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教案的創新
八年級物理教案的創新篇1
一、從鑒別物質說起
我們鑒別物質時,僅靠氣味、顏色、軟硬、形狀等特性有時會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如何來鑒別一瓶自來水和一瓶礦泉水呢?這時這種局限性就體現出來了。但我們發現物質還有其它的特性,可不可以用它們來鑒別物質呢。
思考:單純地用物體的質量來鑒別物質的種類,行嗎?
1、這里有兩個由不同物質組成的物體,一個是銅塊,一個是鐵塊,它們的體積相同,質量相等嗎?用什么方法比較?
2、如果是同種物質,體積相等,質量相等嗎?這兩個都是鋁塊,體積相等,那質量相等嗎?
3、如果同種物質,體積不相等,質量還相等嗎?如圖,這兩個木塊哪個質量大?
4、同一種物質,體積大的質量大,體積小的質量小。這僅僅是質量跟體積的粗略關系,同種物質的質量跟體積有什么準確的數量關系呢?
二、實驗探究
1、實驗:調節好天平,用天平稱量體積相同的木塊、鋁塊、鐵塊。看看它們的質量相同是否相同?
結論: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同。
2、實驗:100g水和100g酒精體積,看看它們的體積是否相同?
結論: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體積相等。
以上兩個實驗用不同的物質進行比較,根據實驗結果,受到了什么啟示?
3、提出問題:物體質量與體積的具體關系是什么呢?
4、由相同物質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大,質量也大。例如,一盒相同的粉筆,兩枝粉筆的體積是一枝粉筆的2倍,兩枝粉筆的質量也是一枝粉筆的質量的2倍。這是物質的一個很重要的特性。
①.請你把粉筆的質量和體積繪制成圖。(類比研究同一金屬導體兩端和電流關系實驗)②.用體積大小相同的若干鋁塊(或鐵塊、松木塊)作實驗。
由此可以得到結論:
(1)同種物質質量增加,其體積也增大;質量減少,體積也會減少。且質量和體積的比值一定。
(2)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三、密度
1、密度定義
2、一些物質的密度值
對于同一種物質,如水在不同的狀態下,密度也是不同的,物質密度與溫度、壓強有
33關;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種物質,如冰、蠟、植物油密度都是0.9×10kg/m;還有
33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kg/m;金屬固體的密度較大。
33
水的密度是1.0×10kg/m的物理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還要能夠記住一些物質密度的大小。例如,金的密度比銀大,銅的密度比鐵大。
3、
練習
1、一枝粉筆用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與原來的相比()A、質量減小,密度不變B、質量不變,密度減小
C、質量不變,密度不變D、質量減小,密度減小
2、人們常說:鐵比木頭重。它的真實含義是()A、鐵的密度比木頭大B、鐵的質量比木頭大
C、木頭比鐵輕一些D、鐵的質量和木頭的質量實際上是一樣的
3、對于密度公式ρ=m/V,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當質量不變的時候,密度與體積成正比B、當體積不變的時候,密度與質量成正比
C、物質密度一定,質量與體積成正比D、密度與體積成正比,密度與質量成正比
4、一根均勻的鐵棒,去掉1/2,剩下的一半是原來的質量的,剩下的一半體積是原來的,剩下的一半密度與原來的。
3
35、鋁的密度是2.7×10kg/m,讀作。它表示的意思是。
6、一個燒杯質量是50g,裝體積是100mL的液體,總質量是130g.求這種液體的密度?
7、下面是調節天平和使用天平的步驟,請把正確的排列序號寫在橫線上。
A、把物體放在左盤,砝碼放在右盤并移動游碼使天平平衡
B、調節天平橫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針指在刻度盤的中線處
C、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加上游碼在標尺所對的刻度值,算出被測物體的質量
D、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游碼放在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
E、整理器材,把物體放回原處
3
38、一只瓶子能裝2kg酒精(ρ=0.8×10kg/m),如果用來裝滿水,那么瓶內水的質量()A、小于2kgB、大于2kgC、等于2kgD、無法判斷
9、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塊磚,切去一半,對剩下的半塊磚,正確說法是()A、質量減少一半,密度減少一半B、質量減少一半,密度不變
C、體積減少一半,密度減少一半D、以上的說法均不正確
10、用托盤天平稱量物體的質量時,將被稱物體和砝碼放錯了位置,若天平平衡時,左盤放有100g和20g的砝碼各一個,游碼所對的刻度值是4g,則物體的質量為()A、124gB、122gC、118gD、116g能力提高
311、一輛油罐車裝了30m的石油,小明想測量石油的密度,從車上取出30mL石油,測得它
的質量是24.6g。求:
(1)石油的密度。
(2)這輛運油車所裝的石油的質量。
12、探究: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猜想:
實驗器材:一盒粉筆,天平,量筒,細沙,水油。
實驗步驟:
畫圖:
以橫坐標表示體積V,縱坐標表示質量m。作圖。
分析論證:
13、一個質量是40g的容器,裝滿水后質量變為140g,裝滿油后質量變為120g。求油的密度。
14、小兮和同學一起參觀烈士陵園。他們觀察到一塊花崗石紀念碑,經測量得知,高4m,寬
3380cm,厚50cm,計算它的質量是多少(ρ=2.6×10kg/m)有機會的話參觀調查你見到的紀
念碑并實地測量,計算這個紀念碑的質量是多少。
315、有一個鐵球的質量是316g,體積是60cm,問這個鐵球是實心的,還是空心的?如果是
空心的,那么中空部分體積是多大?
八年級物理教案的創新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機械能的概念。
2.知道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和守恒定律。3.能解釋一些能之間轉化的物理現象。重點難點:
1、分析能量之間的轉化。教學過程:
一、自學檢測
1.動能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
2.重力勢能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和所處的高度有關。3.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
4.空中飛行的子彈由于速度很快具有很大的動能,又因為它處于空中,相對于地面子彈又具有重力勢能。
二、合作探究教師巡視督促指導
(一)、演示滾擺實驗
1.在擺輪下降的過程中,其重力勢能逐漸轉化為動能。滾擺在下落過程中,轉動的速度和高度分別是怎樣變化的?滾擺的動能和勢能又是怎樣變化的?
釋放擺輪時,擺輪在最高點處于靜止狀態,此時擺輪只具有重力勢能,沒有動能。擺輪下降時其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少;擺輪旋轉著下降;而且越轉越快,其動能越來越大。2.滾擺在哪個位置具有的動能最大,你是如何判斷出動能最大的?在哪個位置具有的重力勢能最大?如何判斷的?
擺輪到最低點時,轉動最快,動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勢能最小。
3.仿照擺輪下降的過程分析,得出擺輪上升過程中的動能和勢能的變化情況。(二)、單擺實驗
1.將擺繩一端掛在黑板上邊,使單擺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擺動(不接觸黑板),在黑板上記錄擺球運動路線中左A、右最高點C和最低點B的位置。
2.分析單擺實驗:
小球從A擺到B的過程中是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從B點擺到C點的過程中是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小球在B點動能最大,在A(或C)點動能最小,小球在A(或C)點重力勢能最大,在B點重力勢能最小。
3.(接步驟1)在黑板上記錄小球由A到C再擺回到左邊的最高點A′點(只讓單擺運動一個來回),比較A、A′的位置關系,發現:A、A′幾乎在同一高度(或小球幾乎能擺回到原來高度,好像“記得”它原來的位置),分析:小球處在A點和A′點時具有的機械能大小有什么關系?
(因小球在A、A′時速度為零,沒有動能,質量和所處的高度相等,重力勢能相等,所以在動能和勢能轉化的過程中機械能的多少幾乎沒有變化,即機械能是守恒的)。
4.讓單擺多擺動幾次,記錄最后一次小球能擺回的高度A″。小球還能擺回到原來的高度嗎?
分析:因為小球除了受到重力和拉力以外,還受到空氣阻力。這個力越小,小球克服空氣阻力對外做功損失的能量越少(“多”或“少”),小球擺回的高度越高,如果空氣阻力為零,則小球能擺回到原來的高度,機械能的總量不會改變。
5.對比分析
3、4后歸納機械能守恒定律:如果只有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機械能的總和是不變的(守恒的)。
(三)、課后P74第
2、3兩題
第2題:乒乓球很輕,運動時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很容易減速,怎樣向地板拋乒乓球,才能使它彈跳到高于原來拋球的位置?第3題蹦床:重物向下落的過程中,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接觸到蹦床后,動能轉化為蹦床的彈性勢能,向上彈起的過程中,彈性勢能轉化為人的動能,上升的過程中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三、展示交流教師掌握情況
四、精講點撥
1.實驗:“打鼻子的鐵鎖”中,鐵鎖是不會打到鼻子的,而且會離鼻子越來越遠,這包含著什么道理?
(鐵鎖運動要克服空氣阻力,消耗一部分機械能,機械能總量減小,鐵鎖回不到原來的高度,所以不會碰到鼻子。)2.閱讀課文P73科學世界“人造地球衛星”,然后完成下面填空:
人造衛星沿橢圓形軌道圍繞地球運行,離地球最近的一點叫近地點,最遠的一點叫遠地點,衛星在近地點時動能最大,重力勢能最小,衛星在遠地點時動能最小,重力勢能最大。衛星從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的過程當中,衛星的速度減慢,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大;從遠地點向近地點運動的過程當中,衛星的速度增大,動能增大,重力勢能減小。
五、即時練習
1.分析章首圖的過山車在運動過程中的能量轉化情況。2.某選手在自由式滑雪比賽中運動的軌跡如圖所示,如果不計空氣阻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
A.從a點向b點運動過程中,重力勢能全部轉化為動能B.在a點和c點速度都為零,因此重力勢能相等C.從c點下落到d點過程中,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D.在a點和e點都處于靜止狀態,因此機械能相等
學習內容二:水能風能的利用
學習指導:課本P72至P73文字內容,注意看懂插圖11.4.4水電站剖面圖。
六、自學檢測見配套練習冊
八年級物理教案的創新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現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應用反射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來解釋一些簡單現象.4.知道平面鏡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5.知道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6.知道平面鏡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總結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鏡成像特點,培養觀察、
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對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光的反射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光路圖的應用,逐漸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生動有趣的光學現象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2.密切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用辨證的觀點來看待事物,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教學重點】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鏡成像的探究過程及對內容的理解
【教學難點】1.反射定律中“三線共面”這個結論的得出,要求學生有較高的抽象思維能力,分析歸納的能力。所以,“三線共面”是一個難點。
2.漫反射與鏡面反射的區別,以及漫反射依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不僅抽象,學生還很容易根據思維定式而在理解中出錯。因此,這也是一個難點。
3.實像和虛像的理解與區別。
【教具準備】光的發射定律探究儀,激光電筒,__面鏡,平面玻璃,蠟燭,火柴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照射在一個隱藏的平面鏡上,讓光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學生猜測并回答光的傳播方向為什么會改變。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引出光的反射:一束光線,從一種介質(空氣)照在另一種介質(平面鏡)表面上后,改變了光的方向,又回到原來的介質(空氣)中去,這種現象叫光的反射。實際生活中,許多物體的表面都可以發生光的反射,人眼之所以看見一個本身并不發光的物體,就是因為從物體表面反射過來的光線進入人眼的結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光的反射”。
(二)進行新課
一、光的反射定律
實驗1學生觀察: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引出概念。
利用光具盒介紹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入射點的概念,啟發學生用數理結合的觀點進一步觀察入、反射光線的幾何位置關系,學生找到它們的對稱軸,用量角器量出對稱軸與平面鏡之間的夾角,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引入法線、入射角、反射角的概念。
實驗2教師演示:研究“三線共面”利用自制教具,讓學生觀察紙板向前折和向后折時,能否觀察到反射光線,總結光的反射定律的前兩條內容: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
根據本實驗,學生直觀地認識到“三線共面”,突破了這一難點。實驗3學生探究:研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關系。
緊接著,讓學生猜想及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關系,并填寫實驗報告單(見附頁),總結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學生在表述結論時,有可能將入射角、入射光線敘述在前)
1
實驗4教師演示: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的因果關系。
遮擋住反射光線,觀察到入射光線依然存在;再遮擋住入射光線,觀察到不再有反射光線。從而得出結論:先有入射光,才有反射光。教師強調光的反射定律的正確表述順序,并板書光的反射定律的內容。
[板書]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師接著點明光的反射定律實質上規定了反射光線沿什么方向射出。多媒體演示:光路的可逆性。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光的反射是可逆的。[板書]光在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課件展示鞏固性問題,深化對光的反射定律的全面理解。例1:補充光路圖,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
30o
例2:補充光路圖,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
例3:在明亮處的兩名同學,甲同學能通過鏡子看到乙同學的眼睛,乙同學能看到甲的眼睛嗎?如果甲同學在暗處,乙能看到嗎?
通過例1練習基本光學作圖法。
00通過例2讓學生知道入射角為0,反射角也為0時的情況。并板書。
00[板書]入射角為0時,反射角也為0
通過例3讓學生加深對光的反射和光路可逆的理解。
二、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實驗5教師演示:研究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教師用小鏡子反射光線,照入同學眼睛。
師問:會有什么感覺?周圍的其他同學會有什么感覺?在平面鏡上發生了什么樣的反射呢?課件展示鏡面反射,總結出鏡面反射的定義。
師問:如果在鏡面上鋪一張白紙,又會有什么感覺呢?原因是什么呢?這是因為白紙表面看起來很平滑,實際上表面上有很多凸凹不平的地方,一束平行光照在白紙上后,法線不再平行,根據反射定律,反射光線也不再平行。課件展示漫反射,總結出漫反射的定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之所以能從各個方向看到桌子、墻壁、書本、正是由于它們表面發生了漫反射的緣故。總結:
1、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區別在于反射面是否平滑。
2、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板書]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討論:甲同學說,雨后的夜晚,地面上亮處是水坑;而乙同學說,地面上暗處是水坑。你覺得他們誰說的正確?請說出理由。
結合課件講解此問題。
2
通過這道討論題,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更加深刻地理解漫反射的特點。
三、平面鏡成像特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平面鏡,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平面鏡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鏡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平面鏡”?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平面鏡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虛像
方法1:從平面鏡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平面鏡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平面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平面鏡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平面鏡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五、平面鏡的應用
平面鏡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平面鏡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鏡,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平面鏡起什么作用.
【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小結出通過本節學習有哪些收獲并整理本節知識結構。
【板書設計】
第二節光的反射
一、反射定律
內容:
二、種類
3
鏡面反射:
漫反射:
三、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虛像
2、等大
3、等距
4、垂直
四、實像和虛像
五、平面鏡的應用
1、改變光路
2、成像
【布置作業】
1.課下探究:水中燃燒著蠟燭
在桌子上放兩摞書,象圖5-3-13中那樣把一塊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蠟燭(為了便于移動它,你可以把蠟燭尾部燒熔;然后把蠟燭粘在一個舊瓶蓋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間的距離,要和蠟燭到玻璃之間的距離完全相等.
2.完成本節的課后作業題。
八年級物理教案的創新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力能使物體發生形變或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2.知道力的三要素,會畫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
4.知道物體重心的含義.
5.了解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重點、難點分析】
【學習重點】
1.力的概念、圖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學習難點】1.力的概念.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自主學習】
一、力和力的圖示
1、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使物體發生形變。
力的定義力的單位是.
力的三要素有要想測量力的大小,我們可以用
2.如圖所示,繩對物體豎直向上的拉力大小為150N,用力的圖示法表示拉力.
如何畫力的示意圖?
二、重力
1、重力產生的原因是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秤進行測量,可以根據公式G=mg計算,(其中的g是我們以前所學的自由落體加速度,它的大小與物體所處的高度和緯度有關.當高度增加時,g的值;當緯度增加時,g的值)。
3、重力的方向總是
4、重力的作用點稱為重心,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物體的重心位置和因素有關.
三、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分別是、、、。
【合作探究】
一、力的認識拓展
1.辨析下列關于力的說法
A、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時出現形變和運動狀態的改變。
B、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C、物體相互作用時,總是先施力后受力
D、由相距一定距離的磁鐵間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離開物體而獨立存在
關于力的認識總結:
二、重力的認識拓展
2、下列關于重力的方向的說法,正確的是()
A.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B.重力的方向總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總是和支持物體的支持面垂直
D.由于地球是一個大球體,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無法確定的
3、關于物體的重心的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的重心一定在物體上
B.重心就是物體內重力的部分
C.物體的重心位置跟物體的質量分布情況和物體的形狀有關
D.用線懸掛的靜止物體,細線方向不一定通過物體的重心
4、關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在地球上方的物體都要受到重力作用,所受的重力與它的運動狀態無關,也不管是否存在其他力的作用
B.在地球各處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
C.向上運動的物體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運動的同一物體所受重力
D.對某一物體而言,其重力的大小總是一個恒量,不因物體從赤道移到南極而變化
【當堂檢測】
三、四種相互作用的本質了解
5、關于四種相互作用,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使原子核內質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電磁相互作用
中華B.在天然放射現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
C.萬有引力和電磁相互作用是遠程力,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近程力
D.地球繞太陽旋轉而不離去是由于萬有引力作用
四、區分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6、如圖所示,畫出均勻矩形木塊在不同情況下所受重力的示意圖
7、畫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質量為3.O×106kg的木箱受重力的圖示。(g取10N/kg)
【趣味思考】
1、.如果地面上一切物體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則可能出現的現象是(不考慮地球自轉)
A.江河的水不會流動B.雞毛和鐵球都可懸浮在空中
C.天不會下雨D.一切物體的質量都變為零
八年級物理教案的創新篇5
教學目標
1.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激發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在了解和認識自然過程中有滿足感和興奮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樂于參與和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活動和探究活動。
3.具有創新意識,能獨立思考,勇于有根據地懷疑,養成尊重事實、大膽想象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4.關心科學發展前沿,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樹立正確的科學觀,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2)知道科學探究的方法和幾個主要環節。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難點
(1)初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實驗。
(3)根據教材內容收集資料制作課件。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演示法、討論法、科學探究法、提問題教學法。
教具準備
飲料罐、玻璃杯、鉆子、筷子、裝有水的碗、拉鏈、圓珠筆、燒杯、冰棒、茶壺、實物投影儀、課件、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先讓學生朗讀章首詩,由此引出課文第一部分:物理學就在你身邊。
二、新課教學:
(一)物理學就在你的身邊
播放有關海上日出和閃電的音像片段,讓學生了解有關自然現象。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活動1與活動2的實驗。
演示1:光從一種介質射入另一種介質時發生偏折的現象演示
演示2:利用感應起電機模擬閃電和雷聲。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標,介紹“世界物理年”來歷。
1905年,愛因斯坦先后發表了5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為相對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為量子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是物理學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一百年來,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代表的近代物理學,對人類文明和進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為紀念這一奇跡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學界一致呼吁20__年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標構圖像一個光錐。紅底代表過去。在物理學中,光譜的含義。藍頂表示未來,天空是藍色的;“藍移”是面向我們方向運動物體的光譜特征。黃和綠表示連結過去到未來,體現出在過去的基礎上建立未來的信心。其中,綠色又代表“綠燈可走”,即進步;黃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標主要表達的意義是:科技的進步和國際的合作可以幫助建設光明的未來。
(二)物理學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1.運用多媒體,結合物理學發展史談物理學與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關系:
(1)有關簡單機械的應用
簡單機械的發明與使用:――人類從手工勞動到機械操作
(2)代表蒸汽時代的蒸汽機車、輪船的圖片、錄像
熱學的研究、蒸氣機的發明:――人類進入蒸氣時代,機械工業進一步完善
(3)體現電氣時代的各種設備和情景,如電動機、發電機、電力機車、城市夜景等
電磁學的研究:電動機、發電機的出現――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4)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空間探測技術以及我國發射“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錄像資料等。
電磁學、電子――電子計算機
2.舉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有關物理學與人類社會關系的實例,進一步使學生體會物理學是有用的。
(三)物理學的召喚
介紹幾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物理學家的突出貢獻,同時結合這些科學家的研究方法,向學生介紹了幾種典型的科學方法,如觀察和實驗、歸納和數學分析、理性思維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規律等,從而使學生領悟怎樣學好物理學。
八年級物理教案的創新篇6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單位。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聯系生活實際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形成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2、學習者的分析
學生來自小城鎮和農村(大部分),有豐富的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接觸許多與功和功率有關的事物和現象,為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奠定基礎,同時學習過速度和電功率的概念,對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幫助。
3、教具與學具
電化教具:多媒體課件
4、教學過程分析和設計
教學流程圖
設計內容設計意圖活動層面
教材處理師生活動
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一、播放多媒體素材(視頻)或畫面)如用挖掘機挖土和一個工人單獨挖土比較哪一種方法更快?圖中的情景說明了什么問題?
類似的事例還有嗎?(啟發思考)教師通過所設計的情景,將學生引入學習怎樣比較做功快慢的學習主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體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學習主題。
認知層面
想想議議學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1、引導回顧速度的知識。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學生提供一組數據,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誰做功最快?說出比較的依據。
物體所做的功所用時間
A1000J5S
B1000J10S
C4000J1min
D6000J1min
3、聯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運問題加深對功率知識的認識。
4、想想議議:
投影演示插圖孫女與爺爺上樓,讓學生分析比較誰的功率大。
5、提問: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準確的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呢?
6、介紹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并以適當的事例加以鞏固。
例:過去我們學習電功率,說說某電風扇的功率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導學生參看課本小數據圖表中的資料,說出各物體功率所表示的意義。
7、鞏固提高:
提問:用1牛的力在2秒內將物理課本從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這個力做功的功率嗎?
教師啟發:以前學習過要比較兩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先確定路程再比較時間,也可以先確定時間再比較路程。同理,要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回答,由他人(同組同學或其他組同學)適當補充,
再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領悟比較物體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較做功的時間,時間短的做功快;②時間相同,比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機械或人工將同一大堆磚從地上搬到五樓,你會選用什么方法?
學生討論過程。
教師點拔:在圖中不知爺孫倆的體重和他們爬樓的時間,能否確定他們的功率的大小。
教師引導:用一個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時間的概念(電功率)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義,認識功率的相關單位及計算公式。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作適當的講評,加深學生對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師先引導學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這對學生鞏固前后知識均有所幫助。
溫故而知新,對后面的學習將起到重要的啟發作用。
用類比法
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物體做功有快有慢之分,進一步知道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對物體做功的快慢有進一步的認識。
學生的答案可能兩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師在學生的討論中逐步啟發,加選先進的起重機,學生就會在前面討論的基礎上深刻領悟物體做功確有快慢之分。
學生的討論也會出現分歧,教師就在學生的分歧中導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漸進,恰到好處。
設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較兩物體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較)。
通過實例講授,讓學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學生對功率的物理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對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數值有個具體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關知識,包括公式的運用。
知識的運用與遷移
三、通過例題訓練,加深對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運用能力。
1、想想議議:
物理學或者生活中,還有那些場合需要表示一個物理量變化快慢的?
2、例題:體重為900N的爺爺與體重為300N的小孫子舉行登樓活動,樓高三層共10米。若:
(1)爺、孫兩人同時從一樓起步,半分鐘后同時到達三樓;
(2)爺爺年紀大、身體較重,孫子登樓用了半分鐘,爺爺所用的時間是孫子的2倍;
(3)孫子登樓用了半分鐘,爺爺所用的時間是孫子的3倍。
以上三種情況下,誰做功多?誰做功少?誰用的時間多?誰用的時間少?誰做功快?誰做功慢?
3、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例題,動手做一做。
教師適當的引導,讓學生說出經濟增長率、人口增長率、頻率(振動),拓展知識。
引導學生回到前面所舉的例子,通過討論及訓練,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邊邊思考,邊動手進行計算解答。教師把學生的答案進行投影,可進行全班討論,加深理解。
學生自己進行閱讀、解答,教師在課室巡視,給有學習困難的學適當的幫助。學生解答完后,教師再用解題示范,強調解題的方法和習慣。
對各種變化率,增長率的認識,讓學生拓展知識
使學生加深對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強學生對功率知識的應用能力
練習功和功率公式的應用,使學生加深認識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功率──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小結
四、小結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獲?
學生先自己總結歸納,教師引導個別代表回答并作適當的講解。
給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同時教師也能借此機會發現學生學習的問題,并獲得教學效果的即時反饋。
點評
功率的教學一個難點,以往的教學過程按教科書的思路進行授課,課堂顯得枯燥,學生學習熱情不高。本教學設計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和理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再以想想議議學生小組討論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和功率的知識,最后讓學生用所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學生體現到學致用的樂趣。本人教學實踐證明,這節課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
八年級物理教案的創新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西北地區的范圍、及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
2.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3.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并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認識與分析一個地區區域特征的方法。
重點
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
難點
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請同學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范圍,找出兩個地區的分界線(秦嶺—淮河線),并說說兩個地區有哪些差異。
【引入新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它們都位于東部季風區。今天我們學習非季風區的西北地區。
一、干旱的西北地區
【讀圖講解】西北地區大體上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x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北部。
【讀圖】P5的5.5圖、5.7圖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
學生回答課后的活動練習題。
【歸納】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處于東部季風區,比較濕潤,特別是南方地區更加濕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區因深居內陸,并有山嶺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從東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減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區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區位于非季風區,降水稀少。
學生讀圖: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周圍的胡楊林耐鹽堿、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國面積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3、 西北地區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東向西,地表植被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降水變化規律是:本區降水從東部向西逐漸減少。胡楊林耐鹽堿、生長快,是西北地區重要造林樹種。
(2)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小結】通過學習這一節,我們了解了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氣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區礦產資源豐富,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發達。通過“干旱”這一主導因素,逐層分析區內其他因素、歸納區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業
完成P14的活動題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