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數學公開課教案模板
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讓學生真正構建完整的初中數學知識體系,同時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思維。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三數學公開課教案模板,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初三數學公開課教案模板1
中心對稱
1.正確認識什么是中心對稱、對稱中心,理解關于中心對稱圖形的性質特點.
2.能根據中心對稱的性質,作出一個圖形關于某點成中心對稱的對稱圖形.
重點
中心對稱的概念及性質.
難點
中心對稱性質的推導及理解.
復習引入
問題:作出下圖的兩個圖形繞點O旋轉180°后的圖案,并回答下列的問題:
1.以O為旋轉中心,旋轉180°后兩個圖形是否重合?
2.各對應點繞O旋轉180°后,這三點是否在一條直線上?
老師點評:可以發現,如圖所示的兩個圖案繞O旋轉180°后都是重合的,即甲圖與乙圖重合,△OAB與△COD重合.
像這樣,把一個圖形繞著某一個點旋轉180°,如果它能夠與另一個圖形重合,那么就說這兩個圖形關于這個點對稱或中心對稱,這個點叫做對稱中心.
這兩個圖形中的對應點叫做關于中心的對稱點.
探索新知
(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個三角形ABC,分兩種情況作兩個圖形:
(1)作△ABC一頂點為對稱中心的對稱圖形;
(2)作關于一定點O為對稱中心的對稱圖形.
第一步,畫出△ABC.
第二步,以△ABC的C點(或O點)為中心,旋轉180°畫出△A′B′C和△A′B′C′,如圖(1)和圖(2)所示.
從圖(1)中可以得出△ABC與△A′B′C是全等三角形;
分別連接對稱點AA′,BB′,CC′,點O在這些線段上且O平分這些線段.
下面,我們就以圖(2)為例來證明這兩個結論.
證明:(1)在△ABC和△A′B′C′中,OA=OA′,OB=OB′,∠AOB=∠A′OB′,∴△AOB≌△A′OB′,∴AB=A′B′,同理可證:AC=A′C′,BC=B′C′,∴△ABC≌△A′B′C′;
(2)點A′是點A繞點O旋轉180°后得到的,即線段OA繞點O旋轉180°得到線段OA′,所以點O在線段AA′上,且OA=OA′,即點O是線段AA′的中點.
同樣地,點O也在線段BB′和CC′上,且OB=OB′,OC=OC′,即點O是BB′和CC′的中點.
因此,我們就得到
1.關于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對稱點所連線段都經過對稱中心,而且被對稱中心所平分.
2.關于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圖形.
例題精講
例1 如圖,已知△ABC和點O,畫出△DEF,使△DEF和△ABC關于點O成中心對稱.
分析:中心對稱就是旋轉180°,關于點O成中心對稱就是繞O旋轉180°,因此,我們連AO,BO,CO并延長,取與它們相等的線段即可得到.
解:(1)連接AO并延長AO到D,使OD=OA,于是得到點A的對稱點D,如圖所示.
(2)同樣畫出點B和點C的對稱點E和F.
(3)順次連接DE,EF,FD,則△DEF即為所求的三角形.
例2 (學生練習,老師點評)如圖,已知四邊形ABCD和點O,畫四邊形A′B′C′D′,使四邊形A′B′C′D′和四邊形ABCD關于點O成中心對稱(只保留作圖痕跡,不要求寫出作法).
課堂小結(學生總結,老師點評)
本節課應掌握:
中心對稱的兩條基本性質:
1.關于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對應點所連線都經過對稱中心,而且被對稱中心所平分;
2.關于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圖形及其它們的應用.
作業布置
教材第66頁 練習
初三數學公開課教案模板2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會因式分解法適用于解一邊為0,另一邊可分解成兩個一次因式乘積的一元二次方程。
2、會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3、進一步讓學生體會“降次”化歸的思想。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難點:用因式分解法將一元二次方程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1、提問:
(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現在我們已有了哪幾種將一元二次方程“降次”為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用兩種方法解方程:9(1-3x)2=25
(二)創設情境
說明:可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開平方法解此方程。解得x1=,,x2=-。
1、說一說:因式分解法適用于解什么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
歸納結論:因式分解法適用于解一邊為0,另一邊可分解成兩個一次因式乘積的一元二次方程。
2、想一想:展示課本1.1節問題二中的方程0.01t2-2t=0,這個方程能用因式分解法解嗎?
(三)探究新知
引導學生探索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0.01t2-2t=0,解答課本1.1節問題二。
把方程左邊因式分解,得t(0.01t-2)=0,由此得出t=0或0.01t-2=0
解得tl=0,t2=200。
t1=0表明小明與小亮第一次相遇;t2=200表明經過200s小明與小亮再次相遇。
(四)講解例題
1、展示課本P.8例3。
按課本方式引導學生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讓學生討論P.9“說一說”欄目中的問題。
要使學生明確:解方程時不能把方程兩邊都同除以一個含未知數的式子,若方程兩邊同除以含未知數的式子,可能使方程漏根。
3、展示課本P.9例4。
讓學生自己嘗試著解,然后看書上的解答,交換批改,并說一說在解題時應注意什么。
(五)應用新知
課本P.10,練習。
(六)課堂小結
1、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驟是:先把一個一元二次方程變形,使它的一邊為0,另一邊分解成兩個一次因式的乘積,然后使每一個一次因式等于0,分別解這兩個一元一次方程,得到的兩個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2、在解方程時,千萬注意兩邊不能同時除以一個含有未知數的代數式,否則可能丟失方程的一個根。
(七)思考與拓展
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議一議:對于含括號的守霜露次方程,應怎樣適當變形,再用因式分解法解。
(1)2(3x-2)=(2-3x)(x+1);(2)(x-1)(x+3)=12。
[解](1)原方程可變形為2(3x-2)+(3x-2)(x+1)=0,
(3x-2)(x+3)=0,3x-2=0,或x+3=0,
所以xl=,x2=-3
(2)去括號、整理得x2+2x-3=12,x2+2x-15=0,
(x+5)(x-3)=0,x+5=0或x-3=0,
所以x1=-5,x2=3
先讓學生動手解方程,然后交流自己的解題經驗,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對于含括號的一元二次方程,若能把括號看成一個整體變形,把方程化成一邊為0,另一邊為兩個一次式的積,就不用去括號,如上述(1);否則先去括號,把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再看是否能將左邊分解成兩個一次式的積,如上述(2)。
布置作業
教學后記:
初三數學公開課教案模板3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使學生知道當直角三角形的銳角固定時,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都固定這一事實.
(二)能力訓練點
逐步培養學生會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等邏輯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引導學生探索、發現,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使學生知道當銳角固定時,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這一事實.
2.難點:學生很難想到對任意銳角,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實,關鍵在于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得出結論.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如圖6-1,長5米的梯子架在高為3米的墻上,則A、B間距離為多少米?
2.長5米的梯子以傾斜角∠CAB為30°靠在墻上,則A、B間的距離為多少?
3.若長5米的梯子以傾斜角40°架在墻上,則A、B間距離為多少?
4.若長5米的梯子靠在墻上,使A、B間距為2米,則傾斜角∠CAB為多少度?
前兩個問題學生很容易回答.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引起學生的回憶,并使學生意識到,本章要用到這些知識.但后兩個問題的設計卻使學生感到疑惑,這對初三年級這些好奇、好勝的學生來說,起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同時使學生對本章所要學習的內容的特點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有些問題單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是不能解決的,解決這類問題,關鍵在于找到一種新方法,求出一條邊或一個未知銳角,只要做到這一點,有關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邊角就可用學過的知識全部求出來.
通過四個例子引出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請每一位同學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別測量并計算30°、45°、60°角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
學生很快便會回答結果:無論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個固定的值.程度較好的學生還會想到,以后在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邊長,就可求出其他未知邊的長.
2.請同學畫一個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測量、計算40°角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學生又高興地發現,不論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學生可能會想到,當銳角取其他固定值時,其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嗎?
這樣做,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使學生對本節課要研究的知識有了整體感知,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大膽地探索新知.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通過動手實驗,學生會猜想到“無論直角三角形的銳角為何值,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總是固定不變的”.但是怎樣證明這個命題呢?學生這時的思維很活躍.對于這個問題,部分學生可能能解決它.因此教師此時應讓學生展開討論,獨立完成.
2.學生經過研究,也許能解決這個問題.若不能解決,教師可適當引導:
若一組直角三角形有一個銳角相等,可以把其
頂點A1,A2,A3重合在一起,記作A,并使直角邊AC1,AC2,AC3……落在同一條直線上,則斜邊AB1,AB2,AB3……落在另一條直線上.這樣同學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引導學生獨立證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是一個固定值.
通過引導,使學生自己獨立掌握了重點,達到知識教學目標,同時培養學生能力,進行了德育滲透.
而前面導課中動手實驗的設計,實際上為突破難點而設計.這一設計同時起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
練習題為 作了孕伏同時使學生知道任意銳角的對邊與斜邊的比值都能求出來.
(四)總結與擴展
1.引導學生作知識總結:本節課在復習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基礎上,通過動手實驗、證明,我們發現,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銳角固定,它的對邊、鄰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師可適當補充:本節課經過同學們自己動手實驗,大膽猜測和積極思考,我們發現了一個新的結論,相信大家的邏輯思維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發揚這種創新精神,變被動學知識為主動發現問題,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
2.擴展:當銳角為30°時,它的對邊與斜邊比值我們知道.今天我們又發現,銳角任意時,它的對邊與斜邊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這個比值,已知一邊求其他未知邊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看來這個比值很重要,下節課我們就著重研究這個“比值”,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提前預習一下.通過這種擴展,不僅對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時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四、布置作業
本節課內容較少,而且是為正、余弦概念打基礎的,因此課后應要求學生預習正余弦概念.
初三數學公開課教案模板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根據實際問題能列出反比例函數關系式.
【過程與方法】
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出反比例函數的探索過程,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
培養觀察、推理、分析能力,體會由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認識反比例函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能根據已知條件寫出函數解析式.
【教學難點】
能根據實際問題中的條件確定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體會函數的模型思想.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初步認知
1.復習小學已學過的反比例關系,例如:
(1)當路程s一定,時間t與速度v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數)
(2)當矩形面積一定時,長a和寬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數)
2、電流I、電阻R、電壓U之間滿足關系式U=IR,當U=220V時,請你用含R的代數式表示I嗎?
【教學說明】對相關知識的復習,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思考探究,獲取新知
探究1: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1)一群選手在進行全程為3000米的_比賽時,各選手的平均速度v(m/s)與所用時間t(s)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并寫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式.
(2)利用(1)的關系式完成下表:
(3)隨著時間t的變化,平均速度v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4)平均速度v是所用時間t的函數嗎?為什么?
(5)觀察上述函數解析式,與前面學的一次函數有什么不同?這種函數有什么特點?
【歸納結論】一般地,如果兩個變量x,y之間可以表示成y=(k為常數且k≠0)的形式,那么稱y是x的反比例函數.其中x是自變量,常數k稱為反比例函數的比例系數.
【教學說明】先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再進行全班性的問答或交流.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明兩個變量間的關系為什么可以看作函數,了解所討論的函數的表達形式.探究2:反比例函數的自變量的取值范圍思考:在上面的問題中,對于反比例函數v=3000/t,其中自變量t可以取哪些值呢?分析:反比例函數的自變量的取值范圍是所有非零實數,但是在實際問題中,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該反比例函數的自變量取值范圍.由于t代表的是時間,且時間不能為負數,所有t的取值范圍為t>0.
【教學說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提問學生,師生互動.
三、運用新知,深化理解
1.見教材P3例題.
2.下列函數關系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數?
(1)已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12cm2,它的一邊是acm,這邊上的高是hcm,則a與h的函數關系;
(2)壓強p一定時,壓力F與受力面積S的關系;
(3)功是常數W時,力F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s的函數關系.
(4)某鄉糧食總產量為m噸,那么該鄉每人平均擁有糧食y(噸)與該鄉人口數x的函數關系式.
分析:確定函數是否為反比例函數,就是看它們的解析式經過整理后是否符合y=(k是常數,k≠0).所以此題必須先寫出函數解析式,后解答.
解:
(1)a=12/h,是反比例函數;
(2)F=pS,是正比例函數;
(3)F=W/s,是反比例函數;
(4)y=m/x,是反比例函數.
3.當m為何值時,函數y=是反比例函數,并求出其函數解析式.分析:由反比例函數的定義易求出m的值.解:由反比例函數的定義可知:2m-2=1,m=3/2.所以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為y=.
4.當質量一定時,二氧化碳的體積V與密度ρ成反比例.且V=5m3時,ρ=1.98kg/m3
(1)求p與V的函數關系式,并指出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2)求V=9m3時,二氧化碳的密度.
解:略
5.已知y=y1+y2,y1與x成正比例,y2與x2成反比例,且x=2與x=3時,y的值都等于19.求y與x間的函數關系式.
分析:y1與x成正比例,則y1=k1x,y2與x2成反比例,則y2=k2x2,又由y=y1+y2,可知,y=k1x+k2x2,只要求出k1和k2即可求出y與x間的函數關系式.
解:因為y1與x成正比例,所以y1=k1x;因為y2與x2成反比例,所以y2=,而y=y1+y2,所以y=k1x+,當x=2與x=3時,y的值都等于19.
【教學說明】加深對反比例函數概念的理解,及掌握如何求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
四、師生互動、課堂小結
先小組內交流收獲和感想,而后以小組為單位派代表進行總結.教師作以補充.
課后作業
布置作業:教材“習題1.1”中第1、3、5題.
教學反思
學生對于反比例函數的概念理解的都很好,但在求函數解析式時,解題不夠靈活,如解答第5題時,不知如何設未知數.在這方面應多加練習.
初三數學公開課教案模板5
中心對稱圖形
了解中心對稱圖形的概念及中心對稱圖形的對稱中心的概念,掌握這兩個概念的應用.
復習兩個圖形關于中心對稱的有關概念,利用這個所學知識探索一個圖形是中心對稱圖形的有關概念及其他的運用.
重點
中心對稱圖形的有關概念及其它們的運用.
難點
區別關于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
一、復習引入
1.(老師口問)口答:關于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具有什么性質?
(老師口述):關于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對稱點所連線段都經過對稱中心,而且被對稱中心所平分.
關于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圖形.
2.(學生活動)作圖題.
(1)作出線段AO關于O點的對稱圖形,如圖所示.
(2)作出三角形AOB關于O點的對稱圖形,如圖所示.
延長AO使OC=AO,延長BO使OD=BO,連接CD,則△COD即為所求,如圖所示.
二、探索新知
從另一個角度看,上面的(1)題就是將線段AB繞它的中點旋轉180°,因為OA=OB,所以,就是線段AB繞它的中點旋轉180°后與它本身重合.
上面的(2)題,連接AD,BC,則剛才的關于中心O對稱的兩個圖形就成了平行四邊形,如圖所示.
∵AO=OC,BO=OD,∠AOB=∠COD
∴△AOB≌△COD
∴AB=CD
也就是,ABCD繞它的兩條對角線交點O旋轉180°后與它本身重合.
因此,像這樣,把一個圖形繞著某一個點旋轉180°,如果旋轉后的圖形能夠與原來的圖形重合,那么這個圖形叫做中心對稱圖形,這個點就是它的對稱中心.
(學生活動)例1 從剛才講的線段、平行四邊形都是中心對稱圖形外,每一位同學舉出三個圖形,它們也是中心對稱圖形.
老師點評:老師邊提問學生邊解答的特點.
(學生活動)例2 請說出中心對稱圖形具有什么特點?
老師點評:中心對稱圖形具有勻稱美觀、平穩的特點.
例3 求證:如圖,任何具有對稱中心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分析:中心對稱圖形的對稱中心是對應點連線的交點,也是對應點間的線段中點,因此,直接可得到對角線互相平分.
證明:如圖,O是四邊形ABCD的對稱中心,根據中心對稱性質,線段AC,BD點O,且AO=CO,BO=DO,即四邊形ABCD的對角線互相平分,因此,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
三、課堂小結(學生歸納,老師點評)
本節課應掌握:
1.中心對稱圖形的有關概念;
2.應用中心對稱圖形解決有關問題.
四、作業布置
教材第70頁 習題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