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教案歷史
九年級教案歷史篇1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了解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的重大事件,能說出《獨立宣言》的基本內容。(2)初步分析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歷史影響。
(3)列舉華盛頓的主要活動,評價他在美國歷史上的作用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圖片、音樂和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美國人民為爭取獨立、自由而不怕犧牲的精神
(2)通過提供史料,讓學生歸納《獨立宣言》的基本內容,提高學生閱讀史料和提煉信息的能力。
(3)討論“華盛頓創(chuàng)造美國歷史”,培養(yǎng)學生正確、客觀、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重要意義。獨立戰(zhàn)爭不僅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立的國家,而且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型的資本主義國家,體現了時代的進步。
(2)通過學習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過程,認識落后地區(qū)、民族的人民,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持不懈,就能最后戰(zhàn)勝強大的敵人,贏得民族國家的新生。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的重大事件,《獨立宣言》的基本內容,列舉華盛頓的主要活動。
難點:分析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影響,評價華盛頓在美國歷史上的作用。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方法: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辯論法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在美國的紐約港矗立著一尊美麗的雕像——自由女神像,無論是風和日麗還是雷雨交加,她始終默默的注視著這個年輕而又富有朝氣的國家。大家知道這位自由女神她的左手和右手分別拿著什么嗎?(左手拿著《獨立宣言》,右手高擎火炬)意味著“自由照耀世界”。
我們?yōu)槭裁凑f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獨立宣言》又是一部怎樣的文件呢?今天我們就跟隨畫面回到那段崢嶸的歲月。講授新課:
一、萊克星頓的槍聲
演示:哥倫布和“五月花號”的圖片。
學生:哥倫布發(fā)現了美洲,此后大批歐洲的殖民者踏上了美洲大陸。教師:從1607年英國派出一支殖民隊在北美東海岸建立第一座城市詹姆斯敦,后來發(fā)展為弗杰尼亞殖民地。到1733年,最后一個殖民地佐治亞的建立,英國在北美東海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這十三塊殖民地奠定了現代美國的基礎。
演示:美國國旗(星條旗有多少個星星和條幅,代表什么意思?)學生:美國國旗中十三個紅白相間的條幅代表的是美國最初的這13個州。
教師: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和美利堅民族的民族意識日益覺醒,使他們渴望擺脫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發(fā)展本民族的經濟。然而,英國殖民者對北美經濟的發(fā)展抱什么態(tài)度?(壓制)那么英國是如何壓制其發(fā)展的呢?下面我給同學看兩則材料和幾幅漫畫,結合課本,咱們來想一想英國是如何壓制了北美經濟的發(fā)展?演示:征稅漫畫。
學生:英國殖民統(tǒng)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教師:面對英國的殖民壓迫,北美人民發(fā)出了“不自由,毋寧死”的吼聲,掀起了激烈的反抗斗爭。1773年發(fā)生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就是北美人民反抗斗爭的一個突出事件,成為北美獨立戰(zhàn)爭的到導火線。面對北美人民的反抗,英國采取了高壓政策,他們調來更多的軍警進行鎮(zhèn)壓,并且下令封鎖波士頓港。一場爭取自由,爭取民族獨立的戰(zhàn)爭爆發(fā)了。
演示:《萊克星頓的槍聲》
教師:北美人民在萊克星頓打響了抗英斗爭的第一槍,美國獨立戰(zhàn)爭開始了。
二、《獨立宣言》的旗幟演示:《獨立宣言》圖片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看書并在書上畫出要點(起草者、發(fā)表的時間等重要信息)演示:《獨立宣言》部分條款,將其中部分重要的信息圈出。
學生:《獨立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宣告人人生而平等,人們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轉讓的權利;明確規(guī)定了建國后的國家制度。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獨立宣言》的內容分析其影響。學生活動:交流溝通,發(fā)表見解。學生1::宣告了美國的誕生
學生2:對美國建國以后的國家制度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學生3:成為歐洲大陸各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面旗幟
教師:對學生發(fā)表的意見做簡要的評價,并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獨立宣言》發(fā)表的影響。《獨立宣言》的發(fā)表標志著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獨立宣言》對美國建國后的國家制度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宣言》所體現的“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則,也成為當時歐洲大陸各國反對封建專制、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面旗幟,被馬克思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后來,發(fā)表《獨立宣言》的7月4日被定為美國的國慶日。演示:美國人民慶祝國慶日的活動,播放美國國歌《星條旗》。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感受美國人民的喜悅心情,從而聯想到我們國家的國慶日,培養(yǎng)愛國精神。
三、“開國元勛”華盛頓演示:華盛頓的戎裝形象教師:第二屆大陸會議還決定組織大陸軍,并任命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從此,美國人民開始了有組織的反英斗爭。演示:《美國獨立戰(zhàn)爭形勢圖》。
學生活動:學生在地圖上找出波士頓、薩拉托加、費城和約克鎮(zhèn)的位置,用彩筆描出大陸軍進攻的路線。演示:薩拉托加大捷圖片
教師:薩拉托加戰(zhàn)役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一次扭轉戰(zhàn)局的決定性戰(zhàn)役。美軍取得了開戰(zhàn)以來第一次巨大勝利,提高了美國人民反英斗爭的信心。薩拉托加大捷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轉折點,從此美國獨立戰(zhàn)爭逐步走向勝利。1781年,英軍司令康華利率領七千名英軍在約克鎮(zhèn)向華盛頓投降。至此,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的軍事對抗階段結束。1783年,美英簽署《巴黎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演示:英美力量對比表格
學生活動:討論弱小的美國為什么能打敗強大的英國?學生1:美國人民進行的戰(zhàn)爭是正義的戰(zhàn)爭學生2:華盛頓正確領導,大陸軍英勇作戰(zhàn)學生3:人民的積極參加
學生4:荷蘭、法國等國的國際援助
教師:美國獨立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1)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民族獨立戰(zhàn)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性質)
(2)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實現了民族獨立,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3)對歐美革命起了推動作用。學生活動:課堂辯論
正方――華盛頓創(chuàng)造了美國歷史。
反方――不完全是華盛頓創(chuàng)造了美國歷史。
教師:教會學生學會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史論結合的方法;將人物放置在當時歷史環(huán)境下評價;抓住歷史人物活動的主要方面,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華盛頓是美國杰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軍事家。他領導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推翻了英國殖民統(tǒng)治取得了民族獨立;親自主持了美國1787年憲法,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組成了聯邦政府。華盛頓為美國的建立及其民主制度的形成作了一系列開創(chuàng)性工作,被譽為“美國國父”。
課堂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美國是怎樣誕生的,及它獨立的過程和意義。此外,我們要明確的是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華盛頓所起到的作用,他領導美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又開創(chuàng)民主政治的先河,是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之一。板書設計:
第四課
為民族獨立而戰(zhàn)
根本原因:英國殖民統(tǒng)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開始標志:萊克星頓的槍聲建國:《獨立宣言》的發(fā)表建軍:華盛頓擔任大陸軍總司令轉折:薩拉托加大捷
正式獨立:英美簽署《巴黎和約》美國國父:華盛頓布置作業(yè):
1、P24-25每課一得材料閱讀
自我測評
2、P25活動建議
九年級教案歷史篇2
課程標準:
1、認識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____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
2、知道家庭聯產承包制的主要內容,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需要的基本準則。
3、以深圳等經濟特區(qū)的建立為例,探討經濟特區(qū)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能列舉中共十一屆三____的主要內容,了解中共十一屆三____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轉折。
2、說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
3、了解深圳等經濟特區(qū)的經濟騰飛情況,根據史實分析、歸納經濟特區(qū)建立的歷史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需要的基本原則,提高史論結合進行分析的能力。
2、讀《沿海地區(qū)對外開放示意圖》,了解沿海經濟開放區(qū)的地理范圍,進一步認識中央政府對外開放的決心和力度。
3、鼓勵、指導學生在讀書、讀圖過程中主動質疑。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認識中共十一屆三____是一次偉大轉折。
3、知道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強國之路。
教學方法:講述法、討論法、問題教學法、歸納法
學法指導方法:可以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本課的每一節(jié)目,通過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引導學生閱讀本節(jié)導言,進而學習本課:
第11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二、新課:
(一)、改革開放的春雷
先讓學生認真閱讀本節(jié)。
后教師先簡單介紹一下中共十一屆三____召開的背景。
1、中共十一屆三____的召開。
指導學生說出會議召開的時間和地點。
2、中共十一屆三____的主要內容。
提問:
1)、誰能說說中共十一屆三____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2)、中共十一屆三____確立的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是什么?
3)、哪一次會議上決定中國要實行改革開放?
學生回答后即可總結出中共十一屆三____的主要內容: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黨的工作重點,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了以____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決定進行撥亂反正。
3、中共十一屆三____的意義。
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中國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中共十一屆三____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先讓學生齊唱《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歌,再讓學生閱讀本節(jié)內容。
提問:中國農業(yè)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黨和國家正確的農業(yè)發(fā)展政策等,中國人民的勤勞。
教師適當引導講解。
(三)、對外開放的窗口
先讓學生齊聲朗誦____的一句話: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
并請學生討論上一句話的深刻含義,教師從而強調說明我們的對外開放主要是在經濟領域和科技領域。
指導學生觀看《沿海地區(qū)對外開放示意圖》了解中國對外開放的步驟。
指導學生區(qū)分經濟特區(qū)和沿海開放城市,并討論:經濟特區(qū)為什么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qū)?(對外交通便利,有眾多在外僑胞,毗鄰港澳國際市場)
九年級教案歷史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課應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興起的背景和情況,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蓬勃發(fā)展的史實。體會、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生產力發(fā)展的巨大推動和對世界經濟結構及國際經濟格局產生的重要影響。
2.在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時,還應認識到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科技發(fā)展中應當關注人類生存環(huán)境質量,注重可持續(xù)發(fā)展,趨利避害。學會用已學過的知識、已形成的能力去解決新的問題,形成新的認識。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結合自己的了解暢談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生活的改變,以強化對科技革命的感受和體會,或結合第一、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情況,讓學生對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培養(yǎng)分析、比較歷史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
2.通過閱讀、處理歷史材料,思考、總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培養(yǎng)運用歷史史實,概括、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促進作用,印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清楚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已成為以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由此培養(yǎng)歷史責任感,激勵積極應對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刻苦學習,奮發(fā)圖強,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做出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2.難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幻燈片:科技革命博覽會。
利用多媒體在短時間內展示出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圖片,包括火車、輪船、飛機、汽車、電燈泡、電話、電腦、人造衛(wèi)星等,請學生說一說展示了哪些發(fā)明,這些發(fā)明分別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導入:同學們通過這些信息、資料可以發(fā)現人類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許多發(fā)明對我們的生活起著重要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次科技革命。
出示幻燈片:課題。
導入方式補充:
1.出示幻燈片:楊利偉。
提出問題:圖中人物你認識嗎?載人航天技術是第幾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由此導入,出示課題。
(二)講授新課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
(1)概況:出示幻燈片材料,介紹二戰(zhàn)期間軍事科技的發(fā)展,如美國為計算炮彈彈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利用原子能技術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踐,德國人制造液體燃料火箭用于空襲英國。戰(zhàn)后,這些軍事技術轉為民用并迅猛發(fā)展,形成了風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提出問題: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于何時?起源于哪個國家?你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你比較熟悉、體會較深的是哪些技術?
九年級教案歷史篇4
重點:北美獨立戰(zhàn)爭的起因
難點:種植園經濟的性質。美國獨立戰(zhàn)爭勝利的原因。
教法設計:講述法;講解法;歷史情境設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人新課】讓學生回憶前課《歐洲殖民擴張和殖民主義罪惡》情況。引出新課。
教師首先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的課前提示,啟發(fā)學生帶著問題學。同時教師應當指出,美國的獨立戰(zhàn)爭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一次必然的事件,這是為什么呢?(1).戰(zhàn)爭的起因
邊演示課件邊講述
1.英屬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fā)展
美洲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與從歐洲來的大批移民共同開發(fā),經過一百多年的開拓、各地經濟往來與交流,北美十二個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fā)展,特別是北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比較發(fā)達,造船工業(yè)成為主要的工業(yè)部門。南部種植園經濟,主要種植煙草、藍靛、甘蔗等以商品為主的經濟作物,主要供應歐洲市場。這里教師應當提出:種植園經濟性質是什么呢?教師接著指明,它進行的是商品生產,它又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種植園主既是地主、奴隸主,又是農業(yè)資本家。這就是它的性質。
2.美利堅民族的形成
從歐洲到北美殖民地移民主要是英國人,其次還有德、法、荷蘭、瑞典等國人。他們經過長期開拓和經濟的頻繁交流,初步形成了統(tǒng)一市場,英語作為統(tǒng)一的語言,這樣就由來自歐洲的移民融合的新民族--美利堅民族形成了。
3.英國殖民壓迫、掠奪
英國政府面對著北美人民的反抗采取了什么政策呢?疑問性的提出問題后,教師指出:是嚴厲地采取了掠奪、壓迫的高壓政策,對北美人民的反抗斗爭,派軍隊武力鎮(zhèn)壓。北美人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組織起來準備武裝斗爭。
4.北美人民積極要求擺脫英國壓迫爭取民族獨立
北美殖民地人民,對英國竭力壓制北美經濟發(fā)展和永遠把北美十三個殖民地作為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表示極大不滿,反抗斗爭日益高漲。讓學生看課本84頁《波士頓傾茶事件》插圖。教師指出:北美人民的反英怒火,到了一觸即發(fā)的時刻了。這樣,波士頓的傾條事件就成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導火線。
綜合上述因素,美國的獨立戰(zhàn)爭這一事件的爆發(fā)不是偶然的。1775年4月來克星頓的槍聲,是北美獨立戰(zhàn)爭的開始。
教師可以將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進行比較。培養(yǎng)學生比較問題的能力。
(2)、獨立戰(zhàn)爭的經過
1.爆發(fā)-一來克星頓的槍聲
由于人民群眾的積極參戰(zhàn),在來克星頓打敗了偷襲康科德的英軍,這一戰(zhàn)役就是獨立戰(zhàn)爭的爆發(fā)。讓學生記住"1775年4月"這個戰(zhàn)役的時間。它也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開始的時間。教師結合自制的教學課件讓學生明確來克星頓的位置。
2.建軍-一大陸軍、華盛頓
教師講述,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后,1775年5月在費城召開了第二屆大陸會議。會議決定建立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教師疑問性的提出:華盛頓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呢?設計讓學生講述,然后教師補充。
3.建國--《獨立宣言》發(fā)表
大陸會議于1776年7月4日發(fā)布了《獨立宣言》。利用課件講述。
4.轉折--薩拉托加大捷
這次戰(zhàn)役增強了美國人民爭取戰(zhàn)爭勝利的信心,也為美國抗英戰(zhàn)爭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成為獨立戰(zhàn)爭的轉折點。
5.勝利--約克鎮(zhèn)戰(zhàn)役
6.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3)、1787年憲法的制定和聯邦政府的成立
教師結合以文簡要講述這兩個問題,向學生交待清楚即可,不多的展開。教師只說明:美國獨立后。在1787年制定了一部憲法,歷稱"1787年憲法"。現在的美國憲法,就是1787年制定的。根據憲法的規(guī)定成立了聯邦政府.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總統(tǒng)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讓學生閱讀課文小字,加以理解。
(4)、獨立戰(zhàn)爭勝利的原因、性質及其意義
1.勝利原因
教師講述勝利原因時,首先啟發(fā)學生分析戰(zhàn)爭初期美英雙方力量的對比,美方處于不利地位,教師利用教學課件中的柱狀示意圖分析英美雙方的力量對比,通過數字加深學生的印象。明?quot;孤證不利"的觀點。即分析戰(zhàn)爭勝負要從史實出發(fā),從戰(zhàn)爭對立雙方的具體情況去尋找原因。對北美獨立戰(zhàn)爭勝利原因的探討可采取歷史情境設置的辦法。將全班分成兩大陣營分別代表美英雙方。站在本方立場上總結得失。為活躍氣氛可以選出兩方的統(tǒng)帥整理本方觀點。
2.意義
教師啟發(fā)性提問,大家分析思考獨立戰(zhàn)爭的意義影響是什幻回答課本上提出的間題。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如下;(1)_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使美國贏得了獨立;(2)有利于美國的資本主義發(fā)展,為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開辟了道路;(3)對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明確美國獨立戰(zhàn)爭具有雙重性質。這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突出特點。
【鞏固小結】
美國是世界上的重要國家,綜合國力強大。它為什么能夠在短短300多年的時間內有如此迅速的發(fā)展。要找到答案,就需要從美國的起點入手。而獨立戰(zhàn)爭正是美國的起點極大地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從當時大的歷史環(huán)境看攔懶⒄秸竊縉謐什準陡錈鬧匾槌剎糠鄭謔瀾緗飛險加兄匾匚弧?
探究活動
北美獨立戰(zhàn)爭時開國元勛故事會
步驟:
1.教師選出有一定水平的同學幾名。
2.分配任務:查找華盛頓,富蘭克林,杰斐遜,漢密爾頓等開國元勛的資料。
3.在教師的指導下,加以整理,口語化形成故事稿件。
4.選擇時間和教室。
5.開展故事會。
北美獨立戰(zhàn)爭勝利原因
采取歷史情境設置的辦法對北美獨立戰(zhàn)爭勝利原因進行探討。將全班分成兩大陣營分別代表美英雙方。站在本方立場上總結得失。為活躍氣氛可以選出兩方的統(tǒng)帥整理本方觀點。
九年級教案歷史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蓬勃發(fā)展的史實。
2、感知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興起的情況,包括興起的時間、標志等信息。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結合第一、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情況,對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提高比較分析認識規(guī)律、比較歷史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
2、指導學生閱讀、處理歷史材料,思考、總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運用歷史史實,提高概括、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在學習中能夠感受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促進作用,印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2、能夠清楚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已成為以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激勵學生積極應對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刻苦學習,奮發(fā)圖強,為中華民族的騰飛作出貢獻,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得到增強。
【教學重點】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例,體會、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教學難點】體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知】
師:二戰(zhàn)期間軍事科技得到迅猛發(fā)展,美國為計算炮彈彈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利用原子能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踐,德國人制造液體火箭用于空襲英國。戰(zhàn)后,這些原本用于制造殺人武器的技術轉為民用并得到迅猛發(fā)展,形成了風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引入本課學習。?
【自主學習感知新知】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
1、時間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于美國
2、標志:原子能、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和生物工程的發(fā)明和應用。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使人類進入信息時代。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得到發(fā)展和大規(guī)模應用的能源:原子能、核能
4、特點:①、新科技革命不僅涌現了大量的科學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轉化為財富的過程。②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一種技術的發(fā)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③科學技術成為社會生產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
5、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fā)展,并進一步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fā)展高科技,增強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推動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chuàng)新、努力探求科學奧秘的精神品質;要大力弘揚自主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
【師生互動理解新知】
1、圖片:1945年美國原子彈試驗成功;1954年蘇聯建成第一座核電站;1964年中國第一個原子彈試爆成功。
2、圖片: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
3、圖片:1957年蘇聯發(fā)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1969年美國人登月;中國人走向太空
4、圖片:克隆技術
5、討論:你認為克隆技術是否應該限制?是否應該克隆人?
點撥:克隆技術在搶救珍奇瀕危動物、攻克遺傳性疾病、研制高水平新藥等研究中發(fā)揮作用,它既給人類帶來巨大利益,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和問題,世界各國應該制定法律來加強管理,嚴禁復制人類!
A.“克隆”是什么意思?(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譯,科學家把人工誘導生物無性繁殖的過程叫克隆。無性繁殖是指不經過雌雄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只由一個生物體產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如:由植物的根、莖、葉等經過壓條或嫁接等方式產生新個體。)
B.怎樣對待克隆技術?(我國應當掌握克隆技術,也應當有所限制。因為克隆技術為人類探索生命的奧秘,研究生命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提供了一項重要的技術手段。人類可以運用這種技術繁殖出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以使其物種不致絕滅,也可以運用該技術繁殖供實驗用的各種動物,還可以利用克隆技術復制出人類器官,以替換人類自身殘廢、缺失或功能不全的器官。但從社會角度看,克隆技術一旦應用于人類,無疑將是一場災難。首先在該項技術實驗階段必將產生大量失敗的“產品”,而這是對克隆人生存權利的侵犯和踐踏。其次,克隆人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他們與母體的輩份關系、與其他人的親緣關系,以及由于自身的特殊,他們是否會形成一個新的種族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必然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倫理關系的紊亂等。因此,我們應當制訂法律或相應的規(guī)定來限制這項技術的使用范圍。)
6、教師過渡: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后科技領域的又一次重大飛躍,與前兩次科技革命相比,它具有哪些特點?它對于人類歷史發(fā)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請同學們閱讀課文。
7、列舉材料,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特點:
材料一: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術大多在10年,如從發(fā)現雷達原理到制造雷達用了10年;原子能從開發(fā)到應用為6年;晶體管4年;移動電話4年;激光2年;而電子計算機問世至今已經發(fā)展到第五代.(以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縮短為例:19世紀需要50年,一戰(zhàn)前需要30年,二戰(zhàn)后需要7年,70年代后只要3至5年)
A.速度快——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縮短了知識變?yōu)槲镔|財富的過程
材料二:如生物工程技術可運用到醫(yī)學,電子計算機可用于工農業(yè)科研教育
國防建設等.(電子計算機的使用和新材料以及火箭技術→空間開發(fā)→海洋開發(fā)和生物工程→計算機更新換代)
B.范圍廣——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
材料三:20世紀初,科技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5%----10%,70年代增長到
60%,80年代已達80%(20世紀初,科技進步因素引起的產量值在發(fā)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5%~10%,20世紀70年代增長至60%,現在已達80%)
C.影響大——科技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促進經濟增長
8、列舉材料,引導學生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影響(可組織學生舉例說明新科技對自己學習、生活乃至衣、食、住、行的改變,然后從微觀轉向宏觀進行總結)
A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fā)展。
材料一:現代科技發(fā)展還使生產力內在結構發(fā)生變化,由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轉變?yōu)橹R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由高物耗、高能耗型轉變?yōu)楣?jié)物節(jié)能型;由初級技術型轉變?yōu)楦呒夹g型。由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轉化.迎來了知識經濟時代!!(西方國家工業(yè)生產的年平均增長率,在兩次大戰(zhàn)之間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
B.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
九年級教案歷史篇6
教學目標
需要掌握的知識:第三次科技革命。這次科技革命的影響。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及其影響。知識經濟。
通過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原因的分析,從而歸納出科學技術革命適應了社會發(fā)展需要的結論。
通過學習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科學論斷的理解和認識。(2)通過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影響的學習,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國際意識。(3)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的含義,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現代科技革命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 :通過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教學過程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思考并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的條件)
師:(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啟發(fā)引導思路:社會實踐的需要一二二戰(zhàn)和戰(zhàn)后各國的需求;物質和科技基礎;科學理論的突破)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的條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社會條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來的重要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各國為適應戰(zhàn)爭的需求都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研究開發(fā)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戰(zhàn)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各壟斷組織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開發(fā)新產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為了與美國競爭,蘇聯也非常重視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這些情況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第二,技術與物質條件是前提條件。科技的發(fā)展有歷史的繼承性和連續(xù)性,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所創(chuàng)造的技術與物質條件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迅速發(fā)展的科學技術,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礎。第三,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成為新科技革命的理論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使人類的物質觀、時空觀、運動觀和方法論都發(fā)生了變革,二戰(zhàn)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tǒng)論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依據。
我們正處于第三次科技革命進程中,這場革命與我們的學習、生活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它到底包括哪些主要內容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所介紹的內容來把握。如果能夠說出更多的例證當然更好。
生:(回答)
師: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如果按照研究領域門類,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和空間技術等領域的變革。同學們考慮一下,這場深深影響到我們人類與以前的兩次工業(yè)革命相比,有哪些特點?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生:(回答)
師:與前兩次工業(yè)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三大特點。第一,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fā)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第二,科學與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的進步,科研探索的領域也不斷開闊。
第三,科學技術各領域之間相互滲透,出現兩種趨勢:學科越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學科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科學研究朝綜合性方向發(fā)展。例如,美國的“曼哈頓工程”和“星球大戰(zhàn)計劃”是國家規(guī)模的科研行動;現在的太空合作行動更是國際間的科研合作。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生:(思考并回答)
師:(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啟發(fā)引導學生從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要素進行思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是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對象的不斷改進和擴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一切機器在本質上都是人類勞動的模擬,機器工具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電了計算機則是人類大腦功能的延伸。電子計算機在直接生產過程巾的廣泛應用,使人類的勞動形態(tài)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原來必須由人類直接操縱的控制機器動作的機構,變成了由電子計算機操縱機器運行的自動機構,形成了包括管理在內的全盤自動比的機器生產體系。以上是導致作為生產力水平標志的生產工具方面發(fā)中的變化。
現實生產力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后,以電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化技術,使人的勞動從直接參加生產轉變?yōu)閷ιa過程的控制,這就要求勞動者必須具備相應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否則無法同現代化的生產資料相結合。這種要求導致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勞動者水平的提高。
生產力三要素還有勞動對象。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人類不僅能夠以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為勞動對象進行生產,還能夠制造自然界中所沒有的物質材料作為勞動對象新材料技術的發(fā)展,使人類能夠按照生產的需要創(chuàng)造大量本來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質,這就極大地擴展了人類勞動對象的內容。
這一切都是由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帶來的,充分說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是真理。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后,也就明白了盡可能提高我們自身素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下面,我們再來分析科技革命對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影響。
生:(分析并回答)
師:(引導學生依據課本上的小字進行分析)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是國民經濟中的第三產業(yè)的比重上升,超過了第一、第二產業(yè);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普遍強化。由于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智能因素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產業(yè)結構中的“技術密集”企業(yè)發(fā)展速度大大超過傳統(tǒng)的“勞動密集”企業(yè)。這種技術密集企業(yè)包括微電子、機器人、原子能、宇航等工業(yè)以及現代通訊、新能源新材料工業(yè)等。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導致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是使人類日常生活發(fā)生變革。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創(chuàng)造的大量新產品進入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類的生活,甚至影響著人類的思想道德觀念。例如,現代化通訊手段的出現,改變了人們交流信息的傳統(tǒng)方式,也在改變著傳統(tǒng)的人際交際方式;通過國際互聯網,導致人們觀察、認識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也在發(fā)生變化;試管嬰兒的誕生,有利于解決人類優(yōu)生的難題,但是也給人的婚姻家庭和倫理道德帶來新的問題。對人們的家庭生活、乃至人類的倫理道德觀念都提出了挑戰(zhàn)。
科技革命對人類日常生活又有哪些影響呢?請同學們舉例說明。
生:(回答)
師:剛才,我們所分析的科技革命對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是從一個國家內部來觀察的,如果把世界經濟看作一個整體,那么必然會看到科技革命對國際經濟格局也同樣產生巨大的影響。請同學們結合所了解的事實來說明這一影響。
生:(舉例說明)
我們又如何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包括我們中國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呢?請結合當今國際關系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條件來思考。
生:(思考并討論)
師:(小結學生發(fā)言)我們已經分析了若干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從生產力的角度看,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在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對于我們學生來說,就是通過刻苦學習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適應高科技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將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為祖國作出更大的貢獻,使我們的祖國也成為現代化科技強國。
四、知識經濟的初現
提出者是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
1、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tài)──知識經濟的出現。“知識經濟”一詞雖然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但早在七八十年代,已經有人對它加以關注了。目前在學術界,對有無“知識經濟”還存在一些爭議,教師在講課時按照課文的提法說明即可。關于知識經濟的概念,也按照課文中敘述的經濟合作發(fā)展組織《1996年科學、技術和產業(yè)展望》報告中的提法。教材中的“農業(yè)時代”、“工業(yè)時代”的提法出自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等人的說法,他們普遍認為現在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這一提法是從技術發(fā)展的角度來劃分社會發(fā)展階段,與我們常用的五種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論有所不同。對這一情況,教師了解即可。
2、知識經濟帶來的挑戰(zhàn)。對這一問題,教師應該向學生說明: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fā)展,知識經濟已經初露端倪。各國之間今后的競爭,更多地取決于知識經濟的發(fā)展程度。在高科技領域占據優(yōu)勢的國家,將在各國綜合國力的較量中占據上風。經濟發(fā)展速度相對落后的國家,則將受制于人。通過對這一問題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科學和文化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九年級教案歷史篇7
教材分析
《三國鼎立》一課主要介紹國家從分裂到局部統(tǒng)一的過渡時期的歷史。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的必然結果,它的形成實現了幾個大范圍的局部統(tǒng)一,是歷史的一大進步。這課內容為下一課學習“西晉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因此“三國鼎立”揭開了中國大分裂和大融合的序幕,起著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教材簡單介紹了兩次重要的戰(zhàn)役: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這兩次戰(zhàn)役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官渡之戰(zhàn)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zhàn)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果明確,脈絡清晰,易于被學生接受和理解。但是,這一歷史事件時空跨度較大,對學生的學習增加了難度。
學情分析
在學習《三國鼎立》前,學生已經了解到東漢末年宦官外戚專權導致皇權衰微,黃巾起義使東漢王朝名存實亡等情況,這些知識正是三國鼎立形成的背景之一。同時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通過小說、電視電影、游戲了解了三國時期許多生動的故事,對三國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jié)都很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由于學生的認識能力還不高,容易把文學作品當成為真實的歷史,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了解文學作品和真實的歷史之間的區(qū)別。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三國鼎立局面出現的背景、形成過程及其對歷史發(fā)展產生的影響。
2、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的著名戰(zhàn)役: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與統(tǒng)一北方的關系、赤壁之戰(zhàn)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系)以及相關歷史人物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等。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做出客觀合理的評價。
3、學會從書本(文字、數據、地圖)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學生比較、統(tǒng)計、識圖、分析能力。
(二)方法與過程
1、利用歷史教學插圖、視頻,直觀形象地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相關史實。
2、學習從各種途徑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講述有關三國歷史的小故事。
3、層層設疑,分組討論。情境教學與問題探究式教學相結合。
4、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從課文中獲取有效信息。
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課堂上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史實辯析、講故事、討論戰(zhàn)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三國代表介紹本國經濟等方式,采用分組討論、探究啟發(fā)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識的能力,并能得出簡單的結論,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歷史情境想象,使學生感受分裂割據時期混戰(zhàn)不斷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進而對今天的和平時期更加珍惜,認識到國家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2、通過對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更好地體會這些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中所蘊含的大智慧。
3、通過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重要作用。
4、通過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諸葛亮等關鍵人物作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我國歷史進步所起的主要作用。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掌握其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fā)展這一重要標準。
5、通過歷史史實和《三國演義》的對比,了解文學描寫和歷史真實之間的不同,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chuàng)作的分辨能力,培養(yǎng)求實、求真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難點
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影片情境,導入新課(約5分鐘)
播放課件視頻《三國》片段,把學生帶入三國亂世這一情境,激發(fā)學生對于新課的興趣。(教師提問:這部電視劇叫什么?其中的三國是哪三個國家?大家知道三國有哪些著名人物?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這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給大家一分鐘的時間閱讀教材102頁方框里的文字。)
(板書:第18課三國鼎立)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約30分鐘)
1、我們要探究三國時期的歷史,就得首先從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zhàn)說起。
剛才大家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得知,東漢末年,群雄并起,他們?yōu)榱藬U張自己的勢力,長期混戰(zhàn)。刀槍劍戟帶給人民無盡的災難和痛苦,同時也使北方的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口集中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出現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渴望早日結束戰(zhàn)亂,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誰順應人民的愿望,結束了北方戰(zhàn)亂局面呢?下面給大家兩分鐘的時間閱讀教材102頁“官渡之戰(zhàn)”大字部分的內容。
(板書:一、官渡之戰(zhàn))
2、通過閱讀教材,我們知道,這個人是曹操。(課件顯示曹操圖像及詩作)曹操能謀善斷,很有眼光,以統(tǒng)一天下為已任,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懷有雄心壯志,統(tǒng)一天下是他遠大的政治抱負。
3、曹操要統(tǒng)一天下,必先統(tǒng)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軍閥中,實力最雄厚的是誰?對,是袁紹。(課件顯示《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混戰(zhàn)》地圖)在當時北方有兩個最主要的軍事勢力,其中實力最雄厚的是袁紹,其次是曹操。但隨著時間的發(fā)展,曹操的勢力不斷發(fā)展壯大。
那曹操是如何發(fā)展起來的呢?對,大家通過閱讀教材知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實行屯田、獎勵農耕(課件分點顯示)。
隨著曹操勢力的壯大,兩強相遇,定要一決高下。曹操與袁紹展開了一次決戰(zhàn),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zhàn)。(課件顯示《官渡之戰(zhàn)形勢圖》)下面大家一起來完成一下這個表格。(課件顯示表格)
官渡之戰(zhàn)交戰(zhàn)雙方交戰(zhàn)時間交戰(zhàn)地點兵力對比交戰(zhàn)結果6、官渡之戰(zhàn)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大家結合教材103頁上方的小字,一起來思考一下官渡之戰(zhàn)曹操以少勝多的原因。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引導總結。
7、官渡之戰(zhàn)以后,曹操陸續(xù)消滅了袁紹的殘余力量,又陸續(xù)地消滅了一些軍閥,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方。可以說官渡之戰(zhàn)奠定了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基礎。我們前面提到了,曹操的政治抱負是什么?對,是統(tǒng)一天下。那么接下來,毫無疑問,曹操大軍就要向南方進發(fā)了。接下來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閱讀教材“赤壁之戰(zhàn)”下方大字部分內容。
(板書:二、赤壁之戰(zhàn))
8、我們通過閱讀教材知道,這時的南方有兩股勢力有所發(fā)展。一個是割據江東的孫權,一個是依附于荊州的劉備。江東孫權統(tǒng)治比較穩(wěn)固。依附于荊州的劉備,自稱是東漢皇族的后裔,在軍閥混戰(zhàn)中,不甘寄人籬下。他聽說諸葛亮有安邦定國之策、濟世安民之術,便請他出來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有了臥龍先生精彩的“隆中對”。大家一起來看教材104頁左上方的圖片。
9、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力量不斷地壯大。208年,曹操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南下,想要統(tǒng)一天下。孫權、劉備組成五萬聯軍,在赤壁與曹軍展開決戰(zhàn)。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接下來,與官渡之戰(zhàn)一樣,我們一起來完成下面的表格。(課件顯示表格)
赤壁之戰(zhàn)交戰(zhàn)雙方交戰(zhàn)時間交戰(zhàn)地點兵力對比交戰(zhàn)結果10、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都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這兩次戰(zhàn)爭的主角都是曹操,卻出現了不同的結局。那么赤壁之戰(zhàn)中軍事上居于優(yōu)勢的曹操為什么會失敗?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引導總結。(引導學生分析曹軍的失敗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結果,而必然性占據主導地位,是導致曹軍大敗的主要原因。但實際上最根本原因的是當時統(tǒng)一的客觀條件尚未成熟。)
11、赤壁之戰(zhàn)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赤壁之戰(zhàn)后,三方的力量對比發(fā)生了新變化。曹操退守到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占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qū),又向西進占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誰也打敗不了誰,但又都不具備統(tǒng)一全國的條件。這樣就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大家用兩分鐘的時間閱讀教材“三國鼎立的形成”下面大字部分的內容,包括地圖,之后我們一起完成下面的表格。(課件顯示三國鼎立形勢圖及表格)
(板書: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政權名稱時間創(chuàng)建者都城(今名)魏???蜀???吳???17、三國鼎立局面是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zhàn)的結果,也是從分裂割據走向逐步統(tǒng)一的一個過渡階段。并存的三個政權,為了戰(zhàn)勝對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fā)展生產。(請三個組學生分別介紹三國經濟恢復、發(fā)展的情況)
(特別強調:三國時哪一政權和臺灣有往來?這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數臺獨分子妄圖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要同這種分裂行為作斗爭。)
提出思考問題:你認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三國鼎立的局面相對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局面,是實現了幾個大范圍的局部統(tǒng)一,因此是歷史的一大進步。我們知道在三國鼎立時期的相對穩(wěn)定形勢下,各國的經濟都有所發(fā)展。所以,三國時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機的時代。這為日后的統(tǒng)一準備了物質條件。
課堂小結,承前啟后(約2分鐘)
總結:在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最后究竟是誰獨霸天下,問鼎九州呢?欲知后事如何,竊聽下回分解。
四、課堂練習(約3分鐘)
(一)選擇題
決定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的戰(zhàn)役是()
A.官渡之戰(zhàn)B.牧野之戰(zhàn)C.赤壁之戰(zhàn)D.長平之戰(zhàn)
(二)思考探究
我們已經學完了本課,課后大家可以再看看三國時期的相關影視作品或者是小說,思考一下文學作品與歷史真實有何異同?
五、課外實踐活動
舉辦三國歷史故事會。學生準備一個自己最喜歡的三國人物的故事與大家分享。
板書設計
第18課三國鼎立
一、官渡之戰(zhàn)
二、赤壁之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