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中考知識點2023教案
物理中考知識點教案都有哪些?物理知識與其他知識的類比,如數學知識、化學知識、哲學知識、生活常識等。,往往能起到解決問題、開拓思路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物理中考知識點2023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物理中考知識點2023教案精選篇1
【浮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
3、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2、通過實驗,初步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2、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課前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乒乓球、飲料瓶(去底)、彈簧測力計、細線、鋁塊
學生:彈簧測力計、細線、燒杯、水、鹽水
圓柱體(標有等距離空格)等體積的鐵塊和鋁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萬噸巨輪能在海面乘風破浪,平穩航行;節日的氣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魚可以在水中輕盈地上下游動。提問:這些現象都蘊含了什么物理知識?
學生:浮力
師:對,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浮力的產生及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設計意圖: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推進新課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誰?
(教師提示:閱讀課本,結合二力平衡條件,受力平衡與物體運動狀態關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體的受力情況)
學生活動:(討論回答)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豎直向上,施力物體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會受浮力嗎?浮力該如何測量?
演示實驗:(1)彈簧測力計下懸掛一鋁塊,讀出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即為鋁塊所受重力。
(2)把鋁塊浸沒在水中,看看示數有什么變化。
請同學分析實驗現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同時得出測量浮力的一種方法。
學生活動:(對比、分析、討論得出)(1)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種測量方法:稱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演示實驗:(1)如圖甲,將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無底飲料瓶中,向飲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來。
(2)如圖乙,用手堵住飲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來。乙
學生活動:對比兩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壓力情況,結合課本上的浸在液體中的正方體受到液體的壓力情況,得出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其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力差。
(教師提示:根據液體內部壓強知識,分析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壓力情況)
(設計意圖: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于浮力產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你認為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閱讀課本P51實驗,并結合生活經驗,說出你的猜想和依據。
學生活動:討論、說出猜想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對提出猜想進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總結: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體中物體的密度有關
2、要驗證上述猜想,應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學生:控制變量法
3、分組實驗,每小組同學探究其中一個猜想
學生活動:①各小組針對本組要探究的猜想,設計實驗步驟及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然后進行探究實驗
②根據實驗數據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③各組派代表匯報實驗過程及得出的結論
教師活動:①巡回指導實驗操作
②對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給出評價
③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結論: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密度、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并對猜想進行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課堂小結:
1、浮力的定義及產生原因
2、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液體的密度,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四)當堂檢測
1、用彈簧測力計在空氣中稱一物塊,測得重為12N,將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8N,則該物體受到的浮力為N.
2、將一實心鋁球分別浸沒在水、鹽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鹽水D、無法確定
板書: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豎直向上
3、測量方法:稱重法:F浮=G-F拉
4、產生原因:物體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力差
二、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體的密度
2、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教學反饋:
1、課堂容量較大,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練習不夠,留待課后完成,
2、學生在探究實驗中提高了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學會了稱重法測浮力,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礎。
物理中考知識點2023教案精選篇2
【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明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根據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初步判斷物體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計算公式,知道功的單位是焦耳,并會進行有關計算;
(3)知道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與物體通過的距離垂直時,該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會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
經過舉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養從生活現象中分析物理本質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用力未做功的實例,引起學生適當焦慮,激起其學習功的知識內容的好奇心,使之積極參與判斷是否做功的討論。
【實踐活動】
課外小實驗:測出自己上樓時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時間。
要求:
1.測出:
(1)體重G;
(2)樓層高h;
(3)上樓所用的時間,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時間t1,快速跑上去所需時間t2。2.計算:
(1)上樓所做的功;
(2)兩次登樓過程的功率。
【板書】
第一節功
1.功的定義:
如果物體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動了一定的距離,就說力對物體做了功。2.功的計算:
功=力×距離
公式:W=Fs
單位:焦耳符號:J
3.功率: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單位:W
1W=1J/s
物理中考知識點2023教案精選篇3
運動的快慢
教學目標:
l 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l 過程與方法
1.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2.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中的意義。
l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用“運動有快慢”的觀點觀察和分析身邊事例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的公式 。
難點: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頻閃攝影”。
教學資源: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1.什么是機械運動?
2、什么是參照物?
(設計意圖:回顧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以參照物作為標準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增加前后內容的聯系,引出詳細學習運動的相關知識)
二、新課教學
模塊一:引入新課,建構速度的概念。
【環節一】引入新課
在實際生活過程中,運動的快慢是人們關心的問題。
多媒體展示:出游時,人們希望最快到達目的地;劉翔比賽時,第一個沖到終點;草原上,獵豹追捕鹿。
此時,運動的快慢決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榮耀,而關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實驗:
將兩個等大的圓紙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貼成兩個錐角不等的紙錐。比較這兩張紙錐從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問題:如何來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設計意圖:初中學生思維活躍,用學生熟悉的身邊事例來讓學生了解運動的快慢很重要從而提出問題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引出新課)
【環節二】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1.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前面三個事例,結合生活實際分析比較物體快慢的方法;
2.交流總結;
3.展示各組討論成果。
教師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并總結:比較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況下,所用時間的長短;(用時短的就快) ②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總結規律,培養小組合作精神。)
【環節三】創設情境,建構速度概念
教師提出新問題:若路程不相同,時間也不相同時,那如何去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1.創設情境
學校的百米冠軍的成績是12s,而24屆奧運會一萬米比賽冠軍的成績是28 min,怎樣比
較他們運動的快慢?
教師啟發:時間和路程都不一樣,我們可不可以把他們其中一個量設置成一樣呢?
學生思考討論:可以計算兩位冠軍每1s內運動的路程,每一個相等時間內運動的路程長的物體運動的就快。這樣就將問題轉化為在時間相等情況下進行比較。
2.速度
我們平時就是用這種方法來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稱作速度,用符號v表示。它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也就是 ,路程用s表示,時間用t表示,所以 。物理量都有單位,那么速度的國際制單位是什么呢?
學生數學中學過路程的國際制單位是米,時間的國際制單位是秒,所以會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國際制單位是米每秒,符號為m/s。
教師補充在交通運輸中我們還常用到千米每小時做速度的單位,符號為km/h。1m/s=3.6km/h。并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并強調常用的幾個。
【環節四】速度應用(多媒體展示)
例題1: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物理計算,規范計算步驟: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說明寫出來。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單位不同,要統一單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時,數字后面要寫上正確的單位。
例題2:火車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間的運行速度約為104 km/h,兩地之間的鐵路線長1453 km,火車從北京到上海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強調公式變形,用速度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例題3:一位百米賽跑運動員跑完全程用了11 s,一輛摩托車的速度表指示為40km/h,哪一個的速度比較快?
學生自主解答。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聯系生活實際,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題展示規范學生解決物理題的步驟并學會速度公式的變式,同時注意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模塊二:勻速直線運動
【環節一】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頻閃攝影”
多媒體展示兩個網球運動時頻閃照片,提出問題:①哪個球運動的時間比較長?
②哪個小球運動的速度(即運動快慢)基本保持不變?③哪個小球的運動越來越快?(提示可以用兩種比較快慢的方法)
第一個網球任何相等時間通過的路程相等也就是運動快慢不變,并且一直沿著直線運動,并且運動方向不變,我們成這樣的運動為勻速直線運動。
(設計意圖:用頻閃攝影形象直觀的向學生展示物體的運動情況,加深學生記憶;提出問題,學生自主討論思考,引出勻速直線運動)
【環節二】勻速直線運動
1.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注意:運動路線是直線,運動快慢不變即速度不變)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2.平均速度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改變即速度改變的運動,叫做變速運動。
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運動基本上都是變速運動。物體做變速運動時速度時快時慢,怎樣描述它的運動情況呢?
變速運動比勻速運動復雜,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 來計算,這樣算出來的就是用以描述變速運動物體的運動情況的平均速度。此時s是某段的總路程,t是某段的總時間,v表示的就是某段時間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題:火車從北京行駛1小時到天津,通過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車的平均速度.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給予總結提升,構建本節知識網絡。
一、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2、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計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單位是米/秒(m/s)、千米/時(km/h).
1 m/s=3.6 km/h
二、在變速運動中,v=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物理中考知識點2023教案精選篇4
溫度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知道攝氏溫度的規定。
(2)了解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會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提出問題的能力。
(2)初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及相互協作、友好相處的健康心態。(2)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的意識。
(說明:教學目標的設置充分體現了《物理課程標準》的概念。在本節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溫度計的原理和構造,掌握溫度計的正確使用等基本知識和技能,更為重要的是這節課以以上知識為載體來培養學生樂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及相互協作、友好相處的健康心理,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1、以自制演示溫度計為器材,通過學生觀察、分析、創造,自己得出液體溫度計的原理和構造。
2、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閱讀教材,相互討論,總結出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中如何逐步培養起后進生自主性學習的意識。
(說明: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重在培養學生動手、自學、觀察、分析、創造的能力,及在學習中相互協作、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
教學方法:觀察實驗,自學討論,探究學習。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出示幻燈片,學生觀察圖片
學生觀察后說說感受,引入課題《溫度》
二、新授
第一節溫度
2、學生實驗一
學生用手觸摸熱水杯和冷水杯,并說出自己的感覺。引導學生總結出溫度的概念:物理學中把物體的冷熱程度叫做溫度。(冷的物體溫度低、熱的物體溫度高)
再讓少數同學觸摸兩杯水。
老師:憑感覺判斷溫度準確嗎?要想準確的知道物體的溫度應該怎么辦?
(一):溫度計原理及構造
老師:你們知道的有哪些溫度計?它的構造是什么?
(說明: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提出問題的能力。)
學生分組討論,提出問題。
(說明:老師板書學生提出的本節課重點解決的問題;對積極提出問題的學生給予表揚,某些學生可能提出與本節內容不太相符的問題,老師不要置之不理,要給予合理的解釋,不要挫傷學生愛思考、愛發言的積極性
1、老師演示自制溫度計。
老師:當把這個裝置放進盛有熱水的燒杯里,同學們猜想一下,可能會發生什么現象?
學生討論、回答。老師把裝置放到盛有熱水的燒杯里,學生觀察。
老師:現在把此裝置從熱水中取出,放進盛有冷水的燒杯中,又會發生什么現象?學生猜想后回答。
老師把裝置從熱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燒杯中。學生觀察現象。
老師:這種現象叫做什么?學生:熱脹冷縮。
老師: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能否制作一個測溫裝置?這個裝置叫做什么?
學生:溫度計
老師:現在誰能說出液體溫度計的測量原理?
老師手舉自制溫度計。
老師:能否用此裝置測量液體的溫度?你認為它有哪些缺陷?
(說明:此問題的設計主要是通過學生觀察,把學生的情感因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老師拿出演示溫度計
老師:這支溫度計經過改造,已經很完美。現在大家看看這只溫度計,你們滿意嗎?
老師:誰能描述一下這支溫度計的構造?
(二)、攝氏溫度
1、攝氏溫度的規定
學生閱讀課本P69并討論:攝氏度、100攝氏度、1攝氏度是如何規定的。
2、攝氏溫度的讀寫:出示天氣預報稿,請學生扮演播音員播報天氣預報,誰愿意?
寧夏20__年1月26日天氣預報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寧夏地區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晴轉多云,北風34級,氣溫—15℃到2℃、明天夜間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氣溫較低,請觀眾朋友們注意防寒保暖。
(學生閱讀,及時鼓勵,糾正其中的誤讀,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3、認識溫度計計的構造,介紹溫度計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溫度計的使用
老師:使用溫度計之前應該做到哪些事項?
學生閱讀課本P49“溫度計的使用”,并作反饋。
老師:使用溫度計常出現哪些錯誤?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學生閱讀P49使用溫度計的幾個要點,并測量水的溫度,小組展示
(說明: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自學、討論,展示,總結出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印象深刻,同時提高了自學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簡單小結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
(四)、體溫計
1、老師出示體溫計,學生觀察,認識體溫計的構造,特別是縮口的作用,量程老師:同學們在哪里見過體溫計,醫生在使用之前是怎么做的?學生:在醫院見過,醫生使用之前要甩幾下
老師:生病正常,同學們要加強鍛煉,盡量少去醫院。
(說明:提醒學生加強鍛煉,培養學生愛護自己身體的意識)
學生閱讀P69“體溫計”知識小結:學生自結。
(五)、小結
物理中考知識點2023教案精選篇5
(一)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道宇宙是物質組成的,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 的;
(2)了解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
(3)了解原子的結構;
(4)對物質世界從微觀到宏觀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納米技術材料的應用和發展前景。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對物質從宇宙到微觀世界的研究介紹,發現并說明物質是可以分割的;
(2)通過把原子結構與太陽系的類比,建立微觀世界的結構模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物質世界的研究,認識并體驗我們生活在物質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質組成。
學習物質的世界,體會物質世界的奇妙。
(二) 學法點撥
物質世界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研究:宇觀世界:宇宙、銀河系、地球等。它們的體積非常大,大多距離我們非常遠,要借助天文望遠鏡觀察和研究:宏觀世界:地球上人類可以實地觀察和研究;微觀世界:物體尺寸非常小,要借助顯微鏡、電子顯微鏡觀察和研究。
微觀物質的尺度很小,人類肉眼無法直接觀察。但是,分子也有結構,它是由原子組成的。
課前準備
○1取一根蠟燭放入小金屬罐熔化然后觀察蠟燭凝固時體積的變化。
○2查閱、收集有關太陽系、銀河系的資料、人類探索宇宙的資料。
○3查閱、收集有關分子、原子結構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宇宙是由物質組成
教師:人們說廣闊的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那么,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萬物,變化萬千,那么,這絢麗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組成的呢?這一切給人類留了許許多多的謎,引發了人類無限的遐想,激發了一代代科學家對它們孜孜不倦的觀察和研究。那么,這一節課就讓我們沿著科學家的探究的足跡,從宏觀到微觀作一次旅行,對這些問題作一些初步的探討吧。
1.宇宙有多大?
綜合觀察課本圖10.1-1和課本圖10.12-1。
請同學們說出太陽系的九大行星(現報道發現第十大行星)。在太陽系示意圖中找出我們生活的地球。(在離太陽比較近的第三條軌道上)
2.交流資料數據: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陽系之中,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遍的行星;
太陽系置身于銀河系之中,太陽只是銀河系中幾千億科恒星中的一員;
銀河系只是數十億個星系中的一個,一束光穿越銀河系需要十萬光年;
在浩瀚的宇宙中,還有許多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目前,我們人類觀測到的宇宙中擁有數十億個星系。
(3)根據以上資料、數據讓學生推理,說一說他們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結論:宇宙是廣闊無垠的,大得很難以想象。
3.人類對宇宙的探究過程。
交流資料:
中國古代關于宇宙結構的學說;
哥白尼與日心說;
從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到人類第一次乘飛船進入太空;
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
我國“神舟”號飛船的五次成功飛行。宇航員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繞地球航行。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人類對太空宇宙的探索越來越深入,宇宙的奧秘將逐漸被揭示。
4.宇宙的組成
問題: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處于不停的運動和發展之中。
物質由分子組成
○1問題:物質又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從古到今,人們一直在探尋著這個問題的答案。古希臘人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水、火、土、氣四元素組成;我們的祖先認為宇宙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組成。但這些看法都是不科學。到底物質又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2分割物質實驗:
物質分割有一個限度,分割到這一限度時小粒子能保持物質原來性質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電子顯微鏡觀察。科學研究發現:任何物質都是由主其微小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保持了物質原來的性質,意大利物理學家阿伏加德羅第一個把這些粒子叫做分子。
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
○1學生交流課前觀察蠟凝固時體積的變化。(液體蠟在凝固時體積縮小,中間凹陷下去。)
○2問題:我們知道物質一般以固態、液態、氣態的形式存在。物質處于不同狀態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從實驗,我們看到物質在一般情況下由液態變為固態體積縮小,由液態變為氣態,體積增大。物質由分子組成,那么,物質存在的形式與分子的存在狀態是否聯系呢?
○3探究:先讓學生說說他們在課堂上聽課,課間在教室里活動時,課間在操場上自由活動時這三種情況下活動的狀態和活動空間。
固體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液體沒有確定的形狀,具有流動性;氣體具有很強的流動性。
○4結論:根據以上探究,可以認為物質存在的形式與構成物質的分子的運動狀態有關。
原子結構
我們知道了物質同分子組成,人們又猜測分子能不能繼續分割?科學家發現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并把這樣的粒子稱為原子。同時還發現有的分子由多個原子組成,有的分子由單個原子組成。
在一般情況下原子核所帶的正電和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相相等。原子核由更小的粒子---質子和中子組成,而質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組成……
達標自查
1.我們人類生活在廣闊的宇宙里,太陽是 中一千億顆恒星中的一員,人類生活的地球在離太陽比較近的第 條軌道上運行。目前發現的太陽系有 大行星。
2.物質由微小的粒子組成。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質的性質,我們叫它 。由于它的體積很小,一般要用 觀察。
3.固態物質中,粒子之間有強大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 和 。
4.液體沒有確定的 ,具有 。氣體粒子之間作用力小,故氣體容易被 ,并具有 性。
5.物質由 組成。分子由 組成。原子核外的電子繞 運動。
6.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的時候,體積變化的正確說法是:( )。
A.體積都變小; B.體積都變大; C.有的體積變大,有的體積變小; D.無法判斷。
7.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固體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 B.液體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
C.液體有一定的體積,沒有一定的形狀; D.氣體沒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
8.下列單位換算中,正確的是:( )。
A.12nm=1.2×109m; B.12nm=1.2×10-9m;
C.12nm=12×109m; D.12nm=12×10-9m。
9.下列對物質結構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固態物質的排列規則,就像學生做廣播體操一樣;
B.液態物質的分子可以移動,就像操場上踢足球的學生一樣可以在球場上跑動;
C.氣態物質的分子幾乎不受力,就像下課以后的同學可以自由活動。
能力提高
10.探究: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時候,體積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猜想:
設計、進行實驗:選用熟動物油作為探究對象。
把熟動物油放在燒杯里,用火加熱,使它完全熔化,記下液面所在的刻度位置。
拿開火源,使熟動物油冷卻。
觀察:它的體積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你還可以用什么物質進一步進行探究?
寫出你的探究結果 :
11.探究:水結成冰以后,體積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
猜想:
設計、進行實驗:
分析結論:
交流:通過第10題和第11 題的探究,你有什么發現?
物理中考知識點2023教案精選篇6
利用內能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內能的兩個作用。
能力目標
能列舉生產和生活中應用內能的實例。
情感目標
感受到內能的利用和科技發展的聯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問題入手,引入了內能是怎樣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內能來加熱,列舉實例說明了很多利用內能的例子,又重點分析了利用內能取暖的發展過程,并聯系環境保護等分析了這個發展過程。
教材直接談到利用內能還可以做功,用實驗證明了內能能夠做功,并分析了這個實驗,能表現出熱機中能量轉化的基本過程,又闡明了利用這個實驗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熱機,并說明了熱機的發明及其改進對現代工業的影響。
教法建議
本節教學要聯系大量的科技資料,“利用內能來加熱”比較直觀,可以讓學生從提供的資料中分析,并從某個方面上敘述內能利用的發展情況,例如分析課本上提到的“用內能來取暖”的發展情況。本內容的教學要注意緊密結合實際情況,學習生產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內能的方法,對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議。
“利用內能來做功”要注意實驗教學,從實驗中觀察現象,分析產生現象的原因,并聯系實際思考實驗的作用和意義,教師可以提供大量的資料,學生從中分析和學習如何利用內能做功的,并從材料中體驗到科技的發展。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內能的利用
【重難點】內能的兩個應用:利用內能來加熱和利用內能來做功。從實驗中分析能量的轉化和聯系實際的應用。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程引入
方法1、聯系上一節的內容,知道了人類利用燃料燃燒獲得大量的內能,那么人們是如何利用這些內能的呢?可以提供資料,學生閱讀,知道內能的一個重要的應用是用來加熱。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分析社區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內能,這說明內能的一個重要應用是用來加熱。
二、利用內能來加熱
方法1、教師提供關于取暖的資料,學生分析取暖的發展過程,說明從火爐取暖到鍋爐集體供暖再到熱電站供暖的優點: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環境衛生。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做調查和利用信息學習,教師提出課題,學生自行設計方案,并再此基礎上設計實施方案,做評估和實驗,得出一些結論。教師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調查社區供暖;查閱世界上先進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內能來做功
方法1、實驗教學,做好水蒸氣推開活塞的實驗,學生從實驗中學習如下問題:觀察實驗的現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實驗過程中能量的轉化;實驗說明了什么;從實驗中能受到什么啟示。在此基礎上介紹利用內能做功制造了熱機,說明工業化社會的出現有賴于熱機的發明和改進。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用上面的方法1進行實驗,然后可以提供資料或學生查找資料,從利用內能來做功開始,到應用,到科技的發展,使學生體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
【板書設計】
第二節內能的利用
一、利用內能來加熱
本質:能量(內能)的轉移。
二、利用內能來做功
1、實驗:水蒸氣推開活塞。
2、熱機:利用內能做功的機器。
3、能量轉化: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4、熱機的應用。
探究活動
實驗探究:蔬菜大棚中內能的利用
【課題】蔬菜大棚中內容的利用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調查蔬菜大棚中內能的利用,并對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議。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探究活動范例:城市供熱
活動內容
調查及認識城市供熱。
活動目的
1、培養學生調查研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和關注社會的意識及創新決策能力。
活動準備
1、復習與熱相關的內能及能量的相互轉化的知識。
2、分成四個小組,制定調查方案。
活動過程
1、分組調查階段
①學生個人調查自家使用供熱設備及燃料情況。
②一、二小組學生調查學校廚房及教師家供熱方式。
③三、四小組學生調查蘄春縣醫院的供熱方式。
2、課堂討論階段
在學生課外觀察、實驗及調查的基礎上進行課堂交流、討論。
①介紹內能的利用:利用內能做功(內燃機)和利用內能加熱。
②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小結供熱方式:
?燃燒燃料供熱
燃料種類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氣、酒精、炭、柴、草、沼氣(介紹沼氣使用好處)燃燒后能量轉化是燃料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電能供熱
供熱用電器種類包括電爐、電飯煲、電熱毯、電取暖器、電熱拖鞋、宇航員穿的電熱保溫裝置等。(介紹電能供熱好處是熱效率高、無污染、操作簡便)其能量轉化是由電能轉化為內能。
獲得電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學能(火力發電站);水能(葛州壩水力發電站、三峽工程等);風能(沿海島嶼和草原牧區的風車田);核能(原子反應堆,介紹: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韓國、日本最近核電站因事故關閉,俄羅斯因“千年蟲”與美國聯合核查核電站,土耳其準備建核電站招標開始等,培養學生關注科技對社會的影響,形成社會意識。)
?光能供熱
轉換裝置包括太陽灶、太陽爐、太陽能熱水器(介紹其結構及其宣傳口號“一次投資終身受益的綠色能源”。介紹東南亞地區對太陽能利用的政策。(介紹光能供熱優點是無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轉化是由光能轉化為內能。
③匯報對集中供熱情況調查的結果
城市、農村各2名學生介紹自家供熱方式。
引導分析分散供熱缺點: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廢氣廢渣污染環境。
二小組學生代表分別介紹學校、醫院供熱方式。
學校鍋爐產生熱水、熱氣來蒸飯,利用余熱給教師、學生提供開水、熱水,學校教師沒有人使用煤。
學生計算:學校利用余熱供開水0。10元/瓶;一個蜂窩煤0。18元,能燒三瓶開水,每瓶攤0。06元,水費0。02元/瓶,煤爐一般只能使用3個月,每瓶攤成本0。04元,實際家內燃煤供開水費用達0。12元/瓶。另外,燃煤處鐵制品、鋁制品、電器銹蝕嚴重,老化快。
縣醫院內,鍋爐燃煤產生熱氣,通過管道輸送至廚房、各科室提供開水、熱水,供手術室、婦產科等科室取暖。通過分析,學生認為集中供熱是供熱的較好方式。
④介紹集中供熱:
集中供熱指在城市一較大區域內,利用集中熱源,向該區域內工廠及民用建筑供應生產、生活用熱。用大型或較大型的高效鍋爐取代分散的小鍋爐,使鍋爐熱效率達80%~90%以上。集中供熱發達國家有俄羅斯(1985年蘇聯集中供熱普及率70%)、德國(集中供熱普及率90%)、北歐、東歐。
熱電聯產(CHP):采用蒸汽輪機驅動發電機發電,廢氣用來對現有鍋爐裝置補充加熱。火力發電效率30%~35%,供熱、發電聯合的CHP總效率達80%。
3、供熱對環境的影響
大氣污染:煤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稱“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霧。煤氣等燃料生成了“溫室效應”的罪惡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燒破壞森林,使生態環境惡化。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能源危機是世界問題,保護生態環境,使用綠色能源——太陽能和先進的供熱技術如熱電聯產等提高熱效率,節約能源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4、作業
各小組以調查為基礎寫一篇小論文《我家的供熱》
活動小結
供熱涉及能源、內能、熱傳遞、熱效率等內容,學生常熟視無睹,通過本次教學活動,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留心生活的意識大大增強,比如不僅僅就事物的單方面來思考問題,而是多層次、多角度來分析問題。考慮實用性的同時,考慮它的經濟價值等。
物理中考知識點2023教案精選篇7
一、本學期教學內容
1、講完第二冊物理書的第15、16兩章。
2、 復習初中物理第一冊和第二冊。
3、 做好分部和綜合訓練。
二、復習的重點和難點
1、 力學和電學兩大部分。 力學的重點是壓強、浮力、杠桿、機械效率。而且出題的綜合性較強,與前面學過的力的平衡等知識聯系密切。
其中浮力是歷年中考的熱點,也是中考的難點,也是學生認為是最難入手的知識。
電學的重點是歐姆定律、電功率。它們的綜合題又是電學考試的難點。學生對于畫等效電路圖的問題總是理解不好,造成失誤。
2、 聲學、熱學、光學中,熱量的計算和光學做圖是考試常出的考點。尤其是光學作圖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知識。
三、具體的復習方法
1、夯實基礎,鞏固雙基。
以課本為主線,讓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和規律,讓他們正確理解,并以書上的習題和例題通過小測試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及時反饋,與學生做到知識日日清。
2、連點成線,版塊拓展。
根據中考題“源于課本以高于課本”的考試特點,在復習將各個知識點進行縱向和橫向的知識聯系,形成知識的主線貞,再將知識主線交織成面,形成系統,配合精選的習題對知識增強提煉性。
分成力學、電學、熱學、聲學和光學五大版塊,并且對知識進行綜合梳理,通過口訣、推論、簡便方法的滲透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新的整合過程,理清知識脈絡,知道側重點。
3、綜合訓練,能力提高。
通過前兩步的階梯學習后,通過綜合訓練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做圖等綜合應用能力,希望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而有一部分學生通過這一輪的復習,在知識的認知能力方面上會有一個可喜的質的飛躍。
4、模擬中考,素質適應。
在復習的最后階段,通過模擬考試讓學生開闊視野,多見種類題型,讓學生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簡潔省時的解題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應試心理,形成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
四、對不同層次學生采取因人而異的方法,加強教師的自身教學素質和修養。
加強對學困生的知識補救,減小對升學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