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九年級歷史教案
歷史是一個不需要很高思維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維的嚴謹。作為一名初三歷史老師,你在課前有寫過初三歷史教案?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岳麓版九年級歷史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岳麓版九年級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1.了解和掌握1924~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相對穩定;2.掌握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繁榮”;3.掌握經濟危機在美國爆發,經濟危機的特點及影響;4.掌握羅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實。
能力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探究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引導學生通過對《國家工業復興法》的討論、分析,評價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作用,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對資本主義的發展、矛盾、危機以及自我調節和改良的歷程有較辯證和全面的認識。“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癥”,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教學重難點
重點: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
難點:經濟危機中一些經濟方面的知識;羅斯福新政的一些內容。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一戰后,帝國主義國家召開了哪些會議?各有何作用?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使世界處于相對穩定的時期,這給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出示課件(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相對穩定的時期)
二、繁榮及其崩潰
(1)這一時期經濟增長迅速快的表現是什么?
師:這一時期的經濟可以用“繁榮”來形容了。這一切使資產階級得意忘形,認為資本主義取得了“永久的穩定”當年就任美國總統的胡佛說:“他將美國人家家鍋里有一只雞,家家有一輛汽車”話音落下不久,爆發了歷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的爆發的原因、特點、影響
(1)原因
師講解:①銷毀商品的原因:壟斷資本家要保持商品價格,維持利潤。在當時,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處于無政府狀態,壟斷資產階級盲目擴大生產,較比較之下,人民的而消費能力沒有相應提高,產品銷售部出去,引起產品積壓。“物依稀為貴”才能維持商品價格,(就是生產與銷售的矛盾)這也是經濟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
②暴露的本性:資本家的殘忍,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
(2)經濟危機開始的時間、地點、標志
講解:股票市場價格是美國經濟的晴雨表。經濟繁榮,股票就升值,人們就會搶購;反之經濟凋敝,股票就貶值,人們就會拋票。黑色星期四讓經濟危機從此開始,并迅速蔓延到美國,進而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3)經濟危機的特點
出示課件:結合兩幅圖片經濟危機有什么特點?
(4)影響
出示課件:這次經濟危機有何影響?
當這樣一場經濟大危機向整個資本主義襲來的時候,各國紛紛采取措施,改善本國的經濟形勢。
三、羅斯福新政
在這場危機中,美國受到的損失,面對危機,胡佛政府一籌莫展,仍然采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致使經濟危機更加嚴重,人民怨聲載道。1932年羅斯福以候選人的身份競選美國總統美國記者就危機中的具體問題采訪羅斯福,羅斯福對每一問題作出詳細的解答,針對性制定方案以解決美國面臨的問題。下面是記者提出的問題,如果你是羅斯福,你會采取何種措施解決下列問題?
出示課件
羅斯福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出眾的口才,卓越的人格魅力,特別是克服危機的決心和方法,使對手黯然失色,以絕對優勢當選美國第32任總統。也是美國歷連任4屆的總統。羅斯福解決危機的方法就是實行新政。(出示羅斯福新政的內容)
①新政的中心措施?
②新政的特點?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師總結:到1933年夏100萬雇主表示愿意遵守規定,900萬工人在藍鷹的標志下工作。這樣資本主義從無政府狀態納入到有控制的軌道,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通過上述對工業的調整等一系列措施使美國經濟逐步進入良性循環軌道。數字是的例證。(出示課件)
③評價
四、課后小結
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它是資本主義歷最深刻、破壞性的危機。在危機的沉重打擊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各自尋找對策。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使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和,為資本主義國家繼續向前發展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羅斯福也因此成為自林肯以來美國和世界公眾歡迎的總統而永載史冊。但德國和日本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它們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下節課我們將研究它們的變化。
岳麓版九年級歷史教案2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巴黎和會的召開;凡爾賽和約和凡爾賽體系;國際聯盟;華盛頓會議的召開及主要內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2.思想教育:通過本課講述使學生認識:①巴黎和會是戰勝國集團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贓會議,它和華盛頓會議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帝國主義列強暫時妥協的結果,不能維護世界和平。②國際聯盟是帝國主義維護戰后世界統治秩序的工具。
3.能力培養:通過講解帝國主義列強在巴黎和會上爭奪霸權的表現,培養學生依據經濟和軍事實力來分析帝國主義外交政策動向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凡爾賽和約》。②《九國公約》。
難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矛盾。
教學方法 講述法,輔以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與學生共同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和結果,說明戰勝國集團企圖根據變化了的各國實力對比關系重新分割世界,他們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起對世界統治的新秩序。
(講授新課)
一、戰后的“新秩序”(板書)
1919年1月,戰勝國協約國集團在巴黎召開和會。27個國家參加會議,實際最后決定權操縱在和會的“三巨頭”手中。(請學生看教材《巴黎和會“三巨頭”》圖和小字內容,了解各大國爭霸圖謀和矛盾,然后補充講解)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美國總統威爾遜。美國有位歷史學家說:“凡爾賽和約的制定者……是在恨、貪、懼的氣氛中集合于巴黎的。他門懷恨敵人,貪婪殖民地和賠款,恐懼布爾什維主義。”
(請學生閱讀教材凡爾賽和約內容,概括成領土、軍事、政治、賠款、殖民地5個方面,教師講解與組織學生討論穿插進行)領土問題,請同學們對比教材戰前與戰后歐洲地圖中德國疆域變動情況,德國喪失了近 1/8的領土和1/10的人口。這樣殘酷的規定對德意志民族心理上會造成什么影響?軍事方面,請同學們聯系德國十一月革命這個背景,考慮“只準保留陸軍10萬人”這項規定的雙重目的--既防止德國軍事力量威脅協約國,又為德國保留鎮壓國內革命力量的相當兵力。殖民地方面,“委任統治”權規定的實質是什么?(使戰勝國重新瓜分殖民地披上"合法"外衣。)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但是,我們怎樣看待和約關于山東問題的規定?(帝國主義大國漠視弱小國家正當的民族權益)凡爾賽和約是戰勝國強加給德國的十分苛刻的和約。它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復仇主義的種子,并為后來希特勒所利用。和會一結束,德國復仇主義者便喊出“達到凡爾賽和約”口號。
繼凡爾賽和約后,協約國又先后同戰敗的奧、保、匈、土簽訂和約。這些和約和凡爾賽和約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統治新秩序。維護這個"新秩序"的工具就是國際聯盟。
二、國際聯盟(板書)
創設國際聯盟的主張是美國總統威爾遜首先提出來的。它曲折地反映了飽經戰禍的世界各國人民渴望根除戰爭,保障和平的愿望。盟約中有維護和平、制裁侵略的漂亮辭句,但這不過是戰勝大國爭霸世界的障眼法。特別是關于瓜分戰敗國殖民地的“委任統治”規定,暴露了這一機構的帝國主義性質。威爾遜原本指望利用國際聯盟來實現美國對世界的領導,但創設國聯的主張一經列為巴黎和會的重要議題,國聯就成為推行英、法意志的工具。所以,美國最終沒有加入國際聯盟。
三、華盛頓會議(板書)
為了協調帝國主義列強間的爭霸關系,在美國倡議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包括中國在內的九國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
會議的主要內容:《四國條約》、《五國海軍協定》和《九國公約》(板書)
早在1902年英日締結同盟條約,相約互相維護其在遠東地區的利益,這成為戰后美國在這一地區擴張的極大障礙。在美國的壓力下,英、法、日、美締結《四國條約》,取代了英日同盟。
爭奪海軍優勢的斗爭近乎于瘋狂,最終達成的妥協規定了五國海軍主力艦的噸位比例。(請學生看《五國海軍協定規定的限額》表,討論分析這種規定對英、美、日的不同影響。教師歸納講解)英國喪失了傳統海上優勢;美國取得與英國平等的海軍軍備權;日本海上強國地位得到歐美列強承認。
日本利用歐美國家忙于“一戰”廝殺的有利時機,侵華勢力急劇膨脹,獨霸中國態勢日趨明朗。這直接損害了美國侵略中國的“門戶開放”原則,引起美英等國的忌恨和不安。中國問題成為華盛頓會議的另一個重頭戲。在美英的壓力下,經中日雙方交涉,日本被迫同意放棄一部分侵略中國的權益。(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相應內容。提問:中國收回山東等部分主權,能否僅僅看作是美英壓力的結果?引導學生分析并明確:這首先要歸功于中國人民堅持不懈地開展的反帝救國斗爭。)
1922年2月,與會九國代表簽署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公約表面上宣稱尊重中國的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實際上對中國代表提出的收回關稅自主權、取消領事裁判權、放棄各國在華勢力范圍等合理要求置之不理。公約的核心是列強確認并同意把“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它們共同侵略中國的基本原則。華盛頓會議是在承認美國在遠東及太平洋地區占相對優勢的基礎上,削弱了英國在遠東的勢力,遏制了日本的擴張勢頭,使中國又回復到受列強共同主宰的局面。它與巴黎和會共同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完成了戰后帝國主義重新爪分世界的安排。
列寧說:“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請同學們分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內部存在哪些重大矛盾,說明這一體系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的原因。(歸納學生分析并講解)首先,這個體系是建立在戰勝國掠奪戰敗國,帝國主義列強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礎上,隨著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矛盾的激化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必然動搖這一體系的基礎。其次,各戰勝國的擴張野心并未得到、也不可能得到完全滿足,特別是日本和意大利認為自己所獲甚少,美國沒有批準凡爾賽和約和拒絕加入國際聯盟,已經使這個體系出現了解體的裂痕。
岳麓版九年級歷史教案3
美國經濟的發展
教學目標:
要求掌握的知識: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二戰后五十多年來美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要使學生認識:通過討論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與基本特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通過列表、制作示意圖,反映美國經濟發展變化的大致情況,培養學生根據圖表、數據說明有關歷史現象的能力。
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幫助學生認識戰后美國經濟的發展,是資本主義自我調節與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是美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從而領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內涵,領會經濟實力對于一個國家生存發展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難點:經濟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受制于政治形勢。戰后美國經濟的周期性發展,與國際形勢的變化密切相關。
講授新課:
把“硅谷”并作簡單介紹,以景觸情,激發學生學習“美國經濟的發展”的興趣,提問“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奇跡是如何創造的?”,由此導入新課。
先指導學生看書,制表來概括本課主要內容。
時期
表現(特點)
原因
五六十年代
持續發展,西部和南部繁榮
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
大力發展科技教育,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
改善人民生活,創造經濟發展環境
七八十年代
70年代危機,經濟地位下降;80年代調整,經濟發展受限
經濟發展弊端顯露;受到危機嚴重打擊
通貨膨脹,債務沉重
90年代
持續穩定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
改革社會經濟;
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
完成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
一、戰后的繁榮
原因: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大力發展科技教育,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改善人民生活,創造經濟發展環境。
二、 危機和經濟調整
原因:經濟發展弊端顯露;受到危機嚴重打擊;通貨膨脹,債務沉重。
三、新經濟的出現
原因:改革社會經濟;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
展;完成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
新經濟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P50頁圖片說明的問題:
“互聯網”顯示了美國經濟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更能說明美國高科技的發達、科技人員的創新意識強以及科技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等。
組織討論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或“基本特點”時,注意提示學生聯系已學知識和現實情況,運用從具體的歷史事實中引出結論的方法,做到言之有據地分析說明問題。例如“特點”,從發展過程上看,五六十年代出現繁榮,七八十年代遭遇危機與通貨膨脹,90年代穩定發展,21世紀初又發生經濟衰退,這顯示了美國經濟發展的周期性。從實力地位上看,盡管發展出現波折,但美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仍處于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前列,是當今世界上綜合國力的國家。從主導產業上看,經過了傳統工業到新興工業再到信息產業的發展過程,高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高。
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適時調整經濟政策,進行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視基礎教育,培養實用人才;戰后國際地位的提高和軍事經濟實力的增強;確立世界霸權地位的政治需要。
岳麓版九年級歷史教案4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改革,以及80年代末的東歐劇變。
2、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經曲折,只有結合本國國情,探索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3、通過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歷史分析與歸納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匈牙利的改革
2、難點:東歐劇變的原因
三、教學要點
一、匈牙利的改革
1、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背景
2、匈牙利的改革
3、東歐其他國家的改革
二、東歐劇變
1、背景
2、概況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二戰結束后,歐洲有哪些國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生:(略)
師:“東歐”作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歐洲東南部和中部地區、蘇聯西側的8個國家,它們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南斯拉夫。這些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曾經按照蘇聯模式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并與蘇聯結盟,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成員(1948年南斯拉夫因與蘇聯沖突被開除出社會主義陣營,1962年阿爾巴尼亞與蘇聯決裂,退出陣營)。既然同是社會主義國家,那么這些東歐國家在二戰后的發展歷程與蘇聯相似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1課“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新課講授】
一、匈牙利的改革
1、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背景
師:(1)東歐各國在戰后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新政權后,以蘇聯的“斯大林模式”為榜樣,展開了對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
(2)匈牙利事件的教訓:匈牙利因為蘇共二十大的消極影響,引發了“匈牙利事件”,匈牙利陷入了一場_____之中。
2、匈牙利的改革
卡達爾宣布成立社會主義工人黨,11月4日,卡達爾宣布成立工農革命政府,并以新政府的名義請求蘇軍進入,幫助粉碎“反革命勢力”,恢復秩序。11月7日,卡達爾政府遷回布達佩斯,到11月中旬,局勢被平定。
歷時三周的動亂使匈牙利遭受重大損失,數萬人傷亡,二十余萬人外逃,經濟損失約占全年國民收入的1/4。這場民族的悲劇對匈牙利以后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此后,卡達爾開始推行漸進的經濟體制改革。
擴大了企業的自主權,中央政府不再向企業直接下達指令性計劃指標,而是運用價格、稅收、信貸等經濟手段對企業進行調節管理,在這個時期,匈牙利外貿出現順差,國際收支有盈余。匈牙利也因此被譽為“東歐消費者的天堂”。
但是,從根本上來看,匈牙利的漸進式改革并沒有最終突破計劃經濟框框,3、東歐其他國家的改革
在50年代初期,捷克斯洛伐克也實行高度集中的中央計劃管理體制。從60年代開始,捷經濟嚴重惡化,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春出現的改革新氣象被輿論界稱作“布拉格之春”。蘇聯糾合波、匈、保、民德幾個華沙條約國,突然出兵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運動由此中斷。
二、東歐劇變
1、背景
師:總的來說,由于國內外一系列原因,尤其是沒有擺脫斯大林模式的制約,加上蘇聯的干預,缺乏獨立自主權利,東歐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革都沒有獲得最終的成功。與蘇聯一樣,改革后不久,這些國家又陷入了經濟困難。經濟困難加劇了政治上的危機,到80年代沒,東歐國家的各種矛盾終于集中爆發了。
2、概況
師:什么是東歐劇變?劇變的實質是什么?
生:(略)
師:在南斯拉夫,于1992年4月最終分裂為五個獨立的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德國實現統一。伴隨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政治上,實行多黨制,在經濟上,否定公有制占主導地位,開始實行混合所有制或私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劇變后的東歐各國,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方向。
【課堂小結】
師:東歐劇變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生:①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②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以法治國;④加強執政黨建設,維護黨的領導地位;等等。
師:舉出你知道的中外歷出現過的改革。并以其中的一個為具體例子,說明其成敗的原因。
生:(略)
師:從東歐劇變,談談斯大林模式對東歐國家的影響。
生:東歐各國大都照搬蘇聯的斯大林模式,這一模式在二戰后初期恢復和發展東歐各國的國民經濟中發揮了作用,但以后這一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導致東歐各國出現經濟困難,有的國家進行了改革試圖擺脫斯大林模式的束縛,因各種原因未能取得預期效果。經濟狀況日益惡化導致經濟、政治和社會矛盾日益加深,成為東歐劇變最深刻的社會根源。
【布置作業】思考:東歐劇變是東歐歷史發展的必然嗎?請說明理由。
【板書】一、匈牙利的改革1、二戰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背景2、匈牙利的改革3、東歐其他國家的改革
二、東歐劇變1、背景2、概況
岳麓版九年級歷史教案5
阿拉伯帝國
教學目標
閱讀課本指出阿拉伯半島的位置;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麥當和麥地那兩個主要傳教地方;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阿拉伯帝國的形成。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三大宗教中,只有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中的起著積極的作用。
了解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認識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正確評價阿拉伯帝國和阿拉伯人在世界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伊斯蘭教的形成;阿拉伯帝國的形成
難點:伊斯蘭教促進了阿拉伯國家的統一;阿拉伯燦爛的文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國舊稱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約68億人口中,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分布在204個國家和地區,占全世界的23%。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2課:阿拉伯帝國。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1.教師講述:談到阿拉伯,我們會想到很多與之相關的事情,如:世界文學名著《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中國古代歷史上經常提到的大食國、伊斯蘭教等(也可由學生自己列舉,調動學生參與,激發其學習興趣),而跟阿拉伯國家興起關系密切的應是伊斯蘭教的創立和傳播。
2.創立背景:(外族入侵,社會動蕩,經濟蕭條)
3.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斯蘭教建立的時間、創立人及發源地及主要傳教活動。
提示:①創立時間:公元7世紀初;②創立者:穆罕默德;③發源地:阿拉伯半島。
4.問題思考:
(1)理解阿拉伯國家為什么是政教合一政權的國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國家政權的國家權力與宗教的宗教權力合為一體的政治制度。
目標導學二:阿拉伯帝國
1.學生自主學習:結合教材P56阿拉伯擴張示意圖,描述阿拉伯帝國形成過程。
2.教師提問:為什么伊斯蘭教會在阿拉伯統一國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①嚴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別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種一神教的信仰,極力貶低各部落在分裂狀態下傳統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貴族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它為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②伊斯蘭教是一種宗教、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這種組織為統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組織形式。
目標導學三:阿拉伯文化
1.材料展示: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他們的宗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尋求真理,哪怕遠在中國”;阿巴斯王朝時期,他們在巴格達建立了一所規模宏大的翻譯和研究機構,稱為智慧之宮。
2.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說說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三、課堂總結
伊斯蘭教的產生適應和促進了阿拉伯的統一;利用伊斯蘭教進行掠奪戰爭建立起來的阿拉伯帝國,由于各種矛盾的激化,迅速走向分裂;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內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并加以發展,創造了輝煌的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和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自古以來,阿拉伯人民同中國人民就有著廣泛的文化交往。
板書設計
第12課 阿拉伯帝國
一、 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1、阿拉伯半島的地理位置:
2、伊斯蘭教的創立背景:
3、建立的時間、創立人及發源地
4、穆罕默德的主要傳教活動:
5、主要教義 6、影響
二、阿拉伯帝國
1、擴張過程 2、疆域
三、阿拉伯文化
1、文化發達的原因
2、貢獻:
教學反思
九年級歷史教學方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