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優秀教案 >

九年級歷史教案怎么寫

時間: 新華 優秀教案

九年級歷史教案怎么寫篇1

一、俄國農奴制改革(又稱俄國1861年改革)——避免革命的改革。

1.背景(1)根本原因:農奴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2)直接原因:克里木戰爭失敗激化了國內矛盾。2.時間:1861年;領導人物:沙皇亞歷山大二世。

3.目的:鞏固統治,避免革命。方式:自上而下。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內容:農民在獲得解放(人身自由)的同時,以“贖買”的方式得到一塊“份地”(只有使用權),仍歸“村社管理”。

5.實質: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民進行的雙重敲詐與掠奪。(說明改革限度地維護了地主階級利益。)

6.影響(作用)(1)積極:廢除了農奴制,使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2)局限性:沒有改變沙俄的專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7.對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認識:俄國改革抓住了歷史機遇,順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潮流,是本國重要轉折點。啟示: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推動社會進步;只有不斷變革、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發展。二、美國內戰(又稱美國南北戰爭)——決定美利堅命運的內戰。

1.根本原因:南北不同經濟制度的矛盾,矛盾的焦點是奴隸制存廢問題。

2.直接原因(導火線):1860年林肯當選美國總統。3.時間:1861—1865年;領導人物:林肯。4.內戰爆發標志:1861年南方發生叛亂挑起內戰。

5.經過:內戰初期北方失利,為扭轉戰局,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兩個法令。重要文獻:《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內容:從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南部叛亂各州的黑人奴隸一律獲得人身自由。作用:提高林肯威信;調動人民積極性;扭轉了戰局。6.結果:北方勝利。性質:美國歷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7.影響:(1)廢除了黑人奴隸制;(2)維護了國家統一;(3)為美國后來成為世界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8.林肯:(1)主要貢獻:贏得內戰的勝利;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維護國家統一。

(2)評價:是美國歷杰出的政治家,領導北方人民贏得內戰的勝利。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維護國家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為美國歷史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成為美國歷總統之一。(3)學習品質:①個人奮斗,堅忍不拔的精神;②為國家利益社會發展進步而獻身的精神。

9.有人認為廢除黑人奴隸制后美國黑人從此得到徹底解放,你怎么看?答:這個觀點不正確,因為黑人奴隸只獲得人身自由并沒有民主權利,仍受到不公正待遇,種族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

10.北方勝利的原因:(1)北方實力遠勝于南方;(2)人心向背:北方為維護國家統一和廢除黑人奴隸制而戰,具有正義性。(3)采取有效措施: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得到民眾支持。(4)而南方叛亂,分裂國家,不得人心,失道寡助。

11.“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不望房子崩潰,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林肯(1)材料中所說的“裂開的房子”是指:美國南北不同經濟制度矛盾。(2)林肯當選總統后,首要完成

的任務是:維護國家統一。是通過美國內戰解決的。方法:武力(軍事力量)。三、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武士領導的社會變革

1.背景:內憂: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封建專制閉關鎖國(封建專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外患:美國打開日本國門,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

2.倒幕運動:主力:中下級武士(倒幕派,改革派);結果:幕府統治被。3.明治維新(1868年)(1)目的:“變法圖強”、“富國強兵”。(2)人物:明治天皇。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內容:①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廢藩置縣,取消武士特權;②經濟上:殖產興業,發展近代工業;

允許土地買賣;③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常備軍(皇軍);④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開化”,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發展近代教育。——是最有遠見(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其中向西方學習的措施有: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派遣留學生;實行征兵制,建立常備軍;派出使團出訪歐美,學習經驗和治國方略。

(4)1889年日本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開始有限的憲政統治。

(5)影響:①使日本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②擺脫民族危機成為亞洲第一強國;③但也走上對外殖民

擴張道路,成為亞洲和平的新威脅。

4.日本明治維新的啟示:①要善于學習與借鑒先進文明,根據國情有選擇取舍;②要重視人才科教興國。6.日本明治維新前后日本對外政策的變化:之前是閉關鎖國,之后是對外開放并侵略擴張。四、第二次工業革命:1.時間:19世紀70年代。2.標志:電的發明和使用。3.特點:以電為核心的革命,電力得到廣泛應用。4.時代:“電氣時代”。

5.表現(內容):①新能源的發現和應用(電力、石油);②新機器、新產品的創制(內燃機、柴油機);③新交通工具的出現(汽車、飛機);④新通訊工具出現(電話、電報)。6.主要發明及成果:①愛迪生(美):電燈、留聲機等,被稱為“發明大王”。②卡爾?本茨(德):第一輛使用汽油內燃機的汽車(“汽車之父”)。③福特(美):首先在汽車生產中使用流水線裝配工藝。

④萊特兄弟(美):發明飛機(被譽為“航空飛行器的先驅”)。⑤奧托(德):第一臺煤氣內燃機。7.汽車的普及,人類在交通運輸領域進入“汽車時代”。影響(作用):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改變了人類社會面貌和生產方式。方便人們出行、擴大人們視野、密切了人們之間的聯系,促進經濟的發展。8.西方國家率先進入電氣化時代。電力的使用,使人類在材料領域告別“棉花時代”,進入“鋼鐵時代”。現代工業崛起的標志是:“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的到來。

9.劃分兩個不同時代的革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由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時代”跨進“電氣時代”。10、影響:①經濟上:社會物質財富迅速增加,生產領域出現壟斷組織;②政治上:先進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統治基礎擴大,社會相對穩定;③文化上:西方國家開始走上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文化水平上升,精神生活豐富多彩。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并沒有根除資本主義社會原有的弊端,仍是人剝削人的社會,貧富差距懸殊。

11.工業革命的啟示(結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推動社會的進步。對國家而言: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視人才。對個人而言: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五、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7月——1918年11月)

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2.具體原因: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的形成,瘋狂擴軍備戰。①兩大軍事集團是:同盟國(德、奧、意)和協約國(英、法、俄)(性質:軍事侵略性集團)。②兩大事集團形成后的后果(影響):瘋狂地擴軍備戰,使世界局勢日益緊張,世界大戰一觸即發。③巴爾干半島成為歐洲的“火藥桶”,是列爭強奪的焦點。

3.直接原因(導火線):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奧匈帝國的斐迪南夫婦)。4.開始標志:1914年7月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

5.交戰雙方:同盟國與協約國;主要戰場:歐洲;主要戰線:西線。

6.一戰的轉折點:凡爾登戰役(一戰中最殘酷的戰役,傷亡人數最多,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說明戰爭的殘酷性)。結果:德軍的進攻被遏止,法軍開始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

7.結束標志:以同盟國戰敗而告結束。8.性質:帝國主義間的掠奪戰爭。(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9.一戰的啟示(影響、災難):給世界帶來巨大災難,是人類文明的一場浩劫。所以全人類應熱愛和平,反對戰爭。樹立熱愛和平遠離戰爭的意識。世界要和平、和諧發展。

九年級歷史教案怎么寫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課應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興起的背景和情況,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蓬勃發展的史實。體會、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和對世界經濟結構及國際經濟格局產生的重要影響。

2.在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時,還應認識到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科技發展中應當關注人類生存環境質量,注重可持續發展,趨利避害。學會用已學過的知識、已形成的能力去解決新的問題,形成新的認識。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結合自己的了解暢談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生活的改變,以強化對科技革命的感受和體會,或結合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情況,讓學生對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培養分析、比較歷史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

2.通過閱讀、處理歷史材料,思考、總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培養運用歷史史實,概括、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促進作用,印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清楚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已成為以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由此培養歷史責任感,激勵積極應對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刻苦學習,奮發圖強,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做出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2.難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幻燈片:科技革命博覽會。

利用多媒體在短時間內展示出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圖片,包括火車、輪船、飛機、汽車、電燈泡、電話、電腦、人造衛星等,請學生說一說展示了哪些發明,這些發明分別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導入:同學們通過這些信息、資料可以發現人類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許多發明對我們的生活起著重要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次科技革命。

出示幻燈片:課題。

導入方式補充:

1.出示幻燈片:楊利偉。

提出問題:圖中人物你認識嗎?載人航天技術是第幾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由此導入,出示課題。

(二)講授新課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

(1)概況:出示幻燈片材料,介紹二戰期間軍事科技的發展,如美國為計算炮彈彈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利用原子能技術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踐,德國人制造液體燃料火箭用于空襲英國。戰后,這些軍事技術轉為民用并迅猛發展,形成了風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提出問題: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于何時?起源于哪個國家?你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你比較熟悉、體會較深的是哪些技術?

九年級歷史教案怎么寫篇3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新經濟政策;蘇聯的成立;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兩個五年計劃的成就;蘇聯農業集體化;1936年蘇聯憲法,斯大林模式的確立。

2.思想教育:①通過介紹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學生認識:它是蘇俄當時具體國情的需要,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②通過介紹蘇聯在短時期內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被歷史證明了的。

3.能力培養:①在老師的引導下,結合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來思考新經濟政策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②討論總結蘇聯(蘇俄)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采取的重大舉措,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新經濟政策:②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

難點:新經濟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學方法 以講述為主,輔以談話法和課堂討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提問:我們在第1課學習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和鞏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對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取得勝利后,蘇俄面臨的最主要的任務是什么呢?(學生回答略)要發展經濟,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怎樣發展經濟,以什么方式建設社會主義呢?則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戰爭結束了,政權鞏固了,這就為布爾什維克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創造了條件。俄共(布)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采取的第一個重大舉措是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為什么要實施這一政策?這一政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實施以后起了什么作用?

一、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板書)

1.實施的原因(板書)

四年的世界大戰和三年的國內戰爭對俄國經濟造成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不僅如此,還有更重要的,(解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隨著形勢的發展,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適應新的情況,農民開始不滿,階級敵人利用農民的不滿,在一些地區組織叛亂。為此,黨需要制訂新的經濟政策。再有,為建設社會主義,黨制訂了俄羅斯全國電氣化的遠景計劃,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現代化的大生產。而要使這一切成為現實,就要恢復發展經濟,特別是要首先恢復和發展農業。

1921年3月,根據列寧的提議,布爾什維黨通過了用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的決議,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過渡。

2.主要內容(板書)

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呢?(學生回答略)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如果說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布爾什維克黨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在經濟上采取的第一個重大舉措,那么蘇聯的成立則是黨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個重大舉措。

二、蘇聯的成立(板書)

蘇聯的全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為什么要成立蘇聯呢?這是恢復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是加強國防,抵抗外來侵略的需要;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際主義政權性質所決定的。蘇聯成立的時間是1922年。參加的基礎是平等、自愿。當時加盟的共和國有四個,俄羅斯,外高加索,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后來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個。(引導學生看課本P8《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示意圖》)

1924年列寧逝世了,這對蘇聯,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列寧對蘇俄(蘇聯),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所做的貢獻永垂史冊。列寧逝世以后,以斯大林為首的聯共(布)領導人民為實現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進行斗爭。

三、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板書)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全國實行五年計劃經濟建設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實現的。

1.蘇聯的"一五"計劃和"二五"計劃(板書)

由于蘇聯人民的艱苦奮斗,在兩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期間,蘇聯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幾年的時間走完了資本主義國家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走完的道路。這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蘇聯人民的自信心和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地位,而且也為以后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蘇聯的重工業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的情況。但與此同時,其農業在生產技術生產方式則是比較落后的,貧富分化也不斷發生。如何發展農業。如何使廣大農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農業適應國家工業化的發展,聯共(布)確定了農業集體化的方針。

2.農業集體化(板書)

到1937年,蘇聯基本上完成了農業集體化,從而使社會主義成份在蘇聯的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絕對優勢。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936年蘇聯通過了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1936年憲法的頒布,成為社會主義在蘇聯建成的標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標志: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讓學生看書,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點內容。(看書P10)

九年級歷史教案怎么寫篇4

教學目標

需要掌握的知識:第三次科技革命。這次科技革命的影響。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及其影響。知識經濟。

通過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原因的分析,從而歸納出科學技術革命適應了社會發展需要的結論。

通過學習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科學論斷的理解和認識。(2)通過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影響的學習,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培養學生正確的國際意識。(3)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的含義,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現代科技革命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 :通過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理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教學過程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生:(思考并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的條件)

師:(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啟發引導思路:社會實踐的需要一二二戰和戰后各國的需求;物質和科技基礎;科學理論的突破)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的條件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社會條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來的重要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為適應戰爭的需求都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研究開發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各壟斷組織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開發新產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為了與美國競爭,蘇聯也非常重視科技事業的發展。這些情況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第二,技術與物質條件是前提條件。科技的發展有歷史的繼承性和連續性,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創造的技術與物質條件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礎。第三,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成為新科技革命的理論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使人類的物質觀、時空觀、運動觀和方法論都發生了變革,二戰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依據。

我們正處于第三次科技革命進程中,這場革命與我們的學習、生活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它到底包括哪些主要內容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所介紹的內容來把握。如果能夠說出更多的例證當然更好。

生:(回答)

師: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如果按照研究領域門類,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和空間技術等領域的變革。同學們考慮一下,這場深深影響到我們人類與以前的兩次工業革命相比,有哪些特點?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生:(回答)

師:與前兩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三大特點。第一,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第二,科學與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的進步,科研探索的領域也不斷開闊。

第三,科學技術各領域之間相互滲透,出現兩種趨勢:學科越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學科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科學研究朝綜合性方向發展。例如,美國的“曼哈頓工程”和“星球大戰計劃”是國家規模的科研行動;現在的太空合作行動更是國際間的科研合作。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生:(思考并回答)

師:(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啟發引導學生從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要素進行思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主要是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對象的不斷改進和擴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一切機器在本質上都是人類勞動的模擬,機器工具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電了計算機則是人類大腦功能的延伸。電子計算機在直接生產過程巾的廣泛應用,使人類的勞動形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必須由人類直接操縱的控制機器動作的機構,變成了由電子計算機操縱機器運行的自動機構,形成了包括管理在內的全盤自動比的機器生產體系。以上是導致作為生產力水平標志的生產工具方面發中的變化。

現實生產力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后,以電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化技術,使人的勞動從直接參加生產轉變為對生產過程的控制,這就要求勞動者必須具備相應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否則無法同現代化的生產資料相結合。這種要求導致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勞動者水平的提高。

生產力三要素還有勞動對象。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人類不僅能夠以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為勞動對象進行生產,還能夠制造自然界中所沒有的物質材料作為勞動對象新材料技術的發展,使人類能夠按照生產的需要創造大量本來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質,這就極大地擴展了人類勞動對象的內容。

這一切都是由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的,充分說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是真理。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后,也就明白了盡可能提高我們自身素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下面,我們再來分析科技革命對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影響。

生:(分析并回答)

師:(引導學生依據課本上的小字進行分析)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是國民經濟中的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超過了第一、第二產業;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普遍強化。由于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智能因素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產業結構中的“技術密集”企業發展速度大大超過傳統的“勞動密集”企業。這種技術密集企業包括微電子、機器人、原子能、宇航等工業以及現代通訊、新能源新材料工業等。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導致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是使人類日常生活發生變革。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創造的大量新產品進入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類的生活,甚至影響著人類的思想道德觀念。例如,現代化通訊手段的出現,改變了人們交流信息的傳統方式,也在改變著傳統的人際交際方式;通過國際互聯網,導致人們觀察、認識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也在發生變化;試管嬰兒的誕生,有利于解決人類優生的難題,但是也給人的婚姻家庭和倫理道德帶來新的問題。對人們的家庭生活、乃至人類的倫理道德觀念都提出了挑戰。

科技革命對人類日常生活又有哪些影響呢?請同學們舉例說明。

生:(回答)

師:剛才,我們所分析的科技革命對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是從一個國家內部來觀察的,如果把世界經濟看作一個整體,那么必然會看到科技革命對國際經濟格局也同樣產生巨大的影響。請同學們結合所了解的事實來說明這一影響。

生:(舉例說明)

我們又如何認識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包括我們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呢?請結合當今國際關系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條件來思考。

生:(思考并討論)

師:(小結學生發言)我們已經分析了若干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從生產力的角度看,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在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對于我們學生來說,就是通過刻苦學習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適應高科技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將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為祖國作出更大的貢獻,使我們的祖國也成為現代化科技強國。

四、知識經濟的初現

提出者是美國前總統克林頓

1、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知識經濟的出現。“知識經濟”一詞雖然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但早在七八十年代,已經有人對它加以關注了。目前在學術界,對有無“知識經濟”還存在一些爭議,教師在講課時按照課文的提法說明即可。關于知識經濟的概念,也按照課文中敘述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1996年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報告中的提法。教材中的“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的提法出自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等人的說法,他們普遍認為現在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這一提法是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劃分社會發展階段,與我們常用的五種社會發展形態論有所不同。對這一情況,教師了解即可。

2、知識經濟帶來的挑戰。對這一問題,教師應該向學生說明: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知識經濟已經初露端倪。各國之間今后的競爭,更多地取決于知識經濟的發展程度。在高科技領域占據優勢的國家,將在各國綜合國力的較量中占據上風。經濟發展速度相對落后的國家,則將受制于人。通過對這一問題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科學和文化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九年級歷史教案怎么寫篇5

教學目標:

要求掌握的知識: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二戰后五十多年來美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要使學生認識:通過討論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與基本特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通過列表、制作示意圖,反映美國經濟發展變化的大致情況,培養學生根據圖表、數據說明有關歷史現象的能力。

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幫助學生認識戰后美國經濟的發展,是資本主義自我調節與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是美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從而領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內涵,領會經濟實力對于一個國家生存發展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難點:經濟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受制于政治形勢。戰后美國經濟的周期性發展,與國際形勢的變化密切相關。

講授新課:

把“硅谷”并作簡單介紹,以景觸情,激發學生學習“美國經濟的發展”的興趣,提問“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奇跡是如何創造的?”,由此導入新課。

先指導學生看書,制表來概括本課主要內容。

時期

表現(特點)

原因

五六十年代

持續發展,西部和南部繁榮

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

大力發展科技教育,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

改善人民生活,創造經濟發展環境

七八十年代

70年代危機,經濟地位下降;80年代調整,經濟發展受限

經濟發展弊端顯露;受到危機嚴重打擊

通貨膨脹,債務沉重

90年代

持續穩定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

改革社會經濟;

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

完成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

一、戰后的繁榮

原因: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大力發展科技教育,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改善人民生活,創造經濟發展環境。

二、 危機和經濟調整

原因:經濟發展弊端顯露;受到危機嚴重打擊;通貨膨脹,債務沉重。

三、新經濟的出現

原因:改革社會經濟;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

展;完成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

新經濟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P50頁圖片說明的問題:

“互聯網”顯示了美國經濟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更能說明美國高科技的發達、科技人員的創新意識強以及科技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等。

組織討論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或“基本特點”時,注意提示學生聯系已學知識和現實情況,運用從具體的歷史事實中引出結論的方法,做到言之有據地分析說明問題。例如“特點”,從發展過程上看,五六十年代出現繁榮,七八十年代遭遇危機與通貨膨脹,90年代穩定發展,21世紀初又發生經濟衰退,這顯示了美國經濟發展的周期性。從實力地位上看,盡管發展出現波折,但美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仍處于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前列,是當今世界上綜合國力的國家。從主導產業上看,經過了傳統工業到新興工業再到信息產業的發展過程,高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高。

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適時調整經濟政策,進行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視基礎教育,培養實用人才;戰后國際地位的提高和軍事經濟實力的增強;確立世界霸權地位的政治需要。

第9課 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教學目標:

要求掌握的知識:通過學習本課,要求學生了解“歐共體”和“歐洲聯盟”的建立,掌握戰后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史實,以及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要使學生認識:用圖片或表格形式列出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變化情況,讓學生逐步掌握運用圖、表、數據等說明相關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戰后西歐、日本在恢復和發展經濟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養學生運用共性和個性的原理分析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通過學習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恢復與發展的主要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以此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意識,確立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并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振興祖國的熱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戰后西歐、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難點:“歐洲共同體”與“歐盟”的建立和意義。

講授新課:

向學生展示《重建柏林》和《1950~197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年平均增長率的比較》,讓學生從圖表中直接感覺戰后西歐經濟發展的步伐,并由此引導學生思考:戰后西歐和日本為什么能夠獲得迅速發展?也可運用教材上有關“歐盟”的幾張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歐盟”的前身是什么組織?這個組織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建立的?它們的建立對世界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等等。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后,再導入新課。

九年級歷史教案怎么寫篇6

教材分析

《三國鼎立》一課主要介紹國家從分裂到局部統一的過渡時期的歷史。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必然結果,它的形成實現了幾個大范圍的局部統一,是歷史的一大進步。這課內容為下一課學習“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因此“三國鼎立”揭開了中國大分裂和大融合的序幕,起著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教材簡單介紹了兩次重要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因果明確,脈絡清晰,易于被學生接受和理解。但是,這一歷史事件時空跨度較大,對學生的學習增加了難度。

學情分析

在學習《三國鼎立》前,學生已經了解到東漢末年宦官外戚專權導致皇權衰微,黃巾起義使東漢王朝名存實亡等情況,這些知識正是三國鼎立形成的背景之一。同時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通過小說、電視電影、游戲了解了三國時期許多生動的故事,對三國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由于學生的認識能力還不高,容易把文學作品當成為真實的歷史,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了解文學作品和真實的歷史之間的區別。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三國鼎立局面出現的背景、形成過程及其對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

2、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官渡之戰與統一北方的關系、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系)以及相關歷史人物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等。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做出客觀合理的評價。

3、學會從書本(文字、數據、地圖)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學生比較、統計、識圖、分析能力。

(二)方法與過程

1、利用歷史教學插圖、視頻,直觀形象地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相關史實。

2、學習從各種途徑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講述有關三國歷史的小故事。

3、層層設疑,分組討論。情境教學與問題探究式教學相結合。

4、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從課文中獲取有效信息。

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課堂上通過創設情景、史實辯析、講故事、討論戰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三國代表介紹本國經濟等方式,采用分組討論、探究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識的能力,并能得出簡單的結論,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歷史情境想象,使學生感受分裂割據時期混戰不斷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進而對今天的和平時期更加珍惜,認識到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通過對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中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更好地體會這些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中所蘊含的大智慧。

3、通過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重要作用。

4、通過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諸葛亮等關鍵人物作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我國歷史進步所起的主要作用。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掌握其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這一重要標準。

5、通過歷史史實和《三國演義》的對比,了解文學描寫和歷史真實之間的不同,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作的分辨能力,培養求實、求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難點

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影片情境,導入新課(約5分鐘)

播放課件視頻《三國》片段,把學生帶入三國亂世這一情境,激發學生對于新課的興趣。(教師提問:這部電視劇叫什么?其中的三國是哪三個國家?大家知道三國有哪些著名人物?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這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給大家一分鐘的時間閱讀教材102頁方框里的文字。)

(板書:第18課三國鼎立)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約30分鐘)

1、我們要探究三國時期的歷史,就得首先從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說起。

剛才大家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得知,東漢末年,群雄并起,他們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長期混戰。刀槍劍戟帶給人民無盡的災難和痛苦,同時也使北方的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口集中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渴望早日結束戰亂,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誰順應人民的愿望,結束了北方戰亂局面呢?下面給大家兩分鐘的時間閱讀教材102頁“官渡之戰”大字部分的內容。

(板書:一、官渡之戰)

2、通過閱讀教材,我們知道,這個人是曹操。(課件顯示曹操圖像及詩作)曹操能謀善斷,很有眼光,以統一天下為已任,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懷有雄心壯志,統一天下是他遠大的政治抱負。

3、曹操要統一天下,必先統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軍閥中,實力最雄厚的是誰?對,是袁紹。(課件顯示《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混戰》地圖)在當時北方有兩個最主要的軍事勢力,其中實力最雄厚的是袁紹,其次是曹操。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曹操的勢力不斷發展壯大。

那曹操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對,大家通過閱讀教材知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招賢納士、實行屯田、獎勵農耕(課件分點顯示)。

隨著曹操勢力的壯大,兩強相遇,定要一決高下。曹操與袁紹展開了一次決戰,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課件顯示《官渡之戰形勢圖》)下面大家一起來完成一下這個表格。(課件顯示表格)

官渡之戰交戰雙方交戰時間交戰地點兵力對比交戰結果6、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大家結合教材103頁上方的小字,一起來思考一下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的原因。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引導總結。

7、官渡之戰以后,曹操陸續消滅了袁紹的殘余力量,又陸續地消滅了一些軍閥,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可以說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我們前面提到了,曹操的政治抱負是什么?對,是統一天下。那么接下來,毫無疑問,曹操大軍就要向南方進發了。接下來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閱讀教材“赤壁之戰”下方大字部分內容。

(板書:二、赤壁之戰)

8、我們通過閱讀教材知道,這時的南方有兩股勢力有所發展。一個是割據江東的孫權,一個是依附于荊州的劉備。江東孫權統治比較穩固。依附于荊州的劉備,自稱是東漢皇族的后裔,在軍閥混戰中,不甘寄人籬下。他聽說諸葛亮有安邦定國之策、濟世安民之術,便請他出來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有了臥龍先生精彩的“隆中對”。大家一起來看教材104頁左上方的圖片。

9、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力量不斷地壯大。208年,曹操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南下,想要統一天下。孫權、劉備組成五萬聯軍,在赤壁與曹軍展開決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接下來,與官渡之戰一樣,我們一起來完成下面的表格。(課件顯示表格)

赤壁之戰交戰雙方交戰時間交戰地點兵力對比交戰結果10、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這兩次戰爭的主角都是曹操,卻出現了不同的結局。那么赤壁之戰中軍事上居于優勢的曹操為什么會失敗?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引導總結。(引導學生分析曹軍的失敗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結果,而必然性占據主導地位,是導致曹軍大敗的主要原因。但實際上最根本原因的是當時統一的客觀條件尚未成熟。)

11、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赤壁之戰后,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變化。曹操退守到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占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占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誰也打敗不了誰,但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這樣就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大家用兩分鐘的時間閱讀教材“三國鼎立的形成”下面大字部分的內容,包括地圖,之后我們一起完成下面的表格。(課件顯示三國鼎立形勢圖及表格)

(板書: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政權名稱時間創建者都城(今名)魏???蜀???吳???17、三國鼎立局面是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的結果,也是從分裂割據走向逐步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并存的三個政權,為了戰勝對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生產。(請三個組學生分別介紹三國經濟恢復、發展的情況)

(特別強調:三國時哪一政權和臺灣有往來?這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數臺獨分子妄圖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要同這種分裂行為作斗爭。)

提出思考問題:你認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三國鼎立的局面相對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局面,是實現了幾個大范圍的局部統一,因此是歷史的一大進步。我們知道在三國鼎立時期的相對穩定形勢下,各國的經濟都有所發展。所以,三國時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機的時代。這為日后的統一準備了物質條件。

課堂小結,承前啟后(約2分鐘)

總結: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最后究竟是誰獨霸天下,問鼎九州呢?欲知后事如何,竊聽下回分解。

四、課堂練習(約3分鐘)

(一)選擇題

決定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的戰役是()

A.官渡之戰B.牧野之戰C.赤壁之戰D.長平之戰

(二)思考探究

我們已經學完了本課,課后大家可以再看看三國時期的相關影視作品或者是小說,思考一下文學作品與歷史真實有何異同?

五、課外實踐活動

舉辦三國歷史故事會。學生準備一個自己最喜歡的三國人物的故事與大家分享。

板書設計

第18課三國鼎立

一、官渡之戰

二、赤壁之戰

九年級歷史教案怎么寫篇7

教學目標(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本課,學生應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興起的背景和情況,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蓬勃發展的史實。

體會、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和對世界經濟結構及國際經濟格局產生的重要影響。

學生還應認識到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科技發展中應當關注人類生存環境質量,注重可持續發展,趨利避害。學會用已學過的知識、已形成的能力去解決新的問題,形成新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了解暢談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生活的改變,以強化學生對科技革命的感受和體會。

結合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情況,讓學生對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歷史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處理歷史材料,思考、總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史實,概括、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促進作用,印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使學生清楚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已成為以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由此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激勵學生積極應對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刻苦學習,奮發圖強,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做出貢獻。

重難點

重點: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難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教法方面: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和畢業班學生的特點,我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創設了學生活動情景、歷史情景,采用多媒體教學,“活”化教材,讓學生穿越時空隧道“神入”歷史,置身于歷史氛圍中,用情境中的情節推出問題,以增強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其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教學媒體使用:

學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三學生,他們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有了基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自學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但有些抽象的問題還不能分析,需要結合他們自身的特點,運用生活里的內容來啟發他們的思考。另外一部分學生的家里有電腦并可以上網,這為本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過程

導課:

(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1、我們來看兩則材料:

材料一:“當革命風暴橫掃整個法國的時候,英國正進行一場比較平靜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減弱的變革。”——恩格斯

材料二:這次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變成壟斷資本主義國家。

——九上教材

以上兩則材料分別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產生的時間是什么?

2、〖溫故知新〗近代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哪兩次重要的技術革命?開始的時間、理論基礎、主要標志和時代特征各是什么?

比較項目開始時間理論基礎主要標志時代特征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牛頓力學蒸汽機的廣泛運用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麥克斯韋電磁學電力和內燃機的廣泛使用電氣時代(二)展示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教材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時間、涉及的領域、核心。

2、結合材料歸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3、通過閱讀教材、總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三)出示自學指導

讓學生閱讀教材102—10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一目,思考并找出問題答案,要求5分鐘完成。

1、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時間、標志、核心各是什么?(識記)

2、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和背景。

3、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和基因工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占有什么樣的地位?

(1)、電子計算機:_______________是計算機產業最有前途的發展方向。___________是全世界由_________、__________互相連接成的信息傳送網絡,是使世界上各種計算機能交換各種數據的____________,它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人類由此進入____________的社會。

(2)、生物工程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________科學。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在此核心發展中,________技術尤為引人注目。

4、與前兩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哪些特點?(識記)

5、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識記)

講授新課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

(啟發引導學生思路:看書第102頁小字部分)

1.第三次科技革命產生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社會條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來的重要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為適應戰爭的需求都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研究開發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各壟斷組織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開發新產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為了與美國競爭,蘇聯也非常重視科技事業的發展。這些情況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從理論上說,這是社會實踐的需要。

材料一:美國為計算炮彈彈道而研制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利用原子能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踐,德國人制造液體燃料火箭用于空襲英國。戰后,這些原本用于制造殺人武器的技術轉為民用并迅猛發展,形成了風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1)(二戰后,戰時軍事技術迅速轉化為民用。(二戰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

材料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使人類的物質觀、時空觀、運動觀和方法論都發生了變革。二戰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論依據。

(2)愛因斯坦相對論等自然科學理論迅速發展和重大突破。

材料三:19世紀,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基本上還是科學家和發明家個人的事業。二戰后,國家撥出巨資,制定計劃,組織全國力量聯合攻關,如美國的“曼哈頓工程”和“星球大戰計劃”是國家規模的科研行動。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技事業的國家間合作有了廣泛發展,國家之間、跨國公司之間均在一些重大高科技項目上加強合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突破,如現在的太空合作行動更是國際間的科研合作。

(3)科學技術的社會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功的社會保證

(4)、國家是科技事業的組織者和推動者,大大加快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

除此之外,技術與物質條件是前提條件。科技的發展有歷史的繼承性和連續性,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創造的技術與物質條件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礎。

標志: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問題過渡〗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而在這一系列的科技成果中,同學們比較熟悉而感受又最深的當首推電子計算機的使用和國際互聯網的發展。

2、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表現

(1)計算機技術

(2)生物工程

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和基因工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占有什么樣的地位?

A、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互聯網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人類由此進入信息社會。

B、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克隆技術。)

〖概念釋疑〗什么是克隆技術?這一技術對人類進步有哪些作用?

5447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液氮罐(生物液氮罐)百科-无锡爱思科| 无锡网站建设_小程序制作_网站设计公司_无锡网络公司_网站制作 | HDPE土工膜,复合土工膜,防渗膜价格,土工膜厂家-山东新路通工程材料有限公司 | 百度关键词优化_网站优化_SEO价格 - 云无限好排名 | 口信网(kousing.com) - 行业资讯_行业展会_行业培训_行业资料 | 河南包装袋厂家_河南真空袋批发价格_河南服装袋定制-恒源达包装制品 | 蜂蜜瓶-玻璃瓶-玻璃瓶厂-玻璃瓶生产厂家-徐州贵邦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 广东风淋室_广东风淋室厂家_广东风淋室价格_广州开源_传递窗_FFU-广州开源净化科技有限公司 | 农业四情_农业气象站_田间小型气象站_智慧农业气象站-山东风途物联网 | 安平县鑫川金属丝网制品有限公司,声屏障,高速声屏障,百叶孔声屏障,大弧形声屏障,凹凸穿孔声屏障,铁路声屏障,顶部弧形声屏障,玻璃钢吸音板 | ETFE膜结构_PTFE膜结构_空间钢结构_膜结构_张拉膜_浙江萬豪空间结构集团有限公司 | RV减速机-蜗轮蜗杆减速机-洗车机减速机-减速机厂家-艾思捷 | 炒货机-炒菜机-炒酱机-炒米机@霍氏机械| 仓储笼_仓储货架_南京货架_仓储货架厂家_南京货架价格低-南京一品仓储设备制造公司 | 不发火防静电金属骨料_无机磨石_水泥自流平_修补砂浆厂家「圣威特」 | 混合气体腐蚀试验箱_盐雾/硫化氢/气体腐蚀试验箱厂家-北京中科博达 | 交流伺服电机|直流伺服|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深圳市华科星电气有限公司 | 电位器_轻触开关_USB连接器_广东精密龙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扒渣机厂家_扒渣机价格_矿用扒渣机_铣挖机_撬毛台车_襄阳永力通扒渣机公司 | 黄石东方妇产医院_黄石妇科医院哪家好_黄石无痛人流医院 | 拉曼光谱仪_便携式|激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 | 陕西安玻璃自动感应门-自动重叠门-磁悬浮平开门厂家【捷申达门业】 | 天津仓库出租网-天津电商仓库-天津云仓一件代发-【博程云仓】 | 车件|铜件|车削件|车床加工|五金冲压件-PIN针,精密车件定制专业厂商【东莞品晔】 | 专业广州网站建设,微信小程序开发,一物一码和NFC应用开发、物联网、外贸商城、定制系统和APP开发【致茂网络】 | 幂简集成 - 品种超全的API接口平台, 一站搜索、试用、集成国内外API接口 | 电脑知识|软件|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编程开发|网络运营|知识问答|技术教程文章 - 好吧啦网 | U拓留学雅思一站式服务中心_留学申请_雅思托福培训 | 珠海白蚁防治_珠海灭鼠_珠海杀虫灭鼠_珠海灭蟑螂_珠海酒店消杀_珠海工厂杀虫灭鼠_立净虫控防治服务有限公司 | 冷却塔降噪隔音_冷却塔噪声治理_冷却塔噪音处理厂家-广东康明冷却塔降噪厂家 | 穿线管|波纹穿线管|包塑金属软管|蛇皮管?闵彬专注弱电工程? | 劳动法网-专业的劳动法和劳动争议仲裁服务网 | 杜康白酒加盟_杜康酒代理_杜康酒招商加盟官网_杜康酒厂加盟总代理—杜康酒神全国运营中心 | 网站优化公司_SEO优化_北京关键词百度快速排名-智恒博网络 | 齿轮减速机_齿轮减速电机-VEMT蜗轮蜗杆减速机马达生产厂家瓦玛特传动瑞环机电 | 浙江富广阀门有限公司| 安徽集装箱厂-合肥国彩钢结构板房工程有限公司 | 「银杏树」银杏树行情价格_银杏树种植_山东程锦园林 | 焊锡丝|焊锡条|无铅锡条|无铅锡丝|无铅焊锡线|低温锡膏-深圳市川崎锡业科技有限公司 | 南京精锋制刀有限公司-纵剪机刀片_滚剪机刀片_合金刀片厂家 | 便民信息网_家电维修,家电清洗,开锁换锁,本地家政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