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萬能地理教案設計
初中萬能地理教案設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培養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和圖片說明澳大利亞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養學生運用地圖說明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點,并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澳大利亞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說明澳大利亞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
4.初步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說明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對其農牧業和工礦業發展的影響。
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讀取信息、分析信息,運用比較和綜合的方法,概括總結某種地理事物規律的能力,判讀和分析地圖的能力,通過知識遷移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學習掌握,培養學生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價值觀念。
教學重點
1.澳大利亞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
2.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特點。
3.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學難點
1.澳大利亞農牧業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2.澳大利亞工礦業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比較綜合、解說等方法。
教具準備
1.有關澳大利亞錄像資料。
2.實例圖片。
3.自制電腦課件。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歌曲《浪跡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亞人文和景觀的特色圖片。教師出示《悉尼歌劇院》圖,創設情境,引出澳大利亞之行。
板書:澳大利亞
[講授新課]
過渡語:今天我們要去澳大利亞旅行,開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電腦展示:課本73頁圖8.35澳大利亞在世界中的位置
學生活動:
①學生在圖上找出澳大利亞。
②以它為中心,找出與澳大利亞相鄰的大洲和大洋。
提問學生:在我們開始澳大利亞之行之前,請你談一談,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學生回答:服裝、飲食、語言、貨幣等方面做準備。
過渡語:第一站我們到悉尼去參觀野生動物園。
教師提問:你知道澳大利亞有哪些特有生物嗎?
學生:袋鼠、鴨嘴獸、考拉等。
教師:這些動物長什么樣,他們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動物園。
電腦展示:動物的圖片。老師做簡單介紹。
袋鼠:是澳大利亞的標志,是澳大利亞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風景。你們看,前面那只袋鼠正拖著美麗的長尾巴,懷藏可愛的“小寶貝”,跳躍著前進在澳大利亞廣袤的牧場上,整潔的城市里。
鴯鹋: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不過它比鴕鳥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之一。不過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會飛翔,但善于奔跑,有“飛毛腿”之稱,并能連續長跑,因此贏得了“長跑運動員”的聲譽。
鴨嘴獸:它是哺乳類卻會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處在于它亦獸亦魚,而又非獸非魚。它是水陸兩棲動物,它通過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鴨嘴獸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學家經過多年的爭論,才將鴨嘴獸列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動物”。
樹袋熊:與我國大熊貓相媲美。它長著一張胖乎乎的孩兒臉,一個黑黝黝的大鼻子,一雙黑豆似的圓眼睛,兩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愛、憨態可掬。它們雖然屬于走獸,但幾乎從不下地行走,它們吃在樹上,睡在樹上,以樹為家。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點?
學生回答:很古老。
教師提問: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亞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試著用大陸漂移說的觀點解釋一下。
電腦展示:大陸漂移的圖片。
分段提問:
1.澳大利亞大陸約在什么時候與其他大陸分離的?
2.澳大利亞大陸長期孤獨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這對生物的進化會產生什么影響?
3.引申思考:實際上,長期處于孤立狀態的大陸,不僅僅是澳大利亞大陸,還有南極大陸,為什么澳大利亞大陸有那么多特有動物,而南極大陸卻很少呢?
學生活動:討論。
學生回答:
1、6500萬年前。
2、會減緩生物進化的速度。如果這些動物又沒有生存的天敵,就能夠生存至今。
3、南極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氣候寒冷環境惡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發展。
老師補充小結:由于澳大利亞遠離其他大陸,海洋阻礙了各大陸間的動物遷徙與交流,使舊大陸上的高級食肉猛獸,如獅、豹、虎、狼等無法自己遠涉重洋來到這里,也使這些古老動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獨特位置是澳大利亞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個重要原因。
板書: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總結過渡:澳大利亞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海,面積768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幾千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就同其他大陸分離,孤居一方,獨立發展。長期以來,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演化緩慢,又沒有大型食肉天敵的侵擾,許多珍奇的原始動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現在,我們一起來體會“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的真實含義。
學生活動:一名學生模擬播音員給大家朗誦課本74頁資料。
師生互動:老師提問,學生齊答來幫助學生抓住資料當中的關鍵詞語。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有多少種其他大洲沒有的植物?
學生齊答:9000種。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有多少種其他大洲沒有的鳥類?
學生齊答:450種。
老師提問:全球有多少有袋類動物分布在這里?
學生齊答:全球150種除了南美洲有幾種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
板書:種類繁多
過渡:參觀完悉尼動物園,下面我們去墨爾本,參觀牧羊場。
電腦展示:墨爾本《牧羊場》的圖片和視頻。
教師講述:這是澳大利亞墨爾本附近的牧羊場,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
設置懸念:澳大利亞盛產羊和羊毛,這是世人皆知的事實。然而①澳大利亞是從何時開始發展養羊業?②又是誰最先把羊這種澳大利亞大陸原本沒有的動物引入這塊樂土的?
學生回答:18世紀后期,歐洲的殖民者隨船帶到澳大利亞29只綿羊。
教師提問:為什么澳大利亞非常適合綿羊的生長和繁殖呢?
學生:氣候、地形適宜。草多,沒有大型食肉動物。
電腦展示:展示《澳大利亞地形》空白圖。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的地形東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異?
學生回答: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原。
電腦展示:視頻,補充大自流盆地相關知識。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亞牧場主的話,如果僅從地形的角度來考慮的話,你準備把你的牧羊場建在何處?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圍欄放牧。
電腦展示:《澳大利亞的氣候》圖片。
教師提問:說出澳大利亞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回答: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氣候。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亞的牧場主的話,如果僅從氣候的角度來分析的話,你又準備把你的牧場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綜合地形和氣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學生自由討論。
學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熱帶草原氣候區,東南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西南部的地中海氣候區。
電腦展示:《澳大利亞農牧業的分布》圖。教師提問:澳大利亞的養羊業有幾種方式?
學生:兩種。一種粗放牧羊帶,一種是綿羊與小麥混合經營帶。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總公司的經理的話,如果你們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麥的話,你覺得這些工業原料應來自于澳大利亞的哪些地區?
學生回答:東南部和西南部。因為那里是羊毛和小麥混合經營帶。
過渡:同學們,我國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們知道澳大利亞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嗎?(學生看書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國的1/45。澳大利亞國土面積是多少?(768萬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亞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澳大利亞的農場規模很大,一般可以達到幾千公頃。這么少的人要管理這么大的農場,那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呢?
學生結論:農牧業生產高度機械化。
老師:時間差不多,旅行快結束,請學生總結這節課主要學習的內容。
思維拓展:澳大利亞發展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學生回答:
1.發展特色農業。
2.農牧業機械化,提高糧食產量。
初中萬能地理教案設計篇2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本節內容突出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探究人與環境的關系對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特地制定了如下的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自然災害的概念,認識我國自然災害的分類;
2.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的分布及成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指導學生整理分析資料,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和對待自然災害,學會自我避災。
通過以上對教材地位和作用及教學目標的分析,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分析我國常見自然災害分布及成因。?
二、說學情
八年級學生能合作、善實踐、喜活動、求知欲較強,對知識的需求已經由表象向本質過渡。
三、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教法主要包括講授法、合作探究法和小組討論法等。
本節課學法整體上注重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播放臺風“山竹”登錄時的視頻,提出問題“什么是自然災害”,導入新課。
視頻的播放,滲透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理念,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
環節二:講授新課
1.自主學習識災害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找出自然災害的概念,認識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并進行分類。舉行災害連連看的小游戲,引導學生進行連線對應。
自主學習的方式,培養了學生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能力;小游戲的引入,幫助學生加深對自然災害概念的理解。
2.合作交流析特點
多媒體呈現我國自然災害分布圖,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得出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廣的特點。
小組討論的方式,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及合作學習的能力得以提高。?
3.角色體驗學自救
通過多媒體展示豐富的圖片、詳實的文字資料,學生通過同桌合作歸納總結我國防災減災的成就。
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向學生介紹避災方法。隨后學生通過角色體驗的方式,創設虛擬地震來臨的情況,學生根據總結的避災小知識虛擬逃生做法。
這樣的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樂在其中地掌握了防災自救的技巧,真正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環節三:課堂小結
組織“自然災害知多少”知識競賽,幫助學生鞏固和掌握本節課所學,既新穎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環節四:布置課外作業
課下分析家鄉主要受哪些災害的影響,并分析應當如何應對。
這樣的作業,與鄉土地理結合,增加了學生對家鄉的了解,真正將課堂所學延伸到課下。
如此設計讓學生將課堂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可以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主要展示了本節課三大框題的主要內容,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本課內容。
初中萬能地理教案設計篇3
世界居民和國家
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是要讓學生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主要種族和民族,以及他們的分布狀況;了解世界各地區語言的使用與宗教的信仰情況;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國家數以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各大洲的分布。
2.本節還介紹了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
教學方法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1.讓學生觀看世界各地風土民情、宗教、人種方面的錄像,然后鞏固重要知識點,在隨堂作業中反饋。
2.按教材順序講解課堂知識的同時,穿插講解一些風土人情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2課時
教 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世界人口、人種、
2.了解世界民族和語系的分布;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種族的特征、分布、三大宗教的起源與分布;
2.教學難點:按具體情況區分種族和民族這兩個概念。
三、教學準備
世界人口分布地圖、地球儀、投影片、世界地圖光盤、世界人種圖。
四、教學過程
(一)世界人口:
1.增長速度很快;
⑴1987年7月11日是世界50億人口日;
⑵1996年6月底,世界人口已達57.7億;
2.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⑴亞洲東部、南部和歐洲大部分地區人口稠密,占全球1/3;
⑵極地、沙漠和熱帶森林地區人口稀少,南極地區目前無人定居。
(二)種族和民族:(參考《人文地理》種族篇,P.8)
1.種族:
⑴白色人種(歐羅巴人種):人數世界第一,占54%;
①特征:膚色、眼色、發色較淺,頭發呈波狀,鼻梁高、嘴唇薄;
②分布: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
⑵黃色人種:(蒙古利亞人種)人數世界第二,占37%;
①特征:皮膚呈淡黃或棕褐色,眼珠黑、頭發黑而直,面龐扁平;
②分布:亞洲東部、東南部、美洲(印第安人、因紐特人)。
⑶黑色人種(尼格羅人種):人數占8.5%;
①特征:皮膚黑、頭發卷曲、鼻寬唇厚;
②分布: 非洲中部、南部,大洋洲、美洲也有一部分;(故鄉在非洲 )
⑷混血種人種占0.5%,南美洲最多。
2.民族:
(1)民族是由于經濟、生活、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歷史發展的不同而形成的;
(2)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3)大多數國家是多民族,也有單一民族;
(4)猶太人、吉卜賽人遍布于許多國家。
(三)小結:
語言 人種
居民 (板書)
宗教 民族
課后作業
1、作業本:P.2-3第1-9題
2、填圖冊:P.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稱及分布;
2.了解國家的分布,世界上和最小的國家;
3.了解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布;
4.了解中國的國際交往,浙江省主要的友好省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世界三大宗教及居民和國家。
2.教學難點: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三、教學準備
《世界政區圖》、世界各地的錄像、中國的國際交往圖
四、教學過程
(一)語言與宗教:(參考《人文地理》宗教篇)P.20
1.語言
(1)語言是區分民族的主要標志;
(2)使用人數最多的是漢語,其次是英語;
(3)聯合國六大工作語言:漢語、英語、俄語、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
2.宗教(社會現象)、
(1)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流傳于亞洲東部、東南部、南部(印、中、日、緬、斯里蘭卡)《人文地理》P.25;
(2):起源于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傳入歐、美、大洋洲。《人文地理》P.22
(3)伊斯蘭教:起源于公元前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西部,盛行于西亞、北非、南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東南亞(印度尼西亞、中國稱回教及清真教)。
(二)國家和地區:
1.目前世界 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非洲53個、亞洲48個、歐洲43個、北美洲14個、大洋洲14個、南美洲12個、南極洲無人居住);
2.面積的國家是俄羅斯(S=1710萬K2);
3.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S=0.44K2);
4.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人口12億;第二是印度,人口9億多;
5. 人口最少的國家是梵蒂岡,只有1000人左右。
(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1.發達國家:工農業生產現代化程度高,經濟發達;
(1)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
(2)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
(3)發展中國家:歷曾經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獨立后經濟發展雖然快,但經濟 實力薄弱。
A.主要分布 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
B.不少發展中國家是發達國家的原料供應地和產品銷售市場,
(四)國際交往:
1.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五項基本原則):
(1)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內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處。
2.友好省州:
(1)1995年底中國與15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2)友好省州:浙江省—美國的新澤西州、澳大利亞的西澳大利亞州、日本的靜岡縣;
(3)姐妹城市:杭州市—日本的岐阜市、菲律賓的碧瑤市、美國的波士頓;
(4)紹興市—日本的福光町、蘆原町。
(五)小結
佛 教
1.宗教
伊斯蘭教
發達國家
2.世界國家和地區
發展中國家(中國)
3.作業布置:
作業本:第二節
填圖冊:P.2、3,
課本P.3, P.6想一想、議一議
初中萬能地理教案設計篇4
時間很快,一個學期就要結束了,所有工作也進入了最后階段,回首這一學期,收獲頗多,現將這學期的教學做個總結,既是對過去經驗教訓的整理,也是對未來的提醒。本學期我擔任了5個班級的地理教學工作,現將一學期的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一、積極認真參與教研活動與備課活動
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動,大家共同聽課探討教學策略,研究教學效果,反思學生情況,安排下一階段的教學任務。有目的,讓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得以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協調統一順利地開展下去,同時也使我獲益不少。
二、認真完成本職工作
備課認真,盡量發揮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學中我較多的使用多媒體課件,在備課過程中,我積極尋找各種素材,包括各種圖片和動畫,視頻,力求做到形象生動,讓學生更容易接受。除了教授課內的知識,還注意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在授課過程中,適時地插入相關課外知識,既聯系了生活實際,又引發了學生地理探究的興趣。一直認為學習是求知的過程,從本身的需求出發更容易讓人接受,所以,在教學中注重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三、認真做好教學反思
作為新教師,對教學情況的掌握還不夠熟悉,這就需要不斷的做好教學反思。不僅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情況進行反思,還要積極深入學生群體,了解教學效果,接受學生反映情況,做得好的堅持,做不好的改進。教學是一種雙向的過程,是雙方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從而使整個教學效果得到不斷加強,反之,則不斷減弱,最后可能導致學生對該學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學反思必不可少。
同時,我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包括:對學生的要求不夠嚴格,有治學不嚴謹之嫌。如對課堂上聽講不認真或表現反常的學生,有時沒有及時談心交流;對沒有交作業或作業做得不認真甚至有可能是抄襲的學生,不是每次都過問,這些都是我今后的教學中必須要注意改進的問題。
初中萬能地理教案設計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長江沿江地帶圖,能夠說明其范圍和相對地理位置——沿長江地帶分布的特點;并對本區與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做出簡單的評價;
2.通過閱讀氣溫和降水統計圖表,說明長江地帶氣候的特點;
3.通過學習長江對沿江地帶的紐帶作用和沿江地帶縱貫南北的輻射作用,了解長江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特殊地位;
4.通過閱讀長江沿江地帶的分層設色地形圖、自然資源分布圖以及上、中、下游景觀圖片,對比分析及歸納本區內的區域地理差異,并初步培養對比分析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1.長江沿江地帶的地形與氣候
2.長江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學生活動
1.顯示“長江沿江地帶在中國的&39;位置”圖:說出長江沿江地帶的范圍和形狀
2.顯示長江沿江地帶地形圖(學生讀地圖冊P34—35地形圖):①說出長江沿江地帶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沿長江地帶分布)②分析長江沿江地帶地理位置優越性。
班級交流展示。
[CAI]顯示: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
1.長江沿江地帶的范圍和形狀
2.地理位置優越——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
過渡:長江沿江地帶不僅地理位置優越,而且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學生活動]
1.顯示長江沿江地帶地形圖:
①長江沿江地帶的主要地形區并根據課本P88圖8.19及圖8.20概要描述長江上游與下游的地形特點。
②說出長江主要的支流、湖泊及其對長江水運的影響。
③針對長江沿江地帶東西部地形上的差異,應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完成課本P88活動1,2)
2.顯示“上海、武漢、重慶年內各月氣溫與降水量”圖:
①說出長江沿江地帶的氣候類型;
②分析長江沿江地帶氣候特點。
3.自然條件
(1)地形:上游以高原、盆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為主
(2)河流:河湖眾多,發達的長江水系——地表水資源豐富、航運發達,上游水能豐富
(3)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充足、降水豐富
[CAI]顯示“長江沿江地帶自然資源的分布”圖:
①長江沿岸有哪些自然資源?
②長江上下游地區的自然資源在種類和數量上的區別。
[CAI]顯示:
4.自然資源: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能資源、耕地面積廣
二、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
[CAI]顯示:
1.沿江地帶的紐帶作用
(1)“H”型的經濟格局
[學生活動]讀課本P77圖8.22“‘H’形的經濟格局”:
①沿海地帶與西北內陸地區的各自發展的優勢是什么?
②為什么長江沿江地帶具有紐帶作用?
③試說出沿江地帶紐帶作用的意義。
過渡:長江沿江地帶不僅使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的紐帶,還具有對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輻射作用
[CAI]顯示:
2.沿江地帶的輻射作用
[學生活動]
1.顯示:“長江沿江地帶的工業及主要工業區”圖,并參考課本P78第一段課文:
①說出長江沿江地帶最具活力的部門是哪一個?
②長江沿岸江地帶輻射的基礎和條件、動力是什么?
2.顯示“長江略圖”(學生參看課本P78圖8.23),在圖上填繪出嘉陵江、漢江、贛江等支流的名稱;并用彩色筆描繪出在重慶、武漢、九江、南京、上海交匯的南北向鐵路干線。(河流由學生用繪圖筆在屏幕上畫出)
3.分析長江沿江地帶輻射作用的意義是什么?
[課堂小結]
課堂檢測:
1.選擇題
(1)長江沿江地帶的氣候屬于()
A.溫帶季風氣候B.熱帶季風氣候C.亞熱帶季風氣候D.溫帶大陸性氣候
(2)沿江地帶四大港口城最西部的是()
A.上海B.重慶C.武漢D.杭州
(3)長江最長支流在下列哪個城市匯入長江()
A.上海B.長沙C.重慶D.武漢
(4)關于上海敘述不正確的是()
A.全國最大城市
B.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C.全國最大的科技教育中心
D.位于長江入海口,是全國最大港口
(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長江沿線大力發展無煙行業————旅游業。
B.在長江中上游地區發展淡水養殖業。
C.長江沿線都可以發展內河航運業。
D.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利用落差大發展水電業。
初中萬能地理教案設計篇6
時間匆匆而過,回顧半年來的工作,除了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外,還要參加各種主題教育培訓,各級教研活動和繼續教育。閑暇之時,還要習慣性的作好自我充電,不僅廣泛涉獵地理學科知識,而且認真研究現階段新課改教育思潮。
下面簡述一下本人半年來的具體工作:
1、緊抓課堂教學不放松,向45分鐘要質量。上好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了上好課,我認真做好下面的一系列工作:
⑴課前準備:綜合考慮,認真備課。
① 認真鉆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學生。為此,我除了讀好教師用書之外,經常上網搜索有關地理方面的知識,包括課例,反思,經驗,課件,試題和純知識材料等等。
② 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根據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等行為的指向,制定相關的教學策略,預設想適應的教學過程,創設學生可能需要的討論活動,使學生能積極的,自主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另外還要估計到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可能會有遇到哪些困難,教師應及早的采取哪些相應的預防措施。
③ 考慮教法,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怎樣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本學科知識。讓所有的學生都動起來。并且把這種好的學習習慣延伸到課外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這是我經常在備課中思考的問題。因為我很清楚,學生僅憑幾堂課和幾本課本是學不好地理的,地理是縱橫萬里的一門學科,尤其有一些地理知識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 ,所以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知識閱讀習慣,顯然與教師高效,靈動,睿智的教學方法有關,只有有好教法的好教師才能培養起學生這種習慣。
⑵課堂教學:隨機應變,激情演繹。
教師 一切的學習與準備都是為了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師生最重要的對話平臺,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要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了,克服重復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地理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布置好有趣的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
2、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初中的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就要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并使這一工作貫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后進生的轉化上,對后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或幫他們整整衣服。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初中萬能地理教案設計篇7
一、情況分析
本學期,本人承擔七年級三個班的地理教學任務,每周每班二個課時,課時相對教材內容有些不足。新課標,新教材,新環境,高要求給本人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學校良好的人際關系,先進的教育理念,愛的氛圍為教育教學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環境。我校堅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理念,大多數學生對地理學科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努力使教學水平,業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三、具體工作
1、抓好常規地理課堂教學。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努力講好每一節課;保障每節一練,做到全批全改。
2、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論,領會新課標精髓,用科學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在教研處,教務處的指導下,努力使教育教學能力再上新臺階。
4、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學科知識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5、認真參與集體備課,精益求精,爭創優秀教案。
6、參加聽課評課活動。虛心向他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7、擬好復習計劃,制定復習提綱,認真組織復習。
8、每次單元檢測后,全面做好每個學生。注意發現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
9、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做好地課備課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為地理課件的制作準備充分的素材。
10、合理使用教學必備的地理教具,課件。做好器材的登記,使用,保管工作。
教學課時安排
第一周:亞洲的位置和范圍2課時
第二周:亞洲的自然環境2課時
第三周:單元檢測2課時
第四周:日本2課時
第五周:一次月考2課時
第六周:東南亞2課時
第七周:印度2課時
第八周:俄羅斯2課時
第九周:單元檢測2課時
第十周:期中考試2課時
第十一周:中東2課時
第十二周:歐洲西部2課時
第十三周:撒哈拉以南非洲2課時
第十四周:澳大利亞2課時
第十五周:美國2課時
第十六周:巴西2課時
第十七周:極地地區2課時
第十八周:復習(一)2課時
第十九周:復習(二)
第二十周:期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