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教育教學教案
“歷史”是一個統稱,指的是過去的事件,記憶,發現,收集,組織,介紹,以及關于這些事件的信息解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二歷史教育教學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歷史教育教學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中國古代商業生產發展的概況以及不同時期商業發展的特點;理解坊與市、交子、商幫等重要概念;知道商業與人民生活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出示相關史料,引導小組合作探究中國古代商業的特點,提高思辨能力,以及歸納、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各代商人發展狀況的了解,感受商業發展的輝煌,理解商業活動在人類社會生產、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古代商業發展和繁榮的重要表現。
【難點】
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呈現《周書》中關于農工商業的描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提問:這句話說明了什么?古代中國什么時候開始有商業活動?商人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商業發展與哪些因素有關?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進入古代商業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先秦商業
過渡:商業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時候出現的嗎?
學生閱讀課文回答后,教師總結:周武王滅商后,商朝的遺民為了維持生計,東奔西跑地做買賣,日子一長,便形成一個固定的職業。周人就稱他們為“商人”,販賣的物品為“商品”,從事交換的行業為“商業”。這種叫法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秦漢商業
過渡:秦漢以來,面對商業的發展,統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請同學們看一段材料。
學生閱讀材料后回答,教師總結: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業
1.商業繁榮的原因
播放敦煌紀錄片關于敦煌莫高窟45窟盛唐時期壁畫《胡商遇盜圖》片段,同時展示開元通寶圖片,學生思考唐代商業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觀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會繁榮、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貨幣的流通。教師補充材料,出示京杭大運河的圖片,啟發學生回顧大運河開鑿的意義。學生聯系舊知可回答,大運河的開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進了隋唐商業的繁榮。
2.商業繁榮的表現
教師出示白居易《賣炭翁》原文,提問“牛困人饑日已高,市
高二歷史教育教學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客觀描述隋唐統一的過程,了解隋朝時期的成就建樹。
2、通過展示史料并進行小組討論隋朝大運河的歷史意義,提高分析歸納能力,養成“論從史出”的意識。
3、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隋唐的統一有利于政治經濟的發展,從而加深對國家統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隋朝滅亡的原因。
【難點】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唐朝詩人__的《汴河懷古》,并提出問題:此詩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此河指的是隋朝時期開通的大運河。
教師追問: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此運河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建成的?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隋統一的過程
教師講述: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混亂的時期,國家長期處于__狀態。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那是誰結束了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義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楊堅即隋文帝——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近400年的__局面。
教師強調:隋朝的統一結束了__局面,為后來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二)隋朝的各項建設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正文第二段,提問: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學生分析總結:隋朝時期在長安、洛陽設糧倉;隋煬帝時期修建洛陽城和大運河。
教師總結:隋朝初期建設頗多,其中大運河最為。
教師展示《隋唐大運河示意圖》并讓學生思考:隋朝大運河自北向南都流經哪些地方,溝通了哪些水系?
學生回答: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
教師展示史料,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提問:修建這條大運河有什么好處呢?
小組代表回答:隋朝開通大運河能夠加強南北方的政治經濟聯系,鞏固國家統一。
教師總結:運河的開通能夠溝通南北方經濟交流,大運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發展,從而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同時也為我們也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史料并設問:結合課前展示《汴河懷古》中所說“盡道隋亡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滅亡和大運河的開通有關么?
學生回答:有一定關系,修建大運河時勞民傷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滿,最后發生起義。
教師補充總結:除此之外,隋煬帝還頻頻發動戰爭,種種行為導致社會生產下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后導致大規模起義。
(三)唐朝統一
教師播放電視劇《隋唐英雄傳》片段提問:隋煬帝最后的下場是什么,又是誰取而代之統一全國的?
學生總結:618年隋煬帝被部下殺死,隋朝貴族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為唐高祖,后來唐軍消滅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教師追問:唐朝統一全國有何意義?
學生回答:穩定政局,為唐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做好鋪墊。
教師總結:唐統一后給后面幾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為盛極一時的繁榮強國。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2、作業:課下收集隋朝相關資料,下節課談談是如何看待隋煬帝的。
高二歷史教育教學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中國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掌握其修建的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古代水利設施修建的重要意義,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古代水利設施的修建的學習,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中國古代水利設施的代表和治黃的措施。
【難點】
認識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大禹治水的影視片段,提問學生:視頻當中,大禹治理的是哪個地方?
學生回答:黃河。
教師引導:大禹治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以后的歷朝歷代也在為興修水利工程而努力。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還有哪些?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又具有怎樣的意義呢?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春秋戰國時期的水利設施
教師引導:農業生產的發展離不開水利設施的興建。大禹治水的傳說,反映了上古時代先民為戰勝自然災害、發展生產而興修水利的艱苦歷程。
教師展示都江堰、芍陂、鄭國渠等的圖片,并引導: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水利工程建設的發展,在這一時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
學生結合圖片,回答問題:都江堰、芍坡、鄭國渠等。
教師出示都江堰的結構示意圖,并引導:春秋戰國時期最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里?是由誰修建的?由哪幾部分構成?各部分分別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回答: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公元前3世紀,秦國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領民眾完成了這項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它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既利排洪,又利灌溉。飛沙堰起到泄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廣袤農田。
南門外泥中歇”,體現了唐代的商業交易場所是什么?學生可知是市。教師進一步補充,城內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時間限制。政府在市內設置官員管理物價、稅收等。同時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現了飛錢。此時邀請同學上臺模擬唐代商人貿易現場,理解邸店、柜坊和飛錢的含義。
高二歷史教育教學教案篇4
【教學過程】
一、早期農業的出現
1.“神農”的傳說
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成為農業的始祖。
黃河流域—種植粟、麥
長江流域—種植水稻
2.農耕格局
思考1:我國古代為什么會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農耕格局?這給你帶來哪些啟示?
氣候不同;啟示:地理條件與經濟的發展聯系密切,人與自然應和諧發展。
思考2: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條件、技術、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勞動者(素質)等。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產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興修。
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1.表現:
(1)耕作方法: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施肥和灌溉技術的發展,標志著鐵犁牛耕這種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說明:
①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發展主要表現:生產工具的改進和以施肥、灌溉為代表的生產技術的提高。
②“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
(2)工具材質:石器→青銅→鐵器
工藝:打制→磨制→煉鑄造
(3)動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評價:積極: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局限:長期以來,沒有革命性的進步
三、水利事業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術:都江堰(戰國)鄭國渠(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翻車、筒車、高轉筒車、風力水車。
[過渡]閱讀課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賦稅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出現的原因
2.小農經濟的特點
(1)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發達,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
(2)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小農經濟成為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自給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換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經濟的基本形態。
(4)小農是封建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5)封建國家為穩定小農,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風險的能力差。
高二歷史教育教學教案篇5
一、教材
過渡語: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將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音樂與影視藝術》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八單元第24課的教學內容。本課由“19世紀的音樂流派與杰作”“20世紀世界音樂的發展變化”和“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三個子目構成,主要介紹了19、20世紀音樂發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歷程。
二、學情
過渡語: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不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還要對學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經掌握了豐富的歷史學習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經建立了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能夠較好的跟隨老師的思路和教學方法的引導。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會從學生實際的發展需要出發,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心理特點。
三、教學目標
過渡語: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說出19、20世紀音樂與影視藝術發展的相關史實。
【過程與方法】
通過歸納總結、問題探究等,鍛煉和提高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正確認識人類文化發展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學重難點
過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主要的音樂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歷程。
【難點】
19、20世紀音樂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各流派特點。
五、教學方法
過渡語: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本課,我主要采取的教學方法有談話法、表格歸納法和小組討論法等。
六、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和難點,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我采用談話法,導入新課。
課程伊始,我會與學生互動,詢問同學們周末都有哪些休閑娛樂活動?引出音樂、電影和電視。順勢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從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歷史的距離,使學生更好的投入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教學
1.19世紀的音樂流派與杰作
首先引領學生回顧以前所學知識,19世紀世界歷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發學生對19世紀音樂發展背景的思考。學生能夠回答出工業革命、殖民國家的擴張、美國南北戰爭等。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19世紀音樂的發展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在講浪漫主義音樂時,我會多媒體出示《浪漫主義音樂概況》表格,讓學生自主學習,對表格進行補充完善。學生在填寫表格的過程中,就能夠了解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代表人物及作品。
緊接著我會多媒體展示一組《天鵝湖》劇照,吸引學生的興趣,然后簡單向學生介紹民族樂派。
【設計意圖】通過對以前所學知識的回顧,能夠建立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性;表格的運用,能夠使零散的知識更具系統性,方便學生的記憶。
2.20世紀世界音樂的發展變化
首先,展示20世紀世界音樂發展變化的相關史料,學生閱讀思考發展變化的原因。其次,介紹現代主義音樂,采取學生自主學習填寫表格的形式進行。最后,學生依據課前準備的當代音樂發展的相關資料,就當代音樂發展的趨勢及走向繁榮的原因進行小組討論。在小組討論,學生代表發言的基礎上,我進行補充完善。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的形式,把音樂發展各流派的特點、代表人物及作品進行系統歸納總結,既簡單實用,又突出了這一重點知識。史料的運用,能夠鍛煉和提高學生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養成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
3.影視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這一部分知識點的線索脈絡較為清晰,且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愿望較為強烈。因此在這一部分我完全采用學生自學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充分突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我只在必要時刻進行引導和點撥,讓學生著重理清影視藝術的發展脈絡和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設計意圖】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學生能有極高的參與性,更容易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鞏固新知。因此在小結環節我采用了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知識內容的方式,加深同學們對本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2.作業
在課程的最后我設置了開放性的作業:請同學們課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歡的音樂。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更能夠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達到課雖下,趣仍濃的特點。
高二歷史教育教學教案篇6
一、教學要求:
1.知道明治維新前日本資本主義成長、人民起義不斷和陷入半殖民地危機等基本史實。
2.了解日本倒幕運動的主要經過與結果。
二、知識梳理:
政治
實行幕藩體制:天皇是名義上的最高,實權在幕府將軍手中,地方設“藩” 實際上是封建分裂割據,不利于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形成
推行嚴格的等級制度:天皇、士(將軍、大名、中下級武士),農、工、商、賤民 激化了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農民無法承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起義不斷;工商業者也不滿嚴格的限制和掠奪;中下級武士階層地位惡化,迫于生計,不得不從事商業和手工業,逐漸產生了反抗思想。1837年大鹽平八郎起義表明日本封建社會統治基礎已開始動搖
外交
采取“鎖國政策” 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和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
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19世紀上半期,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統治基礎,為明治維新準備了一定的社會經濟前提
西方列強的殖民侵入
原因
1、19世紀中期,隨著工業革的完成,資本主義國家急需擴大海外市場和掠奪原料
2、日本閉關鎖國、封建落后
過程
1、1853年,美國海軍將軍佩里 “黑船事件”
2、1854年日美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打開日本的大門
3、英、俄、法等國也效仿美國迫使日本允許開國通商、享有領事裁判權、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和設租界及協定關稅
影響
1、使之陷入半殖民地危機中,民族經濟遭到打擊,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農民起義劇增,社會危機的加劇
2、客觀上刺激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進一步動搖了幕府統治基礎
3、更加暴露幕府腐朽、虛弱,使之成為眾矢之
4、社會階級結構進一步分化。新興地主和高利貨商人不滿政治上無權;西南諸藩大名不滿現狀;中下級下士,因經濟狀況的日趨惡化,對現實更加不滿,進一步動搖幕府統治基礎
5、促使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西方的先進,開始向西方學習
西南諸藩,采取自強的改革措施,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成為后來倒幕運動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力量
四、鞏固練習:
1、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
A、江戶時代天皇掌國政 B、幕府統治時期日本社會身份等級世代相繼,不能逾越C、幕府統治時期對外閉關鎖國 D、在日本從鎖國走向開國的轉變中,中國鴉片戰爭失敗的教訓起了很大作用
2.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對日本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
答案提示:
①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打開了日本的門戶;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日本主權遭到破壞,淪為半殖民地國家,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②沖擊著日本社會,激化了社會矛盾,進一步動搖了幕府統治。
③沖擊著舊體制,客觀上推動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經濟的解體。
④先進思想的傳入,有識之士開始向西方學習。列強的入侵,進一步暴露日本社會的落后和幕府統治的腐朽,因此反對幕府統治,要求變革社會的呼聲更加強烈。
第2-3課 倒幕運動和明治政府成立、明治維新
一、教學要求:
1.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
2.概述明治維新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的基本內容。
3. 探討明治維新成功意義,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4.認識到改革能夠解放生產力的道理。
二、知識梳理:
尊王攘夷運動 原因 外國勢力的入侵,導致民族矛盾的加劇;幕府統治者對外妥協和對內鎮壓
時間 1860----1864
口號 “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趕走外國侵略者。攘夷是核心
領導與主要參與者 尊攘派。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高杉晉作的“騎兵隊”)
結果 失敗,原因:尊攘派對幕府存有幻想,沒有明確提出推翻幕府的要求;幕府對尊攘派的嚴厲鎮壓以及西方列強的圍攻
過程 倒幕運動 原因 尊王攘夷運動的失敗,使尊攘派認識到要克服民族危機,建立富強國家,必須推翻幕府的統治
目的 推翻幕府的統治
時間 1866--1869
領導 倒幕派: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
根據地 西南強藩:薩摩、長州、土佐
過程 倒幕派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義武裝倒幕
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為消除倒幕派討伐的借口,上奏要求把政權“奉還”給天皇,這就是所謂的“大政奉還”
“大政奉還”后,幕府仍擁有實權,時刻準備反撲。倒幕派為了真正掌握國家的政權,決定徹底打敗幕府,史稱戊辰戰爭
1868年鳥羽、伏見戰役,打敗幕府軍隊
慶喜不戰而降。德川幕府名實俱亡
經過一年的征戰,才最終徹底打敗幕府,結束了戰爭
結果 1、打敗幕府:從國內來講,幕府統治不得人心;大名、大商人、人民群眾、支持政府軍作戰;新政府廢幕府苛政,減租減稅獲得人民支持;政府軍作戰目標明確,士氣旺盛,戰斗力強。從國際方面來說,西方列強宣布中立;英國商人把大批武器賣給倒幕派
2、1868新政府改元“明治”。1869年,政府從京都遷到東京為在日本實行一系列的資產階級改革準備了條件
明治維新 政治-----廢舊建新 廢藩置縣 這徹底結束了封建割據局面,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開始建立起來,為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四民平等” 平民可以自由擇業和遷徙,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華族和士族的上層利用巨額公債投資于新興工業,成為資本家。許多士族下層因為貧困不得不進入工廠做工謀生。這就建立了一種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體制。
制定憲法 1889年憲法雖然確立了日本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但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天皇擁有絕對的權力。但畢竟是近代亞洲的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它規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權利和參政權,形式上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有利于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它的頒布標志著日本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基本確立,鞏固了明治維新后確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經濟-----發展新經濟 幣制改革 以金本位的紙幣日元作為全國唯一貨幣
改革土地制度 內容: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影響: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經營農業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改革地稅 內容:一律按地價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稅,并以貨幣稅取代原來的實物稅。
作用: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為國家工業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殖產興業” 內容:
1、利用政府力量引進技術和設備,創辦“樣板”企業,供私人企業效仿。
2、由國家興辦近代交通通訊事業,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
3、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具體措施:①政府把鐵路和軍工企業以外的大部分國營企業無償或以優惠的價格轉讓給私人資本家。②政府通過補助金和優惠貸款等形式給予私人資本家資金支持。
影響:
在政府示范企業的刺激和政府的扶持下,日本出現了興辦工業的熱潮。至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
文教-----倡導“文明開化” 了解西方文明 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
改革教育 內容: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統一管理全國的教育,開始逐步建立了小學、中學和大學三級教育體制
作用:為日本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
局限:向學生灌輸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濃厚“和魂洋才”
生活習俗西化 采用西方歷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等
文明開化政策實質是西方資產階級化
軍事-----建立新軍隊 措施:1、實行義務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壟斷軍事的特權
2、仿照歐美組建一支常備軍
3、改進軍事裝備,引進新式武器
4、現代化軍工企業
5、設立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
局限:效忠天皇(皇軍),接受武士道教育,封建軍國主義色彩,使日本迅速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作用:建立了一支現代化軍隊,對于提高日本的國家地位有重要作用,
四、鞏固練習:
1.下列明治維新措施中,動搖和瓦解了幕府統治基礎的是 (B)
A、廢藩置縣,剝奪舊統治階級特權 B、廢除買賣土地禁令,承認土地私有
C、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D、推行“文明開化”政策
2."大凡國之強弱,決定于人民之貧富,人民之貧富則系于物產之多寡,而物產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勵人民之工業"。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日本政府決定 (D)
A.廢藩置縣,取消武士特權 B.推行"文明開化"政策
C.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 D.大力發展近代工商業
3、閱讀下面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反映了19世紀后半期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狀況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東京的大殿內,天皇率領群臣宣讀誓詞:“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上下一心,大展經綸;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務使人心不倦;破歷來之陋習,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識于世界,大力振興皇基”。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五條誓文”。從此,日本勵精圖治,開始了近代化進程。
——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16頁(人教版)
請同答:
(1)透過材料一,你能獲得哪些重要信息?日本工業化的特點是什么?
(2)依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答案要點:
(1)①信息: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大力發展近代教育,培養資本主義的建設人才;政府投資興辦近代工業。②特點:向西方學習規模大,領域廣;學習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盤西化;
(2)①廢除落后的封建制度;②天皇掌握較大實力,勵精圖治;③順應世界工業化潮流,實行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
高二歷史教育教學教案篇7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記:掌握理性的概念;記憶啟蒙思想家杰出的代表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的思想主張;了解康德繼承和弘揚法國啟蒙思想。
2.理解:啟蒙運動是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實質是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理解啟蒙思想家的觀點:“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論。
3.運用: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法國為什么是啟蒙運動的中心地;比較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運動的異同。
過程與方法
1.情景再現。
2.圖片解說。
3.分析討論。
4.探究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啟蒙思想家反對封建專制追求民主的斗爭精神。
2.通過對法國啟蒙思想所產生影響的分析,認識意識形態對社會發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從而提高學習理論的自覺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與難點
重點
啟蒙運動是宣傳理性主義的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理性主義是人文主義思想的進一步弘揚。
難點
關于啟蒙思想家的觀點:天賦人權論、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論、三權分立學說。
教學過程
新課學習
“啟蒙”就是開啟智慧,通過教育和宣傳,把人們從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會中解放出來,使人們擺脫教會散布的迷信和偏見,從而為爭取自由和平等去斗爭。
啟蒙運動的爆發并不是偶然的,它為什么會爆發,當時社會具備了哪些條件呢?
展示圖片18世紀的法國
一、新時代的到來
背景:1.政治:英國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對君主專制的否定,對法國起了啟示和榜樣作用。
2.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自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在意大利出現,到17~18世紀歐洲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發展程度已較高,為啟蒙運動的到來提供了經濟基礎。
3.科學:在十七八世紀,自然科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啟蒙思想家在許多方面是從新興的自然科學中尋找理論根據和思想方法。
4.法國社會現狀: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以上這一系列的因素就促成了理性時代的到來。
所謂“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斷。它強調凡事要以人的思維去判斷,而不依賴天意或神的旨意,其目的都是為了保障人的自然權利。
二、法國的啟蒙思想家
1.性質和主要內容
這場運動是在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所宣揚的人文主義的基礎上,又向前深入發展的一次思想文化運動。啟蒙運動是又一次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啟蒙思想家們抨擊天主教會的權威和迷信,反對專制和愚昧,提倡科學、自由和平等,號召人們用理性的力量努力構建一個更符合理性與人性的社會。啟蒙運動的核心是“理性”。
啟蒙運動興起于英國,在法國達到高潮,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們進一步完善了啟蒙思想,促成了啟蒙運動的發展,推動了歐美的思想解放運動,并對全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2.主要的思想家和成就
【問題】法國啟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哪些人?他們各自的主張是什么?有何異同點?啟蒙運動擴展時期代表人物是誰?其主張是什么?
展示圖片伏爾泰
(一)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
第一,他的思想主要表現在:
1.抨擊天主教會。
2.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
3.提倡“天賦人權”。
4.相信法律以人性為出發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代表作:《哲學通信》《路易十四時代》。
展示圖片孟德斯鳩
(二)孟德斯鳩
第一,代表作:《論法的精神》。
第二,主要主張:
1.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
2.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孟德斯鳩最突出的貢獻是對資產階級的國家和法的學說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在代表作《論法的精神》中,發展了洛克的分權學說,更明確地提出了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三權分立的原則。
請問,“三權分立”學說的矛頭直指什么?(封建專制主義)省三權分立”的成功實踐有哪些?(美國《1787年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3.提出國家的法律不能違背人的理性,法律是理性的體現。
展示圖片盧梭
(三)盧梭:對法國社會進行了更嚴厲的批判。
第一,主要代表作:《社會契約論》。
第二,主要觀點(思想):
1.“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反對君權神授)
2.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展示思想加及其主要觀點
歸納相似點
都反對君主專制,否定教權主義,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
三、啟蒙運動的影響
【講述】第一,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
第二,破除了人們對天主教會和封建統治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的權利得到進一步尊重,自由和平等思想日益深人人心。
第三,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第四,啟蒙運動所宣傳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動了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成為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立國之本;這個運動還直接影響了一些歐洲的封建專制君主,他們都借助“開明專制”來維護自己的統治。
第五,啟蒙思想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爭取獨立。
第六,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探究】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比較
【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