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數學教案學生
九年級數學教案學生都有哪些?教師在寫教案時,一定從實際出發,要充分考慮從實際需要出發,要考慮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該簡就簡,該繁就繁,要簡繁得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九年級數學教案學生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九年級數學教案學生精選篇1
教學內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運用
教學目標
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利用 (a≥0)的意義解答具體題目.
提出問題,根據問題給出概念,應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關鍵
1.重點:形如 (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
2.難點與關鍵:利用“ (a≥0)”解決具體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獨立完成下列三個問題:
問題1:已知反比例函數y= ,那么它的圖象在第一象限橫、縱坐標相等的點的坐標是___________.
問題2:如圖,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3,BC=1,∠C=90°,那么AB邊的長是__________.
問題3:甲射擊6次,各次擊中的環數如下:8、7、9、9、7、8,那么甲這次射擊的方差是S2,那么S=_________.
老師點評:
問題1:橫、縱坐標相等,即x=y,所以x2=3.因為點在第一象限,所以x= ,所以所求點的坐標( , ).
問題2:由勾股定理得AB=
問題3:由方差的概念得S= .
二、探索新知
很明顯 、 、 ,都是一些正數的算術平方根.像這樣一些正數的算術平方根的式子,我們就把它稱二次根式.因此,一般地,我們把形如 (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稱為二次根號.
(學生活動)議一議:
1.-1有算術平方根嗎?
2.0的算術平方根是多少?
3.當a<0, 有意義嗎?
老師點評:(略)
例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 、 、 、 (x>0)、 、 、- 、 、 (x≥0,y≥0).
分析:二次根式應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有二次根號“ ”;第二,被開方數是正數或0.
解:二次根式有: 、 (x>0)、 、- 、 (x≥0,y≥0);不是二次根式的有: 、 、 、 .
例2.當x是多少時, 在實數范圍內有意義?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義可知,被開方數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 才能有意義.
解:由3x-1≥0,得:x≥
當x≥ 時, 在實數范圍內有意義.
三、鞏固練習
教材P練習1、2、3.
四、應用拓展
例3.當x是多少時, + 在實數范圍內有意義?
分析:要使 + 在實數范圍內有意義,必須同時滿足 中的≥0和 中的x+1≠0.
解:依題意,得
由①得:x≥-
由②得:x≠-1
當x≥- 且x≠-1時, + 在實數范圍內有意義.
例4(1)已知y= + +5,求 的值.(答案:2)
(2)若 + =0,求a2004+b2004的值.(答案: )
五、歸納小結(學生活動,老師點評)
本節課要掌握:
1.形如 (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稱為二次根號.
2.要使二次根式在實數范圍內有意義,必須滿足被開方數是非負數.
六、布置作業
1.教材P8復習鞏固1、綜合應用5.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3.課后作業:《同步訓練》
第一課時作業設計
一、選擇題 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
A.- B. C. D.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
A. B. C. D.
3.已知一個正方形的面積是5,那么它的邊長是( )
A.5 B. C. D.以上皆不對
二、填空題
1.形如________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2.面積為a的正方形的邊長為________.
3.負數________平方根.
三、綜合提高題
1.某工廠要制作一批體積為1m3的產品包裝盒,其高為0.2m,按設計需要,底面應做成正方形,試問底面邊長應是多少?
2.當x是多少時, +x2在實數范圍內有意義?
3.若 + 有意義,則 =_______.
4.使式子 有意義的未知數x有( )個.
A.0 B.1 C.2 D.無數
5.已知a、b為實數,且 +2 =b+4,求a、b的值.
第一課時作業設計答案:
一、1.A 2.D 3.B
二、1. (a≥0) 2. 3.沒有
三、1.設底面邊長為x,則0.2x2=1,解答:x= .
2.依題意得: ,
∴當x>- 且x≠0時, +x2在實數范圍內沒有意義.
3.
4.B
5.a=5,b=-4
21.1 二次根式(2)
九年級數學教案學生精選篇2
教學內容
1. (a≥0)是一個非負數;
2.( )2=a(a≥0).
教學目標
理解 (a≥0)是一個非負數和( )2=a(a≥0),并利用它們進行計算和化簡.
通過復習二次根式的概念,用邏輯推理的方法推出 (a≥0)是一個非負數,用具體數據結合算術平方根的意義導出( )2=a(a≥0);最后運用結論嚴謹解題.
教學重難點關鍵
1.重點: (a≥0)是一個非負數;( )2=a(a≥0)及其運用.
2.難點、關鍵:用分類思想的方法導出 (a≥0)是一個非負數;用探究的方法導出( )2=a(a≥0).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學生活動)口答
1.什么叫二次根式?
2.當a≥0時, 叫什么?當a<0時, 有意義嗎?
老師點評(略).
二、探究新知
議一議:(學生分組討論,提問解答)
(a≥0)是一個什么數呢?
老師點評:根據學生討論和上面的練習,我們可以得出
(a≥0)是一個非負數.
做一做:根據算術平方根的意義填空:
( )2=_______;( )2=_______;( )2=______;( )2=_______;
( )2=______;( )2=_______;( )2=_______.
老師點評: 是4的算術平方根,根據算術平方根的意義, 是一個平方等于4的非負數,因此有( )2=4.
同理可得:( )2=2,( )2=9,( )2=3,( )2= ,( )2= ,( )2=0,所以
( )2=a(a≥0)
例1 計算
1.( )2 2.(3 )2 3.( )2 4.( )2
分析:我們可以直接利用( )2=a(a≥0)的結論解題.
解:( )2 = ,(3 )2 =32?( )2=32?5=45,
( )2= ,( )2= .
三、鞏固練習
計算下列各式的值:
( )2 ( )2 ( )2 ( )2 (4 )2
四、應用拓展
例2 計算
1.( )2(x≥0) 2.( )2 3.( )2
4.( )2
分析:(1)因為x≥0,所以x+1>0;(2)a2≥0;(3)a2+2a+1=(a+1)≥0;
(4)4x2-12x+9=(2x)2-2?2x?3+32=(2x-3)2≥0.
所以上面的4題都可以運用( )2=a(a≥0)的重要結論解題.
解:(1)因為x≥0,所以x+1>0
( )2=x+1
(2)∵a2≥0,∴( )2=a2
(3)∵a2+2a+1=(a+1)2
又∵(a+1)2≥0,∴a2+2a+1≥0 ,∴ =a2+2a+1
(4)∵4x2-12x+9=(2x)2-2?2x?3+32=(2x-3)2
又∵(2x-3)2≥0
∴4x2-12x+9≥0,∴( )2=4x2-12x+9
例3在實數范圍內分解下列因式:
(1)x2-3 (2)x4-4 (3) 2x2-3
分析:(略)
五、歸納小結
本節課應掌握:
1. (a≥0)是一個非負數;
2.( )2=a(a≥0);反之:a=( )2(a≥0).
六、布置作業
1.教材P8 復習鞏固2.(1)、(2) P9 7.
2.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3.課后作業:《同步訓練》
九年級數學教案學生精選篇3
配方法的基本形式
理解間接即通過變形運用開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練應用它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通過復習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兩種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題步驟.
重點
講清直接降次有困難,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題步驟.
難點
將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為”的轉化方法與技巧.
一、復習引入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解下列方程:
(1)3x2-1=5 (2)4(x-1)2-9=0 (3)4x2+16x+16=9 (4)4x2+16x=-7
老師點評: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
x=±p或mx+n=±p(p≥0).
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嗎?
二、探索新知
列出下面問題的方程并回答:
(1)列出的經化簡為一般形式的方程與剛才解題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
(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個方程的解法呢?
問題:要使一塊矩形場地的長比寬多6 m,并且面積為16 m2,求場地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1)列出的經化簡為一般形式的方程與前面講的三道題不同之處是:前三個左邊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個不具有此特征.
(2)不能.
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們就應該設法把它轉化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們就來講如何轉化:
x2+6x-16=0移項→x2+6x=16
兩邊加(6/2)2使左邊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
左邊寫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
解一次方程→x1=2,x2=-8
可以驗證: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場地的寬不能是負值,所以場地的寬為2 m,長為8 m.
像上面的解題方法,通過配成完全平方形式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為了降次,把一個一元二次方程轉化為兩個一元一次方程來解.
例1 用配方法解下列關于x的方程:
(1)x2-8x+1=0 (2)x2-2x-12=0
分析:(1)顯然方程的左邊不是一個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為完全平方式;(2)同上.
解:略.
三、鞏固練習
教材第9頁 練習1,2.(1)(2).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應掌握:
左邊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為左邊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邊是非負數,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
五、作業布置
九年級數學教案學生精選篇4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轉化的數學思想,并能應用它解決一些具體問題.
提出問題,列出缺一次項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據平方根的意義解出這個方程,然后知識遷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點
運用開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領會降次——轉化的數學思想.
難點
通過根據平方根的意義解形如x2=n的方程,將知識遷移到根據平方根的意義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一、復習引入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完成下列各題.
問題1:填空
(1)x2-8x+________=(x-________)2;(2)9x2+12x+________=(3x+________)2;(3)x2+px+________=(x+________)2.
解:根據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p2)2 p2.
問題2:目前我們都學過哪些方程?二元怎樣轉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與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轉化成一次?怎樣降次?以前學過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們已經講了x2=9,根據平方根的意義,直接開平方得x=±3,如果x換元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開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學生分組討論)
老師點評:回答是肯定的,把2t+1變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兩根為t1=1,t2=-2
例1 解方程:(1)x2+4x+4=1 (2)x2+6x+9=2
分析:(1)x2+4x+4是一個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轉化為(x+2)2=1.
(2)由已知,得:(x+3)2=2
直接開平方,得:x+3=±2
即x+3=2,x+3=-2
所以,方程的兩根x1=-3+2,x2=-3-2
解:略.
例2 市政府計劃2年內將人均住房面積由現在的10 m2提高到14.4 m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積增長率.
分析:設每年人均住房面積增長率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積就應該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積就應該是10(1+x)+10(1+x)x=10(1+x)2
解:設每年人均住房面積增長率為x,
則:10(1+x)2=14.4
(1+x)2=1.44
直接開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兩根是x1=0.2=20%,x2=-2.2
因為每年人均住房面積的增長率應為正的,因此,x2=-2.2應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積增長率應為20%.
(學生小結)老師引導提問:解一元二次方程,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共同特點:把一個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轉化為兩個一元一次方程.我們把這種思想稱為“降次轉化思想”.
三、鞏固練習
教材第6頁 練習.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應掌握:由應用直接開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p轉化為應用直接開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p,達到降次轉化之目的.若p<0則方程無解.
五、作業布置
九年級數學教案學生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函數的概念,能從簡單的實際事例中,抽象出函數關系,列出函數解析式;
2、使學生分清常量與變量,并能確定自變量的取值范圍.
3、會求函數值,并體會自變量與函數值間的對應關系.
4、使學生掌握解析式為只含有一個自變量的簡單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數的自變量的取值范圍的求法.
5、通過函數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到事物是相互聯系的.是有規律地運動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了解函數的意義,會求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及求函數值.
教學難點:函數概念的抽象性.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講了函數的概念:一般地,設在一個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量x、y,如果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的值與它對應,那么就說x是自變量,y是x的函數.
生活中有很多實例反映了函數關系,你能舉出一個,并指出式中的自變量與函數嗎?
1、學校計劃組織一次春游,學生每人交30元,求總金額y(元)與學生數n(個)的關系.
2、為迎接新年,班委會計劃購買100元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求所能購買的總數n(個)與單價(a)元的關系.
解:1、y=30n
y是函數,n是自變量
2、 ,n是函數,a是自變量.
(二)講授新課
剛才所舉例子中的函數,都是利用數學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這種用數學式子表示函數時,要考慮自變量的取值必須使解析式有意義.如第一題中的學生數n必須是正整數.
例1、求下列函數中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
(1) (2)
(3) (4)
(5) (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實數, 與 都有意義.
(3)小題的 是一個分式,分式成立的條件是分母不為0.這道題的分母是 ,因此要求 .
同理(4)小題的 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條件是分母不為0,這道題的分母是 ,因此要求 且 .
第(5)小題, 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條件是被開方數大于、等于零. 的被開方數是 .
同理,第(6)小題 也是二次根式, 是被開方數,
.
解:(1)全體實數
(2)全體實數
(3)
(4) 且
(5)
(6)
小結:從上面的例題中可以看出函數的解析式是整數時,自變量可取全體實數;函數的解析式是分式時,自變量的取值應使分母不為零;函數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時,自變量的取值應使被開方數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學沒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時,自變量的取值應使分母不為零,片面地認為,凡是分母,只要 即可.教師可將解題步驟設計得細致一些.先提問本題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為零.求出使函數成立的自變量的取值范圍.二次根式的問題也與次類似.
但象第(4)小題,有些同學會犯這樣的錯誤,將答案寫成 或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時,方程的兩根用“或者”聯接,在這里就直接拿過來用.限于初中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師可聯系日常生活講清“且”與“或”.說明這里 與 是并且的關系.即2與-1這兩個值x都不能取.
例2、自行車保管站在某個星期日保管的自行車共有3500輛次,其中變速車保管費是每輛一次0.5元,一般車保管費是每次一輛0.3元.
(1)若設一般車停放的輛次數為x,總的保管費收入為y元,試寫出y關于x的函數關系式;
(2)若估計前來停放的3500輛次自行車中,變速車的輛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試求該保管站這個星期日收入保管費總數的范圍.
解:(1)
(x是正整數,
(2)若變速車的輛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
則
收入在1225元至1330元之間
總結:對于反映實際問題的函數關系,應使得實際問題有意義.這樣,就要求聯系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對于函數 ,當自變量 時,相應的函數y的值是 .60叫做這個函數當 時的函數值.
例3、求下列函數當 時的函數值:
(1) (2)
(3) (4)
解:1)當 時,
(2)當 時,
(3)當 時,
(4)當 時,
注:本例既鍛煉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又創設了情境,讓學生體會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確定的值與之對應.以此加深對函數的理解.
(二)小結:
這節課,我們進一步地研究了有關函數的概念.在研究函數關系時首先要考慮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因此,要求大家能掌握解析式含有一個自變量的簡單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數的自變量取值范圍的求法,并能求出其相應的函數值.另外,對于反映實際問題的函數關系,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作業:習題13.2A組2、3、5
九年級數學教案學生精選篇6
一、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猜想、比較、具體操作等數學活動,學會用計算器求一個銳角的三角函數值。
2.經歷利用三角函數知識解決實際 問題的過程,促進觀察、分析、歸納、交流等能力的發展。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豐富數學學習的成功體驗,激發學生繼續學習 的好奇 心,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二、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如測量建筑物的高度、測量江河的寬度、船舶的定位等,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往往要應用到三角函數知識。在上節課中已經學習了30°, 45°,60°角的三角函數值,可以進行一些特定情況下的計算,但是生活中的問題,僅僅依靠這三個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數值來解決是不可能的。本節課讓學生使用計算器求三角函數值,讓他們從繁重的計算中解脫出來,體驗發現并提 出問題、分析問題、探究解決方法直至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年齡一般在15歲左右,在這個階段,學生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發展趨勢,但在很大程度上,學生仍然要依靠具體的經驗材料和操作活動來理解抽象的邏輯關系。另外,計算器的使用可以極大減輕學生的負擔。因此,依據教材中提供的背景材料,輔以計算器的使用,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
學生自小學起就開始使用計算器,對計算器的操作比較熟悉。同時,在前面的課程中學生已經學習了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30°,45°,60°角的三角函數值以及與它們相關的簡單計算,具備了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和技能。
四、教學設計
(一)復習提問
1.梯子靠在墻 上,如果梯子與地面的夾角為60°,梯子的長度為3米,那么梯子底端到墻的距離有幾米?
學生活動:根據題意,求出數值。
2.在生活中,梯子與地面的夾角總是60°嗎?
不是,可以出現各種角度,60°只是一種特殊現象。
圖1(二)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如圖1,當登山纜車的吊箱經過點A到達點B時,它走過了200 m。已知纜車的路線與平面的夾角為∠A=16 °,那么纜車垂直上升的距離是多少?
哪條線段代表纜車上升的垂直距離?
線段BC。
利用哪個直角三角形可以求出BC?
在Rt△ABC中,BC=ABsin 16°,所以BC=200sin 16°。
你知道sin 16°是多少嗎?我們可以借助科學計算器求銳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數值。 那么,怎樣用科學計算器求三角函數呢?
用科學計算器求三角函數值,要用sin cos和tan鍵。教師活動:(1)展示下表;(2)按表口述,讓學生學會求sin16°的值。按鍵順序顯示結果sin 16°sin16=sin 16°=0275 637 355
學生活動:按表中所列順序求出sin 16°的值。
你能求出cos 42°,tan 85°和sin 72°38′25″的值嗎?
學生活動:類比求sin 16°的方法,通過猜想、討論、相互學習,利用計算器求相應的三角函數值(操作程序如下表):
按鍵順序顯示結果cos 42°cos42 =cos 42°=0743 144 825tan 85°tan85=tan 85°=11430 052 3sin 72°38′25″sin72D′M′S
38D′M′S2
5D′M′S=sin 72°38′25″→
0954 450 321
師:利用科學計算器解決本節一開始的問題。
生:BC=200sin 16°≈5212(m)。
說明: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用計算器求三角函數值的操作方法。
(三)想一想
師:在本節一開始的問題中,當纜車繼續由點B到達點D時,它又走過了 200 m,纜車由點B到達點D的行駛路線與 水平面的夾角為∠β=42°,由此你還能計算什么?
學生活動:(1)可以求出第二次上升的垂直距離DE,兩次上升的垂直距離之和,兩次經過的水平距離,等等。(2)互相補充并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對三角函數的認識。
(四)隨堂練習
1.一個人由山底爬到山頂,需先爬40°的山坡300 m,再爬30°的山坡100 m,求山高(結果精確到0.1 m)。
2.如圖2,∠DAB=56°,∠CAB=50°,AB=20 m,求圖中避雷針CD的長度(結果精確到0.01 m)。
圖2圖3
(五)檢測
如圖3,物華大廈離小偉家60 m,小偉從自家的窗中眺望大廈,并測得大廈頂部的仰角是45°,而大廈底部的俯角是37°,求大廈的高度(結果精確到01 m)。
說明:在學生練習的同時,教師要巡視指導,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針對學生的困難給予及時的指導。
(六)小結
學生談學習本節的感受,如本節課學習了哪些新知識,學習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如何解決困難,等等。
(七)作業
1.用計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tan 32°;(2)cos 2453°;(3)sin 62°11′;(4)tan 39°39′39″。
圖42如圖4,為了測量一條河流的寬度,一測量員在河岸邊相距180 m的P,Q兩點分別測定對岸一棵樹T的位置,T在P的正南方向,在Q的南偏西50°的方向,求河寬(結果精確到1 m)。
五、教學反思
1.本節是學習用計算器求三角函數值并加以實際應用的內容,通過本節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三角函數知識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節課的知識點不是很多,但是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課堂,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 且在意志力、自信心和理性精神 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2.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幫助者,依據教材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活動經驗出發,幫助學生取得了成功。
九年級數學教案學生精選篇7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三角形的應用》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數學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七章。相似與軸對稱、平移、旋轉一樣,也是圖形之間的一種變換,生活中存在大量相似的圖形,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相似三角形的知識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識的基礎上的拓展和延伸,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從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相似三角形的定義、判定,這為本節課問題的探究提供了理論的依據。本節內容是相似三角形的有關知識在生產實踐中的廣泛應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一方面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不斷追求。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 進一步鞏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識.
2)能夠運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識,解決不能直接測量物體的長度和高度(如測量金字塔高度問題、測量河寬問題)等的一些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從實際問題到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利用相似形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2)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培養學生認真踏實的學習態度和科學嚴謹的學習方法,通過獲得成功的經驗和克服困難的經歷,增進數學學習的信心。
(三)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
重點: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運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構造相似三角形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利用所學的知識來進行解答。
【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分析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學法。整節課圍繞測量物體高度這個問題展開,按照從易到難層層推進。在數學教學中,注重創設相關知識的現實問題情景,讓學生充分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2.貫徹啟發式教學原則。教學的各個環節均從提出問題開始,在師生共同分析、討論和探究中展開學生的思路,把啟發式思想貫穿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
3.采用師生合作教學模式。本節課采用師生合作教學模式,以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全員互動關系為課堂教學的核心,使學生共同達到教學目標。教師要當好“導演”,讓學生當好“演員”,從充分尊重學生的潛能和主體地位出發,課堂教學以教師的“導”為前提,以學生的“演”為主體,把較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使他們有機會進行獨立思考,相互磋商,并發表意見。
(二)學法分析
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思考問題、獲取知識、掌握方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到社會實踐,學以致用,力求促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有效的發展。
【教學過程】
一、知識梳理
1、判斷兩三角形相似有哪些方法?
1)定義: 2)定理(平行法):
3)判定定理一(邊邊邊):
4)判定定理二(邊角邊):
5)判定定理三(角角):
2、相似三角形有什么性質?
對應角相等,對應邊的比相等
(通過對知識的梳理,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為解決問題儲備理論依據。)
二、情境導入
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現存規模的金字塔,被喻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觀之一”。塔的4個斜面正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邊長約230多米。據考證,為建成大金字塔,共動用了10萬人花了20年時間.原高146.59米,但由于經過幾千年的風吹雨打,頂端被風化吹蝕.所以高度有所降低 。
古希臘,有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泰勒斯。一天,希臘國王阿馬西斯對他說:“聽說你什么都知道,那就請你測量一下埃及大金字塔的高度吧!”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個大難題,因為很難爬到塔頂的。親愛的同學,你知道泰勒斯是怎樣測量大金字塔的高度的嗎?
(數學教學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客觀存在的事實或現實課題出發,為學生提供較感興趣的問題情景,幫助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景。同時,問題是知識、能力的生長點,通過富有實際意義的問題能夠激活學生原有認知,促使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索和思考。)
三、例題講解
例1(教材P49例3——測量金字塔高度問題)
《相似三角形的應用》教學設計 分析:根據太陽光的光線是互相平行的特點,可知在同一時刻的陽光下,豎直的兩個物體的影子互相平行,從而構造相似三角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根據已知條件,求出金字塔的高度.
解:略(見教材P49)
問:你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測量金字塔的高度?(如用身高等)
解法二:用鏡面反射(如圖,點A是個小鏡子,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構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例2(教材P50練習-——測量河寬問題)
《相似三角形的應用》教學設計《相似三角形的應用》教學設計 分析:設河寬AB長為x m ,由于此種測量方法構造了三角形中的平行截線,故可得到相似三角形,因此有 ,即 《相似三角形的應用》教學設計 .再解x的方程可求出河寬.
解:略(見教材P50)
問:你還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測量河的寬度?
解法二:如圖構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四、鞏固練習
1.在同一時刻物體的高度與它的影長成正比例.在某一時刻,有人測得一高為1.8米的竹竿的影長為3米,某一高樓的影長為60米,那么高樓的高度是多少米?
2.小明要測量一座古塔的高度,從距他2米的一小塊積水處C看到塔頂的倒影,已知小明的眼部離地面的高度DE是1.5米,塔底中心B到積水處C的距離是40米.求塔高?
五、回顧小結
一 )相似三角形的應用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
1 測高(不能直接使用皮尺或刻度尺量的)
2 測距(不能直接測量的兩點間的距離)
二)測高的方法
測量不能到達頂部的物體的高度,通常用“在同一時刻物高與影長的比例”的原理解決
三 )測距的方法
測量不能到達兩點間的距離,常構造相似三角形求解
(落實教師的引導作用以及學生的主體地位,既訓練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又有助于學生在歸納的過程中把所學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六、拓展提高
怎樣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測量旗桿的高度?
七、作業
課本習題27.2 10題、11題。
【教學設計說明】
相似應用最廣泛的是測量學中的應用,在實際測量物體的高度、寬度時,關鍵是要構造和實物所在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而且要能測量已知三角形的各條線段的長,運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列出比例式求解。鑒于這一點,我設計整節課圍繞測量物體高度這個問題展開,通過一個個問題的解決,一方面,促使學生了解測量物體高度的方法,從而學會設計利用相似三角形解決問題的方案;另一方面,會構造與實物相似的三角形,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教學中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注重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構建課堂教學的基本框架,以“探究交流為形式”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以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作為根本的教學目標,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