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設計反思簡短
初中地理教案設計反思簡短篇1
(一)教材簡介
《地質災害》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上冊第四單元《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中的內容。地質災害的種類很多,從課時容量考慮,教材有選擇地講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災害本身的基本知識、危害、地質災害之間的關系以及地質災害的防御等內容。教材將這一內容安排在自然環境部分之后、人類活動部分之前講述,主要是突出它在人類活動中的不利影響,人類不合理活動引發的自然災害以及防災減災措施。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及其與人們生活和生產關系的密切程度;特點之二,是從有利于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這與全書以闡明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為主線是相吻合的。
(二)理出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知識目標:了解地震、火山爆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危害,以及進行監測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1、培養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2、培養分析知識點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結構的能力;3、培養把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即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德育目標:樹立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以正確態度對待地質災害的發生
(三)點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如果能抓住各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質災害知識點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要把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為教學的重點.通過對各種地質災害的分析,歸納總結出地質災害的基本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習的主體――學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質災害的一般規律。
地質災害就其個體而言,有著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從總體上看,它們之間以及與其他自然因素之間有著明顯的相關性。教材以動態和聯系的觀點分析了地質災害三方面的關聯性,學生在學習中普遍會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分析既是本節教學的重點,也是本節教學的&39;難點。教學時要密切聯系已有的知識,引導學生利用視頻和圖片,把突破難點的過程當成鞏固和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和綜合應用的過程,當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從而全面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四)優化出教學方法和手段
我們的學生基本上都沒有經歷和目睹各種地質災害發生過程,我們也不可能讓學生親臨地質災害現場觀察、體驗后進行教學。但可以在網絡環境下,充分的收集資料、信息,采用多媒體演示手段,強化對學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通過視頻素材和各種圖片資料使學生觀察到地質災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點,運用類比引導學生建立知識結構,指導學生討論各種地質災害的一般規律,歸納出地質災害的相關性,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進而提高對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防御重要性的認識。因此,這節課可采用綜合運用視頻演示、講授、自學、討論并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應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五)教學程序安排
從以上分析,本課教學應以了解、學習研究地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從而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由于本節內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較多,教學容量大,我們教師要注意控制教學進度,以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在導入新課時,一般我都是采用直奔主題的方法。
2、新課教學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25~30分鐘。
以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為指導思想,列舉現實生活、生產中的事例進而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征,再介紹說明研究地質災害的重要性及現實意義。例如播放視頻――印度尼西亞地震發生后的視頻片段,構建學生對地理圖像的直觀感悟能力,進而稍詳細地以地震為例,強調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系,研究地理學離不開觀察和分析,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礎又是學生認知的起點。在讓學生觀察時,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地質災害,讓學生的思維直接進入新課的軌道。講授地質災害應著力通過現實生活的實例創設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獲得更多感性認識,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迫切性,強化對學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加深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在培養能力方面可按大綱要求,還應包括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方面。教師從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入手,在有豐富的視聽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閱讀課本第117頁~118頁,以學生自學活動為主,老師只要能較好地引導學生,就可以較順利地啟發學生思維,適時加以歸納總結,學生便可以較好地掌握教材對四種災害的表述方法,即從成災原因、災害本身的基本知識以及危害,形成對教材內容的整體認識,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和概括能力。本人認為教材的內容顯得過于簡單,教師不必過多的講述。而由于采用多媒體教學,擴大了課堂容量,從而補充了不少資料和知識,如“我國的地震”、“影響地震烈度的因素”
初中地理教案設計反思簡短篇2
教學目的:
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了解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森林的環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生的嚴重生態問題。
教學難點:森林的環境作用。
教具: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著很多毫毛、頭發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于地球來講,什么是她的“毛發”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森林的經濟效益(板書):由于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才提到的經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據,以及森林對環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森林作用的數據
森林的環境作用
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
調節大氣成份
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粉塵34噸
凈化空氣
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100噸水,化為水蒸氣
增加空氣濕度
通過上述的填圖,使學生知道:森林具有調節大氣成份,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因而,它被稱為“環境的肺臟”。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1:(護田林帶防風動畫示意圖)注:圖中沙塵應該和風畫在一起,為表示清楚而畫在上面,線的疏密表示風的強弱。沙塵的多少受風力大小的制約。
教師問:圖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過分析:由于森林帶的阻擋,使強大的風變為微風前進,從而避免了大風對莊稼的危害;同時,風中的沙塵因風速降低而沉落。
學生回答:防風固沙,保護農田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2:(護坡林帶保持水土動畫示意圖)注:圖中箭頭的粗細和顏色的深淺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徑流中泥沙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被森林阻滯后,泥沙逐步沉積在坡上。
教師提問:減少的那部分徑流到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森林阻滯,水的流速減緩,大量的流水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結論:護坡林帶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長流。
除此之外,教師提問:森林還有哪些功能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森林還有調節氣候,減弱噪音,美化環境等作用,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那么,森林資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狀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森林資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通過以上學習掌握,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為“地球的毛發”,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
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于森林的破壞,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著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各國制定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遙感技術監控森林火災。
那么,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1.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3.把此片森林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并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的環境因此而惡化。為改變現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設計反思簡短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讓學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個基本方向,并且學會在不同類型的地圖中判斷方向的不同方法。
(2)了解圖例和注記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在地圖上判斷方向,能在野外辨別方向;會繪制教室平面圖和校園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所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
在不同類型的地圖中判斷方向的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
在經緯網地圖和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
二、教學過程:
三、教學時間:三課時
四、教學方法:講授法、講演法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1.學生打開繪圖本,標注當天的日期,依慣例寫出太陽直射在哪個半球、晝夜長短的情況。
2.問上課的此時我們看太陽是往哪個方向看?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提問】養成記地理日記的習慣;復習舊知,從生活中引出今天的課題。
過渡:
在陌生的地方(野外)怎樣判斷方向?學生交流
我們今天主要來研究地圖上的方向。
【學習目的】體驗生活中的地理。
新授:
(一)一般地圖的方向判斷
你會在地圖上判斷方向嗎?你會判斷不同地點的相對方向嗎?教師板圖。
學生說明判斷方向的步驟和關鍵點。
【設計】1.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判斷方向的方法。2.一般地圖方向的判讀對學生來說最大的難點是“參照點”問題,所以,講清楚參照點是關鍵。
(二)有指向標地圖的方向判斷
1.所有地圖的方向都可以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嗎?(展示學生中秋節搜集的門票地圖,用箭頭標注了北方。)
2.為什么有的地圖要標注指向標。
3.怎樣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
學生同桌交流、回答。
4.通過學生總結。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判斷指向標地圖方向的.方法。
(三)經緯網地圖的方向判斷
1.還記得經線和緯線指示的方向嗎?(經緯儀教具展示不同角度看經線緯線的指示方向)
2.怎樣在畫有經緯線的圖上判斷方向呢?板圖展示。(復習舊知,期待做錯的同學說出或畫出自己的想法)
4.學生練題
學生回答。學生板圖畫方向。
【設計目的】1.經緯線地圖方向的判讀是難點,尤其是兩極地區的地圖判讀,畢竟,對于七年級的小孩子來說,空間想象力是很有限的,教具的適當運用,可以化難為易,直觀、生動的展示難點內容。2.鼓勵學生說出錯誤答案,對他和其他同學都有好處,老師能從中發現問題所在,使教學更有針對性。3.編題可鍛煉學生從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是知識和能力的提升。
(四)小結
生活中有這樣一句話:“找不到北了。”來說明找不到方向、摸不清頭緒、不知怎么做等等。這句話對你今天學習方向有沒有啟發呢?
初中地理教案設計反思簡短篇4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理解氣溫變化規律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學準備
大屏幕、投影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請同學們根據當天的天氣狀況大致估計一下今天的氣溫是多少度?
關于氣溫大家想了解哪些內容?
(板書)一、氣溫與生活
(提問)大家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現象是與氣溫有關的?
學生討論,閱讀書上例子,說明氣溫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提問)我想問大家這樣一個問題,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氣溫是變化的還是無論在任何時間或任何地方都是不變的?
可從空間與時間上進行多方引導,例如:一天、一個月、一年,國內與國外,我國南方與北方等等,得出結論。
(板書)氣溫的變化
(副板書)午熱晨涼,冬寒夏暑
(提問)通過這句話你能得出一個與氣溫有關的什么結論?
我們在研究氣溫的`變化規律時,經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氣溫的值,請大家閱讀課文,自己都有哪些值,這些值是如何得出來的。
常用于描述氣溫的值有:日最高氣溫、日最低氣溫、日平均氣溫、月平均氣溫、年平均氣溫,這些值都是通過觀測與計算得來的。
(提問)氣溫是如何觀測的?(視頻鏈接:氣溫觀測和記錄)
(提問)讀圖“氣溫日變化”和“氣溫年變化”圖,回答大屏幕上的問題。
圖上縱坐標代表什么?橫坐標代表什么?
讀出一天中最高與最低氣溫出現的時刻及讀數。
日最高氣溫與日最低氣溫的差叫什么?
讀出一年中北半球陸地上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出現的月份與讀數。
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叫什么?
(展示圖片)出示孟買和亞庫茨克兩地氣溫年變化曲線圖,讓學生比較兩地氣溫年較差大小,并氣溫年較差與氣溫年變化大小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氣溫年較差大氣溫年變化就大,反之則相反。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
一、氣溫與生活
氣溫的變化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學會閱讀氣溫分布圖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會閱讀氣溫分布圖。理解氣溫分布規律。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學準備
大屏幕、投影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閱讀氣溫曲線圖,今天請大家根據所給數據親自繪制一張氣溫曲線圖。(南半球某地氣溫資料)
提問:這幅圖的形狀與我們上節課閱讀的氣溫曲線圖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說明什么問題?
南半球為波谷形,北半球為波峰形;
南北半球季節相反;
不同地點在同一時間的氣溫不同。
板書:三、氣溫的分布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的等溫線特性示意圖
提問:回憶等高線的概念,了解什么是等溫線。
等溫線上各點氣溫是否相等?
等溫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高溫中心還是低溫中心?
等溫線的疏密與氣溫變化之間是什么關系?
相鄰兩條等溫線的差。
大屏幕或掛圖展示世界一月氣溫分布圖(動畫鏈接: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提問:從赤道向兩極氣溫是如何變化的?
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以北回歸線為例觀察海洋和陸地氣溫有何差別?說明什么問題
冬季,海洋氣溫高,陸地氣溫低;夏季相反。
爬山時,感覺山頂比較涼爽為什么?
(學生討論)
()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攝氏度。
(新課結束,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三、氣溫的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設計反思簡短篇5
時間匆匆而過,回顧半年來的工作,除了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外,還要參加各種主題教育培訓,各級教研活動和繼續教育。閑暇之時,還要習慣性的作好自我充電,不僅廣泛涉獵地理學科知識,而且認真研究現階段新課改教育思潮。
下面簡述一下本人半年來的具體工作:
1、緊抓課堂教學不放松,向45分鐘要質量。上好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了上好課,我認真做好下面的一系列工作:
⑴課前準備:綜合考慮,認真備課。
① 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學生。為此,我除了讀好教師用書之外,經常上網搜索有關地理方面的知識,包括課例,反思,經驗,課件,試題和純知識材料等等。
② 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根據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等行為的指向,制定相關的教學策略,預設想適應的教學過程,創設學生可能需要的討論活動,使學生能積極的,自主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另外還要估計到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可能會有遇到哪些困難,教師應及早的采取哪些相應的預防措施。
③ 考慮教法,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怎樣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本學科知識。讓所有的學生都動起來。并且把這種好的學習習慣延伸到課外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這是我經常在備課中思考的問題。因為我很清楚,學生僅憑幾堂課和幾本課本是學不好地理的,地理是縱橫萬里的一門學科,尤其有一些地理知識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 ,所以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知識閱讀習慣,顯然與教師高效,靈動,睿智的教學方法有關,只有有好教法的好教師才能培養起學生這種習慣。
⑵課堂教學:隨機應變,激情演繹。
教師 一切的學習與準備都是為了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師生最重要的對話平臺,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要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了,克服重復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地理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布置好有趣的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
2、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初中的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并使這一工作貫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后進生的轉化上,對后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或幫他們整整衣服。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初中地理教案設計反思簡短篇6
教材分析:
對一個省區的介紹,其自然環境的概述是必不可少的,是介紹其他各方面的基礎。本區首先介紹了海南省自然環境。從教材左上角的一幅小圖介紹海南省在我國的位置,結合地圖,可看出其地理位置特征,隨后介紹了其范圍和海南島面積。教材通過"海南島地形圖"結合文字描述介紹了海南島的地形特征和水系特征。地形和水系特征是相輔相成的,中高周低的地形特點使海南島水系呈放射狀流人南海。海南省地處熱帶,屬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又受海洋影響,具備一定的海洋性氣候特征。總的來說是以冬季暖熱,夏季高溫多雨為主要特征。這種氣候特征決定了海南省農業以熱帶作物為主,加之風景秀麗,使其成為我國熱帶風光旅游勝地。從這一角度看,海南氣候特征是本節難點。海南省獨特的。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是本節的重點。濃郁的民族風情,是與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相關聯的,也是海南旅游資源的一部分。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
在我國南部有一島嶼,因交通閉塞,人煙稀少,歷代封建帝王都將此作為流放犯人的地方,內陸的,人們把它視為天之涯,海之角,有去無回,故有"天涯海角"之稱。你知道它是我國的哪一島嶼嗎?
方案②:
用多媒體播放海南的藍天碧海、沙灘椰林、紅樹林、珊瑚礁等熱帶風光及具有海南特色的黎村苗寨、篝火歡歌等民族風情的錄像片。引人對海南省新課的講授。
在講述海南省"自然環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用多媒體投影儀展示"中國政區"圖(或出示"中國政區"掛圖X請一個學生指出海南島、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2.結合地圖說出海南島的地理位置。(海南島是我國第二大島,位于祖國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相對,東部和南部瀕臨南海,是我國最年輕省份,也是省級經濟特區。
3.展示"海南島地形"掛圖,進行以下練習:
(1)找出五指山、萬泉河、黎母嶺、昌化江、南渡江。
(2)海南島地形有何特點?水系有何特征?
(3)這種地形特點同水系特點有何關系?(海南島中高周低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海南島水系呈放射狀流人南海。
3.結合"中國政區"圖,請學生描述一下海南所處緯度區域、當地的氣候特點。(海南島屬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又深受海洋影響,高溫多雨為其主要氣候特征。全年無冬,最冷月的.平均溫度為16~24℃。
在講述海南省"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時,按下列步驟進行:
方案①:
(1)為什么海南省農業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
(2)海南省有哪些主要熱帶作物?
(3)海南省有哪些熱帶水果?
(4)為什么海南漁業資源豐富?你知道有哪些水產品嗎?
(5)完成教材p.67活動題1,了解海南豐富的鹽業資源。
方案②:
2.用多媒體展示天然橡膠、椰子、胡椒、咖啡、腰果、劍麻、檳榔、菠蘿蜜、芒果等熱帶作物畫面。
3.出示椰子、胡椒、腰果、擯榔、菠蘿蜜等實物。(教師可去超市預先購買)
講述海南省"旅游資源"時,可按以下步驟:
1.用多媒體播放海南的藍天碧海、沙灘椰林等熱帶迷人風光,及黎村苗寨,黃火歡歌的民族風情片段。老師可補充講述:在現代旅游業中,有所謂"三S"指的是太陽、海洋和沙灘這三種最受人們歡迎的旅游資源,而此三者都與海濱有關。中國海濱旅游最大的潛力在海南,這里一年四季都適宜海水浴。
2.討論:海南有哪些豐富的旅游資源?(對照教材"海南島地形"圖)
3、指導學生完成教材P66活動題3和P67活動題2。
附板書:
一、自然環境特征
1.地理位置
2.范圍面積
3.地形特點
4.水系特征
5.氣候特點
二、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
三、豐富的旅游資源
1.秀麗的熱帶風光
2.濃郁的民族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