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寓意和傳統習俗
立秋的寓意和傳統習俗都有哪些?立秋,意味著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收獲的季節到了。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立秋的寓意和傳統習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立秋的寓意和傳統習俗
1、祭祀土地神: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2、啃秋瓜: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3、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
4、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5、摸秋:
“摸秋”是蘇北鹽城地區的習俗,立秋之夜人們在私人或集體的瓜園中摸回各種瓜果,俗稱“摸秋”。俗話有曰:“八月摸秋不算偷”,丟了“秋”的人家,無論丟多少,也不叫罵。因為這是一個表示秋季豐收,人們高興之情溢于言表,因此相互分享的習俗。另外,也有些地區的摸秋是在中秋之夜進行。
立秋節氣含義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歷8月7-9日之間)。“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區別
如果在早上立秋,這天就比較涼爽,如果是傍晚立秋,天氣就是比較燥熱的。都可能會把一只牛熱死。實際上,這種理解肯定是錯誤的,因為在立秋的時候,到了這一天就自然是立秋了,并不分什么早上與晚上之別。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天文和氣象知識,很多表現在民間諺語中,其正確性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古代諺語中提到的早立秋、晚立秋應該指的是農歷上立秋的早晚,而不是一天中的早晚。
每年立秋的時間都一樣嗎
立秋是每年8月7或8或9日,每年立秋日子不固定。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后,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于公歷8月07-09日交節。在立秋節氣期間,太陽從巨蟹座運行到獅子座。夜晚觀天時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的方向。交立秋的那一天,正是農歷的七月,七月也正是“申月”。立秋之時太陽處在赤緯+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23°26'已經向南偏了不少。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幾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三個;
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秋,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陽到達黃經135°,于每年公歷8月7日 ~ 8月9日交節。立秋時節,萬物成熟收獲,天地間的陰氣逐漸增強,而陽氣則由“長”轉“收”。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
“初候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方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清晨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候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雖然我國民間有“立秋之日涼風至”的諺語,但由于中國地域遼闊,每個地方的緯度、海拔高度不同,各地是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季的。事實上,由于立秋常處于三伏天的末尾階段,此時盛夏余熱未消,秋陽肆虐,很多地方天氣還非常炎熱,故有“秋老虎”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