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案電子版
初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1
《細菌》
教學目標
1.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征;
2.通過將細菌的細胞結構和動植物細胞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鍛煉收集信息、分析推測的科學能力;
3.了解細菌發現的過程和巴斯德實驗的歷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實驗的操作步驟,啟發學生思考,鍛煉分析能力,認識到科學發展離不開實驗技術的進步,更要依靠科學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
4.描述細菌的繁殖方式,認識到細菌繁殖速度很快,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30
1.重點:細菌的主要特征、細菌的繁殖方式。
2.難點:細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實驗的歷史性突破。
課前準備
1.有關細菌的圖片和視頻資料
2.學生準備有關微生物學史的材料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細菌的發現
講故事,了解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對微生物學的貢獻,體會科學家嚴謹求實的作風以及技術進步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
提供資料,幫助學生分析巴斯德實驗的歷史突破,
細菌到底長什么樣?
觀察細菌的放大圖片,認識細菌的大小形態
提供資料,引導學生產生興趣
細菌的細胞結構特征和營養方式
比較細菌細胞和動植物細胞結構上的區別,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提供圖片資料,組織學生比較、分析、討論
細菌的繁殖方式
看錄像,了解細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提供錄像資料,引發學生興趣
芽孢
看錄像,理解芽孢對細菌的意義,了解生活中消毒和滅菌的區別
提供錄像資料,給以適當的講解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細菌發現和研究的三個故事
學生:第一個看到細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學家,而是荷蘭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的管理員,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從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鏡,他磨制的鏡片可以將物體放大200到400倍。用這些鏡片,列文虎克觀察了很多東西,他將觀察到的景象繪制成圖畫寄給英國皇家學會。從這些圖畫中人們第一次認識了各種形態的細菌,英國皇家學會還選舉他做會員,相當于我們的科學院院士。
學生:很長時間人們一直不知道細菌是從那里來的。人們觀察到腐爛的牛肉湯里有很多細菌,就認為細菌是從肉湯里自然而然產生的。意大利的斯巴蘭扎尼做了一個實驗,他準備了幾個玻璃燒瓶,把它們刷洗干凈,灌進肉湯。把瓶頸放在火上燒,玻璃融化在一起,將瓶口死死封住。這樣一來,不管多么小的細菌也休想鉆進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個多小時,殺死了肉湯中的全部細菌。幾天之后,肉湯沒有變質,證明了細菌是從空氣中進入肉湯里的。可是有的生物學家質疑說: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氣中某些化學物質完成,斯巴蘭扎尼隔絕了空氣,就破壞了生物“自然發生”的條件,因此沒有微生物生出來。這樣的疑問聽上去也是有道理的。(學生紛紛點頭同意)
學生:1860年,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終于設計出了一個新的實驗,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他把肉湯灌進兩個燒瓶里,第一個燒瓶就是普通的燒瓶,瓶口豎直向上;而將第二個燒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頸,不是將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長,彎曲成鵝頸一樣的曲頸瓶。然后把肉湯煮沸、冷卻。兩個燒瓶都敞開著,外界的空氣可以暢通無阻地與肉湯表面接觸。過了三天,第一個燒瓶里就出現了微生物,第二個燒瓶里卻沒有。直至四年后,第二個曲頸瓶里的肉湯仍然清澈透明,沒有變質。
巴斯德解
釋說,因為第一個燒瓶是頂端開口,懸浮于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頸直達液體,微生物在肉湯里得到充足的營養而生長發育,于是引起了肉湯的變質。第二個燒瓶雖然也與空氣相通,但瓶頸拉長彎曲,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生物僅僅落在彎曲的瓶頸上,而不會落人肉湯中生長繁殖引起_變質。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實驗贏得了_的一致支持,后來,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獲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稱為“微生物學之父”。
主要教學過程:
31
教師:巴斯德用顯微鏡觀察到了肉湯里的細菌。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菌的裝片,我們也可以看到同樣的情景(由于課程時間限制,沒有安排學生進行顯微鏡的實際操作,可展示圖片或顯微投影實物)同學們看得清楚嗎?
學生:看見一點一點的。
教師:細菌的個子實在太小了,我們需要更先進的顯微鏡,放大更大的倍數才能觀察到。這是電子顯微鏡下,一根針頭和針頭上沾的細菌。你能描述一下這種細菌的的形態嗎?
學生:像火腿腸、兩頭圓中間直、像面包……
教師:這種形態的細菌叫桿菌。還有別的樣子的細菌嗎?(出示其他圖片)
學生:有的像圓球、有的像彈簧
教師:請大家根據細菌的形態將他們分成三種:桿菌、球菌和螺旋菌。
學生:根據圖片分類。
教師: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有的細菌一對對地靠在一起(雙球菌)有的細菌聚成一團(葡萄球菌等)或連成一大串(鏈球菌等)但是每個細菌仍然是獨立生活的。沒一個細菌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單位。那么細菌的生命結構是什么樣呢?(出示圖片)
學生:觀察圖片,和書中的示意圖比較。
教師:(出示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模式圖)你感覺細菌細胞結構更像植物還是像動物?為什么?
學生:我覺得更像植物,因為有細胞壁,看上去很堅硬的樣子。
學生:我覺得更像動物,因為有鞭毛,能運動。(教師適時說明并不是所有細菌都有鞭毛)
學生:我覺得更像動物,因為不是綠色的。
教師:總結:從營養方式上,大多數細菌和動物一樣必須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但它們和動物又不一樣的地方是:它們會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所以它們在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
教師:細菌的結構中有沒有和動物、植物細胞都不一樣的地方?
學生:沒有細胞核(還會答有莢膜、鞭毛等,教師應適時解釋)。
教師: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但DNA會聚集到細胞中一個特定的區域,我們把這個區域叫核區。
教師:細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展示錄像)
學生:觀看錄像,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計算一下:你手上現在有1個細菌,每二十分鐘繁殖一代。四個小時后,你手上細菌的數目有多少?
學生:計算;212=4096個!
教師:如果繼續計算下去:48小時后呢?
學生:搶著按計算器:2.23007451×1043個!
教師:我雖然不能告訴你一個細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證:2.23007451×1043個的細菌的重量大約和4000個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說:理論上講,如果你手上有1個細菌,兩天后它能變成4000個地球那么多。
學生:笑,不可能!
教師:為什么不可能?
學生:我們會洗手。
教師:對。洗手的肥皂和洗滌劑都可以殺死細菌,甚至只是用流水沖洗也可以減少很多細菌。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細菌是不是都殺死了呢?我們來看看細菌對付惡劣環境的方法(展示錄像)。
學生:觀看。
教師:同學們能不能根據看到的錄像內容回答幾個問題?1、芽孢和孢子一樣嗎?2、細菌能不能依靠芽孢繁殖?3、芽孢是細菌細胞里的結構嗎?
32
學生:不一樣,孢子數目很多,是繁殖結構;一個細菌只產生一個芽孢,數目沒有增長,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時才出現,芽孢出現是,細胞就解體了,所以芽孢不是細菌的細胞結構。
教師:芽孢的抵抗惡劣環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們的想象。有一個真實的事情:
在人類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國宇航局向月球發射了一顆人造衛星,并且在月球表面進行了軟著陸,衛星上攜帶了一臺電視攝像機,為科學家拍攝了很多影像。兩年半后,美國的阿波羅12號飛船到達了月球,宇航員把這臺攝像機帶了回來。科學家在嚴格的無菌條件下,把攝像機的一小塊塑料隔離板放在營養液中,幾小時后用顯微鏡觀察,在培養液中發現了一串串鏈球菌。鏈球菌25分鐘繁殖一代,據此科學家們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個鏈球菌生活在這個攝像機上。在人類登上月球以前,這個鏈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嚴酷的物理環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兩年半!我們不得不佩服細菌的生活能力呀!
教師: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細菌,細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請同學們回家思考一下,在我們家里生活著哪些好細菌?哪些壞細菌?
教學反思
比較新課標和舊教學大綱,很多老師都注意到:有不少舊的教學內容都刪減了。因此很多人感到新教材內容太少,一節課的內容大概就只夠講20分鐘。對此,我的感受是:《課程標準》和依據這個標準所編制的教材只是國家為適齡學生提供的基礎標準,是一個相對較低的標準。作為教育比較發達的城市和學校,從為學生發展的原則出發,完全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補充。
但是補充哪些新內容呢?有些老師就將刪減的內容又補充上去,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況,這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我的看法是:
一、不能盲目提高難度和深度。對于繁、難、脫離生活的內容,堅決不補充。不要為“學科系統性”而加大學生負擔。
二、對于能幫助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內容的材料,應該補充。這些資料應該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學性并重的特點。例如:“細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細菌”這樣的資料,能給學生很清晰的感受。
三、對于能幫助學生建立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幫助學生構建科學思想和科學思維方式的內容,大膽補充。例如巴斯德實驗,很多老師認為這些是“軟性”內容,沒有考核的任務,就輕描淡寫甚至輕易放棄,這是非常遺憾的。講述科學家的故事和科學發現的故事,不僅可以讓學生為科學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而感動,還可以啟發學生思考,鍛煉思維能力,獲得很多課本上不能提供的科學工作方法。因此,對這些內容不僅應該擴展和補充,還應該精心準備,繪聲繪色,發揮教學資源的效果。
初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常見類型
2、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魚類的特征
3、說明水生動物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
4、關注水生動物的生存環境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2、說明水生動物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探索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5-1-1水中生活的動物
(第1課時)
一、動物的種類
1、大約有150萬種
2、兩類一類是脊椎動物(分類依據:體內有無脊柱)
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
二、水中生活的動物——魚類
1、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鏈魚、鳙魚
2、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兩個特點:一是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
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3、魚類的形態特點:
a)體形:呈梭形(流線形),能減少水中阻力
b)體色:背面顏色較深,腹面顏色較淺,是一種保護色
c)體表:被覆鱗片,體表有黏液,減少水中阻力
d)體表感覺器官——側線:能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
e)運動器官——鰭
胸鰭:平衡作用,幫助轉換方向
腹鰭:平衡作用,防止左右搖擺
臀鰭:平衡身體作用
背鰭:對魚體的平衡起著關鍵的作用,防止身體側翻
尾鰭:控制前進方向,產生前進的動力
軀干部和尾部:妝生前進的動力
f)鰾:使魚能夠浮停在不同的水層中
g)呼吸器官——鰓鰓絲:氣體交換的場所
鰓弓
鰓耙:過濾水中的物質
4、魚:體表被有鱗片,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以此適應水中生活。
六、作業
1、目前已發現的動物種類約有()
A、150種B、100萬種C、150萬種D、200萬種
2、觀察水中生活的魚,會看到它的口和鰓蓋后緣相互交錯地時而張開,時而閉合,這是魚在()
A、攝食B、生殖C、呼吸D、排泄
3、鯽魚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動力主要來自()
A、胸鰭和腹鰭的不斷擺動B、尾鰭的不斷擺動
C、尾部和身體的左右擺動D、各種鰭的不斷擺動
4、魚呼吸時,水流流經的路線是()
A、體外鼻孔鰓血液B、體外口鰓血液
C、體外口鰓體外D、體外鼻孔口鰓體外
七、教學反思
5-1-1水中生活的動物
(第2課時)
一、其他水生動物
1、腔腸動物:有口無肛門,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如:海葵、珊瑚、海蜇、水母、水螅等。
2、軟體動物: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的動物。如:貝、螺、蚌、烏賊、章魚等。
3、甲殼動物: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如:水蚤、蝦、蟹等。
4、其他動物:海豚、鯨、海豹(哺乳動物)、龜、鱉(爬行動物)等。
二、動物間的聯系: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
三、水域環境的保護
四、作業:
1、下列不屬于魚綱的動物是()
A、鯽魚B、金魚C、鯨魚D、青魚
2、在常見的腔腸動物中,能食用的是()
A、水螅B、海蜇C、海葵D、珊瑚蟲
3、水域環境遭到破壞的原因是()
A、工廠污水的排放B、生活污染物的排放
C、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D、包括以上三項
五、教學反思
初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3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通過實驗驗證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驗證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
2.在實驗中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能力。
3.感悟綠色植物作為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的重要地位、調動愛護植物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能力。
2.理解光合作用產物(主要是淀粉)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培養學生生物探究的科學方法。
3.通過學習培養學生愛護綠色植物的情感。
三.教學策略:
這是一節以實驗為主的課。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不能簡單地讓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講實驗,畫實驗。學生也不能照貓畫虎地完成實驗,而應利用這個實驗訓練學生設計實驗的技能。
1.課前準備
(1)給學生留下思考題:在這個實驗中,你要弄清楚哪些問題?要注意哪些注意事項?利用各種渠道如書籍、網站等尋找答案。
(2)將班級分成小組,每小組四個人。各實驗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查詢有關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資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及意義。將實驗用植物進行必要處理。
(3)在選擇實驗材料時,建議、鼓勵學生選擇不同的植物,如天竺葵、蠶豆、銀邊天竺葵、秋海棠、錦葵等。
(4)讓學生先嘗試設計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方案,然后對照教科書上的實驗指導,發現自己設計的實驗的不足,找出實驗指導中的疑難。
實驗之前,各小組進行交流。各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肯定各組在實驗設計中的優點,尤其是有創新意義的設計,鼓勵保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進行實驗之前,請兩個小組的同學介紹本實驗的前期準備工作:暗處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每個一實驗步驟中的科學道理的理解。
3、實驗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的操作技能,并提示注意酒精燈的安全。
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活動:請同學列舉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愛的幾種食物,分析這些食物與綠色植物的關系。
學生發現,人們的食物都直接或間接來自于綠色植物。教師總結:綠色植物就象一個巨大的生產有機物的天然工廠,它制造的有機物養活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那么,“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如何檢驗呢?”、“綠葉制造有機物需要什么條件嗎?怎樣證明?”通過今天的實驗,你就會自己找到答案。
(二)新課學習
1、在班級交流的基礎上,展示自己的多媒體課件。將實驗中的注意事項交代給學生。
2、做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先請同學們展示他們組設計的實驗方案的前期準備材料:經過暗處理、部分遮光照射的綠色植物葉片。
繼續下面的實驗步驟。
學生取來自己準備的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隔水加熱。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利用這個時間解決下面的疑難問題。
①實驗前,為什么要將選做實驗用的植物進行暗處理?
②對一片葉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這樣的實驗設計有什么好處?
③將葉片放到酒精中加熱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葉片呢?
④為什么要將盛酒精的小燒杯隔水加熱?
隨著實驗的進行,再依次解決如下問題:
⑤當綠葉在酒精中變成黃白色時,此時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區別嗎?
⑥往葉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⑦經過碘液處理后,葉片發生了什么變化?如何解釋這一現象?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分析上述問題,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結論:
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是淀粉。
然后對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和條件等做補充說明,開闊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除了光以外,還需要什么條件呢?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是哪里呢(提示學生以銀邊天竺葵做材料設置對照實驗,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呢?產物除了淀粉等有機物還有什么呢?
3、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
這兩個問題通過問答式,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資料來解決。
4、小結
這節課我們都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掌握了哪些知識?”
讓同學們列出知識網絡圖
(三)鞏固練習:(略)
(四)布置課外探究作業:
1.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探究。
2、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力求通過富有吸引力的教學過程,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以達到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主要突出了兩點:
一是通過探究性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組織學生課前自己設計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方案,自己選擇實驗材料,通過實施實驗方案,對比實驗結果,分析實驗現象,可以訓練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尋找實驗過程中需要弄清的不懂問題,并且課前自己查找資料解決問題,可以訓練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通過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學生進一步增強了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很容易使學生樹立起保護環境必須要“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的社會責任感。
“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反思:
本節課靈活運用、擴充教材的實驗內容,探究程度加深。讓學生課前先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自己選擇實驗材料,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明顯增強。尤其是選擇銀邊天竺葵做實驗材料,不僅能夠完成教科書上的實驗要求驗證光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不可缺少的條件,而且還可以說明葉綠體也是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場所,一舉兩得。如果學生在自選材料時沒有選擇這兩樣材料,可以建議、安排部分學生選擇這兩樣材料。
在教學準備過程中,要求學生搜集有關資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搜集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學生在準備過程中開闊了眼界,擴大了知識面。
初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4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⑴說出細胞分化的概念及在生物個體發育中的意義。
⑵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在生產實踐與科學研究中的作用,說出細胞全能性的實質及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全能性的不同點,能夠區分具體細胞全能性的大小。
能力目標
⑴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探究,使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⑵探究細胞分化的特點,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方法和生物學素養。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通過細胞分化的學習,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⑵通過細胞全能性的學習,進行有關干細胞研究進展資料的搜集和分析,養成關注生物科學發展、關注生命健康、關注社會熱點等問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細胞分化既是細胞生命歷程中的重要階段,又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學難點:細胞全能性的知識涉及植物組織培養和克隆技術等,
教學過程
1、導入
(1)多細胞生物體的個體發育是從一個細胞——受精卵開始的,那么這個細胞是如何發育成為一個完整個體的呢!
出示:哺乳動物個體發育過程圖、組成人體細胞的200多種細胞圖片學生討論1:在-基礎上就能形成各種組織器官嗎?生物體不同類型的細胞是怎樣形成的?
教師講解;多細胞生物從小長大,不僅有細胞數量的增加,還有細胞在結構和功能上的分化。
學生討論2;為什么健康人的血細胞數量不會隨著血細胞的死亡而減少
教師講解:在成熟的個體中,仍有一些細胞具有產生不同種類的新細胞的能力。
(2)出示學習目標
2、細胞分化及其意義
(1)出示細胞-和分化模型圖片
觀察思考:從細胞-和分化模型圖片中我們能發現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細胞-是細胞數量的增多,細胞分化變成了不同形態結構的細胞。
(2)出示植物細胞分化圖片
觀察思考:同一個植物個體為何會出現不同的細胞類型?
學生回答:細胞-是細胞數量的增多,細胞分化變成了不同形態結構的細胞。
教師講解:在植物的胚根發育成根的過程中,分生區的細胞不斷-,形成的細胞近似正方體。隨著細胞的生長,變成伸長區的長方體細胞,后來分化成成熟區的輸導組織的導管細胞、根毛細胞、薄壁細胞等形態、結構、功能各異的細胞。又如動物的胚胎細胞形成多細胞生物體。干細胞再生出各種細胞等。
(3)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
①細胞分化概念:教材P117黑體字(略)
對分化概念思考:發生細胞分化的時間?細胞來源?結果?
下列事實說明細胞分化具有哪些特征?
a.細胞分化發生在整個生命進程中,說明細胞分化持久性
b.黑色素細胞在體外培養30多代后仍能合成黑色素;離體培養的上皮細胞,始終保持為上皮細胞,而不會變成其他類型的細胞。說明分化的穩定性
c.哺乳類紅細胞在晚幼紅細胞階段,排出細胞核。人的成熟的無核紅細胞進入血液循環,生活120天左右即死亡。說明分化的不可逆性
教師講授:在細胞外觀尚未出現明顯變化之前,細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遺傳信息的執行情況決定了。分化的細胞所呈現出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變化,首先源于細胞內化學物質的變化,如結構蛋白和催化化學反應的酶,以后依次漸變,不能逆轉。因此,分化是一種持久的、穩定的漸變過程。
②細胞分化的意義。教材P118第二自然段
老師講解: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的發育起點是一個細胞(受精卵),細胞的-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經過細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體,并發育成成體,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細胞。
③學生討論:細胞分化,各個細胞的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嗎?
生:各個細胞來源于同一個細胞,其遺傳物質相同
資料分析:在紅細胞中,與血紅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處于活動狀態,與肌動蛋白(肌細胞中的一種蛋白質)合成有關的基因則處于關閉狀態;在肌細胞中則相反。以上事實說明了什么:
教師講授:細胞分化是不同細胞中遺傳信息的執行情況不同導致,即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3、細胞的全能性
(1)問題探討:已經發生高度分化的細胞,還能像早期胚胎細胞那樣,形成一個完整的多細胞生物體嗎?
出示:1958年斯圖爾德[美]實驗,閱讀課本“胡蘿卜韌皮部的組織培養”,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其它有關植物組織培養的
(2)引導學生分析:
①胡蘿卜韌皮部細胞組織培養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問題?
細胞全能性概念:(略)
a.用其它器官實驗是否會有同樣的結果?
b.細胞為何其有全能性?
②觀察多媒體動畫: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過程。舉例說明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在生產實踐上的廣泛應用。并組織學生討論,并對學生的觀點進行評價和補充。
討論:a、關鍵步驟是什么,為什么?
b、利用這種技術培育植物有哪些優點?
C、動物細胞具有這樣的能力嗎?
③多媒體展示克隆羊多莉的產生過程,思考:利用了什么原理
④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受精卵、生殖細胞、體細胞全能性大小和細胞分化程度高低的比較及關系、
課后小結
細胞分化的概念,細胞分化的生物學意義和細胞的全能性等
板書
第2節細胞的分化
一、細胞分化
1、概念: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2、根本原因:不同細胞中的遺傳信息執行情況不同
3、實質: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4、直接原因:合成不同的蛋白質
5、特點:普遍性、穩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
6、意義:a、是生物體個體發育的基礎。
b、使細胞趨向專門化。
c、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二、細胞的全能性
1、概念: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2、植物細胞的全能性——植物組織培養
3、動物細胞的全能性——克隆羊多莉
4、干細胞
三、細胞分化與細胞全能性的比較
比較項目
細胞分化
細胞全能性
原因
結果
大小比較
關系
初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5
本節課教師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原有的知識,引導學生新舊知識和經驗相互作用,進而引發認知結構的重組,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科學探究構建生物學概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教材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進。例如,增設了心臟的位置、形態、方位的區分;引導學生設計實施了“水灌流心臟的實驗”;補充了算一算心臟在工作過程中心房和心室的舒張期和收縮期的時間等教學環節。這些教學環節,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滿足了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的愿望。教師在本節課中恰當地將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進行整合,多次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攻破重點和難點,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整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觀察、傾聽和交流中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整節課課堂氣氛活躍、融洽。
初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6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新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共六個模塊。高一第一學期必修:分子和細胞模塊。按照生物課程標準,36學時,6章。這學期的教學內容包括:走進細胞,組成細胞的分子,細胞的基本結構,物質的輸入輸出,細胞的供能利用,細胞的生命歷程。本模塊選取了細胞生物學最基礎的知識,以及細胞研究的新進展和實際應用,也是學習其他模塊的必要基礎。
二、學術狀況分析
由于深圳學生初中開設理科課程,普通理科課程的老師都是物理專業的,所以學生初中的生物基礎不是很扎實,給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在學年開始時就向學生灌輸生物課的重要性,關心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盡量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多做實驗或看實驗視頻,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學期教學目標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將理解生命的物質性和生物學的物質統一性,活細胞中物質、能量和信息變化的統一性,細胞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部分和整體有機體的統一性,這將有助于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歸納總結分析能力;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獲取、判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通過評價,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評價能力;通過課堂實踐,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發散能力和遷移能力;通過對知識的學習,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自身的認識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四、具體措施
1、在教學部門的領導指導下,完成各項教學研究和教學工作。
2、全面貫徹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結合本群體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改革。學習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新課程的具體要求,利用備考小組的活動時間,認真學習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深入學習教學方法。
3、組織每周年級組集體備課,設置時間和內容,設置主備人員(具體分工見教學計劃表)。主講人簡要介紹了講座內容的總體構思、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定及解決策略、教材處理方法及教學順序、實訓習題選擇、知識檢查及實施等。然后大家集體討論學習,分析教材,研究教學方法,討論疑難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完善教學、培訓內容和評價。
4、完成作業批改和評價,檢查教案和講義。
5、做好新老師的傳承和幫助。新教師要經常聽老教師的課,備課組長也要跟著新教師的課走,讓他們快速成長,盡快達到學校的標準和要求,以適應教學發展的需要。
6、進一步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有效提高現代設備的利用效率。每一位老師都認真研究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積極制作課件,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發揮現代設備的作用。
7、加強網絡教研,組織該群體教師積極參與互聯網互動平臺,積極參與網絡問題討論,取長補短。
8、配合生物組做好本學科的集體教研工作,努力提高學校生物整體教學水平,為高考做好準備,促進教研之風,培養氛圍
本學期,我校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為核心,以規范常規教學為基點,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的研究與實踐為重點,以校本教師培訓為切入點,努力進一步完善學校教學工作,提出以下工作方案:
五、教學的重點工作
(一)提高教師的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
要提高教學質量,所有教師都需要以自上而下的主人翁精神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領導要以身作則,骨干要帶頭,全員參與,讓各項工作有序高效運行。所有教師都要團結協作,爭取進步,以團結為生命,互相幫助,講奉獻,努力通過合作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凝聚團隊智慧,讓學生的成績得到有效提高。
(二)繼續加強教師教育理論學習,教師繼續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學習新《課標》。備課為全體學生而教,認真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教;加強教學研究,狠抓過程實施。備課、講課、聽課、評課都是以新課程為基礎的。教師利用教學和研究活動的時間討論教學技巧,改革舊的教育和教學觀念。讓新的教學理念深入人心,讓教學工作穩步扎實地向前發展。
(三)調整教育常規要求,突出實效性。
教師教學套路本學期本著抓過程管理、突出實效的原則,將重點關注以下對教學套路的要求:
1、備課:備課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是制定學期教案、單元教案、課時教案。備課至少要把整本教材讀透,把單元教材讀好,把班級教材讀精讀。備課的基本要求是:在學習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礎上編寫教案,學習學生。做到:內容科學、準確、全面,結構完整;形式規范、合理、清晰;細節適當,實用。教案要有創新意識,不抄襲公共教案,不抄襲教案代替教案,不使用以前的教案代替現在的教案;教案是課前準備的。具體要求:具體要求要根據學生情況,合理使用教案
(1)各類班必須有書面教案。電子教案除了教材分析、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過程、黑板設計外,還應增加課件、數據庫、友情鏈接等能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的新環節。
(2)要求重視教學方法的設計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根據該班學生的具體情況,教案要有自己的個性化改進或創新。
(3)備課有個人教學工作計劃、單位計劃、課時計劃。
(4)每節課要有知識、能力、德育目標、重點、難點、學習工具等。教學過程,總結,作業分類設計等。
(5)應有單元教學后記或反思。
2、聽課:
(1)聽課記錄著重反映班級評價的意見,包括別人的評價和自己的評價;
(2)每學期講課次數不少于12次。
3、作業:日常作業要求教師遵循分類(根據實際情況可分為2-3類)、適量、排列的原則,批改要規范,要求成績、鼓勵評價、日期等
具體安排:
略
初一生物教案電子版篇7
教學目標
1.說出枝芽的主要結構以及枝芽與莖的關系。
2.舉例說出莖的基本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重點、難點)
3.說出導管和篩管的位置和功能。(重點、難點)
4.知道保護森林和愛護綠色植物的重要意義。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1)預習本課課文內容。
(2)課前準備實驗——莖的輸導作用。(因為本地區已進入冬季,該實驗需提前做好準備,即提前l一2d將冬青或其他木本植物枝條插入稀釋的紅墨水中)
(3)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一些關于莖的輸導作用和年輪等方面的資料。
2.教師準備
(1)帶有不同種類芽的枝條,鋸成小段的三年生的無花果枝條,枝芽的結構和莖的結構掛圖。
(2)準備實驗用具,如放大鏡等。
(3)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一些有關于莖的輸導作用和年輪等方面的資料。
(4)制作枝芽各部分發育過程和形成層使莖加粗過程的課件。
教學過程(2課時)
一、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讀第68頁題圖——參天大樹,思考問題:植物要吸收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什么器官到達枝葉的?(莖)這說明莖具有什么功能?(輸導功能)從此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探究過程
(1)枝芽發育成莖
學生4人一組,自學第68頁課文及圖5—7枝芽的結構示意圖。教師巡回指導。組織討論,通過問題提示,鼓勵與同學合作共同歸納枝芽的基本結構。要提出的問題有,主干和側枝都是由什么發育而來?芽分為3種,各是什么?枝芽由哪些部分組成,它們將來的發育情況怎樣?分析枝芽生長點的細胞特點是什么?按照經驗它應該是什么組織?
引導學生觀察枝葉展開過程的課件,利用動畫形式表達芽的動態變化。
小組之間展開競賽,每組提供枝芽的結構和枝條的圖各一幅,請學生將枝芽的各部分結構與發育成枝條的部分用線相應的聯起來,計入過程評分。
(二)莖的基本結構
學生四人一組,參照第69頁圖5-8莖的橫切面結構示意圖,觀察三年生無花果枝條的小段。
教師巡回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引導學生討論,共同得出結論。木本植物的莖從外到內由樹皮、形成層、木質部和髓四部分組成。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顯微鏡下木本植物莖的結構示意圖,回答問題。
1.樹皮的外側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內側部分是什么?內有什么結構?屬于什么組織?
2.木質部使植物莖很堅硬,內有什么結構?屬于什么組織?
3.位于中央顏色較淺的是髓,其細胞比較大,有什么功能?屬于什么組織?
4.位于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的結構叫什么?有什么特點?是什么組織?
引導學生觀看課件——木本植物莖不斷加粗的過程,回答。
5.形成層的細胞分裂,向內形成新的木質部,向外產生新的韌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莖怎樣?
6.草本植物莖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樣逐年加粗,我們可以推斷,它沒有什么結構?
教師組織學生展示自己調查的資料,描述年輪形成的過程,發表意見,各小組互相補充。
小資料:請你算一算,據一位老護林員講,一棵松樹要生長30~40年,才能達到直徑12cm,問每年約長多少?(0.3—0.4cm)。談一談自己受到的啟發和感受,進一步明確保護森林、愛護綠色植物的重要意義。
(三)莖的輸導作用
學生4人一組,參考以下提示,進行第70頁實驗功能——莖的輸導
1.本實驗目的是什么?
2.本實驗器材有哪些?
3.實驗中木本植物枝條如何處理?
4.從莖的橫切面上看到染成紅色的是什么形狀?是莖的哪一部分?其中有什么結構?
5.從莖的縱切面上看到紅色的是什么?
6.葉脈變紅色,說明了什么問題?
7.該實驗得到什么結論?
教師巡回指導,提示觀察部位,切割方向,組織討論,鼓勵與同學合作得出結論。
教師展示帶有瘤狀物的枝條,請有經驗的學生介紹瘤狀物形成的過程,分組討論枝條形成瘤狀物的原因,枝條產生瘤狀物說明了什么?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韌皮部的篩管能輸導有機物”。
小故事:明明的小表哥家有一片蘋果園。秋天,他去蘋果園玩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如右圖)蘋果樹干的樹皮上都被切了一刀,這是怎么回事?明明去問小表哥,小表哥說了一席話,明明聽得直點頭,說:“科學種田真重要啊!”問在上面的故事里,小表哥怎樣解釋的?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理清思路,枝芽的結構——莖的輸導作用與愛護樹木的感情。
四、作業
搜集有關植物莖具有支持、貯藏和生殖等功能的資料。
課后反思
本教案力求通過富有吸引力的教學過程,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以達到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主要突出了兩點。
一是通過探究性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的方法。教學過程中,穿插實物、圖片、小資料、小故事等等。學生在每個學習單元中,樂此不疲,積極主動地思考、動手,既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增強了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愿望。
二是通過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學生進一步增強了認識自然、愛護森林、保護環境和科學種田的意識,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