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
小學數學在人們的印象當中是一些比較基礎的內容,此類內容是課本編輯人員經過一定的教學法加工處理,將特別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適合小學生學習的,且具有一定形象化的數學知識。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六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1
一、教學內容:
第2~3頁例1、例2。及相應的“做一做”,練習一第1題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了解負數產生的背景,初步認識負數,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寫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負數都小于0。
2.使學生初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知道正數、負數和0之間的關系。
四、教學難點:
在現實情境中了解負數的產生與應用。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溫度計。
六、教學過程:
㈠、創設情境,初步認識負數。
1.情境引入: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片頭。
出示例1:宜昌、哈爾濱的溫度。
2、提問: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學生回答:宜昌是零上16度,哈爾濱是零下16度
3、引導:宜昌和哈爾濱的氣溫一樣嗎?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數學上怎樣表示這兩個不同的溫度?
4、請會的學生介紹寫法、讀法。同時在圖片下方出示:16℃(+16℃)-16℃
師問:你們怎么知道的?
5、小結并板書:“+16”這個數讀作正十六,書寫這個數時,只要在以前學過的數16的前面加一個正號,“+16”也可以寫成“16”;“-16”這個數讀作負十六,書寫時,可以寫成“-16”。
6、通過“零上16攝氏度”和“零下16攝氏度”這兩個生活中常見的相反溫度用怎樣的數可以表達并區分?這一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感受到過去所學的數在表達相反意義的量時的局限性,產生學習新數的需求。同時,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能很快聯想到在“16”這個數前添加不同的符號表達相反意義的量的方法,借此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㈡、進一步體驗負數,了解正、負數與0的關系
1、課件出示例2直觀圖,銀行取款與存款。
2、師:你從圖中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表示取款預存款嗎?
3、學生嘗試表達,并說含義。
4、小結:存入2000元用+2000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兩個量正好相反,正數表示存入,負數表示取出。
㈢、歸納正數和負數。
1、通過銀行取款與存款,存入2000元用+2000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則為負數。這對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正數、負數與0三者間的關系很有益處。
師引導:觀察這些數,你能把它們分類嗎?
2、請學生移動貼紙獨立分類,匯報。
師問:你為什么這樣分?
小結:像+16、19、+2000、、6.3這樣的數都是正數,像-16、-、-7、-500這樣的數都是負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完成板書)
㈣、練習題
(1)完成第4頁第1題。
(2)完成第4頁第2題
提問:讀一讀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負數,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
(3)完成第8頁“練習一”第1題。
先讀一讀,指出下列各數中的正數、負數,并把它們填入相應的圈內。
提問:
①0為什么不寫?(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②觀察這些正數,你發現了什么?(正數可以是整數、小數或分數。我們以前學過的除0以外的數都是正數)
③你是怎樣理解負數的?(負數要小于0,可以是整數、小數或分數)
完成第8頁“練習一”第2、3題。
七、教學結束:
總結:本節課是學生初次認識負數,為了讓學生對負數的內涵與外延有完整的認識,認識到了負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是客觀存在和非常廣泛的。
在習題中增加了小數和分數,通過練習讓學生體會過去已學過的數(除0外)都是正數,溝通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
六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2
一、學習內容:
教師提供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14頁----17頁。
二、學生提供:
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教學用具各一個,小水盆,一些綠豆。
三、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和實踐活動,了解圓錐的體積或容積的含義,進一步體會物體體積和容積的含義。
2、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錐的體積,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重點難點:
重點:圓錐的體積計算。
難點圓錐的體積公式推導。
關鍵: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五、學習準備:
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教學用具各一個,一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
看看你們能不能發現這兩個圖形之間隱藏的關系?你有什么發現?
長方形的長等于三角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等于三角形的高。
你的發現真了不起。這種情況在數學中叫做“等底等高”。在“等底等高”的條件時,它們的面積又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三角形的面積等于長方形面積的一半或長方形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2倍。
六、布置課前預習
點撥自學
1、圓柱和圓錐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圓柱和圓錐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圓錐的體積和圓柱的體積有什么關系呢?
請小組開始討論。注意,這里的圓柱和圓錐指的就是圖上的圓柱和圓錐喲! 按照預習中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加以點撥。
七、交流解惑:
它們的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
圓柱有無數條高,圓錐只有一條高。圓錐體積比圓柱小……
動手做實驗:把圓錐裝滿綠豆,倒入圓柱中,看倒幾次能把圓柱裝滿。
通過實驗操作,得出了正確的科學的結論: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組內交流
組際解疑
老師點撥
八、合作考試
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口算)
2、沈老師在大梅沙玩,將沙堆成一個圓錐形,底
面半徑約3分米,高約2.7分米,求沙堆的體積。
(只列式不計算)
3、在打谷場上,有一個近似于圓錐的小麥堆,測
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
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
(只列式不計算)
4、如圖,求這枝大筆的體積。
(單位:厘米)
(只列式不計算)
5、將一個底面半徑是2分米,高是4分米的圓柱
形木塊,削成一個的圓錐,那么削去的體積
是多少立方分米?(口算)
九、自我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學會了 ,以后我會 在 方面更加努力的。
十、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學生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來就興趣極高,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知識的探究的過程,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充分讓學生體會到了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
六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3
教學目標:
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學例1
1.出示例1,提出觀察思考要求:
從表中你發現了什么?這個表同復習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兩種量是每小時加工的數量和所需的加工時間。
教師板書:每小時加工數和加工時間
(2)每小時加工的數量擴大,所需的加工時間反而縮小;每小時加工的數量縮小,所需的加工時間反而擴大。
教師追問:這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嗎?為什么?
(3)每兩個相對應的數的乘積都是600.
2.這個600實際上就是什么?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和零件總數,怎樣用式子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師板書:零件總數
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零件總數
3.小結
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每小時加工數和加工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每小時加工數變化,加工時間也隨著變化,每小時加工數乘以加工時間等于零件總數,這里的零件總數是一定的。
(二)教學例2
1.出示例2,根據題意,學生口述填表。
2.教師提問:
(1)表中有哪兩種量?是相關聯的量嗎?
教師板書:每本張數和裝訂本數
(2)裝訂的本數是怎樣隨著每本的張數變化的?
(3)表中的兩種量有什么變化規律?
(三)比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義。
1.請你比較例1和例2,它們有什么相同點?
(1)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
(2)都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
(3)都是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
2.教師小結
像這樣的兩種量,我們就把它們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3.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關系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
教師板書: xy =k(一定)
三、課堂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種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斷時,同學們要按照反比例的意義,認真分析,做出正確的判斷。
2、通過今天的學習,正比例關系和反比例關系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四、課堂練習
完成教材43頁做一做
五、課后作業
練習七6、7、8、9題。
六、板書設計
成反比例的量 xy=k(一定)
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零件總數(一定)
每本頁數×裝訂本數=紙的總頁數(一定)
六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4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通過“畫一畫”的活動,初步認識正比例圖象。
2、會在方格紙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對應的點,并能在圖中根據一個變量的值估計它所對應的變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關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目標2、3。
教學過程:
活動一;判斷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
1、 每行人數一定,總人數和行數。
2、 長方形的長一定,面積和寬。
3、 長方體的底面積一定,體積和高。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數值。
5、長方形的周長一定,長和寬。
6、一個自然數和它的倒數。
7、正方形的邊長與周長。
8、 正方形的邊長與面積。
9、 圓的半徑與周長。
10、 圓的面積與半徑。
11、什么樣的兩個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活動二:探索一個數與它的5倍之間的關系。
1、求出一個數的5倍,在書上表格填寫。
2、判斷一個數的5倍和這個數有怎樣的關系?
小結:一個數和它的5倍之間具有正比例關系。
3、請觀察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然后,根據上表說說各點表示的含義。
4、連接各點,你發現了什么?
5、 利用書上的圖,把下表填完整。
找一找這組數據在統計圖上的位置,讀出未知數據再算一算,比較兩次結果。
活動三:試一試。
1、在下圖中描點,表示第20頁兩個表格中的數量關系。
2、思考;連接各點,你發現了什么?
發現:所描的點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活動四:練一練。
1、 圓的半徑和面積成正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2、 乘船的人數與所付船費為:(數據見書上)
(1)將書上的圖補充完整。
(2)說說哪個量沒有變?
(3)乘船人數與船費有什么關系?
(4) 連接各點,你發現了什么?
3、回答下列問題:
(1)圓的周長與直徑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2) 根據右圖,先估計圓的周長,再實際計算。
(3) 直徑為5厘米的圓的周長估計值為( ),實際計算值為( )。
(4) 直徑為15厘米的圓的周長估計值為( ),實際計算值為( )。
4、把下表填寫完整。試著在第一題的圖上描點,并連接各點,你發現了什么?(表格見書上)
六年級數學教案人教版5
教學內容:
圓柱的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柱的特征,能正確判斷圓柱體,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判斷等思維能力。
2.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側面,理解和掌握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
理解掌握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 :
1.建立空間觀念。
2.弄清圓柱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
教具準備 :
硬卡紙圓柱體,相應電腦課件,尺子,剪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提問:我們學習過哪些立體圖形?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課。
出示事先準備的圓柱形的一些物體。提問學生:這些形體是長方體或正方體嗎?說明:這些形體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的立體圖形圓柱體。通過學習要認識它的特征。(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知
1.認識圓柱的特征。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圓柱形物體,仔細觀察一下,再和講臺上的圓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問:誰來說一說圓柱有哪些特征?
2.認識圓柱各部分名稱。
(1)認識底面。
出示圓柱,讓學生觀察上下兩個面。說明圓柱上下兩個面叫做圓柱的底面。
(2)認識側面。
請大家把圓柱豎放,用手摸一摸周圍的面,你對這個面有什么感覺?說明:圍成圓柱除上下兩個底面外,還有一個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追問:側面是怎樣的一個面?
(3)認識圓柱圖形。
請同學們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圓柱的兩個底面和側面,并且同桌相互說一說哪是底面,哪是側面,各有什么特點。
說明:圓柱是由兩個底面和側面圍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側面是一個曲面。
(4)認識高
長方體有高,圓柱體也有高。請看一下自己的圓柱,想一想,圓柱體的高在哪里?試著量一量你的圓柱高是多少。誰來說說圓柱的高在哪里?說明: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圓柱的高是多少,怎樣量出來的。
提問:想一想,一個圓柱的高有多少條?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板書:高有無數條,高都相等)
3.鞏固特征的認識。
(1)提問:你見過哪些物體是圓柱形的?
(2)做練習一第1題。
指名學生口答,不是圓柱的要求說明理由。
4.教學側面積計算。
(1)認識側面的形狀。
教師出示圓柱模型說明:請同學們先想一想,如果把圓柱側面沿高剪開再展開,它會是什么形狀。現在請大家拿出貼有商標紙的飲料罐(教師同時出示),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然后展開,看看是什么形狀。學生操作后提問:你發現圓柱體的側面是什么形狀?
(2)側面積計算方法。
①提問: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跟圓柱體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看從第3頁最后兩行到4頁的“想一想”,并在橫線上填空。提問“想一想”所填的結果。
②得出計算方法。
提問:根據它們之間的這種關系,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算?為什么?
(3)教學例1
出示例1,學生讀題。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提問: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
2. 課件出示練習題
3.做“練一練”第3題。
4.思考
如果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相等,側面展開是什么圖形?
四、作業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