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古詩相關的教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預測和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應對突發情況。什么才算好的古詩相關的教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古詩相關的教案,供大家參考。

古詩相關的教案

古詩相關的教案篇1

歌曲《牧童》是一首山歌風的江蘇民歌。4/4拍,五聲羽調式。歌曲的節奏抒展,旋律優美抒情。歌詞以童心描繪出藍天、白云、綠水、青草,勾勒出一幅美麗的田野風光,抒發了小牧童悠閑放牧的愉快心情。歌曲的第三段至結束全以小牧童牧羊的吆喝聲襯詞為歌詞,巧妙地補充了短小而意猶未盡的情境,使得歌曲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發,給人一種完美的審美感受。

表演《牧童》

教學基本要求

1.啟發學生看插圖,聽錄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聽著范唱錄音,用手指著圖形譜(羊)輕輕地跟唱。提示學生第三段歌詞分別在哪里?結束句在哪里?

3.能跟著老師的手勢、完整準確地演唱歌曲。

編創與活動

教師要指導學生分小組在音樂實踐中探索敲擊三角鐵的方法。

提示:怎樣敲擊出長音?怎樣敲擊出短音?答案可有多種,教師應對積極探索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如有問題,提出建議,如:這樣是否更好?

三角鐵及演奏方法簡介

三角鐵是打擊樂器的一種,由一根彎成三角形的鋼條制成,用小金屬棒敲擊發音,音色尖銳、清脆、透明、響亮。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復雜的節奏,可單敲或滾奏,其音響可穿過整個樂隊而賦于樂曲以特殊的色彩。常用于軍樂隊和管樂隊。演奏時,將三角鐵懸于皮條或繩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屬棒敲擊。

古詩相關的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感悟詩中蘊涵的詩意。

4、激發朗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字和有感情朗讀古詩。

【教學難點】感悟詩中蘊涵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孩子們,快樂的夏天正笑著向我們走來。夏天里,會發生哪些有趣的事呢?讓咱們一起先到小池邊去看看吧!

二、學習古詩

1、學習《小池》:

⑴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①(課件出示小池圖,并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師:“池”還是生字呢,誰能讀讀?看了圖,你知道“池”字為什么有三點水了嗎?

②師:你覺得小池的景色怎么樣?

抽生交流,相機指導讀好課題。

③師:楊萬里爺爺還把這美麗的小池塘寫進了一首很美的小詩呢!想不想不用老師教,自己試著讀讀啊?讀的時候遇到困難該怎么辦呢?這次讀老師有個要求:把字音讀準,詩讀通順。如果你覺得滿意了,就打個勝利的手勢。

生自讀、指名讀。

④(課件出示整首詩,生字以紅色出現)師:這首詩中還藏著5個生字娃娃,會讀嗎?

自讀,抽讀。

師:能給“惜”找朋友嗎?(可惜、愛惜……)相機貼上“可惜”“愛惜”這兩個詞。

給“晴”“柔”找朋友。相機貼上“晴空、晴天、柔和、柔軟”。

⑵再讀古詩,讀中悟情:

①小朋友這么快就認識了5個生字娃娃,真了不起!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詩讀得更流利,咱們來分組比賽比賽吧!

②指導有感情朗讀:

在這美麗的小池邊,你看到了什么呢?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指導讀好相應句子:

a、第一句:

師:對!有一圈一圈的波紋。告訴你吧!這些小波紋是從水底下的泉眼冒出來的。出示:泉眼齊讀。

師:仔細聽聽,聽到冒水的聲音了嗎?

(課件出示:泉眼無聲惜細流)師:泉眼里的水流得多安靜啊!怎樣才能讀才能讓人覺得泉水在靜靜流淌呢?

自讀、抽讀、師示范讀、齊讀。

b、第二句:

師:你看見了怎樣的樹?樹姑娘站在小池邊,好象在干什么?

師:樹姑娘正專心地打扮自己呢!讓咱們讀得輕些,可別吵著她了。

指導讀好本句。

c、第3、4句:

師:你還看見什么呢?怎樣的荷葉?荷葉有哪些形狀?

生:有圓圓的荷葉、彎彎的荷葉。

師:告訴你吧,這彎彎的荷葉是剛從水面長出的還沒展開的小荷葉。

(課件演示:一只蜻蜓飛過來,落在尖尖的小荷葉上)仔細看看,你又能看見什么呢?

(課件出示3、4句)多美的荷葉,多可愛的蜻蜓呀!

指導讀好本句。

③那誰能把這幅圖連起來美美地講一講?

同桌互講、抽生講。

④多美的小池呀!一起美美地齊讀整首詩。

⑶引導背誦:

師:這么美的小池,想把它永遠留在大腦中嗎?

自己背。

(課件只出示小池圖)配樂背誦。

2、學習《所見》:

⑴總結第一首詩的學習方法,導入第二首詩的學習。

師:孩子們這么短的時間就能借助拼音把古詩讀得又正確又流利,還把圖講得那么美,把詩讀得那么有感情。咱們用這種方法來繼續學習第二首古詩吧。

⑵(課件出示第二首詩的情境動畫)生看,再抽生說說自己見到的有趣的事情。

⑶師:剛才你們所見到的這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咱們要新學的古詩。

(課件出示整首詩)齊讀詩題。

⑷分小組合作學習:

比比哪組小朋友最先能借助拼音把古詩讀正確、流利。

抽小組匯報,給表現最佳的小組發合作學習星。

你最喜歡哪句詩?為什么呢?

相機指導讀出感情。

⑸有感情齊讀古詩。

⑹指導背誦。

⑺想想:

牧童捉到蟬了嗎?他怎么去捉的呢?

三、拓展延伸

看圖學唐詩《池上》。

回家后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用我們今天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這首詩。明天咱們比比看,誰學得最好。

古詩相關的教案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牧童》。

【教學目標】

1、能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地誦讀《牧童》,進一步感受詩詞的豐富內涵。

2、通過運用課后注釋、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

3、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所描繪的童年生活的快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關鍵詞,引導學生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牧童》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對對子導入,初步感受詩詞的表達特點——對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內容。

山——水青山——綠水

曠野平原,獵士馬蹄輕似箭——斜風細雨,牧童牛背穩如舟。

看到“斜風細雨,牧童牛背穩如舟”這樣的詩句,你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洎由朗讀古詩《牧童》。

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誦讀。

讀出詩詞的節奏。

全詩節奏可以這樣劃分:“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強調“鋪”的讀音。

引導學生在辨析讀音的過程中初步感受詩詞語言的魅力。

①你認為“鋪”應該讀幾聲?理由是什么?(通過辨析意思進一步明確讀音,使學生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漢字音、形、義的內在聯系。)

②“鋪”字讓你眼前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引導學生在感受想象的過程中體會到: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完全表現了出來。)

設計意圖:詩情詩意是讀出來的。

讀詩首先應該讀準字音,遇到難讀的字,教師不能包辦代替,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

三、再讀古詩,讀懂意思

1、默讀《牧童》,看看書中的插圖,讀讀書中的注釋,想想這首詩大概講了怎樣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讀書過后,你眼前浮現出了什么樣的畫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牧童?(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讀懂詩意,感受詩情。)

3、小結:這首古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看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那悠揚的笛聲。

那愈來愈近的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

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設計意圖:一遍又一遍的誦讀,在誦讀中將文字變成畫面的過程也就是讀懂詩意的過程,感悟詩情的過程。

四、展開想象,讀出詩情

1、“六七里”與“三四聲”的對比:感受鄉村生活的靜寂與安閑。

在這首詩的第一句中出現了一些數字,請你讀讀,細細品味,看你能讀懂什么?(使學生懂得這些數字都不是具體的描寫,“六七”極言其多,進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極言其少,進一步突出了笛聲的悠揚,鄉村的靜寂。

這些描寫為牧童的出場埋下了伏筆,由遠及近,由景到聲,再由聲到情。

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閑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特別的情趣。)

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讀出詩中情。

(“六七里”要讀得長而緩,“三四聲”要讀得短而輕。)

2、想象“臥月明”的情景。

(使學生感受到此時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暢,他的生活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伴隨著悠揚的笛聲,看著畫面中“不脫蓑衣臥明月”的牧童,你想說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會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機引入其他與“牧童”有關的詩。)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

感悟詩魂

1、廣闊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揚的笛聲使人心動,美麗的月夜讓人陶醉。

無論白天還是傍晚,無論放牧還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愜意。

此時,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小牧童嗎?你此時最想說什么?(與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機,倒不如像他這樣,在勞動中享受快樂,在快樂中享受悠閑與自在。)

2、再讀全詩,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魂。

3、總結全詩。

六、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這首古詩。

2、將這首古詩默寫下來。

3、將《牧童》改寫成一篇小短文。

古詩相關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一、讀懂三首古詩,了解古詩所歌詠的事物的特點,從中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

二、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四、有感情地背誦并默寫這三首古詩。

教學重點:

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課前老師讓大家復習或收集一兩首唐代詩人白居易、王維、李白的詩,你們完成了嗎?(檢查二三人),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著重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講讀第一首古詩《墨梅》。

1.初讀指導,理解詩句意思。

(1)解題。板書題目。

這首詩是王冕寫的。詩中描寫了洗硯池的墨梅,表達了對樂于奉獻的精神的贊美。題目的意思是:有著像墨一樣黑的枝干的梅花樹。

指名讀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注意生字、新詞。)

(3)指名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教師點撥。

2.精讀訓練,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讀。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交待了什么?

②讀“朵朵花開淡墨痕”,體會“痕”在這里的意思。

③詩人在詩中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的意境,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節奏和韻味。

第二課時

一、背誦《墨梅》。

二、講讀第二首古詩《竹石》。

1.初讀指導。

(1)解題。板書題目。

指名讀題,說說題目的意思。(在重陽節懷念家鄉的兄弟。)

(2)引導學生自學。

(仿照學習第一首的方法:初讀,了解字、詞意思和全詩大意;細讀,逐句連起來講解;精讀,想象情景,體會全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熟讀成誦。)

(3)思考、討論、交流。

①指名朗讀全詩,說一說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

②逐句試講。(注意書上注解。)

③講述全詩意思。抓住以下關鍵字:咬、立根、千磨萬擊、任。

2.有感情地朗讀,想象情景。

3.說一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講述詩的意思。

2.試著背誦。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前邊我們學習了王冕的《墨梅》和鄭燮的《竹石》兩首古詩。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宋代著名詩人于謙的《石灰吟》。

二、講讀第三首古詩《石灰吟》。

1.初讀指導,理解字、詞意思和全詩大意。

(1)解題。板書題目。

吟:歌唱。

指名讀題,說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

(3)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注意書上的注解。)

2.精讀訓練,連貫講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自由讀全詩,連貫講詩意。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①讀詩句“烈火焚燒若等閑”,說一說“若等閑”在這里的作用?

②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方法,說一說在這里的作用?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中送別的情景,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這種感情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③有感情地朗讀,想象情景。

三、鞏固練習。

1.讀課文,先理解加粗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1)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2.欣賞三首古詩,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3.背誦三首古詩。

4.默寫。

四、總結:

這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唐代詩人的三首古詩。這三首詩語言質樸,感情真摯。同學們,我們要在讀懂詩句、理解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掌握詩人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學習詩人樸實無華的文風。

板書設計:

墨梅(清氣)竹石(堅勁)石灰(清白)——借物抒情

古詩相關的教案篇5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教學重難點】

識字和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四課古詩兩首,板書課題,要求:

學生抬起右手,跟老師一起來書寫課題,師對“首”作強調,下面是“自”不是“白”。

2、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用上我們在識字一學過的來形容這些美麗的景色。(生回答:層林盡染,山河壯美……)不光我們現代人喜歡秋天,贊美秋天,在我國古代有一位偉大的詩人蘇軾他也寫了一首描寫秋天美麗景色的古詩送給他的好朋友劉景文。題目叫:贈劉景文(板書)齊讀。大家想讀讀嗎?快快打開語文書。

二、初讀古詩

1、生借助拼音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生自由讀。)

2、同桌互相讀古詩,互相糾正。(生互讀。)

3、四人小組輪讀,讀完后說說自己讀懂了詞語或者句子?(整體感知,了解古詩的大意,交流字詞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識字

1、出示本課6個生字,帶拼音。生自由練讀,不認識的借助拼音朋友,讀完以后,有哪些字比較難讀,你在剛開始讀的時候就讀錯了,需要提醒一下大家。(生自由讀,全班交流,師做重點指導,必要時領讀。)

2、組詞、讀準字音:(借助一定的語言環境。)

3、去掉拼音練讀詞語。劉景文菊花殘枝君子橙色橘子(齊讀,開火車讀。)

4、保留生字,抽讀。

5、這些生字大家都讀的非常準確,相信大家也有自己能很快的記著這些生字,你把哪個字記的最牢?在小組里跟同伴說說。(小組合作記著生字。)然后全班交流。

6、齊讀生字。(師檫掉生字)這些生字現在跑到古詩里去了,趕快打開書,讀一讀吧。

四、學習古詩

1、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一讀,聽聽老師哪里讀的最美。(師有感情的范讀,以夸張的節奏、韻律來感染學生。)生評價老師。

師:“大家想不想學學老師,把古詩讀的有感情?”生齊讀,抽讀,(朗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師作評。)模仿讀。

2、師作意境的渲染:請同學們把書合上,出示──焉而低垂的荷葉、枯萎的菊枝、黃澄澄的橙子、綠油油的橘子,一邊用贊美的語言描述這美麗的景色。

運用圖畫的直觀效果,想像古詩的畫面,使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意思。

3、面對這么美的景色,同學想怎么表達?那就快快讀讀古詩吧,邊讀邊看看黑板上的畫。

4、多種形式的朗讀。(男女生賽讀,師生賽讀,配樂讀。)

5、誦讀:

⑴看著黑板,邊看圖畫,邊跟老師一起背誦。

⑵生自由練背。

⑶比賽背誦,看誰背既準確又有感情。

五、寫字

1、小黑板出示本課要求學生會寫的6個生字。(生自由認讀,抽讀,老師帶詞語教讀。)

2、我們看到一個生字能不能馬上就動筆寫?對,要先觀察。觀察什么呢?(觀察它是什么結構,觀察它的重要的筆畫,觀察發生變化的筆畫……)那就請大家仔細觀察吧,呆會兒看誰觀察的仔細,提醒大家的最好。(生觀察生字,并全班交流。)

3、師范寫生字。(邊寫邊指導。)

4、生練習,師作評價、展示。(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讓學生樂于寫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首古詩生字“楓”,讀準“斜”,理解詞語。

2、感受古詩所描繪的景色,用自己的話語說說古詩的意思。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熟讀古詩,感知美

1、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2、 師:小朋友們,大家從小到現在一定會背不少詩吧!現在,請你們自由背誦你最喜歡的那一首。(學生紛紛自由背誦。)

師:同學們真棒!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杜牧寫的古詩《山行》。

3、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一幅云霧繚繞山上,深秋的傍晚,在夕照下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的楓林圖,并伴以婉約動聽的古箏曲。

師:同學們,你們看見了什么?想到什么?(讓學生展開想象盡情地說。)

通過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熟讀古詩,感知美:

師:你們真會動腦筋!現在就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走入這美麗的圖畫中吧!同學們,預習后你們獲得了那些有關的資料和同學交流交流吧!(四人小組交流匯報查閱的有關資料。)

注意課內外結合,通過讓同學們,了解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典故趣事、古詩范讀等資料;自主感知古詩的畫面美。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喜歡)我們怎么才能把它學好呢?(學生各抒己見。)

師:說得真好!那我們就先來朗讀古詩吧!先自由地讀,讀好后再讀給同桌小朋友聽,要讀準字音,讀出重音、節奏。

生自由地大聲朗讀、同桌互讀糾正錯誤、同學們自告奮勇地朗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方式把古詩讀正確。

學習古詩,重在朗讀、背誦,在反復誦讀中,初步感知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二、領悟意境,品讀古詩,欣賞美

1、理解詩意,領悟意境:

師:小朋友真棒!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請小朋友們再輕輕讀讀這首古詩,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你們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不能解決?(分小組學習討論交流。)

師:剛才小朋友的學習熱情很高,現在來把你們的學習體會與大家分享分享。(小組匯報學習情況,師隨機出示多媒體等電教手段。)

師:我今天驚奇地發現,我們小朋友讀書的水平已經超過了老師,讀書的方法也越來越高明。(表揚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讀讀、說說、想想、議議中自我品味語言,感悟詩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2、整體感知,體會詩情: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能自己讀懂這首古詩。誰能用自己的話再描繪這深秋的山林?(生看著畫面說,師點撥。)

師:作者欣賞著美麗景色想到了什么呢?(引導生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品讀古詩,欣賞美:

⑴“緊扣詞句”。

師:同學們,說得太好了!此時此刻我相信大家與作者一樣陶醉于火紅的楓樹林中。深秋的景色,真是太美了。我們來夸一夸這首詩贊一贊美麗的深秋,好嗎?四人小組的同學再朗讀全詩,說說詩句中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四人小組朗讀討論,師巡視。)

生:我最喜歡“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句,他讓我看到了火紅的楓樹林,比春天的花還要紅。……

比較“霜葉紅于二月花”和“霜葉紅如二月花”的不同之處。

品味詞句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

⑵“想象漫游”:

師: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生:多美的景色啊!真希望能把他畫下來。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美讀品味,感悟詩情,表達美

1、美讀品味:

師:美麗的秋景,生動的詩句,同學們我們怎樣美美地朗讀呢?老師準備了一段樂曲,你們在優美的伴樂下盡情朗誦吧!(生找小伙伴有感情地背誦、師抽生朗讀、背誦。)

2、感悟詩情,表達美:

師:小朋友,通過學習感受到深秋山林中的美麗,你們愿意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心中感受到的美嗎?出示表達方式:讀一讀。演一演。畫一畫。寫一寫。(生自由選擇,小組合作,表達美。)

語文課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入多種教學形式,轉換課堂模式,讓每個孩子都投入地學、生動地學,再盡情展示學后的成果。在這一環節中,盡力做到了開放思維、激發想象、發揮潛能。

四、訓練遷移

師:學了這首古詩你們準備完成什么作業?

生:課外朗讀杜牧的詩,抽時間與同學交流。

……

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過一把當老師的癮,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進行分層教學,最大限度發掘孩子的潛能,發展創新能力,使每個孩子都品嘗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古詩相關的教案篇6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說說古詩的大概意思。

3、憑借語言文字,想象詩歌所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

2、通過思索、想象詩中所描寫的環境、心情,并反復吟誦、回味,理解詩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體會《尋隱者不遇》這首詩采取問答體,寫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蹤不定的隱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曾經學習過不少古詩,誰來背背?大家想想,我們以前是怎樣來學習古詩的?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古詩。

二、學習《尋隱者不遇》

(一)初讀感知

1、出示古詩。

2、初讀詩歌,學習生字。

指名讀,齊讀,讀準生字。

3、簡介作者。

4、解題。

指名說說題目的意思。

(二)細讀理解

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這首詩里都寫了些什么?主要內容是什么?

2、指導理解。

(1)“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松下問童子”告訴我們什么?

由“言師采藥去”可知道什么?還可以推測詩人問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處。”

這是誰說的?由此推測詩人問了些什么?

從童子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語氣、神態)

詩人聽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詩人可能會做些什么動作?心里會想些什么?

(詩人聽后的動作、神態,看到山的幽深……)

(3)指導朗讀。

3、感悟詩情。

(1)讀完全詩,你們覺得作者所抒發的感情是什么?請談談理由。

(2)學生自主思考,小組交流。

(3)討論交流。

隱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詩人對隱者充滿了敬意,也洋溢著羨慕之情。當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悵然若失,但觀賞了山中美景,忘卻了世俗的煩惱,心中更多的是興奮、開朗。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三、作業

1、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2、試著把這首古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古詩相關的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字,認識本課的“楚瀲”等4個生字,會寫“斷楚”等9個生字。

2、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兩首古詩,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之情。

4、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大體意思。

2、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學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了解了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今天我們將和唐宋兩位大詩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門山、杭州西湖去游覽一番。出示課題。

二、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1、自由放聲朗讀兩首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師生評價。

3、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提示七言詩的停頓規則。

4、再次朗讀,讀出節奏。

三、借助注釋,理解《望天門山》

1、提問:天門山是幾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條江?學生回答,表揚學生會看注釋。出示古詩《望天門山》“開回出來”四個字紅筆標示。

讓學生根據注釋講一講意思。

2、教師引導:默讀古詩,看一看這幾個動作分別是誰的動作?

3、指名交流。

4、教師梳理:滔滔的江水沖斷了天門山,把天門山從中劈成兩部分,洶涌而下。江水在這里遇到大山的阻擋,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渦。所以稱“回”。剛才有同學講“出”是青山的動作。青山真的會移動出來嗎?

5、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邊說邊在黑板上畫:你是想說,青山并沒有移動,只是因為李白乘坐的小船順著江水向天門山漂過來,讓李白感覺到兩座青山像是迎賓一般,相對出來迎接自己。那么課題是《望天門山》,作者在哪里望見的天門山?(引導學生更加明確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樂朗讀。其他學生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7、用自己的話講述剛才想象到的畫面。

四、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1、把剛才想象到的畫面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

2、全班齊誦。

五、理解并感情朗讀《飲湖上初晴后雨》

1、根據注釋,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的解釋,及時引導。

2、作者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總”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讀詩句。師生接誦,全班齊誦。

六、拓展積累與運用

1、我們的祖國風光秀麗,引得無數詩人都歌頌它。你還知道哪些詩句?

2、學生交流,會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詩《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師范讀,學生練習朗讀。

(2)學生根據注釋,試著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討論后理解大體意思。

(4)師生對讀、接讀、齊讀、熟讀成誦。

4、創設情境加以運用。

配樂《高山流水》,師語言描述:我們的祖國美麗如畫,當你來到江南,看到青山綠水時,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詩句——(生);當我們來到洞庭湖邊,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聲朗讀——;當我們來到茫茫大草原時,禁不住——;當我們看到巍峨的泰山時,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當我們蕩舟西湖時,不禁想起蘇軾的——;當我們來到乘船沿著滾滾的長江順江而下,望見雄偉的天門山時,我們不禁朗誦——。能把這首詩寫下來嗎?

5、默寫《天門山》

(1)仔細觀察生字“斷、楚”老師提醒“楚”的中間部分。

(2)學生默寫。

(3)全班展示。

古詩相關的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首、蹤、跡”等12個生字;會寫“首、無、采”等7個生字。

2.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蹤跡、采、藏”等字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圖文結合,感受詩中蘊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背誦兩首古詩。

難點:了解古詩的大意。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板書:古詩二首。

2.教學“首”。

(1)量詞,一首歌,一首詩等。

(2)古詩二首指的是哪兩首?畫出來,讀一讀。

3.(課件出示荷塘圖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誰不想欣賞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詩人白居易來到池邊,看見發生在荷花池里的關于一個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詩人忍不住就吟誦了一首詩。想知道在這個小娃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來學這首古詩。(揭示詩題)

4.板書課題:池上

二、循序漸進,掌握字詞句

1.自讀詩句,認識生字詞。

(1)自由讀《池上》,畫出生字寶寶,要讀準字音,難讀的字做上記號多讀幾遍。

(2)課件出示生字,小老師教讀生字,教師重點指導“首、蹤、萍”等字的讀法。(“首”為翹舌音,“蹤”為平舌音、后鼻音,“萍”為后鼻音)

(3)課件出示生字詞,采用抽生個別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靈活掌握本課生字。

2.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字形筆畫。學生練習描紅。

(2)教師重點指導兩個字易寫錯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畫,第三筆是長橫,第四筆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筆順是“撇、點、點、撇”,爪字頭的撇是橫撇。

3.生字寶寶告訴老師,它們想和你們一塊玩捉迷藏的游戲。它們都躲到詩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準確地找到并叫出它們的名字。(齊讀古詩)

三、誦讀古詩,了解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領讀,全班齊讀古詩,讀通讀順。

2.出示掛圖,引導學生看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誰在干什么?(圖上畫了一片荷塘,荷塘上開著幾朵粉紅的荷花,有一個小朋友撐著小船,到荷塘中采蓮蓬。)

3.教師解讀古詩。

(1)課件出示詞語的意思。

撐:撐船,劃船。小艇:輕小的船。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開: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2)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講了一件什么事。

(3)課件出示每句詩的翻譯,讓學生找出相應的詩句。

(4)指定一名學生讀詩句翻譯,另一名學生朗讀詩句。

4.集體討論: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愛嗎?你從哪里看出他的可愛?(“偷”,結合自己小時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惡作劇和頑皮之事,和詩中的小娃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

5.指導朗讀、背誦古詩,讀出小娃的天真無邪、頑皮可愛。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揭題,學習《小池》

1.出示課文插圖,問:這是什么?

2.小池美嗎?美在哪里?(指導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同桌合作讀課文。檢查字音,糾正讀錯了的字音。

3.指名兩人一組朗讀并匯報。

三、學習生字,鞏固詞語

1.出示帶音節生字認讀,去掉音節認讀。

2.認讀課后“讀一讀,記一記”中的詞語。

3.指導書寫生字。

“樹”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對=樹。

“愛”為上中下結構;“角”字中兩橫不能碰兩邊。

“尖”字上方“小”變成部件后豎鉤變成豎。

四、圖文對照,理解感悟

(一)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插圖:仔細觀察畫面,說說你都看見了什么。

2.引導學生邊看畫面邊讀,說說詩中描寫了什么景物,在詩中找出來。(泉眼、樹蔭、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詩意

1.看課文插圖,說說你覺得池塘怎樣。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2.交流自學。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師引導理解“惜”“愛”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個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細觀察圖畫,你看到了什么?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4.學生提問自學不能解決的字詞,教師作簡要解答。

5.簡單講述詩意。(聯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齊讀全詩,說說此詩描寫的是哪一個季節,哪些詞可以體現出來?

7.各種方式誦讀古詩。(齊讀、比賽讀、合作讀)

五、課堂小結

1.教師請學生欣賞荷花池的美景圖片。

2.全體學生朗讀古詩。

[教學板書]

[教學反思]

學習古詩的時候,我先出示課文插圖,啟發學生領悟圖畫內容,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在生字教學中,抓住字詞,扎實訓練,夯實基礎。然后讓學生自由質疑,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學習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構建和生成。

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意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激發閱讀興趣。

古詩相關的教案篇9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第一首詩,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看圖說話,引入新課。

1、看圖,說一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今天我們就來學《贈劉景文》

3、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上獨具一格。(課件)

二、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己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三、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討論交流,教師相機點撥。

3、自由組合,與學習伙伴體會讀,讀完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交流后再讀。

4、教師范讀,學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啟發想象,感情朗讀、背誦

1、教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五、指導寫字

1、讓姓“劉”的小朋友范寫劉

2、請部分學生指導寫字,說清要注意什么?

六、家庭作業

1、抄寫課后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第二首詩,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交流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背誦《贈劉景文》

2、說說詩歌的描寫的景色。

3、出示《山行》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學《贈劉景文》的經驗,討論確定本組學習方案。

2、按自己組的方案自學。

3、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每組提出學習中的疑難處,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與他們一起討論解決。

三、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1、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想象。

2、學生練讀,一邊想一邊讀。

四、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1、學生自由讀,借助插圖感悟詩意。

2、找伙伴,練背誦。

3、你認為一年最好的時節是哪個季節,為什么?

五、朗讀、背誦古詩

1、把自己課內、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的同學聽。

2、開古詩朗誦會,每個組出兩個節目,一個集體朗誦,一個個人朗誦。

六、家庭作業

背誦古詩兩首,家長簽字。

古詩相關的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詩句意思。

2、想象詩所描寫的情景,體會詩的意境。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

教師:詩文畫面課件或掛圖、懷舊音樂帶、相關古詩。

學生:搜集思念家鄉的古詩,古詩作者的情況。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首古詩《小池》

(一)

導入

1?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從1冊至今,我們已學過很多古詩,愿意把記得的古詩背一背嗎?(抽學生背誦)這些古詩語言簡潔,韻律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今天,我們將學習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一首古詩《小池》。(板書課題)

2?簡介楊萬里的情況。

3?老師出示掛圖或課件,旁白:詩人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小池塘初夏時節的勃勃生機,表達出了對自然風光的一種喜愛之情。

(二)

初讀詩句,學生質疑

1?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抽學生讀,分組讀,齊讀。

3?再讀詩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組合作學習,結合注釋討論解決提出的問題,初知詩句大意。

(三)

理解詩句,想象美景

1、說說你欣賞的詩句及欣賞它的原因。

2、交流品讀情況,師相機點撥,體會作者用字的準確及選取了哪些初夏時節的景物。

如:“泉眼無聲惜細流”中“惜”,

“樹陰照水愛晴柔”中“愛”。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頭”中“立”。

3、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注意交流、補充。

4、根據古詩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說說美景,畫一畫美景。

5、看到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情怎樣?你的心情又怎樣?

6、品味讀古詩。

(四)

指導朗讀,背誦詩歌。注意詩的停頓、節奏,試背,齊背。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泊船瓜洲》

(一)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上節課我們隨著楊萬里的描寫,欣賞了小池初夏時節的美麗景色,體會到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節課我們將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體會詩人的另一種情感。

2、學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況,老師注意補充。

(二)

初讀詩句,學生質疑

1、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反復讀古詩,直到讀流利。

3、再讀古詩,談談自己疑惑的地方。

4、尋求組內合作,結合注釋討論解決提出的疑惑,粗知詩意。

(三)

理解古詩,體會作者感情

1?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

2?反復讀詩,體會詩所表達的感情,其中哪些詩句集中表現了這種情感?

3?品讀古詩。

(四)

指導朗讀,背誦詩歌

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試背、全班齊背。

(五)

課外延伸

你還知道哪些思念家鄉的詩句,讀給大家聽聽,要是能說出所選詩句出自誰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資料,完成這個環節)

附:板書設計

古詩兩首

小池

[宋]

楊萬里

泉眼細流樹陰晴柔

小荷露角蜻蜓早立

初夏美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江水——重山——春風——明月

瓜洲夜景

歸心似箭

借景抒情

古詩相關的教案篇11

3古詩三首教學目標

1.理解詞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贊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間的惜別之情。

2.學會生字新詞,理解“留連、自在、應憐、小扣、煙花、盡、唯”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每首詩的意思。

教學重點

理解重點詞語及每首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投影片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板書課題。

同學們以前讀過描寫春天的古詩嗎?(指名背一兩首。)今天我們再學習三首古詩。這三首詩不僅描寫了春天的景物,還表達了詩人美好的感情。

二、指導學習《江畔獨步尋花》。

1.解題。

(1)板書課題。

(2)誰能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理解“江畔”的意思。

(江畔:江邊。題目意思:在江邊獨自一人一邊散步,一邊賞花。)

2.介紹作者。

誰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以前讀過他寫的詩嗎?(作者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讀過他寫的《絕句》。板書:杜甫。)

3.初讀,大體了解內容。

(1)師范讀。

(2)生自由讀,注意讀準字音并畫出不懂的詞語。

4.再讀,逐句理解。

(1)學習第一、二句。

①理解“蹊”、“花滿蹊”的意思?(蹊:小路。花滿蹊:繁花盛開,把小路都遮住了。)

②“壓”字說明了什么?(說明了花很多,很旺盛。)

③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黃四娘家的花開得十分茂盛,一叢叢鮮花把小路都遮住了。千萬朵鮮花壓得花枝彎下了腰。)

④師小結:前兩句詩是說花很多,開得很旺盛。

(2)學習第三、四句。

①理解“留連”、“戲蝶”、“時時”什么意思?并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留連:舍不得離去。戲蝶:游戲的蝴蝶。時時:不停地。詩句的意思:快樂的蝴蝶不停地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②“自在、恰恰、嬌鶯”什么意思?誰能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自在: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嬌鶯:美麗可愛的黃鶯。恰恰:黃鶯的叫聲。詩句的意思:美麗可愛的黃鶯自由自在地唱著動聽的歌。)

③請大家想想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情景是怎樣的?

④師小結:這兩句寫出了蝴蝶和黃鶯各得其樂的情態,為春天增添了無窮的情趣。

5.誰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5

6.師小結全詩:全詩詩人只寫了一家的花,從一家的花反映出了天邊的春色。

7.誰能說說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黃四娘家花叢的描寫,生動地再現了春天里繁花盛開、蝴蝶飛舞、黃鶯高歌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生機勃勃的春天的贊美之情。)

8.有感情地讀,讀出讀的情趣。

(1)師范讀,指導節奏與重音。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2)指導讀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詩中蘊含的感情。

(3)學生自由讀。

(4)指名讀,師生評讀。

9.練習背誦。

三、總結學法。

解題知作者-學習明詩意-品詩明感情-練讀并背誦。

四、作業

1.背誦《江畔獨步尋花》,復習字詞。

2.預習后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指名背誦《江畔獨步尋花》

2.復習學習古詩方法。

二、按上節的學習方法學習《游園不值》。

1.解題。

板書詩題:

游園不值

誰能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值”、“不值”、“園”是什么意思?

(值:遭遇、碰到。不值:沒有遇到要訪的人。園:指私人花園。題目意思:作者去游園,而主人不在,沒有能進到園里去。)

2.介紹作者。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板書:葉紹翁,南京詩人,他的七言絕句寫得很好。)

3.初讀,大體了解內容。

(1)自由讀,讀準字音。

(2)指名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4.再讀,逐句理解。

(1)讓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師生共同理解,著重理解以下詞語。

應:大概、可能的意思。

憐:愛惜。

屐齒:木屐鞋下的橫梁。

印:踏印上。

小扣:輕輕地敲。

柴扉:柴門。

久:很長時間。

春色:春景。出墻來:伸出墻外來。

(2)詩中作者愛惜什么?前兩行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久扣柴門未開,說明游園心切)

(3)作者未能進園賞花,并不掃興,從哪可以看出來?

(“一枝紅杏出墻來”一句中可以看出。)

5.指名說說全詩的意思。

(大概是園子的主人愛惜蒼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腳印吧。輕輕地敲那柴門好久了也沒有人來開。園里的花開得正好,這些花所代表地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開得正旺的紅杏伸出了墻外。)

6

6.小結:作者游園看花進不了門,本是件掃興的事,但他從露出墻頭的一枝紅杏想象出滿園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掃興轉為欣慰。

7.誰能說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8.有感情地讀,讀出感情。

(1)生讀劃出重音和節奏,教師加以指導。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

(2)出示掛圖(或投影片,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讀出韻味)

(3)練習感情朗讀。

9.練習背誦。

三、按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出示掛圖或投影片,解題。

(1)板書詩題,出示掛圖或投影片,解題。

(2)理解“之”“廣陵”等詞語意思及詩題意思?

(之:去,往。廣陵:今江蘇揚州。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到廣陵去。)

2.介紹作者。

(1)誰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唐代大詩人李白。板書:李白)

(2)李白和孟浩然關系怎樣,你怎么知道的?

(倆人是好朋友,從題目和詩中可以看出來。告訴學生,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詩人。)

3.初讀,大體了解內容。

(1)自由讀,讀準字音。

(2)指名讀,想想句子意思,畫出不懂的詞語。

4.再讀,逐句理解。

(1)著重理解以下詞語:

故人:好朋友,指孟浩然。

西辭:辭:辭別。因黃鶴樓在揚州的西邊,所以說“西辭”。

煙花:指艷麗的春景。

煙花三月:指春光明媚,草長鶯飛的三月。

下:順流直下。

孤帆:單獨地一條船。

碧空:晴朗的天空。

盡:沒有了,消失。

唯:只

天際:天的盡頭,天邊。

(2)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帆”在這里指什么?為什么只見“帆”而不見“船”呢?(“帆”指船)5.找生說說全詩的意思。

(作者在黃鶴樓和老朋友辭別了,在春光爛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順流直下到揚州去,那只船越走越遠,遠遠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只看見浩蕩的長江水,滾滾向天邊流去。)

6.小結:這首詩前兩句敘事,后兩句寫景。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對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7.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時的情景,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之情。)

8.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歌表達了思想感情。

(1)朗讀并畫出重音和節奏。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2)出示掛圖或投影片,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7

三、齊背《游園不值》《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四、作業

1.背誦兩首古詩,復習字詞。

2.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第三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指名背誦本課的三首古詩。

2.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進行練筆:

1.明確要求:

(1)出示要求,指名讀。

(2)指名口述練筆要求:寫家鄉的景物──自然風光、名勝古跡等,表達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寫出片段。

2.選擇內容:

(1)教師啟發學生圍繞愛家鄉、贊家鄉這個中心,拓寬思路,選擇要寫的內容。

內容:家鄉里值得留戀、回憶的地方;自然風光,名特產品、名勝古跡等內容。

中心: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2)小組同學之間交流。

(3)指名口述要寫的內容,師生評議。

3.練寫片斷,相機指導。

(1)全班練習,教師進行個別指導。

(2)指名讀自己寫的片斷,相機進行寫法指導。如:抓住特點,按一定順序寫,表達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4.繼續練寫。寫完后的同學進行修改,當堂完成練筆。

作業

設計:

一、默寫《游園不值》《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填空:

1、《江畔獨步尋花》的作者是__代詩人__,這首詩表達了詩人_____。

2、“______,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是一句千古佳句,是__代詩人___寫的________的詩中的句子。這首詩題目的意思是_____。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之廣陵”,就是____,這首詩前兩句______,后兩句_____,這首詩表達了______。

三、先理解帶點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1、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留連:_______

時時:________

恰恰:_______

詩句的意思:___________

2、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憐:________

小:________

詩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

3、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孤帆:________

盡:________

唯:_________

天際:_______

詩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詩相關的教案篇12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清明》。

3、能借助注釋了解詩句的意思,描述詩中的節日情景。

[教學重難點]

學生能借助注釋了解詩文大意,描述詩中的節日情景。

[教學課時]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禮物,想不想看?(配樂《春節序曲》,播放關于春節的各種圖片,如包餃子、貼春聯、拜年等)

2、春節是一年中最熱鬧、最喜慶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學家王安石,只用了28個字就把這么熱鬧的場面寫出來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古詩《元日》。(板書:元日齊讀課題,解釋“元”的含義)

二、初讀古詩,讀準節奏,學習生字

1、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自讀古詩。(出示自讀要求:一、讀準字音;二、讀通句子;三、讀準節奏。)

2、指名讀,師生評議,糾正字音。

3、再讀,教師指導,劃分朗讀節奏。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1)教師范讀。(“/”表示朗讀時要短暫停頓)

(2)指名讀,讀出詩的節奏。

(3)齊讀。邊讀邊想:這首詩描繪了古人過春節的幾個畫面?(3個畫面)

4、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畫面:“爆竹聲中一歲除”。(齊聲讀)

(1)你知道為什么要放爆竹嗎?(古人燃放爆竹是用來嚇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寧。到了宋朝,人們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蘊含著美好的祝福,他們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聲告訴我們:舊的一年結束了,哪個字可以看出來?(除)

5、看吧,天上的煙火、亮光,地上的紅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動呢?(課件出示相關圖片)

(1)齊讀,用快樂、激動的心情朗讀。

(2)現在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交流)

(3)你能用一個四字詞語概括這場景嗎?(如辭舊迎新、萬象更新、喜氣洋洋)

6、生看畫面,師描述:放完爆竹送走舊年,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迎著暖洋洋的春風,品嘗新年的第一口酒!(課件出示:春風送暖入屠蘇)

(1)再讀這句,哪一個字值得我們品味?(暖)說說你的理解。(爆竹聲中辭舊迎新的快樂;喝了酒心里暖洋洋;小孩子長大了感到快樂,青年人覺得自己是家里的頂梁柱,心里有了責任感,老年人非常幸福,健康長壽,心里高興。)

(2)再讀詩句,讀出你體會到的“暖”。

同學們,這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初升的太陽把明亮耀眼的光輝灑向千家萬戶,人們都出門迎接朝陽。迎著紅日,人們喜洋洋地用新桃符換下舊桃符。此時的場景給你怎樣的感覺呢?(溫暖的陽光,生活更有希望)

7、課件出示: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1)指名讀、齊讀。(讀出充滿希望的感覺)

(2)男女分組賽讀。

(3)從“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句古詩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人們在用新的桃符換下舊的桃符。)

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戶戶貼上了紅紅的春聯,掛上了紅紅的燈籠,人們走家串戶,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同學們,把你們的感受讀出來吧!

三、課堂延伸:交流春聯

1、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春聯。(全班交流)

2、課件出示春聯,全班齊讀。

3、教師指導書寫課后生字“舊、符”;生寫,師評價并隨機展示。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清明節是幾月幾日嗎?(4月5日前后)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祭祖、掃墓和踏青出游的日子。唐代詩人杜牧在《清明》一詩中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今天,讓我們跟隨詩人去看看吧。(板書:清明)

2.課件出示詩人簡介。

二、初讀古詩,探究初成

1、自由誦讀,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讀出韻味和節奏。

2、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糾正不準確的發音。

(2)找出難記的字,互相交流,學習識記方法。

(3)借助注釋試著理解詩中的詞語和詩句。(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點撥)

三、品讀欣賞,質疑再探

1、學習古詩第一句。(課件出示古詩1、2行)

(1)指名朗讀,學生評議,教師指導。

(2)課件出示重點詞“清明、紛紛、欲斷魂”的解釋,并配相應圖片。

(3)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

(4)指導朗讀,讀出詩句的意境。

2、學習古詩第二句。(課件出示古詩3、4行)

(1)說說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么。(想找人問問哪兒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遠處的杏花村。)

(2)想象當時的情景(雨紛紛,欲斷魂,遙指,杏花村),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句的意境。

3、教師范讀,感受古詩的韻律。

4、思考: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懷念逝世親人)

5、自由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6、學生小結學法:

解題目—知作者—釋詩句—懂詩意—品詩味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1、在遙遠的古代,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許多詩人就用手中的筆來表達無盡的思念之情,詩人王維就寫下了一篇流傳千古的思鄉佳作。(板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課件簡介詩人王維。

二、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1、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朗讀,其他同學認真聽,糾正不準確的發音。

(2)找出難記的字,互相交流,學習識記方法。

(3)借助注釋,試著理解詩中的詞語和詩句。(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點撥)

2、課前我們搜集了有關重陽節的資料,誰來用一兩句話介紹一下?(課件出示重陽節簡介)

三、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1、課件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1)出示與詩句相對應的圖片,讀完這句詩你有什么感受?

(2)談話過渡:詩人寫這首詩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身處舉目無親的“異鄉”,每逢佳節,作客他鄉的思鄉懷親之情,就更加強烈了。

(3)讓我們帶著思念之情來朗讀吧!(男女讀、小組讀)

2、課件出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指名讀、齊讀,教師范讀。

(2)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么?(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佩戴著茱萸登高,遺憾的是唯獨缺少了我一個人。)

3、感受古詩的韻律:古詩文有一個特點,具有韻律美,我們可以通過停頓和重讀把它表現出來。

課件小結: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4、齊讀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背誦古詩。

四、記憶識字,書寫指導

1、課件出示會寫字,學生自主識字。

2、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獨”的部首是“犭”,“異”的上半部分是“巳”。

3、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教學板書]

9、古詩三首

元日春節熱鬧歡快

清明清明節斷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節思親、思鄉。

[]

本課三首古詩都與中國傳統節日有關,詩句描繪的畫面感很強。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再引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以不同的誦讀方式去體會詩人的情感,體會古詩的語言美、韻律美。最后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自主交流讀完古詩的感受,體會古詩的意境。

古詩相關的教案篇13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2個生字,會寫2個認識的字。理解“弄、蓑衣、臥”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很多古詩,老師很想和大家一起來讀讀,大家愿意嗎?你們喜歡哪一首?我們一起讀。

1.大家讀得真好!很有感情,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古詩。

2.今天我們還要繼續學習一首古詩,是一首有關牧童的古詩。

3.請同學們看老師寫“牧”字,寫“牛”字應該特別注意哪一筆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誰來給牧字組詞。

4.老師板書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5.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請大家齊讀課題。

二、讀通詩句。

1.過渡:請同學們看大屏幕,這首詩的作者是呂巖,是我們熟悉的呂洞賓。

通過課前預習,你對呂巖有哪些了解?誰能用一兩句話向大家介紹。

2.指答。

3.同學們了解的真多!詩人呂巖因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稱為“逍遙大仙”。

4.接下來,請大家自由讀這首詩,注意讀準詩中的每個字、詞。

5.(手勢,雙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讀得很投入,誰想來讀一讀。誰來評一評。

6.太好了!同學們都能把詩讀得字字準確,句句通順,老師也想讀讀,想聽嗎?

7.想。(注意:聽老師怎么讀。)師范讀。

8.老師哪里停頓了,指名答。

9.對呀!讀詩的時候,如果能注意停頓,就能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誰來試一試。

10.讀得真好!我們一起再讀讀吧!(師前四字,生后三字,倒過來,師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一、二句詩。

過渡:這是一首描寫牧童的詩,牧童出現之前,詩人首先描寫什么?聽到了什么聲音?你是從哪個詩句知道的?(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1.同學們真會讀書。

2.請大家再認真讀這兩句詩,邊讀邊想: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遼闊)

3.哦!你知道了原野遼闊,你是從詩句中哪些詞知道的?(六七里,橫)

4.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實際的長度?(不是)

5.對了,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長,這六七里要形容從原野的這一頭到原野的那一頭很廣很廣。這六七不是確切的數字,其實,古詩中像用到這類虛指的詩句很多: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長)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讓我們再來讀一讀,感受一下原野的遼闊。

2.同學們讀得不錯!這里的六七里怎么讀,才能突出原野之廣。老師想用兩種不同的讀法來讀,同學們聽一聽,哪種讀法更能體現原野的廣。

3.我們就照第二種讀法,再來讀一讀。(老師覺得不夠大,再大些)(再大些)

4.如果你站在這遼闊的原野上,還會感受到什么?(美,綠,平坦等)詩中哪一個字體現呢?(鋪)

5.“鋪”字什么意思?(鋪開,鋪展)

6.這廣闊無垠的原野上,綠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張一張鋪開的巨大的綠地毯。這鋪字用得太好了!

7.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原野的大與美吧!(全班齊讀)

四、理解第二句詩。

1.師:置身于這綠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讓人陶醉呢?此時此刻,原野上傳來了什么聲音?(笛聲)

2.那是什么樣的笛聲?(悠揚,優美,隱隱約約,斷斷續續)

3.吹笛的人是誰?你是怎么知道的?(題目是牧童,善于從題目入手,理解詩意,很好的學習方法。)(課文插圖,懂得利用插圖,理解詩意。)(詩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點詞,理解詩意。)

4.你還可以從哪句詩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聲晚風三四聲)

5.這詩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釋,弄清詩意,很好的學習方法)

6.是啊!晚風中的牧童騎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著手中的笛子,伴隨著晚風吹來,笛聲時而高,時而低,時而長,時而短,時而快,時而慢,時而有,時而無。

7.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詩,讀完這句詩,你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牧童?(天真,可愛,調皮)

8.多可愛的牧童啊!誰再來讀讀這句詩。(真棒!同學們讀出了牧童的可愛,調皮,天真。)

9.現在,我們把這兩行詩連起來,男生讀第一句,女生讀第二句,看誰更能讀出詩的韻味。

10.讀得太棒了!(把掌聲送給自己。)

五、理解三、四句詩。

過渡:瞧,牧童上場了,他在干什么?

1.誰來說說你從圖上看到什么?

2.相機教學“蓑衣”,你們知道什么是蓑衣嗎?你能從圖上指出來嗎?蓑衣有什么作用?

3.對了,其實,蓑衣還有御寒作用,它還能散發出一種氣味,防蚊蟲叮咬。

4.誰再來說說你從圖上還看到了什么?

5.廣闊的原野,一個可愛的牧童,戴著斗笠,披著蓑衣,悠閑地躺著草地上,靜靜地欣賞著天上皎潔的明月。這種情景,詩中怎么寫?(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6.這兩句詩還告訴我們什么?

7.師小結:牧童放牛回來,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后,他沒有脫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賞皎潔的明月,誰能美美的讀讀這兩句詩。

8.老師也想讀讀這兩句詩,請聽好,“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睡月明。”

9.你們發現了什么?(把“臥”改成“睡”)

10.把“臥”改為“睡”不好嗎?為什么?(說得真好!)

11.對啊!牧童選擇了這種最舒服的仰臥姿勢,欣賞著天上皎潔的明月,此時,他可能會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和同學交流交流。

12.學生小組交流。(師下去巡視)

誰來說說,此時,牧童可能會想些什么?

13.同學們的想象真豐富!如果讓你用一個詞概括牧童的生活,你會用哪個?

師: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閑啊,讀————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讀————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樂啊,讀————

六、小練筆。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這首詩,你們能不能選擇這首詩中你最喜歡的一句詩句,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來。

2.生動筆。

3.交流。

七、指導背誦。

同學們展現的這一幅幅畫多美啊!白天有牛、笛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難怪詩人呂巖會有感而發,寫下這首《牧童》詩。讓我們帶著對這種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來。

1.生自由背。

2.老師相信大家已經能熟讀成誦了,想不想接受一個挑戰。

①誰來背。(老師想配上音樂,更能表現我們的感情,更能走進牧童)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

這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時認識了一個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實不少詩人也寫過有關牧童的詩,你們知道這樣的詩嗎?老師帶來幾首,大家一起欣賞。

九、作業:

1.把《牧童》改寫成一篇優美的短文。

2.背誦《牧童》。

古詩相關的教案篇14

教材簡析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后,我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贈劉景文》寫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斗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秋色圖。內容形象生動,色彩明麗,尤其“霜葉紅于二月花”給了使我們以美的享受。兩首詩都配有插圖,便于對詩意的理解。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重難點: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教法學法:識字、寫字教學中抓住難字,重點指導,在朗讀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讀準、讀通詩句,再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熟練,在此基礎上,想象和描繪畫面,領會詩的意境,再美讀升華,可輔以音樂。

教學準備:

1、字詞卡片。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的詩句。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兩首描寫深秋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

(一)釋題

1、讀古詩題目(注意重點字音:贈)

(二)看圖說話

看圖,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找出詩中生字,注意讀音易錯字:擎殘橙劉

3、自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四)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討論交流,師點撥。

3、自由組合,與學習伙伴體會讀,讀完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交流后再讀。

(五)啟發想象,感情朗讀,背誦

1、師描述詩意,激發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六)想想、議議

你認為一年最好的時節是哪個季節,為什么?

(秋天,收獲的季節)

三、學習第一首古詩中的生字

1、找出古詩(一)中要求寫的生字:首枝記劉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記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認識了。3、指導寫字,教師示范寫,學生在課堂上寫前三個字,教師注意巡視。

四、作業

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2、背誦古詩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

(一)釋題

1、讀題

2、簡介詩人“杜牧”

(二)識記生字字音

找出詩中要認的生字,認讀,解決字音。

(三)小組合作,討論學習

1、根據《贈劉景文》的學習經驗,討論確定本組的學習方案。

2、按自己組的方案自學。

(四)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每組提出學習中的疑難處,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與他們一起討論解決。

(五)啟發想象,感情朗讀

1、師范讀,生邊聽邊想象。

2、生練讀,一邊想一邊讀。

(六)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1、生自由讀,借助插圖感悟詩意

2、找伙伴,練背誦

三、學習詩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義

2、指導書寫

四、實踐活動

把自己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同學聽,還可以教同組同學背一首自己課外學的古詩。

五、作業

課后“我會填”。

教學后記: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但第一首詩中的句子有點拗口,少數同學在大家的幫助下才讀準。教學時我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在課后練習補充古詩中,有些同學常把同音字“生、坐、于”寫錯。我指導他們根據意思確定該是哪個字,今后還要加強鞏固。

古詩相關的教案篇15

教材分析: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后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此時王安石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

兩首古詩在從全篇的立意構思看,都寓情理于詩境之中,可謂異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詩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九冊剛學過了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還學習了描寫王安石的文章《千錘百煉為一綠》,學生對兩位詩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學生在學習、誦讀古詩文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但是哲理詩在遣詞造句謀篇方面具有不確定性和跳躍性,似斷實續,留下了萬語千言道不盡的藝術空白,這就給小學生的閱讀理解帶來一定困難。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學會觀察的方法,樂于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4、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學習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

學生:預習課文,并搜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入情入境。

同學們,你們等過山嗎?誰能談一談你當時的感受?(引導學生回憶、談論)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首詩都是詩人登山后所寫的,你想了解他們登山后的感想嗎?

(點評:設計此環節,主要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為學習兩首古詩作鋪墊)

二、整體通讀,想象詩境。

1、自由讀兩首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學生讀后借助工具書和所查的資料自學。

2、交流、討論、相互幫助,大致說說詩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難的地方作上記號)

(設計自學的環節,課堂上給學生充分學習、思考、合作交流的時間。)

3、指名讀古詩,聽一聽,是否讀的正確、通順。

4、全班齊讀兩首詩,邊讀邊想兩首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讀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詩人。指名簡介王安石和蘇軾。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寫。寫的什么?(借機解題)

《題西林壁》西林:廬山上的西林寺。這首詩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登飛來峰》飛來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靈隱寺前。

(3)都借寫景說明道理。(我們平時學得比較多的是唐詩,由于唐詩幾乎把所有的藝術領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詩人只能另辟蹊徑,這樣他們在讓宋詞的創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時,在詩歌領域也開創了哲理詩這個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獨特的智慧之花。)

這兩首詩蘊含了什么哲理?讓我們一首一首的來品悟。

(點評:在開課伊始,即將兩首古詩全盤托出,以初知大意為整合基礎,聚焦兩首詩的共性,將兩首詩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學生知人、知時,整體論詩)

三、分步解讀,感悟哲理。

(一)學習《登飛來峰》

1、指名朗讀《登飛來峰》,然后說說詩意。

2、從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層站得很高?

(1)品讀前兩句: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千尋,言高。尋,古代長度單位,一尋等于八尺。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夸張的說法。高高的飛來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聽人說早上公雞鳴啼時,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麗景觀。

自己放聲朗讀,進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讀。

過渡:前兩句用夸張的手法極言塔高。第二句以見日升,從一個側面襯寫古塔高聳,直入云霄,能聽見雞鳴,這還是寫塔高。兩句都是寫塔高,為下文直抒胸臆蓄勢。

(2)品讀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擔心浮動的云遮住我的極目遠眺的視線了,那是因為我已身處凌空的最高層呀。(僅僅十字,境界全出。)

學生質疑,重點解讀: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補充詩人的寫作背景。)為什么用不畏?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不怕困難,相信變法一定能成功。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游蕩的云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其實,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變法,他就不會害怕朝廷小人刁難、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變法一定能成功。體會詩人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和豪情萬丈。

(3)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抒發自己的壯志情懷。可一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讀全詩,談一談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觀察景物時是站得高看得遠,高瞻遠矚

B: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C: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結合學生學習實際談:平時要多積累,這樣才能有遠見卓識。

(此處體現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要求統一答案,只要學生能體會出站得高看得遠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讓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勵。)

3、帶著感悟有感情齊讀《登飛來峰》。

4、參照,《登鸛雀樓》,深化感悟。

學到這里我們想到了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里的著名詩句,引讀:欲窮千里目,更

上一層樓。

杜甫在《望岳》中的詩句,引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兩首是學生的必備古詩篇目)

是啊,同學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的全面呀!詩人蘇軾在游覽廬山時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下面我們來看第二首詩《題西林壁》。

(二)學習《題西林壁》。

1、指名讀古詩。學生質疑。為什么作者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廬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這景象是廬山的真面目嗎?

讀一、二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像廬山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風景,再觀賞廬山圖片。思考此時此刻游歷在廬山之中的蘇

軾有什么感慨?(移步換形、廬山的風景千姿萬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讀前兩句。

3、為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此時此刻作者會想什么?

讀三四句用自己的話說說

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點評:設計此環節,讓學生能身臨其境想象出詩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詩人的角度上體會詩人的情感。)

4你從這兩句話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動畫:從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壺。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也就是說登高才能望遠。

結合實際說說我們如果怎樣看待身邊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個人。)

(進行人文滲透,滲透做人的道理。)

5帶著感悟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四、二次整合,學習觀察方法。

1、自由讀兩首古詩,說說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層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2、帶著感悟背誦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語言積累。

1、填空《登飛來峰》(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上面填的四句詩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檢查背誦兩首詩。召開小小賽詩會看誰背誦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賽詩;同位賽詩;以小組位單位進行賽詩等。

(設計此環節,讓每一個孩子動起來,因為競賽可以促使學生繼續保持學習積累的激情)

我們再想想通過學習這兩首詩你又想起了那些詩?咱們比一比誰的記憶力好,誰平時積累的詩多!

A想起了登高詩:杜甫的《望岳》,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等。

B想起了詩人的其他詩篇:如學生學過的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通過本課兩首古詩這個點引導學生回憶思考一個面)

二、課外拓展,補充哲理詩。

1、中國傳統詩歌發展到宋朝,出現了一個有趣的轉變:由唐詩的以意象取勝轉而喜歡談哲理。宋朝是個哲學思辯十分活躍、哲理學家輩出的時代,寫哲理詩理所當然成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特長。下買我們看朱熹的《觀書有感》,發給學生閱讀。

半畝萬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簡單了解:全詩用形象思維和比興手法,寫讀書的樂趣和重要。讀書本是很理性的事,在這里卻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畝方塘比作一本書,因書為長方形,故有半畝之說。把書打開,就好像打開一面鏡子,既雅趣又新穎。二句借用天光、云影這些為人們所喜愛、欣賞的自然美景,喻寫書中豐富的內容,情趣更濃。三句一個問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緣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識來源于實踐,來源于生活。

(點評:這首詩亦理趣詩,以理語成詩,補充給學生閱讀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強化他們對宋朝哲理詩的感悟。)

三、作業設計:

1、抄寫、背誦本科所學的古詩。

2、選擇其中一首詩寫一篇讀后感。

81756 主站蜘蛛池模板: RTO换向阀_VOC高温阀门_加热炉切断阀_双偏心软密封蝶阀_煤气蝶阀_提升阀-湖北霍科德阀门有限公司 | 防火阀、排烟防火阀、电动防火阀产品生产销售商-德州凯亿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5nd音乐网|最新流行歌曲|MP3歌曲免费下载|好听的歌|音乐下载 免费听mp3音乐 | 企业微信营销_企业微信服务商_私域流量运营_艾客SCRM官网 | 全自动包装机_灌装机生产厂家-迈驰包装设备有限公司 | 电梯装饰-北京万达中意电梯装饰有限公司 | 昆山PCB加工_SMT贴片_PCB抄板_线路板焊接加工-昆山腾宸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颗粒机,颗粒机组,木屑颗粒机-济南劲能机械有限公司 | 工业雾炮机_超细雾炮_远程抑尘射雾器-世纪润德环保设备 | 二次元影像仪|二次元测量仪|拉力机|全自动影像测量仪厂家_苏州牧象仪器 | 东莞螺丝|东莞螺丝厂|东莞不锈钢螺丝|东莞组合螺丝|东莞精密螺丝厂家-东莞利浩五金专业紧固件厂家 | 杭州厂房降温,车间降温设备,车间通风降温,厂房降温方案,杭州嘉友实业爽风品牌 | 青岛侦探_青岛侦探事务所_青岛劝退小三_青岛调查出轨取证公司_青岛婚外情取证-青岛探真调查事务所 | 选矿设备-新型重选设备-金属矿尾矿重选-青州冠诚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十二星座查询(性格特点分析、星座运势解读) - 玄米星座网 | 磁力抛光机_磁力研磨机_磁力去毛刺机_精密五金零件抛光设备厂家-冠古科技 | 广州活动策划公司-15+年专业大型公关活动策划执行管理经验-睿阳广告 | 驾驶式洗地机/扫地机_全自动洗地机_工业洗地机_荣事达工厂官网 | 低气压试验箱_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_低气压实验箱 |林频试验设备品牌 | nalgene洗瓶,nalgene量筒,nalgene窄口瓶,nalgene放水口大瓶,浙江省nalgene代理-杭州雷琪实验器材有限公司 | LED灯杆屏_LED广告机_户外LED广告机_智慧灯杆_智慧路灯-太龙智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矿用履带式平板车|探水钻机|气动架柱式钻机|架柱式液压回转钻机|履带式钻机-启睿探水钻机厂家 | 铣刨料沥青破碎机-沥青再生料设备-RAP热再生混合料破碎筛分设备 -江苏锡宝重工 | 北京企业宣传片拍摄_公司宣传片制作-广告短视频制作_北京宣传片拍摄公司 | 储气罐,真空罐,缓冲罐,隔膜气压罐厂家批发价格,空压机储气罐规格型号-上海申容压力容器集团有限公司 | 臻知网大型互动问答社区-你的问题将在这里得到解答!-无锡据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河南包装袋厂家_河南真空袋批发价格_河南服装袋定制-恒源达包装制品 | 污水/卧式/潜水/钻井/矿用/大型/小型/泥浆泵,价格,参数,型号,厂家 - 安平县鼎千泵业制造厂 | 宝鸡市人民医院| 百方网-百方电气网,电工电气行业专业的B2B电子商务平台 | 蜘蛛车-高空作业平台-升降机-高空作业车租赁-臂式伸缩臂叉装车-登高车出租厂家 - 普雷斯特机械设备(北京)有限公司 | 冷凝水循环试验箱-冷凝水试验箱-可编程高低温试验箱厂家-上海巨为(www.juweigroup.com) | 淘趣英语网 - 在线英语学习,零基础英语学习网站 | 暖气片十大品牌厂家_铜铝复合暖气片厂家_暖气片什么牌子好_欣鑫达散热器 | 气密性检测仪_气密性检测设备_防水测试仪_密封测试仪-岳信仪器 | 精密五金加工厂-CNC数控车床加工_冲压件|蜗杆|螺杆加工「新锦泰」 | 包装机传感器-搅拌站传感器-山东称重传感器厂家-济南泰钦电气 | 气动绞车,山东气动绞车,气动绞车厂家-烟台博海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气动隔膜泵厂家-温州永嘉定远泵阀有限公司 | 筛分机|振动筛分机|气流筛分机|筛分机厂家-新乡市大汉振动机械有限公司 | 锂电叉车,电动叉车_厂家-山东博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活性炭-果壳木质煤质柱状粉状蜂窝活性炭厂家价格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