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三年級下冊良師教案
數學是審美的,那是學生的精神家園。數學是一面多棱鏡,折射著功利、科學、審美的繽紛色彩。每一篇三年級數學教案都是三年級數學教師的心血,你不妨與我們分享你的三年級數學教案。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數學三年級下冊良師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數學三年級下冊良師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號的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自主、熟練的計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計算式題.
2、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認真審題、仔細驗算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混合運算順序,能熟練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探索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
一、口算引入
1、計算:140×3+280 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運算?它們的運算順序是什么?
使學生明確:當只有加減或乘除法時,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當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減法。
學生練習,指名板演。
2、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混和運算。
板書:不帶括號的混和運算。
二、教學新課
1、學習例題。
媒體出示例題:一副中國象棋12元。一副圍棋15元。購買3副中國象棋和4副圍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1)請學生讀題,教師提問:你看出了哪些已知條件?你認為要想求出一共要付的錢數,應該先求出什么?你能列出綜合算式嗎?
學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那這樣列式應該先算什么?應該按怎樣的運算順序計算,才能先求出買3副中國象棋和4副圍棋用去的錢?
(2)學生分小組討論上述問題并匯報。
(3)師:在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中應該先算乘除,后算加減。學生在書上完成。
2、試一試:150+120÷6×5。
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指明說一說是怎樣計算的?
在計算120÷6×5,為什么應該先算120÷6,而不先算6×5呢?你們是按怎樣的運算順序計算的?
通過剛才兩道混合運算的解答,你能總結一下沒有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順序是怎樣的嗎? 使學生明確: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的混合式題里,應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乘除連在一起,或加減連在一起,要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1。
學生獨立完成,展示個別學生作業。
注意強調運算順序和書寫格式.要明確:在沒有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式題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減法。
2、說出運算順序,并口算出計算結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學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匯報思考過程和解題方法。
四、課堂小結
五、布置作業
“想想做做”6。
數學三年級下冊良師教案篇2
一、教材
(一)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71頁例1、例2。
(二)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聯系
“倍的認識”是第三冊第六單元“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的重要內容之一,教材從這里開始教學有關兩個數的倍數關系的應用題。例1、例2是首先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思維方法。教材以讓學生實際操作為基礎,聯系一個數里面包含幾個另一個數,使學生理解“倍”的概念。做到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內容安排是科學的,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兩個數量比較得到的。能說出和擺出一個數量是另一個數量的幾倍,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系。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推理、遷移的能力及有條理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善于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創新的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倍”的概念,能說出和擺出一個數量是另一個數量的幾倍。
難點:理解“倍”的概念與除法含義的聯系。
二、教法與學法
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主要采用電化教學、啟發談話、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通過動手擺小棒和圖片,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進而明白“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意義。
學法:
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問題情景,寓學于情
由于“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課的開始從比較梨和蘋果的個數開始,讓學生看圖說話比較兩數之間有比多比少的關系,引出要學習新課內容——倍數關系。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倍,建立倍的概念
通過3個梨和6個蘋果的比較,圈一圈,發現6個蘋果即為2個3,從而引出蘋果的個數是梨的2倍。接著再逐一減少梨的個數,讓學生說一說蘋果與梨的倍數關系,最后比較3次的變式提出:蘋果都是6個,為什么每次分的個數都不一樣呢?讓學生思考、討論,初步感受到蘋果是梨的幾倍,要以梨的個數為標準,蘋果有幾個這樣的幾份,就是梨的幾倍。
2、感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
在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畫一畫,讓學生感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再畫之前,讓學生思考:怎么畫才能一眼看出圓形是三角形的幾倍?再通過比較上面的兩題:○的個數都是△的2倍,為什么第一次畫4個,第二次畫8個?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得出:△的個數不同,也就是標準不一樣,所以它的幾倍也不一樣。同時也讓學生感知到求一個數的幾倍就是求幾個幾。
(三)練習提高
鞏固練習,是本節課學生消化知識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加深理解倍的概念的環節。我一共設計了四道練習,習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意圖打開學生的思路,更讓學生在分析、解決疑難時再一次明確幾個幾與幾倍的關系。同時設計時注重一題多用,希望能的發揮習題的作用。
第一題練習讓學生承接上面的畫一畫,自己編出一道倍數關系的圖,在編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到把誰當做一份,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倍。再通過展示作品,在說理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對倍的認識。
第二題練習設計為選擇題,讓學生在對與錯的辨析中,進一步明確倍的概念。
第三題練習為說一說,出示4個數字,讓學生選擇兩個數說一說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從形象具體的圖形到抽象的數字對于學生來說是一次小小的飛躍,通過這樣的練習能鍛煉學生的數感。
第四題的練習是一道提高練習,將兩個數的倍數關系拓展到三個數,需要學生更有序的進行思考。
數學三年級下冊良師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及操作、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建立分數概念的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去尋求分數,能自己往下寫分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成功感。
教學重、難點:認識幾分之一的分數;初步建立幾分之一分數的概念。
教學用具:各類卡片圖,各類折紙。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T:小朋友們,我們都知道在奧運賽場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學校里老師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來教育我們,你也想做一個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小法官和小老師嗎?(想!)那老師就來考考你們。
出示:小華、小麗兩個小朋友。
a:出示6個大蘋果,怎樣公平、公正來分一分。(要求學生說出“平均分成兩份”,學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樣公平、公正來分一分。(“平均分成兩份”,學生分。)
c:出示兩個漢堡,又該怎樣來分?(齊分,學生上去分。)
(小結:我們都把它們進行了“平均分”板書。)
d:出示一個大餅,你能公平公正地來分一分嗎?你能用我們已經學過的數來表示嗎?
揭題:我們要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它叫做“分數”(板書)
(二)探究新知,不斷摸索:
1.認識。
T:剛才我們把一個大餅通過平均分分成了兩份,其中的一份我們就可以用一個分數來表示,這個分數就是“”。那“”怎么來書寫呢?跟著老師一起寫(學生舉起手指一起寫),先寫“──”表示平均分,再寫2表示把大餅平均分成了2份,再寫1表示其中的一份,讀作二分之一(齊讀“”兩遍,并舉起手跟老師一起邊演示邊說:把大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師拿起分好的大餅:左邊這一份是整個大餅的,那右邊這一份呢?(齊說:)
同桌活動:從信封中拿出各種折紙,你能折一折這些圖形的嗎?(請學生交流,注意語言的表達。)
T:老師也忍不住想來折一折了(拿起一個正方形的折紙,隨便一折,將它剪下,舉起一塊說是“”。)(學生反對,強調沒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數來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沒有碰到過的例子?(學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個分數,把這個分數折出來,畫出來。
請學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紙,折出自己想出的一個分數,用畫陰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請畫得最快的幾個小朋友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寫上你所表示的分數。(教師選取部分,一起評價,并說說這個分數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學生語言的表達)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一口氣來說一說:
2.用手勢來判一判:
3.根據分數在圖中涂陰影,仔細觀察,比較一下這些分數的大小:
4.它是一個長方形,把它這樣對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塊上涂上顏色,你知道每種顏色是整體的幾分之一嗎?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1.今天,你收獲了多少,能一起來分享嗎?
2.課外,請你再去折一折,你還能折出多少分數來?
3.你還想知道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