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社會九年級教案
歷史是一個不需要很高思維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維的嚴謹。作為一名初三歷史老師,你在課前有寫過初三歷史教案?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歷史與社會九年級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歷史與社會九年級教案1
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新經濟政策;蘇聯的成立;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兩個五年計劃的成就;蘇聯農業集體化;1936年蘇聯憲法,斯大林模式的確立。
2.思想教育:①通過介紹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學生認識:它是蘇俄當時具體國情的需要,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②通過介紹蘇聯在短時期內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被歷史證明了的。
3.能力培養:①在老師的引導下,結合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來思考新經濟政策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②討論總結蘇聯(蘇俄)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采取的重大舉措,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新經濟政策:②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
難點:新經濟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學方法 以講述為主,輔以談話法和課堂討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提問:我們在第1課學習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和鞏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對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取得勝利后,蘇俄面臨的最主要的任務是什么呢?(學生回答略)要發展經濟,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怎樣發展經濟,以什么方式建設社會主義呢?則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戰爭結束了,政權鞏固了,這就為布爾什維克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創造了條件。俄共(布)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采取的第一個重大舉措是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為什么要實施這一政策?這一政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實施以后起了什么作用?
一、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板書)
1.實施的原因(板書)
四年的世界大戰和三年的國內戰爭對俄國經濟造成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不僅如此,還有更重要的,(解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隨著形勢的發展,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適應新的情況,農民開始不滿,階級敵人利用農民的不滿,在一些地區組織叛亂。為此,黨需要制訂新的經濟政策。再有,為建設社會主義,黨制訂了俄羅斯全國電氣化的遠景計劃,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現代化的大生產。而要使這一切成為現實,就要恢復發展經濟,特別是要首先恢復和發展農業。
1921年3月,根據列寧的提議,布爾什維黨通過了用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的決議,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過渡。
2.主要內容(板書)
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呢?(學生回答略)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如果說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布爾什維克黨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在經濟上采取的第一個重大舉措,那么蘇聯的成立則是黨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個重大舉措。
二、蘇聯的成立(板書)
蘇聯的全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為什么要成立蘇聯呢?這是恢復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是加強國防,抵抗外來侵略的需要;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際主義政權性質所決定的。蘇聯成立的時間是1922年。參加的基礎是平等、自愿。當時加盟的共和國有四個,俄羅斯,外高加索,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后來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個。(引導學生看課本P8《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示意圖》)
1924年列寧逝世了,這對蘇聯,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列寧對蘇俄(蘇聯),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所做的貢獻永垂史冊。列寧逝世以后,以斯大林為首的聯共(布)領導人民為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進行斗爭。
三、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板書)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全國實行五年計劃經濟建設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實現的。
1.蘇聯的"一五"計劃和"二五"計劃(板書)
由于蘇聯人民的艱苦奮斗,在兩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期間,蘇聯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幾年的時間走完了資本主義國家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走完的道路。這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蘇聯人民的自信心和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地位,而且也為以后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蘇聯的重工業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的情況。但與此同時,其農業在生產技術生產方式則是比較落后的,貧富分化也不斷發生。如何發展農業。如何使廣大農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農業適應國家工業化的發展,聯共(布)確定了農業集體化的方針。
2.農業集體化(板書)
到1937年,蘇聯基本上完成了農業集體化,從而使社會主義成份在蘇聯的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絕對優勢。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936年蘇聯通過了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1936年憲法的頒布,成為社會主義在蘇聯建成的標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標志: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讓學生看書,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點內容。(看書P10)
歷史與社會九年級教案2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教學目標
通過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認識中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了解中世紀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的出現及其意義。
通過閱讀材料、觀看圖片,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能力。
從奴隸社會的奴隸,亦即“他人之物”逐漸過渡到中世紀農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紀晚期,演變為農村或城市的“自由人”,這也預示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到來,感悟人的價值在不斷追求自由中體現出來
教學重難點
重點:莊園制度的變化
難點:認識到中世紀晚期是歐洲社會的一個轉型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封建莊園是在土地的層層受封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土地的封受關系及與此相應的等級制度乃是西歐一切封建關系和整個封建制度的基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3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
1.教師提問:11世紀以后,農奴和領主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展示材料:馬克思說:“租地農場主成了這種農業工人的實際指揮官,成了他們的剩余勞動的實際剝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現在只和這種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發生直接關系,而且是單純的貨幣關系和契約關系。”
3.問題思考:談談你是如何理解馬克思說的這段話的。
提示:這反映了歐洲農村資本主義萌芽的情況。租地農場主就是后來的農業資本家。他們和農業工人之間是一種雇傭與被雇傭,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4.教師提問:中世紀晚期,手工業的發展有什么變化?
5.教師提問:為了繳納封建賦稅,農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產工具為商人從事手工生產。這反映出當時農村手工工場呈現一種什么狀態?后來又有什么變化?
提示:這反映出當時農村手工工場呈現分散的一種狀態。后來逐漸轉向集中狀態。
目標導學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
1.材料展示:課本63頁相關史實.提示:反映了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化。這些富裕的農民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也是現代農業的最早發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 在城市中,手工業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約關系賦予的權利。
材料二 13、14世紀,英、法等國的市民階層作為第三等級,出席國王召集的會議,不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1)材料一中,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叫什么?他們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護?
提示: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們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會的特許狀和城市保護法的保護。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問題?
提示:反映了市民階層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權利的擴大。伴隨著市民階級在政治、經濟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種新的世俗生活觀念逐漸形成,這為以后出現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奠定了基礎。
三、課堂總結
11世紀后,隨著西歐城市與工商業復興,社會經濟的閉塞局面得到改觀,對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紀,英、法等國開始了消除割據、推動中央集權化的政治進程。近代歐洲文明在這一時代孕育。
西歐中世紀的文明并非“黑暗時代”所能涵蓋,特別是中世紀后期,王權興起、基督宗教文化的發展以及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正是西歐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板書設計
第13課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1.莊園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農場的出現
3.資本主義雇傭關系的出現
4.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的出現
教學反思
歷史與社會九年級教案3
血腥的資本積累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要點: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資本原始積累,與罪惡的奴隸貿易和殘酷的殖民掠奪密切相關,西方殖民者“三角貿易”和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掠奪,是最有力的證明。
2.能力要求:引導學生分析和思考西方殖民者進行“三角貿易”和對印度進行殘酷殖民掠奪的原因,初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問題的因果關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培養目標:通過引導和啟發學生思考“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給西方國家和亞非拉國家帶來的不同后果,一方面認識到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血腥性;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資本主義發展的進步性,初步學會辯證地看問題的基本方法。
二、本課重點和難點
重點:“三角貿易”和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掠奪。
難點:奴隸“三角貿易”、英國對印度殖民掠奪所帶來的后果和影響。
三、【講授新課】
【導入新課】新航路的開辟使歐洲一些國家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其先行者西班牙、葡萄牙各侵占了哪些地區?進行了怎樣的掠奪?(答略)。
繼積極參與新航路開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了全球范圍內的殖民活動之后,17世紀初,英、法等西歐國家也隨即走上了殖民擴張的舞臺,成為新興的殖民國家,逐漸取代了葡、西兩國的地位。它們是怎樣進行擴張的呢?占領殖民地后又犯下了哪些罪行?讓我們在今天的課堂上一起去了解。
一、罪惡的“三角貿易”
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走上了殖民掠奪的道路。殖民掠奪的后果是什么?(學生回答,教師總結:(1)建立了許多的殖民地;(2)大肆掠奪殖民地財富。葡萄牙殖民地除巴西外,都在亞洲和非洲,西班牙除菲律賓外,殖民地都在美洲。(可簡要聯系葡萄牙殖民者占據我國澳門的情況)殖民者在亞、非、拉美等地進行大肆搜刮。印地安人尸骨成山,殖民強盜金銀滿船。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當時最富有的王室,此后,更多的歐洲國家加入到殖民掠奪中來,亞、非、拉美等國從此相繼進入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苦難深淵。
歐洲殖民者從事販賣黑奴的活動,一般采取“三角航程”。他們的船只滿載鹽、布匹、火器、五金、念珠、郎姆酒等貨物,從本國港口駛向非洲。這是“出程”;在非洲海岸用這些貨物“交換”黑奴。(補充:最初,歐洲殖民者組織捕奴隊擄走非洲精壯男子,引起非洲人民強烈反抗。他們改為由自己出槍,挑動一些非洲首長從事獵奴戰爭,再用貨物從酋長手中收買黑人,賣作奴隸)(舉例:黑奴的價格非常便宜,通常情況下,一個60公斤重的男奴或未婚的姑娘能換一桶酒,一個兒童只值一面鏡子等)。然后橫渡大西洋到美洲。這是“中程”;在美洲用黑奴換取金銀和糖、煙草、稻米等返歐洲,這是“歸程”。最先進行奴隸貿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國人后來居上。
奴隸貿易給非洲帶來了慘重的損失,造成非洲人口銳減。在長達400年的奴隸貿易中,有1500萬黑人被販運到美洲。據統計,每運一個黑人到達美洲,就有五個奴隸死于獵奴戰爭或販運途中。因此,加在一起,非洲喪失的精壯人口幾近1億,相當于1800年非洲人口的總和。然而,奴隸貿易利潤高達百分之幾百,殖民者們趨之若騖,掠奪來的大量財富被他們在國內轉化成資本,用以發展商業,建造廠房,購置機器和雇傭工人,這也是歐洲工商業得到很快發展的又一重要原因。歐洲的許多城市也因此而興盛繁榮起來。
二、“日不落帝國”在印度
17世紀英國走上了殖民爭奪的道路。相繼打敗了西班牙、荷蘭、法國。18世紀后半期,英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起初規模不大,主要從印度和東南亞一帶進口棉布和胡椒等商品,后來還擁有了建立軍隊管理殖民地等特權,無惡不作。它負責英國對印度等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
野蠻的掠奪造成了亞、非、拉殖民地的可怕貧困和落后。可是英、法等國的殖民者將壓榨來的沾滿血污的錢財運回國內,轉化為資本,去發展工商業。這些殖民地也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進一步刺激了工業的發展,促使英國迅速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
【鞏固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在葡萄牙、西班牙之后,17世紀的歐洲興起的殖民國家。它們在激烈的殖民擴張過程中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一個國家打敗對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它是——(英國)各國占有了殖民地后,進行了殘忍的、血腥的掠奪和屠殺,而且還毫不羞恥地販賣黑奴。殖民主義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充滿卑鄙貪欲和野蠻暴行的歷史,我們應該永遠牢記這一點。
歷史與社會九年級教案4
阿拉伯帝國
教學目標
閱讀課本指出阿拉伯半島的位置;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麥當和麥地那兩個主要傳教地方;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阿拉伯帝國的形成。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三大宗教中,只有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中的起著積極的作用。
了解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認識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正確評價阿拉伯帝國和阿拉伯人在世界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伊斯蘭教的形成;阿拉伯帝國的形成
難點:伊斯蘭教促進了阿拉伯國家的統一;阿拉伯燦爛的文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國舊稱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約68億人口中,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分布在204個國家和地區,占全世界的23%。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2課:阿拉伯帝國。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1.教師講述:談到阿拉伯,我們會想到很多與之相關的事情,如:世界文學名著《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中國古代歷史上經常提到的大食國、伊斯蘭教等(也可由學生自己列舉,調動學生參與,激發其學習興趣),而跟阿拉伯國家興起關系密切的應是伊斯蘭教的創立和傳播。
2.創立背景:(外族入侵,社會動蕩,經濟蕭條)
3.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斯蘭教建立的時間、創立人及發源地及主要傳教活動。
提示:①創立時間:公元7世紀初;②創立者:穆罕默德;③發源地:阿拉伯半島。
4.問題思考:
(1)理解阿拉伯國家為什么是政教合一政權的國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國家政權的國家權力與宗教的宗教權力合為一體的政治制度。
目標導學二:阿拉伯帝國
1.學生自主學習:結合教材P56阿拉伯擴張示意圖,描述阿拉伯帝國形成過程。
2.教師提問:為什么伊斯蘭教會在阿拉伯統一國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①嚴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別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種一神教的信仰,極力貶低各部落在分裂狀態下傳統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貴族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它為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②伊斯蘭教是一種宗教、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這種組織為統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組織形式。
目標導學三:阿拉伯文化
1.材料展示: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他們的宗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尋求真理,哪怕遠在中國”;阿巴斯王朝時期,他們在巴格達建立了一所規模宏大的翻譯和研究機構,稱為智慧之宮。
2.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說說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三、課堂總結
伊斯蘭教的產生適應和促進了阿拉伯的統一;利用伊斯蘭教進行掠奪戰爭建立起來的阿拉伯帝國,由于各種矛盾的激化,迅速走向分裂;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內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并加以發展,創造了輝煌的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和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自古以來,阿拉伯人民同中國人民就有著廣泛的文化交往。
板書設計
第12課 阿拉伯帝國
一、 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1、阿拉伯半島的地理位置:
2、伊斯蘭教的創立背景:
3、建立的時間、創立人及發源地
4、穆罕默德的主要傳教活動:
5、主要教義 6、影響
二、阿拉伯帝國
1、擴張過程 2、疆域
三、阿拉伯文化
1、文化發達的原因
2、貢獻:
教學反思
歷史與社會九年級教案5
俄國十月革命
一、課程標準:
簡述俄國1917年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概況,了解世界歷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及其重大意義。
二、知識結構:
1、歷史條件
客觀:經濟基礎——具備了帝國主義的特征,生產社會化提高
政治形勢——是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
一戰加劇了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
主觀: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革命性一、課程標準:
簡述俄國1917年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概況,了解世界歷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及其重大意義。
二、知識結構:
1、歷史條件
客觀:經濟基礎——具備了帝國主義的特征,生產社會化提高
政治形勢——是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
一戰加劇了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
主觀: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革命性、戰斗性強
領導條件——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
同盟軍——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時間:1917年3月
結果:推翻了沙皇統治,形成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3、 革命準備
方針:《四月提綱》提出兩種不同性質革命的過渡
策略:先提出和平奪權,后組織武裝起義
準備:黨中央會議決定武裝起義
4、 十月革命
起義: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質: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結果:推翻臨時政府,建立工農蘇維埃政府
措施:對內——宣布平等,廢除特權,收歸國有,沒收土地
對外——簽訂和約,退出一戰
5、 鞏固政權
背景:國內——地主資產階級的叛亂;
國外——協約國的武裝干涉
措施:軍事——征兵制、組建紅軍,擊潰白軍;
經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全部國有;余糧征集;取消商貿;強制勞動
6、 歷史意義
國際:成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
鼓舞推動國際共運和民解運動;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九年級歷史教學方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