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反思范文

時間: 新華 語文教案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預測教學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從而更好地應對突發(fā)情況。下面是一些高中語文教案反思范文免費閱讀下載,希望對大家寫高中語文教案反思范文有用。

高中語文教案反思范文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燭之武的說服技巧;

2、了解燭之武、秦公、晉文公等人物的形象特點

3、概括全文內(nèi)容,歸納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教學重點:

1.準確理解和把握燭之武說退秦師的原因。

2.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文言詞語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

3.結(jié)合時代背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學難點:對古今異義詞、被動句的掌握。

預習要求: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概況。

2、了解寫作時代背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則情形,不知大家還記得不?

“如血殘陽下,有一位衣著灰褐色戰(zhàn)袍,胯下一匹膘壯大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將立于長板坡當陽橋頭,但見他髭須倒豎,怒目圓睜,厲聲喝道:“燕人張翼德在此,誰來與我決一死戰(zhàn)?”再看對面,滿山遍野,旗幟遮天,陣前一面書有斗大的“曹”字的戰(zhàn)旗正迎風招展。原來是曹操的軍隊列陣在此。

但見對面那些戰(zhàn)旗被武將的斷喝亂了分寸,出現(xiàn)了一片慌亂。武將又大喝:“張翼德在此,誰與我決一死戰(zhàn)?”對面曹軍的后陣竟出現(xiàn)了混亂。武將見此,又大喊:“戰(zhàn)又不戰(zhàn),退又不退,卻又如何?”話音未落,只見曹軍中有一戰(zhàn)將(夏侯杰)墜于馬下,百萬曹軍如退潮的海水般“嘩”地退后十幾里。同學們知道這個武將是誰嗎?”

教師分析:張飛!桃園三結(jié)義之一的張飛!對,就是張飛。他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個武夫的形象,喝退百萬雄師,倒也不足為奇。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溫言細語中退卻百萬雄師,使自己的國家免于覆亡的厄運的。這就是我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燭之武退秦師》主角燭之武。

二、解題:燭之武是一個人,而秦師,雖然我們不知道具體的數(shù)目,但是就算沒有十萬百萬也有成千上萬吧。一人退一萬人,這可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牛多了,后者只是把人擋在門外就可以了,而燭之武,本文的主角卻是讓這攻城的幾萬人老老實實的請回家了,這氣魄,這能力,不平常吧!他是怎么退的,是像張飛一聲大吼,用勇退,還是像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智退,這個問題相信我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之后都會有一個答案的。

三、相關知識介紹: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大家請看注釋①,《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傳》,作者左丘明。它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它記敘了東周前期240多年的歷史、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內(nèi)容,既具有研究先秦歷史的史料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四、課文講解:

(1)第一段

原文: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請全體學生一起朗讀,并回答這一段話主要講了什么?)

字詞分析:

1、實詞:

1且貳于楚也。“貳”原為數(shù)詞,這里活用為動詞,屬于此類活用現(xiàn)象,譯為從屬二主。○

2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軍”原為名詞,意思是軍隊,在這個句子中活用為動詞,譯○

為駐扎,駐軍。

2、虛詞

1“以其無禮于晉”。“以”是表示原因的連詞,譯為因為。○

2“以其無禮于晉”。“與”是介詞,譯為對。○

譯文:晉文公、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南。

教師提問:這一段只有短短的25個字,卻蘊含了豐富的信息,哪位同學能回答一下這一段提供了哪些信息?(學生答,事件:秦晉圍鄭,以及事件的起因)

教師分析:

“晉侯、秦伯圍鄭”,兩個超級大國加兵一個弱國,類似于20__年爆發(fā)的伊拉克戰(zhàn)爭,美英聯(lián)軍進攻伊拉克。且秦國和晉國的關系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比一般的親密的還要親密,就像夫妻一樣,我們不是常說“秦晉之好”嘛,這關系可比于美英兩國親密多了;好了,找好幫手了,接下來要弄個師出有名。總不能一聲不吭上來就打吧,理由呢,人家找的很充分,就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你看,理由還不只一個,這理由夠充分了吧;“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這兩處肯定是軍事咽喉之地,從軍事學角度言,秦晉聯(lián)軍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鄭國“危矣”,鄭國呢,它該怎么辦,是舉白旗投降,還是謀

算著把這兩老大哥給請回去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第二段,看鄭國是如何解決這兵臨城下的危機的?

(2)第二段

原文: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教師朗讀,并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鄭伯怎么說服燭之武接受任務的)

字詞分析:

1、通假字: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

2、句式

1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省略主語“燭之武”)

②倒裝句/狀語后置

佚之狐言于鄭伯。(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對鄭文公說。

3、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斷,“是”為指示代詞,譯為這。)

4、省略句○

許之。(省略主語“燭之武”。句意是:燭之武應許了他。)

(教師明確譯文)

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教師提問: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接受任務的呢?

(學生回答,??)

教師分析:

在這一段出現(xiàn)了三個人物:佚之狐、燭之武、鄭伯,我們來看一下他們在這一段各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這一段主要運用了語言描寫,那我們大家一起來看一下這些語言各自體現(xiàn)了他們怎樣的性格特點。

①佚之狐: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A佚之狐對國家所面臨的局勢有非常清晰的認識。這個時候如果貿(mào)然應戰(zhàn),無異于是一以卵擊石。所以派遣使者去進行游說才是最佳的選擇。這說明佚之狐頭腦清醒,能夠準確的評估局勢,審時度勢。

B對于使者的選擇,他認為被鄭文公所冷落的燭之武有勸退秦師的才能。足見佚之狐眼光之獨到,能夠慧眼識英才,充當伯樂。

C“見秦君”而不是晉君,發(fā)動戰(zhàn)爭的是晉國,秦國與鄭國并無太大的沖突。所以從秦方面入手就較為容易。可見,佚之狐考慮周全,深謀遠慮。

②鄭文公:

“公從之”,——佚之狐的意見很容易被采納,鄭文公決策及時果斷,并且善于采納建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面對燭之武的抱怨推辭,他將錯誤攬到自己身上態(tài)度誠懇。而后,又一針見血指出亡鄭于燭之武也是不利的&39;,可說是軟硬兼施,迫使燭之武答應退秦。這樣,一位善于納諫,勇于認錯,善于言辭的君主形象就躍然紙上。

③燭之武:

先是推辭:“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言語中含有抱怨發(fā)牢騷的成分。燭之武長期不被重用,知道國家面臨危難是,鄭文公才任用他。有些不滿的情緒無可厚非。況且鄭文公所指派給他的任務意義重大,這句話其實也蘊含了試探的意味,可見燭之武的謹慎。

“許之”,在鄭文公的勸說下,燭之武接受任務答應前往說服秦君,足見其深明大義。既然有退秦師的人才,那么他有時怎么退的呢?接下來進入本文最精彩的環(huán)節(jié)——智退秦師。

(3)第三段

原文: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全體同學一起朗讀,并思考問題:燭之武是怎么樣一步步說服秦公的)

字詞分析:

1、實詞

1“越國以鄙遠”,“鄙”原為邊遠地區(qū),邊疆,為名詞,這里活用為動詞,譯為“把??○

作為邊境”。

2“焉用亡鄭陪以鄰”,“陪”,讀beì,增加的意思。○

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東道主”一詞為古今異義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請客的主○

人,而在本句中譯為“東方道路上接待客人的主人。”

○4“行李之往來”,“行李”,一詞為古今異義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而在本句中譯為出使的人。

○5“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讀gōng;“乏困”,一詞為古今異義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疲勞的意思,而在本句中譯為缺少的東西。

○6“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⑦“即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西”,名詞作狀語,向東,向西;“封”名詞意動用法,使??成為疆界。)

○8“若不闕秦”,”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9“闕秦以利晉”,“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10“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讀yuè。○

2、虛詞

1“將焉取之”,“焉”譯為“于何”,“在哪里”。○

2“唯君圖之”,“唯”是句首語氣助詞,表示希望語氣,譯為“還是”。○

3、句式

1省略句○

A、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主“之”)

B、(燭之武)夜縋而出。

2、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翻譯時要調(diào)整為“有何厭”。

(譯文:夜晚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煩勞您手下的人了。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困難的,您何必要滅掉鄭國而增加鄰邦晉國的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況且,您曾經(jīng)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現(xiàn)在它已把鄭國當作東部的疆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從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國受損而晉國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并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衛(wèi),就率軍回國。

高中語文教案反思范文篇2

教材分析:

《漁父》選自蘇教版語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專題“直面人生”,專題的教學建議是:“在閱讀中學會質(zhì)疑與探討,辨析評價文中作者對人生的看法,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體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諦。”本專題以問題探討為主,在經(jīng)典文本的學習過程中,著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養(yǎng)探究意識。”《漁父》篇幅不長,共有四小節(jié),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體新理深的文章,如何在一節(jié)課中讓學生在預習充分的條件下,通過探究式學習,挖掘出文本豐盈的知識和思想,即如何實現(xiàn)“淺文深教”,是我設計這堂課的前提和歸宿。

《漁父》一文采用對比手法,通過屈原和漁父的問答,表現(xiàn)了在“清”與“濁”的抉擇中三種對立的態(tài)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千百年來,屈原的精神、他“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的光輝人格一直燭照著華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理想主義、憂患思想、執(zhí)著剛強正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學習本文要進一步地認識屈原所代表著的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而漁父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極大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內(nèi)涵,他代表著一種遺世獨立、清高隱逸的人格理想,寄托著中國文人對這種與世無爭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與世推移”與屈原的“深思高舉”讓我們窺見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這兩個對立面,為同學們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釋、道三教為支柱支撐起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路徑。

《漁父》一文的結(jié)尾,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不復與言”,二人堅持己見,未有妥協(xié),留給同學們極大的思考探究空間。課堂上,我將以“誘思探究”為主導教學方式,誘導學生在不斷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維,生成和表達自己的思想,形成熱烈而又沉思的氛圍,最終抵達文本深處。

學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雖文言字詞上難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間極大,如何在教學中兼顧“文”和“言”兩方面,頗具難度。

學生在學習此文之前,已經(jīng)學習了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對屈原的身世、經(jīng)歷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學講解中,對于中國古代傳統(tǒng)中的儒道兩家主張也有一定了解。漁父這一形象在文章中的存在,極大地豐富了文章的探究空間,在超逸脫俗的漁父的對比下,屈原的選擇選得決絕而生硬,不少學生很難理解屈原這種“寧為玉碎”的執(zhí)著的珍貴。

同時,由于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深度有限,一部分學生會認為文中的漁父是為襯托屈原的偉大而存在的反面人物,從而難以抵達文本深層,體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xiàn)象,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并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屈原和漁父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和《漁父》一文背后蘊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閱讀和思考,學生能對屈原和漁父的不同人生選擇做出自己的評價,并對自己的人生選擇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屈原和漁父人物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偉大人格和文

本背后蘊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教學方法:

誘思探究教學、小組合作教學

課時課型:

一課時、新授課

教學工具:

幻燈機、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課前導學:

請同學們借助字典、對照注釋翻譯課文,完成導學案并訂正。

二、課上探究:

(一)導入

(課間播放音樂:蔡琴歌曲《屈原》)

全體齊讀《屈原》節(jié)選:

“他們說你是個孤獨的詩人,

他們說你有一顆憂郁的靈魂。

汨羅的歲月是否像我所想象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魚款款徘徊?

冷濕的青泥掩覆在你身上,縱有多少無奈徒托流水寄懷。

究竟你愿長久躺在靜謐的江底?還是期盼著撥槳的手,撩開你深邃的面容?”

這一位孤獨的詩人、這一顆憂郁的靈魂是誰?兩千多年前他為何選擇帶著滿腔的憂憤,忿然一躍,獨自一人去擁抱江底柔軟的泥沙?兩千多年過去了,他是否依舊孤獨,是否依舊寂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做這只撥槳的手,來撩開他深邃的面容吧!

(二)誘思探究

1、釋文:探索觀察

(1)教師范讀全文。

(2)漁父初見屈原,問屈原的第一個問題是:“何故至于斯”?這個“斯”指什么呢?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生答、翻譯)

那么屈原到底因“何故至于斯”呢?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生答、翻譯)

(3)如果請你用一個字回答,你會選擇哪一個字?

“清”

2、成象:研究思維

(1)你能快速找出文中屈原“清”的體現(xiàn)嗎?

“深思高舉”,“身之察察”,“皓皓之白”。(生答、翻譯)

結(jié)合課前準備的資料,你還能發(fā)現(xiàn)屈原“清”的體現(xiàn)嗎?:(小組合作各推一生發(fā)言)

屈原《離騷》:美政理想

屈原生平經(jīng)歷:愛國主義、理想主義、憂患思想、執(zhí)著剛烈的性格(生答、分析)

全班齊讀屈原相關語句。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屈原·涉江)

教師總結(jié):“清比己之潔,而濁比世之穢也。醒比己之明,而醉比人之昏也。清濁不同流,醉醒不同趣,邪正不并立,忠佞不相容。以屈子之獨操,而仕壅君,處亂朝,安得而不見放乎?”

(2)與屈原的“清”相對的“濁”在文中有沒有體現(xiàn)呢?

“淈其泥而揚其波”,“哺其糟而歠其醨”,“物之汶汶”,“蒙世俗之塵埃”。(生答、翻譯)

(3)這是漁父的做法嗎?

不是,漁父的做法是:““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生答、翻譯)

(4)全班分成兩組合作朗讀人物對話部分,讀出不同情感。

3、悟道:遷移運用

(1)獨立思考:面對人生的困境,屈原、漁父、眾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你更欣賞誰的做法?請寫下你的觀點并分享。(請三位同學分享自己的看法)

漁父:道家重真、超然曠達

屈原:儒家重善、執(zhí)著進取(教師引導:因為犧牲和奉獻成就了民族脊梁)

(三)總結(jié)

(1)許多同學的觀點是富有現(xiàn)實意義的,在面對紛繁的社會時,我們也會遇到困境,我們不可能像屈原那樣決絕,我們也不太可能像漁父那樣抬腳遠遁,我們只有選擇面對。但是在投身社會洪潮中的時候,我們可以盡量做到:“淈泥、揚波,不離于泥,亦不為泥所陷;餔糟、歠醨,不拒乎酒,亦不為酒所溺。內(nèi)不失己,外不忤世,斯為與之推移。”

屈原是偉大的,他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對自己的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魯迅先生曾飽含激情地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正因為對這份偉大的理解與感謝,人們思念屈原、崇敬屈原,我想,在年年五月的棕香中,屈原是不孤獨的、不寂寥的!

讓我們一起來齊讀這一個文段的后半部分: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懷?

眾醉獨醒是一種怎樣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亙古以來的蕭條凄涼,

取代水中你的惆悵是岸上我獨自徘徊。

龍舟的喧嘩劃出波波水痕,追思掠過江面片刻又將遺忘。

也許你將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許等待著另一次際遇,看一看江上的陽光。

(播放音樂:蔡琴歌曲《屈原》)

三、課后鞏固:

完成《作業(yè)本》鞏固練習,并背誦全文。

高中語文教案反思范文篇3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組合,體味詩歌的意象美。

2.通過品味語言,發(fā)揮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詩歌的真情,進而拉近學生與詩的聯(lián)系,鼓勵學生在喜歡的基礎上多寫寫新詩。

【教學重難點】

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詩歌的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創(chuàng)設情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請同學們認真讀一遍,并談一談初步印象。

1.設計理由:學生對詩歌的原始閱讀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學的起點和依據(jù)。

2.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適當介紹詩人。徐志摩,中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散文家。

二、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等,《再別康橋》屬于哪一種呢?

1.抒情詩。

2.目的是從這個問題切入到下一個問題。

三、既然是抒情詩,那么它是怎樣抒情的呢?

1.請同學們品味第二小節(jié)的“金柳”,“金柳”怎么會是“新娘”呢?為何我們聯(lián)想不到?這是不是與詩人的情感有關系?

2.“金柳”“新娘”就是賦予詩人情感的形象,我們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發(fā)揮想象,我們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來,詩人寫道“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艷影”是什么?請同學們想象美麗的影子,蕩漾是怎么樣的一種情愫?請同學們發(fā)揮想象,體驗這種縈繞在心頭的情感。

4.請一位同學朗誦第二小節(jié)。教師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蕩——漾”的味道來。

四、進入第三小節(jié),詩人的感情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是加強了還是減弱了呢?

1、請一位同學先朗讀,適時引導其回答。

2、從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變得強烈了?“我甘心變成一條水草!”

3、請同學們想象“青荇”在招搖,“水草”在柔波里招搖,與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組合成一幅怎么樣的畫面?這樣的寫作叫做“繪畫美”。

4、請同學們朗讀,指導學生讀出“甘心”二字飽含的幸福感。

五、通過指導朗讀進入第四小節(jié),詩人為何說“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語言的跳躍,這里的“虹”原來是“彩虹似的夢”。

2、詩人的“彩虹似的夢”實現(xiàn)了嗎?沒有,被“揉碎”了。請同學們結(jié)合自己的實踐,自己的夢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樣?引導學生體驗詩人此時的傷感。

3、請一位同學朗讀,指導學生讀出“揉碎”的傷感和“彩虹似的夢”的無奈。

六、詩人的“夢”讓他重回昔日在康橋讀書的夢,這昔日的夢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嗎?進入第五小節(jié)。

1、請同學們想象一下?lián)沃L篙的感覺,向前,向更深處漫溯,忘記了時間,撐到星輝斑斕的時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與美”。

2、請一位學生朗讀,指導其讀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讀第七小節(jié),詩人的情感變化了嗎?為什么?詩人寫了什么意象?這些意象前面的修飾詞是什么?這些意象讓你感受到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1、詩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夢,因為要離別了。詩人寫了“笙簫”,修飾詞是“別離的”,詩人此時是憂愁的。

2、詩人寫了“夏蟲”,修飾詞是“沉默”,為何詩人要沉默?

首先,夏蟲也不堪離別的愁緒,故“沉默”了,不再“歡叫”了。其次,詩人希望離別的方式是靜悄悄的,恰如詩人在開頭和結(jié)尾兩個小節(jié)中都寫到了的`。

3、那詩人為何在開頭和結(jié)尾采取同樣的形式呢?有何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特殊形式,回環(huán)往復會使詩歌有音樂美,感情濃厚。

八、請同學們把課文完整地朗讀一遍,適當師范指導。在讀書聲中結(jié)束。

高中語文教案反思范文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左傳》等文學常識;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文言現(xiàn)象。

2、過程與方法

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賞析人物形象和寫作技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燭之武臨危受命、大智大勇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詞語;

體會《左傳》的語言特點和敘述技巧;

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誦讀法、歸納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解題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jié)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

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欲望,于是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師范讀并正音

汜(fán)南佚(yì)之狐共(gōng)其乏困秦伯說(yuè)

秦軍氾(fàn)南夫(fú)晉,何厭之有無能為(wéi)也矣

若不闕(quē)秦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夜縋(zhuì)而出

杞(qǐ)子逢(páng)孫失其所與,不知(zhì)

2、學生自由朗讀

四、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研習課文,疏通字詞句。

(一)學習課文第一段

1.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串講課文。

實詞:禮,禮遇,以禮相待。貳,從屬二主,不忠誠。軍,名詞做動詞用,駐軍。

虛詞:以,因為。

句式:“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以其于晉無禮,且于楚貳也”。

2.分析理解

思考:第一段共五個分句,語言簡練,但字字均很重要,它實際上交代了什么?

明確:一個弱小的鄭國,同時受到兩個強國的進攻。大軍壓境,國都被圍,氣氛十分緊張。“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為了報復鄭國,與秦國并沒有多大的利害關系,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軍埋下伏筆;“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既然兩國軍隊并沒有駐扎在一起,也就為燭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函陵”“汜南”均屬鄭國領土,分別為晉、秦所占,一是說明晉秦聯(lián)軍來勢兇猛,勢不可擋;二是暗示著鄭國有機可乘。

開篇寥寥數(shù)語,既點出了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二)學習課文第二段

1.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串講課文

實詞:辭,推辭。

虛詞:若,假如。猶,尚且,還。已,同“矣”。而,卻。

句式:“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中“之”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翻譯時可不翻譯出來。

一詞多義:

若①如,像:“豈若吾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

②如果:“若使燭之武見秦君”;

③人稱代詞“你”:“若毒之手”。

2.分析理解

(1)思考:佚之狐的話表明了什么?

明確:佚之狐向鄭伯推薦燭之武。“國危矣”承上而來,再次強調(diào)鄭國所處的危險境地。“若使燭之武見秦師,師必退”,說明燭之武具備了擔此重任的非凡才能。

(2)思考:燭之武的推脫之辭以及鄭伯聽后的表現(xiàn)說明了什么?

明確:“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暗寫燭之武在年輕時并沒有得到重用;“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則流露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是,即使是在“無能為也已”的情況下,仍被委以重任,其才識已可想而知了。面對燭之武的牢騷,聰明的鄭伯沒有表現(xiàn)出絲毫不滿,也沒有給予什么安慰和許諾,而是光用“是寡人之過”自責,從諫如流,情意真切。他的一番誠意感動了燭之武。

3.教師總結(jié),引發(fā)學生思考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三)學習課文第三段。

1.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串講課文。

實詞:縋,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敢,敬辭。執(zhí)事,對對方的敬稱。鄙:以……為邑。陪,增加。東道主,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封,以……為邊界。肆,延伸。濟,渡過。

虛詞:以,來。

通假字:闕,同“缺”,損害。說,同“悅”,喜悅。

一詞多義:

夫:①發(fā)語詞:夫晉,何厭之有

②男人:遂子孫荷擔者三夫

③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理解分析

(1)思考:燭之武為什么一見到秦伯就說“鄭既知亡矣”?

明確:燭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揚的辦法。一上來,使秦伯認為燭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這就引起秦伯對燭之武的好感,愿意聽燭之武把話說完,這就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思考:燭之武為什么能成功說服秦君?

(僅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下節(jié)課具體討論)

(四)學習課文第四段

1.在教師指導下,串講課文。

實詞:敝,損害。與,結(jié)交,親附。

虛詞:以,用。其,表商量語氣,還是。

通假字:知同“智”,明智。

一詞多義:

微①隱約地: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②假如沒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細小:防微杜漸

之①到:輟耕之壟上

②助詞“的”:是寡人之過也

③代詞:子犯請擊之

2.分析理解

思考:子犯請求攻擊秦軍,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

明確:晉文公是一個講恩情、講仁義、講智謀的人。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侯并沒有感情沖動,而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三、布置作業(yè):總結(jié)本課文言知識

第三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二、分組總結(jié)文言現(xiàn)象

(一)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供應。讀gōng)

(3)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

(4)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高興。讀yuè。)

(5)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聰明。讀zhì)

(二)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三)一詞多義

封:

(1)既東封鄭(做疆界,動詞)(2)肆其西封(疆界,名詞)

之:

(1)唯君圖之(代詞,指闕秦以利晉)

(2)子犯請擊之(代詞,代秦軍)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詞“的”)

(4)臣之壯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其:

(1)君知其難也(他的,代詞)

(2)吾其還也(表希望的語氣副詞)

(3)以其無禮(鄭國,代同)

以:

(1)敢以煩執(zhí)事(拿,介詞)

(2)以亂易整(用,介詞)

(3)以其無禮(因,介詞)

(四)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在東邊。

夜縋而出夜:在夜里。

朝濟而夕設版焉朝、夕:在早上,在傍晚。

2.名詞活用作動詞

晉軍函陵軍:駐軍。

越國以鄙遠鄙:作為邊邑。

既東封鄭封:疆界,這里作動詞。

與鄭人盟盟:訂立盟約。

3.動詞活用作名詞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恩惠

4.動詞的使動用法

燭之武退秦師退:使……退。

若亡鄭而又益于君亡:使……亡

5.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

6.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損害

(五)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是寡人之過也(“……也”表示判斷)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2、省略句

①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省略主語“燭之武”)

③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省略介詞“以”的賓主“之”)

3、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的賓語“何厭”前置,“之”作為標志。)

②狀語后置

以其無禮于晉(介賓短語“于晉”作狀語,后置,翻譯時要調(diào)整為“于晉無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同上)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同上)

三、問題探究

1、學生齊讀第二自然段燭之武的語言,并思考:燭之武是用哪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的?

學生自由發(fā)言后,教師板書總結(jié):

當前:越國鄙遠論——言地域政治

亡鄭陪鄰論——言利益分配

舍鄭有益論——言兩國邦交

過去:過河拆橋論——言歷史糾葛

未來:晉國擴張論——言爭霸現(xiàn)實(最關鍵)

2、晉軍為何不愿向秦軍進攻?

明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弊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3、燭之武形象分析。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深明大義,不卑不亢,能言善辯,有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

四、總結(jié)本文的寫作特色

1.伏筆與照應

這篇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晉軍函陵,秦軍?錟稀保?為下文燭之武“夜縋而出”,出使并說退秦軍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

2.波瀾起伏

這篇課文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如,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于既倒,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再如,秦國退兵后,子犯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系頓時又緊張起來。晉公講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場虛驚。課文有張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3.詳略得當

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是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tài)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簡得當,層次井然。

五、課堂總結(jié)

六、布置作業(yè)

七、板書設計

八、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教案反思范文篇5

一、教學目標:

把握詩的象征意義

二、教學過程:

歌曲導入:丁香花(唐磊)

1、學生談談聽后感受,引入丁香花出示圖片,了解丁香花

(1)丁香花:開花在仲春時節(jié),詩人們常對著丁香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并不輕佻,因而丁香也就成了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

(2)導入作品: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作品《雨巷》也成功的運用并發(fā)展了這一丁香花意象。下面我們將共同學習這首作品。

2、作者作品簡介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原名戴夢鷗.1932年赴法留學,1935年回國.在《現(xiàn)代》上發(fā)表詩作,逐漸成為現(xiàn)代詩派“詩壇首領”.著有:《我思想》、《無題》、《我用殘損的手掌》、《煩憂》、《偶成》、《雨巷》

3、了解時代背景

《雨巷》產(chǎn)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青年的屠殺。原來熱烈響應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xiàn),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當時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4、聽配樂朗誦

5、學生齊讀作品,教師略作指導

6、作品思路分析

(1)學生討論

(2)明確:第1節(jié):“我”獨自彷徨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第2-6節(jié):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從雨巷穿過,從“我”身旁飄過.

第7節(jié):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寫出“我”的希望.

飄過過程:默默走近、走近-遠去-消失在盡頭

7、探討作品中各意象的象征意義

思考討論:

(1)詩中給我們塑造了雨巷、姑娘、“我”的意象,他們各有什么特點?

討論后明確:

雨巷:悠長、寂寥、下著雨

姑娘:有丁香一樣的芬芳、彷徨著憂愁的姑娘

“我”:孤獨、憂愁有所希望又彷徨苦悶

(2)結(jié)合詩中情節(jié)及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三者的關系,你認為作者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思考其象征意義。

討論后明確: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丁香般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構(gòu)成一種象征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又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表層上是在寫對美好愛情的期待。深層上,是個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內(nèi)心復雜情緒的象征,一種美好理想得而復失的苦悶與彷徨。

10、再次有感情的朗讀作品

11、小結(jié)

戴望舒作為現(xiàn)代派象征主義詩人的代表,運用象征主義的手法塑造了悠長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獨行者的形象,也傳達出詩人內(nèi)心的苦悶和彷徨,給我們呈現(xiàn)出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理狀態(tài)。

12、作業(yè):

(1)思考《雨巷》的藝術魅力。

(2)背誦全詩。

高中語文教案反思范文篇6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

2、理解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和人生理想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3、培養(yǎng)學生朗讀詩歌的興趣。

說明:

本課作為“詩歌及其欣賞”單元的重點篇目,其學習方法對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有重大意義。因此本課強調(diào)學生能抓住詩歌的內(nèi)容及情感基調(diào)來整體把握詩歌,希望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關注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來幫助深化對詩歌的解讀,體現(xiàn)由表及里的學習過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最后詩歌的朗讀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它既可以使學生掌握詩歌的音樂性,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注重思路的連貫,在有限的時間里激發(fā)起學生閱讀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

1、通過意象掌握詩歌的內(nèi)容和感情基調(diào)是教學的重點。

2、通過與徐志摩其他詩歌的比較來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緣由是教學的難點。

說明:

詩歌的形象是詩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詩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對意象的正確把握是理解詩歌的基礎。另外,能通過比較閱讀來明確作者的創(chuàng)作緣由,可以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問題由難化易,強化學生的認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以李白與徐志摩不同的結(jié)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學生關注徐志摩的興趣,從而導入本課的學習。通過比較調(diào)動情感,并且逐漸進入詩歌的意境。引發(fā)學生閱讀本詩的興趣。

走進作家

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轉(zhuǎn)而介紹他的康橋情結(jié)。

1、你對徐志摩了解多少呢?

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橋情結(jié)?

1、思考關于徐志摩的有關常識。

2、學生之間互相補充,從而理解康橋情結(jié)。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為理解作品打好基礎。同時豐富學生的文學常識。

初讀詩歌

1、請一位學生先朗讀詩歌。

2、要求學生集體朗讀。

思考:應該以什么感情朗讀?

1、通過對詩歌的朗讀,能初步體會詩歌的內(nèi)容。

2、在傾聽詩歌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通過朗讀逐漸走近詩歌,同時提高朗讀水平。

理解詩歌從意象入手,理解詩歌。

1、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

2、通過這些意象可以看出詩歌表現(xiàn)了什么內(nèi)容?反映了詩人的什么思想感情?學生發(fā)言,相互補充。可以采用獨立思考、互相討論等形式。對意象的把握是理解詩歌的一種方法,它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的形象性,掌握詩歌的內(nèi)容。

比較閱讀

出示《康橋再會吧》、《沙揚娜拉》。

1、離別之愁是人之常情,但徐志摩在其他離別詩中表現(xiàn)的情感卻和這首詩有很大差別,為什么?

2、分析《再別康橋》的創(chuàng)作緣由。

1、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從兩首詩中找到關鍵的詞語比較詩歌不同的感情基調(diào)。

2、明確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和作家理想的失落有關。提高學生鑒賞詩歌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閱讀交流中國文學史上因為作家的理想不能實現(xiàn),卻造就了優(yōu)秀作品的例子有哪些?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積累談談自己所熟悉的例子。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再讀詩歌播放示范朗讀的錄音,或教師范讀,或讓學生朗讀。在朗讀和傾聽中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點培養(yǎng)學生聽、讀的能力。

布置作業(yè)

1、讀讀徐志摩。(包括他的生平和作品)寫作讀書筆記。全面研究作家、作品。

思路點撥

本課教學有多種方法。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際選擇教學重點。如從詩歌的“三美”藝術特征入手,分析詩歌中美的具體體現(xiàn);還可以從詩歌朗讀的角度安排課堂教學,在學生的各種形式的朗讀中品味詩歌的意蘊;或與中國古代的離別詩進行比較教學,找到它們的相同點或不同點,從而來發(fā)現(xiàn)這首詩歌的獨特性與無窮魅力。總之,采用什么角度并不重要,關鍵在于教師應發(fā)揮自己的特長,讓學生在一堂課中有最大的收獲。

練習舉隅

1、這首詩的構(gòu)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2、假設你要寫一首表現(xiàn)離別的詩歌,你會選擇哪些意象?

3、這首詩歌的“三美”特征具體體現(xiàn)在何處?

高中語文教案反思范文篇7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加深對詩歌內(nèi)容的把握。

2、通過分析意象,強化對作者愛情觀的理解。

二、教學步驟:

1、導入:

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一路走來,我們領略了偉人__的萬丈豪情,體味了詩人穆旦的赤子情懷,而此刻,我們將與一株美麗的木棉相逢,傾聽一位不平凡的女性發(fā)出的愛情宣言《致橡樹》。

2、作者介紹: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當代朦朧派詩歌的代表人物,寫有許多著名的朦朧詩,如《四月的黃昏》《這也是一切》《呵,母親》《思念》《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雙桅船》《也許》等。其中《雙桅船》獲中國作協(xié)第一屆全國新詩二等獎,《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獲1979——1980全國青年優(yōu)秀詩歌獎。

3、朦朧詩:

產(chǎn)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強調(diào)詩人的自我意識。內(nèi)容含蓄雋永,形式虛實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創(chuàng)造一種朦朧的藝術形象或意境,從而誘發(fā)人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獲得特殊的審美享受。代表詩人還有顧城、北島等。

4、分析課文:

(1)這位朦朧派代表詩人的愛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屏神靜聽那來自心靈深處的真實表白。(先聽錄音,再訂正讀音,再請同學們齊讀。)

(2)作者否定了哪幾種愛情觀?為什么?

讓我們先聽聽美麗的木棉樹的回答吧!她說:愛情不應該是這樣的。

①老師范讀。

②分析: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炫耀自己),為了追求高貴的地位,不顧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嚴于不顧,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愛情?這是一種“極力攀附”的愛情。木棉對這種愛情態(tài)度鮮明,立場堅定,堅決予以否定。課文中有三個字:“絕不像”!其中哪一個字可以體會到作者決心之大?絕!

B、其次,癡情的鳥兒。

為綠陰重復單調(diào)的歌曲的鳥兒,木棉樹又抱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

課文中也有三個字,“絕不學”!因為這種鳥兒是單方癡戀,只知為對方歌唱,卻忘了用自己的歌喉為自己歌唱。她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不知道在愛對方的同時“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樹的陰影之中,卻不愿飛出橡樹的庇護,不愿飛向?qū)儆谧约旱淖杂商炜铡K裕@是一種“只知癡戀”的愛情。

C、接下來,詩人又分別列舉了“泉源、險峰、日光、春雨”。這些事物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大多屬于被贊美對象,那么在本詩中木棉對它們的態(tài)度呢?

同學們回答:“也不止;不,這些都還不夠!”

雖然不象前兩種全盤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遺憾。因為它們?yōu)榱讼饦涞呐畈L,無怨無悔地奉獻、給與,卻忘了給自己一個獨立的世界、創(chuàng)造自身價值的機會,這種自我犧牲固然可嘉,卻也難免令人遺憾。所以,這是一種“一味奉獻”的.愛情。

擴展:作者在寫到“日光”“春雨”這兩個意象時,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如果讓你補充完整,這兩個句子應該怎么寫呢?

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溫暖你的心靈;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撒愛的甘霖,滋潤你的心田。

D、小結(jié):以上種種都是“世俗的愛情”,作者是持不贊同的態(tài)度的。在作者看來,愛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單方的癡戀,即使由衷的奉獻,也是不夠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愛情是什么樣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3)作者肯定的愛情觀。她說:愛情應該是這樣的。

①請全班女同學齊讀至結(jié)尾。

②分析:

A、首先,作者強調(diào)的是愛情的基礎。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這兩句指出了只有以獨立的人格、高貴的尊嚴為前提,才可以論及“愛情”,也即強調(diào)了愛情的基礎應是“獨立、平等”。

B、“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這幾句強調(diào)了愛的雙方應緊密結(jié)合、相親相愛、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C、作為愛的雙方,又應該以什么樣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呢?

男生齊讀: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漢比作刀、劍、戟,枝干像銅、像鐵,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漢形象應是偉岸挺拔、堅強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應以怎樣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呢?

女生齊讀: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認為女性應有“紅碩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應該是青春秀美的,充滿生機的。有了美麗的外表,還必須擁有豐富的內(nèi)涵。

后面兩句:“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這里為什么選用了這兩個比喻?

中國漫漫的歷史長河,展現(xiàn)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劇。她們中的一部分意識到了社會強加給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們試圖改變不公正命運帶給自己的屈辱,但是常常以悲慘的結(jié)局告終()。她們中的另一部分人喪失了做“人”的權利,只能像附屬品從屬于男性社會,而她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無疑又加深了她們自身的悲劇色彩()。女詩人作為新時代覺醒了的女性,她為此感到難過、沉重,因而發(fā)出沉重的嘆息。由此可知,作者認為女性,尤其是覺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還應該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這也正是女性的內(nèi)在美成熟之美的體現(xiàn)。而“英勇的火炬”則突出女性更需具備像男子漢一樣的勇敢、頑強的品質(zhì)和熱情友愛的態(tài)度,能給別人帶來力量、光明和溫暖。所有這些加起來,構(gòu)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愛情應該包含哪些內(nèi)容呢?

“我們分擔……卻又終身相依。”

作者認為真正相愛的兩個人,應該能夠分擔各種不幸和痛苦,要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F、最后,詩人大聲表白: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男女生齊讀最后幾句。

(4)橡樹、木棉分別象征什么?(全班齊讀)

橡樹:男性的陽剛氣概。偉岸挺拔、剛強不屈、鋒芒銳利。

木棉:女性的柔韌氣質(zhì)。健康活潑、深沉博大、堅韌不屈。

(5)總結(jié)全文:詩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藝術構(gòu)思,在詩的開頭首先否定了種種世俗的愛情;接著在強調(diào)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提出了理想的愛情。這兩種愛情觀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強調(diào)了愛的基礎獨立、平等。

女性的獨立宣言:本詩寫于1977年,當時正好是在“10年浩劫_____”后對“10年浩劫_____”中人性扭曲、等級明顯的社會現(xiàn)象的反思,女詩人回想幾千年來中國婦女總處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狀態(tài)下,以飽含情的筆觸,用內(nèi)心獨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獨立的,與男性是平等的,應該與男性公民一起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詩可以理解為女性的獨立宣言。

(6)作業(yè):既然木棉向橡樹表達了自己的心聲,那么,橡樹聽了這些,會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樹,你又會向木棉說些什么?

請以《致木棉》為題,寫一首詩或一篇文章。

高中語文教案反思范文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貴的個人品質(zhì)和忠君愛國的思想。

2、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特征。

教學流程:

課前自學:

一、了解文學常識

1 、 屈原,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nèi)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nèi)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及頃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輾轉(zhuǎn)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xiàn)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jié)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斗爭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于祖國的決心。

2、楚辭體

特點:楚辭體又稱騷體,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jīng)》那種以四言為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二、古漢語知識積累(解釋加點詞語)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1、古今異義詞(解釋)

⑴朕: ⑵考: ⑶以為: ⑷代序:

2、活用詞(找出活用詞并指出活用情況和解釋)

⑴名余曰正則兮 ⑵字余曰靈均

⑶紉秋蘭以為佩 ⑷朝搴阰之木蘭兮

⑸夕攬洲之宿莽 ⑹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

⑺不撫壯而棄穢兮

3、句式(指出特殊句式)

①恐年歲之不吾與

②肇錫余以嘉名

③紉秋蘭以為佩

課堂學習

1、 齊讀課文,讀出感情。(小組競賽,教師指導)

2、 學生展示譯文,有感情地誦讀。

我是古帝高陽氏的后裔啊,我偉大的父親名叫伯庸。正在寅年寅月呀,又是寅日的那一天我降生了。我的先父仔細揣度我剛剛下凡的時節(jié),一開始父親賜給了我相應的美名。給我取名叫正則啊,給我取字叫靈均。

我既然有了這么多內(nèi)在的美質(zhì)啊,又加之以這美好的才能。我把江離和白芷披在身上啊,又聯(lián)綴起秋蘭把它作為自己的佩巾。我感念光陰像流水一樣迅疾,趕不上啊,惟恐年歲不等待我。清晨我攀折山上上的木蘭啊,傍晚我采摘江洲邊的宿莽(來潤德潤身)。太陽與月亮快速運轉(zhuǎn),未嘗稍停啊,新春與金秋依次更替。感念樹上黃葉紛紛飄零啊,我害怕美人年華老去。為什么不乘著正茂的年華廢棄污穢的行徑啊,為什么不改變已經(jīng)過時的法度?駕著快馬飛快地向前猛奔啊,請跟我,我為你先行給你充當向?qū)?/p>

3、每個學習小組對文章進行質(zhì)疑,確定一個研究問題,并試作分析。上課展示。(從內(nèi)容\形式\音律上\對屈原形象的把握等,教師分類梳理)

小組研究的問題:

如:為什么屈原花那么多的精力強調(diào)自己的優(yōu)秀?

為什么屈原把自己打扮得像個女性?

自我研究的答案:

4、在全班范圍內(nèi)研究探討:

1、談談你對《離騷》語言表達特色的理解。(學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1浪漫主義手法的巧妙運用。詩人盡情地發(fā)揮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志。“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把現(xiàn)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2比興手法的運用。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懷王,用香草比喻內(nèi)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yǎng)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xiàn)美好的政治理想等等,把比興與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合而為一,使詩中的意名勝具有了象征意義。

3對偶句式的運用。如詩中的“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并茂。

4汲取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加上對偶修辭,使整首詩整齊而節(jié)奏鮮明。如詩中的"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等句,句式整齊.情文并茂。

5大量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的調(diào)子回蕩頓挫,婉轉(zhuǎn)動人。

6、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5、比較文天祥之選擇生與屈原之選擇壯烈投江,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認識談。

(言之有理即可,小組競賽)

課堂小結(jié):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于邪惡的悲劇。縱觀他的一生,作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理想和事業(yè)永遠為后人所惋惜。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成功了。屈原是中國文學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高中語文教案反思范文篇9

一、教學重點

1、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大致了解該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2、學生通過對具體字句的感悟能夠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3、學生通過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篇詩歌。

二、教學難點

1、對于&“繪畫美”的感悟。

2、對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學工具

多媒體

四、教學方法

對比鑒賞法、擴寫法、美讀法、分組討論法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以古曲《陽關三疊》入境,與大家一起背誦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這是一首關于什么的詩篇呢?(離別)

這是古人的離別,那么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首現(xiàn)代的離別詩歌《再別康橋》,看一看這種離別又是一種怎樣的離別。

【正文】

1、整體感知

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感知這首詩歌寫得怎樣?

(好、美或者舉詩歌中的一些具體景物作答)

2、對比鑒賞(通過對比進一步感知本詩的意境美)

通過對比得出:“金柳”、“新娘”、“艷影”給人創(chuàng)造了一種唯美的意境,好像讓人看見了一幅新娘對著鏡子搖曳身姿的動態(tài)畫面一樣,而“柳樹”、“姑娘”、“影子”通過對比就顯得枯燥無味。

“娘”和“漾”押韻,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蕩漾地究竟是什么樣的場景?

4、鑒賞

根據(jù)上面的詩歌第二段的鑒賞方式,分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么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后每小組一小段)

(總結(jié)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后進行總結(jié))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著有待發(fā)現(xiàn)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著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現(xiàn)在大家已經(jīng)把文本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jīng)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么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5、詩圖

6、思考[來源:]

作者在描寫這些讓人憧憬的景觀時,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請在詩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變化的字或詞。

難舍難分(有一種不愿打破寧靜的依依不舍之情)

歡喜(看到康橋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滿心歡喜)

眷戀(招搖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戀(很多夢想藏在浮藻間他們都是我的夢)

沉醉(撐著長篙尋著夢我快樂無比我要放歌)

失落(回顧現(xiàn)實青春不再夢不再只能離別吧)

難舍難分(失去了夢讓我的心隱隱作痛還是走吧)

7、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歸國后,徐志摩在現(xiàn)實的中國為了生活苦苦掙扎。1928年當他第三次歐游,第二次游歷英國劍橋時,站在曾經(jīng)夢想飛翔的康橋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歡樂。作者感慨萬千,后來在歸國途中寫下了這首感懷的離別詩篇。

8、朗誦

首先:老師范讀

其次:學生互讀(在朗讀時要加強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通過對比讓學生有所感)

9、總結(jié)

繪畫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輝、夏蟲。音樂美——節(jié)奏輕快,韻律柔和,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建筑美——四行一節(jié),錯落排列,字數(shù)相近,回環(huán)呼應。

10、探討

作者離別的僅僅就是自己的母校劍橋大學嗎?他離別的還有什么呢?

1、曾經(jīng)想要實現(xiàn)的文學上的夢。

2、兩年的康橋生活讓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緣,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隱含有林徽因的出現(xiàn)讓作者心境蕩漾的意思。

11、板書

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2、作業(yè)

1、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再別康橋》。

2、對《再別康橋》進行擴寫。

【教學反思】

新月派的詩歌注重形式與內(nèi)容的完美統(tǒng)一。因此在閱讀鑒賞時要好好的揣摩形式與內(nèi)容這兩方面,然后才能在把握作者寫作情感的基礎上去有感情的朗誦。以此作為出發(fā)點我從兩個角度入手對文章進行了分析。第一,內(nèi)容方面的“繪畫美”作為教學難點重點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在詩歌的字句中如何的體現(xiàn)。這兩點突破之后再進行朗讀訓練,會更有益于對這篇詩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體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對詩歌“繪畫美”的感悟,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對比鑒賞法、美文擴寫法、討論法等,從不同的方面調(diào)動學生對詩歌意境進行感悟。化抽象的美為一種可鑒賞的美。對于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的把握,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礙。特別是對“揉碎”的理解有兩種,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已經(jīng)被揉碎了;一種是彩虹似的夢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間。怎么會“滿載一船星輝”呢?在這里我讓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幻化出滿天的星星灑滿康河,一葉扁舟搖曳其間的場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體現(xiàn)情感的詞在美文擴寫的過程中大體都有涉及,稍加點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讀可以說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讀過程中我采用了對比朗讀的方法。用自己的范讀和黃磊朗誦的《再別康橋》flash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詩歌朗讀是要把握節(jié)奏、重音等基本內(nèi)容還要領悟作者的情感融進自己的感情。“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學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讀法。

本節(jié)課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內(nèi)容的層次方面,臨場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內(nèi)容的設計方面有點偏多,有點想要面面俱到。這樣一堂課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內(nèi)容還沒講完就下課了。比如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如果重新教授的話應該分兩節(jié)課要好一點。第二,講臺上比較緊張,在授課時出現(xiàn)的本應該在后講授的內(nèi)容放到了前邊講。造成課堂的內(nèi)容很亂。第三,在課前預習時沒有明確的問題提示,最好應該讓學生先嘗試著擴寫文章。這樣課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還無所得了。

總的來說就設計而言應設計成兩課時;就預習而言應該讓學生明確預習的內(nèi)容;就備課而言,應該熟記于心。努力做到課前仔細準備、課上臨場不亂。

高中語文教案反思范文篇10

學習目標:

1、通過討論分析,能準確把握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性格特點;

2、練習通過品味語言來把握人物復雜的心理與個性的鑒賞方法。

3、分角色朗讀課文,并嘗試進行話劇表演。

學習重難點:

1、把握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性格特點;

2、通過品味語言來把握人物復雜的心理與個性的鑒賞方法。

學習方法:

朗讀品味、討論交流、表演呈現(xiàn)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生活的舞臺上,我們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也演繹著不同的人性,于是就有了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縱橫交織。無數(shù)的文藝作品用豐富的形象表達了人們對人性的理解,今天我們來學習的《雷雨》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一滴眼淚可以折射出人的精神世界,同樣,一句話、一個動作也可以,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雷雨給我們展現(xiàn)出的人性世界。

--板書:雷雨

二、作者、作品簡介

1、作者介紹

曹禺(1910~),原名萬家寶,湖北潛江人,我國杰出的劇作家和“當代語言藝術大師”。他出生于一個封建官僚家庭,從小耳聞目睹了大量剝削階級的丑聞,這對他以后創(chuàng)作《雷雨》及其他劇作,有很大的影響。他曾在南開中學和清華大學讀書,學生時代,就喜歡戲劇,受莎士比亞等歐洲戲劇大師作品影響較大。經(jīng)過多年構(gòu)思,幾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完成了他的處女作《雷雨》。其后,又寫了《日出》《北京人》《膽劍篇》《王昭君》等劇本,這些劇本奠定了他在中國戲劇界的大師地位。

展示PPt:原名萬家寶,我國杰出的劇作家和“當代語言藝術大師”。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膽劍篇》《王昭君》,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

2.有關《雷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話劇,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動資產(chǎn)階級的罪惡本質(zhì)、反映30年代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悲劇。

故事以封建大家庭的家長周樸園為核心,展開了錯綜復雜的矛盾。他為了發(fā)黑心財,故意使承包的江橋出險,淹死了兩千多工人。他和侍女侍萍生了兩個孩子(周萍、魯大海),又拋棄了她。后來又結(jié)過兩次婚,和第二個妻子蘩漪生了個兒子周沖。侍萍留下的孩子周萍和后母蘩漪產(chǎn)生了變態(tài)的戀情并發(fā)生亂倫關系,又和弟弟周沖都愛上了來周家作侍女的、侍萍再嫁后生的女兒四鳳。懷上了周萍孩子的四鳳得知自己和周萍是同母兄妹后沖入雷雨中,不幸觸電身亡,周萍也拔槍自殺。

這是一個多幕劇,節(jié)選部分為第二幕,情節(jié)背景是:蘩漪因為周萍和四鳳熱戀,便通知四鳳的媽媽--在一個很遠的學堂里做傭人、兩年才回家一次的侍萍來周家?guī)ё咚镍P。在周家,侍萍意外地與上了當年拋棄她的周樸園。

《雷雨》雖是曹禺在大學期間所做,但正像這部作品的名字一樣,它一鳴驚人,也奠定了曹禺在戲劇界的地位。

Ppt:故事梗概(一生讀);主題思想: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動資產(chǎn)階級的罪惡本質(zhì)、反映30年代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悲劇。預示著一場社會變革的“雷雨”即將到來。

三、明確目標和思維方法:

《雷雨》是一部戲劇,戲劇的三要素是:沖突、人物、語言。

板書沖突、人物、語言

本文節(jié)選自第二幕的第一場戲,故事情節(jié)十分簡單,主要講述了周樸園與魯侍萍的相遇以及相認的經(jīng)過。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通過品味賞析戲劇語言來把握周樸園和魯侍萍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探討人性的真與偽,窺見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復雜性。

板書:周樸園與侍萍

四、問題討論:

結(jié)合選文中相關的詞句或情節(jié),談談你對周樸園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和理解。

(一)學生分組討論3分鐘。教師巡回指導,了解學生討論情況。

(二)討論將要結(jié)束時,提醒學生再一次明晰答案,確定后到黑板書寫討論結(jié)果。

(學生所寫答案基本相同:自私、冷酷、虛偽、道貌岸然、真小人、偽君子)

(三)畫出幾組答案中相同的部分,選擇相同答案的讓其中一個小組代表發(fā)言,其他組補充;選擇不同答案的讓該小組同學闡述理由;

(四)提示學生關注周樸園溫情、多情的一面--

片段一:洋火

樸(忽而)你在無錫是什么時候?

魯 光緒二十年,離現(xiàn)在有三十多年了。

樸 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

魯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1、提問:這段對話的具體情境是,周樸園問:“三十年前你在無錫嗎?”答案很明確:“是的”。按理說,回答只需兩個字就很清楚了,可魯侍萍為什么還要加上這樣一句話呢?--前面我們剛剛看過錢谷融先生的評價,曹禺先生的語言是“精練”的語言。--此處會不會是曹禺先生的一處失誤用?你們覺得呢?

(生1答:魯想要向周暗示自己的真實身份。生2答:意在喚起周對往事的回憶。)(聽過幾位學生自由發(fā)言后,師明確):①有意識:魯主動地以無錫引起了兩人的對話,當然希望這場有關往事的談話能持續(xù)下去,所以,有意識地提出30年前具體的生活細節(jié),以勾起周的回憶,引發(fā)新的話題。②無意識:說話過程中魯?shù)乃季S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當中。

2、提問:那為什么不是別的生活細節(jié),而單單提到“洋火”呢?

(生答:因為這一細節(jié)在魯心中印象特別深刻。師追問:僅僅是魯對此印象深刻嗎?提示學生關注句中的“我們”一詞。)兩個都印象很深刻。因為,30年前的生活,在魯、周心目中,記憶最深的就是他們兩人一起生活的情景,也正因為這樣,魯在說話中自然地用了“我們”一詞。

3、提問:這一刻,魯?shù)乃季w回到了30年前,那周呢?(生齊答:周也一樣。)從哪里看出這一點呢?(生齊答:“沉思”“沉吟”)

ppt

樸(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遠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無錫呢?

魯老爺是那個地方的人?

仆嗯,(沉吟)無錫是個好地方。

魯哦,好地方。

4、提問:同學們,我們可不可以大膽地設想一下,此刻,由于“洋火”這個生活細節(jié)的觸發(fā),他們兩個腦子里可能浮現(xiàn)出了什么樣的生活情景呢?(師提示:“洋火”是什么?)看來應該是與點火、點燈有關的情景。注意,要充分利用課文中的相關信息。

(學生思考片刻,生1答:因為侍萍生孩子受了病總要關窗戶,所以室內(nèi)經(jīng)常點燈,周在燈下照顧魯?shù)那榫啊I?答:魯為周縫衣服的情景。)(師追問)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生2答:因為下文提到周的破襯衣。師生一道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臺詞“右袖襟上有個燒破的窟窿,后來用絲線繡成一朵梅花補上的”。師肯定生2的細致,并明確)我們可以想見魯在燈下一針一線的繡那朵梅花的情景。

5、想象思考:同學們,我們想像一下:一盞油燈,紅色的火焰在跳動著,一位年輕姑娘正在燈下專注地繡花。在她身邊,一位年輕的父親懷里抱著嬰兒,靜靜地看著她……眼前這幅畫面,讓你產(chǎn)生什么樣的感覺呢?(學生自由作答:溫馨、甜美、幸福等等)

(師滿含深情地)是啊,多么美好溫馨的畫面啊!想像得出,30年前這段生活,留給魯、周二人的正是這樣一種美好、溫馨的記憶。對他們來說,無錫,正是這段美好生活的見證。

片段二:你們

魯  哼,我的眼淚早哭干了,我沒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是已經(jīng)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過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仍然的第二個孩子才三天,你為了要趕緊娶那位有錢有門第的小姐,你們逼著我冒著大雪出去,要我離開你們周家的門。

1、朗讀:請大家自由朗讀,要注意體會人物此時的心理。(生讀)現(xiàn)在,我們請同學個別地朗讀一下這段文字,好不好?(女生一朗讀,師評)剛才的同學表現(xiàn)相當出色,我感覺她不是在朗讀,倒像是傾吐自己的心聲。

2、提問:同學們,大家覺得,對周樸園,對30年前被趕前周家那段經(jīng)歷,魯侍萍內(nèi)心是怎樣一種感受呢?(向剛才朗讀的女生1)你的感覺是--?(女生1答:恨,悔)非常好。其實你剛才動情的傾訴,已經(jīng)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是的,(向全體)面對周樸園,魯侍萍心里有著無限的怨憤。(周向女生1)因為,正是周樸園,給你帶來那么大的痛苦,那么多年的痛苦。(女生1點頭表示同意)

等了三十年,現(xiàn)在,總算有了一個機會,魯當然要盡情地釋放心中郁積的怨憤了。(向全體)于是,她聲淚俱下地痛斥周這個卑鄙小人。(頓)是這樣嗎?(生臉上有疑惑之色)那么,她是怎樣痛斥的呢?我們再來看這段話--(投影:“你們?nèi)保怀鏊膫€“你”字。師略述相關的臺詞,重音突出句中的“你”。調(diào)投影:“你們四”,突出兩個“你們”)哎,不對!魯痛斥的是周樸園,怎么又變成“你們”了呢?是“你們”逼“我”離開?“我”是被“你們”趕出來的嗎?(再面向全體)怎么回事?搞錯了么?是因為魯侍萍情緒激動,所以說話有些語無倫次了嗎?(生議論)

再看

樸從前的恩怨,過了幾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魯  那是因為周大少爺一帆風順,現(xiàn)在也是社會上的好人物。可是自從我被你們家趕出來以后,我沒有死成,我把我的母親可給氣死了,我親生的兩個孩子你們家里逼著我留在你們家里。

樸你的第二個孩子你不是已經(jīng)抱走了么?

魯那是你們老太太看著孩子快死了,才叫我抱走的。(自語)哦,天哪,我覺得我像在做夢。

全都是“你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這“你們”,是誰呢?(生自由答出:是周家的人)(師追問)比如說--?(生答:周家老太太)(師與學生一道明確)這“你們”,自然是包括周本人在內(nèi),可是,顯然并不中是周一個人。看來,在魯侍萍眼里,30年前那場悲劇的罪魁禍首,并不只是周樸園,還有他家的“老太太”等為代表的封建家長。(提醒學生注意“30年”前的社會現(xiàn)實,“光緒二十年”是1895年,是清王朝時代,魯家,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大家庭)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當年將魯侍萍趕出家門,周樸園是有著極大的苦衷的,有相當大的被迫的成分。對于他最終的絕情,魯當然是懷著明顯的怨恨的。不過,從魯?shù)倪@幾個“你們”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覺到她對周一定程度的原諒、寬恕。尤其是-- “我親生的兩個孩子你們家里逼著我留在你們家里”一句臺詞,聽起來是如此拗口,如果不是為了有意識的強調(diào)“你們家里”,是無法解釋的。大家覺得呢?(生點頭表示贊同)

3、補充資料:關于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課文之外的、《雷雨》的其他語言片斷中找到類似的意思。

ppt

魯(落眼淚)鳳兒,可憐的孩子,不是我不相信你,我太愛你,我生怕外人欺負了你,(沉痛地)我太不敢相信世界上的人了。你媽就是在年青的時候沒有人來提醒--可憐,媽就是一步走錯,就步上走錯了。人的心都__不住,我并不是說人壞,我就是恨人性太軟弱,太容易變了。

這是第三幕中,魯侍萍帶著四鳳離開周公館后,要求四鳳發(fā)誓永遠不再和周家人來往時說的話,這是魯30年的苦難換來的生活“經(jīng)驗”。請大家特別注意最后一句話,不難看出,這里所謂的“太軟弱,太容易變”的“靠不住”的人,指的其實就是周樸園。某種程度上,我們不妨這樣說,對于周樸園,最讓魯感到不滿的,與其說是周在感情方面的“絕情”,不如說是他的“軟弱”,不難為愛情作抗爭,不能為愛情作犧牲。(生點頭表示贊同)

片斷三:汗涔涔

魯這個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個,她手里抱著一個剛生下三天的男孩。聽人說她生前是不規(guī)矩的。

樸(苦痛)哦!

魯她是個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聽說她跟那時周公館的少爺有點不清白,生了兩個兒子。生了第二個,才過三天,忽然周少爺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館,剛生的孩子她抱在懷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樸 (汗涔涔地)哦。

1、提問:我們一起來看周樸園的兩句臺詞,很簡單,兩個“哦”字。但我們可以感覺得出來,他此時的內(nèi)心卻并不平靜。當魯在敘述往事的時候,周的心理是怎樣的呢?(生1答:愧疚)(投影:“汗涔涔二”,突出“苦痛”)問:為什么他心里會感到苦痛呢?(生2答:為他自己給魯造成的傷害。)

2、提問:(投影:“汗涔涔三”,突出“汗涔涔”)(面向全體)同學們“汗涔涔”,是怎樣一種情形呢?(生找出課文的注解明確)此時周為什么會冒汗,而且是“汗涔涔”呢?(頓)是因為天氣熱嗎?(有學生小聲說“不是”。師追問到底是不是,有學生說天氣是很熱,師生一道找到課文開頭的舞臺說明“午飯后,天氣很陰沉,更郁熱”的語句。問:)那么,僅僅是天氣原因讓周滿臉冒汗嗎?

(師生共同明確,主要是周內(nèi)心的原因)注意,此時,周并未認出魯侍萍,站在眼前的,只不過是一個下人的母親,可是,即使是一個“局外人”的客觀的講述,也會讓周產(chǎn)生如此強烈的情緒反應,感受到如此強烈的痛苦;我們可以想見,他內(nèi)心的愧疚與痛苦感有多深。如果周只是一個隨意玩弄女性的封建紈绔子弟,有沒有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心態(tài)和情緒反應呢?(生紛紛表示不可能是)

小結(jié)周樸園:剛才的討論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周樸園的內(nèi)心世界極為復雜,在他身上,這種多情與絕情、溫情與冷酷、人情味與銅臭味,時時交織在一起。難怪曹遇先生會這樣說--ppt

周樸園也是一個人,不能認為資本家就沒有人性。為了錢,故意淹死兩千多個小工,這是他的人生;愛他所愛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溫暖,這也是他的人性。這超越了中國傳統(tǒng)戲劇中“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的臉譜化單一模式,表現(xiàn)了生活的深度和厚度。這也正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夏竹《曹禺與語文教師談〈雷雨〉》)

下面兩個片段可在前面學生講述他虛偽、自私、冷酷的特點的時候補充強調(diào)。

顯然,這并不是周樸園的全部。隨著劇情的推進,隨著他們兩個人談話的常深入,和魯侍萍一樣,我們對周的認識越來越真切;周樸園的形象,也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完整的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片段四:你來干什么

樸 (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

魯 不是我要來的。

樸 誰指使你來的?

魯 (悲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

樸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

1、提問:劇本中的人物語言常常有豐富的潛臺詞。揣摩劃線語句的潛臺詞是什么?

這是周樸園認出了眼前這個“四鳳的媽”就是梅侍萍后的一段對話。此時,周樸園的內(nèi)心世界又是怎樣的?

2、朗讀:請同學們揣摩人物的心理,試著將這段白朗讀一遍。朗讀時,可以采用同桌、鄰桌間兩兩合作的形式。可以是一個讀另一個聽,也可以是兩個分別“扮演”一個角色進行對話。

(學生自由朗讀片刻)現(xiàn)在我們請幾位同學來表演一下好不好?(學生主動舉手,確定男女同學各一人合作朗讀)。

3、提問:此時,原行溫情脈脈的周樸園消失得無影無蹤,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明確)對,周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只考慮金錢、地位、物質(zhì)利益,而把感情拋在一邊。他原先的溫情,良知,頃刻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剩下的只是自私、冷酷。

片段五:支票

(本環(huán)節(jié)重點探討周開支票的動機,由此窺見周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

①為自己,用錢將魯家人打發(fā)走,封住他們的嘴,讓“魯家的人以后永遠不許再到周家來”,免除后患。(自私、冷酷)

②為自己:真正的要彌補罪過,表達懺悔之意,求得內(nèi)心的安寧。

③為侍萍:想讓魯安度余生,為她提供生活保障。(有溫情、有良知)

(五)分析魯侍萍

軟弱,自尊,覺醒,堅強,魯侍萍是一個下層勞動婦女,既善良溫柔婉約,又不乏堅強。三十年前被周樸園始亂終棄之后,曾投水自盡,所幸獲救,在接下來的上十年里,為了生計,魯侍萍帶著孩子流落他鄉(xiāng),嘗盡了世間冷暖,終于使她逐漸堅強。三十后與周樸園不期而遇,她深刻的認識到周樸園的自私虛偽本質(zhì),拒收周樸園的錢。這表現(xiàn)了她對殘酷現(xiàn)實的清醒認識。她心地的磊落及對周樸園的輕蔑和憤恨體現(xiàn)了她的尊嚴、骨氣以及對命運的抗爭。

還可以引導學生探討她對周樸園的愛與恨交織。--樸園,你找侍萍嗎,侍萍在這兒!

六、分組辯論:

關于這篇課文,一直有一個引發(fā)人們爭論不休的問題: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思念是不是真心的?同學分成正方和反方。一分鐘準備,請同學們可以各抒己見,闡釋自己的理由。

學生展開辯論。

教師引導:周樸園思念的是梅侍萍而不是眼前這個年老色衰、地位卑微的魯侍萍。

七、當堂檢測

有了以上我們對人物形象的討論和對于人物情感的辯論,下面請我們高一五班話劇團為大家再現(xiàn)出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和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學生表演(課前可以稍作指導,保證表演的效果)

總結(jié)引導:常言道:“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看來,一千個讀者,也會有一千個周樸園和魯侍萍了。Ppt

12月11日,北京上演了“北京人藝”排演的新版《雷雨》。劇中周樸園的扮演者鄭榕,此時已是73歲高齡,在此之前他扮演這個角色有400多場。當掌聲響起時,鄭榕自己卻說,到了這次演出,我才剛剛弄明白,周樸園是怎樣一個人。(CCTV – 10科教頻道《人物》欄目)

連鄭榕先生這樣杰出的藝術家尚且這樣的體會,更何況在座的我們呢?--也許,這恰恰是《雷雨》的魅力所在吧!同學們課下可以再探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將自己的理解演繹出來。

八、課堂總結(jié):

語言是人的心聲,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語言上知道一個人的個性。今天這堂課,我們圍繞周與魯?shù)那楦袥_突這部分內(nèi)容展開探討。主要是選取文中幾個具體的語言片斷加以琢磨品味,初步領略了《雷雨》的語言魅力以及曹禺先生塑造文學典型的高超技巧。希望大家能把今天課堂上把探討而并未終止的話題繼續(xù)探究下去,相信我們都能從《雷雨》這部杰作中不斷獲得新的藝術享受。

惜緣

[《雷雨》(節(jié)選)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高中語文教案反思范文篇11

【案例設計】

高中語文新課程應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應精選學習內(nèi)容,變革學習方式,把語文學習與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聯(lián)系起來。設計者以戴望舒《雨巷》為教材,重新認識詩歌閱讀欣賞模式的構(gòu)建。采用“初讀、精讀、研讀”(三讀)的方法,把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和先進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調(diào)動多種感官參與閱讀欣賞,把閱讀、理解、體驗、表達、延伸、拓展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通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牢固掌握教材內(nèi)容,學會詩歌閱讀欣賞的方法,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

【學習過程】

【走近雨巷】

1.播放視頻:江南雨巷、《雨巷》詩朗誦

2.誦讀課文,留心下邊三個問題:

①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

②詩中寫了哪幾個“意象”?

③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句詩?

3.討論明確:

課文悟讀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

明確:這是一首愛情詩,是一首優(yōu)美的抒情詩。

知人論世

戴望舒,現(xiàn)代派詩人。前期的詩輕盈流麗,重象征、意象,追求詩意的朦朧、含蓄。后期的詩,因受抗戰(zhàn)激發(fā),詩風變得厚重、剛健,語言也更為洗練純樸。《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寫的一首抒情詩。

課文悟讀詩中寫了哪幾個“意象”?

明確:詩中寫了油紙傘、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籬墻等意象。

課文悟讀你最喜歡這首詩中的哪句詩?

明確:我喜歡“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這句詩運用了排比的手法,寫出了丁香姑娘美麗的外貌、高尚的品格,憂愁的心境。“彷徨”寫出了詩人在黑暗的現(xiàn)實中對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明確:“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前后呼應,富有音樂感、節(jié)奏美。

明確:“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背景是黑暗的。

高中語文教案反思范文篇12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yōu)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xiàn)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xiàn)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解釋:康橋=劍橋=Gambriage)

然后問學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學生會說出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播放大學圖片。讓學生指出劍橋大學,引出對徐志摩的介紹。

二、徐志摩個人資料(課件介紹)

(簡要情況-康橋情結(jié)),由此引出對《再別康橋》的示范朗誦。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先讓學生讀,再用范讀,學生能找出差距(5分)

四、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

五、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說出這是為什么——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進而由教師總結(jié)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gòu)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配合板書……)

六、課后小結(jié)

作詩本乎情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shù)言而統(tǒng)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

——(謝榛《四溟詩話》)

七、課后作業(yè)

1、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fā)某種感情;

2、選學徐的其它詩歌。

高中語文教案反思范文篇13

教學目標:

1、賞析人物形象,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燭之武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優(yōu)秀品質(zhì)。

教學重點: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曹操有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熱。燭之武就是這樣的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們來看《燭之武退秦師》。這節(jié)課我們重點分析三個人物形象。

二、第一個人物鄭伯。

1、找學生讀鄭伯說的話: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讓學生說對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學會說鄭伯是一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君主。)

啟發(fā)學生們是不是還能有別的理解:他平白無故的怎么禮賢下士起來了呢?

讓學生們想一想鄭伯和勾踐有什么共同之處。(二人都是事到臨頭才開始求賢。)

2、讓學生們品味他的話: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來干活,是幫我的忙也是幫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幫忙,對你也沒有好處。

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晉攻打鄭的原因當年慢待重耳,可知鄭伯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來求燭之武,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罷了。

3、從鄭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訓?

啟發(fā)學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確:一定要不斷挖掘和重視人才,不要等到危機出現(xiàn)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個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1、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讓學生談對佚之狐的看法。多數(shù)學生會說這是個伯樂。那么請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

據(jù)史料記載,說服秦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秦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

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秦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秦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

2、通過他的話,我們可知他對燭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燭之武這么能干,為什么到現(xiàn)在才舉薦呢?

讓學生分析他這是一種什么心理。明確:嫉妒、紅眼病。

四、第三個重點人物燭之武

1、關于燭之武

書上的記載:正史上對他的記述除了《左傳》這些文字外,別處似乎很難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記》里有簡單的幾句:鄭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間令使謂秦穆公。人使二字使燭之武成了無名英雄。

《東周列國志》里說他須發(fā)盡白,佝僂其身,躊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佚之狐對他的評價是:口懸河漢,舌搖山岳。從其后來的表現(xiàn)看,此言不虛。

2、請學生思考:

⑴這樣的人為何老不見用?年近七十,也只是個小小的圉正(弼馬溫)?

明確:當權者不注意選拔人才,有權者的嫉妒。

⑵從文中可看出,他對國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徹。既然燭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徹想干什么?

啟發(fā):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可以說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

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yè),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么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3、讓學生展開想象,想象燭之武在漫長的歲月里是怎樣渴望為國立功,實現(xiàn)自己的報負的。

可以想象:燭之武向多少人探問過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個日夜他翻看竹簡的手勢與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側(cè)耳細聽能從王宮里傳來征召自己的聲響時的焦急與渴盼。

4、燭之武的閃光處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

讓學生用燭之武的言行來證實這句詩。

教師闡述: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須發(fā)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歲月給了燭之武太多的落寞與不甘,同時也磨礪了他的沉穩(wěn)與敏銳,對鄭國的最樸素的愛又加固了他的沉穩(wěn)與敏銳。他與秦伯的交鋒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他的勝局,幾十年積蓄的能量終于在瞬間有了釋放和爆發(fā)的閃亮時刻。

機會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只是這機遇來得太遲了一點兒,而且是冒著亡國的危險。但如果不是秦晉圍鄭,燭之武恐怕真得駢死于槽櫪之間,湮滅于歷史的風雨之中了。

5、拓展:燭之武這么能干,以我們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點呢?

如:燭之武為何不在臣之壯也的時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樣,大膽地自贊于鄭伯的駕前呢?

在推銷自己這點上,春秋之士遠不如戰(zhàn)國之士放得開。商鞅、馮諼、范睢、蘇秦,哪一個不是在竭力運籌、想方設法(有的甚至不擇手段)去干謁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創(chuàng)出一番功業(yè)而名垂史冊呢?我覺得,在燭之武的心里,更多的還珍藏著做為士的標志之一的清高與孤傲。士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個敬賢禮士、思賢若渴的開明君主,寧可老死家中、默默無聞,也絕不涎皮賴臉的去求人家賞給自己一個板凳、彎腰低頭地做一個平庸的官僚。他們?nèi)松钅旮涣姷臍q月在磋砣中消磨逝去,我們可以為他們惋惜,但我們必須向他們那高傲的靈魂敬禮!

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

五、總結(jié)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那些鮮活的身影卻依然存留在人們的心頭。象燭之武這樣的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說就是國家的脊梁!讓我們以古人為鏡來勉勵自己吧!

高中語文教案反思范文篇14

教學目標:

1、學習《雷雨》第二幕.著重分析主要的矛盾沖突及矛盾沖突所揭示的人物性格,挖掘全劇的主題;

2、了解話劇的特點,品味個性化語言。

教學思想:

引進“以人為本”的民主教學思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感悟和體驗,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動手能力。

重點難點:

分析矛盾沖突和通過矛盾沖突把握全劇的主題是重點,把握周樸園性格的復雜性是難點。

教學方法:

情境法、啟發(fā)法、討論法、表演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具使用:

計算機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和劇情:

曹禺,原名萬家寶,19__年生于天津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潛江。他是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出現(xiàn)的有很大成就和廣泛影響的劇作家。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四幕劇《雷雨》在一天的時間(上午到午夜兩點鐘)、兩個舞臺背景(周家的客廳,魯家的住房)內(nèi)集中地表現(xiàn)出兩個家庭和它們的成員之間前后三十年的錯綜復雜的糾葛,寫出了那種不合理的&39;關系所造成的罪惡和悲劇。它寫的主要是屬于資產(chǎn)階級的周家,同時又寫了直接受到掠奪和侮辱的魯家。《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結(jié)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變成了瘋子。劇本的這種強烈的悲劇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資產(chǎn)階級的罪惡和他們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而且引導觀眾和讀者不得不追溯形成這種悲劇的社會原因。這正是《雷雨》這一名劇深刻的思想意義之所在。

二、分析劇情和矛盾沖突:

(1)梳理人物關系:說說下列人物存在哪些沖突?主要矛盾是什么?(顯示人物關系表)

(2)第一場戲的劇情如何發(fā)展?

三、分析在沖突中所表現(xiàn)的人物性格

(1)周樸園懷念魯侍萍的感情是否真實?請試加分析。

(2)周樸園對魯侍萍相認前和相認后的態(tài)度變化是否矛盾?為什么?

(3)你認為周樸園是怎樣一個人?

(學生自由討論、發(fā)言)

教師總結(jié):周樸園的性格特點可以用四個詞概括:自私、虛偽、陰險、狡詐。他對侍萍的懷念是有真誠的成分的,但他懷念的是30年前的梅小姐,是不會對他的現(xiàn)在構(gòu)成威脅的梅小姐,從這點看,他又是虛偽的。當現(xiàn)實的利害關系占了上風,侍萍的出現(xiàn)會破壞他的形象,威脅他的名譽、地位的時候,他兇相畢露,殘酷、自私的一面暴露無遺。正如繁漪所說,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偽君子。

四、分析主題:

《雷雨》在糾纏著血緣關系和命運巧合的劇情中深刻地反映著現(xiàn)實的社會內(nèi)容,魯侍萍、魯大海和周樸園的沖突本質(zhì)上是階級沖突,沖突的殘酷體現(xiàn)了歷史的必然要求;魯侍萍、四鳳等人的悲劇有力地揭示了舊社會、舊家庭的罪惡。

五、欣賞人物語言:

(1)試分析下面一段對話:

周樸園(忽然嚴厲地)你來干什么?

魯侍萍不是我要來的。

周樸園誰指使你來的?

魯侍萍(悲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

周樸園(冷冷地)30年的工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

(2)有感情朗讀下面幾句話,體會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周樸園什么?魯大海?他!我的兒子?

周樸園(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現(xiàn)在要多少錢吧!

魯侍萍(淚滿眼)我——我——我只要見見我的萍兒。

魯侍萍(大哭)這真是一群強盜!(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

六、布置作業(yè):

(1)全劇的標題“雷雨”有什么象征意義?

(2)魯侍萍到底有沒有出路?請發(fā)揮你的想象力,以“走出周公館的侍萍”為題目寫一篇短文,字數(shù)不限。

板書設計:

雷雨

魯侍萍——私生活角度

自私、虛偽

周樸園大資本家的罪行

陰險、狡詐

魯大海——社會斗爭角度

高中語文教案反思范文篇15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簡歷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

2、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章法、節(jié)奏、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3、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美,領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上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答欣賞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朱自清先生說過:現(xiàn)代詩人應當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學家也說過,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不能忘記的詩集有三部:一是胡適的《嘗試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詩》。就是現(xiàn)在,也有許多朋友喜歡徐志摩的詩,可見他的詩影響之大、之深、之遠。

二、作者簡介: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筆名云中鶴。出身于富商家庭,父親因興辦實業(yè),蜚聲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學堂,1915年進入北京大學學習。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國留學學習銀行業(yè)(他父親希望他將來成為銀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運動爆發(fā),激起心中的愛國熱情。1920年去英國劍橋留學,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在這里度過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閑自由的日子。據(jù)他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臥仰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時到碧波蕩漾的康河里劃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1921年開始寫詩,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拜倫、雪萊的影響。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他是個個性主義者,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并把對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適在《追悼志摩》中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簡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詩語言清新,比喻貼切,風格輕柔明麗。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里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年僅36歲。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離開了我們。

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后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表現(xiàn)了他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節(jié)和諧,意境優(yōu)美而備受讀者青睞。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jié)奏要輕慢一點。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教師范讀,學生模仿。(或者播放范讀磁帶,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感知詩歌的內(nèi)容。

1)問: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fā)了什么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2)問:詩人為什么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說“我輕輕地走了”?他后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語法規(guī)范。

明確:調(diào)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diào)。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diào)。表現(xiàn)了難舍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四、分析鑒賞

一)引導學生整體感受意象美

1問:大家對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是什么印象?

生:美麗。

師:對,可以說是風光如畫呀。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是不是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板書:風光如畫)

2、找尋意象:康橋的美麗是通過哪些景物寫出來的?(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要寫這些景物?。

明確: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長篙,星輝。

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們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戀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3)提問:詩人告別時,哪些舉動可以體現(xiàn)出對康橋的深情?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二)具體整體感受意象美。(有條件可以播放關于康橋的風光片)

1、第二節(jié),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照射下的柳樹,它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秀美婀娜,好像美艷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寫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態(tài),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及濃烈的溫柔之愛。“艷影”在詩人“心頭”“蕩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誰舍得離開美麗的新娘呢?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送別時人們往往都有折柳贈別習俗。真是傷心不過灞橋柳呀。.

2、第三節(jié),寫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明確: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lián)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寫出了水草隨微波起伏的輕盈之態(tài)。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并有向詩人打招呼,歡迎詩人之意。“甘心”兩字,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愿意永遠流在康河,“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么會在詩人的眼里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

3、第四節(jié),寫榆樹下的清潭。這里的潭即指拜倫潭,相傳拜倫曾在這里游玩。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多么富有詩情畫意!浮藻間好像沉淀著彩虹般的夢。融情入景,將人帶入了夢一般的意境中。

4、第五節(jié),詩人迷戀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jīng)忘了他即將要離別康橋。想象自己撐著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5、第六節(jié),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xiàn)實。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橋離別,不禁別情縷縷,離愁重重,情緒頓時低落下來。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往日歡愉的康橋也無語了,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歸于寂然,將詩人的離愁推到了極點。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過千萬語呀!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里卻達成了統(tǒng)一。詩人內(nèi)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笙簫的離別曲只能在心中回蕩。

6、第七節(jié),與開頭呼應。詩人是那樣不舍得離去。云彩本是不能帶走的,詩人卻用夸張的手法強調(diào)說“不帶走一片云彩”,加上兩個“悄悄”表露詩人不愿掠動心愛的康橋一片溫柔情意,不忍心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jié)不是對第一節(jié)的簡單重復,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至此,將詩人對康橋“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輕輕”中表現(xiàn)了出來,同時排出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之感。

五、小結(jié):此詩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離情別緒,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給人以審美享受。原因在于他以美妙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人類共有的一種感情:即對失去的美好事物,人們總是充滿懷念。

六、再次誦讀,讀出感情。

板書:現(xiàn)實依戀

金柳

再別康橋秀美的景色水草借景抒情

清潭

星輝

現(xiàn)實依戀

七、寫作特點:

1、構(gòu)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別對象由人轉(zhuǎn)向物,跳出了“執(zhí)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創(chuàng)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靜環(huán)境,排除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感。

第三,意像選擇獨具特色。詩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避開了人間煙火: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機械轟鳴及送行之人,這樣就造出了一種清新感。

獨特構(gòu)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應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條水草”,想到“青草更青處”尋夢,這是詩化人生的表現(xiàn)。

2、具有三美:

音樂美:每節(jié)用韻基本相同;章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回環(huán)復沓(回環(huán)呼應)的結(jié)構(gòu)形式:首尾節(jié),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

繪畫美:

1)多用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云彩”“金柳”“夕陽”“艷影”“青荇”“彩虹”“星輝斑斕”等;

2)多用動作性很強的詞語: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之變成動態(tài)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建筑美:句子整齊,每節(jié)勻稱。每節(jié)兩句,單、雙行錯開一格排列。外形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對白話新詩的成熟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新月詩派靈魂的徐志摩與聞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偉。

八、布置作業(yè):

閱讀《語文讀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

10198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剪刃_纵剪机刀片_分条机刀片-南京雷德机械有限公司 | 辐射色度计-字符亮度测试-反射式膜厚仪-苏州瑞格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冷镦机-多工位冷镦机-高速冷镦机厂家-温州金诺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光纤测温-荧光光纤测温系统-福州华光天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中医中药治疗血小板减少-石家庄血液病肿瘤门诊部 | 动库网动库商城-体育用品专卖店:羽毛球,乒乓球拍,网球,户外装备,运动鞋,运动包,运动服饰专卖店-正品运动品网上商城动库商城网 - 动库商城 | 旗帜网络笔记-免费领取《旗帜网络笔记》电子书 | 西安展台设计搭建_西安活动策划公司_西安会议会场布置_西安展厅设计西安旭阳展览展示 | 算命免费_生辰八字_免费在线算命 - 卜算子算命网 | Trimos测长机_测高仪_TESA_mahr,WYLER水平仪,PWB对刀仪-德瑞华测量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 北京网站建设|北京网站开发|北京网站设计|高端做网站公司 | 企业微信scrm管理系统_客户关系管理平台_私域流量运营工具_CRM、ERP、OA软件-腾辉网络 | 北京模型公司-军事模型-工业模型制作-北京百艺模型沙盘公司 | 防爆型气象站_农业气象站_校园气象站_农业四情监测系统「山东万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环氧铁红防锈漆_环氧漆_无溶剂环氧涂料_环氧防腐漆-华川涂料 | 对夹式止回阀厂家,温州对夹式止回阀制造商--永嘉县润丰阀门有限公司 | 旋转/数显粘度计-运动粘度测定仪-上海平轩科学仪器 | 整合营销推广|营销网络推广公司|石家庄网站优化推广公司|智营销 好物生环保网、环保论坛 - 环保人的学习交流平台 | 地源热泵一体机,地源热泵厂家-淄博汇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涡轮流量计_LWGY智能气体液体电池供电计量表-金湖凯铭仪表有限公司 | 净化车间_洁净厂房_净化公司_净化厂房_无尘室工程_洁净工程装修|改造|施工-深圳净化公司 | 变色龙PPT-国内原创PPT模板交易平台 - PPT贰零 - 西安聚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哈希PC1R1A,哈希CA9300,哈希SC4500-上海鑫嵩实业有限公司 | 上海橡胶接头_弹簧减震器_金属软接头厂家-上海淞江集团 | 捆扎机_气动捆扎机_钢带捆扎机-沈阳海鹞气动钢带捆扎机公司 | 广州展览设计公司_展台设计搭建_展位设计装修公司-众派展览装饰 广州展览制作工厂—[优简]直营展台制作工厂_展会搭建资质齐全 | 章丘丰源机械有限公司 - 三叶罗茨风机,罗茨鼓风机,罗茨风机 | 广西教师资格网-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 考试试题_试卷及答案_诗词单词成语 - 优易学| 深圳美安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喷码机,定制喷码机,二维码喷码机,深圳喷码机,纸箱喷码机,东莞喷码机 UV喷码机,日期喷码机,鸡蛋喷码机,管芯喷码机,管内壁喷码机,喷码机厂家 | 单电机制砂机,BHS制砂机,制沙机设备,制砂机价格-正升制砂机厂家 单级/双级旋片式真空泵厂家,2xz旋片真空泵-浙江台州求精真空泵有限公司 | 南方珠江-南方一线电缆-南方珠江科技电缆-南方珠江科技有限公司 南汇8424西瓜_南汇玉菇甜瓜-南汇水蜜桃价格 | 浙江华锤电器有限公司_地磅称重设备_防作弊地磅_浙江地磅售后维修_无人值守扫码过磅系统_浙江源头地磅厂家_浙江工厂直营地磅 | 阳光模拟试验箱_高低温试验箱_高低温冲击试验箱_快速温变试验箱|东莞市赛思检测设备有限公司 | 艾乐贝拉细胞研究中心 | 国家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库华南分库 | 工业铝型材生产厂家_铝合金型材配件批发精加工定制厂商 - 上海岐易铝业 | 东莞画册设计_logo/vi设计_品牌包装设计 - 华略品牌设计公司 | 裹包机|裹膜机|缠膜机|绕膜机-上海晏陵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洛阳防爆合格证办理-洛阳防爆认证机构-洛阳申请国家防爆合格证-洛阳本安防爆认证代办-洛阳沪南抚防爆电气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厂房出租-厂房规划-食品技术-厂房设计-厂房装修-建筑施工-设备供应-设备求购-龙爪豆食品行业平台 | 全自动包装秤_全自动上袋机_全自动套袋机_高位码垛机_全自动包装码垛系统生产线-三维汉界机器(山东)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