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
編寫教案有助于教師對教學進行反思和總結,促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怎么寫才規范?下面給大家分享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
第二節生物進化的歷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生物進化的證據。
2.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重點:
1.生物進化的證據
2.生物進化的總趨勢。
難點:運用對比的方法對生物的進化進行研究。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提出問題,引出新課:地球上生活著豐富多彩的生物,有綠色開花植物,有脊椎動物,有無脊椎動物……這些種類繁多的生物類群,是怎樣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演變來的呢?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二節生物進化的歷程
(二)生物進化的證據
科學家是如何了解進化的歷程的?科學家又是怎樣知道地球是曾經生活過什么類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為研究地球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材料,通過化石了解生物進化的'歷程。
CAI展示化石圖片
⑴什么是化石?
⑵化石僅僅具有收藏和觀賞價值嗎?它還有什么更重要的價值?
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思考
CAI展示馬的進化過程
討論:馬的進化過程
觀察、比較、討論,回答下列課題:
⑴比較不同時期馬的形態、結構有什么不同?
⑵比較不同時期馬生活環境有什么不同?
⑶通過以上比較,你可以得出那些結論?
討論:鳥的進化過程
小組討論,研究以下課題:
⑴仔細研究各種鳥化石的結構特征,找出“鳥可能起源于古代爬行動物”的證據。
⑵研究各種鳥化石,排列出它們進化的順序。
CAI展示相關化石圖片
學生分析、思考回答。
討論:生物進化歷程
根據以上馬以及鳥類的進化過程分析生物進化歷程
⑴比較、研究不同地質年代中發現的化石,找出化石類型與地層的關系;
⑵總結以上研究,得出進化規律。
CAI展示
(三)生物進化的歷程
與原始生命起源一樣,生物進化的歷程也是極其漫長的過程。現在地球上的豐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經過漫長的歷程逐漸進化形成的。
活動: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拼圖
小組討論,研究以下課題:
⑴小組閱讀、討論,嘗試在進化樹上寫出代表生物的名稱及其所屬的生物類群。
⑵仔細閱讀、討論進化樹,嘗試分別說出動物、植物的主要進化歷程。
⑶進一步討論,歸納出生物進化規律.
⑷游戲:對應兩組交換自制的生物進化拼圖,并在不看書的情況下,比一比哪個組配合得好,拼得好,拼得正確。
分析植物以及動物的進化歷程
在進化的早期,由于營養方式的差異,原始生命的一部分進化為具有葉綠素的原始藻類,另一部分進化為不含葉綠素的原始單細胞動物。以后,這兩類原始生物分別沿著一定的歷程發展為動物界和植物界。
CAI展示
完成拼圖
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的歷程過程中對不同類群的生物進化比較,對比不同類群的生物的結構、功能和生活習性,發現各類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點。一般說來,親緣關系近的生物類群,相同的特點較多,反之較少。根據分析比較,找出不同類群生物的關系和進化發展的順序。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對植物和動物兩類生物中的不同類群分析比較,認識它們的進化歷程。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伴性遺傳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
(3)掌握伴性規律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伴性遺傳的概念、遺傳特點,培養學生探究的科學思維方法;
(2)通過講解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癥的過程,培養學生要善于發現、把握生活中的小問題,并養成對發現的問題科學探究的意識。
(3)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癥的遺傳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揭示事物規律的能力;
(4)通過對遺傳圖解進行觀察、推理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綜合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5)通過伴性遺傳規律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假說—演繹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學理論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對科學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遺傳的規律。
2、難點: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和伴性遺傳的規律。
三、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課件、啟發式教學、循序漸進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練習法、講授法。
四、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承接了上一堂課的內容,是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特殊情況,摩爾根在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實驗假設中就假設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從而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所以通過講解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特點,逐步引導學生理解伴性遺傳的概念,對學生來說做到這一點并不難,學生已經學習了孟德爾的兩大遺傳定律,又學習了該定律的細胞學基礎,對于學生來說,學習和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也是有基礎的,通過引導和講解也是可以有個很好的掌握,在學生現有知識面的情況下學習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總結出伴性遺傳的特點,并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應用所學的知識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
色覺的測試,讓學生觀察紅綠色盲檢查圖,問學生這幾張圖里畫的是什么?(色覺測試圖2張),問問學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將一張道爾頓的圖片呈現給學生們看,問是否認識這個人,發生在他身上有個什么樣的故事,然后由老師講解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的故事,從而引出紅綠色盲病,這時可以問問學生,假如當時道爾頓看到了上述兩張紅綠色盲檢查圖,能否分辨的出來?并再次追問為什么分辨不出來?紅綠色盲究竟是一種什么病?當學生回答完上述的問題后,老師可以追講抗維生素D佝僂病,并問上述兩種病中男女比例為什么不一致?為什么上述兩種遺傳病在遺傳表現上總是和性別相聯系?為什么兩種遺傳病與性別關聯的表現又不相同呢?通過大概講解摩爾根在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實驗中,F2白眼果蠅都是雄性的,從而假設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經過一番的證明,證明了假設的正確性,從而引導學生作出控制人類紅綠色盲、抗維生素D佝僂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的假設,從而引出伴性遺傳的概念。
也就引出了本堂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伴性遺傳,同時板書標題。
(二)伴性遺傳的概念
當基因位于決定性別的性染色體上的時候,它的遺傳就與性別密切聯系起來,我們把這種與性別相聯系的遺傳現象叫做伴性遺傳。
(三)伴性遺傳的種類
此時老師可以先講解性染色體有X、Y兩種,基因有顯隱之分,伴性遺傳根據決定性狀的基因的性質和所處的位置,問學生伴性遺傳的種類有哪些?通過學生與老師共同的分析、總結可得出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伴Y染色體遺傳病三種。
(此種講法符合當今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點,即從老的知識結構中生長出新的知識,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提問:我們剛才所提到的色盲病屬于哪種伴性遺傳病?再次追問,色盲病的遺傳規律是怎樣的?就請同學們對資料-人類紅綠色盲癥進行分析和討論。(這樣的提問和追加提問為色盲遺傳病的資料和討論做個引子,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著更大的學習熱情進入到后面的學習當中)
(四)遺傳病的資料和討論
人類紅綠色盲癥遺傳圖解
通過學生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癥遺傳圖解,討論:
1、紅綠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還是位于Y染色體上?
2、紅綠色盲基因是顯性基因還是隱性基因?
(此時可以讓同學們分析,然后四人為一組進行討論,得出結論,并由老師隨機挑兩到三組的代表回答問題,然后由學生批改和老師共同補充、總結得出結論,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和良好的合作態度和精神)
從而得出結論:紅綠色盲病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此時,可以讓學生嘗試寫出人的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
(因為同學們已經學習了果蠅眼色的雜交試驗分析圖解,知道了果蠅眼色的基因型的寫法,從而推倒出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的寫法,這一點對學生來說不會很難,通過老師的引導,完全可以由學生自己寫出人的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
女性男性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表現型正常正常(攜帶者)色盲正常色盲此時可以解釋為什么紅綠色盲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答案:男性只要X染色體上有色盲基因b,就表現為色盲患者;而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必須兩條染色體上都有色盲基因b,才表現為色盲患者)
(此時老師可以提問,假如上述基因型的男女個體兩兩婚配,共有六種婚配方式,這些婚配方式下所生的后代色覺如何?通過分析可以揭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的遺傳規律)
(五)色盲的遺傳方式
假如以下基因型的個體婚配,后代中個體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如何?并寫出這四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①XBXB×XbY②XBXb×XBY③XbXb×XBY④XBX×XbY
(這四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可以邀請兩位同學到講臺上對著黑板寫,其余同學在自己的座位上寫,對于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完全由學生完成四種遺傳圖解,由學生自己點評,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可以由老師先講解其中的一種遺傳圖解,其余的由學生自己完成,由學生自己點評;此時老師要提醒學生遺傳圖解的書寫規范和伴性遺傳也遵循孟德爾的兩大遺傳規律,細胞學基礎就是減數分裂后期的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只不過此處涉及到了性染色體的遺傳,是一對特殊的同源染色體遺傳)
最后,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四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可以根據這四種遺傳圖解由老師和學生共同歸納、總結出色盲遺傳的特點:
隔代交叉遺傳:由男性患者通過他的女兒傳給外孫(男→女→男);
②)女性色盲,她的父親和兒子肯定都是色盲(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3
本次參加學校組織的生物新課標及新教材培訓,經過老師們兩周的新課程培訓及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實踐,結合對新課標、新教材的重新學習和認真總結,本人感觸頗深,具體心得總結如下:
一、理解新課標的設計理念:
(1)面向全體學生
(2)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3)倡導探究性學習。
二、新課標凸顯核心概念:
生物新課標有四十七個核心概念。“突出核心概念”是為了幫助學生用重要概念構建起一個知識框架,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一些事實性知識有條理存儲在這個框架中,又可以為日后接受和建立新的科學概念提供平臺。由此可見,“突出重要概念”是為了幫助學生利用概念及概念之間的內存聯系形成一個科學的知識體系,關注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發展性認識,保障了生物學知識在認識層次、范圍深度上的連續性,體現了生物的科學性和發展性。
三、新課標要求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
新課標要求學生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由過去“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如何實現這一轉變,關鍵是課堂是否能真正交給主體的學生,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統治者、演講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教師應該轉變生物教學理念,加強生物理論的研究,不斷提高適應新教材能力,才能充分挖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在學習的`激烈爭論分析中,既解決了問題,又學到了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的藝術在于能激發出學生心靈的感情,而且這種工作做得愈細致,愈有感情,從孩子心靈深處涌出的力量便愈大。
四、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探究能力
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教育必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已是勢在必行。新課標和新教材注重學生的各種能力培養,特別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就必須努力為學生創設寬容、理解、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
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探究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培養的過程。新課標的第一個內容就是科學探究,首先向科學家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及基本要求,接著嘗試探究水溫對金魚呼吸的影響,在探究水分對植物生存的影響讓學生科學探究的五個步驟內容,并知道怎樣設計對照實驗,逐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意識,長期不斷的積累,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會不斷提高。在以后探究過程中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作出假設,并通過觀察、實驗和調查等手段獲得證據和事實。學生通過探究來體驗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與認識世界的過程。由于實驗過程由學生自己設計和操作,書上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因此,在探究實驗中突出學生的思維方法,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求異思維。
五、重視課堂教學和解決實際問題緊密聯系
現在的課堂無論是學生提出問題,還是老師和學生合作學習,都離不開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至用,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實際中體會到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比如在學習“人體對信息的感知”時:球場上的運動員是通過身體的哪些器官外界獲取信息的?眼球的附屬結構分別對眼球的具有什么作用?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傳染性眼病?這樣預防這些傳染性眼病?小孩翻“白眼”“白眼”是眼球的什么結構呢?光線強時瞳孔怎么變化?光線弱時瞳孔怎么變化?黑眼睛和藍眼睛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外界一束光線在到達視網膜前,必須經過哪些結構?等等問題,學生平時經常遇到的困惑問題,在課堂上經過討論、爭論、在老師幫助解決了,學生的那種成就感溢于言表。
六、對學生的評價要科學:
以前對學生的評價主要學習結果的評價,不注意過程的評價,不利于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評價過程要重視對學生的探究能力評價,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狀況進行評價,重視檢測學生的知識目標達成,倡導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檔案夾”的形式記錄形式的發展,肯定學生的點點滴滴成績,從而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綜合評價。
七、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
學校教學設備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圖書館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利用社區課程資源,包括社區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動植物標本館、動物園、植物園、少年宮、科技館、高等學校、科研機構、良種站、養殖場等以及周圍的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經驗是無形的課程資源。充分重視信息化課程資源的利用,包括各種生物教學軟件、網絡上的生物科學教育資源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新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探究,新課程將以創新為中心,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讓學生產生創造的欲望,勇于創新。新課改教師要先行。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充電,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修養,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綜合評價,有利于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提高學習效率。在自己的教學崗位上認真努力貫徹落實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在平凡的崗位上,演繹出更加光彩奪目的人生。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4
【學習目標】
1.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2.嘗試觀察、比較、歸納的科學探究方法。
3.初步確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關注動物的生活環境。
【問題導學】
一、實驗:觀察鯽魚的形態、結構
1.觀察鯽魚的體色、體形,鱗片
(1)體色:背部色,腹部色,不容易被敵害發現,這是一種保護色。
(2)體形:呈形,能減少游泳時產生的。
(3)體表覆蓋著,具有保護作用。
2.觀察魚的側線:
輕輕撈起小魚,觀察鯽魚的側線,側線有什么作用?
3.觀察鯽魚的鰭:
(1)對照課本83頁,認識魚的各種鰭。
成對存在的(偶鰭)有:
成單存在的(奇鰭)有:
(2)用鑷子輕輕碰觸小魚,觀察鯽魚的運動,是什么提供了鯽魚前進時的動力?
(3)用皮筋扎住鯽魚的胸鰭和腹鰭,然后觀察鯽魚的運動有何變化,推斷鯽魚的胸鰭和腹鰭有什么作用?
4.觸摸魚的體表,體會一下有什么感覺。這對魚的生活有什么意義?
5.觀察鯽魚的鰓:
鰓的結構包括、和。
(1)魚的口在不停的開合,它是在喝水嗎?
(2)在魚口附近的水中滴一滴紅墨水,觀察紅墨水從何處出來.說明了什么問題?
6.觀察魚的骨骼標本,結合圖2.2—7,了解魚脊柱的構造特點。
魚的脊柱是如何構成的?
二、魚類的特征
1.魚類的主要特征
(1)終生生活在中。
(2)身體呈。
(3)體表覆蓋著。
(4)用呼吸。
(5)用游泳。
(6)體內有一條有許多構成的脊柱。
(7)體溫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是動物。
2.除了鯽魚外,你還知道哪些魚類?
【歸納整理】
【反饋檢測】
1.鯽魚不容易被敵害發現,因為它的體色是()
A.背面深黑色和腹面白色B.背面灰色和腹面黑色
C.背面黑色和腹面灰色D.背面深灰黑色和腹面白色
2.“水上大世界,動物添精彩”下列只能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泳的動物是()A.蚯蚓B.草魚C.青蛙D.獵豹
3.魚類游泳時的動力一般來自()
A.胸鰭和腹鰭的擺動B.口不斷吞水時的動力
C.軀干和尾部的擺動D.背鰭的擺動
4.側線是哪一類動物所特有的()
A.環節動物B.昆蟲C.鳥類D.魚類
5.下列動物真正屬于魚的是()
A.甲魚B.黃鱔C.鯨魚D.娃娃魚
6.水中的氧氣進入魚體內的途徑是()
A.水→口→鰓→血液B.水→鰓→血液
C.水→鼻→鰓→血液D.水→口→鼻→鰓→血液
7.下列敘述中與鯽魚適于水中生活無關的形態特征是()
A.身體分為頭、軀干和尾B.身體呈梭形
C.體表有鱗片和黏液D.身體的兩側有側線
8.鯽魚側線的作用是()
A.維持身體平衡B.協助運動C.測定方向和感知水流D.排泄
9.魚鰓的組成是由()
A.鰓絲B.鰓耙、鰓弓C.鰓絲、鰓弓D.鰓絲、鰓耙、鰓弓
10.小蝗蟲到池塘邊玩耍,遇見鯽魚正在無聊的吐泡泡。鯽魚開腔道:“‘旱鴨子’,你敢把頭沒在水中一個小時嗎?”小蝗蟲滿不在乎地說:“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個小時嗎?”鯽魚想了想說:“敢!”心里卻說:“等輪到我時,你早已憋死啦!”青蛙跑來作證。于是小蝗蟲將頭深深浸入水中,一個小時后,小蝗蟲安然無恙的抬起頭,鯽魚頓時傻了眼。青蛙催促道:“鯽魚先生請便吧。”鯽魚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會兒便死了。
鯽魚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探究活動,學會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釋原因;嘗試利用發酵技術制作食品。
2、能力目標:描述酒精發酵過程,明確發酵原理;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生物的濃厚興趣;通過對祖國傳統工藝的介紹激發學生愛國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學會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釋原因。
2、認識發酵現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說出發酵技術的應用。
3、舉例說出發酵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
4、發酵過程的控制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相關圖片、動畫、視頻資料
2、學生做預習
3、相關實驗材料的準備
四、教學過程
1、教師描述:我們在平時吃早飯時會吃腐乳,學校樓下還經常會有人叫賣桂花酒釀(板書)(酒、醋、醬油、饅頭等)
教師:剛才我在黑板上寫下的這些食品都有一個共同點,大家知道是什么嗎?
問:我們經常會聽別人說到發酵,究竟什么是發酵呢?
(發酵:某些微生物厭氧呼吸的一種方式)
教師描述:果酒暴露在空氣中為什么會變酸,水果放久了為什么會有酒味,發酵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答:發酵指的是某些微生物在缺乏氧氣的情況進行的一種特殊的呼吸。通過這種呼吸不同的微生物會產生不同的產物。
教師描述:比如在果酒中含有乳酸菌,在缺乏氧氣的情況下,乳酸菌會發酵產生乳酸,使酒變酸。而水果中的酵母菌發酵會產生酒精,所以水果放久了會有酒味。以上這兩種情況是我們所不希望發生的,大家可以想一下乳酸菌和酵母菌的這兩種發酵產物我們可以如何加以利用呢?
2、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
3、教師提問果酒的制作過程以及原理。
4、學生自己看課本后回答問題。
5、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點評和補充。
6、教師演示果酒的制作過程,在時間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請學生上臺嘗試。
7、教師提問不同風味的腐乳的制作過程并向學生展示他們的不同,引起學生的興趣。
8、學生根據課本回答問題。
9、教師補充一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
10、教師向學生發酵的基本原理以及發酵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菌種和其它物品。
11、布置課外作業。學生調查最感興趣的與發酵技術相關的一種職業,如面包師、制藥廠技術員、食品廠技術員、釀酒廠技術人員等,了解該職業主要的工作內容和職業特點。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6
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基因工程應用及取得的豐碩成果。
2.關注基因工程的進展。
3.認同基因工程的應用促進生產力的提高。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基因工程在農業和醫療等方面的應用。
2.教學難點
基因治療。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上一節課我們介紹了基因工程,先復習一下什么是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就是按照人類的要求,把基因從生物體內提取出來在體外進行操作和加工,然后再把它導入一個新生物體;使其遺傳結構發生改變,產生我們所需要的新品種。
這種生物我們可以稱為轉基因生物。世界上第一種轉基因植物是1983年品質培植成功的,具有抗生素藥物的煙草;那么第一種轉基因動物是什么呢?
師:〈投影片轉基因鼠〉
這兩只小老鼠大家是否熟悉,請看一下教科書的封面。
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只轉基因動物。
是1982年誕生的!美國科學家把一種大鼠的生長激素基因轉移到一種小鼠的受精卵
中,然后培植成功了一種轉基因鼠、它的生長速度要比一般老鼠快50%,大1.8倍,
這種基因現在已經轉移給它的下一代了。隨著基因技術的發展,我們說轉基因生物現
在已經到各處都有了,在工農業生產中都有廣泛的應用。下面每個學習小組把查找到
的相關資料給大家介紹一下,有關圖片已存入電腦由我來控制,放映到哪張圖片,請
這一組的同學解答。
師:(放投影片)
下面我們看一下屏幕上的這只牛。
大家現在所看到的這頭不是一般的牛,它有兩個地方比較特殊:一個是它來之不易,芬蘭科學家通過1~3次實驗才把它培育出來的。這頭牛所擠出的奶牛含有促紅細胞素,也就是它能幫助人生成紅細胞,而這種藥品在世界上是比較昂貴的所以說有了這頭牛,只要喝它的牛奶就能治療某些缺少紅細胞的疾病,所以這頭牛也由此成了世界上最昂貴的牛。
第一個上市轉基因工程產品——不腐爛的番茄,在果實的成熟過程中它是直接受控于呼吸作用。那么我們可以根據呼吸作用發展的趁勢,分為兩類:一類是越變形果實;一類是非越變形果實。我們知道越變形果實在成熟過程中,會出現明顯的呼吸高峰。而非越變形果實則沒有這樣的高峰,于是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越變形果實它在成熟中因為它的呼吸作用往往是突然的又無法控制。所以常常造成巨大的經濟摸失。傳統的技術往往是通過乙烯催熟在還沒有成熟時就把它采摘下來,然后在出售時用乙烯催熟,雖然這樣有它的好處,但實際上不能真正起到保鮮作用。所以我們需要找到一條更好的方法來對果實進行保鮮。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這樣一個過程。
S—腺苷酰絲氨酸(ACC合成酶)1—氨基環丙烷—1—羧酸(乙烯合成酶)乙烯
我在黑板上寫出來的就是科學家們發現的乙烯(ACC)合成過程,從這個過程上我們可以看到ACL是乙烯合成的直接前體,而ACL又直接受控于ACL合成酶,那么我們知道ACL合成酶是通過植物體內的RNA轉譯形成的產物,那么我們就可以通過降低RNA的含量來間接地降低乙烯的含量。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發現這樣的方法是可行的。那就是反義RNA技術,反義RNA技術就是通過向細胞內補充與mRNA互補的RNA,然后使它與mRNA形成雙鏈達到很不穩定的結構。從而容易降解,通過這樣的方法,科學家就對番茄進行了實驗。那么也就是說我們找到了一條比較可行而且經濟的途徑來真正對水果進行保鮮,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大家的餐桌上會出現這樣一些轉基因番茄。我們有理由堅信,轉基因技術在將來有進一步的發展
所謂轉基因技術就是把外源基因轉移到動、植物基因組中去。1997年經各組織的統計結果顯示:在申請環境釋放的實驗報告中,98.25%為轉基因
植物,而在這些轉基因植物中80%左右都是抗病蟲和抗除草劑的作物。如1996年以來美國研究人員一直種植一種轉基因改良棉花,這種棉花含有一種從細菌中提取的對棉鈴蟲有致命作用的基因。目前科學家還在創造含天然殺蟲劑基因的玉米和馬鈴薯。而在中國,在科技部國家生物工程研究開發中心863項目支持下,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根據植物偏愛的密碼子成功合成了B2B,并轉入了適合我國生態條件的棉花品種獲得了高抗棉鈴蟲的轉基因植物,成為了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擁有轉gene抗蟲棉的國家,現已獲得農業生物gene工程安全生產委員會批準商品化生產。1998年在安徽、陜西、湖南等地試種15萬畝,估計在2000年可達到500萬畝左右。
由于基因工程在農業上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美國的一些基因工程公司特別重視基因工程作物的種植。1999年,全球有了200萬公頃的基因工程作物,其中美國大約占了2000萬公頃。在美國的超市里60%的加工食品里含有轉基因成分,但在歐洲好像不是這種情況。大家看一下這張照片。世界綠色和平組織在希臘雅典的一個加工轉基因食品的工廠外面,懸掛標語牌:gene危險。
課后小結
第一,可能表現在一些轉基因食品有毒,一些科學家認為對基因進行人工提取時,當人們達到了某些目的后,同時也增加了其微量的毒素,而這些微量毒素的累計也可能對人體有害,第二,過敏性問題,一些人本來對某些食品過敏,但是他吃了轉基因食品之后,對本來不過敏的食品,也過敏了,其原因就是食品中的蛋白質發生了轉移,比如科學家將玉米的基因轉入小麥中,那么對玉米過敏的人吃了這種小麥后也會過敏。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7
教學設計
教學主題基因在染色體上一、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2節的內容。在學習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以及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之后,本節的核心內容是:薩頓利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摩爾根利用果蠅做雜交實驗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二者分別從邏輯思維和實驗證據兩個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體上,從而把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和減數分裂的內容有機地整合在了一起。更有利于學生對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實質的深入理解,同時又為學習伴性遺傳奠定了基礎。本節內容較為枯燥,尤其摩爾根的實驗課本介紹并不清楚,關鍵實驗沒有具體介紹,需要教師吃透教材,研究相關資料,將知識優化組合,幫學生理清實驗思路和方法,讓他們體驗到科學研究的不易和艱難收獲的樂趣,掌握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提升自己的科學研究能力二、學生分析我教的三班四班是實驗班。學生思維敏捷,學習能力強,學習生物的積極性高。喜歡挑戰自我,享受探索問題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已養成討論合作學習的習慣。而且三四班的學生對于孟德爾的遺傳定律、畫遺傳圖解、假說演繹法和減數分裂已經掌握的非常到位,為學習這節內容奠定了良好的認知基礎。但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所以要進行充分的預設,并做好對應意外生成的準備。
從我校教學特點分析,我校每個班級都成立了學習小組,小組成員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安排的,每個小組均有學優生和學困生,可以有效完成小組合作,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探究式學習。三、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1、說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理論假說。
2、說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完成標注圖解,嘗試類比推理的方法推導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
2、觀察果蠅雜交實驗現象,運用假說演繹法解釋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認同基因是物質實體。
2、認同觀察、提出假說、實驗的方法在建立科學理論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認同科學研究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大膽質疑和勤奮實踐的精神,以及對科學的熱愛。四、教學環境√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環境□網絡多媒體環境教學環境□移動學習□其他五、信息技術應用思路(突出三個方面:使用哪些技術?在哪些教學環節如何使用這些技術?使用這些技術的預期效果是?)200字為了吸引學生興趣和提高教學效率,本節使用了會生會影和camtasiastudio錄屏軟件、photoshop圖形處理、PPT多媒體技術。
在導入環節,采用會生會影和camtasiastudio錄屏軟件制作“摩爾根與果蠅的故事”的微視頻,通過科學發展史中的趣聞軼事介紹,讓學生體會科學研究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在講述摩爾根實驗證據時,使用photoshop處理果蠅圖片整合到果蠅特點介紹的視頻中,再結合PPT課件分析遺傳圖解,讓學生認識到果蠅作為實驗材料的優點,掌握果蠅性別決定的方式,了解X一Y染色體的結構差異,嘗試分析雜交實驗過程,提高遺傳圖解的書寫能力。六、教學流程設計(可加行)教學環節
(如:導入、講授、復習、訓練、實驗、研討、探究、評價、建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信息技術支持(資源、方法、手段等)導入播放錄制好的摩爾根與果蠅的故事有關視頻,引出本節問題“基因在哪里”。觀看視頻,了解科學發展史中的趣聞軼事。采用會生會影和camtasiastudio錄屏軟件制作“摩爾根與果蠅的故事”的微視頻講授展示任務:完成“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中F1產生配子的圖解”、畫出“減數分裂染色體變化示意圖”。
提出問題:1)基因在體細胞中(成對?單個?)存在?染色體呢?在配子中,二者又如何存在?
2)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非等位基因會?
同源染色體會非同源染色體會?
3)比較基因和染色體的行為,你有什么發現?按要求完成指定任務。
?投影儀展示學生完成任務單。探究引入摩爾根實驗的介紹,講述一段摩爾根實驗的趣事,摩爾根為什么一定要用果蠅來做實驗呢?我們來看一段資料:播放果蠅資料介紹。(包括其材料優點,染色體組成及性別決定方式。)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8
【教材分析】
“生物進化的歷程”這節課的內容抽象,是學生較難理解的,關鍵是教師如何引導,激發他們的思維。講解化石時,利用化石標本給學生觀察,把抽象化為直觀。講生物的進化歷程時,應通過列圖形式把抽象問題化解為直觀的問題,通過拼圖“生物進化樹”的游戲活動使學生對生物進化有更直觀的理解。
【設計理念】
生物進化的歷程極其漫長而復雜。因此,本節教學內容,要求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目標,不要增加知識的難度。本節課以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創新發展”的理念為依據,以過程作為本節的主線。通過精心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討論,獲得知識,并將所學知識用于生活實踐。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
2.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
3.說出研究生物進化課題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標
觀察化石、標本、圖片等,嘗試推測生物可能的生活環境,并且對生物的進化趨勢進行推理。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歸納和比較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生物進化歷程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樹立正確的唯物主義思想。激勵學生保護生命,熱愛生命。
【教學重點】1.說出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
2.描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教學難點】
通過完成進化樹,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視頻、圖片和數據資料、化石課件。
學生準備:課前預習;盡可能搜集有關資料,按小組收集整理。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復習提問
1.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是什么?
2.科學家比較各個地層中的化石后發現:不同年代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有什么特點?
思考并回答不同年代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古老地層中的簡單,晚近地層中的結構復雜。通過對化石的復習,為生物進化歷程做好鋪墊。
(二)導入新課:
播放影片《侏羅紀公園》的精彩片段,講述:在生命進化的長河中,中生代稱霸一時的恐龍現在銷聲匿跡了,而龜、鱷魚卻頑強地存活下來,不斷地進化和發展。生物進化的歷程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三節生物進化的歷程。觀看影片進入情境,激起學習新知的興趣,快速進入思維狀態。
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才會縮短學生、教材、教師的距離。
(三)探究新知:
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
1.過渡生物進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無法直接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再現。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的歷程過程中對不同類群的生物進化比較,對比不同類群的生物的結構、功能和生活習性,發現各類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點。前面我們已經學習過動植物類群的相關知識,大致了解了它們的主要特征,有的類群結構簡單,有的結構復雜,下面我們就來回顧一下。
2.展示圖片
3.提問:
上面五幅圖片中的植物分別是什么名稱?屬于哪個類群?生活環境、器官、生殖各有什么特點?
4.提問通過比較植物的生活環境和形態結構特點,你們能發現什么規律?
5.展示脊椎動物心臟結構圖片并提問:
(1)它們分別表示哪種動物的心臟A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_。
(2)魚類的心臟______心房________心室,
兩棲類的心臟______心房______心室,
爬行類的心臟_______心房________心室,心室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鳥類和哺乳類的心臟______心房______心室。
(3)推測哪類動物的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最強?試從圖中動物的心臟結構特點推測它們的進化歷程。
(4)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的生活環境有什么特點?
6.引導學生總結縱觀生物進化的歷史,其總體趨勢是:形態結構上是從到;生活環境上是從到;進化地位上是從到。
(四)層層遞進: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1.過渡從最早的原始生命發展到今天的哺乳動物,生物的進化已經持續了近40億年的時間。科學家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的`縱向比較,以及對現存生物種類的橫向比較等方法,推測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為了方便人們的理解,把這個復雜的過程畫成了一棵進化樹。
2.展示出生物進化樹圖片。
3.引導學生思考:
(1)為什么進化樹的根是一個完整體,而逐漸產生了動植物的分支?
(2)此樹從樹根到樹梢代表什么的延伸?主干代表什么?大小分枝代表什么?
4.進一步完成討論題:
(1)動物和植物進化的主要歷程分別是怎樣的?請用一種簡捷的方式表示出來。
(2)生物進化樹是否全面?為什么?
(3)地球上最早出現的陸生脊椎動物是誰?
(4)原始生命分化為原始藻類和原始單細胞動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觀察生物進化樹思考回答:
(1)現在各種動植物都是進化樹根上原始生命進化來的。
(2)此樹從樹根到樹梢代表時間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級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關聯的各個生物類群的進化線索。
6.根據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分組討論,分組展示討論的結果,共同完成進化樹,并解釋出把自己的號牌和貼畫放在某個位置的理由,完成生物進化樹。
7.討論回答:
(1)植物進化歷程:原始單細胞藻類→原始苔蘚→原始蕨類→原始種子植物
動物進化的歷程:原始的單細胞動物→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原始的脊椎動物
(2)不全面,因為生物進化樹缺少缺少病毒和原核生物。
(3)最早出現的陸生脊椎動物是古代的爬行類。
(4)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營養方式的不同。
用進化樹的形式介紹這一內容可以通過直觀又簡潔的方式使學生接受這個知識。在完成進化樹的填圖之后,縱觀全局,便于學生理解人類和其他生物來自共同祖先這一真理。便于教育學生熱愛生命,關愛生命。
8.“讓生物進化樹結出果實小游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很好體現學以致用。
讓學生試著寫出動物和植物的進化歷程,是對學生動手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鍛煉。
(五)歸納梳理: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我們知道了研究生物進化的常用方法—比較法;理解了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和總體趨勢。現在的各種生物雖然性狀有很大的差別,但是都起源于同一祖先。希望我們人類和自然和諧相處!
回顧本節課知識,歸納梳理總結反思,形成知識的沉淀。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讓所學知識得到內化。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9
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教案模板
第一節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B)
板書
教學過程
(二)細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1.物質出入細胞膜的幾種方式:
(1)自由擴散:
特點:從高濃度一側運輸到低濃度一側;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主動運輸:
①特點:從低濃度一側運輸到高濃度一側;需要載體;需要消耗能量。
②意義:(略)
2.細胞膜的生理特點:選擇透過性
(第二課時)
引言: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細胞膜的結構,細胞膜的結構是與它的功能密切相關的,那么,細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講述:科學家經研究發現,細胞膜有多種生理功能。比如說,物質交換、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等。其中,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是細胞膜的重要生理功能。
活細胞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活動,就必須不斷地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物質交換必須通過細胞的“門戶”——細胞膜來完成。離子和小分子物質是通過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等方式進入細胞的,而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主要是通過內吞作用進入細胞的。首先,我們學習一種比較簡單的運輸方式。
(教師展示事先制作好的自由擴散活動圖板,對照活動圖板作簡要說明:圖中黃色表示細胞膜,紅色球狀物表示某物質。紅色球狀物多的部分為膜外,少的部分為膜內。接著教師演示紅色球狀物不斷由膜外通過膜進入到膜內的情況。)
提問:如果紅色球狀物的多少代表某種物質濃度大小的話,那么,這物質進入細胞是由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運輸,還是由濃度低的一側向濃度高的一側運輸?
(回答:略。)
講述:對了,是從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一側運輸,而且在運輸過程中,不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上邊這種運輸方式叫做自由擴散。自由擴散相對于主動運輸來說,又叫做被動運輸。符合這種方式運輸的物質僅限于小分子物質。
另外,還有一些物質在進入細胞時,不同于自由擴散方式,例如:輪藻細胞中的K+濃度比它所生存的環境中K+多63倍,海帶細胞中的I-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紅細胞中的K+比血漿高30偌,而紅細胞中的Na+濃度卻是血漿中Na+的濃度的1/6。由此可見,以上細胞具有不斷積累K+、I-的能力和運出Na+的能力,以致不使膜內外的Na+、K+、I-達到平衡。上述這些物質是怎樣進行運輸的呢?(教師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主動運輸活動圖板,在做簡要說明后演示物質由膜外進入到膜內的過程,同時啟發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
提問:上述這種運輸方式具有哪些特點?
(回答:略。)
講述:當物質通過細胞膜由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移動時,就像物體沿斜坡上移一樣,必須由外部提供能量,在對上述Na+、K+、I-等物質的運輸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細胞來供給的。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可以總結出主動運輸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①是從濃度低的一側運輸到濃度高的一側;②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所釋放的能量。
提問:物質的主動運輸方式在生物學上有什么意義呢?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并討論,最后請一位同學回答,略。)
講述:由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兩種運輸方式可以看出,細胞膜可以讓O2、CO2、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另一些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這一現象說明細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么特點呢?
回答:具有選擇性
講述:對,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關于細胞的內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小字部分。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細胞膜的生理功能,了解到細胞結構與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統一的,尤其是物質出入細胞膜時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特點,對于細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填寫下表。
出入細胞物質舉例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細胞膜內外物質濃度高、低
是否需載體蛋白質
是否消耗細胞內的能量
甘油
進入紅細胞的K+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0
一、指導思想
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式學習為主動式學習為突破口,使學生掌握生物科學的新進展及其在社會中的廣泛應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為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教學難點是探究活動。例如:關于魚鰭作用的研究、不同環境中細菌真菌的探究、動物的學習行為和通訊的探究等。
三、教學目標
1、通過重點探究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蚯蚓和家兔適應陸地生活的特點、鳥和昆蟲適應空中飛行的特點掌握水中、陸地、空中這些動物的運動方式及其適應的意義。了解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的關系。
2、通過引導學生到周圍環境中去觀察動物的行為,理解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學習興趣。
3、通過學生調查和對事實材料的分析,概括總結出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認識科學與技術的關系,科學技術在社會中的作用。
4、通過與植物的比較認識細菌的形態結構,通過對實物的觀察和討論認識真菌的形態結構,同時在活動中提高探究能力,學會合作。
5、通過實例了解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的危害,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的認識自然界中真菌細菌的作用。
四、具體教學
1、嚴格按照中考說明組織教學,統一進度、突出重點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突破難點。
2、加強教學研究,使學生在增長知識同時完善學習方法。
3、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加強實驗教學,突出生物實驗的教學功能。
4、認真開展”提優補差”活動,特別是轉化”暫時后進生”的工作。
5、備好課:轉變傳統觀念,為學生制定全面的學習目標;深入了解學生實際,為學生找準真實的學習起點;認真挖掘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客觀分析學習內容,為學生設計自主的學習方式;充分估計學習差異,為學生構建彈性的學習方案
6、在教學中,要加強教師之間的協作精神的培養,要好教育教學工作,教師之間的互相支持,互相學習,互相協作,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學效果的一業務素質。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1
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教材結構和內容簡析: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是高中生物教材第二冊一章第一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以及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中關于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的相關內容,知道了染色體(Chromosome)是細胞內具有遺傳性質的物體,以及前面所講的DNA是主要遺傳物質,這些為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而且,本節內容是遺傳變異這一章的理論基礎知識,所以學好這個內容為以后的生物知識孟德爾遺傳定律以及生物的變異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內容包含的DNA分子的結構以及DNA分子復制的相關知識,是以后生物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內容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識記:DNA分子的基本單位,堿基組成,DNA分子的復制特點
理解:(1).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2)DNA分子復制的過程和意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讓學生觀察DNA立體結構的模型或模式圖,使學生對雙螺旋結構有個大體認識,甚至可以鼓勵學生嘗試著對雙螺旋結構的特征進行描述,探討,打開學生思路,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2)通過提問讓學生復習原有的知識,如DNA分子的基本元素組成,3種基本組成物質,基本結構單位,以及化學結構等。在復習提問的基礎上,再結合課本中DNA分子的基本結構單位的圖解,使學生明確4種脫氧核糖核苷酸的根本區別在于含氮堿基的不同,它們聚合形成多核苷酸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總結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以科學的態度認識DNA分子的結構組成及特點,以及DNA復制的過程
(2)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培養學生運用證據、事實來說明觀點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4)培養學生參與討論和交流,學會合作的能力
三、教學的重點、難點
本著高二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一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DNA的堿基組成,DNA復制的過程、條件和特點的相關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DNA的堿基組成以及DNA復制的過程、條件和特點,才能理解和掌握基因的表達、遺傳與變異的相關知識
2.教學難點
(1)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2)DNA分子的復制過程。因為這些內容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點難點,是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接下來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
以“自主性(主動性)、探究性、合作性”為課堂學生學習的三個基本維度,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為指導,以側重科學方法教育為目標,本節課采用“演示—歸納”教學模式,討論法、比較法、研究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通過列舉事例,引導學生模擬科學發現,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
1.演示法:講授DNA雙螺旋結構時,首先讓學生觀察DNA立體結構的模型或模式圖,使學生對雙螺旋結構有個大體認識,甚至可以鼓勵學生嘗試著對雙螺旋結構的特征進行描述;通過多媒體演示的方法,給學生展示DNA復制過程的動畫,使難點知識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轉化為易于吸收的知識,并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歸納和總結DNA復制過程的特點
2.創設樂學情境,激發學習情趣教學方法。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進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通過學生自己閱讀課本并思考,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對DNA復制的特點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認識更清晰,更深刻
4.培養思維.強化訓練,倡導合作共學的教學方法。
五、學法
學習指導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愿學、樂學、主動學、會學,在于提高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因此教學該課,我確定了以下學法指導和能力培養:培養興趣,強化思維,反復練習。
六、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3—5分鐘)
先通過提問讓學生復習原有的知識,如DNA分子的基本元素組成,3種基本組成物質,基本結構單位,以及化學結構等。讓學生觀察DNA立體結構的模型或模式圖,使學生對雙螺旋結構有個大體認識,甚至可以鼓勵學生嘗試著對雙螺旋結構的特征進行描述。然后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有關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DNA復制的時間。接下來設置問題:“DNA是如何復制的?”讓學生積極討論。然后才引出沃森和克里克對DNA復制過程的推測,從而得出DNA的半保留復制過程
2、講授新課:(30分鐘)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2
學習目標:
1、參與調查動物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
2、舉例說明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生物反應器、仿生在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3、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形成熱愛科學、關注生命的美好情感。
一、情景導入
列舉說己的日常生活中與動物相關的活動。動物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那么,你想進一步了解身邊的生物嗎?你知道生物仿生的奇跡嗎?你了解高科技生物工程的創舉嗎?(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知道動物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
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調查報告,結束后,推舉部分學生就“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進行班內展示:
提示:
①食用動物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如牛肉、羊肉、魚類等;
②動物在娛樂和旅游中的作用;
③動物在醫藥保健中的作用;
④列舉一日生活中與人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動物;
⑤農村養殖業的意義和前景。
學習任務二:探討動物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應用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P50-51頁,并完成以下問題:
(1)什么是生物反應器?
(2)利用生物反應器來生產人類所需的物質有哪些好處?
(3)利用生物反應器只能生產藥品嗎?還可以生產哪些物質?
(4)課文中有關動物與仿生的實例,你能解釋嗎?
(5)你還知道哪些動物與仿生的實例?
(6)你認為進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2、各小組選出代表發言,全班進行交流,并得出結論,動物在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3、你認為進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請列舉仿生學方面的成功事例。小組成員先進行思考,然后進行討論。
三、系統
動物在與人類生活中的關系,你有哪些收獲?得到了哪些啟示?
五:診斷:
1、選擇題:
①下列關于生物反應器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只能生產一些藥品B產品的作用效果顯著(或者活性高)
C生產成本低,效率高D設備簡單,能減少工業污染和環境污染
②下列屬于動物在旅游和娛樂中的作用的是;
A乳房生物反應器B賽馬、打象球、斗牛、演馬戲
C仿生研究D蠶吐絲、絲織綢、綢制衣服
③科學家通過對動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動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明和創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
A生物反應器B仿生
C儀器制造D學習行為
④北京8奧運會主會場的建筑被稱為“鳥巢建筑”,下列關于“鳥巢建筑”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鳥巢建筑”是一種生物反應器
B“鳥巢建筑”利用了仿生學的原理
C“鳥巢建筑”美觀但是不夠耐用
D“鳥巢建筑”為危險建筑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3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簡述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解釋細胞膜在維持細胞結構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標:進行用哺乳動物紅細胞制備細胞膜的實驗,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3.情感目標:認同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于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理解細胞膜對于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重要意義
2.教學難點
(1)用哺乳動物紅細胞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2)理解細胞膜對于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重要意義
三、教學方法
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問題引導法、資料分析法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科書、黑板、粉筆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細胞這個基本的生命系統的物質成分,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進一步認識細胞這個基本的生命系統,我們來認識由水、無機鹽、糖類、脂質、蛋白質和核酸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細胞的基本結構。
大家對于細胞應該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們在初中學習過,在前面的實驗中我們也曾經觀察過一些細胞。
T:你認為細胞最外面的結構是什么?
S:……(學生發言:脫口而出的同學可能往往回答細胞膜;略有思考的同學回答細胞壁;比較嚴謹的同學會回答“植物細胞的最外層是細胞壁,動物細胞的最外層是細胞膜”,等)
(教師點評后總結,注意點評學生的思維習慣)
T: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而像植物、真菌、細菌等生物,細胞往往具有細胞壁。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它們沒有生命活動的特殊功能,主要是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而對于真菌和細菌的細胞壁與植物不同,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會逐步了解。
然而我們今天要重點討論的話題不是細胞壁,因為我們將討論的是“系統的邊界”,系統的邊界是什么?這里的答案就只有一個:細胞膜。
因為,我們這里指的“系統”是:生命系統!在組成細胞的結構中,具有生命活性的結構是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而細胞壁并沒有像它們這樣的生命活性。這里的“生命活性”可能對大家還比較抽象,不過隨著我們對細胞膜等功能的深入,你就會慢慢了解。
(板書: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T:對于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同學們有沒有這方面的感性認識?也就是說你能不能列舉出一些證據來證明細胞膜這個系統邊界的存在?
S:直接借助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觀察得到。
T:很好,電子顯微鏡可以看清楚細胞膜的存在,光學顯微鏡雖然不能看見細胞膜,但是卻能夠清楚的觀察到細胞與外界環境是有界限的。
除了這樣的直接觀察,我們還能不能通過一些其他的感受間接感知細胞膜的存在呢?
(用視頻的方式介紹科學家進行顯微探針感受阻力的實驗:一開拓學生的實驗思路;二激發學生興趣)
用顯微注射器將一種叫伊紅的物質注入變形蟲體內,顯微鏡下觀察發現,伊紅會很快的擴散到整個細胞,卻不能很快逸出細胞。
另外,我們還可以在顯微鏡下看到:用微針觸碰細胞表面時,細胞表面有彈性,可伸展;用微針插入細胞內,細胞表面有一層結構被刺破;如果細胞表面結構受損面過大,細胞會死亡。
過渡: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也可以看到,當細胞膜被破壞的時候,細胞也就死亡了。這說明了細胞膜對于生命系統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細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42頁內容,聯系生活經驗,理解細胞膜的功能。
(板書:細胞膜的功能)
(請學生發言,讓他們結合生活經驗,解釋細胞膜的功能,教師適時點評)
S:細胞膜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板書)
只有這樣,細胞才能獲得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內部環境,才能減小受到的各種外部干擾,才能正常的進行各種代謝活動。這就好比我們的學校的圍墻,班級的墻壁,如果沒有這些,喧囂的街道,隔壁班級的活動直接影響到我們班級同學的學習,那么,我們的學習不可能正常進行。
S:……
T:同學們的比方非常形象。作為生命體,要保證自身代謝順利進行,一個相對獨立的內部環境何等重要;有了細胞膜,這個邊界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細胞內才能保持各種理化性質的相對穩定,才可能具備代謝的正常條件。也正因為如此,在生命的起源過程中,科學家把“原始界膜”的形成作為生命演變中的重要階段,具有了原始界膜后,才使得原始生命的誕生成為可能!
S:細胞膜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板書)
既然細胞膜是細胞的邊界,這就好像皮膚是我們人體的邊界一樣,我們的皮膚可以阻止一些病毒、細菌等進入我們體內,細胞膜也應該有類似的功能。
S:……
T:這個類比是比較恰當的。對于細胞膜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這一點功能,我們將在第四章會有更加詳細的學習,現在需要大家先了解細胞膜具有選擇性的允許細胞需要的營養物質進入,而細胞不需要的,或者對細胞有害的物質就不容易進入細胞。細胞膜的這樣一種生理功能我們稱之為“選擇透過性”。不過選擇透過性只有活的細胞的細胞膜也具有,細胞死亡,這種選擇透過性就喪失了。
記得在我們初中的學習中,我們通過實驗的方法來檢驗玉米的種子是否還具有萌發的活性(也就是說玉米種子是否還是活的),也就是利用細胞膜的這點特性。下面給大家如下材料,請你設計實驗來檢驗這些玉米種子是否還能萌發。
(投影)材料:玉米種子,紅墨水,鑷子,刀片,培養皿,燒杯,酒精燈。
(學生思考、討論、發言)
(投影)方法步驟:
1、將玉米種子放在20-25℃的溫水中浸泡36h。
2、取20粒已經泡漲的種子,將其中的10粒放在沸水中煮5in后,冷卻,作為對照的實驗材料。
3、分別取煮過和未煮過的玉米種子放在培養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線縱向切開籽粒,用稀釋20倍的紅墨水浸泡(以沒過種子為宜)。2in后,倒去紅墨水,用水沖洗籽粒數次,直到沖洗液無色為止(洗去浮色)。
4、觀察籽粒中胚的顏色。
(投影)結果預期:
未煮過的籽粒的胚細胞未被染成紅色;煮過的籽粒的胚細胞被染成紅色。
(胚細胞被染紅說明了胚細胞的細胞膜失去了選擇透過性,也就說明胚細胞死亡,不再具有萌發活性)
S:細胞膜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板書)
細胞作為一個個體的基本組成單位,對于一個個體來說,生活在外界環境中,與周圍的環境關系密切,不斷地與外界環境發生著物質和信息的交流。構成個體的細胞也應該是這樣的,只有這樣,細胞才能聯合起來組成能行使同一功能的組織,再構成器官……而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應該就是考系統的邊界——細胞膜。
T:(放映有關細胞間進行信息傳遞的動畫、圖片等,同步解說)
在多細胞生物體內,各個細胞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必須保持功能的協調。這種協調不僅依賴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也有賴于信息的交流。這種信息的交流大多與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有關。
細胞間進行信息交流的方式:1靶細胞(胰島素與靶細胞)2細胞間信息的傳遞(精子與卵細胞結合)3相鄰兩個細胞通過通道進入另一個細胞(高等植物細胞的胞間連絲)
過渡:通過剛才的學習,可以看到細胞膜的功能對于一個細胞的正常運作是必需的;當然細胞膜的功能除了上述介紹的三點,還有一些其他的功能,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在課下查找資料,也可以在后面的學習中逐漸了解,總結。
我們知道有什么樣的結構才可能具有什么樣功能,功能與結構是相統一的,那么,細胞膜具有什么樣的結構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
鑒于細胞膜的結構我們還會在第四章詳細學習,我們這里主要來研究細胞膜的組成,看看完成細胞膜功能的是靠細胞膜上的哪些成分來完成的。
(板書:細胞膜的成分)
T:我們要分析細胞膜的成分,首先要獲得細胞膜。那么,怎樣獲得比較純凈的細胞膜呢?
請大家閱讀課本40頁-41頁的實驗: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完成下面幾個問題的思考。
(板書: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問題:1、選用植物細胞好不好?
2、為什么選用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
3、細胞破裂后,怎樣分離出比較純凈的細胞膜?
4、歸納實驗的原理。
(學生進行實驗體驗,教師指導,后進行點評總結)
S:……
T:我們利用動物細胞在蒸餾水中會吸水漲破,細胞內的物質就會流出來,從而獲得細胞膜。再由于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以及其他膜結構的細胞器,所以,可以避免其他膜的干擾。最后利用離心的方法將細胞膜與細胞內的其他物質分離開來,獲得比較純凈的細胞膜。
T:現在細胞膜的提取過程大家已經體驗過來,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分析細胞膜的成分有哪些?怎么分析呢?
借助現在的科學技術手段,我們大可以通過先進的儀器分析得知,但是我們手頭上沒有大家能利用的儀器。我們有什么呢?請大家看下面的資料,來分析一下細胞膜的成分。
(投影:
1.發現脂溶性的小分子,例如酒精、甘油等很容易通過細胞膜;
2.如果用脂質溶劑處理細胞,發現細胞膜被溶解;
3.如果用蛋白酶來處理細胞,發現也能破壞膜結構。)
(學生討論、發言)
S:……
S:(歸納總結)細胞膜的成分中含有脂質和蛋白質。(板書)
T:好,大家一起來看課本,享受已經發現的研究結果: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此外,還有少量的糖類。其中脂質約占細胞膜總量的50%,蛋白質約占40%,糖類占2%-10%。在組成細胞膜的脂質中,磷脂最豐富。
通過這則資料,其實也告訴大家了一種研究物質組成成分的方法:酶解法。
我們在各種膜的研究中還發現,功能越復雜的細胞膜,其蛋白質的種類和數量就越多。這也和我們前面了解的蛋白質的功能是相一致的: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細胞膜的功能中也少不了蛋白質的一份!我們也將在后面章節的學習中,越來越多地了解細胞膜的各種成分在其功能中的具體作用。
T:好,這節課我們就進行到這里。
七、課后反思
對于這節課的內容,雖然有問題探討、有實驗,但是基于學生的生物學基礎,還不能很大程度的實現自我探究。就像“問題探討”中的問題,我認為有一些超出了學生的知識認識水平,所以,我采用提供一些直觀的資料,再由學生進行體驗,進行總結。
整節課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實現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進入老師的話題中,能夠緊緊跟上老師的腳步,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有學生自己的思考,不過,我想這樣的思考多數學生都可以,但是怎樣讓全部的學生都能夠做到這樣,還需要不斷的探討,這也包括課堂上的教師的積極課堂感染。
一堂課,是不是都是學生活動就成功了?我認為不!不管是傳統的,還是新課改,不管采用哪種教學方式,思維的引導很重要:我覺得只要課堂上,能夠使學生養成生物學的思考習慣就達到目的了,教是為了不教,就是要讓學生有自己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4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樺葉蛾類型變遷的事實,概述自然選擇學說,說明生物進化的原因,生物適應性和生物多樣性的原因,比較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異同。
(2)能力目標:通過學習模擬保護色形成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運用資料培養學生整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會比較的方法。
(3)情感目標:學習達爾文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和堅持真理的科學態度,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認同生物與環境和諧,生物和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培養學生保護生物圈,關愛生命的`情感。
2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八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關于遺傳、變異、可遺傳的變異、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的進化歷程等生物知識,并通過模擬探究實驗,形成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同時也通過多媒等輔助,盡量從學生提供直觀的圖片和資料,幫助他們學習本節知識,增加感性認識,認真組織活動,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盡量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3重點難點
重點:模擬和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概述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滲透環保教育。依據是:生物進化的原因和自然選擇學說是生物進化的核心內容,也是本課教材的主要內容。
難點:模擬和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依據是:過程模擬和分析較復雜抽象,需要教師的高效指導,需要同學間的分工合作,默契配合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評論
教學目標
1.明確英國曼徹斯特地區兩種顏色樺尺蠖的數量變化是由于環境變化而導致的。
2.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評論(0)學時重點
1.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的探究實驗。
2.通過模擬實驗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5
㈠.教材分析
“水中生活的動物”是新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的第一節內容。教材主要關注魚的形態、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安排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探究活動,以達到重點認識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這一目的。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通過兩個"觀察與思考"、一個"探究"實驗、一個課外實踐,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和呼吸的,進一步總結出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㈡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舉例說出幾種水中動物的名稱.
⑵闡明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
2、能力目標
嘗試完成“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學習活動,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在小組實驗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在探究活動中體會珍愛生命的情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㈢.教學重點
1.以魚為例,說明水生動物適于水生生活的特點。
2.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以及魚的呼吸器官。
3.總結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㈣.教學難點
1.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實驗及該實驗的組織教學。
2.運用以學知識,通過對“魚類呼吸器官及其作用”的觀察與探究,闡明魚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征。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應側重于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腦、動手,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本節的教法我選用了創設情境法,活動探究法,問題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法,對比法。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我采用的學法為觀察法,實驗操作法,小組討論法,總結歸納法。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情境導入]
播放有關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各種動物的影象資料,有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有活蹦亂跳的各種動物,還有飛翔在空中的小鳥……。
問題:如果按照生活環境分,我們可以如何劃分?
引出“水中生活的動物”“陸地生活的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以“水中生活的動物”為例來分析水生生物的特征。
播放水中生活的動物---魚的視頻資料來整體感知魚的特點。
⑴、如果陸生動物(包括人類)到水中生活會遇到哪些問題?
⑵、魚類等水生動物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⑶、都說魚兒離不開水,那么離開水會怎樣?水到底給了魚什么呢?
⑷、魚的種類多嗎?四大家魚是哪些?中華鱘有哪些特點?
隱含知識:
1.海洋魚類:表明魚的種類很多(多樣性)
2.淡水魚類:暗示我國的特有物種(獨特性)
3.要求:保護環境以及它們生存的水生環境.
[講授新課]
一、觀察魚的形態結構
1.觀察方法:由整體到局部,由單一變量到若干變量。
1.觀察外形:分析這些特征對魚類適應水生生活有什么意義?
2.再觀察局部:魚在游泳時每一種鰭是如何運動的,思考它們對魚的運動分別起了什么作用,并觀察魚在完成某一種運動時,各種鰭是如何配合的?
2.一個理念:結構決定功能
例如:1.梭形: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
2.魚鰭:與魚的運動有關,幫助魚在水中游泳。
3.側線: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探究】魚鰭的作用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討論交流
1.提出問題
魚的尾鰭有什么作用?(強調單一變量)
2.作出假設
假設魚的尾鰭可以是魚前進的動力,可以決定方向
3.制定計劃
⑴方法選用:選用直接剪掉尾鰭法,現象比較直觀
_直接觀察法:各種鰭在一起相互協調合作,因此直接觀察很難得出結論。
_模擬法:是科學探究中一種常用的方法。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采用這種方法。具有局限性。
局限性:1.氣球容易漏氣,而且水不容易灌進去,很難扎緊。
2.游動時,現象不明顯。
當用手按住魚前部時,魚的前進不明顯;當不按頭部時,魚頭就翹起來,感覺沒有方向感。
這個實驗可以作為課后作業,讓學生嘗試一下,提高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_捆綁法:魚體很滑,要想完成捆綁某個鰭的動作,操作起來有點難度,如果讓學生來完成,可能很難完成,因此做了幾點改進:
捆綁法的改進:
對于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中的實驗“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用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所提供的方法很多時候難以成功。為此,我對這兩個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改進一捆綁魚鰭時,教材提示用細線捆綁魚鰭,事實上宜用粗線、紗布條會更好些,不宜用細線,否則易造成對魚的傷害。而且用細線捆綁的,很少有綁成功的。另外捆綁時,為了盡量減小對魚的傷害,要注意用很濕潤的紗布包住魚頭,并不時要將魚頭浸入水中,以保證其正常呼吸。
改進二根據教材提示,只要用線分別捆綁魚的胸鰭、腹鰭、背鰭和臀鰭,就能探究出各種鰭的作用。事實上,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定性所受到的影響(見圖1)。為此我對這組實驗作了一點改進: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見圖2),可以發現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定性(見圖3)。學生經過這樣的操作,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探究出這幾種魚鰭的作用。
圖1: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觀察出魚的平衡性、穩定性所受到的影響
圖2:用手指從側面頂一下己捆綁好了的任意一種魚鰭
圖3:可以發現魚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穩定性
圖4:被塑料片綁了尾鰭的魚(上)稍一擺動,塑料片就滑掉;而綁了木片的魚很快便倒下,而且不能轉向和游泳
改進三教參上介紹用輕的塑料片捆綁魚的尾鰭不易滑脫,可事實上在實驗時也不容易捆綁成功,一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綁好,實驗后魚往往容易死亡;二是即使綁住了,但只要一將魚放入水中,魚身稍微擺動,捆綁的塑料片就會滑掉。用粗糙的薄木片捆綁效果較好,可以增大摩擦力,并且魚也不易受到傷害(見圖4)。
⑵實驗用具選擇:
_水槽選擇(不要用玻璃的,避免打碎)
_魚體大小選擇;7—10cm(由學校提供)
_剪刀、紗布
⑶分組實驗
學生共52人,分13小組,每組4人
每組提供兩條魚
1—2組,探究胸鰭的作用
3—4組,探究腹鰭的作用
5—7組,探究背鰭的作用
8—10組,探究臀鰭的作用
11—13組,探究尾鰭的作用
4.實施計劃
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觀看探究尾鰭的作用的視頻,與小組做出來的結果比較,得出結論。
5.得出結論:
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
魚游泳時,主要靠身體軀干部和尾鰭的左右擺動擊動水流產生前進的動力,其他魚鰭起輔助作用。魚在運動時,胸鰭、腹鰭和背鰭都有維持魚體的平衡的作用,尾鰭有決定魚運動方向的作用。
6.討論和交流:
⑴一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就一定正確?
⑵與實驗法相比,模擬實驗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課后作業]:讓學生課下完成模擬實驗的制作。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播放投影,檢查所學知識。
1.小河、池塘等野生品種的魚,身體的背面和腹面顏色是否一致?這有什么作用?
2.魚的身體兩側有一排鱗片上有小孔,這些小孔連起來構成一條側線,它有什么作用?
3.魚的身體表面都有黏液,知道黏液的作用是什么嗎?
4.魚體內有個白長囊狀結構叫做鰾,想想看,鰾的作用是什么?
[推進新課]
繼續探究,魚除了用鰭游泳之外,還有什么其它特征。
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各種魚放在小組水槽中擺放在桌子上進行分組觀察。
觀察魚的呼吸時,先觀察鰓的顏色和鰓絲的形狀,魚鰓之所以呈紅色是因為鰓上布滿毛細血管,所以人們買魚時可以從鰓的鮮艷程度判斷魚是否新鮮。鰓絲在水中呈舒展狀態擴大了與水接觸面,離開水鰓絲互相粘結、破壞了氣體交換的功能。魚一般不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而是通過鰓獲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魚兒不是離不開水”而是離不開水中的氧氣,所以養魚缸要經常換水,養魚池到了冬季冰封期間要打冰眼(結合書中實踐活動)因此,若水域污染對魚及其它水生動物十分不利(滲透環保意識)。
得出結論:魚的呼吸靠鰓來進行,鰓的結構包括鰓弓和鰓絲,這些結構有利于魚在水中進行交換氧氣。
本章還開設了新的實驗內容——“模擬實驗”,詳見書第四頁,這是一個新的實踐方法,特引起大家的重視,讓學生動手去模仿著做。訓練學生的悟性。參與是個體投身認識實踐活動的過程和基本形式,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其在教學中主體地位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說明酶在代謝中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情感】:通過閱讀分析“關于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技能】: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二、教學重難點: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重點);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難點)
三、教學用具:ppt幻燈片、實驗器材
四、課前準備
五、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引入問題探討
提出問題:與外界的化學反應相比,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有什么特點(條件溫和、效率高);在學習化學知識中,我們為了讓一些化學反應更容易地進行,會使用催化劑,那無機物催化劑和生物體內的催化劑在反應條件上,效率上有什么區別呢?閱讀問題探討內容,進行相關的討論
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二)實驗幻燈片展示:酶的本質學生閱讀《資料分析》部分,完成討論,并進行交流。
(三)酶的本質
方案一:指導學生完成實驗
方案二:指導學生閱讀實驗實驗,提出問題:
1.2號管發生了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引出活化能的概念)
2.3、4號管中,fecl3和過氧化氫酶起了什么作用。(說明催化劑并沒有并沒有提高分子的能量,而是把發生反應所需要的活化能降低了)
3.3、4號管中,哪個反應速度快?說明什么問題(說明酶具有高效性)方案一:學生進行實驗
方案二:閱讀相關的課文內容,展開討論,并回答問題。
(四)酶的特性1.復習實驗,指出酶的高效性,也可以給出一些數據加以證明
2.用例題說明酶的專一性。可以簡單介紹“鑰匙-鎖“學說
(五)探究活動:影響酶活性的條件指導學生完成探究活動的設計和操作
揭示酶促反應的條件:最適溫度和最適ph完成探究活動,并進行交流和表達
(六)小節讓學生畫概念圖
練習略
第2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一、教學目標:
【知識】:簡述atp的化學組成和特點
寫出atp的分子簡式
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atp化學組成的特點及其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轉化。
三、教學用具:ppt幻燈片
四、課前準備:讓學生到藥店了解atp藥品的性狀、功效。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引入、問題探討提出問題:前面學習過的能源物質有那些?這些能源物質被細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提供為細胞提供能量呢?
問題探討:螢火蟲發光的生物學意義是什么?螢火蟲為什么能發光?一個關于atp讓螢火蟲尾部重新發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質。回答問題(如糖類、葡萄糖、脂肪)
(二)atp分子簡介以及atp和adp的轉化展示atp的分子結構式,講授atp的分子簡式的寫法和含義。磷酸鍵水解放出的能量水平。
由atp脫去最遠離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講述adp可以和pi結合,吸收能量,形成atp的過程。,用幻燈片或板書輔助。adp轉化為atp所需要的能量的動物、人、真菌、大多數細菌通過呼吸作用、綠色植物通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圖表輔助)
學生隨教師的講授作出回應,特別是atp和adp相互轉化過程中,能量的變化。
(三)atp的利用理解:吸能反應與atp合成想聯系;放能反應與atp水解相聯系。
簡介圖5-7,細胞中能量的利用途徑。
(四)小結及例題什么是atp
atp與adp的轉化,及其能量的變化
例題略
第3章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2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理解)
說明細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討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理解)
【技能】:設計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學重難點: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重點);
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難點)
三、課前準備:知道兩個小組學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細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學用具:ppt幻燈片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引入回顧atp的生理功能,糖類、脂肪被細胞分解后把能量儲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鍵中。提出問題:有有機物進入細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體外,有機物與氧氣發生燃燒反應,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學家發現,有機物在細胞內也是通過復雜的氧化反映產生能量的。
引出細胞呼吸的概念回顧舊知識,受教師的問題所引導,進入新課。
(二)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對引導其他學生對參加實驗的學生進行提問,并進行歸納。(問題如:為什么選用酵母菌作為實驗材料,而不選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總結出結論:細胞呼吸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引導學生說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產生co2;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co2對實驗的設計、結果進行交流和表達,并回答老師和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有氧呼吸提出問題:在學習細胞器的內容中,和細胞有氧呼吸有關的細胞器是什么?闡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線粒體。用幻燈片展示線粒體的結構,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和表述,以問題作為引導:1.線粒體是由多少層膜組成;2外膜和內膜在形態上有什么區別,內膜的特點如何與線粒體的功能相適應;3.內膜和基質上有什么物質。
以幻燈片為輔助,講授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注意整理三個階段發生的場所、能量的變化、產物。
提出問題:有氧呼吸與有機物在體外燃燒放能過程比較,有什么區別呢?
簡單介紹有氧呼吸能量的轉化效率,可以讓學生來計算。一般內燃機的效率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為40%左右,其余60%左右轉變為熱能。回答問題(線粒體)
觀察線粒體的結構,并回答相關問題,并把多個問題的答案進行整合,得出線粒體適應有氧呼吸功能的結構。
學生閱讀相關內容,填寫表格,并進行分組討論后,分別講述有氧呼吸三個階段。
比較兩者的區別
分析有機物產傷的熱能的生理意義。
教學活動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四)第一課時小結及練習用幻燈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圖,指導學生完成練習略小組討論,完成概念圖
(五)無氧呼吸提出問題:人體所有的細胞任何時候都在進行有氧呼吸嗎?師生共同列舉一些無氧呼吸的例子(如馬鈴薯塊莖,水稻的根、蛔蟲、骨骼肌細胞在缺氧的情況下等
無氧呼吸的場所、過程、產物、能量的變化
以乳酸、酒為例子,講授發酵的概念。
通過用圖表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者的區別,指導學生概括無氧呼吸的概念舉出生活中遇到的無氧呼吸的例子
填寫相關的表格
以有氧呼吸概念為例子,嘗試總結出無氧呼吸的概念。
通過小組討論,嘗試找出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之間的相同、相異之處。
(六)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指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和討論。進行討論,或者自由發言,利用無氧呼吸的知識,解釋教材中相關的實例
(七)小結及練習
第4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3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說出綠葉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了解)
說出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了解)
說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認識過程(理解)
研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
【情感態度】:通過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過程,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見中的合理成分,還要具有質疑、創新和用于實踐的科學精神與態度。
【能力、技能】:進行有關的探究和實驗,學會提取、分離綠葉中的色素,在有關實驗、資料分析、思考與討論、探究等的&39;問題討論中,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綠葉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光合作用的發現和研究歷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應過程以及相互關系;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境因素。
難點:光反映和暗反應的過程;探究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環境因素。
三、教學用具:實驗材料;ppt課件
四、課前準備: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引入光合作用對自然界的意義:生成氧氣,進而緊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層;直接或間接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進碳的循環。
(二)光合色素實驗: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種類
講述光合色素的種類、吸收光譜
(三)葉綠體的結構通過圖片和問題的引導,講述葉綠體的結構及其適應光合作用的特點。對恩格爾曼的兩個實驗進行討論,并進行表達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利用學生初中學過的關于光合作用的反應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義。
引導學生對幾個主要的探索歷程資料進行閱讀,并找出相關階段的研究成果或觀點。特別講述用同位素追蹤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實驗
(五)光合作用的過程光反應:以光合色素捕獲的光能的用處入手,并輔以板話,能量的是水脫氫,并放出氧氣和產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強調了光反應需要的條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應:目的是二氧化碳獲得h,被還原成為葡萄糖。二氧化碳與c5化合物結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獲得了[h]被還原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繼續參與循環。歸納光合作用的本質:把利用光能,產生[h],把二氧化碳還原為葡萄糖,并把光能儲存在更加穩定的糖類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鞏固光合作用兩個階段的各種變化。以及兩個階段之間的關系。
教學活動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六)影響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關系設計情景,引導學生了解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溫度對植物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利用哈密瓜之類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關系。
(七)化能作用自養生物;異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過例子來講述葉綠體的苦惱。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7
一、教材分析:
《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ⅱ——遺傳與進化》(人教版)第七章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第二節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的第三部分知識。本節主要包括共同進化、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和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等知識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說明共同進化的概念2、說明生物多樣性產生的原因
2、能力目標:通過動畫、圖片觀察和文字閱讀,發展學生分析資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活動,學生形成“生物是進化來的”“生物的進化與環境密切相關”的思想觀點,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共同進化概念的理解和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本節內容了解很少,需要教師準備大量的素材,來讓學生了解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2、探究法、討論法、講授法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了解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教師活動:觀看bbc演化之旅、未來狂想曲片段,設問:地球上是如何產生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類型的?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進行大膽猜想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共同進化
1、生物之間的共同進化
2、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共同進化
二、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三、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分析事例一:
動物學家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奧蘭治河兩岸的羚羊進行研究時發現,東岸的羚羊群的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每分鐘竟快13米。為何差距如此之大?
經過觀察和科學實驗,動物學家終于明白,東岸的羚羊之所以強健,是因為它們附近有一個狼群,生存時時處于危險之中。
思考:
1、捕食者的存在是不是對被捕食者有害無益呢?
2、你還能舉出一些事例嗎?
實際上,捕食者一般不能將所有的獵物都吃掉,否則自己也無法生存,這就是所謂的“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聯系實際談談“精明捕食者”策略對人類利用生物資源有何啟示?
分析事例二:
結合課本圖7-9分析昆蟲傳粉的專門化對植物繁衍后代有何意義?
評價學生的發言,小結:蘭花和蘭花蛾互相影響,當蘭花的花矩變得細長時,只有吸管式的口器長的蛾能吸到花蜜,這些變異不斷積累,從而成為今天的這種蘭花和蘭花蛾。共3頁,當前第1頁123
過渡:不同生物之間在進化上密切相關,那生物的進化與無機環境的變化是否也有關系呢?
1、觀看植物登陸的影視片段,嘗試說出地球環境會發生哪些變化。
2、你還能舉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嗎?
小結: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共同進化。
不同物種之間影響既包括種間互助也包括種間斗爭。
無機環境的選擇作用可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導致生物朝著一定方向進化;生物的進化反過來又會影響無機環境。
通過漫長的共同進化過程,地球上出現了千姿百態的物種、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逐步形成了生物的多樣性。
展示生物進化歷程flash動畫
思考,討論:
1、最早出現的生物是哪一類生物?它們生活在什么環境中?
2、多細胞生物大約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它們生活在什么環境中?
3、最早登陸的生物是植物還是動物?為什么?
4、同今天你所看到的地球相比,寒武紀時地球上的生態系統有什么特點?
5、恐龍是什么時候滅絕的?物種滅絕對生物多樣性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6、研究生物進化的主要依據是什么?
7、有性生殖方式出現以后,為什么生物進化速度明顯加快了?
閱讀p125文字,畫出生物“進化樹”,交流后把“進化樹”補充完整。
閱讀p126,找出生物進化理論發展的幾個學說的主要思想,及其核心。
觀察圖片資料,小組討論歸納
交流
討論、交流
觀察圖片資料,討論、交流
觀看、思考、交流
思考、填空
分組討論、交流
討論、展示
閱讀,討論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
嘗試將所獲得的信息表達出來
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
進行“合理利用生物資源”的教育
學生歸納出不同生物之間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共同進化。
采用引導和啟發,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達到知識遷移。
學生歸納出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共同進化。
回顧前面的知識
承上啟下,順利過渡
訓練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表達能力。
訓練學生的分析、歸納、繪圖能力
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
(四)反思總結,
當堂檢測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并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到此我們把必修二的內容學完了,下一節我們重點學習必修三穩態和環境,同學們預習人體內環境的導學案,了解人體內環境的組成。
九、板書設計
第二節(三)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一、共同進化1、生物之間的共同進化2、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共同進化二、生物多樣性的形成1、生物多樣性的內容2、生物多樣性形成的進化歷程三、生物進化理論在發展1、核心:自然選擇學說中性突變理論2、發展:中性突變理論和間斷平衡學說十、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不僅在于讓學生了解生物多樣性如何形成,更在于讓學生對生物多樣性的現狀產生危機意識,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真正把保護生物多樣性落實到宣傳和付諸于行動上。學生在搜集、討論、交流過程中,面對觸目驚心的畫面、數據和素材,一定能產生情感的震撼與升華。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關愛生命、自覺保護珍稀動植物資源的意識會潛移默化地形成。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8
知識目標
1.說出達爾文生物進化學說的基本思想及意義。
2.描述加拉帕戈斯群島上地雀進化的原因及過程。
3.說出達爾文進化學說和其他生物進化學說的關系。
能力目標
1.知道達爾文論的實質。
2.能夠較準確判斷加拉帕戈斯雀的進化順序。
3.能運用達爾文進化理論解釋樺尺蛾的變化。
情感目標
1.學習達爾文細心觀察和實驗,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2.認同達爾文的進化學說,樹立唯物主義的自然世界觀。
課前準備
1.加拉帕戈斯雀喙進化的圖片。
2.要求學生通過資料、網絡等查詢有關生物進化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我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知道了生物是進化發展的,進化發展的證據有哪些呢?
2.生物進化的歷程是不是漫長的?生物進化的原因是什么?
導入新課
我們這節課就研究一下生物進化的學說
二、新授
生物進化的學說(板書)
(一)達爾文的進化論及生物進化的過程和原因
教師:同學們可能已經知道了達爾文,哪位同學能再介紹一下達爾文。
學生:(達爾文是英國博物學家,通過研究提出了被恩格斯贊譽為“19世紀的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的生物進化學說。)新課標第一網
教師:達爾文為了提出生物進化學說的建立做了哪些工作?達爾文是怎樣提出科學的進化理論的'?內容是什么?能否舉例說明?
學生1:達爾文在考察中仔細觀察所到之處的地質和生物,深入比較了化石動物和現存動物的相互關系等,在吸收前人進化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自然選擇學說。
學生2:地球上的生物一般都具有很強的生殖能力,但是由于食物和生活空間等條件有一定的限制,因而生物會為爭奪必要的食物和生存空間等進行生存斗爭。
學生3:達爾文進化論的實質就是競爭,誰能得到食物和生存空間誰就能夠生存下來。
學生4:這樣生存下來的都是在生存環境中獲勝的,能很好的適應環境,生存能力較強的。
學生5:老鼠的生殖能力很強,如果沒有生存環境的限制,那么地球早就是一個都是老鼠的世界了。
師總結: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也就是自然選擇,大自然是一個和諧的世界,原因之一是自然選擇。下面我們以加拉帕戈斯雀的進化過程為例研究生物進化的過程和原因。請同學們分組觀察加拉帕戈斯雀的進化圖片并討論。你們發現了什么?它們的進化主要原因為什么?設想一下如果加拉帕戈斯雀不改變取食的食物種類,將會發生什么情況?
學生1:加拉帕戈斯雀的喙發生了變化,有的粗而尖,有的尖而長,有的變得粗壯。
學生2:我們發現角質喙的變化都和它們要食用的食物有關,都是為了有利于取食。
學生3:可能是拉帕戈斯雀太多了,昆蟲不夠了,一部分拉帕戈斯雀不得不改變所食的食物種類。如果不是這個原因可能加拉帕戈斯雀的喙就不會發生改變。
學生4:我們認為如果有些拉帕戈斯雀的喙沒有變化,又找不到它們原來食用的昆蟲,它們有可能會被淘汰。新課標第一網
學生5:留下來的都是一些能適應環境,生存能力強的拉帕戈斯雀。
看課件:長頸鹿的進化過程。
教師:在長頸鹿的進化過程中,誰對其進行了選擇?你能否運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解釋這個現象?
學生:(略)
教師:在激烈的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都被淘汰的過程,稱為自然選擇。生物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在現實生產中人們用人工方法培育出了許許多多的動植物新品種,這是人工選擇的結果。與自然選擇相比,人工選擇有目的性強,速度較快的優點。有關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外探究一下。
(二)其它的生物進化學說
教師:地球已有46億年的歷史了,在人類的出現大概是近幾千年的事,誰也無法再現歷史,因此對生物進化的學說有許多種。同學們能不能根據你查的資料,議論一下其它生物的進化學說呢?
學生1:“綜合進化學說”這是一些科學家在達爾文生物進化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
學生2:還有“分子進化學說呢”,這些科學家認為生物基因在每一代都會有微小的變異,達到一定的程度最終導致生物的進化。
學生3:我們認為“綜合進化學說”要更科學一些,因為我們在上冊學到了,生物有遺傳也有變異。
學生4:那時科學還沒有那么發達,遺傳學還沒發展到現在的程度,新的進化理論是對達爾文進化論的補充和完善。
教師總結:真理需要不斷的在實踐中發展和充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在達爾文的進化理論上發展出來的新的進化論,使人類的生命科學理論更豐富、更完善。相信在你們青少年的努力下生命科學之謎會逐漸被揭開。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9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必修三第四章《種群和群落》的第四節《群落的演替》,本課內容較簡單,包括演替的類型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兩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層次上分析生命系統的發展變化,后者是探討人類在這方面的作用,體現STS教育思想。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觸過許多與此相關的自然現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也比較高。鑒于上述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采用問題導學法,利用圖解、課件和模型制作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加強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②?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③?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2.能力目標:
①?通過群落演替的過程培養學生要用“動態發展”的觀點來分析事物。
②?從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現象中來分析新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全面獨立分析問題的習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從以前的圍湖造田、毀林開荒到現在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湖,要讓學生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四、學情分析
學生前面學習了有關群落的結構特征,在此基礎上再學習群落的演替相對來說較為簡單。對于群落的演替過程較難理解,需要教師指導并詳細講解。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3.多媒體教學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群落的演替,完成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教師:群落是一個動態系統,它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群落中物種結構相對穩定。但是,當群落結構受到干擾或破壞,一些種群落消失了以后,總會有其他一些種群來占據這個群落的空間,經過一段時間,又會有另一些種群興起,逐漸取得優勢。群落演替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總是向著群落恢復相對穩定狀態的方向進行。下面閱讀教材P78[問題探討]相關內容。
設計意圖:步步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明確學習目標。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演替的概念和類型?
學生閱讀教材P78-79相關內容,查找演替的概念并嘗試理解,結合教材圖4-14,分析討論完成教材P78下方思考與討論中的問題,并總結光裸的巖地群落演替的過程。
“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與“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過程相比較,分析共同點與不同點。提示學生思考:農田是人類對自然群落進行改造的產物,在農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復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學習了這兩種演替類型后,引出“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觀察圖片并討論,小組內進行探究,分析并總結演替的類型及特點。
生物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20
第5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情境創設復習引入
新課學習
第一環節:生態系統穩定性
第二環節:
1.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
2.探究:草原生態系統是如何維持穩定的?
第三環節:知識遷移應用
鞏固復習
組織學生觀察并且指導觀察方法,找出生態瓶中的食物鏈。質疑:為什么有的生態瓶中的生物存活時間較長,有的生態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
1.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引導學生找出凱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并參與尋找活動。
2.提問:1906年以前的凱巴森林是什么狀態?(PPT展示)
(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多元評價教師參與學生小組討論并且引導學生分析)
3、解釋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具體內容。
4、1906年以前的凱巴森林為什么能維持穩定?
5、分析為什么有的同學制作的生態瓶中的生物能生存較長時間?
6、歸納概念并板書。
問題串設計(PPT展示)
1.圖中哪種生物數量最早達到第一個高峰?你對此怎么理解的?
2.哪種生物數量最后達到高峰?能不能改變它的先后順序?說明你的理由。
3.你從圖上還能看出什么規律?能解釋這種規律嗎?
4.與你小組同學交流一下這種規律對生態系統有什么作用?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制定活動規則及過程并且組織好教學。
規則如下
a.每人準備草、鼠和狐貍的三種頭飾。
2b.出場順序按草→鼠→狐貍,數量有少到多表示生物數量變化。
c.扮演草的同學被扮演鼠的同學抓住就表示吃掉了,這個同學則換成鼠的頭飾表示草減少鼠增多,以此類推。
d.當后一種生物多于前種生物1比2時捕食停止,并有部分學生換成另一種頭飾表示這種生物部分死亡。
e.被捕食的‘鼠’中約有3份換成‘草’1份換成‘狐貍’。游戲進行到大致恢復到原來的比例時結束。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1、通過上面的游戲你能說出為什么草原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嗎?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84頁,有關生態系統具有一定自我調節能力的內容。并板書。
1、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所做的生態瓶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
2、下面生態系統能保持穩定嗎?(PPT展示生態系統圖片)
1、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什么?
2、你有什么感悟?
作業:學案練習
【板書設計】
第五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概念
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自我調節能力
1、負反饋調節——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2、自我調節能力的限度
三、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四、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五、設計制作生態缸,觀察其穩定性
小組討論與交流。觀察課前制作的生態瓶,交流制作過程,找出有關的食物鏈(各小組交換生態瓶)。
閱讀課本82頁活動“分析凱巴森林被破壞的原因”資料的第1自然段,并寫出凱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1、閱讀書本84頁有關草原生態系統維持穩定的內容,分析寫出其中存在的食物鏈,
2、對圖“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曲線”的進行解讀。
學生討論后回答
3、閱讀課本85頁[小資料]‘遠渡重洋的屎殼螂’
提出問題:草原上的各種生物數量應該有什么樣的關系時,該生態系統才能維持穩定?
作出假設:草原上的各種生物的數量達到一定比例時,草原生態系統才能維持穩定。
學生回憶再現本課核心內容。
學生回答自己的收獲進而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提高環境保護意識1.了解學生課外實驗情況進行評價。
2.讓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更好的引入新課題。
通過學生對生態瓶和書本“活動”資料的分析,提供充分的背景材料有利于學生對重點概念的建構。
促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上來,關注學習過程。這樣形成的概念將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而不是空殼概念。
“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本質內涵比較抽象,通過資料的閱讀討論,問題竄的設計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建構,同時也提升了學生技能。
體現了探究學習的理念
通過形象的活動使學生對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更深的理解。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創新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氛圍。
歸納提升形成能力
通過學生回憶議論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識記,認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保護環境的意義。
教學反思
1.上課前組織學生自制生態瓶活動,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也使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2.上課時通過對自制生態瓶的觀察質疑,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從一開始就緊緊的抓住了學生,課堂上可以看到學生躍躍欲試的情景。
3.新課教學中將學生這種情緒引導到對教材活動資料的分析上來,凱巴森林中大多數肉食動物被捕殺而黑尾鹿數量先增后降的現象再次引發學生思維沖突,情緒再次被提升。
4.課堂中一系列的問題將學生思維引向深入,實現了從感性向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飛躍。學生思維處于積極的狀態,實現了課堂的高效性。
5.角色扮演的活動將課堂推向了高潮。學生經歷了知識建構的洗禮,較好的情感體驗從而有一種心身愉樂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