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物理復習教案
中考物理復習教案都有哪些?現代人通過發明創造觀測和測量的科學儀器,以及實驗的結果,間接了解物質的內部組成是依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中考物理復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中考物理復習教案【篇1】
一、教學目的:
1、學會正確使用電流表測量串、并聯電路電流,歸納總結串、并聯電路電流規律
2、通過動手實驗,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和科學探究的步驟。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體會交流與合作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歸納總結串、并聯電路電流規律
2、正確的使用電流表測量串、并聯電路電流
三、教具準備:
每組三節干電池,一只電流表,兩個小燈泡,一個開關,導線若干。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說明這節課的內容:
(1)練習使用電流表測電路中的電流。
(2)研究串聯電路、并聯電路中的電流關系。
(二)、進行新課
這節課要通過實驗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歸納得出串聯電路、并聯電路中的電流關系,在實驗中學習正確使用電流表測電流。實驗分兩部分進行。
(1)串聯電路中的電流
先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串聯電路圖,再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畫出,先后把電流表接在a、b、c三處的三幅電路圖,在每幅圖上都要標出電流表的"+"、"-"接線柱。
請同學按電路圖連接電路,測出a、b、c三處的電流值,并填入課本表2-1中。在學生動手之前,除了要提醒學生先檢查實驗器材、明確實驗步驟和要記錄的數據外,還要提醒學生,要按電流表的使用規則正確使用電流表。
實驗結束按完成的前后,把前三組的測量數據填入黑板上的表格內。
表2:研究串聯電路中的電流關系
測量數據IaIbIc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組織討論:比較三組數據的共同點,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結論: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都相等。
(2)并聯電路中的電流
先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并聯電路圖,再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畫出,先后把電流表按在干路和兩個支路上的三幅電路圖,在每幅圖上都要標出電流表的"+"、"-"接線柱。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并把實驗記錄填入實驗報告的表格內。鼓勵先完成實驗的小組把測量數據寫到黑板上相應的表格內。
表3:研究并聯電路中的電流關系
測量數據干路IA支路IB支路IC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組織討論:①哪個電流?②IA跟IB+IC進行比較,能得出什么結論?
結論:并聯電路中,干路中的電流等于各支路中的電流之和。
練習題:
五、教學后記:
【13.5怎樣認識和測量電壓】
一、教學目的:
1.知道電壓的作用;知道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知道電壓的單位;會進行電壓單位的換算。
3.會正確使用電壓表測量電壓。
4.訓練連接電路和使用電壓表的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電壓的作用;電壓表的正確使用
2、電壓的作用;電壓表的讀數
三、教具準備:
電源、開關、燈泡、導線、電路板、電壓表
四、教學過程:
1.電壓使電路中形成了電流。
用水壓形成水流來類比電壓形成電流。電源的正極聚集有大量的上電荷,負極聚集有大量的負電荷,在電源的正、負極之間就產生了電壓。這個電壓使電路中電荷發生定向流動,就形成了電流。
2.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電路中要有持續電流的條件:電源,電路應是通路。
3.電壓(U)的單位。
國際單位:伏特(伏)V
常用單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uV)。
4.常見的電壓值。
(1)一節干電池:1.5V。(2)一節鉛蓄電池:2V。
(3)安全電壓:不高于36V。(4)家庭照明電壓:220V。(5)工業電壓380V
5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要知道電壓的單位,會進行單位變換。此個,還要記住干電池和家庭電路電壓值。
1.電壓表的結構:
電壓表的外形,符號,接線柱,量程:0-3V,0-15V。
2.讀數:
(1)認清所接量程。
(2)認清最小電壓值。0-3V每小格0.1V,0-15V每小格0.5V。
(3)檢查寫單位。
3.練習讀數。(幻燈顯示)
4.電壓表的使用:(實物講解)
(1)電壓表要并聯在電路中。
(2)“+”“-”接線柱的接法要正確。
(3)被測電壓不要超過電壓表的量程。
5.學生上講臺演示電壓表的正確使用規則。
6.討論想想議議
7.練習:(1)把一個燈泡接人電源的電路中,用電壓表測出小燈炮兩端的電壓,畫出電路圖,并標出電壓表的“+”、“一”接線柱。
(2)在兩個燈泡L、L串聯的電路中,用電壓表測小燈泡L兩端的
電壓,畫出電路圖,并標出電壓表的“+”、“一”接線柱。
(3)在圖右所示的電路中,電壓表測量的是哪個
燈泡兩端的電壓,并在電壓表兩端標出它的“+”、
“一”接線柱。
8.小結(學生歸納)。
利用表格的方法對比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異同。
教學后記:
2023中考物理復習教案【篇2】
動能勢能
【教學內容】
如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學》九年級上冊第3第4節第1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知道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運動速度有關。
(2)知道重力勢能及重力勢能的決定因素。
(3)了解彈性勢能及彈性勢能的決定因素。
2、過程與方法:
運用假設、實驗探究等科學方法的技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觀察生活是運用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基礎。
【教學重、難點】
①教學重點:動能、重力勢能的概念及決定動能、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
②教學難點:實驗探究、控制變量、動能、重力勢能大小的決定因素。
【教學準備】
實驗探究相關器材、任務單、PPT演示稿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引入新
讓學生觀看一段飛機在空中飛行的錄象,提問飛機在做什么運動?
學生:做機械運動。
教師:那飛機具有什么能呢?
學生:機械能。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機械能包括?
學生:動能和勢能。
教師:哪些物體具有動能?哪些物體具有勢能?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呢?幾天我們就具體學習。(引出題)
二、新教學
(一)動能
出示幾幅物體在動的圖片。
問: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學生:都在運動。
教師:那它們都具有什么能?
學生:動能。
讓學生歸納動能的含義。
【板書】1、動能的含義: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
教師:同學們能再舉幾例具有動能的物體嗎?
學生:公路上運動的汽車。流動的水。轉動的電風扇。老師上走動時------
教師:那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板書】2、決定動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1)提出問題: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測物體的動能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
(2)建立假設:動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速度有關。
動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3)設計實驗
器材:大小不同的`勾碼(替代球)各一個、斜面一個、小車一輛。
(教師提示:回顧牛頓第一定律得出的探究實驗,斜面的作用)
要求學生利用上面的器材設計實驗方案,然后討論方案,學生進行實驗,最后歸納。
結論:質量一定時,速度大的物體做功本領大,動能也就越大
結論:速度一定時,質量大的物體做功本領大,動能也就越大
[板書]歸納:運動的物體所具有的動能和質量、速度有關。質量越大,動能越大;速度越大,動能也越大。
練習:
1、若甲物體的速度比乙物體的速度大,則(D)
A、甲物體的動能一定比乙物體的動能大
B、乙物體的動能一定比甲物體的動能大
C、甲、乙兩物體的動能一定相等
D、甲、乙兩物體的動能無法比較
2、在行進的火車中有兩個物體,甲的質量為5千克,乙的質量為2千克,則_甲__的動能比較大。
3、想一想議一議
車型設有中心雙實線、中心分隔帶、機動車道下非機動車道分隔設施的道路其它道路
小型客車7060
大型客車、載貨汽車6050
……?琰?
從能量的角度分析解釋,(1)為什么要對機動車的行駛速度進行限制?(2)為什么在同樣的道路上,不同車型的限制車速不一樣?
解析:(1)汽車的速度越大,動能越大,越不容易剎車,所以要對車輛加以限速;
(2)又因為汽車質量越大,動能也越大,所以大型客車的限制速度比小型客車小
4、動能的利與弊
視頻演示:臺風、洪水、地震、泥石流等對人類的危害。再由學生舉例說明動能其它的弊處和對人類的益處(如風力、水力發電,各種動力機械等)
過渡:近年,德清的經濟發展迅猛。德清各處都有不少的建筑工地。當我們從工地附近走過時,會看到工地上會有一些安全警示牌,同時你也會特別地小心。請問這些安全警示牌表示什么含義?你又會擔心什么?
——擔心落物。那么落物的動能又是從哪兒的呢?
——勢能轉化而。
三、勢能
(一)重力勢能
引入:廣東正在開亞運會,運動員把杠輪舉起時,運動員給杠輪做了功(學生回答),那么杠輪增加的能量叫重力勢能(學生回答)。從而引出重力勢能的概念。
[板書]重力勢能的含義: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探究:影響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
(1)提出問題:影響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建立假設:重力勢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高度有關。
重力勢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3)設計實驗
提供實驗器材:大小不同的物體各1個、小桌、1盤沙子,1把尺。
思考:如何利用所提供的器材驗證猜測?
要求學生利用上面的器材設計實驗方案,然后討論方案,學生進行實驗,最后總結歸納。
生活情境再現(多媒體動畫演示)。
【板書】總結歸納:物體的質量(m)越大,位置(h)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練習:(圖片在多媒體)
(1)比較圖中A、B兩個實驗可得:
質量相同時,物體被舉得越高重力勢能越大。
(2)比較圖中A、C兩個實驗可得:
被舉高度相同時,物體的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實驗過渡:用學生熟悉的玩具演示,引出勢能。
演示:取出一音樂盒,上好發條,使其發出動聽的聲音,同時也可看到風車不停地轉動。
提問:在上述過程中,是什么能轉化為了動能和聲能???彈性勢能
(二)彈性勢能
【板書】1、定義:由于發生形變而具有的勢能。
由學生舉例說明具有彈性勢能的各種物體。如彈弓、蹦床、機械手表等。(圖片展示);
演示:以彈弓為例,說明彈性勢能的決定因素
【板書】2、結論:彈性勢能的大小跟物體的形變的大小有關。物體的形變越大,彈性勢能就越大。
勢能的利與弊:
當我們從工地附近走過時,會看到工地上會有一些安全警示牌,同時你也特
別地小心。請問這些安全警示牌表示什么含義?你又會擔心什么???擔心落物。那么落物的動能又是從哪兒的呢?重力勢能轉化而。
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利用勢能。
四、堂小結:
1、運動的物體所具有的動能和質量、速度有關。質量越大,動能越大;速度越大,動能也越大。
2、物體的質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3、彈性勢能的大小跟物體的形變的大小有關。物體的形變越大,彈性勢能就越大。
五、堂練習:(演示稿)
六、作業布置:
1、作業本B第四節動能和勢能(一)
2、預習本P92—93頁
2023中考物理復習教案【篇3】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能用比較的方法得出功率的概念。
2、知道功率單位的含義并能形成具體的觀念。
3、會計算簡單的功率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功率的概念的教學,使學生體驗概念類比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重點】
功率的概念、意義及計算。
【教學難點】
功率的概念和有關計算。
【教學準備】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秒表。
【教學方法】
實驗法、比較法、討論法。
【學法指導】
觀察法、討論法、比較法、實驗探究法、練習法、閱讀法。
【板書設計】
§9.4做功的快慢
一、怎樣比較做功的快慢
兩種方法:相同時間比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相同時比所用時間。
二、功率和測算功率的方法
1、物理學中用功率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
2、功率的定義:單位時間內做的功。
3、功率的計算公式:P=W / t 。
4、功率的單位:瓦(W); 常用單位還有千瓦(kW)。 1kW=1000W
1W=1J/s,表示某物體在1s內做了1J的功。
5、注意:(1)在公式P=W/t中,W、t的單位必須是國際單位即J、s;
(2)要計算功率必須知道功和做功的時間。
6、測算功率的方法:測量出所做的功W和做功的時間t,然后用P=W/t計算出來.
7、例題
例1:起重機以0.1m/s的速度,將一重為4000N的重物勻速提高5m,起重機做功的功率是多少kW?
例2:汽車在水平公路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功率為22050W不變,當牽引力是8820N時,它的速度是多少?當牽引力是2205N,速度是5m/s時,它的實際功率是多少?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提問:1、什么是機械功?怎樣才算做功?
2、怎樣計算功?
3、如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物理學中用什么量表示物體運動快慢?速度是如何定義的?
4、一建筑工地上要把500塊磚送到樓頂,用定滑輪往上送,一次運50塊,共花了120min,而用起重機運送1次就可運完,只要2min就可以了,已知每塊磚重35N,樓高20m。試求定滑輪和起重機各做了多少功?
學生解答:定滑輪做的功:共做n=500/50=10次,
W1=nGh=10×35N×50×20m=3.5×105J
起重機做的功:W2=Gh=35N×500×20m=3.5×105J
學生回答后,教師及時表揚做得既準確又快的學生,鼓勵較慢的學生。并講述:從前面的計算我們可以看到做功不僅有多少的問題,還有一個快慢的問題。
教師指導觀察課本P165圖9-26中a、b兩個人做功的多少和做功所用的時間,進而再比較兩人做功的快慢,并指出比較的方法,指定學生回答后,再指導學生觀察圖9-27中a、b兩人做功的多少和做功所用的時間,進而再比較兩人做功的快慢,并指出比較的方法,指定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和比較物體運動快慢一樣,比較物體做功快慢有兩種方法:相同時間比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相同時比所用時間。
無論是人做功還是機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做功的快慢。
[板書]§9.4做功的快慢
〔新課教學〕
1、怎樣比較做功的快慢
師: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方法有幾種?
生:比較做功的快慢方法有兩種,相同時間比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相同時比所用時間。
[板書]比較做功快慢的兩種方法:相同時間比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相同時比所用時間。
2、功率和測算功率的方法
師:為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我們引入了速度的概念,為了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我們引入功率的概念.
[板書]物理學中用功率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
對比速度的概念,我們如何定義功率這個概念呢?
生:把單位時間內做的功定義為功率。
[板書]功率的定義:單位時間內做的功。
師:如果用P表示功率,對比速度的計算公式,功率的計算公式應該是怎樣的呢?
生:P = W / t 。
[板書]功率的計算公式:P = W / t 。
師:根據公式,功率的單位是什么?
生:J/s。
師: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率的單位是由功和時間的單位復合而成的,就是J/s,后人為了紀念英國物理學家瓦特對物理學的貢獻,用他的名字來作為功率的單位,簡稱瓦,符號W。
常用單位還有千瓦(kW)。1kW=1000W
[板書]功率的單位:瓦(W)。1W=1J/s,表示某物體在1s內做了1J的功。
優秀運動員長時間運動的功率70W表示該運動員在1s內做了70J的功。
讓學生計算前面的定滑輪和起重機搬運磚塊的功率。
P1=W1/t1=48.6W
P2=W2/t2=3000W
由計算我們可以看出起重機的功率大,即起重機做功比定滑輪快。
[反饋練習]:
1、單位換算3×103W= W= J/s。
2、一臺加強的功率是4×103W,表示的意義是 .
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做功多的機器,功率就一定大 B、功率大的機器,做功就一定多
C、完成相同的功,耗時多的機器功率大 D、功率大的機器做功快
4、(1)挖掘機在1min內做了7.2×106J的功,求挖掘機的功率?
(2)人在3S內做功150J,求人的功率?
請基礎不同層次的學生到黑板上演算,然后根據學生答題情況強調應用公式進行有關功率計算的一些注意問題。并充分肯定基礎一般的同學取得的成績,激勵基礎不好的學生的學習興趣。
[板書]注意:
(1)在公式P=W/t中,W、t的單位必須是國際單位即J、s;
(2)要計算功率必須知道功和做功的時間。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P166表格,了解一些動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指導學生讀出這個表格。
在1s內將兩個雞蛋舉高1m,做功的功率約為1W,
學生從一樓走到二樓的時間花了30S,通過簡單計算可得這個同學上樓的功率約為60W。
學生設計:怎樣測算出我從地面上將一木塊勻速拿到桌面上的功率?需要測出哪些量?需要哪些測量工具?如何計算?
學生討論,然后教師指名回答。
[板書]測算功率的方法:測量出所做的功W和做功的時間t,然后用P=W/t計算出來.
指定兩名學生共同完成這一實驗。
3、例題
例1:起重機以0.1m/s的速度,將一重為4000N的重物勻速提高5m,起重機做功的功率是多少kW?
學生練習,讓一學生到黑板上解答,教師講評。
分析:根據G=4000N,h=5m,求出起重機克服物體受的重力做的功
W=Gh,根據v=0.1m/s,h=5m,求出做功的時間t=h/v,再根據
P=W/t,求出起重機做功的功率。
解答:W=Gh=4000N×5m=20000J
t=h/t=5m/0.1m/s=50s
P=W/t=20000J/ 50s=400W=0.4kW
答:略。
例2:汽車在水平公路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功率為22050W不變,當牽引力是8820N時,它的速度是多少?當牽引力是2205N,速度是5m/s時,它的實際功率是多少?
分析:汽車在水平公路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在時間t內通過的路程為s,其速度為v,根據P=W / t=(Fs) / t=Fv,可得v=P / F,在汽車輸出功率一定時,其速度與牽引力成反比,牽引力增大,速度將減小,將已知數據代入即可求出汽車的速度;當汽車的牽引力改變,速度改變時,它的實際功率也將發生改變,將已知數據代入即可求出P = Fv,即可求出汽車的實際功率。
已知:P1=22050W F1=8820N F2=2205N v2=5m/s
求:v1=? P2=?
解:由P = W / t =(Fs)/t = Fv 得
v1=P1/F1=22050W/8820N=2.4m/s
P2 = F2?v2 = 2205N×5m/s = 11025W
答:略。
師:同學們可能在生活中還接觸到一些電器的功率,那是電功率,在以后將繼續學習,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166信息窗。
2023中考物理復習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太陽能的優點.
知道直接利用太陽能的兩條途徑.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初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課文講解,使同學們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常規能源與新能源的區別
教學方法:提問討論法
教學器材:有關掛圖、錄像資料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人類利用的常規能源是什么?可以開發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呢?
學生:常規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和風力、水力資源等等,可以開發利用的新能源有核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等等.
教師:回答得很好,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核能的開發和利用,用鈾做燃料的反應堆雖然能大大減少能源的消耗,但是鈾的儲量也是有限的,而且使用時要產生放射性污染;輕核的聚變雖然比裂變干凈,還能釋放更多的能量,但是至今還沒有真正解決和平利用的問題,所以還要開辟新能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太陽不但一直間接地向人類提供生存和發展的能量,而且還是可能為人類長期地直接提供巨大能量的新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太陽能.
二、進行新課
板書:<太陽能>
(1)太陽能的優點
①太陽能十分巨大.
教師:同學們想想,太陽能有什么優點呢?
板書:<(一)太陽能的優點>
學生:太陽能非常巨大,從前面表中可見,太陽能向周圍空間輻射的總功率達3.8×1026瓦.
板書:<1.太陽能十分巨大>
教師:說得很好,太陽能十分巨大.同學們知道太陽能輻射到地球表面的總功率是多少嗎?(通過查看課本答:l.7×1017瓦)
教師:同學們計算一下,太陽每小時輻射到地球的總能量有多少?(學生上黑板計算:1.7×1017瓦×3600秒=6.1×1020焦)
教師:地球每小時從太陽獲得的太陽能量有6.1×1020焦,這比目前全世界在一年內能源生產的總量還多,可見太陽能有多么巨大.
②太陽能供應時間長久.
那么太陽能會不會用完呢?根據科學家推算,太陽像現在這樣不停地向外輻射能量,還可以維持60億年以上,對于人類來說,太陽能可以說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永久性能源.
板書:<2.太陽能的供應時間十分長久>新課標第一網
③太陽能分布廣闊,獲取方便.
教師:我們到哪里去取太陽能?怎樣獲取呢?(只要太陽能照到的地方,就有太陽能,不用專門去尋找;只要用東西接收就行了,不需要挖掘開采)
教師:很好,所以太陽能的第3個優點是:
板書:<3.太陽能分布廣闊,獲取方便,無需挖掘開采和運輸>
④使用太陽能安全、不污染環境.
太陽能是最干凈的能源,開發、利用太陽能不會給我們帶來污染.所以,太陽能的第4個優點是:
板書:<4.太陽能安全、不污染環境>
(2)人類直接利用太陽能有兩條途徑
教師先請同學議論:如何利用太陽能?然后總結.
板書:<(二)直接利用太陽能的兩條途徑
1.把太陽能轉化成內能以供利用>(講解:例如用太陽爐、太陽能熱水器等裝置把太陽能轉化成內能來做飯、燒水等等,也可用集熱器把水加熱,產生水蒸氣,再推動汽輪發電機發電——這就叫太陽能熱電站.)
<2.通過光電轉換裝置把太陽能直接轉化成電能>(講解:例如用硅光電池——也叫太陽能電池,把太陽能直接轉化成電能.太陽能電池的應用已很廣泛,像人造衛星上的電源、太陽能汽車上的電源,小型電視機、計算器上的電源,城市道路路燈的電源等等都可用太陽能電池,我國還用太陽能電池做航標燈的電源,鐵路信號燈的電源等等)
(3)利用太陽能的困難
教師:既然太陽能有那么多優點,為什么不大量推廣、大范圍應用呢?目前還有些技術問題沒有解決.
板書:<(三)廣泛利用太陽能的困難
1.太陽能雖然十分巨大,但它太分散>(講解:經計算,垂直投射到地面每平方米面積上的太陽能只有幾百瓦,所以要大規模開發利用太陽能必須設置龐大的收集和轉換能量的系統,目前造價還太高,影響推廣.<2.由于地球的自轉和氣候、季節等原因,太陽能的功率變化大,不穩定,給正常連續地使用造成困難>
<3.目前太陽能轉換器的效率不高>(講解:光熱轉換的效率為50~60%,而光電轉換的效率只有10%左右.所以還要下大力氣研制高轉換效率的材料)
(4)結束語
要大規模地直接利用太陽能還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現在已取得一定成果,只要不斷努力,必將會不斷有新的進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應用也將越來越廣泛.有人預言,到21世紀,太陽能將會成為人類的重要能源之一.
三、小結
四、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第三節太陽能
一、太陽能的優點:
1.太陽能十分巨大;
2.太陽能的供應時間十分長久;
3.太陽能分布廣闊,獲取方便,無需挖掘開采和運輸;
4.太陽能安全、不污染環境。
二、直接利用太陽能的兩條途徑:
三、廣泛利用太陽能的困難:
1.太陽能雖然十分巨大,但它太分散;
2.由于地球的自轉和氣候、季節等原因,太陽能的功率變化大,不穩定,給正常連續地使用造成困難;
3.目前太陽能轉換器的效率不高。
2023中考物理復習教案【篇5】
【設計理念】
1.通過實驗引發討論,培養學生探索事物現象的能力。
2.通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能力。
3.通過討論,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知道一切物體在液體或氣體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會用彈簧秤法測浮力。
3.知道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液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4.知道物體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決定的。會判斷物體浮沉。
5.會對物體進行簡單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體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學器材】
彈簧測力計、墨水瓶、燒杯、水、乒乓球(3個)、溶液。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力?
2.力的測量工具是什么?(測力計)
3.出示彈簧測力計下掛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幾個力?(兩個)
4.兩個力是什么關系?(一對平衡力)
5.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么?
二、導入新課
(一)演示實驗
1.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況,看到什么現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
2.分析變化原因,手對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學生實驗:
將彈簧測力計吊著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沒,觀察到什么現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
問: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現象?(浸沒在水中的物體受到水對它向上托的力。)物體在其他液體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實驗:
將吊著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現象?分析變化原因。
問:漂浮的物體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學生實驗:
將乒乓球投入水中,設法將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說明:(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托力,這就是浮力。)
(二)板書
一、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
↓↓↓
(受力物體)(施力物體)(方向)
分析:(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任何一個都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浮力的施力物體是液體,受力物體是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另外對浸入的理解,它包含兩種情況:①部分浸入;②浸沒。
討論:
1.給你彈簧測力計、水、燒杯、鉤碼,如何測出鉤碼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測鉤碼在空氣中的重力g。
(2)物體浸入水中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拉。
(3)求浮力
2.浸在液體中物體一定受到浮力嗎?(有各種意見)
演示實驗:
圖1
(1)取一只去底的礦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問: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會浮起嗎?(會。因為要受到水的浮力)
(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現象:乒乓球被水壓在瓶底,同時有水從塑料瓶口漏出。
(說明浸在水中的物體不一定受到浮力。為什么呢?)
板書:二、浮力產生的原因(3)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觀察乒乓球下面積滿水時有何現象發生?
(現象:乒乓球下積滿水時乒乓球會上浮。)
(4)將水倒回燒杯,分析原因。
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給它向下的壓力。
第二次乒乓球下積滿了水,即受到水對它向下的壓力,而且受到水對它向上的壓力。乒乓球上浮說明向上的壓力大于向下的壓力。這就是壓力產生的原因。>
圖2
我們舉特例來分析:立方體浸沒在液體中的受力情況
立方體浸沒在水中,其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后兩個側面和面積相等,并且對應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問:水給它們的壓強是否相等?(相等)
問:水給它們的壓力是否相等?(讓學生討論)(壓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ρghp=f/ss一定,f=p?s)但是,上下兩表面處的深度不同,下表面處的深度更深,壓強更大,而上下兩表面的表面積相同,據p=f/sf=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壓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壓力更大。即>這就是浮力產生的原因。
板書:原因:>
而根據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這就是浮力。
板書:實質:=-,方向豎直向上。
總結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問:既然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要受浮力,那么為什么有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有的在水中上浮呢?下面我們就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
板書:三、物體的浮沉
演示實驗:將三個乒乓球浸沒水中(一個充滿沙;一個中空;一個有部分沙,用蠟封住),松手后出現什么現象?分析討論。
圖3
問:浸入水中的物體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重力、浮力)它們的施力物體是誰?(地球、水)
一個物體在受到兩個或兩個以上力的作用時,它的運動狀態由它們共同決定。
(1)當=g時,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將處于什么狀態?(靜止)(懸浮)
(2)當>g時,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將處于什么狀態?(上升)(上浮)
(3)當<g時,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將處于什么狀態?(下沉)板書:< p="">
問:沉的物體最終處于什么狀態?(靜止)為什么?(另外受到容器底對它的支持力。)()
問:那么上浮的物體最終處于什么狀態?(靜止)我們就說物體漂浮在液面上,那么,。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三、總結擴展
(一)本書主要學習三個知識點:
1.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以及如何用實驗法測浮力?
2.浮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3.物體的浮沉條件。
我們要理解、記憶,并且借助實驗,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
(二)思考:上浮的物體(),上浮至漂浮在液面上()
討論:物體的重力怎樣變化?浮力怎樣變化?浸沒在水的體積能怎樣變化?說說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關系?
四、布置作業
2023中考物理復習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參照物的概念、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教學難點:認識物體運動和靜止相對性.
教學方法:提問討論法
教學用具:掛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組織同學閱讀課本節前大"?"的內容。提問: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子彈在運動嗎?飛行員為什么能順手抓住一顆飛行的子彈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認真學習有關物體運動的知識。
二、新課教學
1. 什么是機械運動?
物理學里講的運動是指物體位置的變化。
同學們騎自行車時,人和自行車對地面或路旁的樹都有位置的變化;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它相對于地面有位置的變化。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提問并組織學生回答:舉例說明我們周圍的物體哪些是在做機械運動。
2.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組織學生看掛圖,討論: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讓學生充分說明自己的看法。
小結:首先明確本問題中研究對象是汽車中的乘客,這位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其次根據前面所學機械運動的知識,判定汽車、司機和乘客都在做機械運動。但是司機和男孩所說乘客是靜止的或是運動的說法都有道理。因為他們在研究乘客的運動情況時,選定的作為標準的物體不同。
問:司機看到乘客沒動是靜止的,是以什么為標準的?
!答:以車廂為標準,乘客相對于車廂沒有位置的改變,所以說乘客是靜止的。
!!問:男孩看到乘客運動得很快,他是以什么為標準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為標準,乘客相對于路面有位置的改變。所以他說乘客是運動的。
教師小結:在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定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提問:看課本圖12.1-3,卡車和聯合收割機在農田里并排行駛,受油機與大型加油機在空中飛行,說它們是運動的,你選什么物體為參照物。
!!答:選大地為參照物,它們是運動的。
!!教師追問:在甲圖中如果選卡車或收割機為參照物,在乙圖中如果選受油機或加油機為參照物,另一物體的運動情況是怎樣的?
!!答:另一物體是靜止的。因為它們相對于參照物沒有位置的改變。
教師小結:像卡車和收割機這樣兩個物體以同樣的快慢,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的相對位置不變,則稱這兩個物體相對靜止。
!!提問:請你解釋法國飛行員能順手抓住一顆子彈的道理。
要求學生用相對靜止的道理予以解釋。教師指出: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在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常選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舉例說明當所選的參照物不同時,物體的運動情況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車中的乘客以地面為參照物是運動的,以車廂為參照物是靜止的。
三、小 結:
四、布置作業: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一節運動的描述
一、什么是機械運動
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二、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參照物:在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時被假定不動的物體。
2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
教學后記:
2023中考物理復習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 常識性了解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的知識.
2、 知道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3、 知道水能和風能是清潔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轉化和我國使用能源的概況.
4、通過本節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和節約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節介紹了天然的機械能-水能和風能,以及它們對人類的開發和利用.教材的內容聯系實際,是動能和勢能的知識延續,是機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體體現,學習本節可以使學生對機械能形成比較具體的概念和全面的認識,在教材中還包含了大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的內容,應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議
本節的重點是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對建筑攔河壩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沖擊水輪機,水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這三個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風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讓學生閱讀,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教學.提供的資料是:我國水能的使用情況;我國風能的使用情況;關于水能和風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調查的準備,課本后面有兩個調查題目,分別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風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電站,對于水電站做一些調查.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 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課題】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重點難點分析】從動能和勢能轉化的角度分析為什么要修建攔河壩來提高上游的水位,對于水輪機的構造和發電廠的組成不要詳細分析,從聯系實踐來學習,并擴展對機械能的認識視野.
【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內容建議用閱讀的方法學習
1,用課前診測引入新課
提出思考問題:重力勢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動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河水從高處落下,說明水的能量轉化情況.
2,閱讀水能的利用
方法1,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自行閱讀并提出問題,組織成小組討論,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學審查.此種方法適合于班級有較強的創造性思維,并組織的教師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較廣的知識面.
方法2,提出思考問題:我國古代利用水能的情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水能發電的情況;攔河壩提高水位的意義;利用水能發電的過程中能量的轉化.利用潮汐發電的方法和意義及其發電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3,閱讀風能的利用
教學方法同上,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提供關于風能的利用的資料(這是在上一節課應當布置的課題),學生提供的資料可以由班級共享.對于一般的教學過程,可以提出思考問題:風能的利用狀況;風能的特點(優點和發展特點)等.
4,布置學生實踐題目
調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狀況;是否還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風能資源;實際的水電站的使用情況等.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