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初中歷史教案
2023初中歷史教案篇1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初中學生2,學科:中國歷史(人教版)
3,課時:1課時
4,學生課前準備:
課前預習本課內容,收集和閱讀有關鄭和下西洋的一些材料。
5、教師課前準備:
多媒體教室及投影設備
教學的PPT課件
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利用百度引擎查閱有關鄭和和戚繼光的視頻資料,再現歷史讓學生直觀感受,引發學生的求知探索欲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鄭和下西洋的時間、目的、概況、影響;知道戚繼光抗倭;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2、能力目標
比較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遠航,提高學生比較、理解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學習,認識到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增強民族自豪感,繼承和發揚我國古代人民不畏艱難、敢為人先的精神。
②學習戚繼光抗倭事跡,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教材分析】
明朝初期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國家,鄭和下西洋是在國家富強、科技發達的前提下進行的和平友好交往,標志著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發展到了頂峰,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梁,同時為人類和諧相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而且和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題相吻合,意義深遠。明朝中后期國力衰微,倭寇猖獗,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門的居住權,沖突與戰爭又為近代中國的民族危機作了鋪墊。而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國歷史上,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的旗幟。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鄭和下西洋影響至今,意義深遠,是一個重點。戚繼光抗倭是我國歷史上反抗外來民族侵略的第一次勝利,而他的優秀品質對端正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積極作用,故確定為另一個重點。
難點:正確評價鄭和下西洋。由于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執行明代初期的對外政策,并不是中國社會經濟長期發展的結果,所以沒有繼續發展下去,其航海活動長期以來并沒有得到西方學者的肯定和恰當的評價,但這并不能抹殺鄭和遠航是史無前例的空前的壯舉,以及鄭和遠航中傳遞的那種和平交往、睦鄰友好的外交理念,這也為當今世界各國的和諧相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所以鄭和本人作為一名偉大的航海家、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中國人民與亞非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先驅,是當之無愧的。
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積極地創設歷史情境與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比較的方法,由淺入深掌握。
【學法、教法】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明朝的政治經濟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對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的史實不太熟悉,對歐洲航海家的航行更是一知半解,所以教師要盡可能的貼近學生的實際去創設情景,運用多媒體教學法、比較法等,充分調動學生興趣,讓他們在培養能力的同時獲得心靈體驗。
在本課的學法指導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參與合作探究中認識鄭和的遠洋是世界的壯舉,戚繼光掃除倭患的英勇斗爭精神,感悟鄭和和戚繼光的偉大人格魅力并發揚之。
【課前導學】
1.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偉大的航海家,戚繼光是我國的民族英雄。請同學們查閱資料,收集關于鄭和、戚繼光的事跡。
2.地圖在歷史課上具有重要作用,同學們要學會使用地圖。請同學們查閱地圖、古今對比,了解西洋的概念及其范圍。
【教學過程】
(一)欣賞視頻,激趣導入:
由中國海軍護航編隊打擊海盜的活動引出600年前鄭和下西洋的英勇壯舉,看鄭和下西洋的視頻:
這支隊伍經歷了哪些暴風驟雨?又是什么支撐著他們完成了這次不可思議的航行?進入本課的學習中外的交往和沖突。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切實感受當年的驚心動魄的場景,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
(二)新知探究
一、【交往篇】——鄭和下西洋
自主學習,快樂收獲:
(1)目的(2)時間
(3)次數(4)出發地
(5)到達地區
(6)意義
小組展示:交流各組的學習成果
釋疑解惑:針對學生自學展示中出現的有爭議的問題,教師匯總后進行點撥。
在第一框題中重點通過多媒體展示鄭和下西洋路線圖,熟悉哪里是西洋,讓學生明確明朝的西洋跟現在的西洋所指范圍的變化。
合作探究:
材料一鄭和下西洋和歐洲航海家航海情況對比表
鄭和下西洋哥倫布到達美洲達·伽馬到達印度比較結果時間1405—1433年1492—1504年1497—1498年次數7次4次1次人數27000多人1000—1500人160人船數大船63艘(連小船共200多艘)17艘4艘船只大小長44丈(151.8米)
寬18丈(61.6米)長24.5米
寬6米100噸50噸到達范圍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美洲印度
材料二:鄭和下西洋期間,將中國的七大類22種產品輸入亞非各國,換回各國的貨物11大類191種,無怪乎史書形容鄭和船隊所載貨物“堆積如山”。
材料三:鄭和下西洋后,許多國家的國王回訪中國,蘇祿國王率領300多人訪問中國,歸國途中在中國病逝,即安葬于中國。
通過以上三則材料你認為如何評價鄭和下西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鄭和為什么能夠成功實現遠航?
點撥提升,以教導學:本環節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群策群力,各小組交流彼此觀點,最后教師總結歸納并延伸知識。
讓學生閱讀三段材料,材料一通過中外史的對比學習不難得出鄭和下西洋是壯舉,材料二和三的解讀學生也能分析出鄭和遠航促進了經濟往來和發展了友好關系,三則材料培養了學生分析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教師適時引導激發情感得出:鄭和是航海的先驅,貿易的伙伴,友誼的使者,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對鄭和遠航的負面影響稍加闡述,突出世界意義,即遠航中傳遞的那種和平交往、睦鄰友好的外交理念,這也為當今世界各國的和諧相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突破難點。
探究鄭和遠航的原因,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自主發展,差異發展,當學生回答有困難的時候教師可提示從物質、技術以及自身因素等方面來解答。通過這一問突出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重要和鄭和的偉大人格魅力。
直觀史料的使用,培養學生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和堅持論從史出原則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升華了思想,達到了以史鑒今的目的,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過渡:隨著歷史的發展,大明王朝的和平風帆遇到了危機,有人發出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這樣的感慨,進入第二部分的學習。
二、【沖突篇】——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自主學習,快樂收獲:
(一)戚繼光抗倭:
1.原因
2.抗倭的經過:
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九戰九捷,蕩平浙江倭寇,又進入、與當地明軍并肩作戰。
2023初中歷史教案篇2
【三維目標】
1.了解羅馬的興起、由共和國向帝國的轉變、羅馬帝國衰落的基本脈絡;描述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對外擴張和版圖范圍;概述古羅馬的政治體制;掌握《十二銅表法》的內容和意義。
2.通過羅馬共和國向羅馬帝國的轉化,分析羅馬共和制崩潰、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養學生用變化發展的觀點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認識古代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奴隸制性質,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制作年代尺,進一步梳理羅馬的興衰史。
3.認識國家實行民主政治的意義,認識戰爭的本質,樹立熱愛和平的意識。
【重、難點】
重點:《十二銅表法》;羅馬的興衰過程
難點:古代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及原因;
【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自主學習;
2.建構知識──合作探究;
3.深化主題──反思總結。
【課時數】
1課時
【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有一句俗語叫“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羅馬是怎樣興起和發展的嗎?
提示:條條大路通羅馬: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種,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條等著我們發現。條條大路通羅馬是著名的英語諺語。出自羅馬典故。古羅馬原是意大利的一個小城邦。公元前3世紀羅馬統一了整個亞平寧半島。公元前1世紀,羅馬城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羅馬帝國為了加強其統治,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今天我就一起學習第5課:《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一起領略古羅馬的魅力。
設計意圖:介結合熟知的諺語引出所學內容,引起學生好奇心,也為之后學習羅馬帝國的發展做鋪墊。
【教學過程】
一、羅馬城邦
1.羅馬的興起、征服與擴張
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古羅馬興衰時間,理清本課脈絡。
提示:公元8世紀——羅馬文明興起
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頒布成文法;
公元前3世紀初——征服意大利半島、戰勝迦太基;
公元前2世紀——征服東地中海地區;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奴隸起義;
公元前49年——凱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維掌握最高統治實權;
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
2世紀——羅馬帝國進去黃金時期;
3世紀——羅馬帝國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
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
教師講述:自公元前1000年,眾多民族遷移到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許多城邦。羅馬城邦便是在這個時期逐漸從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興起。公元前509年,羅馬人建立起奴隸制共和國。羅馬共和國建立之后,不斷對外擴張,迅速統一意大利半島,并最終稱霸于地中海。
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相關史事”,了解共和國建立后對外擴張的情況,重點了解三次布匿戰爭。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敗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喪失了獨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為平地[
4.教師講述:布匿戰爭是羅馬對外擴張中發生的重大戰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隸制國家,它壟斷了地中海西部的運輸貿易,逐漸富裕強大起來。當羅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場與迦太基的殘酷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因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人”,所以這場戰爭稱“布匿戰爭”。
2023初中歷史教案篇3
歐洲文明的起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歐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臘 古代希臘的地理環境 愛琴文明的興起 希臘文明的中心雅典 伯里克利當政時的雅典民主政治 羅馬奴隸制共和國的出現 布匿戰爭與羅馬的擴張 羅馬共和國的衰落 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羅馬進入帝國時代
①通過識讀《愛琴文明》、《古代希臘》、《公元前2世紀末的羅馬》等圖,增強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②通過討論“你怎樣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布匿戰爭對羅馬共和國的興衰有何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③通過解答課后的暢想天地題“古代希臘文明與古代埃及文明有何不同”,指導學生自己設計圖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在“愛琴文明”一目的教學中,采取自學輔導法。首先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本,識讀地圖,播放有關錄像資料,知道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
②在“希臘文明的中心雅典”和“羅馬共和國的興衰”兩目的學習中,注重探究式學習。首先鼓勵學生通過課前搜集、課堂講述雅典伯里克利當政時的故事、布匿戰爭的故事,然后從不同角度進行討論,從而了解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了解羅馬共和國的興衰,探討擴張戰爭對羅馬共和國興衰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愛琴文明”一目的教學,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人類文明的形成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使學生領略古希臘愛琴文明的深厚底蘊,從而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②在“希臘文明的中心雅典”的教學中,使學生認識到伯里克利執政時雅典的奴隸民主政治達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但伯里克利畢竟是奴隸主階級的政治家,奴隸主民主政治的本質仍然是奴隸主的民主,是對奴隸的專政。
③通過“羅馬共和國的興衰”的教學,一方面使學生明白羅馬先有共和國后有帝國這一史實,從而感悟到歷史的發展;另一方面認識到在奴隸社會,奴隸起義是打擊奴隸主統治、推動奴隸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重點難點
重點:伯里克利執政時雅典的奴隸民主政治
難點:布匿戰爭和羅馬共和國興衰的關系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
提問:古代亞非文明是在哪些地區發生的?分別產生了哪些文明古國?繼亞非古代文明的興起,歐洲也出現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與古代亞非文明不同的是,它的發現問題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為中心。
新課教學
一、愛琴文明
1.歐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臘
歐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臘。古代希臘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西岸,位于歐亞非三洲交通的要沖。
2.愛琴文明
提問:①古代希臘的地理范圍是怎樣的?它以什么海洋為中心?②愛琴文明的起止時期、先后的中心分別是什么?③愛琴文明為什么先以克里特島為中心?④說一說愛琴文明創造了哪些燦爛的文化?
指出: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愛琴文明,是希臘的早期文明。愛琴文明先后以克里特島和邁錫尼為中心,公元前12世紀衰落,歷時約800年。古希臘愛琴文明所創造的燦爛文化,是古代希臘人辛勤創作的結晶,更是希臘奴隸們辛勞的見證。
二、希臘文明的中心雅典
1.雅典的繁榮
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成為希臘最的城邦。工商業發達,是地中海地區的商業中心。
學生思考:①雅典是什么階級專政的城邦?②公元前6世紀初,執政官梭倫改革的內容是什么?改革后的雅典社會是否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呢?③雅典為什么在希臘各城邦中居于領導地位?
指出:梭倫改革只是雅典民主政治眾多發展里程碑中的一個,而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峰當屬伯里克利當政時。伯里克利當政時,雅典處于全盛時期。
2.伯里克利當政時的民主政治
學生討論:你怎樣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
歸納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執政時期發展到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峰。伯里克利進一步改革政治制度,擴大奴隸主的民主。但是伯里克利畢竟是奴隸階級的政治家,奴隸主民主政治的本質仍然是奴隸主的民主,是對奴隸的專政。
當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成為的奴隸制城邦時,在意大利半島也出現了一個奴隸制共和國——羅馬共和國。
三、羅馬共和國的興衰
1. 羅馬奴隸制共和國的建立
公元前6世紀末,意大利半島中部出現了羅馬奴隸制共和國。
思考:①羅馬共和國的統治機構如何設置?它屬于什么政體形式?②羅馬何時稱霸地中海?它是怎樣成為地中海的霸主的?
2. “布匿戰爭”
公元前3世紀中期,羅馬與地中海強國迦太基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里進行了三次戰爭。公元前2世紀中葉,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
思考:布匿戰爭對羅馬共和國有何影響?
布匿戰爭給羅馬的發展帶來了雙重后果:一方面它導致羅馬奴隸制經濟的高度繁榮,使羅馬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綜合國力達到極盛;另一方面它也導致了小農破產、公民兵役制的瓦解、社會道德風尚敗壞淪落,從而為羅馬共和國的衰亡埋下了隱患。
3.羅馬共和國的衰落
4.羅馬帝國的建立
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獨攬各項大權,羅馬從共和時代進入帝國時代。
指出:無論是羅馬共和國還是羅馬帝國都是奴隸主專政的國家,都是奴隸主階級掌握政權,對奴隸進行殘酷剝削壓迫的社會。
小結鞏固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愛琴文明是希臘的早期文明。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執政時期發展到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峰。羅馬共和國經過布匿戰爭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從而也使國內的危機爆發,共和國衰落,進入帝國時代。
2023初中歷史教案篇4
(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慕尼黑會議;德吞并捷克;突襲波蘭;二戰全面爆發;奇怪的戰爭;德攻占丹、挪、盧、荷、比;敦刻爾克撤退;法國潰敗和戴高樂的自由法國運動;不列顛之戰;德軍侵入巴爾干;突襲蘇聯;二戰擴大;蘇聯衛國戰爭開始;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2.思想教育目標:
①慕尼黑會議是英、法犧牲小國以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陰謀,英、法縱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世界大戰首先在帝國主義國家英、法和德、意之間全面爆發,英、法嘗盡苦果。
②二戰初,德、意和英、法之間是帝國主義的非正義戰爭,中國等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爭,蘇聯進行的是反法西斯衛國戰爭。
3.能力培養目標:通過思考題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復雜情況下分析戰爭性質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慕尼黑陰謀,法國的潰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2.難點:二戰初期性質的復雜性。
(三)教學時數:4課時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講述,談話法,投影,錄像
(五)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德、意、日三國勾結,對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
[導入 新課] 由于德、意、日三國勾結,瘋狂地對外侵略擴張,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威脅,加速了發動侵略戰爭的步伐,終于導致了二戰的爆發。
[講授新課]
一、慕尼黑會議(板)
(掛93頁圖)1936年,德國無視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將軍隊開進菜茵非武裝地區。1938.3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奧地利,這兩次行動都是違反巴黎和約的規定的,但都沒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來越大,他的下一個目標,便對準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西北部的蘇臺德區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們在捷克屬于少數民族,希特勒唆使當地的納粹黨羽提出蘇臺德區“自治”的要求,接著又提出蘇臺德區與德國合并,捷政府拒絕了合并要求。希特勒便在德捷邊境集結軍隊,進行戰爭威脅,而對德國的侵略行為,捷、英、法分別是什么態度呢?(P92小一)
英法政府既害怕戰爭,又妄想禍水東引,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希特勒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使其兩敗俱傷坐受漁翁之利。因此英國首相張伯倫挾著一把雨傘,風塵仆仆兩度飛往德國和希特勒談判。 同時,又向捷政府施加壓力,強迫捷政府接受希特勒的條件,慕尼黑會議正是法西斯德國對外擴張政策和英法縱容的產物。
1.慕尼黑會議(板)
1938年9月底,德、意、英、法首腦希特勒、墨索里尼、張伯倫、達拉第在德國的慕尼黑城召開會議,并簽訂了協定,協定的內容是什么呢?(P92大二)他們在沒有捷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就決定了捷克的命運。(P92小二)
英、法出賣了捷克的利益,德國又在侵略擴張的道路上邁出了一步。
(討論)英、法與捷本無利害關系,況且法還是捷的同盟國,那么,它們為什么與德、意一起策劃慕尼黑陰謀,支持德占捷呢?(①英、法國內普遍存在畏戰情緒,千方百計避免戰爭;②仇視蘇聯,禍水東引)這是大國強權政治的表現,這種犧牲小國利益,滿足自己私欲的行為是卑劣的,也必然是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慕尼黑陰謀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使希特勒看清了英法的軟弱可欺,得寸進尺,慕尼黑協議的墨跡未干,德軍就長驅直入布拉格,1939.3吞并了整個捷克。
2.德國吞并捷克(板)
吞并捷克后,法西斯德國的軍事、經濟力量大增,在戰略上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侵略的野心更加狂妄,但希特勒考慮到,自己目前的力量不足,必須避免兩線作戰,鑒于蘇聯的強大,他打算先打敗吞并英法的盟國和中立國,打垮英、法,再進攻蘇聯。所以,在吞并了捷克后,便于1939.4下達了永遠消滅波蘭的作戰計劃,經過精心的策劃后,于1939.9.1閃擊波蘭。
3.德軍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板)
9.1德軍以58個師、2500輛坦克、6000門大炮、2000多架收音機的強大兵力,對波蘭發動了“閃電”般的突然襲擊,這無疑等于對波蘭的盟國英、法一記響亮的耳光,使其非常難堪,加上國際輿論的壓力,英、法兩國政府向德國提出了停止軍事行動的要求,又遭拒絕,被迫于9.3對德宣戰。全面爆發。
二、德國占領西歐(板)
英法對德宣戰后,實際上是宣而不戰,始終按兵不動,坐視波蘭孤軍苦戰而亡,因此被稱為“奇怪的戰爭”。
1.奇怪的戰爭(板)
在西線,英法擁有115個師,而德國只有23個師,但英法卻沒有利用這一優勢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卻躲在鋼筋水泥工事里相望。到39年底,法軍只損失了1400人,英國遠征軍損失3人,10.2波蘭滅亡,波蘭人民倍受苦難,整個戰爭期間,被德國法西斯殺害的高達600多萬人。(問)英法國為什么靜坐觀戰呢?(禍水東引之心未死)
(錄像片:波蘭淪陷20′)
英、法靜坐觀戰的局面持續了7個多月,這就給法西斯德國以從容調配兵力,準備新的進攻的時間。德國并沒有東進去進攻蘇聯,而是集中力量對付英法。
當英、法軍隊坐失戰機的時候,法西斯德國已經做好了西進的準備,丹麥、挪威是控制北海、波羅的海的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瑞典鐵礦輸往德國的交通孔道。1940.4.9清晨,德軍突襲了丹麥、挪威,四小時內占領丹麥,傍晚又占領了挪威的首都奧斯陸,挪威軍隊退到內地繼續戰斗,英、法軍隊在挪威沿岸登陸援助挪威,但是遭到炮火的攻擊而被迫退卻。6.10德軍占領了挪威。
1940.5.10德軍在西線發動了攻擊,希特勒計劃先占領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再迫使法國投降。盧國小力弱,不戰而亡,荷蘭抵抗了四天以后宣布投降,比利時進行了英勇的戰斗,到5.28才宣布投降。當時,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盟軍約有40萬人,被迫向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撤退,遭到德軍的包圍轟炸,經過努力,約有34萬人得以撤到英國海岸,但是全部重型武器卻落到了德軍手中。
(錄像:敦刻爾克大撤退21′)
2.敦刻爾克撤退(板)
這次撤退為反法西斯戰爭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攻打比利時的時候,德軍主力已經從比利時繞到了馬奇諾防線的背后,于5.14突破法國要塞色當,隨即轉鋒南下。6.5德軍向法國發動了總攻,意大利看到法國就要失敗,趕忙趁火打劫,于6.10對法宣戰,同時出兵進攻法國的南部,6.14德軍未發一彈占領了巴黎,22日,法國投降,法國號稱帝國主義強國之一,僅僅在一個多月的戰斗中就潰敗了,法國長期對德推行縱容政策,結果把自己葬送到希特勒的鐵蹄之下,戴高樂將軍堅持抵抗德國的侵略,流亡到英國,領導“自由法國”的運動。
3.法國的潰敗(板)
希特勒在歐洲的軍事勝利,盟軍的連連挫敗,引起了英國國內對張伯倫政策的嚴重不滿,就在挪威即將陷入德軍手里的時候,5.10張伯倫被迫辭職,邱吉爾繼任英國首相。
法國淪亡后,希特勒想勸說英國談和,遭到邱吉爾的拒絕,于是,希特勒下令,準備入侵不列顛。
(錄像片:不列顛之戰22′38″)
4.不列顛之戰
1940.7.10德國為了控制空權,發動了稱之為“不列顛之戰”的大空戰。每天,德國出動幾百架次甚至上千架次的飛機對英國輪番轟炸。但是,空襲沒有挫敗英國人民的斗志,反而增強了他們反法西斯斗爭的決心。希特勒入侵英國本土的計劃被無限期地擱置起來,法西斯德國第一次遭到重大失敗。
三、蘇聯衛國戰爭的開始(板)
消滅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是希特勒德國的一貫目標,為此他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1941年夏季,德國已經占領了歐洲的許多國家,控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好了侵略蘇聯的準備。6.22法西斯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190個師、3700多輛坦克、5000架飛機的龐大兵力,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規模之大,史無前例。
(錄像片,擴大戰爭12′)
1.突襲蘇聯(板)
德國妄圖在1.5~2個月內打敗蘇聯,蘇聯被迫進行衛國戰爭,二戰擴大了。
2.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板)
蘇聯衛國戰爭的初期,由于準備不足,使德軍在幾個月里,深入蘇聯境內,北路圍攻列寧格勒,南路深入烏克蘭,尤其是中路德軍直逼蘇聯首都莫斯科,形勢危機,對此,英勇的蘇聯軍民,在斯大林和蘇聯政府的領導下,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寸土必爭,誓死保衛莫斯科,捍衛國家,成功地阻止了德軍的進攻,保衛了莫斯科。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是德軍在二戰開始以來的第一次大失敗,蘇聯紅軍粉碎了希特勒軍隊“天下無敵”的神話,使全世界人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鞏固小結]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德國無視凡約,在歐洲擴大戰禍。英、法為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召開慕尼黑會議,犧牲捷克,滿足德國,但德國野心更大。1939.9.1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面對德國的進攻,英、法宣而不戰,坐視波蘭滅亡。波蘭滅亡后,并沒有按英法的希望去進攻蘇聯,反而對付英法,不久法國滅亡。德又對英國進行空襲,但沒有成功。1941.6.22德突襲蘇聯,二戰擴大,蘇聯人民開始了衛國戰爭,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偉大勝利,粉碎了法西斯德國天下無敵的神話。
(六)板書設計 :
2023初中歷史教案篇5
《收復新疆》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了解阿古柏侵占x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復x疆的事跡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綜合理解x疆伊犁的地理位置特點及其重要性
聯系歸納聯系兩漢設置西域都護、隋唐有效管轄突厥、乾隆年間在x疆平叛和1884年x疆行省的設置,證明x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不容許_侵略
識圖根據教材第13頁認識伊犁、喀什噶爾的地理位置等
情感、
態度
價值觀愛國情感x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要堅決捍衛她
思想意識要充分肯定那些抗擊外侮、保衛國家的歷史人物,自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
教學重點
左宗棠收復x疆。
教學難點
收復伊犁的重要性以及為此付出代價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間,以及最終的結果和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阿古柏侵占x疆
學生閱讀教材12頁“導入框”和本目課文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注答案。
1.根據13頁地圖,標明阿古柏入侵x疆的路線。
(“浩罕國”→喀什噶爾→天山以南→[北疆]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
2.有人說阿古柏“一仆二主”。請問他的“二主”是哪兩個?
(英、俄)
其中哪個國家直接出兵占領伊犁?
(俄)
設疑過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員,面臨著x疆地區這么嚴重的危機,你會考慮怎么辦?
(先讓學生合上課本,在小組里自由表達,然后要他們打開課本看看當時實際上是怎樣處理這場危機的。)
左宗棠收復x疆
學生閱讀12~15頁本目課文、“自由閱讀卡”等,思考回答:
1.請學生扮演“李鴻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語言說明主張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將怎樣打敗阿古柏?怎樣收復x疆?(允許自由發揮)
3.左宗棠打敗阿古柏后,怎樣處理伊犁問題?
(沒有直接與_戰,而是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同時在哈密設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紀澤的外交斗爭。)
1.他這樣處理是否正確?請說明理由。
正確。首先,他根據不同的形勢、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斗爭策略。對于較弱的浩罕國,取勝的把握比較大,就果斷動武;對于較強的_就盡量避免直接交戰,有利于維護國家的軍事實力。
其次,伊犁是x疆的大門,如果不收回來,整個x疆就無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為代價,保住更為重要的安全大門,是明智之舉,有所失才會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爭必須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勝利。
總之,在收復x疆這個問題上,左宗棠能夠_矚,用全局的眼光來分析、解決問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聯系左宗棠和戚繼光等人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愛國大臣、愛國將領都有什么樣的兩面性?
(對外反侵略,值得贊揚;對內_民起義,必須批判。)
3.根據第12頁“動腦筋”:為什么說x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兩漢設置西域都護、隋唐對突厥實行有效管轄、乾隆年間平定x疆少數民族反動首領的叛亂、清政府在1884年設置x疆行省等。)
本課小結
1.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14頁“練一練”:在x疆設立行省的年代是D(1884年)。
2.指導學生完成“活動與探究”。
3.列舉左宗棠收復x疆的事跡并對他作出評價。
(對于較弱的浩罕國果斷動武,直接收復失地;對于較強的_量避免直接交戰,有利于維護國家的軍事實力;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為代價,收回價值更為重要的安全大門——伊犁。在這方面,他的歷史功績值得贊頌。但是,他對于太平天國的_又具有反人民的一面。)
4.對各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提醒預習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
2023初中歷史教案篇6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列舉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頂洞人的磨制石器技術和人工取火技術。理解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過程方法與能力:
教師應盡可能采取啟發式教學,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主體參與,使學生養成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通過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的不同,培養學生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豐富、合理的歷史想像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祖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認識到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搖籃之一,從而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觀察出土化石和遺跡,進而合理推斷遠古人類生活,培養科學求實的精神;通過學習遠古人類從低級到高級演進的過程,感悟人類進步過程的漫長與艱辛,培養不怕困難,不怕挫折,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的精神。
二、教學要點
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難點: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類才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來的?上帝造人的傳說(講上帝造人的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的傳說(讓學生講故事),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困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于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由古猿的一支發展來的。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2023初中歷史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八國聯軍侵華是帝國主義發動的空前野蠻殘暴的殖民戰爭,加深對帝國主義本質的認識。
2、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說明中華民族有著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
難點為什么說《辛丑條約》是空前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1860年英法聯軍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
生:火燒圓明園
師:可是中國的劫難并沒有停止,就在英法聯軍占領北京40年后,北京又一次被列強占領。這是什么戰爭?
【講授新課】
一、原因:為鎮壓義和國運動
師:看P24小字,找出義和國運動的興起時間、地點、、領導階級、口號。
生:1899年,山東,農民階級、“扶清滅洋”
師:從口號和P24“閱讀廣場”中,可以看出義和國運動的性質是什么?
生:反帝愛國運動
師:義和國運動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有什么異同
生:義和國運動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愛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運動。
師:1900年,義和國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看P24插圖,圖中寫著什么?董軍門是指清甘軍首領董福祥。義和團運動的迅速發展,引起誰的恐慌和仇視?
生:帝國主義
師:由此可見,帝國主義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是什么?
生:為了鎮壓義和國運動
二、經過(1900.6~8.)
師:找出時間和侵略國家
生:1900年6月,英、法、美、德、意、日、俄、奧
1、侵略國:英、法、美、德、意、日、俄、奧
師:1900年6月,八國聯軍20__多人,從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犯,統帥是誰?
生:英國海軍中將西摩
2、統帥:西摩、瓦德西
師:戰斗在京津鐵路線上打響,義和國和清軍在廊坊、楊村狙擊敵人。義和團在廊坊大敗侵略軍說明什么?
生:中國人民具有反抗外國侵略的斗爭精
3、廊坊大捷
師:西摩率殘部狼狽退回天津。與此同時,聚集在大沽口外的各國軍艦攻陷了大沽炮臺。看25插圖,八國聯軍大沽口登陸。大沽口在天津市塘沽區東大沽海河入海口。八國聯軍隨后向天津進犯。義和團和清軍開始了保衛天津的戰斗。7月14日,天津陷落。八國聯軍從天津出發,沿運河兩岸向北京進犯。8月14日,北京陷落。
4、攻占北京
師: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倉皇出逃。在逃往西安的路上,她下令剿滅義和團。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后,聯軍的統帥是誰?
生:瓦德西
師:瓦德西是德國陸軍元帥。他特許侵略者公開搶劫三天。看P26小字,看看他們在北京的滔天罪行。他們燒殺搶劫,無惡不作,圓明園第二次被毀。看插圖《八國聯軍屠殺義和團》,上面寫著什么?齊化門就是今天的朝陽門。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義和團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的英勇斗爭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看P24導入框。
三、結果:《辛丑條約》
師:1901年,農歷辛丑年,英、法、美、德、意、日、俄、奧、比、西、荷11國與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看插圖,左邊是11國公使,右邊是清政府代表慶親王奕劻(前)、李鴻章(后。)條約的內容是什么?
生:①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②北京的東交民巷劃為使館區,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③清政府向各國認錯道歉,并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④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戰略要地。
師:①是哪方面的規定?
生:經濟
師:賠款本息共計9.8億兩,加上各省各地方的教案賠款(約3000萬兩),總數超過白銀10億兩。當時清政府每年財政收入只有8千多萬兩,這相當于清政府12年的總收。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當時中國人口4億5千萬,賠款4億5千萬兩,用意在要每個中國人都要向他們交1兩白銀的“罰金”。這是侵略者要通過賠款來懲罰、污辱所有的中國人。②是哪方面的規定?
生:外交
師:危害是什么?
生:使館區成為國中之國,各國公使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
師:③是哪方面的規定?
生:政治
師:危害是什么?
生: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
師:④是哪方面的規定?
生:軍事
師:危害是什么?
生:便利侵略者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控制和直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活動。
四、影響
師:《辛丑條約》是一個空前喪權辱國的條約。從此,清政府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什么?
生: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板書
一、原因:為鎮壓義和國運動
二、經過(1900.6~8.)
1、侵略國:英、法、美、德、意、日、俄、奧
2、統帥:西摩、瓦德西
3、廊坊大捷
4、攻占北京
三、結果:《辛丑條約》
四、影響
2023初中歷史教案篇8
重點:
美國內戰;德意志統一;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難點:
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形勢的矛盾;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學手段:
利用地圖、投影儀、計算機等教學設備,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
一、導入
引導學生分析時代特征,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來。
二、俄國1861年改革:
一組同學演示:“俄國農奴貧窮的生活”
主要表現大批農奴被農奴主束縛在土地上,過著貧困生活,沒有自由,隨時被打受虐,甚至降為奴隸。而農奴主卻過著奢侈的生活,為牟取暴利,他們將大批的糧食、原料出口歐洲。導致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原料、市場和資金無法解決,遠遠落后于西歐。并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分析農奴制這種落后的封建生產方式已成為俄國經濟發展的嚴重阻礙,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
二組同學演示:“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
主要表現經濟上的落后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俄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人民起義不斷。
一名學生演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上臺講話:“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引導學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顯示改革內容。可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廢除農奴制“是一次對農奴的‘合法’掠奪?”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關資料。組織學生探討、評價改革的性質、作用及不徹底性。
本目小結提問:為何在封建制度最頑固的俄國會出現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強調俄國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勢力。
三、美國內戰:
三組同學演示:“美國的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出示“美國領土擴張”地圖。
主要表現美國自獨立后,制定的對外擴張領土的政策、擴張的手段、結果。
播放錄像:“西進運動”片斷,引導學生客觀評價其歷史作用。
四組同學演示:“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現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間的矛盾。
北方的資本家因為沒有充足的勞動力、原料、國內統一的市場而無法開工。
南方的種植園主一面在種植園中驅趕成批的奴隸勞動,一面與英國資本家大談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運往英國,并從英國大批進口廉價工業品。
本目為難點,學生不易理解透徹,教師適當補充講解。
先講明兩種經濟形式的性質、矛盾產生的背景,并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南北雙方的矛盾及矛盾產生的焦點,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矛盾對美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嚴重影響。最后簡介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的發展和南北兩大階級斗爭的深入,結合教材兩段資料探討林肯上臺與美國內戰爆發的關系。
簡介林肯生平,一名學生演示林肯演說的片斷:“選票比子彈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組同學利用自制地圖講解內戰經過,包括內戰爆發、初期北方失利、聯邦政府頒布革命措施扭轉戰局、轉折戰役、南方投降等過程。
探討兩個法令在戰爭中的作用。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從戰爭的性質、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國內戰的歷史意義,并客觀地評價林肯其人。
四、小結
小結提問:為何資本主義的美國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強調交戰雙方同是資產階級,實力相當。
小結全課:通過學習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對比資產階級的改革和革命有何異同。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從目的、方式、內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課時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一
課前發放本節預習提綱,由學生填寫相關內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過程、特點和歷史意義。課上展開充分討論,探討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一、導入
提問: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哪些國家加入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統一:
六組同學演示:“德意志統一”
利用新聞播報形式列舉統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經濟狀況。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給德意志資產階級提出了什么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普魯士完成統一的優勢。
學生演示俾斯麥上臺,發表演說,闡明“鐵血政策”。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的兩個資料分析“鐵血政策”的性質。
利用地圖簡介普魯士王朝的三次統一戰爭。討論俾斯麥的統一策略對戰爭的作用,注意普法戰爭后期性質的變化。
最后分析統一的歷史意義,探討德國的強大日后對歐洲、對世界的影響。
小結提問: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中發揮了什么歷史作用?
三、意大利統一:
七組同學演示:“意大利統一”
展示14、15世紀意大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文化的繁榮。對比19世紀中期意大利的社會狀況,探討意大利在歷史進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學生歸納意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統一的進程、特點和歷史意義。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統一的特點、加富爾和加里波第在統一進程中的歷史作用。
四、小結全課:比較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第三課時日本明治維新
一、導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后,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后,關于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后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于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于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于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