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地理教學中老師要激勵學生的成就感和進取精神,讓學生都能體會到自身價值。初一七年級地理教案能夠提升初一七年級地理老師的教學質量,對初一七年級地理老師的工作大有脾益。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1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重點: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儀、地球上的經線和緯線
難點: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教學手段:地球儀模型,經線和緯線、地球大小和形狀、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等動畫媒體、世界兩半球掛圖
教學過程:
[引入] 我們都知道人類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樣子、有多大?可能沒有幾個人能夠準確地說出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師引導] 閱讀課本“讀一讀”,了解人類認識地球的階段,并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地球的形狀。(學生看書、思考、回答)
[教師講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不斷深入。通過地球衛星的精確計算,發現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請觀察地球赤道半徑與極半徑圖,計算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差值、赤道長度(學生計算、回答)
[承轉] 地球很大,怎樣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們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為什么做成正圓呢?(學生回答)
[板書]
二、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提問] 地球儀由哪幾部分組成?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儀如何轉動的?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回答)
[演示講解]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軸組成的;地球儀上有各種符號、文字、顏色用來表示陸地、河湖、海洋、山脈、城市等。還有經線、緯線、南北極;地球儀是繞地軸轉動的,它指向北極星附近,是一個假想的軸,與球面的交點為北極點和南極點
[承轉] 想一想為什么要在地球儀上畫許多的線呢?(學生回答)是為了確定地球上任何一點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們重點研究這些線------經線和緯線。同學4人一組,觀察地球儀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什么樣的線是經線?什么樣的線是緯線?
經線和緯線,哪個是半圓,哪個是整圓?
所有的經線和所有的緯線是否相等?
經線和緯線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儀上你能畫出幾條經線和緯線?
(學生代表發言,教師歸納總結,帶領學生填表對比二者的區別,加深印象)
[板書] 三、經線和緯線
經 線 | 緯 線 | |
概 念 | 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 | 地球儀上順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 |
圓弧狀況 | 半圓,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可以組成一個圓圈。 | 圓,每條緯線可以自成一圈 |
長 度 | 每一條經線長度相等 | 赤道最長,向兩側遞減,到極點為零 |
指示方向 | 南北方向 | 東西方向 |
數 量 | 無 數 條 |
[鞏固練習]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2
本節教材屬于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有代表性的國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圍繞環境 —— 資源 —— 人口這一主線,闡明了人地關系,為進一步學習區域地理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教材的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知識技能目標: 1. 知道印度的人口數量及人口問題; 2. 掌握印度地形和氣候的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 了解印度的工業概況。
二是過程方法目標:通過對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的學習,初步學會對一個國家的自然地理條件進行綜合評價。
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印度人口問題的嚴重性,進一步懂得人類必須自覺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一是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農作物分布及其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本節教材的難點是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分析,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一是造成水旱災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復雜的問題。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較差,難以將諸多的地理因素綜合在一起,得出結論。
重點和難點已經確定,怎樣處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節課我將用兩個課時講解,詳講的內容是印度的人口問題、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 " 以人為本 " 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采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合作討論法和利用圖形展示直觀教學法。我采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 " 二期課改 " 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像、聲音等有機集成并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于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谝陨峡紤],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互聯網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索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印度的人口概況,印度自然環境,農業和工業的狀況"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四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激趣設懸導入新課,采用多種直觀手段,有利于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本節課在導入過程中,首先放映幻燈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風光等),配以解說: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是佛教的發源地,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譽世界。這是一個視牛為神明的國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這也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已超過 10 億,僅次于中國……猜一猜"這是哪一國家?"使用直觀的手段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揭曉答案— - 印度,轉入新課。教材第一部分內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圍及地形,我將結合多媒體課件,圍繞印度地圖進行講解,通過讀圖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 印度在世界中處于什么位置? 2. 印度的臨國主要有哪些?它們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 (ge) 海相望的國家斯里蘭卡) 3. 找出喜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的特點。這樣處理可使學生對印度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還可以突出地理學科的特點,即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
印度人口這一部分內容我采用結合圖表,以問答的形式解決,這樣可以訓練學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 從 1951 年到 2000 年印度人口大約增加了多少億? 2. 讀圖分析印度人口每隔 10 年的增長速度 .3. 學生閱讀"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數據表,分組討論人口過度增長會給印度帶來的影響,讓學生合作討論,我再做歸納總結。
印度除了人口壓力外,還面臨著水旱災害威脅,我用多媒體展示印度的水旱災害圖片,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自然災害的無情,激發同情心,讓學生學會辨證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災害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那水旱災害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個難點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分析。
這部分內容我讓學生讀圖合作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 . 對照亞洲氣候分布圖,看看印度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以圖7 . 38為例分析該氣候類型的特點。 2. 比較分析 1 月、 7 月盛行風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風對印度的降水有何影響?完成 38 頁表,以說明印度的水旱災害與西南風變化的關系。 這樣知識點明確,條理清晰,深入淺出突破了難點。最后我做歸納總結的方法解決,這樣既可訓練學生發散思維,又能訓練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自給有余的糧食生產這部分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1 、"綠色革命 " 2 、印度農作物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其中"綠色革命 " 是次重點,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給學生提供材料讓學生自學的方式解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印度農作物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這部分內容是教材的重點也是難點,我采用結合動畫對比分析的方法解決我先用動畫向學生展示印度的農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圖。讓學生自己觀察得出結論,我再用表格對比的方式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可使知識更加系統化,培養了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業和印度農業在結構上有相似之處,這部分內容我采用引導學生自學的方式解決,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
本節課,我設計了兩類練習題,()一是填空題,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綜合題,考查學生讀圖、用圖、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兩類練習題,起到了鞏固本節內容,考查學生掌握情況,反饋教學效果的功能。這些練習題確定的原則是:遵守教學大綱,突出思想性、基礎性和教學重點、難點;訓練量適中。
對于課后總結這一環節,我的理解是,總結不應該僅僅為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我設計了以下 3 個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 1. 你學了什么? 2. 你的體驗是什么? 3. 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總的設計意圖是回顧知識,強化記憶。
本節課的板書我是如下設計的:這種網絡式的板書設計可使知識條理更加清晰,層次更加分明,重難點更加突出,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業: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作到學以至用,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學習并積極參與。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3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中重點介紹的一個國家,它的經濟發展過程、社會背景、文化特點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發展過程和社會現狀,了解認識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縮影。
2. 編者的意圖:力求以貼近生活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1)本節教材以人種作為切入點,誘導學生思考世界人種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膚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種,從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爐的縮影的內容。 教材在舉例中采取"引而不發"的方法,讓學生來總結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礎知識。
(2)在掌握了足夠的基礎知識后,教材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巴西的自然條件、人口分布、歷史背景、經濟發展等因素對巴西農業和工業布局進行分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聯系實際能力。
(3)在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的內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閱讀資料及圖片,培養學生從直觀的角度來認識巴西。
4.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巴西過去與現在經濟結構差異的對比,了解巴西經濟的發展歷程。讓學生認識到殖民主義統治對巴西的影響及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健全獨立經濟體系的必要性。
難點: a.使學生懂得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要意義。
b.熱帶雨林的成因及亞馬孫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學目標:
(1)認識目標: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人口最多的國家b.能說出熱帶雨林對巴西的環境效益、開發目的及生產的環境問題。
c.能說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區劃及主要氣候特征。
d.能說出巴西工農業生產的特征。
e.能讀圖說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區。
(2)能力目標:
a.分析獨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認識到殖民統治對巴西種族的構成及政治、經濟、文化的深遠影響。
c.學會分析巴西熱帶雨林的成因及,亞馬孫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過程中帶來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增強環保意識。
二、說學生
巴西是足球王國,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并不很陌生,現代媒體手段先進,同學們可以通過上網、報紙、雜志查找各種資料進一步認識巴西。
初一年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欲強,好勝心切,在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彩,樂于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巴西時,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舉例,多要以實圖展示,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1.教學方法的組合
a.本節課運用談話、閱讀、討論、學習競賽等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學習競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多種能力。本節又采用了知識結構圖法,使學生的地理思維隨著教師的講解而步步深入,且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
b.整節課主要貫穿"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思練結合"的教學思想,讓學生獨立自主親身參與、體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注意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恰當引導,學生從不斷演示中觀察問題,探究現象,解決問題。
2.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強烈的求知欲,強調重點,攻破難點。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3.教具選擇
多媒體課件。
四、說學法
1.依據教學目標,快讀課文,整體把握,明確重點。
2.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理解和記憶。
3.理論聯系實際,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積極思考,培養能力。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p.89—92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和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兩節。
教學目標:1、了解巴西的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
3、了解巴西的人種文化、工業農業。
教學重點:巴西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狀況
教學。難點: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
②巴西的經濟、文化、人種與殖民主義的關系。
1、引課設計
根據世界杯足球賽主題音樂,引出課題:第九章 第二節 巴西(版書),之后,介紹胡出訪巴西,讓學生認識到巴西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2、學生自學,整體感知,重點把握。
自學3分鐘,學習方式自由,要求學生盡量多的發現問題,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找出答案,準備競答與競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地理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合作意識、集體榮譽感、團隊精神等。
3、教師主持,問題競答與競提。
這一活動由教師主持,學生比賽提問題,教師從量和質兩方面為學生所提問題打分,分組比賽,決出勝負。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對地理及對地理課學習的興趣?;顒又?,教師可尋機插入點撥講解,在學生興趣盎然的氛圍中,教師盡情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強調重點,突破難點。
4、總結鞏固,隨堂練習。
總結重在綜合概括,使知識條理系統。隨堂練習意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與技能。
七、設計的理論依托: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方式地理課程""學習結果與過程并重""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書設計:
粉筆板書與電子板書相結合。粉筆板書采用詞語式板書;電子板書采用結構式。粉筆板書如下圖。"咖啡之國""文明古國""足球王國""狂歡之國"四個關鍵性詞語,基本反映本課的教學內容,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