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嚴謹是數學證明中很重要且基本的一部分。數學家希望他們的定理以系統化的推理依著公理被推論下去。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2022年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2年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
教材分析:
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約數和倍數的意義”、“質數和合數、分解質因數”、“公約數”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既是對前面知識的綜合運用,同時又是學生學習“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識基礎。因而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本冊教材的核心內容。本課的教學,對于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借鑒前面的學習方法學習后面的內容是本課設計中很重要的一個教學特色,這樣設計不僅使教學變得輕松,而且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一些學習方法,這些學習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對于今后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更為豐富,動手欲較強,學生認識數的概念時更愿意自主參與,自己發現。再者,學生個人的解題能力有限,而小組合作則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數學思維,通過交流獲得數學信息。
教學目標:
(體現多維目標;體現學生思維能力培養)
1、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和交流活動,認識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會用列舉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2、讓學生經歷探索和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滲透集合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建立。
教學難點:
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標準》中的要求,也為了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我將本節課設計成寓教于樂的形式,將教學內容融入一環環的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
教學過程:
媒體運用
任務導學
明確任務
師:課前我們來做個報數游戲,看誰的反應最快。請兩大組的同學參加。
師:請報到3的倍數的同學起立,報到4的倍數的同學起立。你們發現了什么?他們為什么要起立兩次?(因為他們報到的號數既是3的倍數又是4的倍數)是嗎?咱們一起來驗證一下。(師板書:12、24)
師:像這些數既是3的倍數,又是4的倍數,我們就把這些數叫做3和4的公倍數。(板書:公倍數)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公倍數。
一、課堂探究,自主學習
1、出示例1
師:同學們,仔細讀要求,你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要注意什么?
生獨立思考,領會題意和要求。
課件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動手操作
我們每一對同桌都準備了一張方格紙和一些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下面就用這些長方形來代替瓷磚在方格紙上來擺一擺、畫一畫或直接算一算。
3、匯報交流
師板書:2的倍數:2、4、6、8、10、12、14……
3的倍數: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數:6、12、24……
二、交流展示
1、明確意義
師提出問題:為什么不能鋪成邊長是4厘米或9厘米的正方形?除了能鋪成邊長是6厘米的正方形之外,還可以鋪成邊長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最小是多少厘米?你發現能鋪成的正方形的邊長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這幾個問題連環遞進,通過第一問使學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數,9只是3的倍數,不論是邊長4厘米還是9厘米均不符合題意,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義;通過第二、三問使學生發現能鋪成的正方形的邊長必須是2和3的公倍數,而只要符合這個條件的正方形是有無數個的,從而滲透了數形結合與極限思想。)
師:通過剛才的報數和鋪正方形的過程,現在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韋恩圖上怎么表示?
2、找最小公倍數
師: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數呢?其你也舉個例子里找一找他們的公倍數,有一個要求:看誰能在規定的時間里找到的公倍數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匯報交流
師:請找到最多的同學說一說,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紹給大家。
3、發現特殊關系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特點
師讓學生舉例,然后將學生所舉的例子分成了3類。啟發學生:我是根據什么標準來分的?你所舉的例子屬于哪一類?咱們再來看一看,他們的最小公倍數有什么特點?(讓舉例的學生匯報最小公倍數)
得出規律:兩個數是互質關系的,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就是他們的乘積;
兩個數是倍數關系的,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就是較大的那個數。
如果以后讓你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你會怎么做?
三、反饋拓展
1、拓展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2、師:運用公倍數的知識,可以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一天周老師和一位樂清的同學在溫州參加完同學會之后,第二天要趕回來上班,從溫州新南站我們了解到以下一些信息
師:為了能同時出發,你認為周老師該選擇哪些時間出發?
3、求三個數的公倍數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評價檢測
練習十七2、3、4題
2022年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2
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1、 了解新知。
看大屏幕,問: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什么?(板:長方體體積的計算)長方體體積應該怎樣計算呢?
(板:長方體體積=長×寬×高)你是怎么知道的?對于長方體的體積你還知道哪些知識?
2、 引發矛盾。
引:知道真不少,那你知道長方體的體積為什么等于長×寬×高嗎?看來我們對長方體體積的學習還不太全面,還有些問題。所以對于學習老師想送給大家一句名言,我們一起來看。
3、 滲透學習態度一(出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陳憲章”)引:快速地小聲讀一讀,這是清代學者陳憲章的一句話,老師覺得我們學習數學也應該像這句話說的那樣勤于思考,經常問自己一個為什么,時常擁有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課前沒有做到,老師希望接下來我們探索長方體體積由來時能做到,好不好?
設計意圖:讓學生借助預習(或自學)的力量,直接揭示課題,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充分了解到學生學情底數,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學習新知作好鋪墊。最后,在“學貴有疑”的學習態度滲透中,自然的引出下一環節。
二、引導探究,獲得新知。
課件(或教具)演示
1、一排一層的長方體。(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
問:這是一個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一起告訴我,它的體積是多少?2個這樣的小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3個呢?4個呢?
小結:也就是說由幾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組成的長方體體積就是幾,是這樣嗎?
2、3排1層的長方體。
再問:我們再來,1排4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2排多少個?3排呢?這么快,你是是怎么做的?
小結:也就是說用每排的個數4×排數3就可以求出這個長方體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是這樣嗎?(板:小正方體個數=每排的個數×排數)
3、3排2層的長方體。
再問:這個長方體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所以它的體積是多少?好我們再來,一層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2層多少個?這次你是怎么做的?
小結:也就是說在前面的基礎上再乘層數2就可以求出這個大長方體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是這樣嗎?
4、釋疑輔墊。
引:學貴有疑,這里有問題了,為什么前面沒有乘層數就求出了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呢?(引導出前面兩個長方體的層數都是1,第一個長方體的排數是1)(板:小正方體個數=每排的個數×排數×層數)
5、數個數驗證。
再引:數學是嚴謹的,用每排的個數×排數×層數求小正方體個數這個方法是否真的可行,下面我們一起來數一數,(課件或教具演示)結果相同嗎?說明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6、引導發現。
引: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做到這里,對于長方體體積的由來你想到了什么?(注意評價
學生回答:他說的好不好?好在哪?)引導出每排個數相當于長方體的長,排數相當于寬,層數相當于高。
小結:現在大家知道長方體體積為什么等于長乘寬乘高了嗎?由公式可以知道求長方體的體積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設計意圖:借助教具、學具,通過老師的引領,讓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到教學活動,在操作中發現規律,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思維情境,在頭腦中建立長主體體積由來的表象,促使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突破教學難點,順利地抽象出長方體體積公式。
過渡:知道了長方體體積公式的由來,老師覺得學習還不能停止,在這里,老師還想送同學們一句名言,一起來看。
三、操作驗證、鞏固練習。
1、學習態度二。(出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引:也來快速地小聲讀一讀,這是宋代詩人陸游的一句詩,它告訴我們從書本上或從別處得來的知識,還需要我們親自動手實踐一下,才能記得牢,理解得透。
2、拼擺計算。
引:現在老師就給大家這個機會,利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用計算的方法自已來算一算長方體體積是不是真的等于長×寬×高,請同學們注意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來擺,注意分工協作,
2、請填好記錄單,注意發現新的問題。開始。
小結:還是那句話:數學是嚴謹的,通過自己來動手驗證得到的知識才是最可信的。
3、學生匯報驗證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知的陸游詩句,進一步體會數學學習的嚴謹性,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在小組合作中驗證新知,再現長方體體積由來的過程,使學生加深“知其所以然”的理解,進而有效地培養學生操作及探究能力。
引:現在長方體體積公式可以確認了嗎?它是什么?下面我們就用它來解決一道實際問題。
4、解決問題。(出示例題)先估算體積再獨立計算。
5、鞏固練習。
引:為了鞏固新知,老師還準備了兩個小題,還能不能做?
1、練一練第1題。
直接口答列式。
2、練一練第3題。
先談注意問題再解答。最后拓展此題的古代解法。
3、拓展新知。
引:這是生活中一道典型的求體積的題,實際上它的解法早在2000年前就已經有了,我們來看一看。
(出示:“方自乘,以高乘之既積尺”)這是2000年前我國古代一本數學專著〈九章算術〉的解法,和我們現在的解法一樣嗎?你覺得我國古代的數學家怎么樣?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既深化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拓展了學生對古代數學的了解,升華了認知。
四、總結回顧,深化體驗。
問:通過這節課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有什么感受?
總結:老師也想通過這節課告訴大家,我們學習,不光要記住知識,還需要經常問問為什么,更需要自己動手驗證新知的正確性。最后,我還想送大家一句名言,一起看(出示: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彭端叔)無論學習還是做事,是沒有難和易之分的,只要你去學,你去做,再困難的事也會變得很容易。知難而進是我們的學習態度。
設計意圖:“談收獲”是對所學知識部分的整理,“談感受”是學生情感方面的升華,尤其是“名言”的總結,進一步使學生對今后的生活學習有了概括性引領和提升。
2022年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能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空間和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長、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難點:
運用公式計算。
教學用具:
1立方厘米學具。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什么叫物體的體積?
2、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導入新課
1、導入
我們知道了每個物體都有一定的體積,我們也知道可以利用數體積單位的方法計算物體的體積。
要知道老師手中的這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你有什么辦法? (用將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體后數一數的方法。)
說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有許多物體是切不開或不能切的,如:冰箱、電視機等,怎樣計算它的體積呢?他們的體積會和什么有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板書課題)
2、新課
(1)請同學們任意取出幾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在小組里合作擺出一個長方體,邊擺邊想:你們是怎么擺的?你們擺出的長方體體積是多少?
(2)板書學生的:(設想舉例)
體積每排個數排數 排數 層數
4 4 1 l
8 4 2 1
24 4 3 2
(3)觀察:每排個數、排數、層數與體積有什么關系?
板書:體積=每排個數×排數×排數×層數
每排個數、排數、層數相當于長方體的什么?
因為每一個小正方體的棱長是l厘米,所以,每排擺幾個小正方體,長正好是幾厘米;擺幾排,寬正好是幾厘米;擺幾層,高也正好是幾厘米。
(4)如何計算長方體的體積?
板書:長方體體積=長×寬×高
字母公式:V=a b h
2022年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小數除法的意義。
2、掌握小數除以整數(恰好除盡)的計算方法。
(二)能力目標:能夠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觀察比較的過程中感受小數除法的異同,能夠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三)情感目標:經歷探索小數除以整數(恰好除盡)計算方法的過程,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點:
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以整數(恰好除盡)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教學方法:
探究、交流、引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
1、淘氣打算去買牛奶,你從圖上得到了什么數學信息?
2、根據圖上的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11.5÷5 12.6÷6
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與以往我們學過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數都是小數,除數都是整數。)
師:我們今天就來研究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看看淘氣到底應該買哪個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1、師:兩個商店牛奶的單價分別是多少呢?我們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單價。
2、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3、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匯總的各種方法,認為哪個方法比較簡便實用?
引導出“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4、理解算理。
5、引導歸納總結,明確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按照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6、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指導。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頁練一練第1題。
集體訂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發現小數除以兩位數與除以一位數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數點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3、完成教材第3頁練一練第4題。
教師巡視指導。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呢?
板書設計: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錢? 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錢?
11.5÷5=2.3(元) 12.6÷6=2.1(元)
2022年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體會小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是一樣的,會計算小數四則混合(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
2、利用學過的小數加、減、乘、除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3、培養學生善于探討數學問題的良好習慣,能夠綜合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算法,會進行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教學難點:
通過解決具體問題理解運算間的聯系。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前幾天五年級同學對我們平時所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了調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級兩個班級的調查匯報情況。(課件出示教材情境圖) 師:從這個調查匯報情況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五年級1班匯報信息:一個人4周可產生30.8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級2班匯報信息:一個小區周一到周五共產生生活垃圾3.5噸,周末每天產生生活垃圾1.3噸。
師:看到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
二、探究新知
1、研究連除、乘除混合運算。
根據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教師有選擇性地出示問題:一個人4周可產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個人平均每天產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學生閱讀題目后,教師提問:“要想求出一個人平均每天產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書籍條件?題目中是否直接給出?用什么方法計算?”學生獨立思考計算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組匯報,學生可能會呈現的方法
一種方法:先計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產生多少垃圾。
另一種方法:先算每周產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產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運算。
出示問題2:一個小區周一到周五共產生生活垃圾3.5噸,周末每天產生生活垃圾1.3噸。與平時相比這個小區周末每天要多處理多少噸生活垃圾?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要引導列分步算式的同學試著列出綜合算式,根據其中的數量關系,運算出結果。
3、總結規律
引導學生面容兩題中的三個綜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結論: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相同,整數運算定律在小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三、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第17頁算一算
2022年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