學習,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幫助,老師可以以合作比較好的一組為模范,滲透地進行全班指導。

3、師生討論。

①理解字詞:

吾:我。洗硯池:書畫家洗毛筆硯臺的水池。

池頭:池邊。樹:這里指梅樹。

夸:夸贊。清氣:清香之氣。乾坤:天地。

②指名說說詩意。

我家洗硯池邊有一棵梅樹,朵朵開放的梅花都顯現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讓人來夸贊梅花的顏色好看,只要讓梅花的清香之氣彌漫在天地之間。

③看圖想像:作者畫的梅花有什么特點?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樣的情操?

④朗讀體會。

有自豪、高亢的語調反映出詩人的堅貞、純潔。

教師范讀,自由練讀,集體朗讀。

五、作業超市:

1、指導學生寫字

錘焚這兩個字要結合偏傍進行指導。

乾坤這兩個字較為難寫,注意左右的配合。

2、試著選一首詩有感情地背給同桌聽。

3、完成字詞練習。

古詩ppt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詩句意思。

2、想象詩所描寫的情景,體會詩的意境。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

教師:詩文畫面或掛圖、懷舊音樂帶、相關古詩。

學生:搜集思念家鄉的古詩,古詩作者的情況。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首古詩《小池》

(一)

導入

1?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從1冊至今,我們已學過很多古詩,愿意把記得的古詩背一背嗎?(抽學生背誦)這些古詩語言簡潔,韻律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今天,我們將學習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一首古詩《小池》。(板書課題)

2?簡介楊萬里的情況。

3?老師出示掛圖或課件,旁白:詩人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小池塘初夏時節的勃勃生機,表達出了對自然風光的一種喜愛之情。

(二)

初讀詩句,學生質疑

1?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抽學生讀,分組讀,齊讀。

3?再讀詩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組合作學習,結合注釋討論解決提出的問題,初知詩句大意。

(三)

理解詩句,想象美景

1、說說你欣賞的詩句及欣賞它的原因。

2、交流品讀情況,師相機點撥,體會作者用字的準確及選取了哪些初夏時節的景物。

如:“泉眼無聲惜細流”中“惜”,

“樹陰照水愛晴柔”中“愛”。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頭”中“立”。

3、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注意交流、補充。

4、根據古詩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說說美景,畫一畫美景。

5、看到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情怎樣?你的心情又怎樣?

6、品味讀古詩。

(四)

指導朗讀,背誦詩歌。注意詩的停頓、節奏,試背,齊背。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泊船瓜洲》

(一)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上節課我們隨著楊萬里的描寫,欣賞了小池初夏時節的美麗景色,體會到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節課我們將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體會詩人的另一種情感。

2、學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況,老師注意補充。

(二)

初讀詩句,學生質疑

1、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反復讀古詩,直到讀流利。

3、再讀古詩,談談自己疑惑的地方。

4、尋求組內合作,結合注釋討論解決提出的疑惑,粗知詩意。

(三)

理解古詩,體會作者感情

1?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

2?反復讀詩,體會詩所表達的感情,其中哪些詩句集中表現了這種情感?

3?品讀古詩。

(四)

指導朗讀,背誦詩歌

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試背、全班齊背。

(五)

課外延伸

你還知道哪些思念家鄉的詩句,讀給大家聽聽,要是能說出所選詩句出自誰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資料,完成這個環節)

附:板書設計

古詩兩首

小池

[宋]

楊萬里

泉眼細流樹陰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風——明月

瓜洲夜景

歸心似箭

借景抒情

古詩ppt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2個生字,會寫2個認識的字。理解“弄、蓑衣、臥”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很多古詩,老師很想和大家一起來讀讀,大家愿意嗎?你們喜歡哪一首?我們一起讀。

1.大家讀得真好!很有感情,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古詩。

2.今天我們還要繼續學習一首古詩,是一首有關牧童的古詩。

3.請同學們看老師寫“牧”字,寫“?!弊謶撎貏e注意哪一筆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誰來給牧字組詞。

4.老師板書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請大家齊讀課題。

二、讀通詩句。

1.過渡:請同學們看大屏幕,這首詩的作者是呂巖,是我們熟悉的呂洞賓。

通過課前預習,你對呂巖有哪些了解?誰能用一兩句話向大家介紹。

2.指答。

3.同學們了解的真多!詩人呂巖因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稱為“逍遙大仙”。

4.接下來,請大家自由讀這首詩,注意讀準詩中的每個字、詞。

5.(手勢,雙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讀得很投入,誰想來讀一讀。誰來評一評。

6.太好了!同學們都能把詩讀得字字準確,句句通順,老師也想讀讀,想聽嗎?

7.想。(注意:聽老師怎么讀。)師范讀。

8.老師哪里停頓了,指名答。

9.對呀!讀詩的時候,如果能注意停頓,就能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誰來試一試。

10.讀得真好!我們一起再讀讀吧!(師前四字,生后三字,倒過來,師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一、二句詩。

過渡:這是一首描寫牧童的詩,牧童出現之前,詩人首先描寫什么?聽到了什么聲音?你是從哪個詩句知道的?(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1.同學們真會讀書。

2.請大家再認真讀這兩句詩,邊讀邊想: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遼闊)

3.哦!你知道了原野遼闊,你是從詩句中哪些詞知道的?(六七里,橫)

4.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實際的長度?(不是)

5.對了,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長,這六七里要形容從原野的這一頭到原野的那一頭很廣很廣。這六七不是確切的數字,其實,古詩中像用到這類虛指的詩句很多: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長)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屛覀冊賮碜x一讀,感受一下原野的遼闊。

2.同學們讀得不錯!這里的六七里怎么讀,才能突出原野之廣。老師想用兩種不同的讀法來讀,同學們聽一聽,哪種讀法更能體現原野的廣。

3.我們就照第二種讀法,再來讀一讀。(老師覺得不夠大,再大些)(再大些)

4.如果你站在這遼闊的原野上,還會感受到什么?(美,綠,平坦等)詩中哪一個字體現呢?(鋪)

5.“鋪”字什么意思?(鋪開,鋪展)

6.這廣闊無垠的原野上,綠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張一張鋪開的巨大的綠地毯。這鋪字用得太好了!

7.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原野的大與美吧?。ㄈ帻R讀)

四、理解第二句詩。

1.師:置身于這綠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讓人陶醉呢?此時此刻,原野上傳來了什么聲音?(笛聲)

2.那是什么樣的笛聲?(悠揚,優美,隱隱約約,斷斷續續)

3.吹笛的人是誰?你是怎么知道的?(題目是牧童,善于從題目入手,理解詩意,很好的學習方法。)(課文插圖,懂得利用插圖,理解詩意。)(詩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點詞,理解詩意。)

4.你還可以從哪句詩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聲晚風三四聲)

5.這詩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釋,弄清詩意,很好的學習方法)

6.是?。⊥盹L中的牧童騎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著手中的笛子,伴隨著晚風吹來,笛聲時而高,時而低,時而長,時而短,時而快,時而慢,時而有,時而無。

7.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詩,讀完這句詩,你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牧童?(天真,可愛,調皮)

8.多可愛的牧童??!誰再來讀讀這句詩。(真棒!同學們讀出了牧童的可愛,調皮,天真。)

9.現在,我們把這兩行詩連起來,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看誰更能讀出詩的韻味。

10.讀得太棒了?。ò颜坡曀徒o自己。)

五、理解三、四句詩。

過渡:瞧,牧童上場了,他在干什么?

1.誰來說說你從圖上看到什么?

2.相機教學“蓑衣”,你們知道什么是蓑衣嗎?你能從圖上指出來嗎?蓑衣有什么作用?

3.對了,其實,蓑衣還有御寒作用,它還能散發出一種氣味,防蚊蟲叮咬。

4.誰再來說說你從圖上還看到了什么?

5.廣闊的原野,一個可愛的牧童,戴著斗笠,披著蓑衣,悠閑地躺著草地上,靜靜地欣賞著天上皎潔的明月。這種情景,詩中怎么寫?(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6.這兩句詩還告訴我們什么?

7.師小結:牧童放牛回來,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后,他沒有脫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賞皎潔的明月,誰能美美的讀讀這兩句詩。

8.老師也想讀讀這兩句詩,請聽好,“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睡月明?!?/p>

9.你們發現了什么?(把“臥”改成“睡”)

10.把“臥”改為“睡”不好嗎?為什么?(說得真好!)

11.對啊!牧童選擇了這種最舒服的仰臥姿勢,欣賞著天上皎潔的明月,此時,他可能會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和同學交流交流。

12.學生小組交流。(師下去巡視)

誰來說說,此時,牧童可能會想些什么?

13.同學們的想象真豐富!如果讓你用一個詞概括牧童的生活,你會用哪個?

師: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閑啊,讀————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讀————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樂啊,讀————

六、小練筆。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這首詩,你們能不能選擇這首詩中你最喜歡的一句詩句,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

2.生動筆。

3.交流。

七、指導背誦。

同學們展現的這一幅幅畫多美啊!白天有牛、笛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難怪詩人呂巖會有感而發,寫下這首《牧童》詩。讓我們帶著對這種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來。

1.生自由背。

2.老師相信大家已經能熟讀成誦了,想不想接受一個挑戰。

①誰來背。(老師想配上音樂,更能表現我們的感情,更能走進牧童)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

這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時認識了一個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實不少詩人也寫過有關牧童的詩,你們知道這樣的詩嗎?老師帶來幾首,大家一起欣賞。

九、作業:

1.把《牧童》改寫成一篇優美的短文。

2.背誦《牧童》。

古詩ppt教案篇7

第一課時

一、學習《中國古詩》(《語文讀本》P71)

(一)《詩經》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伐檀》《碩鼠》《木瓜》(《語文讀本》P65、《中學教材全解》P59、70)

(二)《離騷》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涉國殤》《漁父》(語文讀本P67、全解P73、P84)

前言

與古代文學一樣,我國的古代文論也不源遠流長的。它的

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先秦兩漢時期,是古代文論的奠基與醞釀時期。在先秦,盡管文學在整個社會文化中尚未取得獨立的地位,但思想活躍的諸子在闡述各自的社會理想與哲學時,往往會包含有關于文學的思考。其中對后世影響最巨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也于政教中心的立場,強調文藝與政治、道德的聯系,重視文藝的教化作用,從而為后世的正統的“文以載道”的文學觀奠定了基礎。(它重視對文學外部規律的研究)。道家倡自然無為、冥契大道,他們所強調的人在面對自然時的超功利、超理智的態度,深通于藝術的審美觀照與創作靈感,所以成為后世的審美理論的濫觴。(它重視對文學內部規律的研究)。

一、《詩經》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一)藝術成就:

1、詩歌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2、復沓的章法:反復吟唱,淋漓盡致地表達抒情主題,收到盡興的效果。表達詩意的發展。加強節奏感和音樂性。《無衣》《木瓜》

3、當時民間口語?!耙蝗詹灰姡绺羧铩?/p>

《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采葛好姑娘,一日不相見,好似三月長!采蕭好姑娘,一日不相見,猶似三季長!采艾好姑娘,一日相見,竟似三年長?。┧淖忠痪?,語氣自然。

4、用韻。首字入韻:“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保▲F關關叫得歡,成雙成對在河灘。美麗賢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侶伴。)隔句入韻:“女也不爽,士二其行?!?/p>

(二)影響

1、奠定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基礎。2、啟發和推動了后代

詩人向民歌學習?!伴_門沒開錯”(郭沫若)3、賦、比、興的濫觴。

4、開創了我國舊體詩歌的押韻方法。

《伐檀》《碩鼠》《木瓜》(《語文讀本》P65、《中學教材全解》P59、70)

二、《離騷》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一)文學成就:

1、在詩律上創造與突破。創造了參差、錯落、長短、多言、靈活多樣的句式。抒情長篇。

2、抒情形象的創造。

3、浪漫主義特色。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大膽想象。充分發揮各種修辭手段,比興手法大大前進。

(二)影響:比興手法的應用,寄情于物,托物以諷。是我國第一個署名詩人,是我國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浪漫主義的開端者。

《國殤》《漁父》(語文讀本P67、全解P73、P84)

第二課時

三、樂府詩

杰出代表是《孔雀東南飛》。詩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震爍詩壇,光耀千古。漢樂府詩采用的是雜言詩、五言詩的體制,精彩的敘事手法,同《詩經》四言為主的體制以及《詩經》、楚辭的抒情手法想比,在詩歌創作上是明顯的進步。

四、古詩

在漢代樂府的影響下,在東漢末年的動亂生活中,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詩”出現了,其代表作是《古詩十九首》。這些作品,反映了時代的動蕩,社會的亂離。抒發著一種人生的苦辛和對命運的悲嘆?!霸娔浮薄ⅰ拔逖灾诿帷保▌③模?、“天衣無縫,一字千金”(鐘嶸)。

五、“建安”文學

“文學自覺的時代”(魯迅)。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文人詩歌創作的高潮。

“三曹”、“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瑒、劉楨。曹操:樂府歌辭《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悲涼慷慨、氣魄雄偉。曹丕:《典論論文》是現存最早的文學批評論文。《燕歌行》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曹植:兩個時期1、詩風雄勁剛健;2、抒發了自己備受壓抑、懷才不遇的痛苦和理想無法實現的悲哀,作品中激蕩著一種要求創造、渴望自由與解脫的精神。

《野田黃雀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不見離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王粲,“七子之冠冕”。

建安時代的文學以風骨遒勁著稱。

六、正始文學

代表作家:嵇康、阮籍《詠懷》。

七、兩晉詩歌

三張(張協、張載、張亢)、二陸(陸機、陸云)、兩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劉琨/玄言詩

陶淵明:東晉末期,“隱逸詩人之宗”(鐘嶸),詩平淡自然。

八、南北朝民歌

(一)南北歌民歌1、《吳聲歌曲》2、《西曲歌》

(二)北朝民歌《木蘭詩》

九、山水詩謝靈運謝朓

十、南北朝詩歌

1、南朝鮑照

2、聲律說“四聲八病”“永明體”

3、北朝瘐信

古詩ppt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字,認識本課的“楚瀲”等4個生字,會寫“斷楚”等9個生字。

2、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兩首古詩,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

4、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2、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了解了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今天我們將和唐宋兩位大詩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門山、杭州西湖去游覽一番。出示課題。

二、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1、自由放聲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師生評價。

3、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提示七言詩的停頓規則。

4、再次朗讀,讀出節奏。

三、借助注釋,理解《望天門山》

1、提問:天門山是幾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條江?學生回答,表揚學生會看注釋。出示古詩《望天門山》“開回出來”四個字紅筆標示。

讓學生根據注釋講一講意思。

2、教師引導:默讀古詩,看一看這幾個動作分別是誰的動作?

3、指名交流。

4、教師梳理:滔滔的江水沖斷了天門山,把天門山從中劈成兩部分,洶涌而下。江水在這里遇到大山的阻擋,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渦。所以稱“回”。剛才有同學講“出”是青山的動作。青山真的會移動出來嗎?

5、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邊說邊在黑板上畫:你是想說,青山并沒有移動,只是因為李白乘坐的小船順著江水向天門山漂過來,讓李白感覺到兩座青山像是迎賓一般,相對出來迎接自己。那么課題是《望天門山》,作者在哪里望見的天門山?(引導學生更加明確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樂朗讀。其他學生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7、用自己的話講述剛才想象到的畫面。

四、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1、把剛才想象到的畫面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

2、全班齊誦。

五、理解并感情朗讀《飲湖上初晴后雨》

1、根據注釋,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的解釋,及時引導。

2、作者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總”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讀詩句。師生接誦,全班齊誦。

六、拓展積累與運用

1、我們的祖國風光秀麗,引得無數詩人都歌頌它。你還知道哪些詩句?

2、學生交流,會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詩《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師范讀,學生練習朗讀。

(2)學生根據注釋,試著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討論后理解大體意思。

(4)師生對讀、接讀、齊讀、熟讀成誦。

4、創設情境加以運用。

配樂《高山流水》,師語言描述:我們的祖國美麗如畫,當你來到江南,看到青山綠水時,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詩句——(生);當我們來到洞庭湖邊,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聲朗讀——;當我們來到茫茫大草原時,禁不住——;當我們看到巍峨的泰山時,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當我們蕩舟西湖時,不禁想起蘇軾的——;當我們來到乘船沿著滾滾的長江順江而下,望見雄偉的天門山時,我們不禁朗誦——。能把這首詩寫下來嗎?

5、默寫《天門山》

(1)仔細觀察生字“斷、楚”老師提醒“楚”的中間部分。

(2)學生默寫。

(3)全班展示。

古詩ppt教案篇9

一、分教學目標

1.會寫“詞、催”等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課文。默寫古詩《夏日絕句》。

3.能借助注釋理解理解《涼州詞》《夏日絕句》詩句的意思,說出自己的體會。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能借助注釋理解理解《涼州詞》《夏日絕句》詩句的意思,說出自己的體會。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回顧背誦《出塞》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出塞》,誰能來背誦一下

二、學習《涼州詞》

1、聽錄音

師:這節課我們要學習另外兩首詩,我們先來行行涼州詞。聽聽這首詩的錄音

2、注釋一:詩名來源

師:《涼州詞》和《出塞》都是邊塞詩

師:注釋一告訴我們詩的題目涼州詞是唐代,起名起源于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多寫邊塞軍旅生活。所以涼州詞和出塞都是唐朝時期的邊塞詩。

3、自讀古詩,想象畫面,和同學討論

師:那王翰筆下的涼州詞所描繪的邊塞又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所以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首詩,把詩讀正確,想象一下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和同學說一說。誰來讀涼州詞?

4、詩中描繪了什么場景?

預設:詩人描寫的一場軍營中的盛宴,精致的美玉做的酒杯里充滿了醇香的葡萄酒。身披鎧甲的戰士們正要舉杯痛飲,好不暢快??墒沁@時候就聽到馬上彈起琵琶的聲音,在催人出發了,這不免令人掃興。

師:詩中寫到的酒水,昔日盛產的葡萄美酒,酒杯則是用美玉制成的。

師:邊塞緊張動蕩的戰爭生活,將士們難得有一次開懷歡聚的酒宴,可戰斗來臨,他們就要馬上投入戰場。琵琶聲既是宴席上的歡快旋律,又是即將痛苦告別的前奏。

5、感受“飲”“催”

師:從一“飲”一“催”兩個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預設:“飲”本該是快樂的?!按摺眳s給人帶來一種大戰前的緊張。

師:誰能讀出這種情形和心情?豪華盛宴戛然而止,將士們即將投入戰斗。

6、面對大戰,將士們是怎樣的表現呢?讓我們借助注釋說說第二句詩的意思?你從中體會到什么?誰來回答?

預設:這兩句的意思是,如果我醉倒在戰場上,請你不要笑話我。從古至今外出征戰,又由幾人能回?

預設:從詩句中我能感受到將士們們已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預設:醉臥沙場難道就是醉倒在戰場的意思嗎?

預設:這里我想象的是將士們在出征前互相鼓勵,激發斗志。他們會說如果自己在戰斗中失去了生命,就當是喝醉后倒地不起。所以醉臥沙場不是真的醉倒在戰場上,而是一種視死如歸的態度。

預設:我也有同樣的體會,古來征戰幾人回,意思是指既然投身疆場,就早已做好為國獻身的準備,表現出戰士們不懼死亡的英雄氣概

師:是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兩句詩表現的邊疆將士們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誰來讀?

7、比較《出塞》《涼州詞》

《出塞》明月照雄關的蒼涼景象

《涼州詞》歡聚酒宴上大戰即臨的場面

師:表現出守邊將士投身疆場、不怕犧牲、英勇豪邁的氣概

師:兩首邊塞詩,王昌齡描繪的是。營業賬雄關的蒼涼景象。王浩描繪的是歡季酒店上大戰升起的場面,但他們都表現鋒。首先將士們投身疆場,不怕犧牲英勇豪邁的氣概

8、有感情地朗誦,并嘗試背誦

請你再讀一讀涼州詞嘗試背一背。誰來背一背

三、學習《夏日絕句》

1、聽錄音

師:出塞和涼州詞都是唐代詩人所創作的邊塞詩。

師:我們要學習的第三首詩是宋代著名的女詩人李清照所寫的下士絕技。

師:我們先來聽一聽這首詩的錄音。

2、自讀詩歌體會韻律

師:五言詩,二三停頓

——朗讀古詩

師:請你自己讀一讀,注意。五言絕句五言詩常常為二三停頓請你讀一讀,體會一下。

3、詩的前兩句意思

師:詩句字音和停頓都讀準確了。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誰知道詩句的意思?

預設:這兩行詩的意思是活著的時候是人中豪杰,死后依然要做鬼中英雄

4、古詩的歷史背景

師:第一條注釋:項羽

師:第二條注釋:項羽自刎的典故

師:說的對,詩人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呢?老師告訴大家,在北宋靖康2年,宋王朝在天津的沉重打擊下瓦解,高宗皇帝倉皇南逃,許多百姓家破人亡。李清照一家也因為朝廷的敗逃而衰敗,顛沛流離,他丈夫死了,自己也嘗盡人間艱辛。這首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當她在南渡之時想到了項羽。

師:注釋告訴我們什么?

預設:項羽是秦朝末年的楚軍領袖。后來給劉邦爭奪天下,失敗自殺。

師:這兩句詩還蘊含了一個典故,就是注釋二,誰來讀一讀?

預設:項羽在斗爭中失敗,人勸他渡過長江再做打算,但他認為沒有臉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

5、結合注釋說說對開頭兩行詩的體會

師:了解了這個典故,結合詩人李清照的經歷,對于開頭就兩句詩,你應有的什么呢?

預設:我覺得詩人想到了烏江自刎的項羽,在想到南宋皇帝不管百姓死活,自己逃走,拋棄國家和百姓,感到非常氣憤。

師:確實,詩人在不著痕跡的痛斥當時的統治者茍且偷生的行徑。

預設:我覺得詩人非常佩服項羽寧死不屈的高貴氣節。她覺得在國家危難面前,雖然自己是女子受到重重苦難,但同樣愿意為國效力

師:有道理。

師:是啊,為國建功立業才是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李清照借古喻今,歌頌項羽寧死不屈的高貴氣節,也暗含著對南宋統治者不顧百姓死活,拋棄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軟弱行徑的不滿。

預設:我覺得詩人不僅是在為自己的苦難而憤慨,更是對當時老百姓們的生活感到擔憂。

預設:朝廷不能保護百姓的安危,只顧自己逃跑。應該像項羽那樣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保護自己的百姓

6、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嘗試背誦古詩

師:請你再來讀一讀這首詩。我們來嘗試著背誦一下這首詩。

作業:背誦《涼州詞》《夏日絕句》;默寫《夏日絕句》

板書:

21、古詩三首

《出塞》

邊塞詩英勇豪邁

《涼州詞》

《夏日絕句》

古詩ppt教案篇10

教材分析:

課文的兩首詩均是五言絕句,語言清新、平白、簡易。

學情分析:

兩首古詩簡單易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細讀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生動形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詩所蘊含的內在意境。

教學目標:

1.通過理解古詩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

3.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背誦、默寫這兩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朗讀、背誦課文,理解古詩意思。能體會《訪隱者不遇》描繪的情景,寫一段話。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尋隱者不遇》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理解《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想象詩人描畫的情景。

(二)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

(三)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背誦、默寫這首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詩句的理解,想象詩人描畫的情景。

三、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簡介作者(見教案后“資料”)。

(二)教師范讀,學生初讀這首詩,查工具書,理解“隱者”“不遇”。

(“隱者”,即隱士,隱居山林的人;“不遇”,沒有見到。)

(三)理解這首詩的題目“尋隱者不遇”:

板書課題、解題。“尋”,尋訪。“尋隱者不遇”,意思是尋訪隱者,沒有見到。

(四)齊讀這首詩,再自由細讀每一句。弄清詩句中不理解的詞語。再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過程:自己小聲說——小組議論——全班交流——教師補充訂正——小結。

第一行:“松下”,在松樹下面,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樹下面(點明了事情發生的地點和環境)“童子”,小孩,被尋訪者的徒弟(點明了人物)。

第二行:“言”,是說的意思。這兩句的意思是:“我”尋訪隱者,在松樹下碰到了一個孩子,那是他的徒弟。我問他師父的去向,他說師父采藥去了。

第三行:“只”,就;“此”,這。

第四行:“云深”,云霧迷蒙;“處”,地方。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師父就在這座山里,山上云霧迷蒙,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五)反復誦讀,想象詩人描畫的情景。

隱者在云霧迷蒙的山中采藥,連小徒弟都找不到,可見山的高大幽深。

(六)指導朗讀背誦。

第二課時

學習《所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

(一)觀察課文配圖

1.圖上都有什么?(兒童、牛、大樹、蟬)

2.仔細觀察圖畫,看看這個兒童是什么時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著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系,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

3.圖上的兒童在干什么?(指導觀察兒童的表情,初步體會牧童看見樹上的蟬時的心情。)

(二)揭題,解題

1.解釋題意: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于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切給一個叫袁枚的詩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說詩中寫的內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2.出示課題:“所見”,讀題。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讀詩歌,理解課文

(一)初讀課文

l.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2.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字詞卡: 

(2)注意翹舌音,前鼻音:振  蟬

3.教師范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讀得好的學生讀全詩。要求學生邊聽讀,邊看圖,思考:起初牧童在黃牛背干什么?后來呢?

(指名讓學生試著回答問題。牧童開始在黃牛背上唱歌,后從牛背上下來了,站在那兒想捉蟬。)

(二)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用自己的話說說前一個分句的意思。通過觀察圖使學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黃?!5囊环N,角短,皮毛黃褐色,或黑色,也有雜色的,毛短,常用來耕地或拉車,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讀整個詩句,查字典說說“振”“樾”的意思。

振——振動樾——樹蔭

教師補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樹林。

(3)用自己的話說說后半句的意思。(響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里振蕩。)

(4)讓學生讀詩句,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p>

(1)齊讀第二句,并看圖,說說圖上的牧童在干什么,與第一句說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著重指導學生觀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個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說說“欲”“捕”在詩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鳴叫的知了。)

(3)讀全句,想一想:牧童聽到廣蟬的叫聲后,怎樣做的呢?

“閉口”在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從牛背上迅速跳下來,站在樹下。

理解“忽然”一詞在詩中的意思。(騎在牛背上唱歌時,忽然聽到蟬叫聲。)

(4)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三、齊讀全詩

四、敘說詩意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夏天,一個牧童在樹林中騎著一頭黃牛高聲歌唱,知了在樹上叫著。牧童聽到了知了叫聲。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樹下,望著樹上的知了。)

五、指導朗讀,加深理解

1.指導讀第一句詩。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心情。

指導讀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2.指導讀第二句詩。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忽然閉口立”使我們想到了什么?(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貫注地盯著知了。想象牧童的動作,他踮起腳尖,身子向前傾,雙手輕輕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準備。想象牧童的內心活動,他不住盤算怎樣抓知了。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產生“屏住呼吸,別驚動了知了,趕快捉住它”的感覺。)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四、背誦全詩

五、分析指導字形

1.比較字形。振——晨蟬——彈忽——物閉——閑

2.重點分析、記憶字形。

欲:左邊是“谷”,第四筆“捺”改為“點”,右邊是“欠”,不是“文”。

所:左邊不要寫成“戶”。

3.指導書寫。

六、總結

1.朗讀全詩。

2.背誦全詩。

3.學了這首詩,你覺得這個牧童怎么樣?(活潑可愛,愉快、頑皮)

古詩ppt教案篇11

單元主題:觀察與發現

單元內容:本單元一共有四篇課文,其中《古詩兩首》、《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是精讀課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是略讀課文,《語文園地二》是綜合性訓練。

教材分析:

本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編排,選擇的課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豆旁妰墒住凡粌H寫了詩人觀景的所見所聞,還寫了從觀察事物中得到的啟示;《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分別寫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動物,容易激發起學生閱讀的興趣;略讀課文《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生動地講述了科學家從生活中的無意發現到不斷尋求證據直至創立學說的故事,頗具吸引力。

5.古詩兩首

教學目標:

1.認識“臘、渾、豚”三個生字,會寫“莫、臘、渾、疑”四個生字。

2.正確、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兩首古詩,默寫《題西嶺壁》。

3.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4.積累詩人的其他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自主學習,理解詩句意思。

2.體會詩人的心境,能與他人交流讀詩的感受。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準備:

1.學生收集詩人的相關資料及作品。

2.多媒體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題西林壁》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整體感知

1.猜謎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請大家猜一條,謎底是一位詩人的名字,看誰最先猜出來。聽好了: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他不但詩寫得好,他的書法作品、他的畫、他的在中國歷史上都極負盛名,他和他的父親、弟弟合稱“三蘇”,他是誰?(蘇軾)。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一首詩《題西林壁》。(師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看到這個題目,你可以知道這首詩有關的哪些信息?

(這是作者題寫在廬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詩)

3.檢查預習,指讀正音

(1)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注意平翹舌。

(2)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讀出詩歌的節奏美。

題西嶺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3)全班齊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美。

二、合作學習,理解詩意

1.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讀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想想以前學過哪些學習古詩的方法?

(a、借助注釋理解詩意;b、查字典理解詩意;c、在理解的基礎上畫畫等)

2.請選擇你喜歡的方法學習這首古詩,可以獨立學習,也可以在小組內合作學習。

(生自主學習,師相機指導。)

3.交流學習所獲。

(或解說詩句意思;或展示繪畫成果)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卻仿佛變成了一座山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向遠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廬山景色卻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廬山,為什么在蘇軾的眼中,會有這么多種變化呢?

(因為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5.那蘇軾到底從幾個角度看了廬山呢?看到了幾種結果呢?(六個角度,看到了六種不同的結果。)那概括一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見也不同。)

6.(展示廬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廬山之中,你能用這樣的句式來說話嗎?“我站在,看到廬山像?!?/p>

7.“我”不認識廬山真面目,是因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齊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讀到這里,你想到了什么?

(怎樣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呢?站在廬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三、熟讀成誦,領悟詩請

1.這首詩是詩人蘇軾在游覽廬山時寫下的一首哲理詩,詩人不但用簡潔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咱們在讀這首詩時,不但要讀出廬山的奇麗景象,更要讀出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恍然大悟。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用多種形式朗誦此詩(小組比賽、指名朗誦、全班齊誦等。)

3.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結果也不一樣。其實不僅觀山如此,看事情也是一樣。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嗎?講的也是這個道理?(《畫楊桃》)你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舉個例子說一說。

四、收集材料,拓展學習

1.教師小結:《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咱們說過蘇軾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一生寫下了許多名篇、名句,你找到了哪些?咱們交流交流吧。

2.學生自己建立“蘇軾小檔案”,鼓勵學生根據收集和交流的材料自己設計各種形式的小檔案,可以配圖畫,可以編作品目錄,可以寫名篇、名句,還可以寫成前言、后記等。

五、作業布置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編寫“蘇軾小檔案”,并把自己喜歡的蘇軾的其他名句、名篇介紹給爸爸、媽媽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游山西村》

教學設計: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一首古詩《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寫出了廬山的雄奇景象,更說明了一個哲理,那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還記得這首詩嗎?能把它默寫下來嗎?

2.(師吟誦):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游山西村)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詩人的腳步,到鄉村農家去品味一下他們的生活吧。

3.老師板書課題《游山西村》,生齊讀課題。

4.檢查預習,指名讀詩。

(1)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注意平翹舌,讀到生字的地方多讀幾遍,要讀準字音。

(2)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讀出詩歌的節奏美。

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注意糾正“渾”、“豚”、“疑”的讀音。)

(3)全班齊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美。

(4)古詩大家都能讀了,還不行,還有四個生字要求大家會寫。請自己看看這幾個生字,想一想你打算怎樣記住它。

(5)全班交流,識記生字并區別同音、形近字。

二、合作學習,理解詩意

師:這首詩大家已經會讀了,但是你們知道詩句的意思嗎?回憶一下前面一首古詩我們是按照什么樣的步驟來學的?

(理解詩題→了解作者→理解詩句→熟讀成誦→領悟意境)

1.理解詩題:請結合課文的注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游覽浙江紹興的一個村莊時寫的一首詩。)

2.了解作者:根據你的了解簡單談談詩人陸游。

師總結:(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處于國家動亂、人民苦難的嚴重關頭。在他的詩歌中,總的主題是抗金復國和同情人民苦難,他的詩藝術風格雄渾豪放、激情洋溢,間或質樸清新。修辭煉句精致工整,在律詩絕句中善于組織對偶,渾然一體,別開生面。)

3.理解詩句。

A.選擇你喜歡的方法學習這首古詩,可以獨立學習,也可以在小組內合作學習。

(生自主學習,師相機指導。)

B.交流學習所獲。(教師主導,集體交流)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不要笑話農家的臘的酒渾濁不清,豐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盡夠豐盛。

讀完這兩句詩,你能體會到什么?(農家款待客人時盡其所有的盛情)

你是從哪里感受到的?(“足”)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疑無路可走,突然出現柳陰深深,鮮花簇簇,眼前又是一個山村。

反復讀這兩句詩,想:這句詩中寫了哪些景?這些景物分別是什么樣的?

(山——重;水——復;柳——暗;花——明)

當作者行走在重重疊疊的山巒中,踏過彎彎繞繞的水道后,心情如何?從哪看出的?

(心情沮喪,從“疑無路”看出。)

當作者面對突然出現柳陰深深,鮮花簇簇時,心情又是怎樣呢?從哪兒看出的?

(驚喜,從“又一村”看出。)

指導學生打著手勢反復吟誦此句,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感受詩句語言的韻律節奏美。

4.熟讀成誦:指導學生用多種方式朗讀這首古詩,比比誰的朗誦更優美。

5.領悟意境。其實“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生活中無處不在,你能舉個例子嗎?

三、收集材料,拓展學習

1.繼續讀詩,用喜歡的方式感悟詩境:配畫編故事配樂朗誦。

2.小組交流收集的有關詩人陸游的資料,并編寫“陸游小檔案”。

古詩ppt教案篇12

一、課前透視。

這篇課文生動的。講述了唐代時一個牧童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的故事。贊揚了牧童率直不盲從,實事求實,敢于挑戰權威的品德以及戴嵩敢于面對錯誤,虛心謹慎,勇于接受批評的優秀品質。故事情節曲折,人物角色鮮明。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圍觀人的表現與小牧童進行對比,在讀、議、演、評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質。

故事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表達形式。是文中涉及的內容,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教師可布置學生搜集戴嵩的相關資料,引導學生認識到大畫家與小牧童之間懸殊差別,從而為學文做好鋪墊。另外還應抓住情節上的曲折變化,組織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引導學生入境悟情,加深對內容和人物品質的深刻體驗,從而受到文中人物優秀品質的影響和啟迪。

二、教學目標。

1、會認13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畫家和牧童的優秀品質。

3、結合插圖展開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戰權威,也要謙虛謹慎。

三、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圖文結合閱讀理解,體會人物的優秀品質。

四、信息資料。

1、生字卡片和文意插圖、畫家戴嵩。

2、課外搜集大畫家戴嵩的生平介紹、繪畫作品等相關資料。

五、教學時數。

兩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切入舉偶。

1、觀察談話:(教師出示插圖)同學們,你們認識畫中的兩個人是誰嗎?他們之間又發生了什么樣的故事呢?今天我們來閱讀一個新的故事。

板題。

2、激發體驗:

(1)同學們,你們喜歡畫畫嗎?如果眾人面前你發現了別人的畫中出現了問題,你會怎樣做呢?如果那個畫畫的人是你,你又如何面對呢?

(2)組織學生交流,創設學文情境,相機引出課題。

(二)對話平臺。

1、自學。

(1)輕讀課文,劃出生字,爭取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讀順。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合作識字。

(3)組織全班交流識字成果。指名當小老師領讀、開火車讀、隨機指讀等。重點挖掘學生識字記字的方法。

(4)同桌之間互讀課文,檢查生字掌握及讀文是否通順。

以多形式的活動為載體,以培養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為目標,加強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扎實鞏固識字成果,為學文掃清障礙。

(二)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抹、擠、拱、批評、決。

2、引導學生從字的部件組成、結構形式上觀察體會,找出字的特點。

3、教師范寫學生確認的難點字,邊寫邊強調注意問題。

4、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寫后組織學生互相評價。

突出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任務,突出重點字的書寫指導,有的放矢,扎實有效。

(三)細讀。

1、指讀課文,師生評議。重點解決生字正音,長、難句子的閱讀指導,把課文讀通順。

2、細讀,思考:通過讀文,你讀懂了什么?發現了哪些問題?

3、組織學生交流讀書體會,引導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把握課文內容。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順,在讀文中思考,發現,了解課文內容,體現讀書指導的層次,目的性。在學生的讀書交流中,及時吸收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活動安排。

(四)研讀。

1、思考:戴嵩你了解嗎?在課文中對于他的畫,大家是怎樣評價的?引導學生從課外資料和文中大家的表現認真體會。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讀一讀。

2、圖文對照,激發想像。除了文中的描寫,其他人會說些什么?相機理解紛紛稱贊。

3、指導感情朗讀課文一、二自然段。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練習感情朗讀,教師相機指導,挖掘學生的讀書體驗。如:你認為怎樣讀才能讓人感覺戴嵩是著名的畫家,說說自己的理由。

4、啟思:正在大家盛贊戴嵩畫作的時候,牧童為什么說戴嵩畫錯了呢?

引導學生多形式的練習感情朗讀,體驗文中的情節變化和思想感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讀書交流中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第二課時:

(一)對話平臺。

1、回顧。

(1)指讀字詞,練習聽寫。

(2)指讀課文前兩自然段,再現課文情境。(抓實基礎,把握內容,自然過渡。)

(二)品讀。

1、結合課文5、6自然段指導讀書:聽到牧童的異議,圍觀的人什么反應?結合插圖想象當時的情形:人們又會說什么?戴嵩的表現如何?如果你就是當時的戴嵩,你的感受如何?

2、多形式(練習讀、同桌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有感情朗讀戴嵩和牧童的對話,體會當時的場景和人物的表現和心理。

3、師生合作分角色,共同演讀課文內容。

古語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采用多形式的讀書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與故事內容產生共鳴,在讀書感悟的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拓展。

1、營造情境,教師當記者對扮演不同角色的人進行采訪,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2、組織學生對文中的人物和整個故事進行評論。可以采取我送給()一句話的形式。

變換讀書理解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提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啟思。

1、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樣的收獲?

2、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提升對課文內容及人物品質的理解,從而受到啟迪與熏陶。

(四)寫字。

重點指導兄、呆、商、購、價錢:

1、學生認讀生字,引導觀察,交流發現。

2、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重點指導難寫的字。

3、練習書寫,互相評價,優秀作業全班展示。

(五)伴教錦囊。

1、詞語解釋。

(1)紛紛:(許多人或者事物)接二連三地。

(2)和藹:態度溫和,容易接近。

(3)慚愧:因為自己有缺點、做錯了事或未能盡到責任而感到不安。

(4)指教:請人對自己的工作、作品等提意見。

(5)觀賞:觀看,欣賞。

2、相關鏈接。

(1)戴嵩:唐畫家,擅畫田家、川原之景。師韓晃,筆致精細入微,山澤水牛尤為著名。牛能得野性筋骨之妙,與韓干畫馬并稱韓馬戴牛。

(2)注:《畫家與牧童》就是根據這篇故事而來的:

戴嵩畫牛①

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②玉軸,常以自隨。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③大笑曰:此畫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④入兩股間。今乃掉尾⑤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⑥之。

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⑦。不可改也。

字詞注釋:①選自《東坡志林》,作者蘇軾。嵩(sōng)。

②囊(náng):袋子。此處指畫套。

③拊(fǔ)掌:拍手。

④搐(chù):抽縮。

⑤掉尾:搖尾巴。

⑥然:認為對。

⑦婢(b@):女傭人。

詩文翻譯:四川有個杜處士,喜愛書畫,他所珍藏的書畫有幾百種。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畫的牛,尤其珍愛。他用錦縫制了畫套,用玉做了畫軸,經常隨身帶著。有一天,他攤開了書畫曬太陽,有個牧童看見了戴嵩畫的牛,拍手大笑著說:這張畫是畫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氣用在角上,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中間?,F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是搖著尾巴在斗,錯了!杜處士笑笑,感到他說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話說:耕種的事應該去問農民,織布的事應該去問女傭。這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呀!

3、閱讀在線。

小學生的大發現:蜜蜂有發音器

近日,湖北監利縣科技副縣長來到黃歇口鎮中心小學,看望一位名叫聶利的`六年級小學生,并向她請教一個問題:蜜蜂到底靠什么發出嗡嗡聲?

蜜蜂有自己的發音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動發聲的。聶利說。

8月中旬,在蘭州市舉行的第18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12歲的聶利撰寫的科學論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動發聲》,榮獲大賽優秀科技項目銀獎和高士其科普專項獎。

這個結論,是聶利對蜜蜂進行了一年多的觀察和試驗后得出的。

20年秋,聶利從《小學自然學習輔導》一書中得知,蜜蜂、蒼蠅、蚊子等昆蟲都是啞巴,它們沒有發音器官,但卻有會叫的翅膀,這些昆蟲在飛行時不斷高速煽動翅膀,使空氣振動,這樣就產生了嗡嗡的聲音。后來,聶利在《十萬個為什么》中也看到,蜜蜂的嗡嗡聲來自翅膀的振動,每秒達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動,聲音也就停止了。她向老師求證,老師的觀點也同書上一樣。

去年春天,聶利到一個養蜂場去玩,發現許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沒有煽動,仍然嗡嗡叫個不停,于是她對教材、科普讀物和老師的講解產生了質疑,并開始了對蜜蜂的試驗和研究。她先把蜜蜂的雙翅用膠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發出聲音。她剪去蜜蜂的雙翅,也能聽到蜜蜂的叫聲。兩種方法交替進行了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試驗結果表明:蜜蜂不振動翅膀也能發聲。為了探究蜜蜂的發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鏡仔細查找,觀察了一個多月,終于在蜜蜂的雙翅根部發現兩粒比油菜籽還小的黑點,蜜蜂叫時,黑點上下鼓動。她用大頭針捅破小黑點,蜜蜂就不發聲了。她又找來一些蜜蜂,不損傷雙翅,只刺破小黑點,放在蚊帳里。蜜蜂飛來飛去,再也沒有聲音。這項試驗她反復做了10次,結果都一樣。她將這一發現寫成論文,認為蜜蜂的發音器官就是這兩個小黑點。

據悉,聶利的論文已被大賽組委會收進獲獎作品集,中國教育協會、小學自然教學專業委員會會刊也全文發表了聶利的論文。

古詩ppt教案篇1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中帶點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觀書有感》所描繪的景象。

4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美,領悟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以及從讀書中不斷吸取新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背誦古詩導入

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同學們在課外又學會背誦了哪些古詩?現在請同學們背誦自己喜愛的古詩。

剛才大家背誦的古詩中,有沒有宋代詩人陸游的詩呢?

二、學習《冬夜讀書示子聿》

1.簡介陸游。

2解題,釋題。

示:指示,訓示。子聿:陸游的小兒子。

題意:用冬夜讀書生發的感想教育兒子子聿。

3初讀指導

(1)教師范讀,學生畫出生字。

(2)學生讀生字,認讀并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生試讀詩文,把全詩讀通讀順。

4理解前兩行詩句。

(1)讀第一行詩,疏通字詞,說說第一行詩的意思。

學問:讀書學習。

無遣力:不遣余力。

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學問是不遣余力。

(2)讀第二行詩,理解詩意。

始:才

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取得成就。

(3)朗讀前兩行詩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連起來理解。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做學問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詩句的意思。

(1)讀第三、四行詩,理解“終”、“絕知”、“躬行”的意思。

終:到底、畢竟。

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

躬行:親自實踐。

(2)說說第三、四行詩的意思。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還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須親自實踐才行。

(3)體味第三、四兩句的含意。

第三、四兩句表述了知與行的關系: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6指導朗讀,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

(1)指名讀—評價—再讀。

(2)齊讀。

(3)指導背誦。

三、作業

1、背誦并抄寫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

2、課外自學一兩首沒有學過的古詩。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培養獨立鑒賞詩詞的能力,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感受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常常說“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那讀書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們將通過《觀書有感》來學會如何賞析這些名句佳作。

(二)賞析《觀書有感》教師印發《觀書有感》的賞析文章,讓學生加以體會,并進一步展開討論,哪些地方特別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見解或補充?

《觀書有感》是南宋時期理學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全詩在寫法上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體的事物表現了出來,很有特色。

如:用:“半畝方塘”比喻書本,用池塘的“水”比喻書中的知識、學問、思想;用“源頭活水”比喻讀書得來的新知識;用“天光云影共徘徊‘來比喻讀書的感受。

三、四句詩人在寫法上采取了自問自答的方式,給我們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為源頭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來。在一問一答中,詩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書本中的知識、學問、思想,用“源頭活水”比喻讀書得來的新知識。這兩句詩看似說明水清的原因,實際上是借此現象告訴讀者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哪怕已經學到了不少知識,但如果就此不再讀書了,原有的知識就會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會僵化,只有不斷學習,知識學問、思想觀念才能不斷地得到充實更新。

(三)朗讀訓練

1、在你們的學習中相信也有這樣的體會?請把你的體會融入到你的朗讀之中。自由大聲朗讀這首詩。

2、指明學生讀,大家評議。

3、齊讀。試著背一背。

(四)學生小結

[1] [2]  下一頁

課前思考: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一生勤學不息,寫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麗詩篇。這些詩篇不僅飽含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也體現了詩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當屬被世人津津樂道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這是一首哲理詩,寫于寧宗慶元五年(1199)。整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讀起來朗朗上口,且意境深遠,余味無窮。在這首詩里,詩人一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將來一事無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里”,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課前思考:

朱熹的《觀書有感》,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人們在讀書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課后反思:

背誦古詩,學生往往興趣濃厚;理解古詩,學生卻往往疲于應付。古詩內涵豐厚,意蘊雋永,我們平時大多喜歡用自己幾十年的語言經驗去理解古詩,然后再強行傳達給學生。所以學生學習的古詩語言往往不是在自己的語言經驗建立起來的新的語言積累,這樣的語言往往缺少生命力,缺少再生性、增值性。為了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古詩的語言,自主構建新的語言積累。我打破常規:在學生理解了詩中的詞語和詩句意思的情況下,再從課題入手,反詰詩題《觀書有感》,向學生提出:詩中只字未提讀書,怎么詩題卻是《觀書有感》,不如換成《觀塘有感》吧?由于每個學生在學習古詩時獲益是或多或少的,所以積累的語言印象也就有深有淺。我以小小辯論會的形式出現了,讓持詩題應是《觀書有感》觀點的學生,來說服教師和個別學生組成的反方,一下子激發了大部分學生的興趣,由“讓我讀,讓我說”變成了“我要讀,我要說”,而且是“我要讀好,我要說好”,否則怎么能說服得了老師。

授后小記:

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于父、師的影響,他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于生活氣息的好詩。如這一首詩當然是說理之作,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這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已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并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關于兩首詩的整合

這兩首詩都是寫古人讀書感想的??蓭椭鷮W生整合起來看:“古人學問無遺力”,因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薄ⅰ吧倌瓴恢趯W早,白發方悔讀書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彼圆庞校骸皯伊捍坦?、程門立雪、鑿壁借光、囊螢映雪”……做學問也是非常辛苦、艱難的“少壯工夫老始成?!彼杂小褒R白石的‘不教一日閑過’”……

如何才是真正有學問呢?除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多看書外,還有“紙上得來終學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薄ⅰ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薄?/p>

課后小結:

這兩首古詩都是關于讀書的詩。其實六年級學生積累的關于讀書方面的古詩、、古今賢文,甚至說理性的文章有很多,乘機幫助學生梳理一下,不是很好嗎?

課后反思:

為什么題目是《觀書有感》?

“為什么題目是《觀書有感》而不是《觀塘(渠)有感》?”這是學習了朱熹的詩《觀書有感》之后大多數學生的疑問,其實也是我的疑問。   

朱熹在讀書時產生了感慨:要使頭腦更加聰慧,就得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汲取新知。作為一個理學家,特別又是一個教育家,這樣地勸告別人,未免太直露了,所以他想倒了打比方(譬喻)來加以說明,這樣就有了這首寫清渠喻讀書的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他寫的是看書有所感悟,而不是寫看到清渠(方塘)有所感悟。用譬喻的方法說理既形象又直觀,所以文題就是《觀書有感》了。   

上一頁  [1] [2] 

古詩ppt教案篇14

【學習目標】

1、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2、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3、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4、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一、啟發談話

古代詩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寫景抒情的詩詞,今天來學習其中三首。

二、學習詩句

1、提示學習方法和要求:

⑴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看注解理解詞義。

⑶連起來說說每句話的意思中。

⑷反復朗讀,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2、學生自學,再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啟發,然后在班上集體交流,逐首理解。

三、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惑

四、教師小結(閱讀古詩的基本方法)

古詩ppt教案篇15

教學目的

1、會認4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詩歌,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背誦其它寫秋的古詩。

教具準備

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背誦《贈劉景文》。

2、導語;豐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樣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學掛圖。

4、講楓林美。(要求用上學過的詞匯)層林盡染疊翠流金

5、詩人是怎樣描繪這美景呢?

6、自由讀詩《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認讀。

2、組詞認讀。

石徑、斜坡、楓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樹一棵測認讀情況。

4、指導書寫。

于、首、楓(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學習詩歌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聽錄音,畫出節奏、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3、自由讀詩、齊讀后找出疑難之處。

4、略知詩意。

(1)課件演示山路彎彎曲曲伸向深山的情況。詩意;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2)提問: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圖)有寒冷的秋風、飄飄的白云、幾戶人家、火紅的楓林

(3)詩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頭上是為了看什么?(火紅的楓林)

(4)引導:能否讀出詩人愛看楓林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5)出示春花與楓葉比較圖。誰紅?楓葉比二月花(春花)還紅。

(6)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教師在學生講后歸納詩意。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

在飄著白云的地方居住著人家。

停下車是因為愛這傍晚的楓林,

秋天的霜染過的楓葉比春天的花還紅。

(8)出示平時的楓葉與經霜的楓葉進行對比、認識霜葉紅的原因。

5、朗讀詩歌。

(1)這時候的楓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2)這么美的楓林該怎么讀?(讀出快樂、歡喜……)

6、齊誦詩歌。

注意重讀以下詞語:寒山、石徑斜、生處、楓林晚、二月花

7、背誦禱歌。

四、拓展學習

一、背誦課外搜集的寫秋的侍

作業設計

一、背誦古詩

二、看拼音寫詞語。

yishoufenglingyushi

()()()

8408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网站建设_网站制作_SEO优化推广_百度推广开户_朋友圈网络科技 | 全自动过滤器_反冲洗过滤器_自清洗过滤器_量子除垢环_量子环除垢_量子除垢 - 安士睿(北京)过滤设备有限公司 | 硬齿面减速机[型号全],ZQ减速机-淄博久增机械 | 纯化水设备-EDI-制药-实验室-二级反渗透-高纯水|超纯水设备 | 超声波流量计_流量标准装置生产厂家 _河南盛天精密测控 | 金属软管_不锈钢金属软管_巩义市润达管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杭州高温泵_热水泵_高温油泵|昆山奥兰克泵业制造有限公司 | 震动筛选机|震动分筛机|筛粉机|振筛机|振荡筛-振动筛分设备专业生产厂家高服机械 | loft装修,上海嘉定酒店式公寓装修公司—曼城装饰 | 苗木价格-苗木批发-沭阳苗木基地-沭阳花木-长之鸿园林苗木场 | 炭黑吸油计_测试仪,单颗粒子硬度仪_ASTM标准炭黑自销-上海贺纳斯仪器仪表有限公司(HITEC中国办事处) | 合肥触摸一体机_触摸查询机厂家_合肥拼接屏-安徽迅博智能科技 | 东莞动力锂电池保护板_BMS智能软件保护板_锂电池主动均衡保护板-东莞市倡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武汉画册印刷厂家-企业画册印刷-画册设计印刷制作-宣传画册印刷公司 - 武汉泽雅印刷厂 | X光检测仪_食品金属异物检测机_X射线检测设备_微现检测 | 盐城网络公司_盐城网站优化_盐城网站建设_盐城市启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仿清水混凝土_清水混凝土装修_施工_修饰_保护剂_修补_清水混凝土修复-德州忠岭建筑装饰工程 | 过滤器_自清洗过滤器_气体过滤器_苏州华凯过滤技术有限公司 | 北京工业设计公司-产品外观设计-产品设计公司-千策良品工业设计 北京翻译公司-专业合同翻译-医学标书翻译收费标准-慕迪灵 | 一氧化氮泄露报警器,二甲苯浓度超标报警器-郑州汇瑞埔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防火窗_耐火窗_防火门厂家_防火卷帘门-重庆三乐门业有限公司 | 高压管道冲洗清洗机_液压剪叉式升降机平台厂家-林君机电 | 游泳池设计|设备|配件|药品|吸污机-东莞市太平洋康体设施有限公司 | 山东PE给水管厂家,山东双壁波纹管,山东钢带增强波纹管,山东PE穿线管,山东PE农田灌溉管,山东MPP电力保护套管-山东德诺塑业有限公司 | 天津中都白癜风医院_天津白癜风医院_天津治疗白癜风 | 钢丝绳探伤仪-钢丝绳检测仪-钢丝绳探伤设备-洛阳泰斯特探伤技术有限公司 | 昆山PCB加工_SMT贴片_PCB抄板_线路板焊接加工-昆山腾宸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网站建设-高端品牌网站设计制作一站式定制_杭州APP/微信小程序开发运营-鼎易科技 | 次氯酸钠厂家,涉水级次氯酸钠,三氯化铁生产厂家-淄博吉灿化工 | 连续密炼机_双转子连续密炼机_连续式密炼机-南京永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东莞螺丝|东莞螺丝厂|东莞不锈钢螺丝|东莞组合螺丝|东莞精密螺丝厂家-东莞利浩五金专业紧固件厂家 | 除尘器布袋骨架,除尘器滤袋,除尘器骨架,电磁脉冲阀膜片,卸灰阀,螺旋输送机-泊头市天润环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钢托盘,铁托盘,钢制托盘,镀锌托盘,饲料托盘,钢托盘制造商-南京飞天金属13260753852 | 中视电广_短视频拍摄_短视频推广_短视频代运营_宣传片拍摄_影视广告制作_中视电广 | 广东风淋室_广东风淋室厂家_广东风淋室价格_广州开源_传递窗_FFU-广州开源净化科技有限公司 | 长沙广告公司|长沙广告制作设计|长沙led灯箱招牌制作找望城湖南锦蓝广告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 河南中整光饰机械有限公司-抛光机,去毛刺抛光机,精密镜面抛光机,全自动抛光机械设备 | 自恢复保险丝_贴片保险丝_力特保险丝_Littelfuse_可恢复保险丝供应商-秦晋电子 | 青岛空压机,青岛空压机维修/保养,青岛空压机销售/出租公司,青岛空压机厂家电话 | 蓝牙音频分析仪-多功能-四通道-八通道音频分析仪-东莞市奥普新音频技术有限公司 | 武汉EPS线条_EPS装饰线条_EPS构件_湖北博欧EPS线条厂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