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送寒衣有什么意義
寒衣節相傳起源于周朝,《詩經·豳風·七月》記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農歷九月開始天氣逐漸轉涼,人們也開始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節也被稱為“授衣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寒衣節送寒衣意義,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寒衣節送寒衣有什么意義
送寒衣是生存環境與孝道思想的體現。
人類的文明最早是從尊重生與死開始的,送寒衣的習俗,就是始于這種理念。送寒衣這種祭祀方式,集中體現和表達了炎黃子孫人文道德價值觀——血緣紐帶的宗族觀念、尋根問祖的孝道理念、尊重生死關愛生命的宇宙觀。
《論語學而》記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在祭奠與追思中,孕育和引發其感恩之心和道德意識。因此不管在寒衣節還是在其它節日,不管具體用什么方式祭祀,每個人都應該放棄濁思塵念,清凈身心,正心誠意,用心靈與天地自然交流融合,這是寒衣節的精神與靈魂,也是今天的寒衣節值得發揚的意義。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典型的農耕社會,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古代,人們對于大自然與氣候的依賴很重,許多民俗與文化都體現為氣候變化的節點帶來的人們生活內容的改變。寒衣節的前身是授衣活動,每逢秋冬相交之際,人們都要提前做好御寒的準備,十月后就要穿過冬的衣服了。十月初一是陰歷冬季的第一天,將這天逐步固化為一個節日,并舉行相應的儀式與民間活動也就很自然了。
寒衣節必須當天上墳嗎
寒衣節當天能上墳,但不是一定必須在當天上墳。
細數一年內之上墳日,分別為清明、農歷十月初一、臘月三十及正月十五。對于信奉“入土為安”的國人來說,墳是逝者安息之地,也是后人憑吊之處。臘月三十、正月十五上墳,是請老地老母(即老祖宗)一起回家歡歡喜喜地過年過節。而清明節、寒衣節上墳,為的是緬懷先人、抒發幽思。這兩個上墳日尚有“新墳”、“舊墳”之說。僅就寒衣節上墳而論,十月初一當天上舊墳,前一日上新墳(即親人亡故三年以內的墳)。也有些地方的人,習慣將十月初一上墳稱作“上月日墳”。
燒寒衣的注意事項
最好在上午9點至下午15點之間進行。去墳地的時間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十月初一的時候,天亮的比較晚,太陽落山卻比較早,上午9點---下午15點這段時間內,是一天中陽氣比較旺盛的時段,會加強自身陽氣。
凡屬送給亡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干干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
燒給逝者的寒衣必須在寒衣節或者提前燒。若在十月初一以后的時間燒,亡者會穿不上袖子,提不上褲子。投生后穿衣用衣袖抹鼻涕,穿褲子踢里踏拉的,這種舉止會伴隨其一生。寒衣節上墳添土不用筐簍,要用衣服兜著,兜的土越多,族里人丁越興旺。由家長率領兒孫們到祖墳添土,抬著食盒、大方桌和豐盛的供品(20至30個大碗),逐個到墳瑩前祭拜,叫“上大墳”。
寒衣節到來之際,要焚化寒衣送給逝者,而對于活著的人們來說,也是需要添衣御寒的時節。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
寒衣節的來歷
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歷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據《禮記·月令》,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并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么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在《禮記·月令》中,同時還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不過,前代授衣多在夏歷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下詔(《唐大詔令集》卷77),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于十月剛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后世稱之為“寒衣”,不過,宋人尚無此稱。
明代劉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場》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寒衣節:“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在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中,則記載有清代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于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關于“十月一”“送寒衣”還有一個民間傳說。孟姜女與丈夫萬喜良新婚燕爾,萬喜良卻被抓去修筑萬里長城。孟姜女思夫心切,便千里迢迢丈夫送衣御寒。誰知萬喜良累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墻底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竟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的尸體。在十月初一這天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后安葬。這當然只是傳說,與真實的歷史自然有相悖之處,但傳說中寄托老百姓眷戀亡故親人的情愫也絕非此一折。
寒衣節是為了紀念誰
民間流傳最廣的是孟姜女哭長城的說法,因此主要是為了紀念孟姜女;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來,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墻里。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于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來,這段忠貞愛情故事廣為流傳。
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后,與秦始皇面對面地抗爭,為夫報仇、替己出氣,最后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剎那,海上波濤澎湃,緩緩拱起兩方礁石。據說海上姜女墳,海潮再大也不曾沒頂。
由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歷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早已成為北方憑吊已故親人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