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教案內容
高考語文復習教案內容都有哪些?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符合現實生活需要的讀寫和口頭交際能力,正確使用母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考語文復習教案內容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考語文復習教案內容篇1
一直以來,我校的作文教學面臨非常窘迫的現狀,一是教師不知道如何去上作文課,二是學生提到作文難,作文整體質量差,精品少。一是因,二是果。下面所說是我作文教學中的一些做法,是否對你有所幫助?
一、 作文教學的目的是什么?
我認為作文教學一是提高學生應考的分數,這也是我經常所談的學生作文只要能打動作文批改者,就能得高分;二才是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個人認為作文教學的這兩個目標一個是短期目標,一個是長期目標。當然,這兩個目標是不可分的,學生應考作文得分較高,可以說明這個學生寫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反之,如果說學生的作文能力較好,那么就不擔心學生考試中的作文不能得高分。
二、 作文教學目的的實現
1、 教師應該給作文分好類。
我是這樣為學生分類的:從形式上分,可以分為寫人、寫事、寫景、寫物、想象作文、應用文、讀后感。從表達主題上可以分為很多種,但從打動作文批改者這個角度來說,我分為了兩個大類,愛和環保。表現“愛”的作文:愛“地”,如愛家鄉,愛學校等;愛“人”,如愛教師,表現師生情的,愛家人,表現親情的,愛朋友,表現純真友情的;愛國,展現新時期少年新風采的;寫國家重大事件的,如奧運、5.12汶川等。環保作文多是以想象作文的方式來展現。
作文的分類,教師可以去更深一層次地思考,我所分不一定是全面的、正確的。這兩種分類方法,我建議教師在教學中明確給學生提出第一種,閱讀教學中多提及第二種,因為第二種分類與我們平時的語文閱讀教學能更好的結合。
2、作文教學貴在平時閱讀教學。
作為中高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都有一個落腳點,那就是寫。“寫”應該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之中。一般的來說,每次新課結束后,根據課文特點都應該讓學生有目的地寫,寫一個片段,寫一句話等。當然,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有方法方面的指導。
我這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這樣一些寫作方法:通過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表達出自己的愛與恨;通過自己的五官感受,恰當運用修辭方法和想象寫出景物的特點,寫出自己所感或者自己體會到的哲理;寫景作文中多用比喻、排比、擬人的手法,賦予對象生機。想象作文多與愛與環保的主題相結合,如假如我有一根金手指,我為病殘的人送上健康,這是小愛;為戰爭中的孩子送去關愛,呼吁和平,這是大愛;我為沙漠送去雨露這是環保。這里好像扯遠了,呵呵,話歸正傳。上面的幾個寫作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應該一個一個去落實,如課文中有外貌描寫的,無論課文是一篇什么樣題材的課文,作為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去品味作者外貌描寫的手法,并有針對性地練筆。
只有上好了閱讀教學中的“重點詞、句、段”,才能有我所說的針對性練筆,才能說到作文的立意、主題、選材、結構、表現手法等方面。
3、重視學生的積累。
詞語、句子是構成作文的重要要素,我在上課中發現學生經常詞不達意,句子不優美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一現狀,我煞費苦心。<蓮山~課件 >我的做法是成立班級圖書角,讓學生多讀書,并且自主積累優美詞句,這也可以讓學生記住一些“故事”,對學生作文大有好處。二是教師根據作文有針對性地、分類地讓學生積累。記得上六年級的時候,我常常在晨會時在黑板上寫上許多優美詞語、句子,與學生互相品析后,讓學生抄寫在積累本上,并且要求學生能寫入或者改入自己的作文中。在品析時,很多的時候,我會系統地融入修辭、句式、關聯詞、病句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4、上好作文課
我的作文課是師生批改作文和賞析作文的一個過程。
根據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問題,我“發明”了“八讀法”修改作文。作文是學生改(自己改→同桌改→組長改),此前要教給學生一些基本修改號的用法。在學生改后,我粗略翻一下。所說與學校教導處規定相違背。學生能改作文還不能寫作文嗎?有效就做,規定不一定適用。
先說一說我的“八讀法”。
一讀改字:學生集中糾正作文中的錯別字;
二讀改詞:換去不恰當的詞。
三讀改句:修改病句(用錯的標點也在此列),給句子換個說法,主要是修辭方面的。
四讀改段:詳略得當,簡單地說是主要的多寫,次要的少寫或不寫。
五讀品優美詞句。
六讀品修辭。
七讀品寫法。
八讀品主題。
一到四讀以改為主,五到八讀以品為主。一般的來說,成績差一點的可以做到三讀,后面的幾讀主要是在交流中進行。作文改后,學生與教師一定要交流,師生間相互賞析,發表看法。“八讀法”讓學生明確了每一步做什么,在交流中,有所說,不僅僅是一個好差的評價,還能說出好差的原因。“八讀法”還是一種賞析范文的方法。這種做法,涉及到一個分組的問題,我建議以四人小組為宜,成績好中差搭配。
以上是我個人在面對學生作文時的一些做法,記得我帶的一個班級,在這種方法下,一期下來,學生作文水平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這不是自吹的,考試下來,全班70來人,作文最低分19分,與最初剛接這個班的作文水平相比,我倍感欣慰。學生應考都不怕了,作文能力不就提高了?當然,這里面,還有學生作文技巧的問題。不妥的地方望留言批正。
高考語文復習教案內容篇2
[訓練目的]
1.培養結構思維能力及調整文章結構的修改能力
2.能夠從段落結構上對習作進行修改,使段落更清楚、結構更完整
[訓練指導]
調整文章結構的能力是一種文章的內容的構筑能力,它是作者邏輯分析能力的直接反映。對文章結構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學生能在中心思想的指導下,通過結構思路把文章的內容構筑起來。從內容上看,調整結構包括整體布局。線索設置。層次安排。段落劃分以及過渡。照應、開頭。結尾等。要使這些層次、段落等得到最優的組合,就要理順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要理順這些邏輯關系,就要培養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有了較強的邏輯分析能力,能把文章結構的內在邏輯關系理順,那么,調整結構就有了堅實可靠的依據了。培養學生的'結構能力,應該重點解決好以下兩個問題:
其一是,學習文章結構的基本方法
文章的結構方法多種多樣,而讓學生從中學習和掌握文章的基本結構法,是很重要的。就議論文來說,就應掌握總分式、并列式、對照式、層進式等幾種結構方法。
其二是,要重視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布局謀篇,就是要在中心思想的控制下,將材料科學地組織在一起,使文章成為一個具有特定的內部聯系的完整結構。這一工作主要是靠邏輯思維來進行的。
培養學生布局謀篇過程中邏輯思維的能力,就是要考慮怎樣才能做到文章的結構完整、嚴謹,層次分明,中心突出。它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1)整個思維過程都應把突出中心思想放在首位。材料的詳略,層次的安排,都要服從如何更好地表現中心思想的需要。如果該詳不詳,該略不略,或不能將集中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放在顯要的位置,中心思想就會被沖淡,被掩沒。同時,中心思想要首尾一貫。文章從開頭,經中間,到結尾,都要體現同一的中心思想。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心思想在文章中突出出來。
(2)要保持文章部分思想與中心思想之間、部分思想相互之間在邏輯上的同一性,這就是說,部分思想必須能反映整體思想,部分思想之間要相互照應,否則就會破壞結構的完整性和嚴謹性。同時,部分思想之間的聯系要合理,即應該反映事理的固有聯系,否則也會失去結構的嚴謹性。在部分思想與部分思想之間有較大的跳躍或轉折時,應該注意合理過渡,保持前后思想之間的繼承性和連續性。
(3)層意要明確。每個層次又須具有相對獨立的、完整的意思,它的內容必須是清楚的、確定的。同時,層意之間不得重復,不得矛盾。如果層意出現全部或部分重復,層次的界限就會模糊起來;如果層次之間一旦構成邏輯矛盾,所闡述的思想便不可信或模糊不清。只有各個層次內容明確,彼此之間不出現重復和矛盾的現象,才能做到層次分明。
(4)層次安排要合理。層次安排,要有一定的順序,哪個在前,哪個在后,要根據輕重緩急、大小主次來安排,做到有條不紊地來表達。同時,要注意前后之間的連貫性,或承接,或轉折,或并列,既要反映事理所固有的聯系,也要反映邏輯規律的要求。
高考語文復習教案內容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掌握字音、字形、詞語,背誦全文。
②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內涵。
③學習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④學會以意境為切入點鑒賞詞作的手法。
2、過程與方法
①通讀教學法。
②感情體悟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革命前輩的博大情懷和凌云壯志,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樹立遠大理想,奮發向上,拼搏進取。
教學重點:
1、重點字、詞、句的理解掌握。
2、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學習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1、意象的理解與把握。
2、明確意象、意境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東方紅》,這是一首歌唱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歌曲。毛澤東不僅是偉大領袖,人民心中的紅太陽,還是優秀的書法家、詩人。
毛澤東善于用古典詩詞抒寫現代精神。他的詩詞記錄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歷程,反映了中國革命各個時期的現實生活,是一部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我們今天所學習的《沁園春·長沙》就反映了他青年時期的人生理想。
二、介紹“詞”的相關知識
1、詞:又稱“長短句”。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樂歌唱的。后逐漸跟音樂分離,成為詩的一種,故又稱“詩余”。
2、詞牌:又稱詞調,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規定詞的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因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寫詞又叫“填詞”。按照字數的多少分為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
三、背景介紹
1925年,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工農運動蓬勃高漲,發展迅猛。另一方面,反動勢力瘋狂鎮 壓,中華民族命運將走向何方,是繼續維護黑暗衰退的反動統治,還是沖垮黑暗統治走向興盛?誰將成為主宰發展方面的力量?
長沙是毛澤東求學和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1925年重回長沙,重游橘子洲,想起革命形勢和往事,心潮澎湃。
四、讀文,正音
1、學生自由朗讀。
2、正音
沁(qìn) 舸(gě) 廖(liáo)廓(kuò)
遒(qiú) 崢嶸(zhēng róng) 遏(è)
五、突破難點
1、上片主要寫了哪些意象?主要特征是什么?
2、這些意象的特點表明了什么?
意象(壯麗)――積極向上,昂揚奮進,抒發了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借景抒情)
3、壯景與豪情構成了什么樣的意境?
六、拓展延伸
1、毛澤東筆下的秋景給人的總體感覺是什么?
2、古人寫秋多“怨秋”“悲秋”――蕭條凄涼,清冷慘淡。如“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風秋雨愁煞人”,表現出“傷秋”“悲秋”的意蘊。而毛澤東筆下的秋為什么如此絢麗多彩?這與作者的什么有關?
分小組討論后明確:
①毛澤東是一位胸懷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勢。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范,奮發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文人,他的詩詞也不同凡響,充滿豪情壯志。
②這與一個人的“人生態度、性格、志向”有關。
3、從毛澤東身上你得出什么結論?
1910年,外出求學的毛澤東臨行前寫了首勵志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里: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國科學院人才學研究小組曾對50位名人做過研究,發現他們中有90%是在20歲以前就立下了志向。如岳飛的“精忠報國”,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宏愿。
4、然而,空有志向能行嗎?
不行。還需堅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棄的態度。一位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偉人說“要么你去駕駛生命,要么生命駕駛你,你的心態決定了誰是坐騎、誰是騎師”。一個人有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生活現實,人的生活并非只是一種無奈,而常常是可以由自身主觀努力去把握和調控的,人生的方向也是由態度決定的。
心態決定命運:播下一種心態,收獲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擁有積極的心態,樹立理想,掌控命運。
七、課堂小結
這首詞上闋描寫秋日獨游所見橘子洲頭秋景,想到“誰主沉浮”的民族命運問題。下闋回憶從事革命活動不平凡的歲月,概括了早期共產主義戰士雄姿英發的豪邁氣概,藝術地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
高考語文復習教案內容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夠有感情地朗誦和背誦詩歌;感知詩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情感目標: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學習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3、能力目標:學會朗誦詩歌的一般方法;掌握鑒賞詩歌的步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難點:引導學生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和步驟;
【教學方法】
1、 語言品讀法。通過朗讀、品讀、誦讀,體會詞中意象,把握詞作情感。
2、 比較法。如對《沁園春 雪》《沁園春 長沙》的比較。(如果生源條件較好,可以設計為比較閱讀、與初中已學的《沁園春 雪》來作比較、可以設計為異同的比較、其中有一個問題可以考慮作為中心提問," 《沁園春 雪》中的"風流人物"什么人 《沁園春 長沙》中的"同學少年"可算是"風流人物"嗎 為什么 從此可見,本詞上,下闋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 )
3、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千百年來,詩詞已經深深地浸透到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的血脈之中了。閱讀鑒賞詩詞,不僅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純凈我們的心靈,而且還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修養。談起中國詩歌傳統,人們總是喜歡把詩經楚辭漢賦相提,唐詩宋詞元曲并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20世紀的中國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獨領一代風騷的大詩人--毛澤東。
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毛澤東的這首《沁園春·長沙》,在學習這首詩詞之前,我需要考驗一下大家以前的語文功底。
《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二十世紀的中國有出現了一位獨領一代風騷的大詞人--毛澤東,現在,就讓咱們充滿激情地追尋著偉人的閃光足跡,走進偉人的崇高心靈。
1、師范讀,正音。
舸 寥廓 崢嶸 遒 遏
找一個學生讀,師點評。(點撥: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領字,兩字后要稍作停頓,突出領字的作用。“看”字所領7句要讀得抑揚頓挫,充滿興奮喜悅之情;“恰”字所領7句要讀得激昂慷慨,充滿自信,語速稍快。抓住極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如“萬”“遍”“漫”“爭”“擊”“翔”字,體會其作用,抓住點明人物、時間、和地點的詞語,如“獨”“立”“洲”,把握“看”和“憶”等起貫穿全詞作用的詞語,展開聯想與想象,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領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力求背誦全篇。) 找第二個學生讀,或學生齊讀,師點評。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園春 長沙》是一首記游之作,其突出特點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請同學們快速默讀全詞,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關鍵動詞。
明確:立 看 悵 問 攜 憶 記(板書)
通過朗讀全詞咱們可以知道,詞的上片側重寫眼前之景,下片側重追憶往事,表現作者青年時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體分析鑒賞
1、鑒賞前三句
詩歌語言跳躍性很大,語序往往倒裝,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詩意串合起來。那么,這三句的正常語序應該是什么呢?(提問學生)
明確:寒秋(時節),(我)獨立橘子洲頭,(望)湘江北去。
詞意:深秋時節,毛澤東獨立于橘子洲頭,凝望著湘江水滾滾北去。
思考討論:“獨立”能否改為“站立”或“直立”?
明確:不能。“獨立”既表明詞人是一個人,更顯示詞人砥柱中流的氣概。(砥柱中流: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
2、具體研習湘江秋景圖。
詞人獨立于橘子洲頭,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呢?現在咱們就來具體欣賞一下。
詞人通過一個“看”字,以視野所見來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統領的七句連貫直下,一氣呵成。現在咱們來齊讀這幾句。
學生齊讀,師點評。
(1)提問:現在大家來找一下,“看”字統領了哪些意象?
明確:山、林、江、舸、鷹、魚。
(2)具體分析詞人是如何表現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萬山紅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紅色的楓林。“遍”寫出紅之廣。
“層林盡染”:樹經霜后變紅的程度和紅遍現象。
聯系: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滿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見底,江面上往來的船只爭先恐后,你追我趕。描寫了一個十分熱鬧的場面。漫:寫出江水滿溢之狀。爭:展現了江面上千帆競發、爭先恐后的熱鬧場面。
“鷹擊長空”,“擊”可以改為“飛”嗎?
明確:擊:準確地形容了雄鷹展翅、迅猛有力的矯健雄姿。翔:
“魚翔淺底”,“翔”可以改為“游”嗎?
明確: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魚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確地描繪出游魚在水中輕快自如、像鳥一樣盤旋的神態。
“萬類霜天競自由”:表現出了萬物蓬勃活躍、奮發自強的景象。這句也是一個哲理性的概括。比較:競:競爭,競賽。竟:出乎人意料。(板書:競、竟)
(3)思考:這么一幅絢爛的秋景圖,詞人又是怎樣變換視角來描繪的呢?
明確:有遠眺、近觀、仰望、俯視。
思考:這一處景色有什么樣的特點?
明確:有遠有近,有仰有俯,有靜有動,有顏色的對比(紅、碧),和動作的對比(擊、翔),絢麗多彩,生機盎然。
小結:詞人用一系列形象鮮明的景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絢爛的湘江秋景圖,流露出詞人開朗昂揚、積極進取的思想感情,傾注了詞人對祖國山河的摯愛。
(4)比較鑒賞
①天凈沙 秋思 元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圖
《天凈沙 秋思》:蕭索寂寥,蒼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達了悲傷孤獨,游子思念故鄉的感情。
湘江秋景圖:絢麗多姿,充滿生機。表達了開朗昂揚、積極向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3、品讀上片后三句。
(1)面對著絢麗多姿、充滿生機的湘江秋景,詞人為什么會感到“悵”呢?(聯系時代背景)
明確:詞人面對著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和廣闊的宇宙,面對著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競自由的萬物,他想到了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國的命運和革命的未來,于是感到了“悵”。這里的“悵”不是失意,是悵惘。于是他就開始了“問”。
(2)“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含義是什么?表達了詞人怎么樣的感情?
明確:詞人由大自然的萬物引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主沉浮”在這里是主宰國家命運、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實質是詞人進入深沉的歷史思索,提出革命領導權的問題。(板書:問:誰主沉浮)抒寫出詞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和豪情壯志。
寫壯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書:景中寓情,情中顯志)
四、課堂小結
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古代文人往往表現出“傷秋”“悲秋”的意緒。如“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而毛澤東卻拋卻了這種哀傷嘆息的悲哀之態,以生動地描寫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新境界。
五、作業:背誦全詞。
高考語文復習教案內容篇5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家海明威的生平與文學功績
2、掌握內心獨白對任務形象塑造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在分析情節的過程中來把握人物——桑提亞哥這位硬漢子形象,找出文中人物的內心獨白,進一步明確人物的永不屈服的精神和豐富的內心世界。通過教師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從而把握課文的知識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老人的永不服輸的頑強精神
教學重點:分析故事情節,找出人物內心獨白,把握人物“硬漢”形象
教學難點:掌握內心獨白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教學方法:情境法、啟發法、問題探究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及過程:
(一)導入
[以課前視頻欣賞導入]
同學們,剛才欣賞的是大家熟悉、喜歡的電視劇《亮劍》中的精彩片段----李云龍論述什么是“亮劍”精神?同學們聽后覺得好不好?牛不牛?“亮劍”精神簡單理解就是敢于與強大的敵人(對手)做斗爭,無論對手多么強大,都要滿腔勇氣和信心,永不放棄、永不言敗,要敢于亮劍……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世界100部文學作品之一、美國里程碑式30部文學作品之一的世界名著——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看看主人公桑提亞哥“硬漢”性格和李云龍“亮劍”精神有么相似的地方。(請同學們翻到課文,課件顯示課題《老人與海》)
(二)課前小測試(積累文學名著中的名言名句)[課件展示]
(三)作者簡介[課件展示]
(四)故事梗概[課件展示]
海明威因《老人與海》這篇小說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篇小說的創作素材來源于一位古巴老漁夫的親身經歷。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小說敘述的是古巴一位飽經滄桑的老漁夫桑提亞哥已經八十四天未捕到魚了,在第八十五天,他又一個人出海遠航,在海上經過三天兩夜的搏斗,終于捕到了一條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馬林魚。然而,在歸航途中,馬林魚卻被鯊魚吃掉。本文節選的是主要是老人與鯊魚搏斗的情景,是小說臨近結尾的部分,也是小說情節的。
(五)梳理課文情節
因為小說節選的部分比較長,共有幾段?(97)那我先給大家一些提示,大家可以根據五次與鯊魚搏斗、兩次搏斗后的心理活動、最后返港回家把全文分為八個部分。[學生從文中找,討論交流后明確][課件展示]
(六)問題探究:
1.老人在什么狀況下與鯊魚接二連三進行搏斗的?
年老體衰精疲力竭頭昏眼花右手受傷
左手抽筋沒有食物缺乏武器孤立無援
2.小說為什么要描繪鯊魚的兇殘?
鯊魚:接二連三成群結隊兇殘強悍
對比——力量懸殊的對抗
3.老人先后幾次與鯊魚搏斗?結果如何?
①用魚叉殺死一條鯖鯊
②用刀子殺死兩條星鯊
③用刀子殺死一犁頭鯊
④用短棍擊退兩條星鯊
⑤用短棍劈打成群鯊魚
每次勝利都付出慘重的代價,最終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
4.如何理解老人與鯊魚的搏斗?
人—--自然(象征:不幸厄運困境)
弱----強(象征:敢于挑戰,永不屈服、永不言敗)
5.你如何看待桑地亞哥的失敗?
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斗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后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不屈服于命運,無論在怎么艱苦卓絕的環境里,他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么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這樣一個“硬漢子”形象。小說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征著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并沒有被打敗。可以說,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說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6.桑地亞哥是個怎樣的人?(人物形象分析)
硬漢形象:孤獨,背運,貧窮,年老體衰,但是他樂觀,自信,堅韌
忍著饑餓,疼痛,貧窮,竭盡全力,不屈不撓,頑強
(一個面臨厄運甚至絕境永不屈服永不放棄……的硬漢子!)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桑地亞哥
7.文中的獨白有什么特點?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除了有關老漁夫桑地亞哥與鯊魚搏斗場面的描寫,還有大量人物的內心獨白,它們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著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成小說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為海明威小說中刻畫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從刻畫人物性格和表現文章主題兩方面分析)
高考語文復習教案內容篇6
【教材分析】
一、《歸去來兮辭》是作者要脫離官場、歸隱田園的宣言書,可以看成是陶潛的思想總綱。領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確理解陶潛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學生積淀一定的人文關懷。
二、《歸去來兮辭》是魏晉文學的重要篇章,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決歸隱田園的思想引起許多文人學士的共鳴,具有超時代意義。其為守衛自己的精神家園所做的種.種努力,在現今仍有不可磨滅的借鑒意義。
【學生分析】
一、學生在初中時曾經學過陶潛的《桃花源記》,對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可以此作為突破口。
二、學生已初步具備思辯的能力,都有主動探究的天性,都潛藏著“自我實現的創造力”(馬斯洛),可以據此作為解讀本文的鑰匙。
三、學生對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種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也有與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內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這一心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利用辭的體例和押韻的特點朗讀并背誦全文,培養學生的古詩文的語感能力。
2.在誦讀中感受陶潛的歸隱情結,體悟作者情感,并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
3.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辯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五讀法:在五讀的過程中由淺入深地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讀要完成一項教學任務。
2.對話法:創設問題情境和良好氛圍,進行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對照序言、文本和注釋資料,對本文的寫作時間進行淺層次的探究式學習。
三、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陶潛的隱士情懷,以一種“同情的理解”態度對待陶潛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導學生用現代觀念審視本文中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歷史局限,感受陶潛的人文精神,進而砥礪自我人生修養。
3.引導學生從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學重點】
1.誦讀詩歌的要領、方法引導及其能力培養。
2.解讀陶潛這一隱逸詩人的形象及其意義探討。
【教學難點】
1.“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2.關于本文是否寫實的淺層研究性探討。
【設計思想】
1.新課標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并在閱讀與鑒賞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重視誦讀”。依據以上兩點,特確定用“五讀法”帶動整個教學過程。
2.新課標在閱讀與鑒賞“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第三條中又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據此為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特采用對話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學任務。
3.輔助手段:幻燈片投影儀投影膠片
4.課時安排:2課時
【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下題注為準,有條件的也可網上查閱,制作“作者擋案”若干,課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潛的相關作品,如《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五柳先生傳》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走進陶淵明
一、導入課文
我們在初中時曾背過陶潛的《桃花源記》,不知同學們是否還有印象?(師生一同背誦“土地平曠……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中悠閑自得的田園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來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讀他的歸隱情結。(板書課題、作者)
現在先讓我們看一看同學們制作的“作者擋案”卡片,比一比誰與陶潛走得最近?(師生交流,選擇的投放)
(解說:解讀文學作品,離不開知人論世,用師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喚醒學生的知識積累,又可以督促學生關注文本尤其是注釋,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可謂一舉三得。)
二、走進陶淵明
(一)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熟悉文意
過程: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
①一字一詞讀,讀準字音,了解詞義,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詞,理會文義。
②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教師循環指導。
③找出所有押韻的字,在換韻的地方做出標記,反復朗讀由換韻開的段落和層次。
2.交流體會,思路提示(幻燈片1)
①第一段:歸--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門――存――樽/顏――安――關――觀――還――桓。
③第三段:游――求――憂/疇――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詩――疑。
3.學生根據思路韻腳提示,朗誦詩歌,初步感受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二)讀:教師范讀課文,理清層次脈絡
過程:
1.朗讀指導,利用詩體“辭”的特點,幫助誦讀,注意
①詩與文不一樣,詩中每停頓一處即為一句,不管是逗號還是句號。本詩除去開頭一句“歸去來兮”獨立處理外,共有60句。兩句為一組,四句為一節,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可作稍長停頓。(據此理清全篇層次脈絡)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讀,比如:舟/飄飄/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讀,如:既自/以心/為形役。個別的五字句也同樣,如: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還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則都當整句來讀,末字適當地延長時間。
2.教師范讀,朗讀時節奏要整齊,音韻要鏗鏘,要讀得悅耳動聽甚至動心。
3.交流體會,理清全篇的脈絡線索。(幻燈片2)
敘事線索:辭官—歸途—抵家—室內生活—涉園—外出—縱情山水—如何度過余生。
情感線索:自責自悔——自安自樂——樂天安命
(解說:整理“情感線索”時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若學生預習充分或理解程度較好,可順勢引導;若預習不夠充分或對作者情感一時不能把握,則可將這一環節放到“悟讀課文”后順勢引出。)
4.學生根據詩體“辭”的特點及脈絡線索嘗試背誦,進一步感受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三)讀:學生悟讀課文,領悟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⑴、指名朗讀第一段《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過程:1.創設問題情境一,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系起來的,陶潛此時卻不愿為官,那么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請依據文本作答。
(“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2.教師追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請用自己的話作答。
(自責、自悔→“田園將蕪”“心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3.教師追問,陶潛的這種“心為行役”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關詩句證明嗎?(幻燈片3)
4.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情結?
5.小結: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歸隱情結之一。(板書)
(解說:學生在回答時,不求答案,意思對即可,下同)
⑵、涵詠(緩慢的吟誦)第二段
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二,對一個厭倦官場束縛和世俗條框的人而言,如今終于可以擺脫了,如果你處在這種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詠本段,要求通過涵詠(緩慢的吟誦)展開想象和聯想陶潛這一隱逸詩人的形象,最后達到當堂成誦。
(解說:這一環節要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若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作如下指導。先一邊緩緩地吟誦、細細地品味,一邊展開想象與聯想,在腦海中浮現出靈動的畫面——詩人的外貌、神態、言行、心理等,邊讀邊想,便能逐漸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樂同嘆,同悲同喜。對語言涵詠品味得漸熟后,便脫離書本,試著背誦,直至能當堂成誦。)
3、師生對話,學生暢談感受。
(解說:對話時要求學生依據文本作答,不能大而無邊,可隱含如下思路展開:歸途中的歸心似箭——抵家時的欣喜若狂——室內中的舒適安逸——園中時的流連往返)
4.教師追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歸隱情結?提示:與下面的詩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燈片4)
5、小結:一詩一賦,表達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歸隱情結之二。(板書)
⑶、角色朗讀第三段
過程:1.男生朗讀此段,女同學注意聽,男同學的朗讀感情處理恰不恰當?
2.男同學朗讀,女同學評價。評價要點,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糾正,并說說為什么這么處理。
3.創設問題情境三,細讀該段,你讀出了什么?請用“從……中我讀出了……”句式回答。
4.師生對話。
5.小結,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琴書詩酒的歸隱情結之三。(板書)
⑷、默讀第四段
過程:1.默讀本段。創設問題情境四,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2.學生討論交流,允許互相質疑。
(解說:此題的設置主要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答案不求,能自圓其說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據文本作答,若學生能夠聯系陶潛的其他作品,則更應肯定。因有一定的難度,故而采用默讀的方式,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間。)
3.小結:詩人回歸田園,崇尚自然,是他質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里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濟世不得的痛苦與回歸田園的無奈了嗎?因此,本文陶淵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歸田園的歡悅,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憂傷,應有完整的認識。陶潛順應自然,樂天安命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是他痛苦訣擇后為守衛自己的精神家園所獲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樂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歸隱情結之四。(板書)
(四)讀:學生分組競賽朗讀,體會感悟詩人的形象。
過程:1.學生分組競賽按序朗讀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組讀的。評比標準
①讀準字音句讀,讀出一定的語氣、語調和語頓,不能讀破句。
②聲音要整齊清脆響亮,讀出抑揚、輕重、緩急。
③情緒飽滿,讀出一定的情感、氣勢。
2.順勢引導,梳理詩人形象的結構層次:呼喚歸去——閑適生活——隱逸情懷——抒懷言志(板書)
(五)讀:學生齊讀全篇,要求熟讀成誦,瑯瑯上口。
三、課堂小結
陶潛,入仕為官、大濟蒼生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歸隱田園是他的覺醒,淡泊明志、閑適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的努力實踐,詩酒琴書是他的生活情趣,樂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讀《歸去來兮辭》,是了解陶潛的歸隱情結,了解中國文人精神文化的一個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業:提供兩個探究性題目,以供參考
1.參照序言(以講義形式印發)和文本,比較本文注釋①和2000年版注釋①,推敲本文的寫作時間,并思考編者如此改動,是否合理?
高考語文復習教案內容篇7
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學習賞析散文的藝術手法。
2.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鑒賞抒情散文。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方法:
通過聽錄音、默讀,讓學生讀文入境。
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品味作品語言。
通過提問思考討論,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計劃采用六個步驟“自讀感知,思考提問,查閱信息,討論交流,熟讀成誦,存疑留問”,兩個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存疑留問”放在課外完成。整個教學過程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讀感知,學生思考提問,學生查閱信息,學生討論交流,學生熟讀成誦。教師在這過程中主要起引導點撥的作用。
一、自讀感知
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整篇課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內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結構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讀課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詞典,弄清以下詞語的讀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彌望、裊娜、宛然、凝碧、斑駁、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詞典讀懂《采蓮賦》。
其次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明確:
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再次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復述下來,注意段落之間的聯系。
明確: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著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卻很好,我可以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確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朧和諧,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靜,只有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最熱鬧,而我什么也沒有。忽然又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巳無福消受了。采蓮令我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問
首先學生再次仔細閱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有必要深究討論的問題。
學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一鋪”,其好處是什么?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寫采蓮的事情?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其次教師和學生一起梳理上述問題,重新整合。
第一類問題是關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第二類問題是文章局部的細節問題。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羅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寫采蓮的事情?
?第八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類是關于對本文的評價的問題。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三、查閱信息
針對上述問題請學生上網查閱資料,或上圖書館查閱資料。
四、討論交流
首先討論第一類問題,即關于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教師提示,要搞清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的問題,首先要搞清為什么作者會頗不寧靜,這必須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必須聯系作者自身來看。學生交流上網查閱的有關資料。明確: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串佩弦,號秋實,生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于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冊《朱自清全集》。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后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從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創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負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時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后,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郁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心里頗不寧靜表現了什么?
明確:《荷塘月色》表現了作者為國家民族命運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也表現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裝革命,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心態的反映。
?為什么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明確:因為這是作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因為當時作者這種矛盾心態非常強烈。
作者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明確:作者主觀上想通過游覽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寧靜的心態,客觀上確實在觀賞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時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歸不寧靜,又重新憂郁起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就是他不寧靜的表現。
其次討論局部細節問題。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葉子寫得多?
?教師要求學生閱讀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寫了什么?又是怎么寫的?
明確:先寫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以及陣陣傳來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脈脈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駐足觀察的順序,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來寫的。本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靜物,葉子像“舞女的裙”,靜中寫動,寫出了動態美。花“裊娜”羞澀”,像人一樣嬌美,寫出了靜態美;像“明珠”“星星”,則寫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華。花香像“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激活了讀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層寫動態。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給讀者以不同的感覺。
之所以葉子寫得多,是當時當地景物的實際情況。作者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寫的特征,本文的特點是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沒有直接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銀白色的,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點。寫荷花的香味,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處飄來的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
?閱讀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明確:作者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寫荷葉、荷花,其實不然,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文章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蕩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么?
解答這個問題,不妨請學生把“照”和“鋪”字代人句中讀一遍,學生就知道了。
明確:“瀉”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來的,“瀉”字有向下傾的勢態。“照”和“鋪”字就沒有這個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無深層含義?
明確:“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層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層含義應該聯系作者的心態來看,他不希望過于激烈的行為,他喜歡一種平和的心態,正如我們前面分析的那樣,他做不到投筆從戎,他要尋找安寧平和的生活。對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態。
?作者為什么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明確:這是使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光與影是視覺形象,作者卻用聽覺形象來比喻,這就是通感的一種,其相似點就是和諧。第四段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這也是通感,把嗅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它們之間的相似點就是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傷感?
明確:作者想尋找美景,使自己寧靜,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態而不得,當然傷感。
?第七段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會想起采蓮的事情?
明確:以采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了解。
?第八段課文最后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里的極不寧靜。心里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蕩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著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社會的動蕩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蕩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一,文章開頭心里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于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
再次討論本文的評價問題。
《荷塘月色》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處。
播放課文錄音,學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這個問題不必回答。
五、熟讀成誦
要求學生背誦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師要求學生誦讀時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為主,“內在”情感要豐富,表現出優美的“韻味”,語速宜緩,節奏分明。
六、存疑留問
給學生一個探究的題目讓他們做進一步的研究。
在《荷塘月色》里,顯然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與自我心靈升華的超越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是朱自清的一個“夢”。說說你對這個“夢”的理解。
教學資料:《關于朱自清的“不平靜”》(錢理群《名作重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