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優秀教案 >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

時間: 新華 優秀教案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寫好生物教案模板表格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生物教案模板表格,方便大家學習。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第三章第三節群落的演替。

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說作業設計和說教學反思七個方面對本課題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群落的演替》是第三章第三節內容,是學生在前面學習了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分析群落的演替過程,引導學生比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可以加深對群落的優勢種、群落結構和類型等知識的理解,為以后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穩定性、多樣性作鋪墊。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年齡特點、生活經驗、認識問題的層次、程度、學生發展

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維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②舉例說出群落演替的類型;

③舉例說出闡明群落演替的過程;

④舉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能力目標:

①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

②培養學生課前預習、全面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情感目標:

①關注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認同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②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3、教學重點及難點

從教學內容、課標要求、學生實際、理論層次、對學生的作用等方面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和難點:

重點:群落的演替過程

難點:群落的演替過程;鍛煉學生提煉重點內容進行匯報。

二、說教法

1、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四章的前三節已經學習了種群和群落的相關基礎知識,對種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對群落演替的現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經歷的簡單性和生活環境的差異性,學生對群落演替現象還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統的感性認識上,沒有建立起概念與現象之間的聯系。

2、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盡可能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性學習,綜合利用視頻、圖片等直觀教具動態地展示群落演替的過程,始終圍繞著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聯系與相互作用,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過程及本質。并將本節課的新知內化為學生生活行為中的具體行動。我采用的教法是:

①參與式教學法(學生課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關資料、教師和學生一起制作多媒體課件)

②演示法(各種圖片、視頻)

③讀書指導法(指導學生自學教材、閱讀參考書)

④談話法

三、說學法

1、學生課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關資料

第一小組收集影響群落演替的內外因素;第二小組在校園內觀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圍

雜草的分布特點及原因。第三小組收集我國外來入侵物種入侵情況;第四小組收集我國實行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工程的情況。充分體現學生間的合作學習。

2、學生課前依據學案自主預習

3、聯系具體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比較、歸納和總結。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創設情境,引發學習動機

利用課本78頁的“問題探討”,多媒體課件展示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前和后及變化的圖片。然后設疑:①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②這一地區有可能恢復原來群落的結構嗎?引出課題“第4節群落的演替”(板書)

(二)新課教學

1、例舉群落演替的過程,歸納演替的類型

過渡:光的巖石上是如何長出森林的呢?

(1)巖上的演替過程:

學生再次閱讀課本78-79的圖4-14“發生在巖上的演替”的過程圖片。

然后學生板書巖上的演替的幾個階段;

其次學生回答學案上的問題:

①光的巖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為什么不是苔蘚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②地衣階段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怎樣的基礎?為什么苔蘚能夠取代地衣?

③在森林階段,還能否找到地衣、苔蘚、草本、灌木嗎?取代的含義是什么?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多媒體投影展示相應圖片。

(2)建立演替的概念,由巖上的演替過程師生共同歸納概念。

(3)揭示群落演替的有關規律

學生回答問題④⑤視頻:

④在此演替過程中,土壤怎么變化?特別是植物的變化有怎樣的特點?

⑤在此演替過程中,群落的豐富度、空間結構和抵御環境變化的能力有什么變化?

通過學生的回答,師生共同總結群落演替的有關規律:

①群落演替是有順序的過程,是有規律地向一定方向發展,因而是能預見的

②雖然演替受物理環境所制約,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所控制的,演替前期為后期物種的入侵與繁榮準備了條件

③演替的最后階段是穩定的系統,往往生物量,種間關系最緊密。

(4)與導入呼應: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后,這一地區還有可能恢復原來群落的結構嗎?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新獲得的知識,層層深入地分析解決問題。過渡:演替只能從巖開始嗎?

(5)棄耕農田上的演替

學生再次閱讀課本80頁的圖4-15“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過程圖片并思考:所有棄耕農田都能演替成樹林嗎?

學生板書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幾個階段并回答問題。

(6)演替的類型

教師用多媒體投影展示“發生在巖上的演替”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過程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比較兩者的不同點。并思考為什么這兩個演替過程的起點不相同呢?師生共同歸納:群落演替的類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分類依據。并展示相應圖片。

(7)第一小組同學匯報,影響群落演替的內外因素視頻。

教師總結:在這個演替的漫長過程中,不論是內因還是外因都可成為引起演替的重要條件。說明群落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生命系統。它時時刻刻都發生著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總是向著相對穩定狀態的方向進行。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過渡:影響群落演替的內外因素中不可忽略的還有人類的活動。你了解的有哪些人類的活動會影響群落的演替呢?

2、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1)教師出示圖片,引出魯迅先生的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第二小組的同學匯報校園內小路周圍雜草的觀察結果視頻。

(2)教師:隨著國際間交流的日益頻繁,人類有意或無意的活動使物種的遷移也越來越頻繁。①第三小組展示相應信息視頻。學生思考:從資料的描述中,你知道外來物種入侵后,增長有什么特點?會造成怎樣的危害嗎?

②教師出示圖片,了解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其他負面影響。

③人類的活動都是破壞現有的各種生物群落的嗎?——視頻展示寧夏治理沙漠情況視頻。師生共同總結:人類的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系。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圖片資料的能力,及利用生物學知識解釋現實生活中現象的能力

過渡:以前為了擴大耕地面積,不惜毀林開荒、圍湖造田。帶來的后果就是大量水土流失,洪澇災害頻繁發生。我們如何解決呢?

3、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第四小組匯報我國有關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的情況視頻。

從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這件事上,你得到了哪些啟發?

總結: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我們的努力下,地球一定能為我們人類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把新知識內化為學生生活行為中的具體行動。

五、說板書設計

這樣設計能直觀形象地體現知識結構、突出重點難點、利于鞏固新知識。

六、說作業設計

1、課本P80練習常規作業,主要為鞏固和落實認知目標服務。

2、活動與探究:以“警惕外來物種入侵”為題,寫一篇科普文章。——開放性作業,學生在自主完成任務的同時,可以相互合作,通過自主學習所獲得的成果經共享,共同整理、歸納、分類,得到一種比較完整的答案。

七、說教學反思

1、本節教學過程主要重視運用“動態發展觀”來組織實施教學,用歷史性的眼光從縱向進行尋蹤,綜合利用視頻、圖片等直觀教具動態地展示群落演替的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過程及本質。

2.從學生的講述過程中發現,學生能按照提示大概說出主要內容,但是膽量不足,表達能力不強,邏輯思維不夠嚴密。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會更加重視這些方面的教育,并給與學生更多的機會去鍛煉這些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大膽的去展示自己的風采,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學生素質的教育。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2

第二節       生物的進化教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2.能力目標3.德育目標1.了解達爾文及<物種起源>一書的意義2.識記達爾文的進化學說的中心學說及中心內容3.理解自然選擇學說四點內容之間的關系4.理解自然選擇學說的意義與不足5.靈活應用自然選擇學說解釋生物的多樣性與適應性教學重難點1. 自然選擇四點內容之間的聯系2.應用自然選擇學說解釋生物的多樣性與適應性和生物進化的原因突破重難點的方法1. 實例2. 掛圖3. 引導理解教學教具掛圖投影儀教學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

環節

內容

備注

導入新課陳述: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在不同的地層中,以現有不同的馬化石的存在。(問)這種現象能說明什么問題?(答)現代馬是由始祖馬經過漫長時間進化而來(問)是不是只有馬才有這種進化現象呢?(答)不是陳述:前面講的生物進化的證據,已經證明現在地球上的各種生物都是經過長期進化而來,那么,生物為什么要進化呢?即生物進化的原因是什么呢?這就涉及生物進化的學說尖叢多生物進化的學說里其最重要的當數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這里首先介紹達爾文這個人。介紹達爾文1. 英國的博物學家2. 1831-1836年隨英國海軍勘探船“內格爾”作歷時五年的環球考察。其間,對動植物及地質作廣泛觀察,采集大量標本。3. 1859年<物種起源>一書發表4. 意義:以極其豐富的材料,提出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理論,即提出自然選擇學說根據情況可祥可略板書自然選擇學說過渡該學說的中心論點是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它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四點,即: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對中心論點適當解釋板書1.自然選擇學說中心: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2.自然選擇學說主要內容: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看書理解四點內容思考:自然選擇學說四點內容之間的聯系(5分鐘)重點引導理解四點內容由例子幫助理解例:在錢足夠的情況下,我想到某商埸選擇一臺電視機,問我能買到電視機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是什么?答:商埸中有可供選擇的電視機的存在對比自然選擇得出有可供選擇的材料是自然選擇的取基本的條件,是基礎聯系自然選擇引導得出被選過渡:問:生物自然選擇的材料應當是什么呢?答:同種生物的不同變異類型問:生物的不同變異類型如何產生呢?答:由變異產生問:只有變異行不行呢?答:不行?(為什么?)幫助理解能夠穩定遺傳的不同類型的變異是自然選擇的材料。(比較難理解,應當注意)如何理解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基礎?擇材料的存在是基礎是前提陳述:生物的變異為生物的自然選擇提供較多的選擇材料,而生物的遺傳使生物的變異得以延續。只有生物具有變異和遺傳之時才能為生物的自然選擇提供穩定的選擇材料。因此,遺傳和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基礎。過渡我們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知道,生物是可以發生突變的,但突變的突變率很低因此,生物要獲得較多的變異即較多的選擇材料就只有大量的繁殖。下面多們來看一看地球上的生物是不是能大量繁殖呢?

板書過度繁殖過度繁殖同大量繁殖的區別例1假設一對老鼠1年只產生10個后代又因為后代是雌是雄的機率一樣因此10個后代可以等同于5對后代。__年后這對老鼠能產生多少后代510=1220703125(12億)例2         我國的人口政策(正常情況下,一對夫婦應當生2.2個孩子)過渡鼠的繁殖力這么強,是不是它的數量就可以無限制的增長下去呢答:不能板書生存斗爭講述:生物過度繁殖使后代數目急劇增加,而自然界中,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條件(食物、空間)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爭奪有限的生活條件而進行斗爭,這就是生存斗爭即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自然條件之間的斗爭,賴以維持個體生存并繁衍種族的自然現象。例。內蒙古大草原上的牧羊和草過渡生存斗爭的結果是什么呢?板書適者生存敘述:生物由于過度繁殖產生大量的后代,有較多的變異,其中有有利的變異,也有不利的變異,但絕大多數變異是有害的,少數是有利的。有利的個體,即改善性狀環境的變異個體,就容易在生存斗爭中獲勝而生存下去,反之,就容易失敗而死亡,這就是適者生存。例:某池塘的魚的變異:耐高溫的,耐低溫的;需氧量高的、需氧低的例2: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對長頸鹿的進化的解釋理解性狀和積累總結①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②變異產生之后,由自然決定是生存還是被淘汰③經過多代的自然選擇,生物的有利變異被定向積累,時間一長,產生新類型,即新的物種產生由此可見:生物的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原始的選擇材料,而生物的遺傳使有利變異在后代里得到積累和加強,它們共同構成生物進化的基礎,是生物進化的內在因素,生存斗爭推動生物的進化,是生物進化的動力,而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自然選擇的結果是適者生存。過渡以自然選擇為中心的生物進化學說,能科學地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意義)不足之處:對于遺傳和變異的性質,自然選擇對遺傳和變異的作用等問題由于時代的局限,不能用本質的闡明

附:例1: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分析解釋斑馬的進化過程:(1)斑馬群中存在著不同體色的個體,說明生物具有         的特性,這種特性一般是           的,           是生物進化的內在因素。(2)隨著環境的不斷改變,體色為黑白相間,跑得快的斑馬因與環境相適應,不易被敵害發現而在         中獲勝得以生存、繁衍。這樣,環境對斑馬起了   作用,而這種作用是           的,它決定著生物進化的         。(3)上述過程表明,自然選擇的動力是           ,自然選擇的結果是        。例2:在北極的一個山脈中,原始的狼已經形成在體格和生活習性上不同的變種。其中一種狼的體重較輕,四肢發達而靈活,以獵鹿為主;另一種狼體重較重,足短而力強,常常攻擊羊群。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a.上述現象說明自然選擇在一定的條件下是不定向的b.兩種狼的性狀分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c.原始狼群由于食物來源不同,通過自然選擇進化成不同的類型d.生存斗爭中,狼和鹿之間進行自然選擇例3:下列關于達爾文自然學說中,正確的是(   )①         環境的改變使生物產生適應性變異②         能夠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③         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④         變異經過漫長年代的片段選擇和積累而產生出生物的新類型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⑤例4:九斤黃雞是一種重要的肉食雞,它的形成是(   )a.人類對其產生的有利于其自下而上的變異選擇的b.人類對其產生的有利于人的需要的變異選擇的結果c.自然選擇的結果d.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結果例5:達爾文認為出現生存斗爭的原因是( )a.生物之間有強有弱b.生物同時存在著遺傳和變異這對矛盾c.適者自下而上,不適者被淘汰d.生物的過度繁殖和爭奪有限生活條件的矛盾例6:生物適應性的形成是自然界對(   )定向選擇的結果a.遺傳    b.變異   

c.過度繁殖   d.適者生存

附2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解釋新物種產生的過程①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②變異產生之后,由自然決定是生存還是被淘汰③經過多代的自然選擇,生物的有利變異被定向積累,時間一長,產生新類型,即新的物種產生總結:由此可見:生物的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原始的選擇材料,而生物的遺傳使有利變異在后代里得到積累和加強,它們共同構成生物進化的基礎,是生物進化的內在因素。生存斗爭推動生物的進化,是生物進化的動力,而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自然選擇的結果是適者生存。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3

第5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情境創設復習引入

新課學習

第一環節:生態系統穩定性

第二環節:

1.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

2.探究:草原生態系統是如何維持穩定的?

第三環節:知識遷移應用

鞏固復習

組織學生觀察并且指導觀察方法,找出生態瓶中的食物鏈。質疑:為什么有的生態瓶中的生物存活時間較長,有的生態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

1.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引導學生找出凱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并參與尋找活動。

2.提問:1906年以前的凱巴森林是什么狀態?(PPT展示)

(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多元評價教師參與學生小組討論并且引導學生分析)

3、解釋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具體內容。

4、1906年以前的凱巴森林為什么能維持穩定?

5、分析為什么有的同學制作的生態瓶中的生物能生存較長時間?

6、歸納概念并板書。

問題串設計(PPT展示)

1.圖中哪種生物數量最早達到第一個高峰?你對此怎么理解的?

2.哪種生物數量最后達到高峰?能不能改變它的先后順序?說明你的理由。

3.你從圖上還能看出什么規律?能解釋這種規律嗎?

4.與你小組同學交流一下這種規律對生態系統有什么作用?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制定活動規則及過程并且組織好教學。

規則如下

a.每人準備草、鼠和狐貍的三種頭飾。

2b.出場順序按草→鼠→狐貍,數量有少到多表示生物數量變化。

c.扮演草的同學被扮演鼠的同學抓住就表示吃掉了,這個同學則換成鼠的頭飾表示草減少鼠增多,以此類推。

d.當后一種生物多于前種生物1比2時捕食停止,并有部分學生換成另一種頭飾表示這種生物部分死亡。

e.被捕食的‘鼠’中約有3份換成‘草’1份換成‘狐貍’。游戲進行到大致恢復到原來的比例時結束。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1、通過上面的游戲你能說出為什么草原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嗎?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84頁,有關生態系統具有一定自我調節能力的內容。并板書。

1、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所做的生態瓶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

2、下面生態系統能保持穩定嗎?(PPT展示生態系統圖片)

1、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什么?

2、你有什么感悟?

作業:學案練習

【板書設計】

第五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概念

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自我調節能力

1、負反饋調節——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2、自我調節能力的限度

三、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四、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五、設計制作生態缸,觀察其穩定性

小組討論與交流。觀察課前制作的生態瓶,交流制作過程,找出有關的食物鏈(各小組交換生態瓶)。

閱讀課本82頁活動“分析凱巴森林被破壞的原因”資料的第1自然段,并寫出凱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1、閱讀書本84頁有關草原生態系統維持穩定的內容,分析寫出其中存在的食物鏈,

2、對圖“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曲線”的進行解讀。

學生討論后回答

3、閱讀課本85頁[小資料]‘遠渡重洋的屎殼螂’

提出問題:草原上的各種生物數量應該有什么樣的關系時,該生態系統才能維持穩定?

作出假設:草原上的各種生物的數量達到一定比例時,草原生態系統才能維持穩定。

學生回憶再現本課核心內容。

學生回答自己的收獲進而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提高環境保護意識1.了解學生課外實驗情況進行評價。

2.讓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更好的引入新課題。

通過學生對生態瓶和書本“活動”資料的分析,提供充分的背景材料有利于學生對重點概念的建構。

促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上來,關注學習過程。這樣形成的概念將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而不是空殼概念。

“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本質內涵比較抽象,通過資料的閱讀討論,問題竄的設計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建構,同時也提升了學生技能。

體現了探究學習的理念

通過形象的活動使學生對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更深的理解。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創新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氛圍。

歸納提升形成能力

通過學生回憶議論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識記,認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保護環境的意義。

教學反思

1.上課前組織學生自制生態瓶活動,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也使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2.上課時通過對自制生態瓶的觀察質疑,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從一開始就緊緊的抓住了學生,課堂上可以看到學生躍躍欲試的情景。

3.新課教學中將學生這種情緒引導到對教材活動資料的分析上來,凱巴森林中大多數肉食動物被捕殺而黑尾鹿數量先增后降的現象再次引發學生思維沖突,情緒再次被提升。

4.課堂中一系列的問題將學生思維引向深入,實現了從感性向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飛躍。學生思維處于積極的狀態,實現了課堂的高效性。

5.角色扮演的活動將課堂推向了高潮。學生經歷了知識建構的洗禮,較好的情感體驗從而有一種心身愉樂的感覺。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4

課前檢測:

1.昆蟲的生殖方式屬于,發育是

2.有些昆蟲如蠶的發育經過、、、四個時期,這種發育過程被稱為發育。

3.蝗蟲的發育過程經過、、三個時期,屬于變態發育。

4、兩棲動物是指幼體生活在中,用呼吸;成體生活在,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呼吸,兼用輔助呼吸。兩棲動物常見的有青蛙、蟾蜍、大鯢和蠑螈。

教學目標:

1。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2。通過調查實踐活動和資料分析,關注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重點難點:兩棲動物盛衰的原因

教學設計:

一、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1、生殖:有性生殖

雄蛙有鳴囊,有婚墊,雄蛙的鳴叫是為了吸引異性,雌雄蛙抱對使受精更加容易。

2、發育:變態發育

青蛙為雌雄異體,體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發育成蝌蚪,蝌蚪外形和內部結構都很想魚,用鰓呼吸,所以青蛙為變態發育。

卵蝌蚪幼蛙成蛙

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陸地上

注:蛙卵團狀,蟾蜍卵帶狀。

二、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

1、資料分析:

距今大概的年數

兩棲動物發展狀況

環境條件

3.45億~2.25億年

種類繁多,是兩棲動物發展的繁盛時期。

氣候溫暖潮濕,水域密布,食物豐富。

2、25億年至今

兩棲動物走向衰退,種類減少,分布范圍小。

部分地區出現了干旱和沙漠,氣候干燥。

上表說明,兩棲動物由繁盛到衰弱,與環境的變遷有關。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都離不開水,而成體需要在潮濕的陸地上生活,隨著氣候向干燥方向的變化,使得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環境縮減,這直接影響了兩棲動物的分布范圍。

2、畸形蛙: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環境污染而造成的,這種水中有影響蛙正常發育的物質

3、如果采集一些蛙卵放到魚缸中培養,應當為蛙卵的發育提供什么樣的環境條件?

答:①蛙卵發育需要一定的溫度和充足的氧氣等條件,所以,培育蛙卵的水環境應是水質清澈,向陽溫暖,水中最好放一些水草。

②蛙卵發育成蝌蚪后,應用一些碎飯粒或碎菠菜飼喂蝌蚪。還應飼喂煮熟的蛋黃和水蚤等動物性飼料。還應經常換水,保持水質的清潔。

③當蝌蚪長出四肢時,應在水中放置一塊石塊或木板,以便蛙能登陸到陸上生活。

板書設計:

第三節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1、生殖:有性生殖鳴囊、抱對

2、發育:變態發育

卵蝌蚪幼蛙成蛙

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陸地上

二、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

環境影響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課后鞏固:

1.都屬于兩棲動物的一組是()

A.烏龜、青蛙、鱷魚B.大鯢、小鯢、烏龜C.蠑螈、大鯢、蟾蜍D.蟾蜍、鱷魚、水獺

2.下列對青蛙的生殖和發育特點敘述正確的是()

A.體內受精,水中發育B.體內受精,土中發育

C.體外受精,水中發育D.體外受精,土中發育

3.兩棲動物是指()

A.幼體在水中生活,成體在陸地上生活的動物

B.有時在水中生活,有時在陸地上生活的動物

C.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陸地上生活的動物

D.幼體在水中生活,成體在陸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的動物

4.明辨是非

①.水質污染可導致畸形蛙的出現。()

⑵.所有兩棲動物的幼體都必須在水中發育。()

③.所有兩棲動物的成體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陸地上生活。()

④.雄蛙和雌蛙都能鳴叫。()

⑤.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陸上生活的動物,就叫兩棲動物。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5

20__—20__學年度我在高三A組擔任高三(2)班、(3)班和(5)班的生物課教學任務。并擔任學科組長的工作。高三的學生面臨高考,全面復習是高三教學工作的主要任務。經過一年的努力和付出,現將復習情況總結如下:

1.復習時以“教材”為本、夯實基礎

夯實基礎是提高綜合能力的前提,沒有扎實深厚的基礎知識,解題效率、綜合能力就不可能提高的提高。我們的復習以“教材”為本,以不脫離教材為原則。復習每一個知識點,我們都是有目的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多角度多層次的發問和引導思考分析,然后跟上典型題目的`練習,通過典型題目來訓練和鞏固,加深記憶。以培養學生對基礎知識靈活運用并能成功遷移的能力。不搞題海戰術,不追求學科間的綜合,步步夯實教材基礎知識。從20__年的北京的理綜生物題來看,考試內容緊扣教材,注重基礎,沒有偏題、怪題,基礎性強,學生感覺難度降低。因此,可以說我們的復習方向是正確的。

2.整個復習過程中要構建完整知識體系

簡單重復式的復習,這樣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復習過程中要努力進行創新。多層次多角度的理解把握基礎知識是點,構建知識體系,是貫穿整個復習中的主線。我們以每節考點知識為起點或平臺,聯系穿插相關章節內容,使知識結構合理化,讓學生在消化記憶中構建知識框架,這種通過教師的引導,由個人融會各章節內容而完成的知識網絡,便于迅速準確提取信息、處理信息,科學的解決問題。

3.嚴格把關、精選習題

復習時我們也選用了復習資料,但在每做一節練習時,我們之前都要經過認真挑選排除一些所謂的原創題、試題嚴重超教材,甚至有科學性錯誤的題。每一次檢測,我們也要經過嚴格挑選,保證每次考試的質量,同時也保證了知識覆蓋面的廣度。06年北京理綜生物試題中知識點的分布及所占分數如下表:

題號考查知識點所占分值所占比例1生物工程68.3%2光合作用68.3%3微生物的代謝68.3%4DNA復制、細胞分裂68.3%29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微生物的代謝類型1216.6%30遺傳變異1825%31人體的物質代謝及調節1825%可以看出試題全部考查的是考試說明中的主干知識,同時也說明復習過程中我們挑選習題的做法是正確的。

4.重視實驗與探究能力的培養。

生物學的知識是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得出或通過實驗得到實證的。基礎實驗的復習一方面要求理解所學實驗、實習的內容,包括實驗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驟,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要能將這些實驗、實習涉及的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的運用。

復習時我們加強學生對實驗的基本思想、方法以及實驗題的解題技能、技巧的形成訓練。要求學生掌握實驗與探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解答實驗類試題的基本技能。試題最后一道題給出了:“從突變植株中獲得了高蛋白顯性純合體,為驗證該性狀是否有一對基因控制,請設計實驗方案”。該實驗設計題非常新穎,可以考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并理解了基因的分離規律、自由組合規律的實質,同時還考察兩對基因控制一對性狀的特殊現象,學生需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才能得高分。

今后高三的復習工作,我會依然本著這幾點原則努力的做好高三的復習教學。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6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教案

教學目標: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3、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學會設計調查方案、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會做調查記錄,同時培養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學難點:

描述部分所調查生物的特征

課前準備:

幫助學生分組,確定調查范圍。了解要調查的生物狀況,并查找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1、把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選出小組長,說明本節調查課的目的,步驟,各小組自由選擇調查范圍(不可在教學區)然后匯報到老師處,每小組長把組員的名單交到老師處。強調調查范圍的要求是生物種類較多,環境有較多變化的路線。

2、注意事項:

如安全、不傷害動植物、不破壞生物的生活環境等。

應特別關注一些小生物。如樹皮上、草叢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飛行的生物。

3、據報告冊P2~3內容進行調查,并及時記錄,布置作業是星期四交齊。

4、紀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響其他班同學。

各小組提前十分鐘回到教室,各小組要跟老師對好時間,要求本小組長組織好紀律。

5、利用下課前十分鐘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出調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類方法)并對個別小組作出表揚。總結本節課全班同學的表現。(問題:1.你們組調查了多少種生物?2.你們是按什么特征對它們進行分類的?分多少類?各多少種?每類選x種生物,說說它們的生活環境?調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問題?)

教學后記: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7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伴性遺傳的概念,知道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

2、理解伴性遺傳現象(人的紅綠色盲)遺傳原理和規律。

3、舉例說出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一個家族案例進行分析研究推導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

2、通過遺傳圖解的學習,明白伴性遺傳(人類紅綠色盲)的規律特點,初步運用遺傳規律解決一些遺傳現象,培養分析問題本質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伴性遺傳規律的學習,關注遺傳病的預防,初步形成科學的、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尊重科學的精神。

2、認識遺傳病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增強優生意識。

教學標準

《伴性遺傳》是人教版第二章第3節內容,學生學習了基因的兩大遺傳規律、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及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也是遺傳規律不同形式傳遞特點在對比、分析遺傳系譜中得以擴展、補充、深化和綜合運用,顯然,抓住這部分的內容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分析思維等能力的良機。

教材中利用遺傳系譜圖和遺傳圖解,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后得出結論,因此“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原理和規律”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整個探索過程是圍繞伴性遺傳的特點為主線展開的,突出了本節的教學重點。通過性染色體的剖析、基因分離定律的遷移,使學生很容易書寫遺傳圖解并進行分析,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學生已學過分離定律,減數分裂及基因與染色體關系的相關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同時,高中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的知識基礎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適當的教學策略完成知識上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為了進一步發揮新教材中探究——討論教學的優勢,教學中一是注重創設情景,制造認知碰撞。二是采用多媒體演示遺傳圖解,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加強學生識圖能力、觀察能力。三是“讓學習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通過對人類紅綠色盲遺傳的探究,讓學生分析討論得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遺傳特點。通過對遺傳圖解的比較分析,引導學生總結歸納伴性遺傳的特點和規律,然后利用這一規律解決其他案例。

【課堂實錄】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問題探導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回答閱讀、思考回答“討論”引入新課自主學習一、伴性遺傳的概念介紹道爾頓發現色盲的故事

從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的過程中,你獲得了什么樣的啟示?

什么是伴性遺傳?(它們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所以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這種現象叫做伴性遺傳)觀察、思考回答:

從道爾頓發現色盲的過程中感悟科學研究需要嚴謹的態度。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問題。明確概念。通過發現史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興趣。探究活動二、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教師展示色盲家系圖,提出問題請學生思考。

問題1:觀察紅綠色盲的人群調查數據,男性占7%,女性占0.5%,發現此病與何有關?

問題2:這種遺傳方式的性別比例具有顯著差異的特征,而性別取決于什么?

問題3: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體還是常染色體上?

觀察道爾頓色盲家族遺傳系譜圖

問題4:根據前面所學的遺傳定律,分析色盲病的基因是顯性基因還是隱性基因控制的?

教師在屏幕上展示相關圖形:道爾頓色盲家族遺傳系譜圖、人的性別決定圖、紅綠色盲的人群調查數據,提出問題。

問題5:色盲基因在性染色體上是如何分布的?為什么?

(提示:分三種情況進行討論,只在X染色體上,只在Y染色體上,XY染色體都有。)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三幅圖,對三種假設分別進行推理,檢驗推理結果和現實情況是否吻合。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的知識進行推導,獲得結論,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興趣。由此學生也得出了伴性遺傳有伴X和伴Y兩種,伴X遺傳又有顯性遺傳和隱性遺傳兩類,紅綠色盲遺傳是伴X隱性遺傳。在教師一系列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探究、討論。

思考作答:

男、女發病數據明顯差距,這種病跟性別有關系。

根據已學知識回答:

性染色體

討論回答:

控制色盲遺傳的基因應該在性染色體上。

根據已學過的基因分離定律答:

“無中生有”所以是隱性基因控制的隱性性狀。

提出問題。

分組討論:

預設學生推理:

色盲基因若只在Y染色體上,則其父必為色盲患者,但其父正常,顯然與實際情況不符。

若色盲基因在X、Y染色體上同時存在,那么紅綠色盲患者理論上在人群中的男女比例為1:1,但實際情況不相符。所以排除只在Y染色體上、XY染色體上都有兩種情況。

色盲基因“只在X染色體上”……

學生得出結論:紅綠色盲屬于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研究能力。

引導學生做出可能的假設。

引導學生驗證假設。

關注學生的分析、推測能力。注意不同層次學生的分層教育

得出結論。探究活動三、紅綠色盲的遺傳特點問題1:正確寫出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假設用B和b來表示紅綠色盲和正常色覺的基因,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含有兩個色盲基因,所以女性有純合子和雜合子之分,雜合子表現正常,但攜帶致病基因;男性就只有一個色盲基因,沒有純合子與雜合子之分。

問題2:男性色盲的色盲基因傳遞有什么特點?

父親致病基因只能隨X染色體傳給女兒,不能傳給兒子。

問題3:親本中女性的色盲基因傳遞有什么特點?

母親的致病基因既可傳給女兒,也能傳給兒子。

問題探究:

以班級小組為單位,分組寫出四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并探討規律。

(1)色盲男性和正常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2)正常男性和攜帶色盲基因的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3)正常男性和色盲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4)色盲男性和攜帶色盲基因的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有氧呼吸的過程

3、使學生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4、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

5、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

6、使學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這兩種生物界最重要的兩種生理過程的區別與聯系

二、能力方面

1、通過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

2、通過讓學生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異同,培養學生列表比較能力和歸納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產的措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的理解,培養學生關心身邊的科學的意識,同時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無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義等四部分內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課本中提到的類似,只是更加強調發生的部位在細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還有糖類、脂類和蛋白質,這部分內容對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動、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著教材給出了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在此基礎上結合插圖闡述了有氧呼吸全過程的三個階段、并且指出了各階段進行的場所:

第一階段是葡萄糖脫氫,產生還原性氫、丙酮酸和少量的ATP,這個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進行。

第二階段是丙酮酸繼續脫氫,同時需要水分子參與反應,產生還原性氫、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這個階段在線粒體中進行。

第三階段是前兩階段脫下的氫與氧氣結合生成水,這一階段產生了大量的ATP,這個階段也在線粒體中進行。

3、無氧呼吸

教材首先說明生物一般是在無氧條件下能進行無氧呼吸,并分別闡述了高等植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高等動物細胞的無氧呼吸及其場所。

然后教材對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進行無氧呼吸時也可以產生乳酸又做了補充說明;同時教材還用小號字對有氧呼吸的進化做了簡要的介紹。

教師在這里應補充無氧呼吸與發酵這一組學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異同

教材是以圖表結合講述的形式,對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進行了比較。

5、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材從兩個方面論述了呼吸作用的意義,其一,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其二,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這里教師有必要對呼吸的意義作適當的補充,如:呼吸作用過程中的中間代謝產物是進行各物質轉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現對生物進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等。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說及其意義。

2、加拉帕戈斯群島上地雀進化的原因及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1、知道達爾文進化論的實質。

2、能夠較準確的'判斷達爾文地雀的進化順序。

3、能夠運用達爾文進化理論解釋樺尺蛾的變化。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科學沒有絕對的真理

2、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唯物主義的自然世界觀

重點

達爾文生物進化學說的基本思想

難點

達爾文進化學說與其他進化學說的關系。

導入

爬行動物的時代恐龍是怎么滅亡的,新的物種又是怎么形成的。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的自然選擇,優勝劣汰,繁殖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10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濟南版版)《生物》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章第3節內容

根據課標要求,在知識目標上,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在能力目標上通過觀察化石、標本、圖片等,嘗試推測生物可能的生活環境,并且對生物的進化趨勢進行推理;在情感目標上,引導學生破除對生命的神秘感,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樹立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關注生命科學發展中的熱點問題。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對“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動物”“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學習,知道了不同生物的結構、功能、生理特點以及遺傳和變異的相關知識,為學習本節內容奠定了基礎。

教材分析

在內容安排上首先是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其次才是進化的主要歷程。目的是組織學生對不同類群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環境進行比較和分析,從而發現各類生物的相同和不同點,找出不同類群生物的關系和進化發展的趨勢。使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輕松解決重難點問題。

生物進化的歷程是一個復雜又漫長的過程。用進化樹的形式介紹這一內容可以通過直觀又簡潔的方式使學生接受這個知識。這里面涉及到的生物種類雖然基本上都是學生曾經學習過的內容,但是已經隔了一段時間。為了學生能更好地掌握這個知識,我先以圖片的形式幫助學生復習學習過的動物和植物的特點。在完成進化樹的填圖之后,縱觀全局,引導學生總結出進化的總趨勢,并且點出人類和其他生物來自共同祖先這一真理。讓學生明確保護生物就是保護我們的家人。教育學生熱愛生命,關愛生命。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

2.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能力目標

提高分析比較信息的能力,學會使用比較的方法。

情感目標

明確保護生物就是保護我們的家人,教育學生熱愛生命,關愛生命。

三、重點難點

1.說出研究生物進化的主要方法,提高具體分析問題的能力。

2.說出生物進化的總趨勢。

四、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制作生物的進化樹卡片、化石標本

五、教學方法

本節課重點引導學生學習比較法在研究生物進化中的重要作用和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所以教學中主要采用以討論為主,并滲透啟發式和配以多媒體放映

六、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七、課時安排:1課時八、教學設計過程

九、板書設計

一、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

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二、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

單細胞動物→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鳥類→哺乳類

十、: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11

一、指導思想:

以教材,課程標準,考試說明為依據,以加強雙基教學為主線,以提高學生能力為重點,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試技巧。。

二、復習目標:

通過高三三輪復習使學生扎實掌握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形成較熟練的生物學思想,思維,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較強的應用生物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復習安排:

第一輪:20__年2月—20__年3月(一個月)。

第二輪:20__年3月—20__年4月(2個月)。

第三輪:20__年5月(一個月)。

四、復習策略

第一輪:以教材為主,按資料的編排順序,強化基礎知識。按章節捋清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配合經典的題例,將主干知識、重點知識向縱橫方向引申和擴展。將三本教材按知識的內在聯系,融合在一起,形成七個單元通過復習,將知識系統化、網絡化,以利于知識的遷移,這是學科能力、綜合能力培養和提高的前提。

第二輪:注重知識間的縱橫聯系,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突破重、難點。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綜合、探究的能力。強化學科用語、規范用語。以專題復習為主,突出主干、重點,查漏補缺,加強知識的綜合。

第三輪:加強應試能力的強化訓練,總結一、二輪復習中存在的問題,尤其在學生答理綜試卷中所暴露出的缺陷,給學生以技巧的指導,方法的指點。

五、抓好復習的六個環節

(1)讀。預習課本,發現問題。

(2)講:按知識體系,疏理知識,形成網絡,提煉生物思想和方法,理清基本題型,講清解題方法。

(3)練:精選習題,學生訓練,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強調控制數量,講求質量,不避陳題,特別是經典題。

(4)測:進行單元測試,定時練習,查漏補缺。

(5)評:全批全改,統計問題,課堂講評。

(6)補:及時糾錯,矯正練習,二次過關。對作業中出現錯誤的學生一定抓好錯誤訂正,錯題再測的工作,以提高復習的實際效果。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12

一、教學目標:

⑴知識方面

闡明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及分離定律。

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體驗孟德爾遺傳實驗的&39;科學方法和創新思維。

⑶能力方面

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

二、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子解孟德爾遺傳規律,以及各種不同形狀的組合所產生的子代所表達的相關性狀。本課還安排有一個學生實驗,一是觀察與思考,二是分組討論。鑒于本實驗比較繁雜難懂,所以必須督促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三、學情分析:

實驗課是對原有知識的實際應用,學生操作起來可能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借助于多媒體課件以及實際操作等手段把整個實驗流程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本課之前學生已經結合實驗參考書進行了自學,自學過程中一定產生了疑問和困惑,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展示實際操作的成果,提出并解決疑惑,在了解學生實際運用和操作的基礎上,敏銳地發現生成性問題,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課前自學獲得的知識結構完整化、邏輯化、系統化,并能在一定范圍內遷移應用。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闡明分離定律。

(2)以孟德爾的遺傳實驗為素材進行科學方法教育。

(3)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

2.教學難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

(2)假說—-演繹法。

五、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于衷”等詞語的意思,并學會運用,《生物入侵者》教案設計。

2.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能力目標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了解生物“污染”,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閱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學生自讀課文,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進而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分析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并體會其表達效果,學習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寫作事理說明文;聯類引申,轉化課堂所學知識。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據光明日報(20__年6月12日)報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一種產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們宛如一張張巨網,黑壓壓地籠罩在美麗的荔枝樹、芭蕉樹、相思樹上。樹木因為沐浴不到陽光而無聲無息地死去,鮮花和綠草因為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而枯萎,島上的土地正蛻變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譽的內伶仃島,可能會被薇甘菊毀于一旦。那么薇甘菊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呢?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

設計(二)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警覺,今天,我們將走進戰場,對這場“戰爭”做一番考察,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生物入侵者》教案設計》。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設計問題指導學生自讀

多媒體顯示: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棲息藩籬歸咎

2.判斷下列詞語運用的正與誤。

A.聽說小林被錄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頭。

B.這件事來得太突然,她顯得束手無策。

C.如果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一切生命將在劫難逃。

D.盡管老師反復勸解,她心里仍無動于衷。

3.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說明本文所介紹的有關生物入侵者的知識。(不少于5個要點)

4.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5.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來并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教師選五個小組的組長進行全班交流,每組負責一小題。

明確:lüèqīfānjiù

2.A.√B.√C.√D.×

無動于衷:心里一點也不受感動,一點也不動心。與前面的“心里”表意重復。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們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對被入侵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的多種性構成極大的威脅。那么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過什么途徑入侵的呢?為什么會增多呢?由于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偷渡”入境;此外,跨國寵物貿易也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態度:一部分人認為,經過“物競天擇”,可以制約“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達到新的生態平衡;另一部分人認為聽任“生物入侵者”自由發展會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造成嚴重危害。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應的措施。

4.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是按照邏輯順序說明事理的。文章從解釋“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入手,接著擺出現象,介紹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討論對策。基本上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展開的。

5.列數字。例如:“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這個數字的變化清楚地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危害。再如:“僅在美國,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兩千多億美元”,這個數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危害之大。

舉例子。舉例子是為了支撐觀點,使之更具有說服力。例如:舉出蒲公英和山間溪水中的魚蝦的繁殖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并沒有受到太大破壞”這種說法;舉出歐洲斑貝、亞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紅螞蟻對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說明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舉出棕樹蛇幾乎滅絕關島鳥類的例子,說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的破壞;舉出新鮮水果和蔬菜、跨國寵物的例子,是為了說明“生物入侵者”的人為的原因;舉美國眾議院通過加強對可能夾帶外來物種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門監控議案的例子,說明目前世界各國對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義,它告訴人們這一類“入侵者”的行為,會給人類與自然帶來危害;把登陸北美的歐洲斑貝比成“偷渡者”,它們在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并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把害蟲隨貿易途徑傳遍全世界比喻為“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這些比喻使說明更形象、更生動、更能吸引讀者。

三、學生自由質疑,由學生共同討論解答,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并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1.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復的,向老師提問。

2.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然后板示,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難以解答的問題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2)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3)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14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點講述了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義三大部分內容;它系統介紹了生物異化作用的一個重要過程,為我們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前面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主動運輸、新陳代謝與ATP、光合作用、植物對礦質離子的吸收等內容有密切的聯系,也為今后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基礎,因此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

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四個基本理念,制定教學目標的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目標

①識記呼吸作用的概念、類型、場所、生理意義、以及在生產、生活實踐上的運用。

②理解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總反應式、過程和圖解,區別和聯系、呼吸作用意義。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特點。

能力目標

①設計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養學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探究精神。

②通過學生讀書及與教師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自學和主動理解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③通過學生討論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培養學生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

④學會用化學方程式表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領會呼吸作用的實質。掌握呼吸作用的物質、能量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計算能力。

⑤適當擴展認知面,培養學生聯系生活、生產實踐的能力。

情感目標

①在教學中,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聯系中滲透生命活動不斷發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使學生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生命,培養學生用辯證統一的觀點思考問題,能通過事物的現象看事物的本質.

②在教學中,通過聯系生產、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及突破策略

因為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生物呼吸的有關知識,對呼吸的氣體交換現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學生的化學知識和認識水平,對呼吸作用的過程幾乎未涉及。高中學習呼吸作用,重點放在使學生認識呼吸作用的基本過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上,可使學生對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呼吸作用過程的知識,是學生理解其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產生ATP的本質的基礎;是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區別和聯系的基礎。學生認識呼吸作用過程,有利于理解內外因素對呼吸作用的影響,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學重點: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過程、

突破策略:

1、通過資料分析、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歸納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通過提問、讀書、思考、理解反應式及圖解、課堂練習來突出。

3、通過簡表列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比較欄目,簡明地抓住要點。

2、教學難點及突破策略

因為學生的化學知識,尤其是有機化學知識不足。在呼吸作用的過程中,糖的徹底分解,需經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這些反應所伴隨的能量變化,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呼吸作用的過程比較抽象,現又缺乏直觀教具,是學生對其理解困難的又一原因。

教學難點:

1、實驗設計過程

2、有氧呼吸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突破策略:

1、分析實驗設計過程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說明有氧呼吸過程的三個階段和兩個場所,通過引導、思考,學會寫相關反應式,使學生清楚須有“能量”欄才能表達其完整性和科學性。

3、利用化學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實質和相關呼吸作用的運算法則

課時安排:2課時

二、說教法

眾所周知,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只在課堂活動中起主導、引導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精心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所以本課采用比較法、直觀教學法、比較歸納法、討論法、閱讀法等教學方法,這樣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閱讀、計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直觀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

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通過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究有關酵母菌細胞呼吸的知識。

3、學生參與完成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區別和聯系的表格,進行教學反饋。

三、說學法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初步理解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原則和方法,發揮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創新性。

建議同學們聯系各種親身體驗,理解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概念、過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物質變化和能量的過程。聯系課件,并運用對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討論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指導學生在預習時以有氧呼吸為主,明確基本概念、場所、條件、產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來去等,接著以同樣的方法對無氧呼吸進行列表比較,最后聯系生命活動和日常生活識記呼吸作用生理意義。

指導學生學會形象思維,結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線粒體”“細胞質基質”的相關內容,形象地分析、記憶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及其反應機理。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無論是人類還是細菌,如果能量供應一旦停止,生命也將結束。那么,生物體內是通過什么方式來產生和提供能量的呢?激起學生的興趣后引入新課。

提出課題:細胞呼吸

探究新課:

(一)、區分呼吸(運動)與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歸納呼吸作用概念

(片2)1、“呼吸(運動)”和“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有什么區別?(圖片)

2、“呼吸(運動)”和“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有什么聯系?(圖片)

3、細胞呼吸和有機物的燃燒有什么共同點和區別?

4、是不是所有的呼吸作用都是在有氧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呢?能不能舉幾個例子?

5、綜合以上幾個問題的分析:同學們能否歸納呼吸作用的概念?

(片3)(從“反應物、產物、場所、條件、本質、方式等多方面歸納)

細胞呼吸是指糖類等有機物在細胞內通過酶的催化作用進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的過程。細胞呼吸分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二)、以酵母菌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片4)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依賴外來的有機物進行異養生活,以出芽生殖的方式產生后代。在有氧、無氧的環境中均能生存。(簡單介紹此片:圖1、2、3)。

(片5)首先我們看一段小資料同學們能否從這段資料中,提取出有關酵母菌細胞呼吸的信息?

學生:(同學們可能分析出:)酵母菌產生了CO2、酒精

教師:(此時教師要圍繞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酵母菌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CO2和酒精的呢?根據酵母菌的介紹(有氧、無氧均能生存)酵母菌產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還是無氧的環境中產生的呢?

教師:科學結論的得出,均是通過實驗探究出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的標準嘛!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設計實驗,來證明或推翻這位同學的分析。

在設計實驗之前,請同學們注意幾點:

1、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依賴外來的有機物進行異養生活,其生活方式與動植物有一定的不同。我們就應該根據具體的生物對象,采用不同的實驗技術手段。(可轉回片4)

2、科學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與原則:(講解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

3、在檢測觀測指標時,應根據具體的觀測指標采用具體的實驗措施:CO2、酒精可通過其化學性質來的鑒定。橙色的重鉻酸鉀(K2Cr2O7)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酒精的鑒定需在黑板上寫出)

(片6)展示科學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

(片7)教師:我們來分析一下完整實驗步驟(與此同學的實驗過程比較)

(三)、歸納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片11)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探究的過程,能否歸納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1、觀察現象:面包松軟,啤酒的形成均與酵母菌有關

2、提出問題:酵母菌的產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條件下還是在無氧條件下產生的。

3、提出假說解釋問題:最可能假設:

4、設計實驗:明確實驗目的;操縱實驗變量;科學檢測實驗的觀測指標;限制好無關變量

5、實驗結果預期

6、實施實驗,

7、得出結果,對比分析,判斷假說真偽、結果與預期相符,證明假說正確。

8、得出結論;

(四)、再探究:再探究一:(一)(二)(三)(四)(五)

(五)、本節課小結:

(六)、關于呼吸作用的具體過程和有關實際應用,我們下節課再繼續講解。

(七)、作業:以哺乳動物(小白鼠)、植物(小麥、金魚藻)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來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八)、以植物種子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來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1、操縱實驗變量:活種子、死種子

2、科學檢測觀測指標:(在黑板上寫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化學方程式,進行觀測指標的分析。)

A:觀測指標為消耗的有機物量(物理學方法)

B:觀測指標為消耗的氧氣量(物理學方法、化學方法)

C:觀測指標為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物理化學方法結合)

D:觀測指標為溫度變化(物理學方法)。

(九)、板書:

第二課時:

提問:呼吸作用的概念和類型?提問:有氧呼吸怎樣進行?

(一)有氧呼吸全過程

出示課件:(展示有氧呼吸過程圖)由學生先自學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提出問題要求分析并討論:

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別產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幾階段?

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別來自哪里?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從何而來?

③有氧呼吸過程中哪幾個階段有[H]產生?其去向?

④有氧呼吸過程中哪幾個階段有ATP產生?最多的是哪一個階段?

⑤有氧呼吸過程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的特點是什么?

⑥C6H12O6能否進入線粒體參與有氧呼吸?

再請學生講述,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處理發現的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樣既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教師再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講解:有氧呼吸各階段的場所、各階段的物質變化和能量的釋放情況及反應式,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細胞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的原因,以解決學生中的疑難。

展示: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比較過程圖;請學生分別回答,獲得有效教學反饋信息

有氧呼吸場所反應物產物釋放能量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討論:總結有氧呼吸的概念和總反應式(關鍵詞:氧氣、酶、徹底、分解、大量)

通過以上處理,使得有氧呼吸呼復雜、抽象的過程變得形象、具體,既突出了重點,解決了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二)無氧呼吸全過程

提問:蘋果、香蕉儲存久了,會有什么氣味散發出來?(回答:酒味。)轉入無氧呼吸的學習

展示: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圖;提出要求:閱讀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圖,自學無氧呼吸過程、產物、能量的釋放、概念、發酵等,教師只起組織、提示、引導和歸納性總結的作用。

(三)、有氧、無氧呼吸的比較

提出問題:討論并分析:

1、為什么無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2、為什么不同生物無氧呼吸產物不同?無氧呼吸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特點是什么?

3、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何異同?

展示: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請學生分別回答,獲得有效教學反饋信息.

4、那細胞呼吸有什么意義呢?學生閱讀;教師指導:引導學生進行思維遷移,聯系動植物和人體的其他代謝過程加深理解

(四)、鞏固練習:展示:知識目標檢驗小結:讓學生自行檢驗有無達到知識目標.

(五)、課后探究課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農村有家庭釀制甜酒釀的技術,請同學們組成合作小組一起探究甜酒釀的釀制過程并能提出相關問題繼續探究。如:

①加酒藥前為什么先要使米飯冷卻?而后為什么還要保溫?

②加的酒藥是什么?

③既然是酒為什么會甜?

④在瓷壇內的米飯中間挖一個洞的目的是什么?

⑤釀制甜酒釀時,總是先來“水”,后來“酒”,為什么?

⑥可用大豆制甜酒釀嗎?等等問題

(六)、板書設計(略)

五、效果預測:

在這兩節課的教學中,通過探究引入,利用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活動,引起加強學生有意注意,通過比較歸納,讓學生在推理、判斷中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與總結一方面統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能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預測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課后的探究性課題將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15

一、指導思想

以《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為基礎,在繼承我國當前生物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努力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增加實踐環節,使每個學生都能對生物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更多地思考未來的學習方向,而能夠探索和學習的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技能有更多的發展,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也能得到提高。它為學生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適應社會、不斷學習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理解人與生物圈的關系,熱愛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保意識。

(2)愿意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求實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3)關注與生物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形成積極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4)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健康習慣,樹立進取健康的生活態度。

(5)初步掌握生物圈中人類起源和發展的基本知識。

(6)掌握人體結構、功能、生理和保健知識,促進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發展。

(7)了解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

結論:以上是教師從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上對七年級生物教案的安排。

七年級生物實驗:探索模擬酸雨對植物種子萌發的影響

探索模擬酸雨對植物種子萌發的實驗知識。學生們認真學習。

探索模擬酸雨對植物種子萌發的影響

探索以下問題:酸雨對植物種子萌發有影響嗎?

詢問假設:酸雨對植物種子萌發有影響

實驗步驟:

1)用醋和清水配制模擬酸雨,用pH試紙測定pH值在5、4、3、2左右。

2)取五個相同的培養皿,貼上標簽,將吸水紙放入培養皿中,分別用pH值為2、3、4、5的清水和模擬酸雨濕潤吸水紙。

3)選擇500個生長條件相同的綠色蔬菜種子,在每個培養皿中放入100個。

4)一段時間后,觀察種子發芽數

查詢結論:酸雨對植物種子發芽有影響

其他實驗:調查自我環保意識,討論種群增長趨勢,聽力測試,調查中學生近視的原因和對策,調查每天的睡眠時間,測量學習時間、膝反射、脊髓結構(標本)、糖尿病發病率、處理尿液的方法以及居住在該地區的`人的尿液,討論了尿液的成分。(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液中的其他成分可通過薄的腎小球毛細血管和腎包膜壁進入腎包膜,形成腎包膜內的液體,即原始尿液。形成原始尿液的過程是腎臟的過濾),討論人體能量供應,探索運動對心率的影響,調查食品安全性,觀察小腸結構

以上解釋了探索模擬酸雨對植物種子萌發影響的實驗內容。我希望同學們能很好地掌握以上內容,相信同學們會學得更好。

七年級生物實驗:手部皮膚的觸覺

讓我們學習生物實驗中手部皮膚觸覺的解釋。

手部皮膚的觸覺壓力感

詢問問題:手部皮膚各部位的觸覺壓力感是否相同?

探索假設:手部皮膚各部位的觸覺不同

實驗步驟:用筆尖刺激手部各部位,觀察各部位的反應速度

探索結論:手部皮膚各部位的觸覺不同

頭部在生物實驗中學習手部皮膚觸覺知識的內容,學生能很好地掌握。我希望學生們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七年級生物實驗:甲狀腺激素對蝌蚪發育的影響

下一步是學習甲狀腺激素對蝌蚪發育影響的生物學知識。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16

“生物的特征”說課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著的《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征。本次說課包括五個部分: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為第一節,做為初中生物課的開篇之作,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1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說課稿匯總,可供參考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3.教學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征。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4.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5.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征,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由于學生剛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融入生物課之中,讓其產生一種歸屬感,找到一種家的感覺。要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從學生熟悉的知識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走入新知識,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不要把這節課引的過難,要從感性入手。第一課的教法要以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為基點。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在本課都應圍繞“興趣”做文章。

三、說學法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資料──長白山風光片,展示長白山的秀美山川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從學生熟知的長白山導入新課,把學生帶入生物圈之中,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從感性入手,拉近了課程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點,為后續教學打開了局面。然后讓學生說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這時可能會對某一個產生的不同的判斷,這時教師不要進行評判,做出結論,而是由此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問題:如何判斷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說生物應有哪些特征。

(二)分組討論

對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征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分組討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課堂上要充分激活。學生通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后,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實例來加以概括和總結。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說課稿匯總,可供參考

討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對于學生的回答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知識遷移

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還有哪些特征呢?教師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課后去收集資料。

(五)鞏固與練習

為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到前面模仿中央臺《幸運52》欄目的方式,學生兩人一組一個比劃一個猜,通過這種形式既復習了知識點,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我們每個人也是生物圈的一個成員。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談談做為生物圈的一分子,學完本課內容有什么感想,從而提升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的意識,懂得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七)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調查校園內有哪些生物,做好記錄。這樣既可以把課堂教學得以延續,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為生物課的后續教學打下了鋪墊。

五、說板書

本節課我采用提綱式板書形式,這樣提綱挈領、層次分明,很好地說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最后由多媒體課件展出。《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說課稿

一、設計理念

新課程提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基于課改理念,我在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各種能力的培養。通過“目標引領、自主學習、教師釋疑、當堂反饋”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充分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技能,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這一節是在前一節認識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對我們身邊的生物進行實地調查。旨在通過調查,認識我們身邊的生物,進一步了解生物有別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課程標準》倡導探究學習,而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過對身邊生物的調查,力求使學生認識并掌握調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便于后續探究活動的進行。

初一學生對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礎,但對生物種類的識別及科學的調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經驗,本節內容也是對學生掌握科學調查方法的一次指導與訓練。

三、教學規劃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明確調查的目的后,小組進行實地調查,最后進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教學策略

本節課是一節調查課。在調查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討論什么是調查?怎樣開展調查?調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針對調查的目的小組確定調查對象、調查范圍、制定調查方案、設計調查表,然后小組分頭進行調查、記錄,撰寫調查報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學重點

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培養學生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17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三節開花和結果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性學習和科學探究活動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結構。

2.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測描述出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3.模擬人工輔助傳粉,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護花的良好習慣。

重點和難點

1.雄蕊和雌蕊(花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

2.受精的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3.愛花習慣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動。

一、花的結構

1.花托2.萼片3.花瓣4.雄蕊5.雌蕊

小結:花的主要結構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兩人合作,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解剖桃花(鮮花、冰凍鮮花或浸制標本)或當地常見的典型的一種被子植物的花。認識花的各部分結構,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據假設,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桃花模型,認識花的結構,分析、交流,明確雌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驗證假設,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三:結合生活實際,自主性學習,回憶平時常見的被子植物的花,對照彩圖進行聯想、觀察,認識花的結構,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四:兩人合作,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花的結構,對照已經解剖開的桃花(鮮花或掛圖)黏貼圖,根據疑惑,進一步認識花的結構,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組織學生畫花、說花,圍繞困惑:與果實和種子形成有關的結構可能是什么?進行學法指導,利用CAI組織學生探究花的結構,巡視指導,幫助學生得出結論。利用桃花模型質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它還能發育成果實嗎?請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觀察模型,認識結構,檢驗假設,得出結論。

用優美的詩句帶領學生回到那鮮花盛開的季節,充分調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觀察能力,請學生帶著疑惑,自學、相互交流,認識花的結構,明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用花的黏貼圖引導學生思考花是怎樣結出果實的?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花的結構。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結構不易看到,在探究時要注意聯系實際,用掛圖或板圖進行說明,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二、傳粉和受精

1.傳粉:花粉從花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

2.受精:精子和卵細胞相融合的過程。

方案一:調動經驗儲備,運用邏輯思維能力,想像、回憶,用精煉、生動的語言,描述(蟲媒花和風媒花)傳粉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進一步了解傳粉過程,總結出什么是傳粉。

方案二:根據問題,仔細觀看錄像(CAI課件),合作交流,描述(蟲媒花和風媒花)傳粉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總結出什么是傳粉。

方案三:課前小組合作排練,課上以小組為單位模擬表演(蟲媒花和風煤花)傳粉過程,在活動中,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什么是傳粉。

三、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據問題,調動經驗儲備,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最終在合作交流中,進一步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

方案三:針對書中的不解之處,在教師指導下,利用活動教具,黏貼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方案四:在教師幫助下,列表回顧種子的結構、果實的組成和子房的結構等知識。

運用邏輯思維和推理的方法,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創設問題情境:花落后能結出果實。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指導學生模擬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分析推理,得出結論。

愛花習慣教育模擬表演人工輔助傳粉的方法,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18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探究過程”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節的內容。教材呈現的是科學史教育,是對眾多科學家關于光合作用探究過程的簡介。但同時,教材介紹的經典實驗還蘊含著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對本節教材的再加工和深度開發,可以為高三實驗設計的教學奠定基礎,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精神,突出了生物學科重視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學科特點。

初中生物教材已經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安排了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本節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從產物到場所等方面講述了光合作用發現過程的幾個實驗,目的是使學生不僅獲得有關的基礎知識,懂得探索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斷探求新知識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主要針對分析人類對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闡明光合作用的過程和實質,總體教學思路就是保質保量的完成以上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一些典型例題貫穿于本堂課中,以題促教,以教促學。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大綱要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通過研究經典實驗,從而認識人類探索光合作用的歷程;了解經典實驗的方法及結論;能說出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場所、條件等。

(2)過程與方法:體驗前人設計實驗的技能和思維方式;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初步學會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實驗條件、設置對照等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激

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培養學生敢于大膽質疑,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究光合作用原料、產物、場所、條件的方法;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難點: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經典實驗的原理和方法;運用原理設計簡單實驗。

二、學情分析:

作為步入高中學堂快一個學期的高中學生,對生物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在授課時關注以下幾點:

(1)他們在初中的生物學學習中已具備了一定的關于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也做過

“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這個實驗。

(2)他們具備物質轉變和能量變化等相關的化學知識。

(3)在前面的《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一節的學習中已經學習過簡單的對照實驗和相關的實驗設計原則,使本節課最后的實驗設計得以順利進行。

(4)他們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實施問題探究教學是可行的。學生在學完“細胞”以及理解“新陳代謝與酶”、“新陳代謝與ATP”知識后,轉入難度較大的“光合作用”學習,從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是學生學習生態系統等內容的基礎。

三、說教法

本堂課采取的導學案教學形式,提倡學生預習在先,教師教授在后,教師要少講精講。因此,體現設計好導學案下發至每位學生手中,針對本節內容提煉出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得出的能夠消化的基礎知識,結合重難點內容為主導思想的練習題的滲透,加深學生對于重難點知識的掌控。

授課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完成的氛圍是最理想的,在教室的正確引導下能夠輕松的完成本堂課教學內容,通過練習檢驗出學生掌握程度,遺漏或不能及時吸收的知識點及時補充,與下節課光和作用的過程鏈接是非常必要的,知識的聯系時必要的。

課堂教學應該盡可能讓學生多動腦想、動手做、動眼看、動嘴說,讓學生親自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參與課堂問題解決的習慣。所以本節課采用了“過程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設疑質疑,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并得出結論,使學生在積極參與的基礎上強化科學思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在教學中要始終灌輸生物實驗的設計思路,引導他們進行實驗時,要遵循對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平行重復原則(如英格豪斯的實驗)。

四、說學法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習成功的必要條件,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進行指導,使其學會學習。結合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指導學生主要采用以下學習方法:

1、自學法

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進行有目的、有側重地閱讀教材,自主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歸納法

引導學生對相關素材進行觀察、對比、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完善化。

3、討論法

創設課堂論壇,使學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同時,在討論中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19

一、考題回顧

高中生物《DNA與RNA的區別》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識,設疑導入

溫故知新導入:組織學生共同回顧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是什么?(核酸。)核酸的種類有幾種?(2種。)

設疑:由什么組成?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引出課題。

(二)新課講授

教師展示核酸的兩種模型DNA和RNA,組織學生觀察,DNA和RNA的形態特征。提出問題:DNA和RNA有什么特點?

(DNA由兩條脫氧核苷酸鏈構成。RNA由一條核糖核苷酸鏈構成。)

教師演示拆模型,展示核酸的基本單位——核苷酸,教師展示脫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圖片,組織學生觀察圖片總結:根據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將核苷酸分為脫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教師組織學生將下發的模型初步拆卸,觀察并提問:核苷酸的種類有哪些?

(脫氧核糖核苷酸有四種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脫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包括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繼續追問:核苷酸的化學組成?(一個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的含氮堿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組成的。)

教師組織學生再次拆卸模型,設置小組討論,觀察其它組成的不同點與相同點,學生歸納總結后進行對比。

(不同點:DNA特有脫氧核糖、胸腺嘧啶;RNA特有核糖、尿嘧啶;共同點:磷酸、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

(三)鞏固提高

快問快答,總結2、5、8分別代表的內容。(核酸分為2種,含有5種含氮堿基,共有8種核苷酸。)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所學。

作業:課后利用廢舊物品制作DNA與RNA的模型。

【板書設計】略

【答辯題目解析】

1.如何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簡述基本原理。

【參考答案】

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內,RNA大部分存在于細胞質中。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甲基綠使DNA呈現綠色,吡羅紅使RNA呈現紅色。利用甲基綠、吡羅紅混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以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鹽酸能夠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使染色質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有利于DNA與染色劑結合。

2.運用表格式板書的好處是什么?

【參考答案】

表格式板書有利于幫助學生清晰直觀的進行比較學習,明確DNA與RNA的區別,與其他形式板書相比,更利于學習思路的形成。

生物教案模板表格篇20

總體目標:

按照學校總體工作計劃和學校教學教研計劃的精神和內容。

具體目標:

根據現初二級的生源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優化課本知識結構和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生物學學習中,愉快地獲得知識,并能運用到實處,在衛生保健方面讓學生終生受益,培養一定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通過多樣化的評價途徑和評價體系,對學生做出比較客觀的發展性評價。按教學進度計劃有序地組織教學工作。在學年度的全市統一考試力爭使總體成績與往年水平持平。

一、設置形式豐富多樣的學習形式和學習情境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質,在生物學習壓力不重的情況下,設計多種多樣的形式,以激勵為主,懲罰為次,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如:

1、前五分鐘“知識就是力量”的問答游戲,向學生明確游戲的規則,其中題目設計涉及到生物知識在內許多生動有趣的知識,讓學生認識到知識就在身邊,做學習的有心人和主人,知識的構成和人的發展特性是多樣化的,學會互相尊重。同時讓學生出題,初步體驗收集、篩選信息的經驗。為探究性學習方式的逐步采用奠定基礎。

2、用直觀的獎勵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出“開心愉快學生物,努力積極爭印花”的活動,活動辦法:每兩周推出一款印花,一個學期集齊十款印花,將獲得神秘大獎(獎品或考試加積分),印花數量越多,獎勵越豐厚。

獲得印花的辦法多種多樣:認真做好筆記;上課積極開動腦筋,舉手回答問題;認真獨立完成作業;出色完成好生物實驗;單元測驗獲得85分以上;考試90分以上;積極閱讀課外書,并能向老師提出有意義的問題;積極參加并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其他受到表揚的表現;

二、在課堂教學和階段性考核中實踐“開放性考試”模式和發展性評價

本學期參與市教研室關于“初中生物發展性評價體系”的研究,借此機會,繼續開展“開放性考試評價”,研究發展性評價中部分環節的模式。把理論及時轉化為教學效益。計劃采用“成長日記”和“學習資料袋”的形式,老師、同學、自我三方面評價結合的形式。克服以往一試定終生的考試的單一功能,讓評價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手段。

在課堂教學管理中采用粗細結合的大評價方式,如采用“學習能量”的模式,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老師對課堂情況的態度,管理的力度和效果。讓學生在生動的課堂氣氛中既放得開,又收得來。

三、課堂教學中尋找新教材中的突破口

新教材與舊材料在課程體系上、教學大綱的要求上基本上相同,但探究性的實踐活動內容增多了,在去年的新教材教學中,不少教師都忽略了這種變化,因此把轉變教學觀念落實到新教材的實驗和探索活動的研究中去。因此本學期內要著重研究設計幾個有代表性的學生實踐、實驗。在教學探索中能做到教學相長。此外要認真學習和參照新的課程標準,研究課程標準在過渡教材中如何體現出來,開出有研究價值的公開課。

765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120kv/2mA直流高压发生器-60kv/2mA-30kva/50kv工频耐压试验装置-旭明电工 | 进口便携式天平,外校_十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奥豪斯工业台秤,V2000防水秤-重庆珂偌德科技有限公司(www.crdkj.com) | 书信之家_书信标准模板范文大全 最新范文网_实用的精品范文美文网 | 高扬程排污泵_隔膜泵_磁力泵_节能自吸离心水泵厂家-【上海博洋】 | 玻璃钢罐_玻璃钢储罐_盐酸罐厂家-河北华盛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 冷油器-冷油器换管改造-连云港灵动列管式冷油器生产厂家 | 海外仓系统|国际货代系统|退货换标系统|WMS仓储系统|海豚云 | 天坛家具官网 | ETFE膜结构_PTFE膜结构_空间钢结构_膜结构_张拉膜_浙江萬豪空间结构集团有限公司 | 广州企亚 - 数码直喷、白墨印花、源头厂家、透气无手感方案服务商! | 中矗模型-深圳中矗模型设计有限公司 | 玻璃钢格栅盖板|玻璃钢盖板|玻璃钢格栅板|树篦子-长沙川皖玻璃钢制品有限公司 | 广州展览制作|展台制作工厂|展览设计制作|展览展示制作|搭建制作公司 | 山东信蓝建设有限公司官网| 彼得逊采泥器-定深式采泥器-电动土壤采样器-土壤样品风干机-常州索奥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 低粘度纤维素|混凝土灌浆料|有机硅憎水粉|聚羧酸减水剂-南京斯泰宝 | 杭州ROHS检测仪-XRF测试仪价格-百科| 四探针电阻率测试仪-振实密度仪-粉末流动性测定仪-宁波瑞柯微智能 | 搅拌磨|搅拌球磨机|循环磨|循环球磨机-无锡市少宏粉体科技有限公司 | 顺辉瓷砖-大国品牌-中国顺辉| 东莞注册公司-代办营业执照-东莞公司注册代理记账-极刻财税 | 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工业零排放|水厂设备|软化水设备|海南净水设备--海南水处理设备厂家 | 篮球架_乒乓球台_足球门_校园_竞技体育器材_厂家_价格-沧州浩然体育器材有限公司 | NM-02立式吸污机_ZHCS-02软轴刷_二合一吸刷软轴刷-厦门地坤科技有限公司 | 企业管理培训,企业培训公开课,企业内训课程,企业培训师 - 名课堂企业管理培训网 | 皮带机-带式输送机价格-固定式胶带机生产厂家-河南坤威机械 | 求是网 - 思想建党 理论强党 | 滤芯,过滤器,滤油机,贺德克滤芯,精密滤芯_新乡市宇清流体净化技术有限公司 | 三氯异氰尿酸-二氯-三氯-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强氯精-消毒片-济南中北_优氯净厂家 | 点胶机_点胶阀_自动点胶机_智能点胶机_喷胶机_点胶机厂家【欧力克斯】 | 云杂志网-学术期刊-首页 | 河南15年专业网站建设制作设计,做网站就找郑州启凡网络公司 | 西点培训学校_法式西点培训班_西点师培训_西点蛋糕培训-广州烘趣西点烘焙培训学院 | 穿线管|波纹穿线管|包塑金属软管|蛇皮管?闵彬专注弱电工程? | 东莞精密模具加工,精密连接器模具零件,自動機零件,冶工具加工-益久精密 | 剪刃_纵剪机刀片_分条机刀片-南京雷德机械有限公司 | 并网柜,汇流箱,电控设备,中高低压开关柜,电气电力成套设备,PLC控制设备订制厂家,江苏昌伟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窖井盖锯圆机_锯圆机金刚石锯片-无锡茂达金刚石有限公司 | 变位机,焊接变位机,焊接变位器,小型变位机,小型焊接变位机-济南上弘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高精度-恒温冷水机-螺杆式冰水机-蒸发冷冷水机-北京蓝海神骏科技有限公司 | 压滤机-洗沙泥浆处理-压泥机-山东创新华一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