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教案大全
二年級數學教案有哪些?數學中所期望的嚴謹程度是隨時間而變化的:希臘人期望謹慎的論證,但在牛頓的時代,所使用的方法沒有那么嚴謹。牛頓解決問題的定義直到19世紀才讓數學嚴謹分析和形式證明得到妥善處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二年級數學教案七篇大全,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數學教案大全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掌握兩位數與兩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較正確、熟練地計算兩位數與兩位數的加減法。
2、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檢查能力,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
重點難點:
查漏補缺,反饋出現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計算熟練度和準確度。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36+28+17=
65-25-21=
說一說你的`計算的方法。
2、猴媽媽摘了52個桃子,小猴把它們運回家,運了兩次后,還剩多少個?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題
課件出示主題圖。
2、說一說圖中告訴我們什么,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來25人,車上有多少人。
B、再算現在有多少人。
C、列綜合算式。
還有其他算法嗎?
3、總結算法:
說一說,在做加減混合計算時應該怎樣做?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相加滿十要進位,不夠減時要退位;有時可以用簡便寫法。
三、強化練習
1、完成第21頁練習三第8題。有3只母雞帶著自己的孩子出來找吃的東西。可三家的小雞混到了一起。你能幫助雞媽媽找到自己的孩子嗎?教師巡視。指名匯報、訂正、評比。
2、完成第22頁練習三第12題。教師巡視。指名匯報,并說明填法。
3、完成第22頁練習三第13題。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數學問題?和小組的同學交流。指名匯報。選擇兩個你喜歡的問題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并說說計算的方法。
四、總結
通過今天的練習,你有什么收獲。
二年級數學教案大全精選篇2
教學內容:第4頁例4例5及第4頁“做一做”和練習一第3—5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初步認識單位“米”,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學會用1米長度單位測量較長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米的正確表象,體驗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來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學會用米尺量物體的長度。
難點:體驗1米的實際長度,并形成印象。
教學方法:
教法:討論、演示。
學法:自主探究、小組討論法。
教學準備:
刻度尺、米尺、卷尺、繩子、CAI課件。
教學步驟:
一、復習引入
(1)提問:
①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什么長度單位測量?
②你們的哪個手指寬1厘米?
(2)引入新課
請兩名同學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長,并說一說有什么感受。
(很麻煩、很累)
對!我們量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通常用“米”作單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米”的知識。
(板書:認識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認識“米”。
猜1米有多長,用手比劃;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長度;看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2)認識厘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課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個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教室的長、寬學生的身高等。
三、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①鉛筆長15米。()
②課桌高70米。()
③一棵樹高16厘米。()
(2)完成練習一第3—5題。
四、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
二年級數學教案大全精選篇3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及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口訣的意義和熟記乘法口訣表,并能熟練地利用乘法口訣表求積,提高計算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說一說”“比一比”等活動,提高學生運用口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細心計算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熟記乘法口訣并利用口訣求積。
教法與學法:
教法:嘗試指導法。
學法:自主探究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出示卡片)
9×5= 8×7= 7×6= 4×9= 3×6= 5×7=
4×8= 3×4= 6×8= 4×7= 9×9= 8×5=
3×7= 4×5= 5×6= 8×9=
(2)引出課題。
板書課題:表內乘法的復習。
二、復習舊知
(1)復習乘法的意義及各部分的名稱。
多媒體出示下圖:
○ ○ ○ ○ ○ ○ ○ ○
○ ○ ○ ○
○ ○ ○ ○ ○ ○ ○ ○
問:求一共有多少個,用加法計算怎么列式?用簡潔計算怎么列式?
5+5+5=5=20(個)
5×4=20(個)
指名說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5 × 4 = 20
乘數 乘號 乘數 積
教師小結: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2)復習乘法口訣。
①背乘法口訣。采取多種形式背乘法口訣。
②根據“六九五十四”這句口訣寫出兩個乘法算式。
③口算。
7×8= 9×4= 6×7= 8×8= 6×5= 7×4=
6×9= 9×8= 5×5= 8×6= 3×2= 7×7=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五第4題。
以開火車的形式練習。
(2)完成練習二十五第6題。
仔細看題,獨立完成。
(3)完成練習二十五第7題。
引導學生認真審題,讀懂題意,然后獨立完成。
四、總結提升
這節課我們對乘法進行了復習,你們有什么新收獲?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嗎?
板書設計
表內乘法的復習
一、乘法的意義及各部分的名稱
5 × 4 = 20
乘數 乘號 乘數 積
二、乘法口訣
背誦1—9的乘法口訣。
二年級數學教案大全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經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會選擇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2、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具有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以及與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形成線段的表象。
教學過程:
一、直觀感受,認識線段。
1、如果要把線段用圖表示出來,它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請小朋友閉上眼睛,在腦子里想象一下線段的樣子。
2、(課件出示線段圖)線段是什么樣子的? 師根據學生描述介紹端點。
3、學生完整描述線段的特征。
4、再次閉上眼睛,在腦子里記住線段的樣子。
5、這是剛才的線段,(課件逐步演示旋轉)它變了,現在還是線段嗎?為什么?你們發現了什么?
6、師: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變,只要是直直的,有兩個端點,它就是線段。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那些是線段。(學生辨別線段)
7、(隱去非線段,留下線段)這些都是線段,仔細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師小結過渡。
二、回歸生活,體驗線段
1、我們的生活中藏著許多線段。(尺)你們看,這把尺的一邊,就可以看成是一條線段,這兩端是它的兩個端點。這把尺上還有線段嗎?
2、(數學書)你能在數學書的封面上找到線段嗎?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線段嗎?誰把它找出來?
4、直尺、數學書、黑板的每一條邊都可以看成是線段。生活中的線段可多了,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小朋友兩人一組,你指給我看我指給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實踐操作,感悟畫法。
1、生活中的線段太多,我們說也說不完,能不能想個辦法把它畫下來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來畫線段?為什么?
2、請小朋友選擇你喜歡的工具,自己試著畫一條線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畫的?(指名演示畫線段)你是怎樣畫的?
4、誰也是這樣畫的?你們是用什么工具畫的?
5、誰畫線段的方法和他們不一樣?
6、師:我不同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合適的工具來畫,在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歡什么?為什么?
7、師:尺子是我們常用的畫線段工具,用尺畫線段,不僅畫得好,還特別方便,尺的用處可大了,將來我們還可以用它來測量、設計圖紙。
8、學生用尺任意畫不同的線段。全班評議、欣賞。
四、多種方法,深化認識。
1、(出示紙)你能用紙折出一條線段來嗎?試試看。
2、交流。你折的線段在哪里?誰折的線段比它長(短)?
3、幾條方向不同的線段圍起來,還能拼成我們認識的圖形。這些圖形各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學生數一數,填一填。)
4、反饋。猜猜看六邊形由幾條線段圍成?七邊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線段嗎?
6、師:一條線段看起來不起眼,很單調,幾條方向不同的線段能圍成我們認識的各種圖形,許多線段還能組成很神奇的精美圖案。(欣賞)
7、漂亮嗎?我們也來試一試,畫一畫,做一名小小設計師。
二年級數學教案大全精選篇5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1頁第3題及練習二十五第12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 進一步使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
(2) 進一步使學生知道“1時=60分”。
(3) 進一步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過程與方法
通過復習,讓學生經歷總結歸納知識的過程,體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復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讓學生對時間有更深的認識。
難點: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法與學法:
教法:講授法。
學法:練習法。
教學準備:
練習課中的情境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謎語引入
啟發談話: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謎語,仔細聽,看哪個同學先猜出來。
哥哥長,弟弟短,弟弟跟著哥哥轉。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這是什么?(鐘表)
這節課我們就來復習《認識時間》。
二、復習幾時
(1)誰來說說鐘面上有什么?
引導學生看出有1—12這些數,有時針和分針,有12個大格,每一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共60個小格。
(2)老師撥出7時和7時半,讓學生用兩種方法寫一寫。指名學生到黑板上來寫,反饋。
并引導學生小結:①當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②當分針指著6,時針剛剛走過幾就是幾時半。半時就是30分。
(3)復習“1時=60分”。
師撥12時,問:現在是幾時?
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時針和分針的變化。(撥到1時)
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
引導學生一起回答: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
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
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師撥鐘,引導5分5分地數到60分,分針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這時時針正好走一大格,是1時。
板書:1時=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師撥時刻(7:45、 10:50、 11:15、 1:35),學生在紙上寫一寫,說一說。
(2)老師說時刻(3:45、 1:25、 4:05、 6:55),學生撥鐘面。
強調:表示分的數要占兩個位置,不滿10分的要用0來占位。
四、復習經過的時間
(1)4時再過5分是( )。 (2)10時30分再過10分是( )。
(3)8時45分再過5分是( )。 (4)5時56分再過( )分是6時。
五、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101頁第3題。
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二十五第12題。
獨立完成,小組評議。
六、總結提升
這節復習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嗎?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
二年級數學教案大全精選篇6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 初步認識單位“米”,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 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學會用1米長度單位測量較長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形成米的正確表象,體驗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來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學會用米尺量物體的長度。
難點:體驗1米的實際長度,并形成印象。
教學方法:
教法:討論、演示。
學法:自主探究、小組討論法。
教學準備:
刻度尺、米尺、卷尺、繩子、CAI課件。
教學步驟:
一、 復習引入
(1) 提問:
①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什么長度單位測量?
② 你們的哪個手指寬1厘米?
(2) 引入新課
請兩名同學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長,并說一說有什么感受。
(很麻煩、很累)
對!我們量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通常用“米”作單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米”的知識。
(板書:認識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認識“米”。
猜1米有多長,用手比劃;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長度;看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2) 認識厘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課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個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教室的長、寬學生的身高等。
三、 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 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① 鉛筆長15米。( )
② 課桌高70米。( )
③ 一棵樹高16厘米。( )
(2) 完成練習一第3—5題。
四、 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認識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二年級數學教案大全精選篇7
課型:復習
學習目標(學習重點):
1.了解軸對稱與軸對稱圖形,會準確畫出軸對稱 圖形,找出對稱軸、對稱點等.
2.能熟練應用軸對稱的性質.
3.復習線段的垂直平分線,角平分線的性質及推論,并能加以靈活運用.
例題:
例1.(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個數是( )
①軸對 稱圖形只有一條對稱軸,②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是一條線段,③兩個圖形成軸對稱,這兩個圖形是全等圖形,④全等的兩個圖形一定成軸對稱,⑤軸對稱圖形是指一個圖形,而軸對稱是指兩個圖形而言.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2)如圖在一個規格為6 ×12(即6×12個小正方形)的球臺上,有兩個小球 A,B。若擊打小球A,經過球臺邊的反彈后,恰好擊中小球B,那么小球A擊出時,應瞄準球臺邊上的點( )
A.P1 B.P2 C.P3 D.P4
例2.作圖題(1)作 出圖1中△ABC關于直線l的對稱圖形;
(2)如圖2,∠BAC=60°,點P在邊AC上,試用帶刻度的直尺和量角器,在∠BAC內部找一點O,使點O到A、P的距離相等,且到∠BAC的兩邊的距離相等.
圖1 圖2
例3.已知:如圖,△ABC中,△ABC的外角平分線AD,交BC的垂直平分線于D點,DE⊥AB于點E,DF⊥AC于點F,
(1)求證:BE=CF;
(2 )若AB=15,AC=7,求AE的長.
課后續助:
1.點A和點B關于直線l對稱 ,對直線l任意一點P,必有PA____PB
2.對稱圖形________有一條對稱軸,________有兩條對稱軸,_____ ___有四條對 稱軸,_______有無數條對稱軸。(各填上一個圖形即可) .
3.到三角形的三個頂點的距離相等的點是___________的交點.到三角形的三邊的距離相等的點是___________的交點.
4.如果△ A BC與△A/B/C/關于直線l對稱,且∠A=500,∠B/=700,那么
∠C/ =___ _.
5。如圖,點P在∠AOB內,PM⊥OA于M,PN⊥OB于N,且PM=PN,連結OP,則OP是________________.依據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如圖,AB=AC,AC的垂直平分線交BC于D,垂足為E,
若AB=10,△ABD的周長為23,求△ABC的周長.
7.如圖,有一個三角形紙片ABC,AB=10cm,BC=7cm,AC=6cm,沿過點B的直線折疊這個三角形 ,使頂點C落在AB邊上的點E處,折痕為BD,求△AED的周長.
8.如圖,在△ABC中,∠BAC=90°,BE平分∠ABC,DE⊥BC于D,DE=DC.
求證:BC=AB+AE.
9.如圖,在四邊形ABCD中,BC>BA,AD=CD,
BD平分∠ABC,試說明:∠A+∠C=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