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冬至的傳統習俗
冬至前后是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積肥造肥的大好時機,同時要施好臘肥,做好防凍工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古代冬至的傳統習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代冬至的傳統習俗
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__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二十四節氣冬至簡介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就排在了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傳統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或一氣,一年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關于冬至說: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這天,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
天文學上也以冬至日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至日標志著陰氣到了極點,陽氣開始到來,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上的熱量比地面向空間發散的少,短期內氣溫還會繼續下降。所以,冬至也是寒冷的開始。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所以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實質上相當于今天的春節。
古人認為,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冬至過后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也表明古人對冬至的重視程度。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的。為了區別于后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也有稱做"添歲"、"亞歲"。而冬至這一天,被稱為長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
冬至養生
冬至這天,是一年中尤其重要的進補日,冬補食品如冬蟲夏草、人參、附片,為“三九天”三大補品。
氣虛者,可用冬蟲夏草5條,人參3耀5克燉雞。
血虛者,可用當歸10克,燉生姜羊肉湯。
陽虛者,多吃狗肉、羊肉。
陽虛重者,取制附片10克燉豬肉(制附片布包先煮2小時,放入肉再煮1小時,喝湯吃肉)。
總之,冬至應加大進補力度,所謂“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冬至由來
冬至又名‘一陽生’,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23日之間。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所以,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往往選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稱做“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后,陰氣漸消,陽氣漸長。
冬至的傳說
冬至,又稱“日短至”、“日南至”等,是反映太陽光直射運動的節氣。坊間流傳“冬至一陽生”的說法(記述在《恪遵憲度抄本》等作品中)。其實嚴格來講,“陽”有陰陽概念的陽與太陽的陽。冬至后,太陽高度回升,而非“陰陽”概念中的陽氣回升。冬至節氣反映的是太陽光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偏移規律,冬至節氣的到來標示著北半球各地這天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最短,并非是陰陽概念中的陰氣最盛的一天。“陰陽五行”屬于“干支”范疇,“陰陽”的消長,是以“干支”為推算依據。冬至又是太陽回返的始點,自冬至起太陽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的白晝逐日增長。冬至反映的“陽”,是太陽的陽,而非“陰陽”概念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