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三年級 >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

時間: 新華 三年級

編寫教案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稱為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條不紊、有效率的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怎么寫才規范?下面給大家分享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過程,初步掌握筆算方法,理解算理與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并能進行自主優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探索算法與解決問題過程中,增強相互交流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在理解算理基礎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乘的順序以及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

教學過程:

一、口算熱身。

老師這里有一組口算題,誰敢在沒有見到題目之前就把手舉起來。請同學來口答,其他同學與老師一同判斷正誤。

12×20=12×3=11×5=11×30=24×10=24×2=

你能說一說24×2=48的各部分名稱嗎?

二、情境引入

1、談話:同學們今天是幾月幾日啊?(4月22日)你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嗎?老師來告訴你們,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出示世界地球日圖標)。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項世界性的_¤_活動。說到環境保護你認為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多種樹、不亂扔垃圾……)對,我們可以做的事很多,每年這天我們平湖二小的紅領巾小隊都會到街頭去清掃垃圾和衛生死角。在一次整臟治亂活動中我們紅領巾小隊12人平均每人撿到垃圾23件。

課件出示:在一次整臟治亂活動中我們紅領巾小隊12人平均每人撿到垃圾23件。

師:從這句話中,你都知道了什么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呢?

生:一共撿到多少件垃圾?

這個問題你會列式解決嗎?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這樣的計算嗎?

2、引出新知:

今天我們大家就一起來研究像這樣的兩位數乘兩位數。(出示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

請同學們估算一下,大約撿了多少件?(學生各自匯報估算結果和方法)

估一估,23×12約是多少?

怎樣才能知道誰估算的錢數最接近準確數呢?這就需要我們準確計算出23×12的得數,

三、算法探究

1、自主探索算法:

同學們,你能想辦法算出23×12的得數嗎?想想看,看誰能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計算,想好了寫在練習紙上。開始吧!教師進行巡視指導。

2、小組交流:

你剛才是怎樣算的?能不能讓你小組的同學也明白你的算法?請互相說一說。

3、全班匯報:(結合情景理解算理)

哪一個小組愿意來說一說你的方法?

預計學生可能會出現下列當中的幾類方法:

(1)連加:23+23+…+23=276(12個24相加)

(2)分步:23×2=46(件)23×10=230(件)230+46=276(件)(板書)

引導:你能給大家解釋一下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豎式大致選擇以下四種:

黑板上展示了幾位同學的寫法,請大家認真觀察、仔細思考,你覺得哪種方法是正確的?為什么?這幾位同學一定是在哪兒出現了小錯誤,我們一起來幫助他們找一找。鼓勵學生找出:①對位錯誤,十位上的1和23相乘,得到的是23個十,3應該寫在十位上,②沒有按照一定的順序乘,漏乘了一位。

我們再來看這兩種(③④)方法,他們有什么不同?由于十位上的1與23相乘,得到的是23個十,3在十位上,已經明確了3代表的是30,所以個位上的0我們可以寫成虛0,或者不寫,這樣書寫起來會更簡便。

下面誰能帶著大家回憶一下筆算的計算過程。學生說,教師用彩色標注。

關注口算與筆算的相同點,進一步理解算理。

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口算方法和筆算方法,他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嗎?畫箭頭,并結合說明46是23與2的乘積,23個十是10與23的乘積,個位上的0不寫。

正因為橫式和豎式有著相同的地方,所以我們小學筆算的基本方法是列豎式計算。

好,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紅領巾小隊一共撿了276件垃圾,同學們估算的大致范圍與實際計算結果相符,筆算結束后我們要記得填好橫式結果。[完成板書:23×12=276(件)]。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保護地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希望我們都為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出一份力。

改錯:請寫對了的同學,自己再說一說計算過程,有錯的同學一邊說運算順序一邊把錯誤的地方改回來。

4、初步優化

對比一下這幾種方法,你最欣賞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5、變式練習:

下面就請用你喜歡的方法來算一道題。出示:23×13=

問: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的豎式,與以前認識的兩位數乘兩一位數的豎式計算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每一道兩位數乘兩位數都可以用豎式計算呢計算時你認為應該注意些什么你覺得計算時,哪一步是關鍵啊?

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乘得的積的末位與個位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乘得的積的末位與十位對齊。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四、鞏固練習

1、填空: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時,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去乘第一個因數的,乘得的積的末位與對齊。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去乘第一個因數的,乘得的積的末位與對齊;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積。

2、完成豎式

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我們的同學也做了幾道題目,可是遇到了困難,你能接著完成嗎?

問:兩個48一樣嗎?

我們班的一些同學在做題時出現了一些錯誤你能幫他指出來嗎?

3、我來判一判

師: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39;筆算,接下來我們用筆算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好嗎?

4、游戲:貼出寫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語言描述菜園里收南瓜的情境,請同學們幫助菜農收南瓜。讓學生自由選擇卡片,算對的就收獲了這個南瓜。

12×4432×1342×1134×1223×2221×3441×2133×31

五、全課總結,交流收獲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筆算乘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板書: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不進位)

紅領巾小隊一共撿了多少件垃圾?

教學反思:

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是在學習了筆算兩、三位數位數乘一位數和含整十數的兩位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在新知的探索過程中,為了突破重點和難點,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自主探究法分三個層次進行。

第一層次主要是為解決學生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學生對乘法算式意義的理解為突破口,從引入部分的口算、學生用不同方法對例題的嘗試及學生對不同方法的理解,都僅僅圍繞乘法的意義來展開。

第二層次主要是為解決十位部分積的對位問題,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讓學生嘗試用豎式計算23×13=,師巡視輔導,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計算方法,讓學生根據題意觀察、比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對錯。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掌握起來容易多了,能夠理解1個十乘3得到3個十,故3應照齊十位,其它依此類推。效果良好。

第三個層次,聯系實際,強化練習

這是一堂計算課,學生要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法則及算理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計算能力,并培養學生認真計算、書寫工整的良好學習習慣。由于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活動。所以教師在設計安排練習題時,要悉心鉆研教材,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精心安排。也就是說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必須明確每一道題,計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導學生能應用知識解決生活里相關的實際問題,既練習了所學知識,又體會數學的作用,逐步樹立應用數學的意識,讓學生更積極主動更有興趣的來學習今后的計算課。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滲透一種數學策略,掌握一種數學方法。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如課堂提問的策略問題,面對學生的突發問題,有時不知道怎樣去引導。出現了一些重復教學的情況。還可以對重難點內容再進行深入鞏固。在教學時,我只是簡單的讓幾個學生進行了乘法豎式的復述就完了,沒有顧及大部分學生。我可以再讓幾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復述,練習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說過程,出現錯題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說原因和正確的過程,但是我過于倉促的結束了教學,可能導致部分基礎差的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不牢固。還有些孩子在計算的過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計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計算;也有一些孩子把個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的積,十位與第一個因數相乘的積,應該是相加,而寫為相乘。計算不熟練。在以后的學習中要強化訓練。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意義,體會平均數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能計算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概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平均數的特征,用平均數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你乘車買票嗎?六歲以前買票嗎?你對乘車是否買票這方面的常識了解嗎?我們把1.2米這條線叫“兒童乘車免票線”。看,就是這條線,經過相關部門研究決定,六歲以下兒童乘車免票線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確定這個標準嗎?調查誰?如果數據來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處理?讓我們一起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來解決這些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然進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體會為什么要學均數。)

二、探究新知,自主構建

(一)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上個月我校開展了保護環境,爭優環保小隊活動,我班成立了三個小分隊:快樂隊、天使隊、陽光隊。

1、相同數據,初步體會平均數的代表性。

出示快樂隊數據:寧寧12個,丁丁12個,冰冰12個。

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要表示快樂隊每個人的收集情況,用哪個數比較合適呢?

小結:快樂隊每人都收集了12個礦泉水瓶。12能代表快樂隊每個人的收集情況。

2、不同數據,深入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出示天使隊數據:小紅12個,小蘭14個,小麗11個,小明15個。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現在,每個人收集的數量各不相同,該用哪個數據代表第二小隊每人的收集情況呢?14能代表嗎?12呢?(如果每人同樣多就好了)怎樣把他們的瓶子變成同樣多?

小組合作學習,用學具擺一擺。并在組內說一說你是怎么把它們變的同樣多的。

交流匯報。

學情預設:

生1:可以移動瓶子,將小紅移1個給小蘭,小明移2個給小亮,然后每個人就一樣多了。(剛才這些同學都是通過把多的瓶子移出來,補給少的同學,讓每個同學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就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多補少)

生2:計算的方法(14+12+11+15)÷4=13,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個人的瓶子數合起來,再平均分給四個人)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嗎?4表示什么。括號里的表示什么?關系式:總數量÷份數。板書:先求和再平分)

總結:其實無論是移多補少,還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使原來不同的數變得——同樣多。在數學上,我們把這個數叫做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3、追問中理解平均數的虛擬性。

繼續看天使隊的收集情況:13是小紅收集的數量嗎?是小蘭收集的數量嗎?是小明收集的數量嗎?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個同學收集礦泉水瓶的數量嗎?

小結:13是天使隊平均每人收集的數量。它代表天使隊收集礦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設計意圖:由淺入深,快樂隊每人收集12個,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數量;天使隊每人的數量各不相同,該用哪個數代表呢?學生體會到:都不合適,如果和快樂隊一樣,每人同樣多就好了。通過移多補少或求和平分,用一個虛擬的13來代表。這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慢慢體會平均數良好的代表性。在追問中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虛擬性特征,以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二)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平均數的作用

出示陽光隊收集礦泉水瓶統計表。陽光隊一共收集了多少個?哪個小隊能評為“環保小隊”呢?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學情預設:

生1:快樂隊收集了36個,天使隊收集了52個,陽光隊收集了60個,第三小隊收集的多。

生2:他們人數不同,這樣不公平!

生3:人數不同,應該比較平均數。怎么求陽光隊的平均數呢?

學生列式:(13+11+14+10+12)÷5=12(個)

12代表什么?哪個小隊能評為“環保小隊”?

小結: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用平均數作比較更公平!

平均數13能代表天使隊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樂隊、陽光隊的一般水平。(板書: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水平)

(設計意圖:人數不等,哪個隊能評為“環保小隊”?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在辯論中學生清楚:比總數不公平,而平均數能代表每隊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數作比較更公平。從而加深對平均數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數的敏感性

如果陽光小隊的王林收集的瓶子變多了或變少了,平均數會怎樣呢?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平均數就是這么敏感!這組數據中任何一個數發生變化,都能引起平均數的變化。

結合平均數觀察表格,平均數處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數正如你們所說,可以代表一組數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數在值和最小值之間,相信大家對平均數有了一定的認識。

(四)首尾呼應,引起共鳴。

相關部門是怎么確定這個兒童乘車免票線的呢?和你們想的一樣,相關部門就是參照了平均身高確定免票線的。據統計:6歲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歲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來,平均數的作用真不小,連確定免票線的高度都可以參照它。

(五)聯系生活,體會平均數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兒用到過平均數呢?出示平均數資料。如果學校訂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訂做可以嗎?平均數的用途很廣泛,可是也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三、應用拓展,鞏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約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嗎?

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一則信息。

請選擇正確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別求的是什么呢?

小剛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較這兩個數據,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會遇到危險嗎?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么?

四、回顧反思,結束全課

談談你對這節課的收獲,把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說一說。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篇3

目標:

1、通過復習,加強統計觀念的培養。

2、使學生能對數據進行簡單分析,根據分析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與預測。

3、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4、進一步體會小數的含義,掌握小數的讀寫法,并能進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運算。

教學過程:

一、統計知識點

1、出示:某地區1994~20__年沙塵天氣情況統計表。

2、學生取出方格紙,按照統計表數據制作統計圖。

(1)教師出示圖例,引導學生制作。

某地區1994~20__年抄塵天氣情況如下圖,讀懂統計圖。

橫軸上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使學生明白橫軸上表示年份,縱軸表示沙塵的天數)

(3)指導畫圖。

①縱軸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應該怎么表示?(使學生懂得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這不是確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學生嘗試畫圖,教師巡視輔導。

3、回答問題。

(1)從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從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塵暴)

20__年沙塵暴天氣最多達20天,近幾年沙塵暴天氣逐步增加。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算出這個地區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塵天數。

先讓學生獨立計算,然后匯報答案,說出想法。

二、小數的初步認識

1、小數的讀法

教師:你們都認識這些數嗎?是什么數?

2.540.094006.575.67.089123.59800.922.709

(1)請學生讀出這些小數。

(2)你還知道哪些小數?說一說,讓同學寫一寫。

2、小數大小比較。

(1)出示兩組小數讓學生比較大小。

①1.02〇0.98元0.69元〇0.7元4分米〇3.8分米l.2米〇0.12米

②四名同學身高統計表(單位:米)

姓名王鳳李娟劉麗李芳

身高146150135148

(2)讓學生說一說想法和比較后的體會。

雖然學生根據小數的含義進行,但是也可以讓學生明白一些簡便的比較方法,比如整數部分大的,這個小數就大;整數部分小的,這個小數就小。

3、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2.5+4.3=1.8+0.4=1.1一0.4=

先計算,說一說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三、課堂活動

1、練一練:課本第115頁的第9、10題。

2、課內外作業:課本第117頁的第5、10、11、12題。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復習,你進一步知道了什么?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篇4

一、我會算。

1、直接寫得數。

300×5=810÷9=96÷3=88÷2=

420×2=380×0×25=240÷6=18×3=

2、用豎式計算,帶※號的驗算。

282×7=160×6=403×8=

※657÷3=※736÷6=

3、估一估,算一算。

102×4≈396÷2≈495×6≈604÷3≈

4、脫式計算。

76+24×5376-96÷8(47+25)×4

86-26×3453÷3+94(258-123)×7

二、解決實際問題。

1、學校買了13個足球,買的籃球比足球的5倍多8個。買了多少個籃球?

2、水果店里有梨5筐,蘋果比梨多25筐。蘋果的筐數是梨的多少倍?

3、三年級二班教室圖書角有2個書架,每個書架有3層,平均每層能放20本書,一共能放多少本書?

4、有一根鐵絲,用它可以圍成一個長8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如果用這根鐵絲圍成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厘米?

5、把94個橙子裝到盒子里,每個盒子裝8個,想一想,需要準備多少個盒子呢?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篇5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P2—P3。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體驗算法多樣化。

2.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能夠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同學們,今天是我們新學期的第一節課,老師希望大家都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在新的學期里有新氣象,取得更大的進步,下面就讓我們進入數學王國,一起去探索其中的奧秘吧。

一、復習:

1、口算:(出示課件)

小朋友,你們喜歡吃蘋果嗎?看,這里有這么多又大又紅的蘋果,想吃嗎?只要你答對這些口算題就可以摘到蘋果。現在我們就來比一比,看誰摘的蘋果又多又快?

咱們一起來看:2×3=6,5×8=40,9×2=18,3×7=21,4×6=24,8×4=32,7×7=49,6×9=54,小朋友,你摘到了幾個蘋果呢?

2、說一說:

看來同學們對二年級所學的乘法知識還沒忘記,那誰來說說2×3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有小朋友說它可以表示2個3相加或者3個2相加。說得真不錯!那9×2這個算式又表示什么呢?對,它表示9個2相加或者2個9相加。下面請同學們在這些剩余的算式中任選一題和你的同伴說一說它所表示的意義吧。

看來同學們對之前學習的知識掌握的不錯,今天我們就在已經掌握的表內乘法的基礎上,繼續來學習乘法的知識——小樹有多少棵。

(設計意圖:復習二年級所學的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植樹造林對人類的好處嗎?嗯,植樹造林可以美化環境讓我們可以呼吸到新鮮的空氣,還可以減少沙土的形成,防上沙塵暴。每年我們學校都要植樹,那么今天我們來看一看,植樹的活動中有哪些數學問題吧。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所熟悉的植樹這一生活情境,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同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說一說你從這幅圖中知道了什么?有小朋友說從這幅圖中可以看出有3捆小樹,每捆有20棵。看的很仔細!那你能根據圖上的這兩個已知條件提出數學問題嗎?

有小朋友問小樹一共有多少棵?同學們能通過自己思考提出這么有價值的數學問題真是了不起,那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請小朋友們動腦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想好后再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設計這樣的環節,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已經到了三年級了,已能從圖中收集信息,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這也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策略。)

2、交流算法:

現在誰來說一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計算的?老師發現有小朋友是用加法計算的:20+20+20=60(棵),那么在算的時候你是怎么想的呢?笑笑是這樣理解的:一捆小樹有20棵,有這樣的3捆,也就是有3個20相加,所以20+20+20=60(棵)。解釋得很清楚!這時有同學馬上發表不同意見了,他覺得這樣太麻煩了,用乘法還要簡便一些。因為每捆有20棵,一共有3捆,也就是求3個20是多少,算式是:20×3=60(棵),那你知道這里的20,3,60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呢?對,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有3捆小樹,60表示一共有60棵樹。

誰再來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出“20×3”的結果的?有的小朋友說因為2×3=6,所以20×3=60,一共有60棵小樹。有的小朋友說可以把20看成2×10,這樣20×3就變成2×10×3=2×3×10=60了。還有的小朋友說先不看20的個位上的“0”,先算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個0就可以了,所以就等于60。這確實是個好辦法,在乘的時候先用2×3=6,再在6后面添一個0,也就是60。

(設計意圖:全班交流體現了學生算法的多樣化,使學生更加方便選擇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達到算法優化目的。)

小結:20×3表示的意義與我們學過的表內乘法的意義是相同的,也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同學們剛才說的這些計算方法都是非常正確的,雖然運用了不同的計算方法,但得出的結論卻是一致的,都是60棵。無論你用的是哪種方法,過程都要寫完整,算式后面要寫單位名稱,最后要寫答語。你們認為哪種方法計算起來比較簡便呢?很多同學都選擇了第3種方法。像這樣在口算整十數乘一位數的題時,一般把整十數看做幾個十,再去乘一位數,結果就是多少個十;也可以先用整十數末尾“0”前面的數與一位數相乘,乘完后再在積的末尾添上1個0即可。其實只要能夠正確、快速地進行計算,用哪種方法都是可以的。

3、試一試:

(1)如果我這里有這樣的4捆小樹,一共有多少棵呢?請同學們自己試著算一算吧。算出來了嗎?誰來說說你是怎樣想的?有的小朋友是這樣想的,因為每捆有20棵,求4捆有多少棵也就是求4個20是多少用乘法計算,算式為:20×4,因為2×4=8,2后面有1個0,就在末尾添上1個0,所以20×4=80,4捆小樹一共有80棵。算的非常正確。

5捆有多少棵呢?算法是一樣的,因為每捆有20棵,求5捆有多少棵也就是求5個20是多少,算式為:20×5,因為2×5=10,有的同學就把2后面的那個0給丟了,這就不對了我們還要在末尾添上1個0,所以20×5=100,5捆小樹一共有100棵。

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同學們,老師知道很多同學夏天的時候被蚊子盯過,很不舒服,所以大家都討厭蚊子,你知道哪種昆蟲吃蚊子嗎?對了,蜻蜓吃蚊子,一只蜻蜓每天能吃掉300只蚊子,你知道它一個星期能吃掉多少只蚊子嗎?有的同學是這樣理解的,因為一個星期有7天,要求一個星期能吃多少只蚊子,也就是求7個300是多少,像這樣的題用加法計算就比較麻煩了,我們一般用乘法計算,列式為:300×7。那怎樣計算呢?我們在計算300×7時,可以先算3×7=21,因為第一個乘數3后面有兩個0,所以就在乘積21的后面添上兩個0,也就是300×7=2100(只),所以它一個星期能吃掉2100只蚊子。

小結:

像這樣整百數乘一位數時,就可以先將整百數“0”前面的數與一位數相乘,計算出結果后,再在結果的末尾添上兩個0。整千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與整百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相同,可以先用整千數“0”前面的數與一位數相乘,計算出結果后,再在結果的末尾添上3個“0”。在這里老師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積的末尾添0時,所添0的個數一定要與乘

數中多位數末尾0的個數相同。小朋友,記住了嗎?

(2)找規律:

下面我們來看這樣3組題,你能快速的口算出來嗎?我們分為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做一組題,比一比哪個小組做的又對又快。有的同學已經迫不及待了,那趕緊打開課本第2頁做一做吧。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第一組,3×2=6,30×2=60,300×2=600,第二組:5×4=20,50×4=200,500×4=20__,遇到這樣的題一定要仔細,最后可千萬別忘記在結果的末尾添上與整十、整百、整千數末尾相同個數的“0”哦。第三組:6×7=42,6×70=420,6×700=4200,小朋友這幾組題你都做對了嗎?現在我們觀察這幾組算式,豎列有什么規律?用自己的話和同伴說說你的發現吧。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擴大多少倍,積也隨著擴大多少倍。(設計意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發現數學規律的能力。)

(3)看誰算得又對又快:(課本第2頁第3題)

(4)比較大小:

三、鞏固練習:

現在老師想來檢查一下我們小朋友對今天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來做幾道練習題。

1、寫算式:

請你寫出幾個整十數乘一位數積都是180的算式,比一比看誰寫的又多又快。

我們在做這樣的題時,先看所給數的0前面的數是哪兩個數的乘積,就在這兩個數中的任意一個數的末尾添上與所給數末尾相同個數的0即可,現在請你再寫出幾個整十數乘一位數積是240的算式吧。

2、教材第3頁練一練第1題。

3、教材第3頁練一練第2題。

4、教材第3頁練一練第3題。

5、解決問題:(出示課件)

同學們,我們學習數學是為了應用,下面就用我們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一個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吧。學校要給音樂興趣小組購買5把小提琴,每把小提琴20__元,王老師帶了8000元夠嗎?請小朋友動腦筋思考一下這個問題該怎樣解決呢?有小朋友說要知道王老師帶8000元夠不夠,要先計算出5把小提琴一共多少錢,再和8000元進行比較。每把小提琴

20__元,買5把小提琴一共用了5個20__元錢,也就是20__×5=10000(元),因為10000元﹥8000元,所以王老師帶的錢不夠,那還差多少錢呢?再用10000—8000=20__(元),因此還差20__元。

(設計意圖:設計多種多樣的練習題,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6、數學游戲:

(設計意圖:創設游戲環節,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培養學生的思維獨立性和靈活性。)

四、課堂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呢?一起來回憶一下吧。有小朋友說我們今天學習了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在口算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吧。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說一說、一系列活動中,理解分數的意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分數。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分數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實際意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和學生用具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小廚師在干什么?(分食物)那么他是怎樣分的?從而體會到半個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數無法表示,從而引入對新知的學習。

(板書:分數的初步認識)

二、出示學習目標,齊讀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

2、會讀寫簡單的分數。

3、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三、自學指導

認真看課本91頁到92頁內容,重點看前兩個紅點內容,思考下面問題:

1、一半可以怎樣表示?怎樣讀、寫?

2、二分之一是什么意思?

四、先學后教

1、學生根據自學指導,自學,老師巡視督促學生學習。

2、檢測自學效果。

(1)認識

師提問一半怎樣表示?(指名回答)那么怎么寫呢?課件演示書寫順序,讓學生先觀察,在指名說一說。最后板書時讓學生伸出手和老師一起寫,并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怎么讀?指名讀。

誰能結合剛才分月餅的過程說一說表示什么意思?

(指導學生說出:表示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師:指名學生再次說說的意思

師:(師指另一份月餅)那這一份呢?(讓學生明白另一份也是這個月餅的)

(2)理解

(3)體會分數的實際意義

師:大家想想,半個月餅可以是,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是這樣分的?

生:一個蘋果、一個蛋糕……(用生活實例完整地說一說所表示的具體含義)

(4)動手折一折

師:其實,我們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上也都藏著,請同學任選你喜歡的一種圖形,折一折,用斜線涂出你想認識的二分之一。想一想:你把這個圖形平均分成了幾份?涂色部分的是這個圖形的幾分之一?

師:(巡視指導),做完的同學同桌互相小聲說說,你是怎樣得到這張紙的的?

展示學生的作品,啟發學生想一想:這些圖形各不相同,為什么都可以用來表示?

生:都是把這些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

師:對!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

3、判斷,引出

師:老師也折了幾種圖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們的呢?請大家用手勢判斷“對”或“錯”,看誰反應快!

4、探索

(1)認識

師:誰來說說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師:誰會寫?(一生上臺板演,全班書空。)

(2)探索

師:拿出你手中的正方形紙片,折出四分之一。小組先討論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動手,比一比哪一組的方法又多又好。

生:小組合作,小組交流,

師:抽一個代表看圖說說表示的含義。

師:追問,這些圖形都相同,折法不同,為什么每份都能用來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師:很正確!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5、猜測創造

師:我們認識了和,猜一猜還會有幾分之一?

生:(……)

五、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聰明的你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初步認識了分數,相信下面的練習肯定輕松過關。

1、基本練習

說出涂色部分占整個圖形的幾分之一。

2、鞏固練習

看分數涂顏色。

六、回顧總結。

讓學生說說都有哪些收獲?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篇7

教學內容:

教材第23~24頁的例題和“想想做做”第1~6題。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乘數末尾有0的三位數乘一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其豎式的簡便寫法,能正確地計算這類算題。

2.在研究算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合情推理能力和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簡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出示:3×2=7×2=13×2=3×20=7×200=21×4=

口算后討論:你是怎樣口算的?

二、教學新課

1.學習例題

⑴出示例題插圖問:你從題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⑵指名說出口算方法和結果。問:你是怎樣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結。

2.教學“試一試”

⑴讓學生在書上計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學生說說計算過程。

⑶問:第一題中乘數250末尾有一個0,積1500的末尾為什么有兩個0?第二題算過7×9得63后,為什么積的末尾要添寫2個0?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獨立完成在書上,并進行評講。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獨立完成。組織討論:每組上下兩題有什么聯系?計算方法有什么區別?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組織學生口算,體會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掌握幾百幾十和幾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引導學生讀題。問:你能看懂表的內容嗎?讓我們計算什么?學生填表。問:觀察這張表,你有什么發現?

四、總結評價,點撥學法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知識?你是怎樣掌握的,先互相說一說,再告訴大家。

五、作業: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題。

教學反思:

(略)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信息社會“數字”社會里,常常需要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根據大量紛繁雜蕪的數據做出一個合理的決策,而統計正是通過對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為人們更好地制定決策提供依據及建議,數學教案-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第二課時)]。平均數,眾數,中位數是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的3個統計特征量,是幫助學生學會用數據說話的基本概念。本節內容是繼平均數學習之后的后續內容,既是對前

面所學知識的深化與拓展,又是聯系現實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課時安排和說明

參照新教材教師用書建議:“10.2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這一節準備安排三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承上啟下地回顧探索平均數的一些性質及簡單應用。第二課時探索得到眾數和中位數的概念,并會正確計算眾數和中位數,了解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的各自適用范圍。第三課時是練習實踐課,目的是鞏固和深化本節知識及會用計算器計算平均數,用計算機計算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本次說課內容為第二課時。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眾數和中位數兩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兩概念的簡單運用。

教學難點:利用收集的數據整理分析,對剛接觸統計不久的學生來說,他們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尚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經驗,因此,對統計數據從多角度進行全面分析,使學生形成一定的統計觀念(即數據感)是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認知分析:學生已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及會計算平均數,這兩者形成了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

能力分析:學生已初步具備一定的歸納、猜想能力,但在數學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方面尚需進一步培養。

情感分析:多數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一定的興趣能夠積極參與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識方面,發展不夠均衡,有待加強;少數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夠強,尚需通過營造一定的學習氛圍,來加以帶動。

基于以上分析,在學法上,引導學生采用自主探索與互相協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研究,并最終學會學習。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設置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理解眾數和中位數的含義,會正確計算眾數和中位數。

能力目標:進一步發展學生類比、歸納、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讓學生接觸并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各種真實的,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和適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在合作學習中,學會交流,相互評價,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四、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從發展學生認識問題、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角度考慮,準備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討論發觀法:即課堂上,教師或學生提出適當的數學問題,通過學生與學生(或教師)之間相互討論,相互學習,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發現概念的產生過程,思想方法的概括過程從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認知結構。

具體說本節課由五個基本環節組成: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合作交流,探索問題--理性概括,構建新知――實踐應用,鼓勵創新――歸納小結,反思提高。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創設情境(用多媒體課件演示)

某小廠欲招工人一名,小張應征而來,經理告訴他:“我們這里報酬不錯,平均工資水平是每周300元,初中數學教案《數學教案-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第二課時)]》。”小張工作幾天后,找到經理說:“你騙我,多數工人的工資水平沒有超過每周200元,”這時,工會主席過來說:“小張,經理說得沒錯,其實我們廠有一半人達到或超過中等工資水平即每周250元,不止每周200元的!不信,看看這張工資表。”看后,小張感慨:“難道是我錯了?”

(2)問題: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平均數真能客觀反映工人的真實工資水平嗎?

基于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問題情境,更誘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引發學生提出問題:究竟什么數據能反映工人的真實工資水平?

2、合作交流,探索問題

在導出以上問題后,分三人小組開小型辯論會(三人分別充當經理、小張、工會主席三個角色展開辯論)。各小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實工資水平的數據全班交流。

學生會用人數最多的工種的工資200元或中等水平工資250元來回答,從而引出:今天要學習的內容----眾數和中位數。

通過學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發現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角色,認識到研究數據的必要性。

3、理性概括,構建新知

(!)啟發建構

在上述數據中象“200”這樣的數我們就叫做這組數據的眾數,象“250”這樣的數我們就叫做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它們與其它幾個數相比是不同的,有何不同?我們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它們嗎?在學生描述的基礎上為加深印象,教師可適時補充說明:“眾數”中“眾”即多,也就是某個數據在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而“中位數”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間,即某個數據在按照大小順序排列的一組數據中,位置處于最中間。形象語言的描述更易新知的構建。

(2)完善建構

練習:

①在一次英語考試中,11名同學得分如下:80701006080709050807090請指出這次英語考試中,11名同學得分的中位數和眾數。

②10名工人某天生產同一零件,生產的件數是:131510141917161412

你能說出這一天10名工人所生產零件數的眾數和中位數嗎?

學生獨立思考后討論回答。

結合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對練習追問:a、能說出123456的眾數嗎?b、如何求一組數據的中位數?c、在一組數據中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會都是同一個數嗎?d、實話實說,對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知道多少?談談它們的區別和共同特點、

歸納探索結果:

眾數、中位數都是用來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眾數是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數據;一組數據中的眾數可能不止一個,也可能沒有。中位數是指:將一組數據按大小依次排列,處在最中間位置的一個數據(或最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一組數據中的中位數是惟一的。

這一環節,由淺入深設置問題鏈,使學生思維分層遞進,目的是突出本節重點;通過追問層層引導,又把學生的探索逐步引向最近發展區,啟發學生運用類比、歸納、猜想等思維方法探究問題,揭示概念的實質,不斷完善新的知識結構。同時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現的快樂,繼而轉化為進一步探索的內驅力。

4、實踐應用,鼓勵創新

請你當廠長

某鞋廠生產銷售了一批女鞋30雙,其中各種尺碼的銷售量如下表所示: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了解復式統計表的格式,能正確地填寫表格,并對表中數據進行合理分析。

過程目標:經歷統計的全過程,體會復式統計表的產生及其優越性,增強統計的意識和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統計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它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數學學習興趣。

學情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二年級已經學習了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了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生已經對統計表的結構填寫方法、對表內數據的分析有了一定的基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對多張單式統計表進行合并,繪制出復式統計表。

教學重點:

認識復式統計表的結構,學會填寫復式統計表,并能對統計表作簡單分析。

突破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掌握簡單的數據分析的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形成統計觀念。學會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突破方法: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真正投入到統計的全過程中去。

教學過程:

一、創境導入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師:孩子們,學數學有用嗎?在哪兒有用?

生自由回答: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2.師:孩子們,最近課間活動時,我們班總喜歡鬧矛盾,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我在想,這是怎么回事呢?為什么在課間活動時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為此我下了功夫,做了調查,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照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活動照片:

師:這是我拍的一些你們課間活動的照片。孩子們在干什么呢?

生觀察照片說說是些什么活動?

師:現在給你1分鐘思考:你最常做的是哪一項課外活動?

2.出示4張單式統計表。

師:有答案了吧,現在我想又快又清楚地知道我們班同學最經常做的哪項活動,該采取什么方式進行調查呢?

生:全班舉手表決。

2、收集整理數據,填寫統計表。

3、解讀分析,制造沖突

搶答游戲:

(1)課間看書的男生多還是閑逛的男生多?

(2)看書的女生多還是跳繩的男生多?

(3)閑逛的男生多還是閑逛的女生多?

(4)課間男生最喜歡干什么?女生呢?

制造沖突:在剛才的搶答游戲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找條件很麻煩,

師:那怎樣解決?

生:合并成一張表

3.動手操作,解疑合探

小組合作完成,比比哪組最快。

學生展示合并過程,讓學生說清楚為什么可以這樣合并?(重復的地方去掉,更簡潔)

師:孩子們,你們真了不起,創造了這樣一個4合1的統計表,我們給他取一個名字叫復式統計表,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師板書:復式統計表

師:為什么取這樣的名字?

師小結板書:它把多張單式統計表合并復式統計表。

4、認識表頭

師:我們來看看這個新朋友,你覺得哪里不合理,你想怎樣改呢?

生說。引出表頭。

請學生大聲地介紹一遍表頭。

5、變式表格

師:現在我把這個復式統計表變個樣,你們還能看得懂嗎?誰來說說它的組成。看來,他真的懂了,現在你們能這個表格填完整嗎?

生說,再填數據。

6、感受優勢

師:現在我們再來回答剛才的問題:

(1)課間看書的男生多還是閑逛的男生多?

(2)看書的女生多還是跳繩的男生多?

(3)閑逛的男生多還是閑逛的女生多?

(4)課間男生最喜歡干什么?女生呢?

生再搶答,從而體會復式統計表的優勢。

師:這樣觀察起來確實更方便了吧。這就是咱們復式統計表的優點。

7、分析數據

現在我們就來解決課前提出來的問題:為什么我們班課間會鬧矛盾?

你們能讀出這些數據背后的信息?

生:少拍球,會有危險。少閑逛,多看書。

師:看來用數據說話比老師說十遍、百遍更有用。這也是我們統計的最終目的。

三、生活中的復式統計表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你見過復式統計表嗎?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師展示:生活中的復式統計表如課程表、比賽、成績

四、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金牌統計表

師:孩子們,這張復式統計表完整了嗎?

[根據回答依次出示:國家屆數]

找數據及數據的意義

請問28表示什么意思?[點擊課件圈出28]

請問23表示什么意思?[點擊課件圈出23]

(3)快速搶答

A、[課件出示]中國獲得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多。

B、[課件出示]俄羅斯獲得的金牌一屆比一屆少。

C、[課件出示]每屆都是美國獲得的金牌最多。

(4)增加行與列

五、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學得開心嗎?有收獲嗎?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篇10

[教材簡析]

教材通過一些場景,如碼頭的貨物、貨場上的集裝箱,鐵路運輸線上的貨車等等,導人新課,讓學生感知這些都是比較重的或大宗的貨物,了解計量這些貨物有多重,通常都是用噸作單位,感受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從而引出噸與千克的進率。接著又以一個小學生體重是25千克,推算出40個這樣的小學生重1000千克,即1噸。這里所出現的大米、學生等,都是學生熟悉的,有助于學生在已經掌握單位千克的基礎上,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問:小朋友們,你們能猜一猜數學老師的體重嗎?

①請幾名學生猜一猜;

②讓猜的學生說說老師的體重為什么用千克作單位而不用克呢?

2.課件展示場景:碼頭的貨物、貨場上的集裝箱、鐵路運輸線上的貨車車廂。

①學生觀看場景圖,師說明這些圖中堆放或者運輸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

②提問:如果我們現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單位來表示這些物件的重量,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用時方便嗎?

3.揭示課題:

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單位來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來比較麻煩。因此,計量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噸”作單位,可以用符號“t”表示。

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猜老師的體重,喚起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回憶,接著通過觀看場景圖,初步感知在計量比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時,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單位,從而引出噸這個單位。

二、參與實踐,充分體驗

1.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25千克

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請一位力氣小的同學來搬,如搬不動,再請一位力氣大的學生來搬。

(2)感知50千克

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還請上面力氣大的同學來搬,如搬不動,再請一位學生來幫忙搬。

(3)感知100千克

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讓班級幾位力氣的學生一起來試試,看能否搬動,搬完后,讓學生談談搬米袋的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輕到重,逐步強化學生對100千克重的感知,為下一步建立1噸重的表象鋪設合適的臺階。

2.直觀感知1噸的實際重量

(1)談話:剛才同學們在搬100千克米袋時,感覺很重,那么2袋這樣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課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圖)

(2)學生按老師所說的大米袋數說出相應的千克數。

(3)小結: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lt=1000kg。

(4)讓學生根據:1噸=1000千克

說出3噸=()千克,8噸=()千克,5000千克=()噸,7000千克=()噸。

(5)假如我們班學生的平均體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們班多少位同學才有大約1噸?

學生動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得出40位同學大約有1噸。

[設計意圖]用10袋大米,40個學生的體重,讓學生體會1噸重的概念,學生看得見,模得著,有助于學生在學過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初步建立1噸重的概念。

3.結合實際,加深對噸的認識(多媒體結合演示)

(1)讀一讀:

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噸

每頭牛重500千克,2頭牛重是1噸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噸

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噸

(2)算一算:

1桶水大約10千克,()桶水重1000千克

2塊磚重5千克,200塊磚重是()千克,()塊磚重是1噸

(3)想一想:

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噸這個單位?

學生舉例說明重大約1噸的物體。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讀一讀、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動,豐富學生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對1噸觀念的建立。

三、鞏固練習,加深認識

1.填一填:

一只河馬重3()

一只羊重大約45()

一個蘋果重200()

一輛卡車的載重量是4()

拖拉機能裝2000千克石子,也就是()噸

大象的重量約6000千克,也就是()噸

一條藍鯨重7噸,也就是()千克

一條鯊魚重約3噸,也就是()千克

2.算一算:

一臺起重機一次能吊起2t的貨物,照這樣計算,15次能吊起的貨物是多少噸?

3.試一試(多媒體):

出示一幅電梯照片,上面標記限重量是1t,13個成人

(1)如果是我們三年級的小學生去乘的話,每次可以乘坐幾個?

(2)如果是我們學校83位老師都要乘電梯,至少要乘幾次?

[設計意圖]讓學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學生充分認識噸這個質量單位,通過讓學生解決乘電梯問題,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噸的認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四、小結評價,回歸生活

1.說說這節課你學得怎么樣,有哪些收獲。

2.課外實踐:星期天在家長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調查一下,有哪些貨物是用噸作單位的,有哪些貨物是用千克作單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單位,估計一下多少件這

樣的貨物的重量是1噸,作好記錄。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知識,體驗成功的樂趣。教學活動由課內向課外拓展,通過調查、收集、處理信息,進一步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篇11

教學目的:

(一)、結合實際認識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二)、在探究活動喝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初步認識小數

(三)、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認識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二)、教學難點:小數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購物情境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去購物好嗎?

生:好。

師:但這次購物有點特殊,是在教室里面,大家看這是什么?(出示幻燈片)。

生:鉛筆。

師:多少錢一支?(出示幻燈片)

生:5角。

(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師:那大家還想買些什么文具呢?

生:(學生自由回答)。

師:好,大家想買的東西很多,那我們來看一下鋼筆的價格是多少?

生:8元。

師:尺子呢?

生:1元零6分。

師:筆記本呢?

生:3元5角。

(教室據學生回答完畢,再出示幻燈片,并板書)。

師:大家想一下,可以小組討論,老師寫在黑板上的價格還有其它寫法嗎?(學生自由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教師進行教學)

師:我們可以把這些價格用元表示出來,大家仔細看好了,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

(老師出示幻燈片)

生:出現了小數。

師: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元、角、分與小數(教師板書)。

(二)、新課

1、初步認識小數

(1)、認識小數的各部分

師:大家觀察一下,今天我們學的書與平時學的有什么不同?

生:出現了小數。

師:很細心,像0。50、1。06、3。50的數我們就稱為小數,來,大家跟老師念一遍,像0。50、1。06、3。50的數我們就稱為小數,讀兩遍。

生:齊讀)“像0。50、1。06、3。50的數我們就稱為小數。

師:那下面大家看一下屏幕上哪些都是小數,哪些數是整數(出示幻燈片)。

師:小數是哪些?

生:1。50、2.70、16.85、9。99。

師:那整數呢?

生:1、5、3、20。

師:回答得很好,小數與整數有什么不同?

生:出現了小圓點。

師:我們稱小圓點為小數點,小數前面的數我們稱為整數,小數后面的數我們稱為小數部分。

師:下面大家分小組認識小數的各部分,由小組自己選擇一個小數來進行認識。一分鐘后由小組派代表說出你們的討論結果。

師:大家討論好了嗎?

生:討論好了。

師:那哪個小組先來?看看哪個組表現得。

生:(依次點名或學生自愿說,老師作適當點評,也可請學生自評或他評)。

師:看來大家認真預習了,你們表現得很好,下面由老師出題,大家自由回答,比一比,哪組回答的又快又準。

師:準備好了嗎?老師姚開始了(出示幻燈片)。生:3。55。

師:它是小數嗎?

生:是。

師:它的整數部分是?

生:3。

師:小數部分呢?

生:55。

(2)、小數的讀法

師:這些小數你們會讀嗎?

生:會(由實際情況定)

師:那大家一起來讀一讀。(指著黑板)

生:0。5元、1。06元、3。05元。

師:我們回憶一下,小數怎么讀?

生:從整數部分開始讀,遇到小數點讀點,最后讀小數部位。

師:大家認為他說得對嗎?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作總結。

認識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意義

師:現在大家打開教科書,翻到第2頁。

師:圖畫上沒支鉛筆多少錢?

生:0。5元。

師:鋼筆呢?

生:8元。

師:尺子呢?

生:1。06元。

師:筆記本?

生:3。50元。

師:水彩筆?

生:16.85元。

1認識一位小數的實際意義

師;每支鉛筆0。50元,誰知道0。50元是多少錢?

生:5角。

師:幾個一角是1元?

生:十個。

師:那就是說5角師一元的幾分之幾?

生:十分之五。

師:我們以元為單位用小數可以表示成什么?

生:0。5元。

1認識兩位小數的含義

師;那么每把尺子師1。06元,它是多少錢?

生:一元零6分。

師:幾個一分十一角?

生:十個。

師:幾個一角是一元?

生:十個。

師:幾個一分是一元?

生:一百個。

師:那大家想一想6分是一元的幾分之幾呢?

生:一百分之六。

師:邏輯思維能力很強,如果我們以元為單位用小數可以怎么表示?

生:1。06元。

師:下面請大家做一下課本上第二頁的習題,還是同學們已經提前做好了?

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

師:哪個同學愿意回答第二幅圖,它表示的師幾元幾角幾分?

生:十二元五角零分。

師:用以元為單位用小數表示呢?

生:12.50元。

師:大家想一想,5后面的0可以省略嗎?

生:可以。

師:為什么?

生:因為0表示的師沒有的意思,在末尾可以省略。

師:如果老師不小心把0和5的位置互換了,即寫成了12.05元,0還可以省略嗎?

生:不可以,因為0代表的是角,5代表的是分,分比角小,如果省略了0,就成了12.5元了,與12.05元不同。

師;大家認為他回答的對嗎?還有其它的補充嗎?

(根據同學們的回答,老師靈活進行)。

師:根據同學們的回答,誰來總結一下末尾師0的小數的情況?

生;如果末尾師0,可以省略不寫。

師:還有補充的嗎?

生:還應該加上小數二字,因為若是整數則末尾的0肯定要寫,不能省略。

師:那把這兩位小朋友的話綜合起來,我們應該怎么說呢?大家小組討論一下,互相交流一下各自意見,待會自愿起來說。

生:(討論后)對于整數來說,末尾的0不可以省略,還有補充嗎?生:不論是小數還是整數,中間的0都不可以省略。

師:小朋友們考慮得很全面,下面我們接著第三幅圖,哪個小組來提問?(學生舉手)。

生1:圖中表示的是幾元幾角幾分?

生2:2元0角4分。

生1:以元為單位用小數表示呢?

生2:2.04元。

生1:中間的0可以省略嗎?

生2:不可以。

(老師作必要的提示,幫助學生順利完成提問)。

(三)、做游戲

(提前讓學生剪下附頁中的圖)。

游戲規則:由每小組派出兩名代表,一名隨意抽出卡片,另一名回答卡片代表的師多少錢,其它小組成員做好相應記錄,回答得是否正確,最后看哪個小組回答得最多最準確,每個小組兩分鐘。

(四)、總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

生:元、角、分與小數

師:小數的讀法是?

先從整數部分讀起,小圓點讀作點,最后讀小數部分。

師:那遇到末尾有零的小數呢?生:不用讀。師:在讀小數部分時,我們應接順序來,不能跳讀,中間有0的一定要讀。

(五)、作業

1、完成課本第三頁中的練一練的第一小題。

2、在日常生活中,超市里有許多價格牌,請適當摘抄五個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價格牌,讀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計

元、角、分與小數

1、鉛筆:5角→0。5元,讀作零點五元。

2、鋼筆:8元→8。00元,讀作八點零零元。

3、尺子:1元6角→1。06元,讀作一點六零元。

4、筆記本:3元5角→3。50元,讀作三點五元。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篇12

教學目標:通過動手操作、交流、討論等數學活動,經歷認識簡單分數的過程;初步認識分數,了解幾分之幾表示的意義,認識分母、分子和分數線;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圓片涂色筆練習卡片模型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設計意圖教學預設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份禮物,你們看這是什么?(圓餅)如果把這個餅分給2個同學,可以怎么分?

2、師∶(結合學生回答,課件出示105頁(1)的兩個圖)哪種是平均分,哪種不是平均分?

3、師∶把一個圓平均分成2份,誰來指指哪部分表示這個圓的二分之一?

二、探究思考,構建新知。

1、師∶現在拿出你的圓片來平均分成3份,涂其中的1份,用分數怎樣表示?

(生答,出示課件105頁的圖。)

2、師:昨天的知識掌握不錯,涂2份用分數怎樣表示呢?自己試著涂一涂,寫一寫!

3、(大部分學生涂完后)投影展示學生的結果,并找幾生說說為什么這樣涂。

(課件出示105頁的圖)

4、師:同學們學得很認真,現在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分別涂其中的1份、2份和3份,你能用分數表示出來嗎?看看誰最聰明。(學生自己涂色并用分數表示出來)

(投影展示結果,出示課件105頁(3)的三個圖。)

5、(課件出示)“議一議”:里面有幾個?里面有幾個?

在中,4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

從學生熟悉的分東西入手,強化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

一切發明創造都源于猜想,讓學生從

中猜想出2份是,培養知識的遷移能力。

在充分相信學生的基礎上,鼓勵生自己動手,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既培養其合作意識,又讓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認識分子、分母表示的意義。

放手讓學生寫分數,說名稱和意義,深刻認識分母、分子表示的意義,也體現學生的個性化。

學生可能有兩種分法:一種是“平均分”,一種不是“平均分”。

生可能會指出涂色部分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教師可用模型進行演示,認識1份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

涂2份用分數怎樣表示呢?如果一些學生有困難,可以降低難度,問:“想想怎樣表示呢?

(1)小組中交流。(2)全班交流。

7、師:像這樣的數,都叫做分數。(邊說邊板書)

在中,3是分子,4是分母,中間的橫線是分數線。(邊說邊板書)

8、(課件出示)106頁“試一試”。

三、實踐應用,深化新知。

1、涂色游戲。

在卡片上任意涂色,并用適當的分數表示涂色部分。

獨立涂色,展示交流。

2、

(1)說分數,提問題。(課件出示“練一練”)

(2)找生活中的分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可以用分數來表示,你能從教室里找出用分數來表示的嗎?

3、資料:“知識窗”——分數發展史。

四、總結質疑。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涂色游戲改變了給定一個分數按要求涂色的練習形式,可以涂幾分之一,又可以涂幾分之幾,有自主選擇的空間。

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

“知識窗”與談收獲、體會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實現情感目標。

學生可能會寫出如:、這樣的數來,有可能是對分子、分母表示的意義不明白。師先肯定學生寫的,再重點說說你知道分子、分母表示什么意義嗎?如果涂色夠不夠呢?鼓勵生再寫出類似本課所學的分數。如還有困難,可讓其用圓片動手剪一剪,畫一畫。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篇13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節課《小樹有多少棵》。P2—P3

一、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體驗算法多樣化。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結合具體情況,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二、教材分析

這是在學生上學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基礎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教材創設“三捆小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索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與過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體現了數學化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的課標精神,更加關注了學生的知識背景及個性差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產生不同的計算方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體驗算法的多樣化,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構思。

三、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屬于市一級學校,因此教學條件較優越,具有多媒體教室、掛圖、學具等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三年級的學生非常熟悉和喜愛新教材,新教材圖文并茂,加上學生愛說,敢說,愛做,敢做并且喜歡與同伴合作交流,使學生學習數學始終處于一種樂于探索,積極主動的狀態,學生在計算主面能夠選擇自己喜愛的方法。

四、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教學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植樹造林對人類的好處嗎?每年我們學校都要植樹,那么今天我們來看一看,等待我們種的小樹有哪些數學知識。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所熟悉的植樹這一生活情境,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同時對學生滲透環保教育。)

2、出示主題圖

觀察圖后和同座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明確一共有幾捆小樹?每捆有幾棵?)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設計意圖: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設計這樣的環節,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已經到了三年級了,已具備解讀情境中所隱含意思的能力,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學會從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的方法,這也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策略。)

(二)探索口算方法

1、學生獨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組交流。

學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學生嘗試計算。讓學生結合“小樹一共有多少棵”這個情境,在小組內說一說,自己列出的算式含義,再說說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教師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探索多種算法和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

2、全班交流

小組代表發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樹,學生得出計算方法:

①20×3就是3個20相加:20+20+20=60

②因為2×3=6,因此20×3=60

③可以把20看成10×2,這樣20×3可以變成10×6=60

對于學生的計算方法,只要正確,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

(設計意圖:全班交流為了體現學生的算法多樣化,使學生更加方便比較和選擇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

3、解決問題:4捆一共有多棵?5捆呢?

請同學們先試著解決。然后小組內交流,全班匯報。

(設計意圖:通過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拓展練習:

3×25×46×7

30×250×46×70

300×2500×46×700

學生獨立計算,反饋計算結果。

師:上面這組算式,橫行豎列有哪些規律?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只要學生說的合理,教師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發現數學規律的能力。)

5、引導學生說說怎樣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

6、數學游戲:

教師事先準備好卡片,以同桌為單位開展游戲活動。

游戲規則:一位學生取一位數,另一位學生取整十或整百數,然后兩個學生都計算這兩個數相乘的結果,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

(設計意圖:創設游戲環節,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獨立性。)

五、板書設計

小樹有多少棵

20×3=60(棵)

20+20+20=602×3=6

20×3=60

六、教學反思:

重視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本節課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探索多種算法和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而不是強求統一的語言進行操練,使學生在一種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

由于本節課是新學期的第一節課,因此,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我比較注重計算方法的訓練,而忽略了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也沒有創設這方面的練習題,我想下節數學課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方面應當適當加強,以更好的讓學生學數學,用數學。

七、案例點評

本節課教師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學生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

生活中的實際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小樹有多少棵”這一場景教學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學校或社區每年都進行植樹活動,可以說每個學生都親自經歷過。在本節課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通過植樹這一生活場景,使學生在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氛圍中學習,同時又不失時機地進行環保教育。

重視算法的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本案例中得到體現。本案例教師能夠利用教材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探索多種算法和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通過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教師能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而不是強求統一的語言進行訓練。最后,教師通過生動活潑的數學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整十、整百或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篇14

年、月、日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6——49頁上的內容。

教學目的:

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的知識,記住各月及平年、閏年的天數,能初步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促進思維的發展。

教學重點:

時間單位年、月、日計時法。

教學難點:

計算一年內有多少日。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口答:2小時=()分60秒=()分60分=()小時

二、新授。

1、課題:認識年、月、日。

提問引入:我們以前學過了一些時間單位,如小時、分、秒,誰知道還有哪些時間單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書課題。

問:誰知道一年有幾個月?

2、認識年歷。

師生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年歷。

教學生學會看年歷,并且指導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一邊回答問題:一年有幾個月?

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嗎?各有幾天?

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別找出:兒童節、元旦、國慶節、教師節、勞動節、婦女節的月、日,說出今年這些節日是星期幾。

用鉛筆在今年的年歷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幾月幾日,說出那天是星期幾。

3、認識平年和閏年。

問: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嗎?(出示幾張不同年份的年歷)

使學生明確: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閏年。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83頁有關平年、閏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確定閏年的方法:教師講解:經過科學家的測定,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大約是355天6小時。用公歷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閏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閏年。

強調:通常每4年中有一個閏年。公歷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閏年?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篇15

編者按:

北師大教材為準備暑期(上冊)教材培訓,需要幾節案例。6月15日,在青年教師連續作了二節《可能性》的試課以后,老師們普遍感受第五冊教材內容太樸實、平淡、傳統,無創新點,學生興趣不高。對青年教師怎樣來引領呢?劉校長決定以身試教,上了一節“兩位數(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小樹有多少棵》(這是老師們選后剩下的內容,三年級上學期第一課時,因為提前試驗,只能用二年級的學生試教三年級上冊的內容)。

同學們的乘法口訣掌握的怎么樣呢?現在來考考大家。我說上句你們答下句:四八(生答:三十二),七八(五十六)、六九……

不錯。好,上課。

生:老師好。

同學們好,請坐下。

【聽說校長要到班上課,學生自然心存期待,精神飽滿。加之已不是第一次在本班上課,所以不必過多的營造氣氛便直入主題了。】

這是六年級的大姐姐為我們畫的三捆小樹。(邊說邊將圖片掛在黑板上)

生:老師,這不像小樹?(有一個學生發言)

是呀!我也覺得不是很像小樹。不過,我們把它當作小樹就可以了。

【對于一些干擾信息,劉老師立刻做出了必要的反映,避免了對學生注意力和思維的負面影響。】

每捆20棵。(板書20棵)你們想到了什么?

生:一共有60棵。

生:有三捆小樹,每捆20棵,一共有60棵。

同意嗎?

生:同意。

都說有60棵,但是60是怎樣算出來的呢?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寫得快的同學我們請他寫到黑板上。

一分多鐘后,陸續有幾個孩子上臺寫了自己的算法:3×20=60,20+20+20=60,4×5+4×5+4×5=60,2×3×10=60。

現在請這幾位同學說說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學請認真聽,同意的就點點頭,不同意的話可以向他們提問。你們誰先來?

生:(有一個孩子主動出來站在講臺前)我是用3×20就等于60。

有要提問的嗎?(學生沒有反映,顯然對劉老師這種暢所欲言的方式還不太適應,一雙雙迷茫的眼神回望著老師。于是老師不得不讓發言的孩子再敘述一遍,這時,有三五個孩子舉手了。)

生:你沒有講出3表示什么,20表示什么。

生:3表示有3捆,20表示每捆有20棵。3捆有多少棵是3個20。3×20不好算,就先算3×2。因為3×2=6,所以……(比較長的停頓)3×20后面要加一個0,就等于60。(邊講邊用手指示)

剛才他用了一個“因為……所以……”來說明,有誰聽明白了?(有好多的孩子舉手)好,你來復述一遍吧。

【借用孩子的語言巧妙地將關鍵點加以強化,而不是靠教師的簡單說教來重復。既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啟發。他們直接或間接地得到一種信任感,這種感受將迅速慫恿他們主動地思考問題,挑戰可能的一切……】

(剛才的小男孩又復述了一遍,老師相機板書“2×3=6”。其他同學沒有異議,于是第二個學生講解。)

生:(用手指著20+20+20=60)因為每捆20棵,有3捆就是20加20加20等于60棵。

生:你是對的,但是這樣太麻煩了。(剛說完一個孩子就馬上主動站起來發言)

生:這和前面的差不多,一個是乘法,一個是加法,乘法的還要

簡便一些。如果有10捆小樹你就用10個20加起來嗎?(其他同學也紛紛表示贊同)

(老師俯下身對著講解的孩子)你應該說什么?(那孩子立刻顯得尷尬、局促起來,不知如何是好。)

你的對嗎?

生:當然對啦!(非常小聲)但是我的太麻煩了,沒有這個簡單(指著乘法算式)。

是呀,當然是對的啦(邊說邊畫了一個紅勾)!只是不簡便。好,快感謝大家對你的幫助。

【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于是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就尤其重要。】

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向全班同學鞠躬敬禮(以前沒有這種意識,反復作了三次才成功)后很體面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臉上不乏光彩。

生:我是用4×5+4×5+4×5也等于60。

生:你還麻煩些了,你還把20分成了4×5……(口欲言而未能,思路不清晰,問題抓不住要害。)

有誰明白他的問話了?(沒有同學呼應)

生:我來問,請問你的4和5是怎么來的?

生:四五二十,就是4×5等于20……(說著說著,明顯的底氣不足了)

生:(又一個孩子站起來,理直氣壯的)請問你的4表示什么,5又表示什么?這幾個數字各代表什么意義?

被問的小孩看了看黑板,又用手指了指算式,想要說什么,卻沒有說出口。于是抓抓腦袋,看了看老師。

孩子,說吧,怎么想就怎么說。

學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閉嘴無言。

哎,這個同學真會問,問得他不知怎么回答了。題目中并沒有4和5,解題要根據題意來,要有根據,不能想這樣湊數。你應該怎么辦?孩子吐出了舌頭,在老師的提醒下馬上彎腰(模仿上一位同學的樣子)給同學們敬禮回座位了。

生:我的是2×3×10=60。

生:2和10是哪里來的?2表示什么?10又表示什么?

生:因為20×3不好算,所以先算2×3等于6。

生:那你不是和(第一種)一樣嗎?

生:哦!(吐了吐舌頭,馬上敬禮回座位了。)

【老師已經退出了課堂教學的主宰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的高度投入和積極思索,是學生的自主交流和表達。學生在相互的對話、交流、質疑、碰撞中思辨和構建新知,他們獲得了一種迅速成長的力量,在課堂上他們不是“小孩子”,他們頭腦中的許多都在膨脹,他們在這個“莫名其妙”的力量的作用下,不知不覺地大膽起來、腳步邁向了最前沿,最終他們占領了課堂的主陣地,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

我們來瞧瞧,剛才……(突然冒出了一個聲音打斷了老師的話)

生:老師,我這么做對不對?6×10=60。

還沒等老師發話,一個小男孩馬上站了起來。

生:嗨!你這不就是2×3×10嗎?和第一種一樣。

【正是有了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作基礎,學生才敢于、善于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不同的看法,才能在“不自覺”中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活生生的他們展現著“活生生的課堂”和“富有生機的個性”。】

我們來看看,這些方法可以歸納為幾種方法……

……

同學們,剛才我們把這些方法歸納為三種,你最喜歡哪一種呢?如果要你來解答的話,你覺得哪一種最簡便,別人看起來最清楚?

停頓一會兒后,孩子們都有了自己的選擇,紛紛、舉起了手?

好,請用手勢表示出你選擇的方法。(學生用手指的根數表示第幾種方法?

各種的都有,行,現在就用你喜歡的方法來試一試。(把例題中的3捆換成了4捆,求4捆小樹有多少棵。約10秒鐘后學生陸續舉手。)

生:我是用20+20+20+20=80。(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

生:4×20=80。

生:4×2×10=80。

生:3×20+20=80。

學生經過分析討論將上述四種方法歸納為三種,加法、乘法和根據例題得到的算法(3×20+20=80)。

老師接著統計各種方法的人數,結果是用第二種方法(乘法)的最多。接著就組織學生說選擇乘法的理由。

生:因為它簡便。

生:乘法最清楚和簡便,別人一眼就能明白。

【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算法,是算法多樣化的實質,體現了“用不同的方法學習數學”的思想。更為重要的是,在引導學生自己介紹自己選擇的方法及理由的同時,促使學生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自主優化自己的算法。】

按照課前準備的應該是教材中的三組(2×3,2×30,2×300;……)同類型的練習題。但是教師此時沒有用了。而是即興出了幾道題,讓學生解答。

3×5得多少?

生:十五。(師相機板書)

3×50呢?

生:一百五十。

生:老師,那3×500呢?對呀,得多少?

一千五百。

生:3×5000呢?

生:十五千。

生:一萬五千。

究竟是多少?下課后問問聽課的老師吧。我們繼續,來一個大數,90×5。(四百五十)

7×800(等于五千六百)。

600×8(四千八百)。

【在比較選擇算法后,來一道練習很有必要。但是這里的練習沒有用預設的書中的(因為預設的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簡單),而是根據教學的實情靈活選擇的,是隨機生成的。適時根據教學進程、課堂情況和學生需求而調整預設是教師高超教學技藝的表征。】

很好,你們剛才挺棒的。這是什么?(一盒草莓)

看見這盒草莓,你想說什么?

生:一個盒子里有40個草莓。

把你知道的用算式表達出來。

約一分鐘以后:

生:我知道一個盒子里有40個草莓,40×1=40。

生:我知道了兩個盒子里有80個草莓,40×2=80……

生:8盒有320個,40×8=320。

……

生:我知道了100個盒子里有4000個草莓,40×100=4000。

老師明顯的一愣,然后將這個算式慎重的寫在了黑板上。然后問同學們,對不對?

生:對。

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同意,大多數人卻眉頭緊鎖。老師沒有表態。教室里頓時安靜下來。時間長達近半分鐘后孩子們舉起了手。

【此時的停頓是相當難得和可貴的。半分鐘的時間,異常的安靜。對于40分鐘的課堂來說,半分鐘是十分寶貴的,安靜的半分鐘也是相當漫長的。但是,劉老師等了,等的不急不躁,等的心安理得,等的難能可貴。數學課堂除了激烈的活動交流,我們期待多一些類似的思維的寧靜思考和高度集聚。】

生:(跑到講臺前)就是這上面有幾個零就寫幾個零(邊用手指著算式的前半部分),前面有三個零,后面就應該有三個零,1×4等于4,在4的后面加三個零就是四千(邊在黑板上寫下4000)。

嗯,你有絕招。(隨即轉向全班同學)大家懂了嗎?

生:我這樣想,4個100是400,再在400后面再加一個0就是4000。

哦,你幫他做了解釋,講了道理。

生:10個100是1000,20個100是2000……40個100就是4000。

非常有道理。

生:先把100看成10,10個40是400,再在400后面加一個零就是4000。

……

隨后,要求學生聽算式寫得數:2×100,40×6,8×70,70×3,800×2,2000×4……集體矯正。

【原創的力量是巨大的。教育的價值在于鼓舞和喚醒。從這個片段中,我們看到了學生的潛力和能量。只要我們相信學生,“大膽的退出去”,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搭建一個學生表現的舞臺,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必將會有更多不可預約的精彩。】

評析:

1、“追尋常態下的好課。”——這是劉老師所一貫倡導的。“將常態的工作研究化、科研化。”“教師應該用一顆平常之心看待每一節課,即關注大的教學環節,更關注與學生對話過程中的細節,尊重學生的想法,在平常中尋找教育的不平常。”“努力研究常態下的好課,不一定要課上得多精彩,但一定要尊重學生、尊重差異,體驗平等民主,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交流、合作、探究。”

劉老師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這節課,沒有借助任何現代媒體,教具也就只是三幅學生畫的小樹。沒有精雕細刻的教學環節的設計,課堂隨著學情在不斷地變化生成。沒有刻意的表揚和鼓勵,有的只是非常客觀中肯的評價。沒有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情景創設,應用的是最常規的課前復習導入的方法……少了一些形式和喧鬧,多了對問題的探究和交流。一切是那么的常態,那么的樸實,一切顯得那么“隨意”,那么和諧,那么的真實。但是,這并沒有因此影響課堂效果,相反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卻是那么的專注和投入。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是那么的真實和鮮活。這與劉老師的“大家”的“內力”和“課堂魅力”是分不開的。

這種樸實和豐實的課堂,也應該是我們在平時的課堂上所追尋的。平時繁重的教學工作中,不可能每一節可都象評優課一樣精心的準備,去施教,更需要的是這種常態的課堂教學。但是要想在“常態”的課堂收到“不常態”的效果,對于教師而言,這是一個挑戰。需要長期的鉆研和積淀,增強自身的“內力”,這也就需要我們將“常態的工作研究化、科研化”。

2、“巧妙地把學生推向了前臺”。——這也是劉校長上一貫提倡的。“少一些預設,多一些生成。”這節課之前,劉校長是沒有很多的時間去準備的。只是從粗線條上大略的考慮了一下,請學生畫了兩幅圖片就走進了課堂。在課堂中,劉老師充分的相信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誰聽明白了復述一遍?”“有誰明白他的問話了?”“你覺得哪一種最簡便,別人看起來最清楚?”……這些語言都巧妙的把學生推向了課堂的前臺,智慧的把自己隱藏在了課堂的背后。劉老師對課堂的控制相對而言要少一些。更多的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去說,去想,去討論、去對話,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來探究和獲取新知。課堂上更多的是老師圍著學生的思維進行的扁平的課堂流程,引導學生交流對話。可以說,在解決一個個知識點時,是學生自己通過互相質疑與對話,從而互相啟發來突破的,甚至在交流的過程中產生了瞬間的精彩。

但把學生推向前臺,并不是弱化了老師的作用。與此相反的,此時老師的主導作用就顯得更為必要和重要了。劉老師在課堂中適時地站起來,“剛才他用了一個“因為……所以……”來說明,有誰聽明白了?““這些方法可以歸納為幾種方法……同學們,剛才我們把這些方法歸納為三種,你最喜歡哪一種呢?”不僅僅只是對課堂的控制,更多的則是引導,多從線形的教學流程上作了一些宏觀的引導。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將學生主體地位凸顯了出來。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個引導、組織、合作和參與者,淡化了“教”的角色。

3、關注隱性目標和人文關懷。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新課標三維目標中的一個新領域。如何達成這些目標?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如何落實到具體的每一節課堂的教學中?都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一個問題。課改初期,我們常常通過引人入勝的情景,活潑有趣的活動,夸張的表揚評價來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通過這些外在的方式讓學生確實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但是這種積極的情感是否完整豐富,是否堅實牢靠,是否持久沒有研究說明,這些隱性的目標到底是應該“外顯”還是應該“內隱”也是值得研究的。在這節課中,劉老師將這些隱性目標隱藏在了數學知識的背后,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傾聽、質疑和啟發,讓學生體會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和包容,體驗到平等、包容、和諧數學課堂的美妙,體驗到數學思考的魅力,體驗到參與的樂趣、創造的喜悅。

在課堂中,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間,讓每個學生能夠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彰顯了劉老師在樸實無華的背景中對學生的尊重。“不一定去追求每節課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課堂的每一分鐘里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責任、尊重和耐性。”(劉可欽語)“你的對嗎?”“是呀,當然是對的啦(邊說邊畫了一個紅勾)!只是不簡便。好,快感謝大家對你的幫助。”課堂充滿了對學生個體的充分關懷、愛護,教導。

思考:

“不一定去追求每節課的完美”。或許,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追求這種完美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好課。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教育觀念和價值取向,會有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看法。在對這節課的討論中,也有不同的聲音。有的老師認為,這節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理解算理,因此應該總結出幾條規律,比如,3×20=60,是因為3×2等于6,所以3乘以20是6個十等于60。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劉老師也試圖讓學生講解算理的時候用語言總結出來,但是作了努力后卻發現學生對這根本就不感興趣,學生能“意會”,但很難自己總結成程式化的語言。所以在學生用自己的理解方式理解了算理之后,劉老師沒有強求學生去按照“表示6個十”的方式理解。這是否不利于學生后續對筆算乘法和多位數乘法的學習和理解?有沒有其他的處理方式呢?我沒有辨別答案的能力,或許根本就沒有固定的答案。不同的觀點會有不同的看法,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算是為大家提供了一個討論的話題吧。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篇16

《小樹有多少棵》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的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在二年級已經學過表內乘法,這節內容并不難理解。

在教授時,我首先復習了幾道表內乘法題,然后復習了數的組成,為學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算理進行了鋪墊,我覺得花這幾分鐘的時間是值得的,學生在新授時,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個十,20×3表示2個十乘3,也就是6個十,是60”這一算理。

因為學生的積極反應,導致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學生列出算式“20×3”與“20+20+20”時,我沒有把握住這一時機,相機引導學生比較加法與乘法的關系,體會乘法的簡便性,從而概括出乘法的意義,即“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因此,在練習反饋這一環節中,我就吃了苦頭。個別學生由于沒有徹底理解乘法意義,出現了“30×4=70”這種錯誤,并且,在70×5=++++這個問題上,學生顯得很盲目。對于這個問題,只能在練習課上進行補充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教研時,莉群老師有一個很及時有效地方法,在解決三捆小樹一共有多少棵時,趁機引導學生“如果有8捆小樹呢?”讓學生體會到乘法的簡便,從而有了深入研究的興趣。

值得高興的是,課堂上學生的反應很積極,概括口算的方法也十分多樣,且簡潔易記。遮“0”補“0”的方法,計算起來,又對又快。整節課,教學目標有達到,算是欣慰。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篇17

教學內容:

認識角的名稱、大小,會折角、畫角。(課本第56 -58頁)

學習目標:

1、 通過操作,使學生經歷直觀認識叫的過程。

2、 知道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會用紙折或畫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長方形、三角形等圖形中找到角,激發學生對角的好奇心。

重、難點: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用直尺畫角。

2、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角 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教具: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學習過程:

一、板書課題

過渡語:同學們,今天這節課和往常有什么不一樣呢?我們一起來舉行一場有意義的比賽,有信心嗎?比賽的題目是:《角的認識》。

二、揭示目標

過渡語: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什么呢?請看:學習目標(小黑板出示),有信心完成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嗎?

三、自學指導

第一次先學

過渡語:下面,請大家打開課本翻到第56頁,我們請自學指導來引領我們達到目標。請看自學指導(課件出示:師讀)。

認真看課本56頁的例1,認真看圖、看文字。

1、先看第一部分,用2根小棒拼成的這四種圖形都是( )?

2、觀察例題2:觀察角,你發現角是由( )條邊和( )個頂點組成的。

3、說一說,所有的角的大小都是一樣的嗎?怎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4、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與什么沒有關系?

5、用一張紙,你能折出多少種角?你能指出他們的頂點和邊嗎?

6、觀察我們生活的周圍,那些物品上有角?

第二次先學

1、 打開課本第58頁例3,看圖、看文字,想一想,怎樣畫角?

2、 畫角時,先畫什么?再畫什么?

3、 你能畫出一個角嗎? 師:自學競賽開始,比誰看書認真,自學效果好。 (6分鐘后比誰能做對檢測題。 )

四、先學

1、看一看: 學生看書自學,教師巡視,確保每一名學生都在緊張的自學。

2、做一做: 過渡語:(5分鐘后)師問:“看完的請舉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果全部放下,下面老師就來檢測一下同學們的自學效果。請看檢測題:

(1)課件出示檢測題

(2)58頁第一題

3、教師巡視,關注后進生,了解學情,收集錯例,在頭腦中進行第二次備課。

五、后教

1、更正: 師:做完的請舉手?(全班都做完后),請大家一起觀察黑板上的學生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補充。

2、討論(議一議):

(1)、這些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你是怎樣判斷的?

3、評議板書和正確率。

4、同桌交換互改還要改例題中的題,有誤訂正,統計正確率及時表揚。

六、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七、當堂訓練(課件出示)

免費下載數學三年級教案篇18

教學中,我采用了歸納法,練習法,主要是考慮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本班學生學習能力相差較大,優者優,劣者劣,是很明顯的差別。像3×20這種題目的得數,他們不用考慮,就可以直接說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學生會不清楚,這是本班學生的學情。

課上,從導入開始,從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入,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高,(從購整捆的鉛筆導入),為本節新課“小樹有多少棵”作了鋪墊。當從主題圖中獲取數學信息并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高。在授新課的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分組交流等活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育心理學對“遷移”做了如下定義:“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知識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時所體現出的一種素質和能力,這也是我們培養學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曉茵等相對接受能力較不好的學生也能根據復習的內容順勢遷移到本課學習中。這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每捆20棵樹,3捆就要把3個20相加……”即20+20+20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樹合起來的總數……”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談論自己的想法。盡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給予肯定。當提出4捆小樹、5捆小樹時,孩子們也就明白該怎么樣做更好了。

要求學習的目標是學生形成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和方法,這是遷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須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練習中,有出現“3×230×2300×2”這類題目,再讓學生計算完觀察,然后發現問題。大部分學生只會說“積每一次多一個0”這樣的話,對于乘數和積之間的關系表達不那么順暢,但是在交流中發現孩子還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當乘數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時,積也跟著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在今后的學習中,我會更加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686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AGV叉车|无人叉车|AGV智能叉车|AGV搬运车-江西丹巴赫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 房在线-免费房产管理系统软件-二手房中介房屋房源管理系统软件 | 上海深蓝_缠绕机_缠膜机-上海深蓝机械装备有限公司 | COD分析仪|氨氮分析仪|总磷分析仪|总氮分析仪-圣湖Greatlake | 冷凝水循环试验箱-冷凝水试验箱-可编程高低温试验箱厂家-上海巨为(www.juweigroup.com) | 色谱柱-淋洗液罐-巴罗克试剂槽-巴氏吸管-5ml样品瓶-SBS液氮冻存管-上海希言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温州在线网| 丽陂特官网_手机信号屏蔽器_Wifi信号干扰器厂家_学校考场工厂会议室屏蔽仪 | 滑石粉,滑石粉厂家,超细滑石粉-莱州圣凯滑石有限公司 | 净化车间装修_合肥厂房无尘室设计_合肥工厂洁净工程装修公司-安徽盛世和居装饰 | 东莞爱加真空科技有限公司-进口真空镀膜机|真空镀膜设备|Polycold维修厂家 | 本安接线盒-本安电路用接线盒-本安分线盒-矿用电话接线盒-JHH生产厂家-宁波龙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耐破强度测试仪-纸箱破裂强度试验机-济南三泉中石单品站 | SMN-1/SMN-A ABB抽屉开关柜触头夹紧力检测仪-SMN-B/SMN-C-上海徐吉 | 沈阳楼承板_彩钢板_压型钢板厂家-辽宁中盛绿建钢品股份有限公司 轴承振动测量仪电箱-轴承测振动仪器-测试仪厂家-杭州居易电气 | 小程序开发公司_APP开发多少钱_软件开发定制_微信小程序制作_客户销售管理软件-济南小溪畅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展厅设计公司,展厅公司,展厅设计,展厅施工,展厅装修,企业展厅,展馆设计公司-深圳广州展厅设计公司 | 锤式粉碎机,医药粉碎机,锥式粉碎机-无锡市迪麦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山东聚盛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纳米防腐隔热彩铝板和纳米防腐隔热板以及钛锡板、PVDF氟膜板供应商 | 制丸机,小型中药制丸机,全自动制丸机价格-甘肃恒跃制药设备有限公司 | 步进_伺服_行星减速机,微型直流电机,大功率直流电机-淄博冠意传动机械 | 实验室pH计|电导率仪|溶解氧测定仪|离子浓度计|多参数水质分析仪|pH电极-上海般特仪器有限公司 | 防伪溯源|防窜货|微信二维码营销|兆信_行业内领先的防伪防窜货数字化营销解决方案供应商 | 二手电脑回收_二手打印机回收_二手复印机回_硒鼓墨盒回收-广州益美二手电脑回收公司 | 一氧化氮泄露报警器,二甲苯浓度超标报警器-郑州汇瑞埔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车间除尘设备,VOCs废气处理,工业涂装流水线,伸缩式喷漆房,自动喷砂房,沸石转轮浓缩吸附,机器人喷粉线-山东创杰智慧 | 棉柔巾代加工_洗脸巾oem_一次性毛巾_浴巾生产厂家-杭州禾壹卫品科技有限公司 | 定量包装秤,吨袋包装称,伸缩溜管,全自动包装秤,码垛机器人,无锡市邦尧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 广州物流公司_广州货运公司_广州回程车运输 - 万信物流 | 艺术漆十大品牌_艺术涂料加盟代理_蒙太奇艺术涂料厂家品牌|艺术漆|微水泥|硅藻泥|乳胶漆 | 房在线-免费房产管理系统软件-二手房中介房屋房源管理系统软件 | 工业洗衣机_工业洗涤设备_上海力净工业洗衣机厂家-洗涤设备首页 bkzzy在职研究生网 - 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咨询平台 | 广东佛电电器有限公司|防雷开关|故障电弧断路器|智能量测断路器 广东西屋电气有限公司-广东西屋电气有限公司 | 乐之康护 - 专业护工服务平台,提供医院陪护-居家照护-居家康复 | 螺旋压榨机-刮泥机-潜水搅拌机-电动泥斗-潜水推流器-南京格林兰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TPE塑胶原料-PPA|杜邦pom工程塑料、PPSU|PCTG材料、PC/PBT价格-悦诚塑胶 | PCB厂|线路板厂|深圳线路板厂|软硬结合板厂|电路板生产厂家|线路板|深圳电路板厂家|铝基板厂家|深联电路-专业生产PCB研发制造 | 新型游乐设备,360大摆锤游乐设备「诚信厂家」-山东方鑫游乐设备 新能源汽车电池软连接,铜铝复合膜柔性连接,电力母排-容发智能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 考试试题_试卷及答案_诗词单词成语 - 优易学 | 环氧乙烷灭菌器_压力蒸汽灭菌器_低温等离子过氧化氢灭菌器 _低温蒸汽甲醛灭菌器_清洗工作站_医用干燥柜_灭菌耗材-环氧乙烷灭菌器_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_低温等离子灭菌设备_河南省三强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 山东限矩型液力偶合器_液力耦合器易熔塞厂家-淄博市汇川源机械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