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含教學反思
在數學課中,老師要注意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數學教學工作中,你知道如何寫二年級數學教案?不妨和我們分享一下。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含教學反思”,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含教學反思篇1
教學目標:
1.加深對表內除法、有余數除法的認識,進一步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
2.鞏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提高混合運算的計算能力。
3.經歷整理過程,構建表內除法、有余數除法間的知識體系,培養思維能力。
4.在解決問題中感受除法和混合運算的價值,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
目標解析:
在問題中經歷表內除法、有余數除法的整理過程,更有利于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鞏固計算的方法;在對比中明辨混合運算的順序,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小括號的作用,提高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
1.熟練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鞏固有余數除法試商的過程,進一步體會余數為什么要小于除數。
2.鞏固同級、不同級及帶小括號的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深化對運算及其之間關系的理解,提高計算的能力。
教學難點: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整理除法相關知識,逐步學會整理的方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揭示課題
(一)游戲活動:
教師選12個小朋友上臺。
1.分組。
讓其他同學給他們分分組,要求每組人數同樣多,且每組不止1人。
(可以每組2人,分成6個組;可以每組3人,分4個組;可以每組4人,分3個組,可以每組6人,分2個組。)
2.搶答。
分好組后,開始搶答游戲。
( 課件依次演示:)
七八( ) ( )三十 ( )八十一 四八( ) 54÷9=( ) 35÷( )=7 ( )÷8=9 ( )÷2=5
(二)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就一起復習除法的有關知識。
(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形式,既引導學生復習已學的知識,即除法的意義和乘法口訣,從而揭示課題,又調動學生參與復習的積極性,提高復習的效率。
二、回顧梳理,構建聯系
(一)復習表內除法和有余數除法
1.課件出示:
(1)16枝鉛筆,裝在4個盒子里,平均每盒裝多少只?
(2)16枝鉛筆,每8枝裝一盒,需要幾個盒子?
(3)16枝鉛筆,裝在7個盒子里,平均每盒裝幾枝?還剩幾枝?
2.學生分析后列式并計算。
3.學生匯報
(1)三道題如何列式,為什么用除法列式?
(2)計算時用什么乘法口訣?
(3)第三題余數是多少?余數與除數有什么關系?
4.學生自主提問。你還能提出什么除法問題?并解答。
例如:每3枝裝一盒,至少需要幾個盒子?
5.說一說:表內除法與有余數除法的異同。
6.練一練:
(1)出示習題:如果每枝鉛筆8角,小英帶了6元錢,她最多能買幾枝?還剩多少錢?(列式并用豎式計算)
(2)匯報交流,并說說用豎式計算的注意事項。
(3)比較: 60 ÷8=6(枝)……12(角) 60 ÷8=7(枝)…… 4(角)
讓學生通過對比,明白第一種錯誤的原因,為什么不能剩余12角,(因為12角里面還有1個8角,還能買一枝鉛筆。)從而進一步理解為什么余數一定要小于除數。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將表內除法和有余數的除法串在一起,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經歷知識的整理過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進一步提高計算的能力。
(二)復習混合運算。
1.課件出示: 128-64+36 6+18÷3 48÷8×6 8×(36-29) 64-40÷8
(1)說一說:先請學生說說這些混合運算的順序。
(2)分一分:讓學生將這些算式按運算順序進行分類。
如:第一類: 128-64+36 48÷8×6
第二類: 64-40÷8 6+18÷3
第三類: 8×(36-29)
(3)根據分類結果分別計算。并讓學生自己嘗試舉出類似的例子。
2.練一練:
(1)課件出示: 18-6÷3 (18-6)÷3 18÷6×3 18-6×3
(2)學生計算。
(3)匯報交流計算方法:先看運算順序,然后計算。
設計意圖:混合運算的重點是先看運算順序,因此在復習前出示三類不同的混合運算讓學生說運算順序再分類,既突出運算順序的重要性,又給學生復習混合運算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礎上,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進一步提高混合運算的計算能力。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一)基礎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二第1題。
結合直觀圖鞏固對除法及有余數除法意義的理解,溝通兩者間的關系。
2.完成練習二十二第2題。
鞏固除法豎式計算的方法,強化試商的技能。
3.完成練習二十二第3題。
以說出“先算什么,再計算”的方式,突出對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鞏固,同時培養認真審題的能力。
(二)實踐應用。
1.40個圖形如下排列:……第34個圖形是( ),40個圖形中有( )個。
2.小晨準備用一星期(7天)看完一本60頁的圖書,第一天看了12頁,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幾頁?
設計意圖:本環節復習題的選擇突出了不同層次,由簡單鞏固到實際應用,不僅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還充分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暢談收獲,總結提升
談話:通過本節課的復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學會了哪些方法?還有哪些疑問?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含教學反思篇2
教學內容: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材第13頁例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認識除號,會寫、會讀除法算式;
2、經歷看一看、說一說、分一分等數學活動,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體會所學內容的價值。
教學準備:課件、小棒、練習本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與平均分活動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知
1、談話。
師:同學們,誰知道我國的動物國寶是什么?
生:大熊貓。
師:回答正確,我們班的同學真聰明,現在小精靈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晶晶是一個可愛的大熊貓,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請來四個小伙伴來它的家里做客,它給每個朋友都準備了竹筍作為午餐,可是,晶晶該怎樣把竹筍分給他的朋友們呢?你們知道嗎?
生:平均分。
2、提出問題。
師:那好,現在我們來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課件),晶晶想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個盤子應該放幾個呢?請大家幫晶晶想一想。
3、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師: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
生:平均就是每個盤子里放的竹筍同樣多。
師:回答正確,我們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來,我們用小棒代替竹筍,用4張紙表示4個盤子,請同學們親自動手來把這些竹筍平均分一分。(請一名同學來上臺演示一下)
師:誰和他的分法不一樣?(提問兩名學生)有的同學一個一個地分,有的是兩個兩個或者三個三個地分,但是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幾個竹筍?
生:每個盤子里放3個竹筍。
師:請大家回憶我們的操作過程,結合圖說一說這幅圖(課件)表示的含義。
(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
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板書: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
(設計意圖:利用生動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實踐活動,激活學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動經驗。再通過直觀圖,使學生建立平均分竹筍的統一表象。最后結合圖對平均分竹筍的活動進行語言表征。這些活動都為學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準備。)
二、學習新知(除法意義的學習)
(一)認識除號,讀除法算式
1、自主嘗試,算式表征
師:你能將“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這件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
學生嘗試,教師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示,請典型案例同學說一說算式所表示的含義。
師:同學們寫的算式盡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達同樣的含義,就是“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
(設計意圖:通過讓每個學生進行算式表征的再創造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在不斷的交流比較中,突出算式所表達的含義)
2、引入除法
師:大家寫的算式各式各樣,但是不加說明,別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達的意思,怎么辦呢?在數學上統一用除法來表示。
師板書:12÷4=3
除號
師(指板書):這個符號是除號,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師完成板書)。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師板書課題)。
(二)除號的由來(滲透數學文化,深化除法的含義)
師:1659年,瑞士數學家拉恩在他的《代數》一書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義(體會算式中的數與平均分的對應關系)
師:誰來說一說12÷4表示什么?
(12÷4表示把12個竹筍平均分到4個盤子里)
師:這個算式中的12、4、3分別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個竹筍,4表示平均分到4個盤子里,3表示每個盤子里有3個竹筍)
(四)改寫中深化除法意義的理解
師出示課件上由例題改寫的3道題
1、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2個盤里,每盤放()個,除法算式
2、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3個盤里,每盤放()個,除法算式
3、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6個盤里,每盤放()個,除法算式
三、練習深化除法意義的理解
(一)基本練習
1、讀出下列除法算式,說一說算式的意思。
8÷4=2讀作:8除以4等于2;9÷3=3讀作:9除以3等于3;
6÷2=3讀作:6除以2等于3;15÷5=3讀作:15除以5等于3;
16÷4=4讀作:16除以4等于4。
2、課件呈現教材13頁做一做第1題
師:誰能說一說這幅圖表示的含義?
師:請同學們動手用連線的方式來分一分并寫出除法算式。
師:根據分的結果,大家寫出了除法算式15÷5=3
師:誰來說一說15÷5=3表示的含義?
師:看來我們班的同學都已經理解了除法算式所表達意思,真不錯。
四、課后作業
作業:第15頁練習三,第1~3題。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含教學反思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讓學生鞏固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并能根據實際情況區分、應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確的質量概念。
2.通過復習,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學會運用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目標解析:
本節課復習的內容比較抽象,在復習克和千克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使用數學的語言描述身邊物體質量的狀態,并能根據實際情況估計出物體的質量,培養學生的估測的意識,幫助學生積累估量的經驗。在復習簡單推理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和有條理地進行數學表達的能力,讓學生學會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
教學重點:鞏固克和千克的認識,形成正確的質量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教學難點:讓學生學會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鞏固舊知,引入新知
(一)回顧復習過程 請學生回憶已經復習過本學期的哪些內容,對這些知識還有沒有什么問題。
(二)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將繼續復習克和千克、推理這兩部分內容。
設計意圖: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反思的平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復習克和千克
1.梳理。
(1)說一說,你在水果店買東西時都見過什么?
(2)計量物體的質量用什么單位?質量單位有哪些?
2.直觀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會想到什么?
(2)舉例: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質量約是1克或者1千克?
(3)實物展示:1片口香糖約重1克,2袋500克的鹽重1千克。
3.進率關系。
(1)已經明確了克和千克是質量單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關系呢?
(2)說一說多少塊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鹽同樣重?
4.測量。
(1)測量物體的輕重要用到什么?測量時要注意什么?
(2)說一說自己所認識的秤。
5.綜合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二第7題。
學生獨立練習,集體交流時重點說一說第3小題,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2)完成練習二十二第17題。
要求學生課前調查,填寫調查結果,課上根據調查結果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在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質量的關注,通過操作、提問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有利于學生建立正確的認知結構。在練習時要讓學生說說自己容易出錯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
(二)復習推理
1.復習推理(一)。
(1)創設情境:李冰、王明、張強、夏雨一起排隊上車。張強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間,夏雨是最后一個,李冰不是第一個。請把他們的名字從前往后寫下來。
(2)思考:你先確定誰的位置?為什么?
(3)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說一說推理的過程,提供充分表達的機會。
(4)指名說一說推理的方法及過程,其他同學補充,引導學生注意表達的有序性。
2.復習推理(二)。
(1)出示題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這四個數,并且每個數在每行、每列都出現一次。B應該是幾?
(2)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教師注意適時點撥。
設計意圖:推理重在過程,復習中讓學生經歷想推理過程、說推理過程、演示推理過程、觀察推理過程等環節,有意識地對推理的方法進行提煉和改善。讓學生明確推理時一般要找到一個關鍵句,作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數的方法,將“確認”與“排除”交替進行,這樣提升了效果,學生也能輕松接受。
三、課堂總結,明確目標
(一)通過這節課的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二)你能用我們今天的復習內容解決身邊的哪些問題?
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含教學反思篇4
一、引入課題。
播放《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配音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聽后談感受與收獲,引出并板書課題:辨認方向。
二、調動原有經驗,感知現實中的新方向。
(一)、復習。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哪四個方向?(東、南、西、北)你能在教室里辨認嗎?如果到了一個新環境,你怎樣辨認這些方向?(觀察太陽、樹木、利用指南針……)
(二)、探究新知。
1、你還聽說過哪些方向?(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如果有學生說出南東、北東、南西、北西,教師也應有意識地對應板書。
2、借助人們生活語言習慣,統一對方向的描述性詞語。
3、活動體驗一:讓學生嘗試在教室里指一指東南方向,并思考:為什么把這個方向稱之為東南呢?
學生可小組內交流,然后指名匯報,總結:東方與南方的中間,是東南方。
以同樣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辨認東北、西南、西北三個方向。
(三)、深化體驗。
1、活動體驗二: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學生先自主找一找,再指名匯報。
2、活動體驗三:指名兩位同學到講臺前,讓其他同學說一說學生甲在學生乙的什么方向?學生乙在學生甲的什么方向?然后思考討論交流:同是兩位同學,但對他們位置的描述卻不一樣,這是為什么呢?使學生真切體驗到方向的相對性。
二、生活經驗升華,探究地圖新方向。
(一)、復習。
教師出示方向板(小黑板出示)誰能在老師的方向板上標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指名板演。總結強調:方向板上的方向特點。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在方向板上標出其余四個方向。學生可小組交流合作、互相幫助,教師巡視指導,最后匯報總結,展示自己制作的方向板。
2、出示課本第22頁的教學掛圖,讓學生借助方向板辨認并口述各種建筑物分別在學校的哪個方向?
完成“認一認”。
3、深化感知。說一說動物園在學校的哪個方向?學校在動物園的哪個方向?
三、拓展應用。
1、指導學生完成第23頁“練一練”的第1題。
教師先讓學生說一說在地圖上看到了什么?這是哪個國家的地圖?學生回答后,教師可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強調向北的方向標,然后進行辨識方向的訓練。
2、指導學生完成第23頁“練一練”的第2題。
先讓學生小組內互說,再全班交流。
四、全課小結。
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有什么收獲?你對自己的表現有什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