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
讀歷史,欣賞歷史上一個個留下足跡的歷史人物的生命,品讀歷史人物的生活點滴,了解他們所有的對和錯,那些歷史教訓,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思考。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2021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更多2021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相關內容推薦↓↓↓
2021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學習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⑴夏商時期的王位世襲制、基本的國家行政制度及對西周的影響、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⑵ 探究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以及宗法制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
2.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⑴我國進入階級社會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世界文明古國。
⑵中國古代的早期政治制度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一宗法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
3.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4.難點:分析理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
【課時安排】 1課時
【知識梳理】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⑴特點:①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開創者:
特點:
形式:
②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員
中央:
地方上:
⑵影響: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響。
【學習探究】
⑴夏商時期的相權狀況意味著什么?(分別與禪讓時代和秦之后的王朝相比)
⑵侯、伯有幾重身份?既是隸屬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國的首領(雙重身份)
二、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
1.西周的分封制(前1046年)
目的:
對象:
內容:
影響:
【學習探究】
1.分封制體現了森嚴了等級,維護這種等級制度,僅僅靠得是國家暴力機構嗎?如果不是,還要依靠什么制度?
2.宗法制度(建立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上)
由來:
目的: 特點:
影響:
3.分封制與宗法制之間的關系:
【學習探究】 楚莊王問鼎說明了什么?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4.、宗法制與分封制的衰落(西周后期~戰國末[秦])
原因: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早期)
三、知識網絡:
春秋戰國(衰落)
夏商(形成、發展)
周宗法、分封(完善)
特點:有專制色彩;宗族血緣關系為主要維系手段,形成家國一體形式。
【課堂練習】
1.、 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說明( )
a 夏商周三朝采用的是完全一樣的政治制度
b 夏的政治制度不適宜于商
c 商的政治制度不適宜于周
d 商繼承了夏的制度并稍有變化,周朝又繼承商朝制度而略有調整
2、下列與西周王朝建立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
a 盤庚遷殷 b武王伐紂 c 周公東征 d 平王東遷
3、西周時正式確立的王位繼承制是( )
a 禪讓制 b 兄終弟及制 c 長子繼承制 d嫡長子繼承制
4、“封建親戚”指的是( )
a 禪讓制 b世襲制 c 分封制 d 封建制
5、西周初實行分封制是為了( )
a.建立軍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貴族的權力
c.排斥異姓諸侯,團結同姓諸侯 d.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
6、下列制度中,西周沒有使用的是:( )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等級制
7、下列諸侯對周天子所負的義務中不正確的是( )a 鎮守疆土 b 隨從作戰 c 獲取封賞 d 朝覲述職
8、下列對西周王朝和諸侯關系的評述,正確的是( )
① 根據分封制,周王和諸侯的關系是君臣關系 ②根據宗法制,周王和同姓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關系 ③ 周王和諸侯的關系是等級從屬關系 ④周王對各諸侯國擁有絕對的控制權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1.d 2.b 3.d 4.c 5. d 6.a 7.c 8.d
2021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2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1.漢承秦制
司馬遷說“通古今之變”。漢承秦制,漢朝在注意總結歷史經驗上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漢朝繼續推行皇帝制度。引用教材“學思之窗”的材料,說明皇帝的_得到加強,上傳下達的命令得到有效暢通,漢初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2.漢內朝與外朝
漢武帝之前的西漢皇帝基本上是以黃老的清靜無為思想制訂國策,只求遵守劉邦、蕭何定下的政策、法令、制度、皇帝垂拱深宮,由宰相主持日常政務。對宰相的要求不高,只要能照章辦事就行。從漢武帝開始,這種局面無法繼續下去了。因為經過七十年休養生息,經濟恢復,國力強大,漢武帝又是一個雄才大略、不甘寂寞的君主。在他的指揮下,內外政策發生劇變,清靜無為轉為積極有為,對主要輔佐宰相之要求也隨之發生變化。怎么變呢?是感到他們權力太大,加以削弱嗎?是認為他們出謀劃策太多,“權移主上”,而故意擱置不用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學思的興趣,以達到進一步獲取知識的目的)
然后教師做一解釋:否!恰恰相反,是更迫切需要統治經驗豐富的宰相多行使權力,多出謀劃策,以助自己大展宏圖。然而,當時的宰相制度卻愈加不適應這一形勢的變化。
中朝是漢武帝設置了一個新的機構,是和以丞相、御史大夫為首的宮廷系統相對立。丞相、御史大夫為首的這個系統被稱之為外朝。在中朝出現之前,丞相就是政府的行政首腦,他參與國家方針大計的決策過程,但是等到中朝一出現,真正得到皇帝信任的和皇帝一起參與決策的是中朝的官員,而不再是以丞相為首的合法的政府系統的官員。原來的合法政府官員被排斥出決策圈之外,成為一個政務的執行機構,真正的宰相職權落入了中朝官手中。中朝官的官員的構成起初是皇帝的文學侍從之臣,被稱之為“天子賓客”,即司馬相如、東方朔、枚皋、嚴安、主父偃等這批人,后來,漢武帝把這個制度更完善化,吸收了一部分朝廷的大臣來參與。漢武帝動用了不同的手段,使得丞相的實權被剝奪。漢光武帝進一步剝奪了宰相的權限,擴大了尚書臺的權力,在這點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他把大權實際有效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隋唐三省六部
輔導學生閱讀教材“歷史縱橫”及以下材料,教師指導學生了解實行三省六部制的背景,并啟發思考:隋唐創立的三省六部制有何特點?其實質是什么?起到什么作用?
背景材料:
材料一:貞觀元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中書所出詔敕,頗有意見不同,或間錯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或有護己之短,忌聞其失,有是有非,銜以為怨;或有茍避私隙,相惜顏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難違一官之小情,頓為萬人之大弊;此實亡國之政,卿輩特須在意防也。隨日內外庶官,政以依違,而致禍亂,人多不能深思此理。”
材料二:漢代宰相是_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議事機關稱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須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者,事先由政事堂開會議決,送進皇宮劃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蓋印中書門下之章發下。……在唐代,凡軍國大事,照例先由中書省中書舍人(中書省屬官)各擬意見,再由宰相(中書省長官)審核裁定,送經皇帝畫敕后,再須送門下省,由給事中(門下省屬官)一番復審,若門下省不同意,還得退回重擬。……宰相不能_。
──錢穆《國史新論》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講述分析:三省六部制是我國封建社會_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三省分掌議政、決政、行政三權,實際將秦漢以來的丞相之權一分為三,分隸三省,總與皇帝,從而大大加強了皇權。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財政、軍政、司法、工程等權利。各司其責,中央機構行政效率大大提高。通過講述三省六部的職能、相互關系,引導學生分析出其特點,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更重要的是它們之間是相互牽制和互相監督的;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要注意引導學生與秦漢時期的宰相制度進行比較,使學生深刻理解相權被一分為三,皇權大大加強。實質是加強皇權,有效地維護了統治。由于上面的講述已為分析這個問題做好了鋪墊,因此,教師在此只需稍加指點,便可以讓學生自己分析歸納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最后,教師概括為: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③三省六部制:是我國官制的重大變革,它標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六部制使秦漢以來_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權得以加強。這對于國家的統一,社會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4.宋削弱相權
三省六部制在宋朝演變,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宋朝建立的背景,重點強調在宋朝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打破宰相“事無不統”的局面,皇權繼續得到加強。
5.元中書省和樞密院
而宋之后的元朝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封建國家,為了進行有效的管轄和統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
提問:元朝實行中書省制的目的是什么?元朝為加強中央集權還實行了哪些制度?(在學生看書的基礎上,進行提問、總結分析)
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行政機構。行中書省的權力很大,引用一段材料“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表里。”(《元史·百官志》),讓學生來概括元朝設立中書省的目的。作為山東、山西、河北則稱為“腹里”,作為中央特區,由中書省直轄。元朝為加強中央集權還設立了樞密院為地軍事機關;設立宣政院通領宗教事物和西藏地區,皇權繼續加強。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1.西漢的郡國并行及刺史制度
提問:西漢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些與秦不同的措施?教師指出秦朝時,設立郡縣,設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漢朝時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推行封國制。這種郡國并行制又稱郡國制。漢武帝時,為了加強監察地方的諸侯王和郡守縣令,在各州均設置刺史,即監察官。
教師首先可以利用晁錯《削藩策》中的一段史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社禍小;不削,反遲,禍大”。引入漢初實行什么制度導致這一狀況?為改變這一狀況,漢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師指出實行分封制和郡縣制并行;景帝到武帝實行削番。
古代巡視制度中最主要的形式是中央監察機構分區巡視地方之制,正式創立于漢武帝時。武帝繼位后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同時嚴厲打擊豪強。他清醒地看到豪強勢力之所以難以鏟除,根子就在一些地方官特別是郡的長官太守、諸侯國的相(權位與太守相當)和縣令等各級主要官員庸懦無能,或貪盜枉法、勾結豪強、助紂為虐,有的還縱容屬下、子弟胡作非為,總之是吏治不好。古人說圣君“治吏不治民”,漢武帝對此深有體悟,認為要搞好“吏治”就必須狠抓“治吏”——嚴管官吏,于是一面大規模選用嚴于執法者擔任地方主要官員,一面創立中央監察機構分區巡視制度,即刺史巡視制度,用制度監督、管理地方主要官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這一制度正式問世了。
刺史巡視制度不僅大大提高了中央監察地方的能力,而且也在選用刺史過程中發現和培養了許多治國之才。如揚州刺史黃霸,“明察內敏”,執法公平,被提拔為潁川郡太守,郡中大治,政績考核為天下第一,后又被擢為丞相,封侯爵。他是中國封建社會“循吏”的主要代表人物,影響極大。到東漢時,劉秀把西漢監察地方政情的刺史,變為州一級的地方長官,地位高于郡守。到漢成帝時,為_農民起義,又把刺史改稱州牧,讓其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這些州牧后來又逐漸形成割據勢力,后患無窮,導致政局長期動蕩
2.隋唐的州縣
對于隋唐的州縣制度稍加解釋,并指出唐又設立道,設監察使監察地方。最后指出唐朝中后期,地方節度史權力的增大,直接導致了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_局面的出現。唐朝雖然也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沒有進一步采取徹底解決割據勢力的措施,反而采取了“以方鎮御方鎮”的錯誤政策。這一政策不僅沒有挫敗割據者的野心,改變_割據的形勢,反因戰勝者分贓不均,重又挑起叛亂。唐無法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所以日益衰落,最終被藩鎮所滅。
3.宋朝的路州縣
對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背景先作一交代:①宋朝建立時,全國仍處于_割據狀態,要鏟除其他割據政權,鞏固自己的統治,必須強化中央集權;②趙匡胤本人是通過“兵變”的形式當上皇帝的,在總結歷史經驗、吸取歷史教訓的基礎上,為防止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重演,也必須強化中央集權。然后設問:“假如你是趙匡胤,建立政權之后你會怎么辦?”從而導入“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學習。
宋朝建立以后,宋太祖曾召見大臣趙普,向他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唐末以來戰爭連年不斷的原因;二是如何平息戰事、使趙氏天下長久的辦法。趙普認為,唐末以來政局動蕩的根本原因是“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解決的辦法是“剝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所以,宋初首先剝奪節度史的兵權,派文臣做知州,設路、州、線三級,來強化中央集權,重點就是改變唐朝后期以來“君弱里強”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據勢力的形成。
4.元的行省制度
設問:元朝實行中書省制的目的和影響各是什么?元朝為加強中央集權還實行了哪些措施?(在學生看書的基礎上,進行提問、總結分析)
目的:為了吸取宋地方無權,人浮于事的教訓,加強中央集權,有效地管轄和統治遼闊的國家,元朝實行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行政機構,中書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執政,稱為行中書省事。“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元史·百官志》)行省成為常設的地方行政機構,其轄區逐漸穩定下來,進而成為地方行政區劃的名稱。
影響:行省制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得到了保證。這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項重大變革,對后世有巨大的影響。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其它措施:對邊遠少數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
三、漢至元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關系的特點及影響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在學生自己概括的基礎之上,教師可指導學生概括為:中央嚴格控制地方,地方必須服從中央;中央牢牢控制這地方官員的任免、監督和考核;地方官絕對依賴中央和君主。
然后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指出這種制度對歷史和現實產生了哪些影響?(不論有利與不利影響,只要有理就要肯定學生的意見,不要局限學生的思維。)
【課后研討】
監察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先秦的御史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末,對封建統治的維護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你還知道中國古代有哪些監察制度?試作一簡要評價。
思路:史實:如秦---御史大夫;漢---刺史制度;唐---觀察使;宋---通判制度;明---廠衛特務機構;
評價:在封建社會里實行的監察制度,在其前期(秦、唐、宋)鞏固了_主義中央集權,有利于防止割據勢力的出現,保證了政令的統一,有利于社會的發展;但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如明朝所實行的特務政治則損害了司法制度的正常執行,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現。
【本課小結】
縱觀中國古代_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的過程,可以看出始終伴隨著兩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漢朝的中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與完善,元朝的中書省制度就是皇權對相權的分離、削弱;二是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自漢到元都不斷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從而保證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2021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3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學習目標
掌握《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鴉片戰爭的影響。
獲取知識的過程、結果:分析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危害,使學生掌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學習態度、情感、價值觀目標
通過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是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奴役的起點,它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重點分析:
①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是重點。《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開創了侵略者在中國獲得割地、賠款、開口通商的惡例,使中國的領土、關稅、司法等主權遭到破壞。
②鴉片戰爭的影響是重點。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務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難點分析:
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是難點。如"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半殖民地"、"半封建"等。這些專有名詞學生平時接觸較少,在理解上會有一定困難。
教材地位分析:
鴉片戰爭后,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質都開始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進入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教材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通過對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和危害進行逐項分析,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為綜合考察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供了思維素材,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結構和內在聯系。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推理的方法,從不同領域探究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劇變,得出"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quot;這一論斷,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時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教學建議】
關于"《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的教學建議:
為便于學生理解條約的內容和危害,在講授《天津條約》時,建議教師采取以下兩種方法:一是把《天津條約》與《南京條約》進行比較,教師提出下列問題:
(1)有否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相似的內容?
(2)有哪些新增加的內容?
(3)與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比分析,《天津條約》使列強得到或擴大了哪些侵略權益?然后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二是再按照教學參考書的提示分別分析這些增加的內容有什么危害。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比較和分析能力。此外,還應該強調戰爭再起的原因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史實,以激發學生對西方列強野蠻行徑的憎惡感。《北京條約》的講授同《天津條約》。關于"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簡單講完兩國趁火打劫的目的后,直接提問:美法兩國從這兩個條約中又得到了什么新的權利呢?英國是否同時享有這些權利呢?為什么?從中促使學生學會比較的能力,也促使學生正確認識"片面最惠國待遇"的危害。
關于"中英《南京條約》"的教學建議:
建議教師講完《南京條約》的簽訂后,指導學生看書,依次分析以下三個問題:《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所有內容的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國什么權利?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然后利用擴展資料,給出相關專有名詞的定義。
第二節 鴉片戰爭的影響
重點:(1)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 (2)鴉片戰爭的影響。
難點:(1)對一些專有名詞的理解和把握。 (2)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課型設計:新授課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板書設計:
第二節 鴉片戰爭的影響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三、鴉片戰爭的影響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提問學生鴉片戰爭的結果及其原因。
一、中英《南京條約》
1.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首先介紹條約簽定情況,然后學生看書,分析《南京條約》內容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侵犯了中國什么權利?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影響?
學生對前兩個問題能夠回答完整,但對后兩個問題回答不完整。根據情況加以補充如下: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香港島由一個荒涼的漁村變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貨物轉運站和海軍基地。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開創了侵略者勒索賠款的惡例。開口通商,損害了中國貿易主權,使東南沿海門戶大開。協定關稅,表明關稅稅則中國不能自己決定,使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南京條約》是近代歷外國侵略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國的領土、關稅、貿易主權遭到破壞。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教師首先介紹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這兩個《南京條約》的附件的內容,并加以簡單概括,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其危害。學生由于對《南京條約》的分析剛完成,所以對附件的分析較為簡單。教師稍微做出補充即可。
二、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閱讀課本內容,分析下面的問題:美法兩國從這兩個條約中得到的新的權利呢有什么?英國是否同時享有這些權利呢?為什么?學生回答較為容易。
教師強調,在中美《望廈條約》中不僅增加了新的內容,而且對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等問題的規定比英國的條約更具體,更多的損害了中國主權。《望廈條約》成為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訂立不平等條約的范本。以加深認識。
三、鴉片戰爭的影響
1.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教師提出下列思考題: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性質是什么?第二,鴉片戰爭前的政治、經濟狀況如何?第三,鴉片戰爭后政治、經濟方面有何變化?由學生分析。題目較難,學生說不到之處,由教師視情況加以補充說明并簡單介紹"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這兩個名詞如下:
第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政治上是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戰后,國家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成為領土和主權不完整的半獨立國家。第二,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中國的大門后,憑借先進的生產力和奪取的侵略特權,瘋狂的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原有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說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其標志有兩個:其一,在外國大量傾銷商品的過程中,家庭手工業破產,造成耕與織的分離;其二,使中國的生產、貿易服從于世界市場的需要,逐漸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的原料供應地。
綜上所述,鴉片戰爭后的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這樣的社會還能說是封建社會嗎?下面介紹兩個概念:"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獨立自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資本主義的發展。"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
從這個概念出發,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這個變化就是由鴉片戰爭開始的。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教師提出思考題:鴉片戰爭前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 鴉片戰爭后的社會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學生回答較為容易,但對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理解有些困難。教師應加補充。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
教師提出下列思考題:人民的革命任務在鴉片戰爭前后有何變化?學生回答較為容易。
最后教師小結。
2021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4
一、基礎知識目標
與朝鮮的關系;與日本、越南的關系;絲綢之路。
二、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對兩漢時期中國與朝鮮、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國交往情況以及當時這些國家歷史狀況的學習,培養和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歸納和分析中外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秦漢時期,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都處于世界先進地位,在對外交往中,中華文明的影響不斷擴大。
2.在兩漢時期的對外交往中,中國的文化向外輻射,同時,中國人民也吸取和借鑒了外來的文明成果,發展了中華文明。
3.在世界的古代和中世紀,人類基本上處于隔絕狀態,各國之間聯系較少,但是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連接著當時世界的幾個不同文明。這在中外古代和中世紀,意義尤顯重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兩漢與日本的關系;絲綢之路;漢朝與大秦的往來。
教學難點: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首先,回憶本章的引言,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秦漢的歷史地位與當時世界各大文明區域歷史發展的大致情況:
①印度的孔雀帝國曇花一現,遲至公元4世紀才形成局部統一。而中國在秦亡之后出現長達四百年的大一統繁盛局面。
②古羅馬和安息帝國雄踞地中海和西亞時,東亞屹立著強大的秦漢王朝。
③公元1—2世紀,亞歐大陸古文明地區并列的4個帝國(東漢、貴霜、安息和羅馬)中,漢朝和羅馬的歷史地位尤其重要。
然后引入本節的授課,指出:漢朝在當時是空前強大,并開展了積極的對外交往。使得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突破了東亞的范圍,開始走向世界,遠及歐洲和非洲。
講授新課:
一、與朝鮮的關系
1.兩漢與朝鮮的密切往來
①朝鮮與中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
②戰國紛爭與秦漢之交時有許多中國人到朝鮮,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指馬韓、辰韓和弁韓)曾多次派人赴漢。
③秦漢文化對朝鮮文化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辰韓就有“秦韓”之稱。
2.中朝貿易的發展
①朝鮮特產輸入中國,朝鮮特產檀弓、文豹、果下馬、班魚皮等輸入中國,
②中國鐵器、銅鏡、漆器等輸往朝鮮。
③中朝經濟貿易往來頻繁,互通有無,對朝鮮的發展進步產生了影響。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日本的社會狀況
①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的近鄰。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
②漢朝時,日本“分為百余國”。漢武帝時,日本有三十多個國家通過朝鮮半島“使譯通于漢”。
③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小字部分,從《漢書·地理志》中初步了解日本的社會生活。
2.兩漢與日本的關系
①徐福浮海東渡的傳說,在中日兩國都是從古流傳至今;
②日本考古發現的一些工具、器皿的制作也有的同中國相似,兩者相互印證。
③漢武帝時,日本一些部族小國與漢朝已經有了通使關系;
④漢光武帝時,倭奴國得賜印綬(漢賜“漢委奴國王”金印已出土)。
⑤漢安帝時,倭國又遣使來漢。中國的鐵器、銅器、絲帛傳往日本,促進了日本生產和文化的發展。
3.兩漢時期的中越經濟文化聯系
①越南與中國山水相連,聯系更加密切。
②中國從越南輸入土特產和東南亞的珍稀物產,如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
③中國的鐵器、農耕和水利技術傳到越南,使越南的社會經濟生活有了顯著提高。
④中越經濟文化的交流,對兩國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都有積極影響。
三、絲綢之路
1.絲綢之路的開通
①西漢以前,中國的絲綢經西北各民族,少量地輾轉販運到中亞、印度等地。
②張騫出使西域以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繡沿著通道不斷西運;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陸續輸入中國。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著稱于后世的“絲綢之路”。
③絲綢之路的開通是劃時代的重大事件,當時,世界各文明區域尚處于隔絕分散的狀態,交通工具也很簡陋,絲綢之路卻溝通了東西方的交通。
2.絲綢之路與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①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
②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后西傳。
③兩漢之際,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由印度經中亞、西域,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3.西南陸上絲綢之路
①秦漢時期,西南有一條從四川出發,經云南,過緬甸,最后到達印度的絲綢之路。
②西南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不僅加強了中原和西南地區的聯系,而且為中緬、中印的友好往來,創造了條件。
4.海上絲綢之路
①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
a.秦漢時期,一些商人船舶不懼風浪,很早就往來于中國與東南亞之間。
b.西漢中后期,漢朝政府派人遠航,直抵東南亞和南亞,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②海上絲綢之路的方向、大致航線與經過地區。
a.閱讀課本插圖《海上絲綢之路》;
b.了解海上絲綢之路從廣東沿海港口出發,向西沿海岸線、印支半島南下,繞過今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孟加拉灣沿岸諸國,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
③海上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
a.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系,擴大了秦漢文化對外的影響。
b.從海路溝通了東、西方外交聯系,拓展了中國、亞洲瀕海地區、歐洲一些國家的外交活動范圍。
5.評價:
①兩漢時期,中國與西方之間的交通也日益發達,古代世界的東方與西方的幾個文明地區聯系起來。
②中國的絲綢馳譽世界,中國被稱為“絲國”,中西交通線也被稱為“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
四、與西亞、歐洲的往來
1.漢朝與安息的交往
①安息是地處絲綢之路中段的西亞大國,成為羅馬帝國與漢朝之間的中轉站。
②安息利用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在漢朝與大秦之間貿易謀獲其利。
2.漢朝與大秦的往來
①漢朝與大秦(羅馬帝國)之間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
②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果,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來到東漢,這是正史中關于中國同歐洲直接往來的最早記載。
2021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5
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姚瑩和《康輶紀行》;徐繼畬和《瀛環志略》;《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和評價。
2.①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的主張,使學生掌握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和特點。②通過《資政新篇》的介紹,使學生掌握《資政新篇》的地位。
3.①通過介紹林則徐、魏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培養學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②通過對《資政新篇》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資政新篇》是近代中國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地位分析
鴉片戰爭前后民族危機加深和封建統治日益腐敗之時,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為尋求強國御侮之道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林則徐、魏源和洪仁玕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重點分析
①新思想的萌發是重點。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目的在于“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學生認識和理解新思想的特點。
②《資政新篇》是重點。《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救國方案。學習這一內容,能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特點。
重點突破方案
①新思想的萌發: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內容首先介紹林則徐和魏源的思想,然后提問學生他們的思想新在何處?你如何評價?他們會對中國歷史產生什么影響?
②《資政新篇》:參見“難點突破方案”。
難點分析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是難點。《資政新篇》不僅主張在科學技術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學習西方,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結合《資政新篇》提出的時代背景及其主要內容,積極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難點突破方案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上節內容介紹洪仁玕的生平事跡,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他能寫出《資政新篇》一書的原因和此書的特點,最后提問學生此書的主張在當時能否實現?原因是什么?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課內探究活動的設計
①在分析“新思想的萌發”時,教師在介紹林則徐的事跡后,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林則徐能夠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對于這一點是如何評價的?分階段整理林則徐的先進事跡并且作出評價。
②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是如何體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③《資政新篇》,參見“難點突破方案”。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七節 新思想的萌發
重點:①新思想的萌發;②《資政新篇》。
難點:對《資政新篇》的評價。
教學手段: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為主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導入
教師首先提問:“鴉片戰爭對于近代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重點強調兩點:一是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封建統治危機的日益加深(通過鴉片戰爭表現出來);二是林則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的努力探索。
二、新思想的萌發
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魏源和《海國圖志》。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小字內容,首先介紹林則徐的思想。在介紹林則徐的事跡后,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林則徐能夠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你對于這一點是如何評價的?分階段整理林則徐的先進事跡并且做出評價。其次,介紹魏源的思想和《海國圖志》。之后可以提問學生,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是如何體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的?你對此書有何評價?然后提問學生他們的思想新在何處?你如何評價?他們會對中國歷史產生什么影響?;《康輶紀行》和《瀛環志略》簡單講解既可。
三、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
對《資政新篇》的評價: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上節內容介紹洪仁玕的生平事跡,然后與學生共同分析他能寫出《資政新篇》一書的原因和此書的特點,最后提問學生此書的主張在當時能否實現?原因是什么?你對此書有何評價?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對于林則徐和魏源新思想的分析、《資政新篇》的評價,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對于相關材料的補充,相關內容的講解和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一章 第七節 新思想的萌發
一、新思想萌發的原因
1.清朝封建統治日益腐朽
2.鴉片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
二、新思想的萌發
1.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
2.魏源和《海國圖志》
3.《康輶紀行》和《瀛環志略》
三、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
1.《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
2.《資政新篇》的歷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