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
我們學習歷史有什么好處呢?學習歷史可以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學習歷史增強整個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凝聚力是促進國家發展,弘揚愛國主義的重要條件。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新課標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更多新課標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相關內容推薦↓↓↓
新課標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1
解放戰爭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了解掌握重慶談判、全面內戰、三大戰役、北平和談和渡江戰役等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談話講述法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圖片、詩詞、材料及地圖來講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應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努力教會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注意培養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學習的習慣,使學生能基本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初步對所學內容能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史實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人民抗戰的堅強核心,以此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并激發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感情。
B重點難點
重點:重慶談判、三大戰役、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難點:重慶談判中共如何應對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策略
C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談話講述法進行。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圖片、詩詞、材料及地圖來講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應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努力教會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注意培養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學習的習慣,使學生能基本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初步對所學內容能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的能力。
D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全面抗戰的標志是什么?中國的抗戰為什么會取得最終勝利?中國抗戰的勝利具有什么意義?
提示:課本P74-77
【導入新課】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后,國內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由民族矛盾演變為中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支持的國民黨_的矛盾。此時的蔣介石一面準備發動內戰,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為發動內戰做準備。面對蔣介石的險惡用心,中國共產黨采取了怎樣的對策呢?中國的民主革命道路將走向哪里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部分內容。
一、內戰的爆發
1、抗戰勝利后的國內形勢
(1)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由中日民族矛盾演變為中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支持的國民黨_的矛盾。
(2)國內主要政治力量的態度:
共產黨——盡力爭取和平民主。
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
(原因:①迫于國內外要求和平的壓力。②內戰的準備工作尚未完成。)
2、為爭取和平民主而斗爭45年8月――46年夏
(1)重慶談判。1945年8月
【合作探究】1:蔣介石喊和平只是一個幌子,為什么蔣介石還要三次電邀毛澤東談判?其電邀的真實意圖是什么?
如果毛澤東不去,就借此宣傳共產黨沒有和平誠意,制造輿論。欺騙中國人民,把發動內戰的責任推到共產黨身上;如果毛澤東去了,就可以利用談判的機會,一則爭取運兵備戰的時間,再則誘使共產黨交出人民軍隊和解放區政權,實現他們的“軍令統一”、“政令統一”的目的。
①時間:1945年8月
②結果:簽訂《雙十協定》
③意義:
A共產黨在政治上取得主動,在人民面前表明了爭取和平的誠意。
B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和各民主黨派中擴大了影響。
C迫使國民黨承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國民黨若破壞協定、發動內戰,在政治上陷于被動地位。
【合作探究】2:毛澤東已經洞悉蔣介石的險惡用心,為什么還要冒生命危險,赴重慶和國民黨談判?
為揭露美蔣_假和平的陰謀,爭取早日實現國內的和平民主等。
(2)政協會議。1946年,重慶。結果:通過了有利于人民的決議。
3、全面內戰的爆發
(1)時間:1946年6月
(2)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失敗
(3)從1947年春起國民黨的重點進攻陜北、山東——失敗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向中原解放區大舉進攻。全面內戰爆發了。接著,國民黨軍隊又向其他解放區舉行全面進攻,中國人民自衛的解放戰爭開始了。在敵人的全面進攻面前,人民解放軍依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戰略方針。互相配合,集中優勢兵力,開展大規模運動戰。經8個月的作戰,人民軍隊殲敵70多萬,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蔣軍的全面進攻受挫,機動兵力銳減,從1947年3月開始,被迫重點進攻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
設問:為什么重點進攻這兩個解放區呢?
蔣介石集團的戰略企圖是從解放區的東西兩翼與人民軍隊的主力決戰,并將解放軍堵在黃河以北,使戰爭繼續在解放區內進行。到8月間,蔣軍對陜北的重點進攻基本上被粉碎了。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的指揮下,5月中,發動了的孟良崮戰役(電影《紅日》),不久,國民黨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也被粉碎了。
為配合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為解放戰爭提供堅實的保障,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展開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
【合作探究】3:在艱苦的解放戰爭之余,中國共產黨還在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結合課本學思之窗思考: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有什么關系?
土地改革運動開展使解放區后方更加鞏固,翻身農民不僅踴躍參軍,支援前線,還積極承擔抬擔架、送糧草等任務,這一切使人民解放軍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戰爭勝利的方向轉向人民解放軍。
二、戰略反攻和三大戰役
1、戰略反攻
【合作探究】4:結合課本的資料回放思考:我軍第二年的作戰任務是什么?何為內線戰爭?何為外線戰爭?
“舉行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部分任務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廣大地方部隊繼續在內線作戰,殲滅內線敵人,收復失地”。外線——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從解放區轉向國民黨統治區的進攻,屬戰略進攻性質。內線——是解放區軍民在解放區打擊國民黨的進犯,屬戰略防御性質。
(1)時間:1947年6月
(2)主攻方向:中原
(3)標志: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渡過黃河,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
過渡:1948年夏,戰爭進入第三年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1948年9月—1949年1月連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2、戰略決戰——三大戰役
(1948年9月——1949年1月,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結合三大戰役示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指導學生制表歸納三大戰役概況。
戰果:殲滅或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上被消滅。
【合作探究】5:為什么戰略決戰首先在東北戰場展開?
首先在東北戰場展開決戰。這是因為,它既可以粉碎國民黨軍隊的戰略收縮企圖,又可以使東北人民解放軍騰出手來轉入關內作戰,還可利用東北的工業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從而有利于整個戰局的發展。此外,當時東北戰場的態勢對人民解放軍也最為有利,奪取決戰勝利較有把握。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1、北平談判
(1949年4月、北平)
(1)原因:國民黨――戰場上的潰敗,蔣介石1949年元旦發出求和聲明。
中共―――為迅速結束戰爭,實現和平,減輕人民痛苦
(2)結果:達成《國內和平協定》但南京國民政府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和談破裂。
(3)作用:揭露國民黨_假和談的陰謀,打破了其劃江而治的美夢。
指導學生閱讀導與練P98問題闡釋1
2、渡江戰役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發動了渡江戰役。23日,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政府覆滅。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3、進軍全國
材料: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年4月)
1)這首詩反映的歷史事件是渡江戰役或占領南京
2)“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寓意是鼓足勇氣,乘勝追擊,把革命進行到底。
3)詩句中所涉及的城市在歷曾稱“虎踞龍盤”之地。請列舉近代曾定都于此的政權:太平天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京國民政府。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課本P80—81)
①國內意義:結束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②國際意義:改變世界政治格局,鼓舞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解放斗爭;
③思想意義: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指導學生閱讀導與練P98思維啟迪3
【本課小結】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_撕毀協定、決議,發動的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在解放戰爭第一年里,人民解放軍取得了粉碎國民黨軍隊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的勝利。解放戰爭進入第二年,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連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牢固基礎。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政府覆滅。中國人民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
E布置作業:
一、本課測評答案提示:
(1)A、爭取和平民主斗爭階段。參加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參加政協會議,通過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協議,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策略,爭取中國的和平與民主。
B、戰略防御階段,軍事上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政治上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
C、戰略反功階段,千里挺進大別山。
D、進行戰略決戰和渡江戰役,基本解放全國。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期盼的獨立、統一的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即將誕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它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二、學習延伸答案提示:
(1)首先需要了解提出“兩個務必”的背景。當時,中國共產黨面臨新的歷史任務——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勝利、中國共產黨即將成為執政黨。此時如果任由黨內產生和蔓延驕傲情緒,貪圖享樂情緒,則我們隊伍的“意志薄弱者”就可能被“不拿槍的敵人”所征服,就無法完成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而奪取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使命。
2)需結合歷史和現實來考慮其意義:
A、歷,“兩個務必”是我們黨總結中國歷歷代政權盛衰興亡的經驗教訓,對走出“歷史周期律”的深刻認識。長期執政的環境易使執政黨產生官僚主義、懈怠、奢侈、僵化等脫離群眾的危險。
B、就現實來說,我國面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任務,只有謙虛謹慎,才能與時俱進;只有艱苦奮斗,才能永不懈怠,也才能完成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黨的莊嚴使命。
F板書設計:略
G教學反思:
一、知識點撥
(一)知識網絡
(二)歷史解析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原因
列寧說:“革命是不能?制造出來?的。革命是從客觀上已經成熟了的危機和歷史轉折中發展起來的。”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對中國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使中國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革命之路。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近八十年的時間里,由于沒有一個像中國共產黨那樣的先進革命政黨的領導,這些斗爭都失敗了。中國共產黨誕生后,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是由于它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正確方向。這是黨的一條最基本的經驗。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這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旦被中國人民所接受,就轉化成對中國社會進行革命改造的巨大物質力量。
建立一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占中國人口的少數,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由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是極其殘暴和兇惡的,因此,無產階級如果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爭取和聯合廣大的中間階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信這一點,并建立了一條以無產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從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下,把全國各族和各階層人民緊密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最終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另一條重要經驗。
新課標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了解波蘭巨變、兩德統一的過程;掌握蘇聯解體的過程,探討東歐巨變、蘇聯解體的實質和原因;理解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具體內容,探討在此趨勢下過國際關系的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歷史資料、歷史圖片,加強學生對抽象歷史知識的理解;通過合作探究,增強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通過思路引領,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價值與價值觀: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運動雖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著失敗,它是前進道路上的曲折,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兩極格局的結束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表現。
難點:兩級格局解體的原因,以及多極化趨勢下和平與動蕩的國際關系出現的原因。
三.教學設計:
導入:
一、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1、東歐劇變:
【設問】東歐劇變(1)什么變了?——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1)實質: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設問】(2)這種變化,我們為何用“劇變”來形容?我們可以通過了解東歐劇變的表現來回答這個問題?
(2)表現:波蘭劇變、德國統一等
結合圖片講解波蘭劇變、德國統一
東歐劇變的方式各有不同,大都是通過選舉和平方式演變的。例如波蘭。1989年西方國家支持的波蘭團結工會在大選中獲勝,組織政府。波蘭開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另一種和平方式是通過國家的統一來完成的。例如德國。二戰后德國一分為二,即實行社會主義的民主德國,我們稱其為東德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聯邦德國,我們稱其為西德。兩者之間以柏林墻間隔。然而在1989年,這道柏林墻已經不能阻隔東德公民大量外逃。1990年,兩德統一,統一后的德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1989年至1990年,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政權紛紛易手,執政四十多年的共產黨、工人黨均喪失統治地位,完全放棄了社會主義的方向。
由此可見,東歐劇變一是時間短,二是變化大。因此我們用東歐劇變來形容。
【設問】(3)東歐劇變的原因?
為什么東歐各國會發生劇變?
(3)原因:a內部:長期受制于蘇聯,照般蘇聯模式;
經濟發展緩慢,導致經濟危機;
各國黨和政府忽視民主和法制。
b外部:蘇聯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
西方和平演變政策
東歐劇變成了兩極格局結束的前奏。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
2、蘇聯解體:
【設問】為何如此一泱泱大國,在1991年轟然倒塌?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下面,我們就先從其解體過程窺探一二。
蘇聯在斯大林統治期間,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此時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為維持世界大國的地位蘇聯需要改革。1985年,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他上臺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經濟改革上。但是困難重重,無法打開局面。1988年起,他轉而進行政治改革。戈爾巴喬夫提出政治多元化觀點。
但他的改革并不成功,相反加劇了_,民族分離活動愈演愈烈,也最終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發生。
這次事變的實質是黨內一些高級干部為社會主義所做的一次失敗的努力。在八一九事件中,蘇軍被葉利欽所控制,也表明了蘇共失去了其在蘇聯國內的統治地位,蘇聯的政權性質發生了變化。
1991年底,俄羅斯等11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正式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同時宣布“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停止存在。兩級格局也隨之瓦解。
【設問】【引導學生討論回答】蘇聯為何解體?
(2)原因:
內部:
1)歷史原因: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根本)
2)現實原因: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直接)
外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實行“和平演變”戰略。
【問題拓展】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么樣的經驗教訓?
經驗教訓:
1.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本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2.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不斷深化改革,以解放生產力。同時,在改革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
4.必須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
5.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
6.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以保障經濟建設;要搞好執政黨的自身建設,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7.必須不斷提高我們的綜合國力,以適應國際競爭的形勢。
二、和平與動蕩并存
【設問】那么,導致世界動蕩的因素有哪些呢?
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1、北約轟炸南聯盟
兩極格局結束后,在冷戰陰影掩蓋下的_日益激化。原南斯拉夫各共和國紛紛宣布獨立。1992年,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宣布聯合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從圖中可以看出在這個聯盟中,塞爾維亞是主體。然而在塞爾維亞南部的科索沃地區恰恰相反,科索沃地區90%是阿爾巴尼亞族人。阿爾巴尼亞族人要求脫離塞爾維亞獨立,從而引發了塞、阿兩族的沖突,并釀成流血事件。從此科索沃地區一直處于動蕩之中。1999年初,科索沃的塞爾維亞警察與當地_武裝又發生沖突,這次沖突導致40余人死亡。當時歐洲輿論一邊倒的指責南聯盟政府蓄意對阿爾巴尼亞族進行_。于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高舉著“人權高于主權”的旗號干涉南聯盟內政。他們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即科索沃高度自治,南聯盟從科索沃撤軍,北約派多國部隊進駐。這一方案顯然很難被接受,于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向南聯盟發動了長達78天的狂轟亂炸。
造成世界局勢動蕩的因素有哪些?
A“冷戰”結束后,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長期壓抑的民族、種族、宗教、領土等矛盾相繼爆發。
B美國試圖獨霸全球,不斷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
C國際恐怖主義呈現泛濫趨勢。
三、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我比較贊同第三種觀點。
經濟決定政治。我們來看一看20__年至20__年世界各國的國民生產總值。
從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依舊處于世界地位,超級大國的地位并沒有動搖。但與此同時,又有一些新的力量在崛起。因此美國極力構筑的以自己為主導的單極世界的設想很難實現。相反,各種新崛起的力量正把世界向多極化方向推進。
1、歐盟
1992年歐共體各國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正式簽訂《歐洲聯盟條約》。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歐洲一體化向縱深發展,一個政治及經濟貨幣聯盟誕生。伴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歐盟的國際地位也不斷提高,它不再向過去那樣為美國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
2、日本
日本成為經濟大國后,極力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3、俄羅斯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聯邦取代了蘇聯在聯合國的地位,并擁有可以和美國匹敵的軍事力量。隨著國內經濟的不斷好轉,俄羅斯的國際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4、中國
中國作為的發展中國家,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當然,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各國的經濟、政治實力還處于變化之中,多極化畢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還未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國際關系結構。
【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回顧歷史: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
我們立足現在:和平與動蕩并存。“一超多強”局面顯現。
我們展望未來:“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
希望同學們能回顧歷史、立足現在、展望未來,爭取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
新課標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3
一、概念與定位
1、何謂“歷史”?
(1)語源:“歷史”一詞最早見于四大名注之一的裴松之《三國志注》,僅指對過去事實的記
錄。作為一門人文科學,“歷史”一詞來自日語,近代日人用“歷史”來翻譯西文history,為旅日華人介紹回國。可見,近代以前,中國是日本的老師;近代以后,日本是中國的老師。
(2)定義:
①大陸:以華東師大吳澤教授為例。
廣義的歷史,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狹義的歷史,僅指人類社會的發展史。
②臺灣:以清華大學張元教授為例。
“歷史”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往事;一是指對往事的記錄、認識和解釋。
③海外:以意大利歷史學家、哲學家克羅齊和英國歷史學家柯林武德為例。
克羅齊——“從觀念形態上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或“每一部真正的歷史都是當代的歷史”。強調當代性是全部歷史的本質特征,這是因為每一代、每一本史書都摻入了每一代、每一位作者個人的立場、觀點和情感的因素,而立場、觀點和情感會因時因人而異。因而每一代、每一本史書都是反映一定的立場、觀點和情感。
柯林武德——“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強調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因時、因人而異。
2、何謂“歷史學”?
(1)傅斯年:胡適先生得意門生之一,臺灣大學校長,歷史學家。
“史學本是史料學”,“史學只是史料學”,即史學是對史料進行研究的學問。他強調,
“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史書記載的只是‘史事’,而不能說是‘史實’”。
所以,學歷史必須重視對史料的分析,史料分析能力是歷史學科最核心的能力。高中教材中的“史料”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與學的重要內容。
(2)阿克頓: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教授。
歷史學就是“收集歷史資料的藝術”。
(3)李劍鳴:北京大學歷史學教授。
史料功夫既是史家的“看家本領”,也是治史的“入門功夫”。
但凡保留了過去信息的東西,都具有史料價值,如文字、金石、口碑、音像等。
3、史學的定位:
四種觀點:(1)科學;(2)藝術;(3)既是科學又是藝術;(4)既非科學亦非藝術(強調獨立性)。
4、歷史事件的五要素:
“五w”:who(人物);when(時間);where(地點);what(內容);why(原因)。
二、歷史學科的特點
歷史學科與其它學科相比,其獨特性、不可替代性主要表現在:
1、思想性:
具有借鑒功能、教育功能,如愛國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
歷史教育三大任務:(1)知識傳授;(2)能力培養;(3)思想教育。
2、時序性:
無古不成今,
由古及今。
3、過去性:
“當代事,不成史”。
4、具體性:
具體的人或事,沒有抽象的理論。
5、綜合性:
舉凡過去的政治、經濟、文化,皆屬史學研究之范疇。故有“史地不分家”、“政史不分家”、“文史不分家”諸說。學習時,要注意學科間的聯系與滲透。
6、一度性:
一去不復返,這個特點要求在記憶上需要多次反復。
三、學習要求、考試要求與學法建議
1、學習要求:
初中教材的側重點是對事件的過程和歷史現象的描述,高中教材則加強了背景、條件、形勢以及影響、作用、意義的分析。初中注重識記,高中在識記基礎上注重理解、綜合和解釋。
2、考試要求:
學業水平考試——性質為水平考試,所有學生參加,時間在高二上學期期末,內容為必修Ⅰ(政治史)、必修Ⅱ(經濟史)、必修Ⅲ(文化史)。
高考——性質為選拔考試,文科學生參加,內容為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和選修一種。
3、學法建議:
(1)聽課是中心環節:聽為主,記為輔。
(2)功夫在平時:每天見面,間隔反復。
以上歷史學法可概括為:
一個中心——課堂
四個基點——多讀一點;多看一點;多想一點;多問一點。
(3)學好語文、政治、地理等相關學科。
4、記憶的特殊性:
學科的特點,決定記憶在歷史學習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記憶方法主要有兩種:
(1)機械性記憶反復刺激
(2)理解性記憶認真理解
新課標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4
【學習目標】
1.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
2.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3.了解中國共產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含義及相互關系
【學習重難點】
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前置性補償】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及其表現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含義和基本內容
3、為什么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制度
【新知探究】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
1、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是什么?
(1)性質:
(2)宗旨:
2、中國共產黨的地位:
3、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意義:
二、中國共產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
1、三種執政方式的含義
(1)科學執政:
(2)民主執政:
(3)依法執政:
2、三種執政方式的關系:
【判斷正誤】
1、依法執政和依法治國是一回事。()
2、依法執政就是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它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
3、民主執政有利于保證黨始終發揮縱覽全局,協調各方面的領導核心作用。()
4、支持人民依法履行職能,使黨的主張上升為國家意志是黨依法執政的體現。()
5、科學執政、民主執政通過依法執政體現出來,并由依法執政來保證實現。()
【形成性檢測】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其自身條件決定的,是在長期的斗爭過程中確立起來的。據此回答1——2題。
1、“自身條件”是指()
A、它的指導思想B、它的執政地位C、它的嚴格的組織紀律
D、它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
2、“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這說明()
A、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的政黨
B、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C、工人階級利益和中華民族利益是一致的
D、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堅持黨的領導,必須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據此回答3——5
3、堅持科學執政就是要遵循()
①共產黨執政規律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④民主集中制原則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4、堅持民主執政的根本目的是()
A、鞏固黨的執政地位B、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C、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D、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5、關于依法執政說法正確的是()
①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
②依法執政有利于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③依法治國就是依法執政④依法執政是科學執政、民主執政的保證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思考】為什么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第一框一、判斷BBBAA二、DBABC
新課標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5
課程標準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培養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和影響。
2.過程與方法:
3.采取學、思、論、導四步教學法。即自學,深思,討論,點評誘導。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幾千年前,就有了相當的完備的國家運行機制,有相當高的政治文明,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源源流長的文明古國,理解宗法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
重點難點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難點: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教學方法比較法、資料收集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學案
教學過程
集體教案個性化教案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先填后背——寫出從夏至清的朝代順序名稱。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遼、西夏、清
【教學過程】
A.各組合作按照學案提綱完成本課基本內容。(10分鐘)
一、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點
①第一個國家政權
②出現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③王位繼承傳子制度
二、商朝(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點
①商王具有支配內服外服的實際權力
②商王對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對象:同姓親族(分封主體)、功臣、姻親、附屬國、殷商降族
(2)內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
受封諸侯有政治、經濟、軍事義務
(3)影響:①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屬關系更加明確)
②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性質: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
(3)核心:嫡長子繼承制
(4)內容:大宗(嫡長子傳宗繼統)小宗(嫡長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關系是相對的
(5)影響:①宗法制通過血緣的親疏,確起其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分配與繼承制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與“家”密切聯系起來,同時強化了以大宗為代表的貴族特權地位。
3、禮樂制度
周禮作為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準則,成為維護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注: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以分封制與宗法制為主要內容,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將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緊密
結合。
B、小組主持,合作探究以下重點難點問題。(15分鐘)
1、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三者的關系是什么?
2、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點?(紐帶、關系、色彩)
C、各組質疑。(5分鐘)
D、課堂檢測。(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