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學學生教案
化學自然關系最密切。化學,作為連接微觀和宏觀物質世界的重要橋梁,是人類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二化學學生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化學學生教案【篇1】
一、對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的離子鍵內容,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對分子結構知識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對物質結構理論有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從而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也為今后更深層次的學習化學奠定基礎。
2、教材內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過復習初中學過的活潑的金屬鈉跟活潑的非金屬單質氯氣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的過程,對這段知識進行復習,同時予以拓寬加深,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離子鍵的概念,并引出電子式及用其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3、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點:
①離子鍵;
②電子式的書寫及用其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節教材涉及的化學基本概念較多,內容抽象。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雖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還是易于接受感性認識。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并結合《新課標》的內容標準:認識化學鍵的含義,知道離子鍵的形成。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
1.掌握離子鍵的概念。
2.掌握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條件,并能熟練地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會用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問題;
2.學生能掌握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化學反應的本質的好奇心;
2、通過離子鍵的形成過程的分析,學生可以獲得懷疑、求實、創新的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知識本身的難易程度再結合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我確定了一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
①離子鍵和離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根據教材內容我將運用實驗演繹法,歸納總結法,提問引導法來實施教學。
我將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使用討論總結,板書演繹,習題鞏固的學習方法來學習,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教學設計的程序
提出問題→實驗(鈉和氯氣的反應)→進行表征性抽象→再進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結論(離子鍵的定義)→離子鍵的實質→離子化合物的概念→構成離子鍵的粒子的特點→電子式書寫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實例→反思與評價程序進行教學。
高二化學學生教案【篇2】
知識技能:
使學生掌握蔗糖的分子組成、性質及鑒別方法,了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學習蔗糖水解反應的`實驗方法及基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義,了解麥芽糖的性質。
能力培養: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學實驗方法的訓練。
科學思想:
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對實驗現象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結論,并引導學生總結實驗成敗的關鍵,培養學生對化學現象與化學本質的辯證認識及認真細致、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科學品質:
通過讓學生在小組內分工協作進行實驗、共同分析、討論實驗結果,從而學習新知識這一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情感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科學方法:
通過對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還原性實驗的現象進行對比與分析,引導學生通過表面現象分析問題的本質,學習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蔗糖的水解反應及對水解產物的還原性進行檢驗,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學實驗方法的訓練。
重點、難點
蔗糖的非還原性;蔗糖的水解反應;思維方法、學習方法的培養;實驗方法及實驗能力的培養。
高二化學學生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本章以分類為中心,介紹物質的分類、化學反應的分類。第二節《離子反應》從有無離子參加的角度認識化學反應。第一課時學習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情況,并從電離的角度深化酸、堿、鹽的定義,水到渠成的轉入離子反應的討論。第二課時從概念出發,結合探究實驗總結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本節內容在中學階段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于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在中學化學中要學習許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都可能涉及離子反應及其方程式的書寫。學好這一節內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既鞏固了前面已學過的電離初步知識,又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識、電解質溶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對溶液的導電性,電解質的概念、復分解反應的概念等知識已有一定的認識,知道電解質在溶液中能電離出離子,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知道酸、堿、鹽的溶解性。但是學生剛進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識不豐富,電離理論初步接觸,因此本節知識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
學生正處在15、16歲的年齡階段,好奇心較強,興趣不太穩定,邏輯思維正在日趨發展中,在知識學習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
根據以上分析及《化學新課程標準》,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和教學方法如下: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了解離子反應和離子反應方程式的含義。
2.通過實驗事實認識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
3.使學生掌握簡單的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交流、發言、實驗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給學生科學的方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生通過實驗,體驗了實驗是學習化學和探究化學過程的重要途徑。
2.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之善于觀察,敢于實踐.
3.通過討論與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與他人進行交流與反思的習慣。發揚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實驗探究成功后的喜悅之情。感受同學間的相互合作與取得成功的關系。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離子反應的實質和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方法。
難點:實驗現象的分析、離子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四、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計算機輔助教學
難點突破:
1.精心設計實驗:將教材實驗設計為4個學生為一組的學生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使每個學生參與到獲得知識的過程中,能分享實驗探究成功后的喜悅之情。感受同學間的相互合作與取得成功的關系。
2.利用計算機軟件的動畫模擬實驗,引導學生進行全面觀察,理解微觀本質,使抽象知識變得更形象,便于學生理解離子反應的概念、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突破難點。
3.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是本節課的難點。為突破該難點,我做如下設計:初學時讓學生按書寫步驟進行訓練。第二步是正確書寫離子反應方程式的關鍵和難點。學生的主要錯誤是不熟悉,不知道也不熟悉哪些能改寫成離子,哪些不能改寫離子,要指導學生復習酸、堿、鹽的溶解性(課本第110頁)。采用自學、反饋練習、糾正錯誤的方法,使同學們對自己所犯的錯誤得到及時的糾正。并且要將書寫難點分散到其他教學環節,在學習離子反應的意義時,設計練習4個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在得出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時,設計練習3個書寫。
五、學習方法
采用實驗探究與交流活動相結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培養學生交流的習慣。
六、教學準備
1.實驗儀器:試管、試管架、膠頭滴管、毛刷。
2.實驗藥品:0.5mol/LCuSO4溶液、0.5mol/LKCl溶液、酚酞溶液、0.5mol/LBaCl2溶液、1mol/LNaOH溶液、1mol/LHCl溶液、0.5mol/LNa2CO3溶液。
3.學生準備:x人一組進行實驗。
七、教學過程
總體構思:
教學序: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探究→實驗研究→引導分析→引導歸納→鞏固練習
學習序:明確問題→實驗研究→分析現象→形成概念→理解應用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展示硫酸銅溶液和氯化鋇溶液,通過學生書寫它們的電離方程式,得出它們之間的反應是——離子反應——引出今天要探討的課題——離子反應及其發生條件。
高二化學學生教案【篇4】
一、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人教版化學選修3第一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 選修3第一章第一節《原子結構》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系。
本節教學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在復習原子結構及元素周期表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從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特點出發,結合元素周期表進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與原子結構的關系。第二部分在復習元素的核外電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價、元素的金屬性與非金屬性變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原子半徑、電離能以及電負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規律。本節教學需要三個課時,本--是第一課時的內容。
二、教學對象分析
1、 知識技能方面:學生已學習了原子結構及元素周期表的相關知識和元素的核外電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價、元素的金屬性與非金屬性變化,具備了學習本節教學內容的基本理論知識,有一定的知識基礎。
2、 學習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初步掌握了理論知識的學習方法──邏輯推理法、抽象思維法、總結歸納法,具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基礎。
三、設計思想
總的思路是通過復習原子結構及元素周期表的相關知識引入新知識的學習,然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的關系,再結合教材中的“科學探究”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最后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元素的外圍電子排布的特征與元素周期表結構的關系。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本人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探究法,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注重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和科學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
四、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變化規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結構;(3)了解元素周期表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問題探究和討論交流,進一步掌握化學理論知識的學習方法──邏輯推理法、抽象思維法、總結歸納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同時把自己融入科學活動和科學思維中,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和認知的規律性,在認識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 教學的重點:元素的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結構的關系。
2. 教學的難點:元素周期表的分區。
高二化學學生教案【篇5】
教學目的:
1、通過探究實驗了解氯水的成分,知道氯水的漂白作用及其起作用的漂白物質
2、掌握氯氣與水的反應,氯氣與堿的反應以及漂白粉的制取和漂白原理
3、通過對氯水成分和氯水漂白作用的探究,再次體會到實驗是學習和研究物質化學性質的重要方法,并能運用初步形成的觀察方法進行全面觀察;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演示實驗現象,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通過比較、判斷、不斷地揭示矛盾和解決矛盾,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同時開發學生智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氯氣與水反應,氯氣與堿反應以及漂白粉的制取與漂白原理
教學難點:氯水成分的探究推理、氯水的漂白作用
教學工具
教學用具:氯氣、蒸餾水、NaOH溶液、集氣瓶、干燥的紅紙、紫色石蕊試液、AgNO3溶液、稀HNO3探究實驗:①往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注入少量蒸餾水,觀察氯水的顏色②往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加入AgNO3,再滴加稀HNO3,觀察現象③往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觀察現象,探究其成分及其作用④分別將干燥的和濕潤的紅紙條放入盛有干燥的氯氣的集氣瓶中,觀察現象,探究氯水中具有漂白性的物質⑤把少量的NaOH溶液注入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觀察現象,體會Cl2與NaOH溶液的反應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氯氣的物理性質、氯元素的原子結構、氯氣與非金屬和金屬的反應
導入新課:利用一則報道,消防員用水驅散泄漏的氯氣的事實引入新課
二、氯水成分、漂白性物質的探究和Cl2與H2O的反應
1、實驗探究
實驗(1):往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注入少量蒸餾水,觀察其顏色變化
實驗現象:氯水顏色變淺,呈淺綠色
實驗結論:氯氣少部分溶于水,氯水中含有Cl2分子
實驗(2):往盛有氯水的試管中先滴加AgNO3溶液,再滴加稀HNO3,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
實驗結論:氯水中含有Cl-
實驗(3):往盛有氯水的試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試液,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溶液出現紅色,但后來紅色又褪去
實驗結論:氯水中含有H+和漂白性物質
實驗(4):分別將干燥的和濕潤的紅紙條放進盛有干燥氯氣的集氣瓶中,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干燥的紅紙條不褪色,濕潤的紅紙條褪色
實驗結論:干燥的Cl2不具有漂白性,Cl2與H2O反應生成了漂白性物質
2、Cl2與H2O反應的分析
化學反應方程式Cl2+H2O===HCl+HClO分析氯元素化合價的變化,指出氧化劑、還原劑
HClO的性質和用途:
a、弱酸性,其酸性比碳酸的酸性還弱
b、有強氧化性,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殺菌、消毒
c、不穩定,容易分解放出氧氣
總結:氯水的的成分(三分四離):H+、Cl-、OH-、ClO-、Cl2、H2O、HClO
思考:實驗室為什么用棕色瓶盛裝氯水?
三、氯氣與堿的反應
1、補充實驗:把少量NaOH溶液注入一瓶盛有Cl2的集氣瓶中,觀察其變化
實驗現象:黃綠色全部消失,所得溶液為無色
2、從Cl2與H2O的反應來分析、理解Cl2與NaOH的反應
化學反應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
漂白液的主要成分:NaCl、NaCl0,其中有效成分:NaClO
3、從Cl2與NaOH的反應,寫出Cl2與Ca(OH)2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工業制備漂白粉的原理)
漂白粉精的主要成分:CaCl2、Ca(ClO)2,其中有效成分:Ca(ClO)2
總結氯氣與堿反應的規律:氯氣+堿====氯酸鹽+次氯酸鹽+水
思考:(1)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為什么不直接用次氯酸漂白,而要將氯氣轉換成次氯酸鹽制成漂白粉來漂白?
(2)制成的漂白粉進行漂白時,如何體現漂白性?
漂白粉漂白的原理:
Ca(ClO)2+CO2+H2O====CaCO3↓+2HClO(家庭漂白粉的漂白和失效的原理)
Ca(ClO)2+2HCl====CaCl2+2HClO(工業上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思考:漂白粉應怎樣保存?
四、氯氣的用途
根據氯氣的性質,結合課本閱讀、總結氯氣的用途
五、小結
六、學生練習
高二化學學生教案【篇6】
(一) 學習目標確定的依據
能列舉合金材料的重要應用
1、能列舉鋁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2、了解銅合金在工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異,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1、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異
2、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二) 學習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列舉鐵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
(2)了解銅合金在工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對和教師給出的合金進行分類歸納概括,引導學生信息加工。
(3)體驗科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的互相影響的過程。
(4)通過完成小論文,體驗科學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精神。并通過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動,增進感情,培養合作的精神。
(2)通過金屬材料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熱情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材料發展的從生產力的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使,鑒于金屬材料在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所以本節主要學習合金的性能、常見合金的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確選用金屬材料等。此外金屬材料自身還在不斷發展,傳統的鋼鐵工業在冶煉、澆鑄、加工和熱處理等方面不斷出現新工藝。新型的金屬材料如高溫合金、形狀記憶合金、儲氫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態合金等相繼問世,大大擴展了金屬材料的應用范圍。所以介紹金屬材料面臨的挑戰,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基于以上觀點確立教學重點為:
(1)生活中鐵合金及銅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為本節的知識重點;
(2)培養學生的獲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是教學的重點;
(3)解決怎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是教學重點
難點為: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
三、教學內容安排
(一)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內容是在初中介紹的金屬和金屬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屬種類選了“鈉、鋁、鐵、銅”,具有代表性:除鈉外,其他三種金屬都是常見金屬,學生有感性的認識,能與日常生活中金屬的應用相結合。鑒于金屬材料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編寫一節金屬材料的內容,以體現教科書內容的時代性,反應教學與生產、生活實際的聯系。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化學1第三章第三節教學內容,是金屬知識的應用,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教學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通過實物、圖片、錄象等展示,讓學生對金屬材料形成一個初步概念再學習合金的性能、常見合金的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過金屬材料及有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合理使用金屬材料的意義。
合金以及金屬材料的內容學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識基礎,課標要求也僅為“能列舉鐵合金材料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應用,了解銅合金在工業生產和高科技領域的應用”故不應過多介紹各種合金材料組成、性質、用途,以致過多使用課堂資源。應該著力開展實踐活動(小論文要延伸至課外,做好動員和指導即可),組織好關于選用材料的討論。這些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理應獲得相應的重視和教學資源。
(三)學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資源建議
(一)利用大量的圖片信息和視頻材料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的教學中,可展示常見鐵和銅金屬材料的實物,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展示多種金屬材料的圖片或視頻,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合金等金屬材料的認識。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關網站
五、教學方法、學習指導策略
這節課在“知識與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學的重點是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以知識為載體落實“過程與方法”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教學過程中建議靈活地應用多種學習方式,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機結合起來,組織多樣化的學習活動。
1.獨立思考
2.交流討論
3.展示交流
4.學生小結
六、教學資源建議
(一)上網查閱我國材料科學的發展史
(二)可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就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交流討論
(三)任選你感興趣的關于合金的課題進行調查,完成一篇關于合金的小論文。
七、課堂評價建議
對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度,可以通過活動表現評價表的方式進行。
高二化學學生教案【篇7】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能力方面: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閱讀分析“關于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地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教學難點:
⑴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問題探討
介紹教材P78斯帕蘭扎尼的實驗,討論下列問題:
⑴這個實驗要解決什么問題?
⑵是什么物質使肉塊消失了?
對細胞來說,能量的獲得和利用都必須通過化學反應。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細胞中代謝過程離不開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學生回憶:⑴化學反應中無機催化劑的概念?⑵無機催化劑的作用、特點和條件是什么?
學生思考:細胞內的環境是一個常溫常壓下的狀態,在這種環境下化學反應卻能高效有序地發生,應該有適合的生物催化劑——酶。
【講授】一、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
實驗]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1、實驗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
2、實驗步驟及現象
3、討論
⑴——⑷見教材P79。
⑸這個實驗為什么要選用新鮮的肝臟?為什么要將肝臟制成研磨液?
⑹滴入肝臟研磨液和氯化鐵溶液時,可否共用一個吸管?為什么?
4、實驗結論
5、實驗過程的理論分析
⑴在做該實驗時讓學生感悟酶作為催化劑的突出特點——高效。
⑵控制變量:講解教材P79相關內容,讓學生了解實驗設計的原則。
⑶進行實驗:
[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稱為活化能。
用無機催化劑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顯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如H2O2的分解,20℃無催化劑時需活化能75kJ/mol;用鉑作催化劑時,只需活化能54kJ/mol;用H2O2酶時,活化能下降到29kJ/mol以下。(結合教材P80圖講解)
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細胞代謝才能在溫和條件下快速進行。
【講授】二、酶的本質
[資料分析]教師設置下列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P81——82相關內容。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觀點分別是什么?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觀點各有什么積極意義?各有什么局限性?
3、科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爭論是正常的。試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間出現爭論的原因是什么,這一爭論對后人進一步研究酶的本質起到了什么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間的爭論被哪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5、簡述畢希納實驗的過程?
6、從畢希納的實驗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7、要證明酵母細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細胞的作用一樣還需要對實驗如何改進?
8、薩姆納提取到了脲酶,他是如何證明它的化學成分的?
9、薩姆納歷時9年才證明脲酶是蛋白質,并因此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你認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請給酶下一個較完整的定義?
11、結合酶本質的探索歷程談談你對馬克思說的:“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這句話的理解。
學生討論回答:
二、總結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