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送寒衣的意義
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寒衣節送寒衣的意義,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寒衣節送寒衣的意義
每一個節日,背后都有一定的意義。寒衣節,俗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起源于周代,流行于北方,北方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合稱為中國“三大鬼節”,在這一天祭掃,紀念親人,謂之,送寒衣。天氣寒冷,滿地落葉隨風揚。送寒衣不僅是傳統習俗那么簡單,給在世的人送棉衣、厚衣,更是一種美好的祝愿。寒衣節最重要的一點:“盡孝和關愛老人!”這是華夏兒女不能忘卻的重要傳統:“孝養父母,天經地義”。記得今天和爸爸媽媽表達愛意。
寒衣節送尊重
去世的親人,我們也要尊重。第一,行為有敬。行為端正,在墳地,燒紙要有燒紙的樣,跪要有跪的樣,行為有敬。比如給去世的人磕頭,是連磕三個頭的,磕頭一定是頭往下連續點三次,這是給去世的人磕頭。第二,出言有敬。出言有敬非常重要,言語只能贊揚去世人的功德和對你的幫助,切不可揭人傷疤,上墳的時間千萬別說這類話。第三,發聲有敬。在墓地不要大吼小叫,不要說一些與祭祖沒有關系的言語,我們進了墓地是非常嚴肅的,要不就是念太乙救苦天尊,邊燒紙邊念,要不就心里念。祭祖時一定要發聲有敬,聲音不要高低不勻,不然孩子對你說話會沒大沒小,直呼其名啊!第四,先后有敬。誰先上香,誰后上香,一定要符合禮儀,由長到幼,由男到女,這叫長幼有序。自己的行為,要多注意。
寒衣節送祭品
今天多準備一些祭品。祭祀行禮有敬。人在墓地,不要在上墳的時間三心二意,操心這個操心那個。大家可以趁早買起來,淘寶,拼多多上提前買點紙衣服、紙房子,寒衣紙,寒衣被、帽子、鞋子等,可以在十月一當天燒,也可以在十月一前一周就開始燒。不局限于只買些紙衣服錢,可以買些紙黃表紙、金元寶燒,還可以買紙丫鬟,紙車之類的,一般喪葬店這類東西很齊全的,可以買些五色寒衣紙(五色紙乃紅、黃、藍、白、買黑五種顏色)、衣褲(紙)冥衣、冥幣、元寶、火柴、粉筆等,以及香,蠟燭,水果,糕點等祭品。多買一些,也不貴。
寒衣節必須點蠟燭嗎
蠟燭是一個象征,所以在寒衣節的時候我們需要準備。寒衣節相傳起源于周代,時間為每年農歷十月初一,節日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間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寒衣節標志著嚴冬的到來,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要多準備一些衣服。
寒衣節其他風俗
漢族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漢族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莜面。
寒衣節是什么意思
寒衣節,每年農歷十月初一,是漢族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于周代。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將暖和的衣物給家人穿上,故稱之為寒衣節。
在北方到了農歷十月一之后,天氣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為此,人們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還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如今很多年輕人會選擇給家人買棉衣,在民間會用殺豬宰羊來慶祝,或者炸至各種食物來祭祀,其實大多數都是自己食用,寒衣節不久后就能感覺到冬天的氣息。
寒衣節是為了紀念誰
民間流傳最廣的是孟姜女哭長城的說法,因此主要是為了紀念孟姜女;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來,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墻里。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于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來,這段忠貞愛情故事廣為流傳。
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后,與秦始皇面對面地抗爭,為夫報仇、替己出氣,最后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剎那,海上波濤澎湃,緩緩拱起兩方礁石。據說海上姜女墳,海潮再大也不曾沒頂。
由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歷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早已成為北方憑吊已故親人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