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寒衣節的傳統習俗
各地寒衣節的傳統習俗都有哪些?寒衣節相傳起源于周朝,農歷九月開始天氣逐漸轉涼,人們也開始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節也被稱為“授衣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各地寒衣節的傳統習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各地寒衣節的傳統習俗
北京
“十月一,送寒衣”這句老話最早就來源于老北京,大概在明朝的時候,老百姓們就有送寒衣的習俗了,每年天氣逐漸變冷的時候,人們都會穿上保暖的衣服,而這個時候也應該為死去的親人們送去寒衣了。因此,每年的十月初一,人們都會用紙糊制成寒衣,在寒衣包袱上寫上名字和地址,為死去的親人焚燒。
南京
南京的人們在十月初一這一天,將各種顏色的紙糊成衣服、鞋帽等,并且裝在一個紅色的紙袋里,寫上死去的親人的名字和身份,晚上把紅色的紙袋供上祭奠一番,然后再焚燒,以此來表示對親人的記掛,保佑親人。有的人們還會用收獲的糧食做一些羹來讓親人們嘗新。
洛陽
在洛陽有一句古話:“十月一,油唧唧”,這句話是說,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初一這一天,人們會炸一些食物,包餃子,用這些食品來供奉祖先,由于這些食物比較肥膩,因此會弄得“油唧唧”。在洛陽,部分地區的人們不去墳頭燒寒衣,而是在家門口或者十字路口的地方燒寒衣。在十月初一這天的傍晚,在天快黑的時候,人們會抓一把土,在家門口撒成一個圓圈狀,然后焚燒寒衣來祭奠祖先。一些熱心的人們還會到十字路口,為沒有后人的死者焚燒送去寒衣。
山東
每年的農歷十月初一,也是山東人為死去的親人上墳的日子,他們會將自己秋收的物品為死去的親人供上,向祖先報告一年的豐收成果。除了這些之外,他們也會用彩紙剪成衣服,為祖先焚燒,表示“十月一,上墳燒寒衣”的意思,為死去的親人送去過冬的衣服。在山東的淄川地區,他們除了上墳祭祖之外,在傍晚還會到野外的路口,為那些沒有后人的死者添送寒衣。
山西
在晉南地區,人們習慣用五色紙做成衣服,然后在紙里加上棉花,意思是說為去世的親人做一些棉衣、棉被,也好讓他們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而在晉北地區,人們講究用五色紙做成衣、帽、鞋、被等各種御寒物品,有的人們還會用紙做一套房屋,有門有窗,為死者焚燒,非常精致美觀。
寒衣節的來歷
中國傳統節日寒衣節的來歷有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典故和朱元璋授衣的傳說。據有史可究,它源于周朝,《詩經》有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故以農歷十月初一作為寒衣節。寒衣節的風俗主要表現在北方,它有授衣和燒衣的方式。后來,隨著歷史演變,逐漸以祭祀為主。
從《禮記·月令》中說,周天子在寒衣節這一天祭祀祖先,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婦女們則是拿出棉衣送于遠方戍邊服役的親人。
到了宋朝時期,從《東京夢華錄》一書中說,十月日,宰臣已經被授衣服錦襖三日。又有宋代周密《武林舊事》中說,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類。所以,我們不難看出寒衣節出現了拜祭先人,掃墓的習俗。
再到明清時期,則是將送寒衣的習俗進一步發展。以訂制衣物的方式流行在民間,更是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而對于祭祀方面也更加注重,表現在寒衣用五色紙剪成,送衣與拜祭儀式的講究。到了清朝,出現了寒衣紙,冥紙,冥衣,冥鈔等。轉而,從寒衣節的風俗演變中,更加注重了對逝者的追悼之情。
有一首詩則言,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御寒泉臺能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它講的是在我國山西部分地區至今還有哭祭的風俗。據說十月初一這一天民間婦女忌出行,多數人這天會吃蕎面、莜面。河南地區則會在寒衣節這一天放散燈和在自家大門外進行拜祭。故此,寒衣節又有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的稱呼,與清明節、中元節并稱為中國三大“鬼節”。
怎么給去世老人送寒衣
所謂送寒衣就是把紙制的衣服(市場有售)、燒紙焚化,以示哀悼和懷念之意。老人頭年去世,今年寒衣節也要送寒衣啊,要么老人今年冬天怎么過?今天就是寒衣節了,晚上為老人送寒衣吧,墓地和街頭巷尾都可以燒寒衣,不要忘了讓老人取”錢和寒衣“來。
只有孝心的子女,才想到給死去的老人送寒衣,可敬可贊。做寒衣外用蘭紙和內用白紙,當中薄薄的一層棉花用膠水糊上就可,做冬衣上下一套,和鞋。不會做去花圈店可做。燒時代三顆香,和紙金元寶同燒,用一大張紙糊個口袋裝,寫上名諱,地點就可。
十月一送寒衣女兒能不能去
看地方的講究吧,不過大多數地區兒子女兒送都是可以的。寒衣節,起源于周代。在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到來,寒衣節的別稱有:“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寒衣節、清明節、中元節是中國最大的祭祀節日,因此,也合稱為三大“鬼節”。
寒衣節一般誰送
寒衣節兒子女兒都可以,不過十里不同俗,具體的要看地方的講究,另外要注意的是寒衣節這天按照習俗,是在寒衣節這一天給逝去的親人朋友送寒衣,是最合適不過的日子。如果因為有事情,寒衣節當天不能前往送寒衣,提前幾天其實也是可以的,就像春節到,除夕放炮,顯得你想得比較周到,但千萬不要過了寒衣節的日子,也就說:可以提前,但不可以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