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案歷史
初中教案歷史篇1
新課標《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教案
[課標內容]
①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會生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時間及表現;宋代農業的發展;宋代手工業的發展;宋代商業的繁榮;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代的海外貿易;宋代豐富多彩社會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會生產手進步促使人們日常生活發生變化的種種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
③通過比較唐都長安和北宋都城東京的商業發展狀況,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比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狀況,使學生形象地認識到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已南移到長江流域,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組織學生以口頭或文字方式描繪宋代城市生活,培養學生豐富的歷史想象力。
②指導學生設計制作“宋代農工商業發展簡表”,培養學生用圖表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了解宋代在農工商業領域的領先成就,感知人類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過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③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培養學生崇高科學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重點和難點]
重點: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原因及其表現。
難點: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學綱要]
一、經濟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況
二、農工商業的發展
1、宋代農業的發展
2、宋代手工業的興盛
3、宋代商業的繁榮
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11課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1、()時期,南北經濟差距縮小;()時期,經濟重心已從()流域轉移到()流域。()時,流傳“蘇湖足,天下足”的諺語,()流域已成為全國重要糧倉。
2、宋朝時,發明了新農具“”,還出現了()。原產越南的()由福建推廣到江淮一帶。南方已普遍種植(),()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推廣到淮河流域。
3、宋朝時,()在南方逐漸普及,()成為著名的瓷都。()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裝有()。
4、()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5、宋朝時,海外貿易興盛,()、()、()等是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和()的界限,出現了眾多的()行業,有專門的娛樂場所“”。()身份相對自由,()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
初中教案歷史篇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于南宋之時。
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復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生過戰爭,戰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并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出示《耕獲圖》
指導學生看圖,并回答:
仔細觀察《耕獲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生產的情況。
①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么?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田莊里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②種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揚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說明什么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④為什么在宋朝時能夠由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氣候溫暖。
總結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并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通過圖片展示說明南方手工業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后,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4、小結:
類別發展成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制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為瓷都
造船業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杭州是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港;對外貿易范圍擴大;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5、作業:課后作業
初中教案歷史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造紙術的發現改進。《九章算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
二、在教師的幫助下,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對比和歸納綜合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秦漢時期許多重大的科技成就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創造力,特別是造紙術的發現更是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教學重點:
造紙術的發現和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創制地動儀,張仲景和華倫的醫學成就。
教學難點:
地動儀的構造原理。
教學方法:
學案導學——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提示,教師作簡要說明: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社會比較安定,封建經濟有了發展,這為秦漢文化發展提供了條件,因此,秦漢時期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象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就是在這一時期發明的。
二、導學新課
(一)紙的發現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1、紙的發明(板書),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可從紙發明以前的書寫材料講起,以便學生了解發明紙的歷史背景。
師問:甲骨文是刻寫在什么上面的?
生答:龜甲、獸骨。
師問:“金文”是刻寫在什么上面的?
生答:青銅器。
師問:戰國時期又出現了什么樣的書寫材料?
生答:竹簡、絲帛。
(教師用課件演示,獸骨、龜甲→青銅器→竹、帛→紙)
師講:紙普遍使用之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人就把竹木簡當作書寫材料。現在我們還把書按“冊”計算,這個“冊”字就是個象形字,很多竹木簡用繩子串在一起,就成“冊”了。但竹木簡太重了。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一天要看一百二十斤重的文書。而帛又很貴,不能大量使用。隨著文化的發展,需要有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書寫材料,這就推動人們從事造紙術的研究。
2、蔡倫改進造紙術(板書)
在蔡倫之前,我國勞動人民雖己發明了造紙的方法,但紙的質量還比較差,產量也不高。
東漢時,宦官蔡倫負責管理為朝廷造紙的作坊,(用課件演示蔡倫的圖象),它總結勞動人民經驗,于105年改進了造紙術。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蔡倫用于造紙的原料。
師問:當時蔡倫都用哪些原料來造紙?
生答: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
(用課件演示造紙原料)。
師講:這些原料很容易搞到又很便宜,既擴大了原料來源,又降低了成本,造出的紙的質量比以前要好得多。不僅提高了紙的質量還提高了紙的產量,紙的使用也逐漸普遍起來了。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3、造紙術的傳播及其意義。
(略講)紙的傳播,(利用課件進行演示)紙最初傳入朝鮮、日本,后來又向西傳入阿拉伯,并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和非洲。
師問:與竹木簡和帛相比,紙的主要長處是什么?
生答:竹木簡太笨重,帛的價格昂貴,紙不僅攜帶方便,而且造價低廉。紙的造價低廉而又攜帶方便。紙的發明,大大方便了人們的書寫和人類文化的傳播。
(二)九章算術
成書于東漢的一部數學著作.全書共分九章,書中有很多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它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的一部數學專著,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基礎。(此處師講)
(三)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利用課件演示張衡與地動儀的圖像)
師講:張衡是一位杰出的歷史人物,既是文學家,又是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他于132年制造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西方制作的類似儀器要早1700多年,(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課件:向學生介紹地動儀的結構和原型)。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敘述地動儀結構的小字部分,然后說明其測報地震的科學原理。
(四)醫學的成就
中國醫藥學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獨具特色,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秦漢時期,良醫輩出。
1、華倫創制“麻沸散”和“五禽戲”(板書)
(利用課件演示華倫人物圖像)
華倫是東漢著名的醫生。他擅長針炙、麻醉術和外科手術。華倫制成的“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首創,他還創制了醫療保健體操“五禽戲”。這套體操模仿鹿、虎、熊、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這部分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部分)
2、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也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后世尊稱他為“醫圣”,(課件演示張仲景圖像)。《傷寒雜病論》一書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三、課堂小結:
在秦漢時期,中國有哪些科學技術成就領先于世界的?
教師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進行總結:秦漢時期,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在許多領域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很多成就是世界之最,處于領先地位。西漢初期,我國勞動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紙,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東漢時期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九章算術>>的許多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華倫的麻沸散,并用它來實施外科手術,這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是最早的,這么多偉大成就,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的驕傲。
四、鞏固練習
利用課件演示課堂練習題。
(一)、選擇題:
張衡制造的地動儀是一項偉大的發明,這主要因為它(D)
A、是世界上第一臺地動儀
B、是構思巧妙的地動儀
C、能夠測定地震方向
D、是世界上最早測出地震方向的儀器。
(二)填空題:
1、東漢時候,________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于105年改進了造紙術。
2、《》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基礎。
3、東漢著名醫學家________創制了“麻沸散”和“五禽戲”。
4、________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后世尊稱他為“________”。
(三)討論題:
為什么說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了重大影響?今天人們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紙”又有什么重要意義?
本討論題讓學生利用課后查找資料寫一篇小論文。
五、板書設計
——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一、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二、《九章算術》、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
三、醫學方面: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
華倫創制“麻沸散”和“五禽戲”
初中教案歷史篇4
一、課程目標
了解隋唐科舉制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了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通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科舉制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教學難點: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四、教學過程
導入:
討論:如果你是皇帝,你將如何選拔人才為你所用?
科舉制的誕生:
學生對比學習:隋唐以前的選官制度和科舉制
科舉制的完善:
學生設計:科舉制發展線索圖
科舉制的影響:
小組討論:科舉制的影響
方案一:討論:在此之前的選官制度、科舉制、現今的選官制度對比
方案二:課堂小論文:科舉制度之我見
方案三:同學們了解了我國古代的考試制度以后,請你想一想:你對現在學校的考試制度和考試的形式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議嗎?能否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制作一份有關的建議書或計劃書。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
初中教案歷史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在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顯著對比中知道是改革使人們在社會生活方式上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提高用數字、數據、圖片、圖像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改革開放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從中理解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政策的勝利。實行能者上崗,就業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并不是社會就業制度的倒退,而是社會進步的要求,是人才競爭的需要。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改革開放后,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
【難點】對改革開放后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多媒體放成龍從小到大照片,請學生發現照片之間的區別和變化。
教師小結:你們想了解成龍小時候到現在這期間人們生活的變化和變遷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二)講授新課
1、服飾的變化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前后的服飾圖片,讓學生發現并總結改革開放前后的服飾特點,并進行對比。
教師總結:改革開放前顏色非常單調、單一,改革開放后名牌服裝爭奇斗艷,而且服裝不但成為人們穿著、用的東西,還是顯示人們個性、風格的一種亮麗的風景線。
2、飲食的變化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前糧票、油票和廚房的圖片,教師講解糧票、油票的用途:油票和糧票就是當時改革開放前的那段時間的錢,只有用這個才能買到吃的、喝的,實行著統分統配的政策,規定了你一個人一個月能有多少規定量,油有多少斤,糧食有多少斤。學生總結改革開放前物資非常緊缺。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后人們飲食的圖片,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驗談談現在飲食的特點。
教師總結:改革開放之前匱乏單調,甚至溫飽都困難,之后講究營養均衡、綠色食品、粗細搭配。
3、居住條件的變化
幻燈片放映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初和現在的居住條件圖片,學生觀察居住條件循序漸進的變化。教師引導學生從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進行對比。并引入“四大件”的知識。
教師總結:外部:改革開放前就是看看哪邊的風水好就在哪邊建,現在要整齊規劃,粉刷漂亮。內部:從舊“四大件”(縫紉機、自行車、手表、收音機)到新“四大件”(汽車、手機、電腦、數碼相機)。
4、出行方式的變化
詢問學生的出行方式,引入改革開放前,人們是怎樣出行的。幻燈片放改革開放前后交通工具的圖片,通過蒸汽火車使學生聯系已學過知識。對比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初和現在的出行圖片,學生總結變化趨勢。教師總結:道路設施逐漸完善,出行方式多樣化。
教師提問:從這些圖片中能發現什么問題?應如何解決?
學生自由討論回答。
教師提問:人們生活方式變化有哪些原因?給學生2分鐘討論。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改革開放前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改革開放后是由于經濟迅速發展、物資豐富、城鄉居民收入極大增加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
5.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
學生自主探究,看教材、互相討論,完成改革開放前后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對比的表格。
教師最后總結。
教師提問:就業制度的變化給大家帶來了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
教師提問:自主擇業帶來個問題是弱勢群體,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弱勢群體呢?
學生思考,互相討論回答。
(三)鞏固提升
通過隨堂練習,學生對本課的重難點尤其是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加深理解。
(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總結本節課學到的知識,教師引導小結,感受改革開放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改革開放的實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學生完成練習作業。
板書設計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1.衣食住行的變化
服飾;飲食;居住條件;出行方式。
2.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
教學反思
初中教案歷史篇6
歐洲文明的起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歐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臘 古代希臘的地理環境 愛琴文明的興起 希臘文明的中心雅典 伯里克利當政時的雅典民主政治 羅馬奴隸制共和國的出現 布匿戰爭與羅馬的擴張 羅馬共和國的衰落 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羅馬進入帝國時代
①通過識讀《愛琴文明》、《古代希臘》、《公元前2世紀末的羅馬》等圖,增強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②通過討論“你怎樣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布匿戰爭對羅馬共和國的興衰有何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③通過解答課后的暢想天地題“古代希臘文明與古代埃及文明有何不同”,指導學生自己設計圖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在“愛琴文明”一目的教學中,采取自學輔導法。首先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本,識讀地圖,播放有關錄像資料,知道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
②在“希臘文明的中心雅典”和“羅馬共和國的興衰”兩目的學習中,注重探究式學習。首先鼓勵學生通過課前搜集、課堂講述雅典伯里克利當政時的故事、布匿戰爭的故事,然后從不同角度進行討論,從而了解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了解羅馬共和國的興衰,探討擴張戰爭對羅馬共和國興衰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愛琴文明”一目的教學,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人類文明的形成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使學生領略古希臘愛琴文明的深厚底蘊,從而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②在“希臘文明的中心雅典”的教學中,使學生認識到伯里克利執政時雅典的奴隸民主政治達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但伯里克利畢竟是奴隸主階級的政治家,奴隸主民主政治的本質仍然是奴隸主的民主,是對奴隸的專政。
③通過“羅馬共和國的興衰”的教學,一方面使學生明白羅馬先有共和國后有帝國這一史實,從而感悟到歷史的發展;另一方面認識到在奴隸社會,奴隸起義是打擊奴隸主統治、推動奴隸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重點難點
重點:伯里克利執政時雅典的奴隸民主政治
難點:布匿戰爭和羅馬共和國興衰的關系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
提問:古代亞非文明是在哪些地區發生的?分別產生了哪些文明古國?繼亞非古代文明的興起,歐洲也出現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與古代亞非文明不同的是,它的發現問題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為中心。
新課教學
一、愛琴文明
1.歐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臘
歐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臘。古代希臘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西岸,位于歐亞非三洲交通的要沖。
2.愛琴文明
提問:①古代希臘的地理范圍是怎樣的?它以什么海洋為中心?②愛琴文明的起止時期、先后的中心分別是什么?③愛琴文明為什么先以克里特島為中心?④說一說愛琴文明創造了哪些燦爛的文化?
指出: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愛琴文明,是希臘的早期文明。愛琴文明先后以克里特島和邁錫尼為中心,公元前12世紀衰落,歷時約800年。古希臘愛琴文明所創造的燦爛文化,是古代希臘人辛勤創作的結晶,更是希臘奴隸們辛勞的見證。
二、希臘文明的中心雅典
1.雅典的繁榮
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成為希臘最的城邦。工商業發達,是地中海地區的商業中心。
學生思考:①雅典是什么階級專政的城邦?②公元前6世紀初,執政官梭倫改革的內容是什么?改革后的雅典社會是否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呢?③雅典為什么在希臘各城邦中居于領導地位?
指出:梭倫改革只是雅典民主政治眾多發展里程碑中的一個,而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峰當屬伯里克利當政時。伯里克利當政時,雅典處于全盛時期。
2.伯里克利當政時的民主政治
學生討論:你怎樣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
歸納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執政時期發展到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峰。伯里克利進一步改革政治制度,擴大奴隸主的民主。但是伯里克利畢竟是奴隸階級的政治家,奴隸主民主政治的本質仍然是奴隸主的民主,是對奴隸的專政。
當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成為的奴隸制城邦時,在意大利半島也出現了一個奴隸制共和國——羅馬共和國。
三、羅馬共和國的興衰
1. 羅馬奴隸制共和國的建立
公元前6世紀末,意大利半島中部出現了羅馬奴隸制共和國。
思考:①羅馬共和國的統治機構如何設置?它屬于什么政體形式?②羅馬何時稱霸地中海?它是怎樣成為地中海的霸主的?
2. “布匿戰爭”
公元前3世紀中期,羅馬與地中海強國迦太基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里進行了三次戰爭。公元前2世紀中葉,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
思考:布匿戰爭對羅馬共和國有何影響?
布匿戰爭給羅馬的發展帶來了雙重后果:一方面它導致羅馬奴隸制經濟的高度繁榮,使羅馬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綜合國力達到極盛;另一方面它也導致了小農破產、公民兵役制的瓦解、社會道德風尚敗壞淪落,從而為羅馬共和國的衰亡埋下了隱患。
3.羅馬共和國的衰落
4.羅馬帝國的建立
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獨攬各項大權,羅馬從共和時代進入帝國時代。
指出:無論是羅馬共和國還是羅馬帝國都是奴隸主專政的國家,都是奴隸主階級掌握政權,對奴隸進行殘酷剝削壓迫的社會。
小結鞏固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愛琴文明是希臘的早期文明。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執政時期發展到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峰。羅馬共和國經過布匿戰爭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從而也使國內的危機爆發,共和國衰落,進入帝國時代。
初中教案歷史篇7
《收復新疆》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了解阿古柏侵占x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復x疆的事跡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綜合理解x疆伊犁的地理位置特點及其重要性
聯系歸納聯系兩漢設置西域都護、隋唐有效管轄突厥、乾隆年間在x疆平叛和1884年x疆行省的設置,證明x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不容許_侵略
識圖根據教材第13頁認識伊犁、喀什噶爾的地理位置等
情感、
態度
價值觀愛國情感x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要堅決捍衛她
思想意識要充分肯定那些抗擊外侮、保衛國家的歷史人物,自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
教學重點
左宗棠收復x疆。
教學難點
收復伊犁的重要性以及為此付出代價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間,以及最終的結果和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阿古柏侵占x疆
學生閱讀教材12頁“導入框”和本目課文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注答案。
1.根據13頁地圖,標明阿古柏入侵x疆的路線。
(“浩罕國”→喀什噶爾→天山以南→[北疆]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
2.有人說阿古柏“一仆二主”。請問他的“二主”是哪兩個?
(英、俄)
其中哪個國家直接出兵占領伊犁?
(俄)
設疑過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員,面臨著x疆地區這么嚴重的危機,你會考慮怎么辦?
(先讓學生合上課本,在小組里自由表達,然后要他們打開課本看看當時實際上是怎樣處理這場危機的。)
左宗棠收復x疆
學生閱讀12~15頁本目課文、“自由閱讀卡”等,思考回答:
1.請學生扮演“李鴻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語言說明主張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將怎樣打敗阿古柏?怎樣收復x疆?(允許自由發揮)
3.左宗棠打敗阿古柏后,怎樣處理伊犁問題?
(沒有直接與_戰,而是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同時在哈密設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紀澤的外交斗爭。)
1.他這樣處理是否正確?請說明理由。
正確。首先,他根據不同的形勢、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斗爭策略。對于較弱的浩罕國,取勝的把握比較大,就果斷動武;對于較強的_就盡量避免直接交戰,有利于維護國家的軍事實力。
其次,伊犁是x疆的大門,如果不收回來,整個x疆就無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為代價,保住更為重要的安全大門,是明智之舉,有所失才會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爭必須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勝利。
總之,在收復x疆這個問題上,左宗棠能夠_矚,用全局的眼光來分析、解決問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聯系左宗棠和戚繼光等人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愛國大臣、愛國將領都有什么樣的兩面性?
(對外反侵略,值得贊揚;對內_民起義,必須批判。)
3.根據第12頁“動腦筋”:為什么說x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兩漢設置西域都護、隋唐對突厥實行有效管轄、乾隆年間平定x疆少數民族反動首領的叛亂、清政府在1884年設置x疆行省等。)
本課小結
1.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14頁“練一練”:在x疆設立行省的年代是D(1884年)。
2.指導學生完成“活動與探究”。
3.列舉左宗棠收復x疆的事跡并對他作出評價。
(對于較弱的浩罕國果斷動武,直接收復失地;對于較強的_量避免直接交戰,有利于維護國家的軍事實力;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為代價,收回價值更為重要的安全大門——伊犁。在這方面,他的歷史功績值得贊頌。但是,他對于太平天國的_又具有反人民的一面。)
4.對各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提醒預習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