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教案
教案是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由我來為大家整理關于小學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教案,供大家參考。
小學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教案1
一 教學目標
1.有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捕魚的樂趣。
2.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理解5個新詞語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復”造句。
3.抓住重點詞語,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
4.正確流利地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
二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地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的捕魚的樂趣。
難點: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捕魚的樂趣。
三 教學時間:3課時
四 教學準備:課件
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2.學會本課生字。3.讀通句子。4.了解課文大意。5.重點教學第一自然段。6.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
(2)教學過程
1、揭題,
2、簡介鸕鶿。
1)課件呈現課題。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非常優美的課文 21鸕鶿。誰能把題目讀準?注意都是平舌音。
3)昨天,老師要求同學們上網去查找鸕鶿的資料。誰能向同學們介紹有關鸕鶿的情況?
4)課件呈現多幅鸕鶿的照片,定格喉囊的位置。這就是鸕鶿的喉囊。介紹鸕鶿喉囊的作用,教學“喉囊”,范寫并要求學生在空白處寫2遍。
5)看課題猜想課文內容——激趣。
同學們,課文以“鸕鶿”為題,請你猜猜可能寫些什么內容?是否和《翠鳥》一文寫法相似?
3、范讀課文,初步感受課文的優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4、學生自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讀通句子,邊讀邊思:課文寫了什么內容?
5、檢查自學效果:
1)讀準字音
2)記住字形:窄 抹 柔 喉 揀 拋 痕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是否讀正確、通順?讀后請同學們評價。
4)課文寫了什么?
6、教師小結。
7、教學課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你感受到什么?是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
2)交流:總的感受是很靜很美;
從下列詞句中感受到很靜:
A、夕陽照在小湖上,沒有什么風,綠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鏡子。(“平得像一面鏡子”是比喻,說明湖面沒有風、很靜。)
B、岸邊有幾棵垂柳,垂柳外邊是一望無垠的稻田,幾只有窄有長的小漁船浮在湖面上。(“垂柳、一望無垠的稻田、浮”說明很靜。)
C、漁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著煙。(“悠然”是自由自在的樣子,說明漁人的心里很靜很美。)
D、灰黑色的鸕鶿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把鸕鶿比作列隊的士兵,說明鸕鶿威武精神;“在等待命令”說明鸕鶿還沒有行動,還很靜。 )
3)小結:第一自然段主要抓住了哪些景物寫出了小湖的平靜和美麗?(湖面、漁人、鸕鶿)
4)朗讀指導。
怎樣讀出靜、讀出美, 自由練讀。 指名讀, 評價。 齊讀。
5)指導背誦:這么美的文字我們怎么把它記住呢?根據你的經驗給同學們出出好主意?
8、作業:背出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1、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2—7自然段,(2、抓住重點詞語“一抹”、“恢復”,(3、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5、感受漁民捕魚的樂趣。
2、教學過程
(1)復習:指名背誦第一自然段,
(2)說說聽了以后總的感覺是什么?
(3)導入新課,
(4)學習課文2—5自然段。
a、“灰黑色的鸕鶿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鸕鶿在等待什么命令?請同學們讀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b、交流:
1)鸕鶿在等待什么命令?(“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呢?
3)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可用哪些詞語來把“一抹”代替?
3、為什么用“一抹”而不用這些詞語?這是第一個研究問題。請四人小組討論: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好在哪里?
4、交流:看看你研究出了多少?教師隨機點撥,得出好在“一抹”寫出了漁人對鸕鶿的關愛、漁人動作優美、鸕鶿訓練有素、漁人發現魚兒多多……
5、練讀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指名讀——齊讀)
6、剛才我們通過研究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研究出了漁人對鸕鶿的關愛、漁人動作優美、鸕鶿訓練有素、漁人發現魚兒多多。接著請同學們研究第二個問題:漁人這輕輕“一抹”抹出了什么?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讀2—5自然段,然后分四人小組討論討論。
7、交流:抹出了鸕鶿下水、粼粼波紋、魚兒多多、漁人忙碌、心情愉悅、獎賞鸕鶿。
8、指導練讀2—5自然段。
9、交流:把你認為讀得或最喜愛讀的語句讀給大家聽——齊讀。
10、漁人利用鸕鶿捕魚結束了,漁人載著滿滿一倉魚,蕩起槳,劃著小船回去了。這時候湖面又怎么了?請同學們讀讀課文6、7自然段,哪些景物與前文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邊讀邊劃出有關的語句。
11、交流:
1)天色:
2)湖面(理解“恢復”)
3)漁人
4)鸕鶿
12、練讀6、7自然段,體會文章的照應美。
13、小結:漁人在這樣景色優美的小湖上捕魚,捕魚前悠然自得,捕魚時既忙又樂,捕魚后滿載而歸,這些都寫出了漁家捕魚的樂趣——漁家樂。這就是文章的寫作目的。
14、課堂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背誦第一自然段。
2、熟讀全文。
3、完成書面作業。
教學過程
1、齊讀全文。
2、總結全文。
3、背誦第一自然段。
4、默寫第一自然段。
5、指導用“恢復”造句。
6、完成其他作業。
小學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教案2
設計理念:
根據童話故事的特點,本教學設計力求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童話世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學生自學為主,來訓練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教學目標:
1、學習默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白如果從小沒有養成好習慣,長大就會給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2、認識“咒、暫”兩個生字。
重點難點:
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白如果從小沒有養成好習慣,長大就會給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教具準備:
插圖、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設計流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學習童話嗎?為什么?
今天,我們再學一篇童話《“沒頭腦”和“不高興”》。
二、初讀課文。
1、自學課文:
(1)小聲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畫出帶有生字的詞語和不理解的詞語,并聯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意思,標出自然段。
(3)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細讀課文。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抓住“沒頭腦”和“不高興”變化前——變化后——變回原來的樣子這個線索)
(1)初讀了課文之后,誰能按照“沒頭腦”和“不高興”變化前——變化后——變回原來的樣子這個線索給文章分為三段?
變化前:
(“沒頭腦”和“不高興”是好朋友。“沒頭腦”做事總想不周全,丟三落四。“不高興”做事總和大家相反,經常鬧脾氣。他們在仙人的幫助下長大了,“沒頭腦”作了建筑師,“不高興”作了演員。)
哪幾個自然段介紹了這個內容?(1—11)
變化后:
他們給別人帶來了很大的煩惱,請求仙人把他們變回來。
哪幾個自然段寫了這個內容?(12—20)
變回原來的樣子:
(“沒頭腦”明白了要從小養成好習慣,并開始改正自己的毛病。)
(2)歸納文章主要內容:
(抓住“沒頭腦”和“不高興”變化前——變化后——變回原來的樣子這個線索)來概括主要內容。
2、探究明理。
(1)提出探究專題。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瀏覽課文,畫出來。(文章最后一段:“他說不管是不是夢,從小養成好習慣總是對的!”)
“沒頭腦”為什么這么說?默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思考并談談你對要從小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的認識。
(2)分段匯報。
A、讀第一段,體會小時候不養成好習慣,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危害。
誰從第一段中,找到答案?
B、讀第二段,體會小時候不養成好習慣,會給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給社會帶來危害。
“沒頭腦”和“不高興”認為小時候沒有養成好習慣沒什么,長大照樣能干大事。是不是長大就能改好呢?讀第二段,從第二段中找答案。
(3)角色換位,明道理。
此時,你就是這個“沒頭腦”,看著自己設計的大樓、看著臺上不肯倒下的“不高興”,你有什么想法?
(4)你喜歡這個童話嗎?
(5)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沒頭腦”與“不高興”?他們遇到過什么麻煩嗎?
四、課外拓展。
想象一下,如果“沒頭腦”當了演員,“不高興”當上了建筑師,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內容簡析:
本課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話,講了一對外號叫“沒頭腦”和“不高興”的好朋友,他們一個辦事經常丟三落四,一個做事總跟別人反著干,經常吃苦頭,經常不高興。在仙人的幫助下,他們長大了,“沒頭腦”做了建筑師,“不高興”當了演員。但他們都因為自己的毛病,給大家帶來了害處,造成了苦惱。從此他們明白了,從小要養成好習慣。
小學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教案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S 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一篇精讀課文——《大拇指湯姆》。課文以大拇指湯姆的經歷為線索,以師生對話交流為主要形式,以湯姆的神奇經歷為描寫的主要內容:湯姆的出世、湯姆神奇、驚險的經歷和成為國王的玩偶。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受作者的一個美好的愿望:就是人與人之間需要善良,善良能給人帶來幸福,同時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為在實踐中開展童話故事的寫作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
(1)會認剖【pou】、寵、款等7 個生字,會寫姆、襤、褸、婚等16 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對童話故事的學習,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善良會給人帶來幸福與快樂。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深刻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采取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后組織學生探究并體驗,最后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說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導入——匯報預習情況——整體把握、理清線索—總結 檢查預習情況,了解學生對本課生字、詞的掌握程度,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由于文章題目發人深省,所以上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提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這時學生會提出:“為什么叫大拇指湯姆?他都有哪些經歷?他給他的父母帶來了什么?”我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概括為三個方面: 板書:幸運——神奇——幸運 確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學生進行自生探究,這樣就為理解和探究作好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接著進入教學的第二階段——探究體驗。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反復讀文,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難免有些片面,這時,我再讓學生合作探究,學生由自主探究轉為合作探究。 學生通過讀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湯姆為什么叫大拇指湯姆。
他的身世雖離奇,但也為故事的推進設置的合乎情理。正因為有了奇特的賜予,才有了湯姆父母的幸運,才使得他們顯得“喜出望外”。而幸運的同時,湯姆的父母也無時無刻不被湯姆的所作所為驚異著:他總是能有著神奇的經歷,并且每次都能化險為夷。更加離奇的一次經歷改變了湯姆的命運,做了國王的玩偶贏得了賞賜。
湯姆在經歷有趣、神奇的經歷后,還懂得回報愛的道理,所以他的父母就是幸運的。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問題基本明朗化,我根據學生的學習匯報相繼板書, 在學生探究體驗,我引導學生重點品味最后一個自然段,使教學進入第三個階段,教學時,我從結尾的這句話來進行引導: “是他們的善良給自己帶來幸福”中的“幸福”指什么?總結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