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教科書教案
歷史教科書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教科書、歷史閱讀材料等。閱讀歷史是學習歷史的有效途徑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二歷史教科書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歷史教科書教案【篇1】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中國遠古時期,農業就占據了主導經濟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演進。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和徭役,進而明白古代中國的農民承受的沉重負擔。了解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問題。了解古代中國水利事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歷史史料和歷史圖片,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大膽想象、數理分析和創新性思維。并使學生學會用比較法、閱讀法、觀察法和歷史聯想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古代中國有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重點: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難點:影響農業經濟的因素分析。
【教學方法】導學練
【教學過程】
一、早期農業的出現
1.“神農”的傳說
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成為農業的始祖。
黃河流域—種植粟、麥
長江流域—種植水稻
2.農耕格局
思考1:我國古代為什么會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農耕格局?這給你帶來哪些啟示?
氣候不同;啟示:地理條件與經濟的發展聯系密切,人與自然應和諧發展。
思考2: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條件、技術、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勞動者(素質)等。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產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興修。
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1、表現:
(1)耕作方法: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施肥和灌溉技術的發展,標志著鐵犁牛耕這種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說明:①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主要表現: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以施肥、灌溉為代表的生產技術的提高。②“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
(2)工具材質:石器→青銅→鐵器
工藝:打制→磨制→煉鑄造
(3)動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評價:積極: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局限:長期以來,沒有革命性的進步
三、水利事業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術:都江堰(戰國)鄭國渠(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翻車、筒車、高轉筒車、風力水車。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賦稅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出現的原因
2、小農經濟的特點
(1)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發達,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
(2)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小農經濟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自給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換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經濟的基本形態。
(4)小農是封建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5)封建國家為穩定小農,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風險的能力差。
3、小農經濟的影響
農業文明的基礎;農民生活的保障;具有進步性也有局限性(技術進步緩慢,暴政之下社會易動亂)。
[學習延伸]請你談談開發這些“邊際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對當時和當今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今天應該吸取什么樣的經驗教訓?
答案提示:開發邊際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農業科技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為了養活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墾荒的方式。墾荒導致了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我們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長,二是要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水平。
[課堂練習]見《高中歷史必修二課時詳解》及學案
[課后作業]試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高二歷史教科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基本歷史知識:倒幕前的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及其影響。
2,能力培養:通過對明治維新的評價,使學生能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為二地評價歷史事件。
引導學生分析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史論結合的意識。
二.過程與方法
利用教材上的插圖與照片,讓學生感受明治維新前后日本社會各方面的變化,通過對比,讓學生自然產生問題:為什么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貧窮與落后,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組織學生逐條討論明治維新的內容,分析對日本社會的影響,鞏固教學重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治維新使日本亞洲乃至世界強國,是日本繼大化改新之后又一次較為集中地學習外國先進文化的典型事件。
同時明治維新由于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日本迅速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給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明治維新的內容與影響。
.教學難點
明治維新能夠成功的原因。
教學工具
幻燈片。圖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教師講述日本歷有兩次十分重要的改革,提問學生古代日本歷重要的改革是什么?內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出近代關乎日本命運的重要改革是明治維新,以此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一)幕府統治下的日本
1.先向學生簡單介紹一下幕府與幕府統治的概念,讓學生理解,有利于學生對下文知識的理解。
2.指導學生自學課文第一段,在地圖上確認的位置。提問:哪些人構成了日本的封建統治階級?哪些人反對幕府統治?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簡要介紹一下幕藩制,指出幕府統治面臨的第一個危機就是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使學生認清日本國內形勢。
3,指導學生自學課文第二段,提問:有哪些國家相繼侵略日本?結果怎么樣?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日本面臨的外部環境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使日本有被淪為半殖民地的危險,這也是幕府統治面臨的又一危機。最終讓學生認識到此時的日本內憂外患,改革勢在必行。
4.向學生簡要的介紹一下蘭學到代表人物(緒方洪庵、新井向石等)和核心思想(實行民主平等,仿效西方改革日本,富國強兵等)指出思想準備對維新運動有著很大的推進作用。
(二)武裝倒幕
此部分內容課程標準未做要求,指導學生閱讀,讓學生理解武裝倒幕,__幕府的統治是明治維新的必要前提。
(三)明治維新
1.先向學生說明明治維新是1868年明治天皇領導的至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它分為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和軍事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2.指導學生閱讀本部分內容,把全班同學分為四組,學生閱畢,分別由每組的代表回答一個方面的改革的內容,評出的組別和學生。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各項改革的內容和意義。
(1)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日本國內市場的形成。
(2)經濟上,教師可補充這方面的材料和圖片來反映經濟方面的內容:一是引進先進技術,二是興辦資本主義工商業,三是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有利于日本農、工、商業的發展,成為日本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
(3)社會生活上,“文明開化”指導學生觀看課本上的《穿西式軍裝的明治天皇》和《西式服裝》等圖片,指出明治天皇帶頭改穿西式服裝反映了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迫切愿望。同時說明明治政府也十分重視發展文化教育。
(4)軍事上,“富國強兵”指導學生閱讀相關內容和圖片,然后探討“日本軍隊有什么樣的特點?”指明用“武士道”精神武裝起來的日本軍隊很快就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3.在講完明治維新內容后,指導學生討論課文的思考與討論的問題,并告訴學生明治維新的內容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有什么啟示,提高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答時政問題的能力。
4.評價明治維新。先由學生討論“怎樣評價明治維新?”這個問題,培養學生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一方面,明治維新使日本改變了社會性質,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成為亞洲強國。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日本逐漸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三、課堂小結
板書小結本課內容,突出重點。
高二歷史教科書教案【篇3】
一、班級基本情況
本學期擔任高二年級兩個文科班的歷史教學。本年級為首批實行新課改的年級,使用人教社新教材,并將面臨新的學業測試和新的高考。本期教學任務為完成選修一、選修三的新課教學,必修1-3三本歷史教材復習,迎接全省學業測評考試。
二、基本理念和教學目標
1、在上學期學習基礎上,繼續狠抓基礎知識。
2、提高課堂效率,爭取每一堂課使學生都有不同收獲,全面調動學習興趣。
3、扎實打好基礎,授課落實主干知識,把重難點分析透徹,同時注重能力方面的培養,如閱讀、分析、歸納等歷史能力。
4、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上課認真聽講并做好筆記,獨立思考的習慣、錯題整理、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等等。
三、主要教學措施
1、努力學習新的教學理念, 更新教育思想, 認真研究課標、教材、教法、學法, 努力提高教學效度。
2、狠抓學風建設, 管理好自己的課堂, 加強方法指導,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以高三第一輪復習的要求來進行高二歷史教學; 真正做到常規教學落到實處。
3、關于考試:按照年級組的統一要求, 認真組織好每一次階段考試, 做到精心命題, 細心閱卷, 認真講評。
4、關于作業:要求學生按進度及時按質、按量完成好作業,教師平時加強監督, 按時、按要求批改好作業。通過練習、檢測發現學生的不足,做好評講,解決學生的存在問題。
5、使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而掌握基礎知識,養成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6、努力實現課堂精講。在學生預先預習的基礎上老師在課堂上只講重點,講難點,解釋疑點,即學生理解不了的,學生歸納不了的,學生運用不了的,對過易、過難、過偏的不講。把課堂的關注點由“這節課我講了多少”轉移到“這堂課學生提高了多少”上來,以高考為目標要講出方法,講出規律,講出能力。
7、強化貫徹,重在堅持。細節決定成敗,任何事情都一樣,重在落實,貴在堅持。上課+不落實=0,布置作業+不檢查=0。
8、高度關注新課改動態,了解各省的新課程教學經驗,積極吸收教改成果,尤其要及時關注湖北省課改精神及進展情況,適當調整歷史教學以順應新課程改革。
9、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在如何學如何進行知識的歸納與整理、如何提高身體水平和解題技巧上多下功夫,并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經驗交流。
四、教學內容與進度安排
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歷史選修3《20世紀戰爭與和平》,歷史必修1—3水平測試復習。
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起 止 日 期教學內容
1 2月11日-2月15日選修1第六單元
2 2月16日2月22日選修1第七單元,
3 3月2日—3月8日 選修1第八單元1-3課,周考試卷講評
43月9日-月15日 選修1第八單元第4課,第九單元1-2課
5 3月16日-3月22日選修1第九單元3-4課,周考試卷講評
6 3月23日-3月29日選修3第一單元
7 3月30日- 4月5日選修3第二單元
8 4月6日—4月12日選修3第三單元1-4課
9 4月13日—月19日 選修3第三單元5-8課
10 4月20日—月26日 同步訓練部分題目討論,期中考試事宜
11 4月27日-5月3日 試卷講評,第三章第四節
12 5月4日—5月10日試卷講評,水平測試復習
13 5月11日-5月17日水平測試復習
145月18日-5月24日水平測試復習
15 5月25日-5月31日水平測試復習
166月1日—6月7日水平測試復習
176月8日-6月14日考試
186月15日-6月21日選修3第四元1-4課
196月22日-6月28日選修3第五元1-4課
206月29日-7月5日期末考試,總結
高二歷史教科書教案【篇4】
時間付諸東流水,期中考試已結束,回顧任教高二歷史教學一個月以來教學情況,總的感覺是忙碌與踏實的,單從各班歷史成績來看,問題還是很大。尖子班成績平穩,高分學生較少,普通班成績普遍低下。面對這種情況,對我來說即使一種挑戰,椰油一份壓力。為此在中期考試之后,要及時總結經驗,找出不足之處,尋求今后新的對策及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一定要重視學生的感受,帶領學生共同前。
高二歷史重點講述世界近現代史,所講的歷史事件都發生在國外,所以各班學生學習激情不高,感覺乏味,容易產生依賴心理,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去學,為此,要努力思考、探索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和能力素質,使之有效地實行。
二、扎實基礎知識。
歷史學科的最大特點是以大量史實為依據,論從史出,所以要堅持課前提問,而且要嚴肅對待提問,同時以精彩的導課使學生迅速投入到教學內容中,加強學習,布置適量的作業,按時批閱。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我認為這是目前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同時還要注重應試技巧,傳授經驗,進行知識整合、合理利用。做好常規教學,教有方,學有思。尋求既適應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法。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又有利于學生分數的提高。
回顧這半期的工作,很辛苦、教學任務也不輕。但我始終充滿激情、相信自己有信心、也有愛心,不停地改變教學觀念沒,提高教學效率,確保教學質量。爭取贏得學生更多的愛戴和信任,將會一如既往的更加努力!
高二歷史教科書教案【篇5】
本學期我擔任高二年級3——7班的歷史教學工作。通過不斷深入學習以及全心投入地努力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學校交給的教學任務,完成了學科知識的教授和基本科學素質的培養,同時促進了優秀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在前半學期中有成功也有失敗和不足,對此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歷史課要寓教于樂。高二的歷史課難度深,要求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要十分扎實。
因此我在備課時,注意史論結合,課上通過啟發式教學,和學生討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和經驗,同時加入許多歷史背后的故事輔助教學,讓學生認識歷史真相,客觀看待歷史。與此同時,我加強對基礎知識的考查,每一堂課都進行提問,讓學生逐漸養成每天復習鞏固的習慣,增強緊迫感。
二、一定要重視學生的感受,帶領學生共同努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知識的形成。我還介紹自己高考時的學習和生活,告訴她們我是怎樣從成績的低谷步步努力,最后考上大學的,這不僅給了他們經驗,也鼓舞了他們的勇氣和信心。他們經常向我請教方法和經驗,與我探討,及時向我報告學習狀態和心態,我從來都是耐心、高興的聽取,并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形成了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并取得了好成績。
三、不要放棄學習困難的學生。
我了解到很多學習差的學生是遇到了困難,他們渴望老師的幫助卻又不敢,于是我分別找他們談話,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表示了我愿意幫助他們的心情。學生都很感激,于是我提出了一些要求,讓他們分批利用課間、自習等時間來找我背書、做練習。他們平時沒有養成堅持的習慣,容易忘記,于是我就經常提醒和督促他們,或者直接到班上去找他們,使他們養成了習慣,終于都能夠按時找我復習,甚至一有空就來問問題,因此在段考前,他們的成績都獲得了很大的提高。
雖然這一學期工作很辛苦,教學任務也不輕,但我始終充滿了熱情、信心和愛心,在上半個學期里,我不僅收獲了知識和經驗,還得到了學生的愛戴和信任,這樣的情感和經歷將繼續鼓舞我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一如既往的努力!
高二歷史教科書教案【篇6】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通史概要:
本專題主要從古代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四個方面介紹古代中國經濟。在初中已經介紹了一些基本史實,在教學中我們需要把握下列重點:一是中國古代農耕技術的發展、土地制度的演變和小農經濟的地位;二是中國古代冶金、制瓷、絲織業的發展概況和技術成果;三是中國古代歷朝商業發展的表現和特點;四是中國古代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緩慢發展的原因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地位。
一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課標要求: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中國遠古時期,農業就占據了主導經濟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演進。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和徭役,進而明白古代中國的農民承受的沉重負擔。了解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問題。了解古代中國水利事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通過對課本內容的學習理解古代中國農業占據主導的經濟地位的原因,從而鍛煉歷史分析和歷史概括的能力。通過對主要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演進的了解,理解工具變革在生產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從而培養學生運用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歷史史料和歷史圖片,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大膽想象、數理分析和創新性思維。并使學生學會用比較法、閱讀法、觀察法和歷史聯想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古代中國有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和認識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
難點:理解中國古代依附于土地的兩個不同階級的深層次關系;理解土地集中與農業經濟發展和民眾-的關系;理解生產工具的革新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
教學建議:
(1)由十二生肖的圖片導入新課。鑒于本節內容較松散,可以先讓學生快速閱讀各目標題,歸納出本節主要內容。然后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明白本節主要講述了以下幾方面內容:農業的起源、農耕方式和農耕工具的改進、賦稅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問題、古代水利事業的發展。
(2)第一目“‘神農’的傳說”,主要從“神農”傳說和新石器時代的歷史遺存兩方面闡明遠古時代已經存在農耕。在講述中可利用幻燈片打出“神農氏”的畫像和半坡遺址中“粟和菜子”的圖片。
(3)第二目“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主要闡述了古代中國農業的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改進??梢宰寣W生閱讀教材后,歸納出古代中國農業的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改進的具體經過。教師可以利用幻燈片打出耒耜、石斧、鐵鐮,以及耦犁等圖片,增加學生的興趣。然后引出設問:為什么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古代中國的農業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沒有得到突破性的進步呢?由此引出古代中國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
(4)“泰半之賦”和“沉重的力役”兩目內容主要闡述古代中國農民承擔著賦稅和徭役,在講授中只需要使學生明白古代中國農民負擔沉重,處于社會的低層即可。
(5)第五目“貧者無立錐之地”,需要依據課程標準,補充介紹古代中國土地制度,使學生了解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存在著不同的土地制度。在講述“土地兼并”問題時,讓學生閱讀教材中幾個相關的例子,切身感受古代農民受到地主的沉重盤剝,由此引導出土地兼并嚴重必然會導致王朝動亂。
(6)第六目“大禹和他的繼承人”,只需要按照教材介紹,可以補充大禹、都江堰等圖片資料。
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
課標要求:
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并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結合課本中所提供的歷史圖片和內容,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文獻的與能力;結合地圖理解古代中國不同時期手工業中心的地理分布,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感和觀察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中所提供的歷史文獻和圖片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大膽的想象、合理的歷史推理和主動的探究。并嘗試運用觀察法、閱讀法(包括歷史文獻、地圖等)訪問法、調查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探究和思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知道我國古代有高度發達的手工業技能和完備的手工業部門,中國的手工業生產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從而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我們偉大祖國與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
教學課時:2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
難點: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當時的社會經濟形態上去理解手工業的發展,可以適當地借助歷史文獻法和講解法,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進行探究。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建議:
(1)教師首先采用談話法,了解學生關于對我國古代手工業的知識有哪些?例如,絲綢之路是什么時候開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是什么?為什么說中國有“瓷器大國”之稱?青銅器的原料是什么?然后進入本課學習。
然后從總體上讓學生明白:本節主要講了兩部分內容——古代手工業經營形態(田莊手工業、官營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和古代手工業主要內容(紡織業、冶金業和陶瓷業)。
(2)“田莊手工業”一目,總體上介紹了中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背景下的手工業生產的基本情況。首先需要使學生明白“自然經濟”的含義,然后結合教材中幾個實例,理解莊園手工業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重要內容,其處于輔助性地位,是副業。
(3)“工官”制度一目,主要介紹了官營手工業。學生除了解官營手工業產生的原因、特點外,重點理解官營手工業存在哪些弊端。
(4)“織女的勞績”一目,主要以朝代為序敘述了中國古代絲織業的發展與成就。在進行這部分教學時,可適當增加古詩詞中的史料,如《詩經》、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和《陌上?!贰⒌纫恍╆P于蠶桑生產和絲織業發展的史料情景,使學生認識蠶桑絲織技術是我國的偉大發明,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5)“攻金之工”一目,主要講述我國古代冶銅和冶鐵技術的發展。教學時可以適當增加有關青銅器、冶煉廠、鐵器等有關實物和照片,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情景的再現;同時引導學生回憶初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關于冶銅技術、冶鐵與煉鋼技術的內容,認識到鐵農具的推廣與使用,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6)“奪得千峰翠色來”一目,主要介紹古代中國的陶瓷業的成就。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展示古代精美的陶器和瓷器,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參觀景德鎮或當地瓷窯,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藝及瓷窯建設史,撰寫一篇考察報告。培養學生觀察問題與分析問題及寫作的能力,讓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習慣。
三、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
課標要求:
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中國古代商業生產和轉運貿易的基本情況;了解中國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識;了解各朝代文人對當時商業發展的客觀性描述;了解各朝代作為商業中心的都市;深入理解中國古代商業發展過程中“市”的發展歷程及其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的突破的內在原因,以培養學生的歷史知識的遷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還可以通過觀察法結合教材中所提供的歷史圖片和史料對中國古代“市”的發展和演進、古代中國商業中心都市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和論證;教師可以利用啟發式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但在必要的關鍵環節上還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給予學生以適當的指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到中國古代商業經濟的發展狀況,認識商人在中國經濟進步中的作用。同時學生還應當認識到,雖然中國古代商人擁有巨大的財富,對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他們的社會地位卻十分低下。而且歷代統治者都通過“重農抑商”政策來限制和壓制商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國新的富有活力的經濟形態的誕生。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市”的發展和演變,培養學生的歷史概括能力和總歸納能力。
難點:要求學生理解中國古代“市”在時間和空間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經濟的內在聯系;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古代商人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不等的深層次原因。
教學建議:
(1)由《喬家大院》劇照,引出明清時代的晉商,引入本節內容。
(2)“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一目主要講述兩部分內容:鄉村的商業活動和古代商人的活動引導學生分析《四民月令》中內容,使學生明白在鄉村中已存在農副產品的季節性買賣。對于“古代商人的活動”這部分內容,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圖文資料,讓學生閱讀教材后,整理出古代商人的活動。
(4)第三目主要講述了古代“市”的發展。需要按照教材順序整理出從秦代到明清“市”的發展過程。在講述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圖文資料,同時教師也可以補充一些相關的圖片,如《清明上河圖》,讓學生感受到古代“市”的繁榮,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興趣。
(5)“商人重利輕離別”一目,主要講到商人往來奔波的生活方式,發達的古代商運,以及客商的風險三部分內容。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現有文字和圖片資料,讓學生感受古代商人的奔波、艱苦的生活。同時也可以讓學生介紹他們所了解的與商人生活相關名著,激發學生的興趣。
(6)“商業都會的崛起”一目,主要介紹古代中國商業都會的發展情況。需要按照教材順序,介紹從戰國到清代商業都市的發展情況。教師可以利用課本插圖“清《盛世滋生圖》”,向學生介紹清代蘇州城的商業繁榮情況。
四、 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
課標要求: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有關中國古代王朝經濟政策的基本知識;借助歷史文獻深入理解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政策的實施原因和所帶來的經濟后果,從而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文獻的能力,及借助歷史文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考古材料、歷史文獻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大膽地比較論證,主動探究各個歷史問題的答案。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閱讀法等探討有關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的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壓抑了中國社會新的生產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國今天的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和區域經濟管理方式,培養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
難點: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為本的社會,要求學生能站在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農抑商實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視超越經濟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區域經濟管理的方式的差異和統治集團的階級屬性的深層次關系。
教學建議:
(1)先讓學生閱讀課前提示和各子目內容,讓學生明白古代中國采取了哪些經濟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經濟政策則是“重農抑商”政策。
(2)“重農抑商”一目是本課重點。使學生明白“重農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實施的具體措施,結合教材“學習思考”,共同探討其歷史影響,側重于指出其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在分析原因時,可以補充一些歷史資料,加深學生理解“重農抑商”政策的弊端。
(3)“區域經濟政策的傾斜”一目,可依據教材講清這一政策帶來的影響——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重點闡述秦朝和西漢的具體政策。在講述東漢六朝全國經濟重心東南移時,注意補充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過程的資料。
(4)“工商業的管理”一目,首先使學生明白這是重農抑商政策的具體表現。然后介紹從秦代開始的各朝具體措施,重點闡明秦漢時期措施。在講述明清“海禁”時,補充一些歷史資料,加深學生對“海禁”政策的理解。使學生明白這種“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受挫,加速了中國落后與西方。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對外開放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
(5)“禁奢侈”一目,重點闡明兩點:一、“禁奢侈”政策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抑商政策的輔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體步驟。二、古代中國禁奢之風無法抑制的原因是統治者“自上”的腐敗。
高二歷史教科書教案【篇7】
第一節 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重點:袁世凱復辟帝制和護國運動
難點:袁世凱得以實現轉制獨裁統治以及其迅速垮臺的原因
教學手段: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運用相關的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
教學過程
一、袁世凱專權
明確指出:袁世凱建立北洋軍閥政府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統一,但在政治上仍處于對峙狀況。北方各省基本上處于袁世凱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實際上處于同盟會的控制和影響下。袁世凱建立北洋軍閥政府后,破壞《臨時約法》,控制內閣,加強北洋軍,削弱革命軍,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并且派人刺殺宋教仁,從而導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
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一是聯合中間力量,造成中國第一大黨,以奪取國會中多數席位,建立以國民黨為中心的內閣。二是企圖通過民主手段建立責任內閣,以保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實施,把中國政治納入資產階級共和制的軌道。但是這一行為,阻撓了袁世凱的獨裁。因此,袁世凱派人在上?;疖囌敬虤⑺谓倘?,以阻止國民黨組閣,撲壓革命勢力,并派北洋大軍南下,從而導致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維護民主共和,反對袁世凱專制獨裁的武裝斗爭,它是辛亥革命的繼續。但是由于革命黨人力量渙散,北洋軍閥力量強大而失敗。
三、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稱帝采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兩面派手法,唱擁護共和的高調,行獨裁專制之實。政治暗殺手段,武力鎮壓,先發制人,鎮壓二次革命。強迫國會選舉其為正式大總統。獨斷專行,解散國民黨、國會,廢《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使其獨裁專制披上合法外衣。
通過上述分析進而歸納袁世凱稱帝的原因是什么?可概括為:袁世凱掌握強大的北洋軍;帝國主義的支持(以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為例,目的在于換取日本的支持);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袁世凱在思想文化領域推行“復古尊孔”,為復辟大造思想輿論。
四、護國運動
護國運動粉碎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迷夢,恢復了中華民國的國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護國運動勝利了。但是,護國運動并未-北洋軍閥的統治,更沒有擺脫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并沒有改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還遠未完成,所以,依然失敗了。然而,護國運動說明違背歷史發展潮流,必將遭到歷史的懲罰。從另一方面說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五、小結
本節由始至終貫穿著資產階級革命派與北洋政府之間維護民主共和與堅持獨裁專制的矛盾與斗爭,其斗爭的實質是資本主義勢力與封建勢力之間的斗爭,是順應歷史潮流前進與逆歷史潮流搞倒退的斗爭。同時,向人們展示:任何違背歷史潮流的逆行,終將以失敗而告終,遭到歷史的征懲罰。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閱讀課本、制作資產階級革命派反袁斗爭紀事年表、思考討論:袁世凱為建立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采取了哪些手段?袁世凱這樣做的主觀原因?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為什么能夠在中國實現帝制?袁世凱復辟失敗說明了什么問題?等問題,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設計一系列問題,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第一節 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一、袁世凱專權
1.政治:控制內閣
2.軍事:削弱革命軍
二、二次革命(1913年)
1.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2.宋教仁案
3.善后大借款
4.二次革命的發動與失敗
三、袁世凱稱帝
1.袁世凱竊取正式大總統
2.袁世凱獨裁
3.袁世凱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條"
4.袁世凱稱帝
四、護國運動
1.孫中山成立中華革命黨討袁
2.蔡鍔在云南組織護國軍討袁
3.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