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教案上冊教案
五年級數學教案上冊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約數和倍數的意義”、“質數和合數、分解質因數”、“公約數”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既是對前面知識的綜合運用,同時又是學生學習“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識基礎。因而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本冊教材的核心內容。本課的教學,對于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借鑒前面的學習方法學習后面的內容是本課設計中很重要的一個教學特色,這樣設計不僅使教學變得輕松,而且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一些學習方法,這些學習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對于今后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更為豐富,動手欲較強,學生認識數的概念時更愿意自主參與,自己發現。再者,學生個人的解題能力有限,而小組合作則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數學思維,通過交流獲得數學信息。
教學目標:
(體現多維目標;體現學生思維能力培養)
1、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和交流活動,認識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會用列舉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2、讓學生經歷探索和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滲透集合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建立。
教學難點:
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標準》中的要求,也為了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我將本節課設計成寓教于樂的形式,將教學內容融入一環環的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
教學過程:
媒體運用
任務導學
明確任務
師:課前我們來做個報數游戲,看誰的反應最快。請兩大組的同學參加。
師:請報到3的倍數的同學起立,報到4的倍數的同學起立。你們發現了什么?他們為什么要起立兩次?(因為他們報到的號數既是3的倍數又是4的倍數)是嗎?咱們一起來驗證一下。(師板書:12、24)
師:像這些數既是3的倍數,又是4的倍數,我們就把這些數叫做3和4的公倍數。(板書:公倍數)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公倍數。
一、課堂探究,自主學習
1、出示例1
師:同學們,仔細讀要求,你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要注意什么?
生獨立思考,領會題意和要求。
課件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動手操作
我們每一對同桌都準備了一張方格紙和一些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下面就用這些長方形來代替瓷磚在方格紙上來擺一擺、畫一畫或直接算一算。
3、匯報交流
師板書:2的倍數:2、4、6、8、10、12、14……
3的倍數: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數:6、12、24……
二、交流展示
1、明確意義
師提出問題:為什么不能鋪成邊長是4厘米或9厘米的正方形?除了能鋪成邊長是6厘米的正方形之外,還可以鋪成邊長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最小是多少厘米?你發現能鋪成的正方形的邊長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這幾個問題連環遞進,通過第一問使學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數,9只是3的倍數,不論是邊長4厘米還是9厘米均不符合題意,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義;通過第二、三問使學生發現能鋪成的正方形的邊長必須是2和3的公倍數,而只要符合這個條件的正方形是有無數個的,從而滲透了數形結合與極限思想。)
師:通過剛才的報數和鋪正方形的過程,現在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韋恩圖上怎么表示?
2、找最小公倍數
師: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數呢?其你也舉個例子里找一找他們的公倍數,有一個要求:看誰能在規定的時間里找到的公倍數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匯報交流
師:請找到最多的同學說一說,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紹給大家。
3、發現特殊關系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特點
師讓學生舉例,然后將學生所舉的例子分成了3類。啟發學生:我是根據什么標準來分的?你所舉的例子屬于哪一類?咱們再來看一看,他們的最小公倍數有什么特點?(讓舉例的學生匯報最小公倍數)
得出規律:兩個數是互質關系的,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就是他們的乘積;
兩個數是倍數關系的,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就是較大的那個數。
如果以后讓你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你會怎么做?
三、反饋拓展
1、拓展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2、師:運用公倍數的知識,可以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一天周老師和一位樂清的同學在溫州參加完同學會之后,第二天要趕回來上班,從溫州新南站我們了解到以下一些信息
師:為了能同時出發,你認為周老師該選擇哪些時間出發?
3、求三個數的公倍數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評價檢測
練習十七2、3、4題
五年級數學教案上冊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道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來維護,初步形成規則意識。
2.明確構建有序和諧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責,積極參與公共生活。
3.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社會現象,嘗試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決生活問題。
教學重點:幫助學生認識到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來維護,樹立共生活需要秩序的觀念。
教學難點:讓學生從個人、社會、國家的角度綜合思考如何共建有序生活。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公共場所是我們大家共同生活、學習、工作的地方,需要有良好的秩序來維護。街道上的行人和車輛順暢通行,需要公共交通秩序;公國里人們愉快地游玩,需要公共衛生秩序……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們安居樂業的保障,是社會穩定和進步的基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5課《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二、說一說
1、你到過哪些公共場所?你知道這些公共場所的秩序嗎?
2、議議、做做:同學們常去公共場所,請你照例子用有關的規則提醒大家,明確有關公共場所應遵守的公共秩序。
a.上車時;b.到影劇院;c.到游樂場;d.在商店
3、同學們說得很好,有了規則的約束,我們的生活可以更加和諧有序。
4、除了這些規則外,生活中也有很多規則,上節課老師已經讓同學們去觀察生活,收集我們身邊的規則了,誰愿意把自己收集的規則與大家分享一下。
5、學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身邊的規則。
6、教師引導:聽了同學們的發言,你有什么感受?沒有規則,我們連走路都不安全,看來規則是非常重要的。
三、認識公共標志
1、(出示課件)你在哪些公共場所見過這樣的標志?(出示:請安靜、請依次排隊、請勿吸煙…)
2、當你看到這些標志時你是怎樣做的?
小結:公共標志的設置一方面有利于維護良好的公共秩序,利于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另一方面,更多關注社會生活中的公共標志,在理解公共標志設置意義的基礎上,形成有序參與公共生活的態度情感。
四、深化認識
1.出示圖:
(圖畫內容:小明等幾位同學在一個車站停車場里打鬧,小剛勸他別這樣做,他不聽,正在這時,一輛客車從車站開出,另一輛正要進站,小明他們不讓道,在兩輛客車間追打,司機來了個急剎車,才避免了重大事故的發生。)
問:
①幾個小學生干了一件什么事?他們擾亂了哪里的秩序,結果怎樣?
②哪位同學的行為是好的?他做了什么事?
師小結:不遵守公共秩序害處大。
2.下面這些說法正確嗎?請用事例說明理由。
①有的同學說:“如果不要公共秩序;大家隨隨便便,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更好嗎?
②一個人不遵守公共秩序沒有關系。
師小結:遵守公共秩序是必要的,每個人都必須自覺遵守,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條件。遵守公共秩序可以使公共場所里被服務者心情舒暢,服務者滿意,公共場所井然有序,展示我們自己的文明程度。
五、守規才有序
1、教師引導:俗話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鄙鐣陌l展,文明的進步離不開規則,無處不在的規則約束了社會每個成員的行為,維護了社會的正常秩序。
2、說一說,我們在不同的公共場所應該怎么辦?
師再問:當你見到不守公共秩序的行為該怎樣辦?(啟發學生答出:要阻止、批評等)
教師小結:同學們,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明白了只有大家共同遵守規則,才能創造和諧文明的社會環境,正如學者萊蒙特所說的:“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p>
六、課堂總結
師:通過今天對《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這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什么?
在生回答的基礎上師進一步談話:生活中有許多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實際上都同社會的主產、生活乃至每個社會成員的工作、學習、生活密不可分,如果一個社會的公共秩序受到了破壞,這個社會的正常生產和生活也就受到極大的影響,社會風氣就會頹敗,反之如果一個社會的每個成員都學法、懂法、守法、護法,擁有一個良好的公共秩序,那么社會就會有條有理,井然有序,因此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公共秩序,是我們大家的迫切希望,希望同學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認真遵守公共秩序吧!
五年級數學教案上冊教案篇3
教學內容:2,5倍數的特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2,5的倍數特征的過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或5的倍數。知道奇數、偶數的含義,能判斷一個數是奇數還是偶數。
2、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觀察、猜測和討論過程中,提高探究問題的能力。
3、有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體驗,對自己得到的結果正確與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經歷觀察、歸納、類比等學習數學的活動,使學生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教學重點:理解2,5的倍數的特征
教學難點:對有關信息如何進行收集、分析、歸納發現數的特征
一、提示課題
這節課,老師要帶領全體同學進行探索活動,探索的知識是“2,5的倍數的特征”。(板書課題)
二、探索活動
1、2,5的倍數的特征
⑴、給出幾個式子,找找誰是誰的倍數,觀察發現是2或者5的倍數,引出今天的課題2,5的倍數的特征。
8÷4=2
6÷3=2
10÷5=2
15÷3=5
20÷4=5
8,6,10都是2的倍數。10,15,20都是5的倍數
那我們今天來學習2,5的倍數的特征
⑵、游戲
班上20位同學,老師按照每組5位同學,按順序排列了序號為1-20號。
1.請序號為2的倍數的同學站起來
2.請序號為5的倍數的同學舉起手
3.請序號既是2又是5的倍數的同學舉起你們的雙手
1.2,4,6,8,10,12,14,16,18,20
2.5,10,15,20
3.10,20
學生總結歸納出2,5的倍數的特征
學生完成后,展示結果:
2的倍數的特征:個位上是0、2、4、6、8的數是2的倍數。
在學生理解2的倍數的特征的基礎上,師說明偶數和奇數的含義,并板書:是2的倍數的數叫偶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叫奇數。
5的倍數的特征:個位上的數字是0或5的數,都是5的倍數。
⑵、實踐檢驗
①出示1~100的數字表格
②在表中找出2的倍數,并做上記號。
③在表格中找出5的倍數,師做記號。
④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做記號。
⑶嘗試判斷
出示數字:70、90、85、105、120、92、88、104、106
①判斷哪些是2的倍數,哪些是5的倍數,哪些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②學生運用乘法或除法計算,來驗證判斷結果。
(4)歸納總結,并板書。
三、鞏固練習
1、找出2、5的倍數。
12130353924012156018728590
(1)找出2的倍數、5的倍數。
(2)哪些數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2、火眼金睛辨對錯:
(1)偶數都是2的倍數。()
(2)210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3)兩個奇數的和不一定是偶數。()
3、猜數。
從左邊起:
第一個數字最大的一位偶數
第二個數字5的倍數
第三個數字最小的奇數
第四個數字不告訴你
不過這個四位數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4、任選兩個數字組成符合要求的數:6、0、9、5
(1)奇數
(2)2的倍數
(3)5的倍數
(4)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5、□里能填幾?
(1)2的倍數:8□
(2)5的倍數:7□□□
四、課堂小結:
2和5的倍數的特征是我們已經研究過了,3的倍數會有什么特征呢,我們下節課研究。
五、板書設計:
2,5的倍數的特征
5的倍數的特征:個位上的數字是0或5的數
2的倍數特征:個位上是0、2、4、6、8的數
是2的倍數的數叫偶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叫奇數。
五年級數學教案上冊教案篇4
教學內容分析:
簡易方程的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以后教學的,在解方程式,學生可以根據等式的性質進行教學,也可以根據四種運算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優點。會用字母表示常見的數量關系,會根據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會解簡易方程。
3、會列方程解應用題。
【教學重點
用字母表示常見的數量關系,根據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難點】的值,解簡易方程和列方程解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復習的內容是有關簡易方程的知識,通過復習要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優點,會用字母表示常見的數量關系,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會解方程,會列方程解應用題。
二、復習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公式,運算定律
1、出示表: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
名稱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請學生說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和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公式。
3、用字母還可以表示數量關系,a表示單價,b表示數量,c表示總價,說出分別求總價、單價及數量的字母公式。
4、練習:期末復習第16題。
5、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做期末復習第17題。
(1)原來每月燒的煤用30c表示;現在每月燒的煤用30×(x-15)表示。
(2)學生計算現在每月燒煤的千克數。
三、復習方程的意義和解方程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和等式關系是怎樣的?
2、練習:做期末復習第18題。
學生練習。講解第(3)題,在方程3x=y中y=21,先把y=21代人原方程成為3x=21再解方程。
3、做期末復習第19題。
請學生說一說解方程的方法。
4、做期末復習第20題。
學生列方程并解方程。
四、復習列方程解應用題
1、(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特征是什么?解題時關鍵是找什么?
(2)請學生說一說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2、做期末復習第21—23題。
第21題:
學生說數量關系式,列方程并解答,根據已列方程寫出另外兩個不同的方程。
第22題:
師畫線段圖表示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學生列方程解答。
第23題:
學生說數量關系式、列方程解答。
五、全課總結
這節課復習了什么內容。
六、布置作業
五年級數學教案上冊教案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年級上冊91頁《三角形的面積》,92頁例2及練習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能夠應用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培養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2、經歷探索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推理、概括的能力,體會轉化的思想。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及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紅領巾、實驗記錄單。
學生準備:各種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創設情境。
1、復習舊知,做好鋪墊?;貞浧叫兴倪呅蚊娣e計算公式及推導過程。
【復習鋪墊是小學數學重要的環節,對于引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參與到新知的探究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2、猜謎語:一塊布料三角樣,顏色鮮紅真漂亮。少先隊員才能有,每天佩戴不要忘。學生猜謎。
3、創設情境:要想做這樣的一條紅領巾,需要多少布呢?也就是計算什么?
4、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利用學生熟悉的紅領巾實物猜謎,以及做一條紅領巾要用多少布這樣的事例,激起了學生想知道怎樣去求三角形面積的欲望,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的興奮點,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發展?!?/p>
(二)動手操作,探索交流。
活動一:小組合作拼一拼、擺一擺。要求:請你用手中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我們以前學過的哪種圖形,快來試一試吧!小組動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活動二:觀察討論,完成下面的實驗記錄。實驗記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
1、三角形的底和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三角形的高和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
2、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
3、因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X(),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學生根據要求進行小組活動,然后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操作、觀察、推理、概括等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發現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把自主學習的權力還給了學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順利實現原有數學知識結構的擴充和新知結構的建立,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方法的內在魅力?!?/p>
(三)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出示例2:學校計劃做的紅領巾的底是100㎝,高是33㎝,紅領巾的面積是多少?
(1)學生嘗試完成。
(2)交流做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既解決了課前的問題,還讓學生感知到數學學習能夠方便生活,有效的提高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p>
(四)鞏固應用,舉一反三。
第一關:辨一辨。
1、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2、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3、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也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第二關: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說出怎樣計算它的面積。(單位:厘米)
第三關:制作兩個這樣的交通警示標志,需要多少鐵皮?第四關:求出下圖中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你發現了什么?
【設計意圖:本環節我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采用智慧闖關的形式設計有針對性、層次分明的練習題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同時也強化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五)質疑總結,反思評價。
課件出示: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2)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你感覺自己今天表現如何?
(4)我還想說……
【設計意圖:讓學生以同桌為單位,每位學生充分發言,交流學習所得。在評價方面,先讓學生自我評價,接著讓學生互相評價,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和榮譽感,同時培養了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精神?!?/p>
五、板書設計。
五年級數學教案上冊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找次品的操作活動和分析、歸納的理性思考,發現解決這類問題的最佳策略-把待測物品平均分3組。
2、以“找次品”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3、讓學生體會用縮小范圍逐步逼近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嚴密性和口頭語言表達的邏輯性。
學情分析
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學生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此前學習過的“沏茶”、“田忌賽馬”、“打電話”等都屬于這一范疇,在這幾節課的學習中,對簡單的優化思想方法、通過畫圖的方式發現事物隱含的規律等都有所滲透,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學生的探究活動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學習等式的性質時,學生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課程實施以來,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為廣大學生所接受,成為學生比較喜愛的主要學習方式,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組學習中學生能夠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較好地完成探究任務。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發現解決這類問題的最佳策略。
教學難點:
理解并認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看視頻,談感受。
播放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的視頻??春竽銖闹辛私獾绞裁葱畔??你有什么感受?
2、發現次品。
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產品與合格產品不一樣。有的是外觀瑕疵,有的是成分不過關,還有的是產品的質量與正常的不同……我們把這些不合格的產品稱為“次品”。(板書:次品。)你身邊有哪些次品?和同學交流。
今天我們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觀一樣,質量不同,或輕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書:找)
活動2【講授】初步感知、尋找方法
1、出示例題。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辦法把它找出來呢?
數一數,掂一掂,搖一搖等方法,選擇最優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兩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輕的一端上揚。
3、華羅庚的數學思想。
讓學生自由猜測稱的次數。
師:同學們猜的結果不一樣,可能是數量太大了。數學中有種方法叫做“化繁為簡”,這正和華羅庚思想不謀而合,讓我們從數量較小的來研究吧!
活動3【活動】自主探究、方法多樣
1.研究2瓶
師:如果利用天平來測量,至少需要幾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書做好記錄:2次(1,1)
2.討論3瓶的問題
如果利用天平來測量,至少要稱多少次才能保證找出來呢?生敘述稱球的過程。板書記錄: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個空間可以利用,這樣節省次數。生將探究結果填入導學案中。
3.研究4-8瓶的問題
如果利用天平來測量,至少要稱2次才能保證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幾瓶?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手中的小圓片動手操作,并記錄在導學案中。
課件出示小組活動要求。
(1)把待測物品分成了幾份?每份幾個?
(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點匯報8瓶的設計方案。
(1)師引導學生:比較3、4種分法,并展開討論:想想為什么方法3的次數是最少的?你覺得它會和什么有關系呢?
(2)師小結:所以我們在找物品的次品時,把待測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書:把待測物品分3份。
(3)師:比較1、2、3種分法,討論為什么同樣分3份,為什么第3種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師小結:所以我們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時,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盡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間的差盡可能少。板書:每份之間的差盡可能少。
5.研究9瓶
學生根據總結的方法直接說出次數,小組驗證。
活動4【練習】拓展提高,優化方案
1.運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幾次能找到次品?
2.舉一反三:從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個次品,至少稱幾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導學案上完成。
3.發散思維:有2187瓶礦泉水,其中2186瓶質量相同,另有1瓶是鹽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這瓶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