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有什么風俗?
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寒衣節風俗,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寒衣節有什么風俗
燒寒衣
也就是準備供品,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后,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干凈,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吃面條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莜面。寒衣節吃面的習俗習俗由來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營養搭配合理的面條是不錯的選擇。
紅豆飯
后人把十月初一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
金銀包袱
下跪磕頭,然后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于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念叨對逝世故人想說的話。
送寒衣的講究
一、送寒衣要早送
相信大家都知道,從九月開始,天氣就逐漸變冷了,而十月一進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寒衣節天氣就一天比一天冷了,所以送寒衣要早送,不然的話,別人都已經送完了,而自己家族已經逝去的親人還在陰間挨凍。
二、燒寒衣要燒盡
經常在農村生活的人們都知道,凡是送給逝者的冥衣、冥幣紙錢等,都必須燒焚干凈,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相當于前功盡棄、仙逝的親人在陰間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一定要認真仔細。
三、寒衣上要寫名
在寒衣焚燒之前,每一件物品上面都要寫上逝者的名字,要不然寒衣是送不到親人手里的,因為沒有名字的東西通常都認為是孤魂野鬼的,一般都會被丟棄的。所以,為了確保自己的親人收到,在焚燒之前要寫上逝者名字。
寒衣節如何燒寒衣
1、提前準備好供應。通常在那天早上準備。供應完成后,家人把孩子送到街上一些五色紙、冥幣和香箔備用。五色紙是紅色、黃色、藍色、白色和黑色,很薄,有些中間有棉花。午飯后,清理鍋桌,打電話給家人,這樣你就可以去墳墓燒冷衣服了。
2、當人們到達墳墓時,他們燒香點蠟,把餃子和其他供應品擺放整齊,全家人輪流跪下磕頭;然后在墳墓的一個圓圈里,把五色紙、冥幣、冷衣等放在圓圈里,點火焚燒。
3、其他人,在墳墓里畫一個圓圈,不要忘記在旁邊加一個圓圈。它的目的是拯救那些沒有人犧牲的孤獨的野鬼,以免他們貧窮和邪惡,搶劫他們祖先的衣服。
4、在一些地方,燒紙錢的時候要鋪開,把100元的真錢壓在上面,從右到左,從上到下,整張紙都鋪好了。
5、燒紙錢要先在地上畫個圈,不要把自己圈進來,在西北角留個口,方便逝去的親人拿錢。
6、燒紙錢的時候,讀某某給你錢,這樣逝去的親人才會知道你是誰,才能保佑你。
7、燒紙錢的時候,最好準備一根棍子,這樣可以拔出壓在下面燒不到的紙錢,注意棍子完成后不要帶回家。
8、必須在寒冷的衣服節或提前燃燒。如果在10月1日之后燃燒,死者將不會穿袖子或抬起袖子。出生后,穿袖子擦鼻子,穿褲子踢里踏拉,這種行為將伴隨他一生。
9、所有給死者的衣服和錢都必須燒掉。只有把它們燒干凈,這些陽光下的紙才能變成陰曹地府的緞子、布料、房子、衣服、被子、金、銀、銅幣。只要一點都沒燒完,就不能用之前所有的努力。所以10月1日燒冷衣要特別小心。
寒衣節吃什么?
1、餃子
洛陽有話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初一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桓臺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通常餃子餡料有葷有素,這種合理營養搭配,能起到進補養生的作用。除了必須的肉類和蔬菜,大蒜等調味料也能起到提高肌體抵抗力的作用。
2、面條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莜面。寒衣節吃面的習俗習俗由來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營養搭配合理的面條是不錯的選擇。平時應酬較多的人,喝酒后最宜吃碗陽春面,不僅解酒,還能起到養胃補身的功效。
3、糍粑
“十月朝,糍粑碌碌燒。”這是一句客家俗語,說的是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家家戶戶都會制作糍粑。十月初一恰逢秋收完畢,勤勞的客家人會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粉,搓糊蒸熟后,以糯米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餡料,做成應節食物糍粑,以慰勞一家老少,慶賀豐收。
4、紅豆飯
后人把十月初一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大意為: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尚有童謠為證:“十月朝,看牛娃兒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摑你三犁擔子一薄刀。”
寒衣節三大禁忌
一、忌男不跪女不哭
在寒衣節的時候,人人都要上墳去祭祀先人,在古代的民俗傳統中,祭祀先人的時候,有“男子磕頭而不哭,女子哭而不磕頭”的風俗。但是,到了如今,男女平等,所以男女的祭祀祖先的方式,就變成一樣的了,無論男女只要上墳祭拜先人就可以了,少了很多類似的規矩。
二、忌磕頭次數不對
古人講究“神三鬼四”、“人三鬼四”,說的就是在給生者或者是神仙磕頭的時候,就要磕三個,而在給亡者磕頭的時候,就要磕四個。但是民間的風俗中,往往在上墳祭祀的時候,也需要磕三個頭。
這是因為,古人將自己的祖先、先人,看作是“祖靈”、“祖神”,而不是鬼。所以,一般而言,大家都會磕三個頭。
三、忌有墓而野祭
無論是現在,還是古代,都有很多的游子,離家在外討生活。所以,很多人都會在野外祭祀,用灰撒出一個圈,然后再去祭祀。但是如果,在家的人,則不提倡野祭,而是一定要去墓祭。這也是對老祖宗的一種尊重。
什么是寒衣節
寒衣節,又稱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始于唐朝,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區,時間在清明節前一到二周,歷時三天。寒衣節起源于古代傳說。相傳,吳王闔閭曾有一位得力干將,名叫介子推。后來,介子推因酬功不遇,被迫離開吳國。不久,吳國與越國發生戰爭,吳王想招回介子推。然而介子推怒斬舟頭以示決不歸任。為了懷念介子推的犧牲和勸諫,吳王下令在介子推投河自盡的那天禁火三日,后來這一傳統就演變成為今天的寒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