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禁忌,有哪些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十月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寒衣節禁忌,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寒衣節禁忌
1、忌半夜晾衣服
在鬼魂四處出沒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設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煩找誰?
2、忌披頭散發睡覺
鬼月,到處都是在外游蕩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發,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3、夜游
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游,更加不要去偏遠或者人少的地方,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4、忌半夜慶生
還是改到白天慶祝比較好。
5、忌說“鬼”字
在寒衣節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說「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說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6、忌亂踩冥紙
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踩亂跳,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鬼魂們生氣之余,自然會對你不利。
7、忌亂拍他人肩頭
民間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兩肩及頭頂上,會讓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寒衣節普渡時隨意亂拍他人肩頭,豈不是想拍熄對方的火,讓鬼魂找他的麻煩?
8、忌將筷子插在碗上
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好鬼魂來與你分享食物。
9、床頭忌掛風鈴
因風鈴會招陰。
10、忌偷吃祭拜的祭品
與鬼爭食,恐遭來厄運。
11、忌輕易的回頭
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否則會有麻煩。
12、忌下水游泳
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13、忌吹口哨
晚上吹口哨,容易吸引鬼魂的注意。
14、晚上出門忌呼喊名字
夜游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盡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鬼魂記住你的名字。
15、不要隨便撿起路邊的錢
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找麻煩。
寒衣節其他風俗
漢族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漢族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莜面。
寒衣節各地風俗
1、晉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制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致漂亮。
2、洛陽
洛陽話有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初一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這些東西油膏肥膩,操作間不免弄得滿手、滿臉皆是。
市區、偃師、宜陽等地,也有人不去老墳燒寒衣,而在家門口及十字路口燒。待到十月初一這天,瞅著天快黑了,人們抓把土灰,在家門前撒一個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燃燒紙衣、紙錠,祭奠先人。講究的人家,會特意跑到離家不遠的十字路口,為“游魂路鬼”送寒衣,為的是“鬼有所歸,乃不為厲”,賄賂那些流浪鬼,使它們能與自家的亡人和平共處。
新安縣另有講究:新出嫁的媳婦逢十月初一,得為夫家新故的老人添土;到家廟祭祖者,還得奏起鼓樂助興。
3、北京
民初,北京人大多沿襲舊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紙店去買寒衣紙,它是用冥衣鋪糊燒活的彩色蠟花紙,裁成布匹形狀的長條,一般是一張紙破三條或四條。粉紅色的印上白色圖案;白色的則印上青蓮色的圖案;黃色的則印上紅色圖案(一般均為牡丹、菊花、蝴蝶的連續圖案)。也有用素色紙的。總之,只是象征性的東西。有的把這些寒衣紙剪成衣褲狀,有的不剪,直接裝在包有紙錢、冥鈔的包裹里焚化。還有的更為講究的富人,則是請冥衣鋪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襖、皮褲等高級冬裝。不論用什么樣的寒衣,都要以紙錢、紙錠為主,一并裝在包裹內,供罷焚化。
宅府門第,在祠堂里設奠;一般人家則將包裹當成主位,在堂上設奠,多以三碗水餃為供,富者不拘此限,乾鮮果品、滿漢糕點、冷葷熱炒,均無定例。焚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次序行四叩首禮(謂“神三鬼四”)。祭罷,或送墳地,或在門口焚之。老喪一律不舉哀。
4、魯
魯中一帶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燒寒衣,為無后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
魯西南一帶,寒衣節上除了準備寒衣外,還以亡者生前喜愛的戲曲或神話故事為題材制作紙扎供陰間娛樂。
5、南京
南京地區送寒衣,要將各種冥衣裝一紅紙袋里,上面寫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初一當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后拿到門外焚化,同時將剛收獲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讓祖先嘗新。其實,這一系列的祭祀活動都是緬懷祖先,祈求保佑家族興旺、子孫平安的表現。
寒衣節的風俗
燒寒衣
也就是準備供品,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后,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干凈,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吃面條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莜面。寒衣節吃面的.習俗習俗由來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營養搭配合理的面條是不錯的選擇。
紅豆飯
后人把十月初一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
金銀包袱
下跪磕頭,然后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于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念叨對逝世故人想說的話。
逆糍
在惠州傳統的風俗中,“十月朝”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是牛的生日,也是惠州傳統的祭牛節。在這一天,惠州人要吃一種叫“逆糍”的傳統食品。惠州人認為,牛為人類辛勤勞動了一年,要慰勞慰勞牛。
除了做些逆糍供奉牛神外,還有一些農戶將菜葉包裹著逆糍來喂牛,祈求它身強體健。剩下的逆糍除了自己吃外,還會送給親朋好友。久而久之,這逆糍就成了惠州最有代表性的民間傳統食品之一。
糍粑
“十月朝,糍粑碌碌燒。”這是一句客家俗語,說的是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家家戶戶都會制作糍粑。十月初一恰逢秋收完畢,勤勞的客家人會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粉,搓糊蒸熟后,以糯米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餡料,做成應節食物糍粑,以慰勞一家老少,慶賀豐收。
吃糍粑最過癮的吃法就是吃烤糍粑,冬日的山區陰寒潮濕,為了取暖,一般人家都會燃起火爐,大伙圍坐一團。將糍粑放在火盆木炭上烤炙,糍粑在炭火中漸漸鼓脹,嘰嘰作響,表皮微微隆起后像個大包子。此時將表皮弄破,會有一股白氣騰出,用口撕咬外酥內軟外黃里白,似一個“金包銀”的糍粑拿在手里軟乎乎的,但千萬要注意避免燙了口舌。
餃子
洛陽有話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初一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桓臺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
民間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來源于醫圣張仲景,他看到嚴寒中百姓耳朵被凍壞,故用面包了驅寒藥材,煮熟做成“嬌耳湯”治好了百姓的耳朵。通常餃子餡料有葷有素,這種合理營養搭配,能起到進補養生的作用。除了必須的肉類和蔬菜,大蒜等調味料也能起到提高肌體抵抗力的作用。
寒衣節的來歷
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歷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據《禮記·月令》,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并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么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在《禮記·月令》中,同時還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不過,前代授衣多在夏歷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下詔(《唐大詔令集》卷77),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于十月剛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后世稱之為“寒衣”,不過,宋人尚無此稱。
明代劉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場》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寒衣節:“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在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中,則記載有清代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于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關于“十月一”“送寒衣”還有一個民間傳說。孟姜女與丈夫萬喜良新婚燕爾,萬喜良卻被抓去修筑萬里長城。孟姜女思夫心切,便千里迢迢丈夫送衣御寒。誰知萬喜良累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墻底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竟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的尸體。在十月初一這天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后安葬。這當然只是傳說,與真實的歷史自然有相悖之處,但傳說中寄托老百姓眷戀亡故親人的情愫也絕非此一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