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語文簡單教案
二年級下冊語文簡單教案篇1
一、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 13 、《聰明是什么》
二、教學目標:
1 、通過閱讀美國教育家隨意指定三個中國孩子做一個游戲的故事,引導學生懂得聰明的人不僅智力發達,還要有愛心、忘我、無畏、團結合作的品格。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認識 12 個生字,會寫 10 個生字,會寫新偏旁“羊”。
三、教學難點:
1 、通過讀課文,理解重點句的含義,體會三個小孩忘我、無畏的品質,認識合作的重要性。
2 、會寫 10 個生字。
四、教學過程:
(一)題解導入新課
1 、板書課題 《聰明是什么》。
2 、指導讀課題,齊讀課題
3 、師: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聰明”這個詞,誰能說說我們班的同學誰聰明?為什么說他(她)聰明呢?生答:(自由答,各抒己見)。
4 、師:下面我們就來讀一讀課文,“聰明”除了一個人的智商高以外,還有什么含義呢?
(二、)反復讀課文,對“聰明”這個詞進一步理解含義。
1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 1 )自由讀課文,要讀準字音,遇到帶拼音的字看拼音多讀幾遍。( 2 )再讀課文,注意長勾子的讀法,一邊讀一邊標出自然段序號
( 3 )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并給予正音,看準聽得仔細、認真。
( 4 )通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 5 )指名回答思考題,回答不完整其他同學補充。
2 、美國教育家讓這三個孩子做什么游戲呢?在文中找出來并讀一讀,再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根據回答板書:(干井→冒水→逃命→ 7 秒→否則淹死)
3 、聽了美國教育家話這三個孩子是怎么做的呢?
( 1 )自由讀第 5 自然段,指名說說孩子們是怎么做的,美國教育家的表情怎樣?板書(最小的上來→ 7 歲的上來→的上來)他們全部逃生過程用了多長時間,達到要求了嗎?
( 2 )指導朗讀
該孩子們的動作時你認為用什么語氣來讀?(要又急又快)為什么?(因為逃生的時間只有 7 秒鐘)。
4 、美國教育家看到這三個中國小朋友只用了 5 秒鐘,按他的游戲規則脫離了危險,他的表情發生了什么變化呢?后來他知道這三位小朋友只用 5 秒鐘就脫離危險的原因了嗎?請大家自由讀課文 6 自然段,思考: 7 歲和 10 歲這兩個小朋友是怎樣回答科學家提出的問題的?根據回答板書(他小我要讓著他;最后離開,寧可……也不……)。聽了孩子的回答美國教育家表情有什么變化?(涌出淚水)。
5 、齊讀最后一段,問:這三個孩子僅僅是聰明嗎?他們具有怎樣的品質?生答、板書(無畏、關愛、忘我、團結合作)
(三)嘗試表演進一步理解課文
把學生每 4 人分一組,用瓶子、絲繩、小球進行表演,可以根據書中內容,還可以想象,注意美國教育家神態的變化要突出。
四、總結
通過學習課文以及實際表演,你對“聰明”這個詞具有智商高以外,還有什么意義呢?(指名回答)。
板書:
聰明是什么
美國教育家,表情(神秘)(驚呆)(流淚)
人物最小的:先上來無畏七歲的:第二個出來關愛
三個中國小朋友十歲的:最后上來(我,我最后 忘我離開,寧可……也…… 5 秒) 團結合作
二年級下冊語文簡單教案篇2
一、說教材。
我授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一單元中的《認識厘米》。“認識厘米”是“空間與圖形”知識板塊中的內容。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認識厘米”是長度單位教學的開始。教材首先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從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并通過看、猜、量等學習活動形成厘米的長度表象。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并為以后學習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打下基礎。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學事實。
3、解決問題目標:通過引導學生操作、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估測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品質。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學法
1、學情分析:長度單位學生是第一次進行接觸,這部分內容是教學上比較難的,也是生活中經常要遇到的實際問題。但學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從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學法指導:在教學用厘米量的活動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要求他們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使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還獲得了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三、說教法
根據課程標準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為了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創設情景。課標強調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所以在教學初我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把學生喜聞樂見的小動物——可愛的小螞蟻帶入課堂,根據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親自體驗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增強學生的直接經驗,同時也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與探索的興趣。
2、動手操作。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七、八歲的兒童好奇,好動,有較強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據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恰當設置操作的過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學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說教具學具
根據學生認識特點,本節課采用實物學具米尺、20厘米長的直尺、圖釘、小正方體等,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進行測量。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讓學生運用觀察、操作、討論等多種方法學習新知,創設一種寬松、和諧、活潑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一、創設情景,誘發興趣。(用時3分鐘)
教師激趣:“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小伙伴,它也非常愛學習,有一天,它就沿著我們的一條課桌邊爬了一次。”課件出示小螞蟻在課桌上爬行,并替小螞蟻提問:“小螞蟻給同學們留下兩個問題:它爬的是哪條課桌邊?它爬的這條課桌邊實際有多長?你有沒有辦法給它量一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學生感到疑惑之時,引出“課題:認識厘米”。
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用時16分鐘)
新課教學,我分兩大塊進行。
第一塊: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學。
(1)認識尺子。
多媒體顯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尺子的共同點,認識長短不同的豎線——刻度線,以及不同的數,厘米(CM),使學生對尺的認識更深刻。
(2)認識1厘米。
讓學生了解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接著讓學生觀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長度。然后我組織學生研究,尺子上從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學生回答時電腦顯示這些線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讓學生用手比畫1厘米,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找1厘米長的物體。在我出示幾樣1厘米的物體給學生看的基礎上,學生列舉。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1厘米的實際長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認識幾厘米
讓學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長呢?學生拿尺介紹兩者的長度,同時介紹認的方法。滲透量長度的方法。
第二塊:學習測量方法。分3部教學。
(1)量小棒長度,掌握測量方法。
我讓學生獨立測量,再全班討論,互相啟發,嘗試得出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然后用多媒體驗證量的過程。在初步測量的基礎上,在讓學生當小評委:
[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的機會,又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2)矯正測量方法。
師:小螞蟻看到同學們用尺子準確地量出了小棒長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組織幾只小螞蟻開展了測量活動,請小朋友們當評委。
進一步加深正確測量方法的印象。
三、鞏固應用,理解掌握。(20分鐘)
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種手段,也是使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為此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操作性練習。
完成練習2,3。
[通過量、看、填寫的練習,檢查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及時鞏固所學知識,這樣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達到練習的目的。]
第二層次:開放性練習。
1、估測:開展“火眼金睛”活動,測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寬度,一扎的長度,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斷尺量小刀。
第三層次:發展性練習。
電腦顯示課始圖,讓學生回答:“現在能知道長多少了嗎?”學生測量出課桌的長度,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同時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問題出課堂。
[這一層次的練習,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
四、總結課堂,評價學生。(1分鐘)
及時總結本課知識,評價學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還有更大的長度單位,我們今后還會學習他們。
二年級下冊語文簡單教案篇3
教學設計的總體思路:
教師要在引導學生誦讀文本的同時,體現多樣的識字形式。把識字教學與閱讀文本有機融合,在反復的讀書體會中,賦予漢字情感,滲透漢字文化,總結識字規律,教會識字方法。
課前活動
1、引導學生讀會標。
師:同學們都二年級了,認識的字多嗎?小朋友看看會場四周有這么多字,有你認識的嗎?把你認識的字讀給大家聽聽好嗎?
[設計意圖] 體現在生活中識字的理念。
2、師:在平時學習的中,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是怎么解決的?一會兒上課的時候,我們就用這些方法來識字好嗎?
[設計意圖]
經歷了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習慣和方法。在這里,老師調用學生已有知識的儲備,鼓勵學生將這些方法用于解決自己學習中的問題。
一、情景導入:
在音樂聲中,教師誦讀課文《媽媽睡了》。
(在舒緩、輕柔、抒情的音樂聲中,教師行走在學生中,不時撫摸著孩子們的小腦袋,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媽媽睡了》。)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體現文本本身的文化價值:為學生營造一種安靜、美麗、純潔、親切的氛圍。文本本身與教師的聲音、動作及傳遞出的情感本身亦是一種浸潤。在這里教師注重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要求學生:“爭取讓每個字都進到你的小耳朵里”。
師:聽老師讀完,你想說什么,想問什么啦?
[設計意圖] 這既是一個學生對課文整體把握的過程,又是一個鼓勵學生質疑的過程。教師在這里對學生的問題,暫且不做回答,鼓勵學生課文應用心,就會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在后面的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問題,會作出相應處理。
二、板書課題,初步滲透漢字的內涵。
師:(板書課題《媽媽睡了》)注意看老師寫“睡”字。左邊是“目”,右邊是“垂”。那我們來試試,把自己的眼簾垂下去,輕輕地,慢慢地……喲,是不是快睡著了?看漢字多神奇,我們在寫它的時候,就已經感覺到它的意思了.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具體的板書和一個“垂”字的簡單理解,使得學生在行動體驗的過程中,朦朧感受到“中國字”的神奇與魅力。
三、分層讀文,在閱讀中識字。
1、初讀課文,自我識字。
師:在你讀課文的時候,也許會遇到一些不認識的或者以前認得,現在又忘記了的字。我們可以先用鉛筆把它輕輕地圈起來;再用課前提到的那些方法認一認:有拼音的拼拼音,沒拼音的查一查,問一問。爭取把課文中,每個字音都讀對,每個句子都讀通。
(教師巡視在學生中,及時了解把握學生的閱讀情況。)
[設計意圖]對于學生而言,所謂“生字”,是自己不認識的字,它包括了本課要認的字,還包括遺忘了的或課文中沒有選出的字。所以,讓學生自己借助拼音或同學的幫助自主解決,實際上是尊重學生的學情;這樣的教學針對性更強,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又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練讀長句、認讀生詞。
(教師根據學生初讀的情況,出示難讀的句子和詞。)
[設計意圖]學生在讀文時,會有結合上下文的意思“猜讀”生字的現象,這里有意識將生字從一個大的語境過渡到小語境,在逐步增加難度。這個環節中,教師一方面引導學生讀準字音,一方面指導學生讀書的姿勢:兩腳平放,深深地吸口氣。告訴孩子們:這是會讀書的表現。
師:課文里還有不認識的字嗎?
3、在語境中滲透識字方法。
師:一個字我們不光要讀準它的音,還應該知道它的意思才行。
(圍繞課文第二自然段,重點指導以下三個生字)
哄 師:(板書“哄”字)讀讀這個字,你發現什么了?
(教師板書“呼”“吸”兩個字,讓學生做“呼”和“吸”的動作。引導得出口字旁的字和口有關。)
師:你知道媽媽是怎么哄自己的寶寶睡覺的嗎?
(學生結合自己生活實際而談,體會媽媽哄寶寶時的溫柔。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讀出媽媽的溫柔。)
熟:師:(學生再讀第二自然段后)“睡得好熟好熟”還可以怎么說?
師:對,好香好香,好沉好沉……就是好熟好熟。
(老師板書“熟”字,讓學生找出和這個字長得很像的字。)
師:這兩個字哪里長得像?怎么區分他們,你有巧妙的方法嗎?
(引導得出:把幾個長得差不多的字對比著記,不容易混。這也是記字的好方法呢。)
乏:(由第二自然段引出問題:“媽媽為什么在哄我午睡的時候他自己先睡著了?” )
師:(根據學生的問答,老師板書“累了,乏了”。)“乏”字怎么寫?老師不記得了?誰能幫幫我?
師:原來給熟悉的“之”加上一筆,就是“乏”了。我們今后可以用這種給熟字“加一加”的方法來記字。
師:我們能給“乏”字加上一個偏旁,使它變成一個新字嗎?
(在學生加偏旁的同時,請他們做出與這個漢字相對應的動作,從而使他們更深切地體會到:漢字的偏旁不同,它代表的意思就有可能不同。)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認識字形與理解字義、生發情感有機融合。有一些字義兒童在生活經驗中早已掌握,老師則通過講述或談話喚起兒童的原有體驗,不作詳細解釋。有一些字義比較抽象,兒童很難理解,老師就結合課文具體的句子進行朗讀體會。
4、在品讀生情中,理解、運用詞語。
師:老師這里有五個詞語蘋果,分別是:慈祥、紅潤、均勻、深沉、美麗。如果請你選一個送給媽媽的話,你會選哪一個?認真讀讀課文,從文中找到你選這個詞語蘋果的原因。
(學生先自讀課文,再與同桌小伙伴交流,最后進入集體討論。)
這個環節中教師重點引導理解“慈祥”一詞:
師:老師在寫這個“慈”字的時候,想起了一首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現在,你知道“慈”為什么是“心”字底了嗎?她是媽媽對孩子的什么心?
師:課文是怎么寫媽媽慈祥的?哪里看出媽媽慈祥了?
生1:課文里說:“媽媽在微微地笑著……”
師:那你也微笑著讀讀,讀出媽媽的微笑來。(生讀)用表情來配合朗讀,是讀書的好方法。
生2:課文中說:“媽媽好像又為我想好了一個故事……”
師:那你現在是什么心情?(盼望、感動……)讀出你的這種感受來。(生讀)在你心目中誰是慈祥的?
師:慈祥是一種表情,是用來形容長輩的,那些愛你的人,在對你微笑的時候,你就會從他臉上看見慈祥了。
[設計意圖] 在這一環節中,“慈祥”一詞是理解的難點,教師根據一首學生耳熟能詳的《游子呤》來感受“慈祥”這種難以言傳的語言內涵,又通過對“慈”字心字底的理解,賦予了漢字深厚的人文情感,并通過“讀”傳達出來。
四、游戲:漢字魔術
教師依次出示六組字卡。
1、閉、聞、問、閃、間。
(教師指讀生字時,門字框不變,只更換字卡里面的部分。)
教師相機提問:為什么“問”字里面是口?“閃”字里面是人?“間”字里面是日?你發現什么了?
2、潤、汗。
3、熱、熟。
4、哄、吸。
5、客、頁、額。
6、乏、泛、眨。
(以上每組形聲字出示時,形旁不變,只換聲旁)
[設計意圖]本環節,輔以形象直觀的可翻動字卡,對學生形成強烈的感官刺激, 潛移默化地感受到漢字的形體之美,激發學習漢字的興趣。
五、拓展閱讀,檢驗學習效果。
示小詩。《媽媽,您睡吧!》
[設計意圖]教師有意將本課所學生字放在一首小詩中,檢驗學生對生字掌握情況的同時,也是在回歸本課的主題,那就是親情與愛。
二年級下冊語文簡單教案篇4
教材分析:
這篇韻文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春季熱鬧、和諧的彩色圖景——紅、綠交映,動靜相宜,每一句都帶給人不同的美感。
教學建議:由生活導入;自讀課文;整體感悟課文;識字教學;拓展延伸。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課件出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春天景色圖)誰來描述一下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我們學過哪些描述春天的古詩?(《詠柳》、《春游湖》,《春曉》),師生齊背《春曉》,今天我們也學習一首現代作家所寫的有關春天的小詩《春日晨景》。(齊讀課題)
(二)教師配樂范讀。
(三)誦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1.自己大聲讀課文,在讀書過程中,勾畫一下本課的生字詞,然后同桌說一說怎樣記住這些生字?
2.同桌互讀,糾錯。
3.認讀生詞。
4.指名讀。(師生、生生互評)
(四)理解感悟課文:
中心議題:
讀了這首小詩你知道了什么?把你最欣賞的一句讀給大家聽吧,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色?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交流要點: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楊柳如煙,杏花微雨,燕子銜泥,飛蟲鳴叫,新荷小草……
講解過程中理解新詞意思(五更、曉、鳴蟲、新荷、漫坡)
1.五更天欲曉,三月春漸濃。(詩歌所描繪的時間,突出晨景)
2.兩岸輕煙楊柳綠,一園細雨杏花紅。(綠葉映襯著紅花,令人賞心悅目。)
3.堂前住燕子,籬下飛鳴蟲。(燕子和鳴蟲,給這幅畫面增添了動態美。)
4.新荷浮水層層碧,小草漫坡片片青。(一幅春季綠景圖躍然紙上。)
能帶著這樣的感情讀全篇文章嗎?
指導背誦。
(五)、拓展:
讀的讓人陶醉,我們真的像是在美麗的風景中了。是啊,楊柳如煙,杏花微雨,燕子銜泥,飛蟲鳴叫,新荷小草,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春景圖,面對這樣的美景,此時此刻,你想用怎樣的方式表達你對春天的愛呢?
(唱歌、畫畫、寫幾句贊美春天的話……)
第二課時
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有幾個生字朋友還等著和大家交朋友呢!你們一定很想見到它們吧!(出示生字、認讀)
2.問:“你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記住它?教教大家吧!看誰這個小老師當的好,你就是這節課的‘小博士’!”
(小組討論識記生字的方法,取長補短)
3.出示“更好”“五更”讀一讀,你們發現了什么?
“更”是個多音字,你還知道哪些字像它一樣?
例如:“好”、“場”……
二年級下冊語文簡單教案篇5
一、說教材
《坐井觀天》這是一則寓言故事,課文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課文短小精悍,圖文對應,青蛙和小鳥的對話淺顯易懂,學生能夠從中明白蘊涵的道理。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和本課的實際,我確定這一課時的目標有三點;
1、運用多種方法認識3個生字。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充分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3、引導學生看事物全面化,要實事求是,不要像青蛙那樣自以為是。
三、說教學重難點
認識3個生字,課文4——7自然段青蛙和小鳥的對話是教學的重點,理解坐井觀天的寓意是教學的難點。
四、說教學方法
根據寓言故事的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在教學中我以青蛙與小鳥的三次對話為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依據新課標精神,我運用談話法、對比法、表演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和教材,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促學的教學方法,注重看、聽、讀、說、練的教學思想,我設計了如下教學步驟。
1、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考慮到低年級孩子認知比較直觀的特點,上課開始,我用講故事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有走入課堂的欲望。
2、多種形式,認識生字、新詞
本文有3個要求認識的生字,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三關,由簡到難,第一關,學習生字,第二關,在新詞中認識生字,第三關,在句子中鞏固生字,這樣學生從字、詞、句中認識和鞏固了生字。
3、朗讀課文,理解寓意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必然充滿朗朗的讀書聲,對本課的學習,我注重在指導朗讀上下工夫,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首先,我安排了自由讀,邊讀邊找出青蛙和小鳥的對話。
其次在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中,我采用了分角色讀、講讀,讓小朋友們體會到他們的感情。
深入到故事中,把自己當成青蛙或小鳥,練習分角色朗讀、表演讀,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青蛙對天大小的理解是片面的,而小鳥的理解才是正確的。
4、拓展練習
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青蛙聽了小鳥的話他會跳出進口來看嗎?看到了什么,開會說什么?這樣留給學生思維的創造空間,培養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加強正確地引導。學會續編故事。
二年級下冊語文簡單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會認個7生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問好、感嘆號表達的不同語氣。
3.有不甘為弱者、應該保護弱小者的意識。
教學重點:
1.會認個7生字,會寫12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問好、感嘆號表達的不同語氣。
2.規范、美觀地書寫生字。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朗讀課文,聯系生活實際揣摩薩沙和媽媽的對話。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文插圖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現在你們已經是二年級的小學生了,但在爸爸媽媽的眼里,很多時候你們卻是弱小的。今天我們來學習《我不是弱小的》這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剛才我們提出的問題:我是誰?我為什么說自己不是弱小的?畫出本課的生字詞。
2.出示生詞認讀。
周末薩沙托利亞鈴蘭花野薔薇簇擁隨風舞動芬芳撲鼻聊天傾盆大雨遞給垂著頭顯得嬌嫩掀起雨衣。
3.老師把熟字去掉,你還認識這些生字嗎?
4.這些生字藏到句子中了,你還會讀嗎?
出示:原來有一叢野薔薇,被鈴蘭花簇擁著,開出了第一朵粉紅色的花。帶著露珠的花朵隨風舞動,芬芳撲鼻。
突然,雷聲大作,天上飄下幾滴雨點,緊接著,下起了傾盆大雨。大雨已經打掉了兩片薔薇花的花瓣,花兒無力地垂著頭,顯得更加嬌嫩。
5.再讀一讀課文,比比誰讀得正確流利。
三、寫字
1.出示我會寫的字,請你讀準字音,說說怎樣記,怎樣用,比一比誰的記法最巧。
分組學習——全班交流
2.觀察每個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發現了什么?
3.范寫,重點指導
弱:提示兩個點、提的寫法。
末:先與未比較再寫
芬芳:草字頭的橫不要太長,兩豎下方略向內斜,寫出呼應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橫要寫長。
4.學生練習,把字寫規范、美觀。
5.展示,交流評價。
四、作業
1.默寫生字詞語。
2.練習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七課:誰知道弱小是什么意思呢?
2.過渡:外國有一個小男孩叫薩沙,雖然他才五歲,但是也不愿意做一個弱小的人,并且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再讀讀這個故事。
二、讀議悟情
1.自讀第1自然段,想想這一自然段告訴了我們什么?
2.夏天的一個周末,五歲的薩沙和哥哥托利亞,跟父母一起到森林中去玩。那里盛開著美麗的鈴蘭花。突然,薩沙發現了一叢――野薔薇。
出示句子:原來有一叢野薔薇,被鈴蘭花簇擁著,開出了第一朵粉紅色的花。帶著露珠的花朵隨風舞動,芬芳撲鼻。
自由讀,說說讀了這句話仿佛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指名朗讀,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3.正當野薔薇美美地開著時,突然,雷聲大作,天上飄下了幾滴雨點,緊接著下起了傾盆大雨。媽媽趕緊從背包里拿出雨衣遞給身邊的托利亞,哥哥托利亞又把雨衣遞給了弟弟薩沙。可是5歲的薩沙對媽媽和哥哥的這一做法感到很不理解,于是薩沙和媽媽之間就進行了一場對話。請大家讀讀3——9自然段,
看看薩沙一共說了幾句話?
學生自由讀4-9段。
(1)薩沙一共說了幾句話?
出示:媽媽,您和托利亞都需要雨衣呀,為什么要給我呢?
這就是說,我是最弱小的了?
媽媽,現在我還是最弱小的嗎?
(2)自由讀讀這三句話,看看你發現了什么?
練習讀這三句話。自由讀,指名讀
(3)重點指導第三句問話
薩沙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請大家讀讀7、8段,標出描寫薩沙動作的詞。學生自由讀畫。
假如你就是薩沙,現在你想對媽媽說些什么?
你用自己的雨衣保護弱小的薔薇花,多勇敢的孩子啊!那你能不能堅定地說,你不是最弱小的?這時你的心情什么樣?(自豪)
薩沙的心里也是這樣想的,她的第三次問話里,就包含著這樣的意思,誰再來讀讀第三次問話?
(1) 分角色讀3——9自然段。
三、總結
1.薩沙用自己的行動保護了弱小的薔薇花,向大家證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那么你保護過比你更弱小的嗎?
2.我聽出來了,你們都能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你們都是一個有愛心的、勇敢的孩子,現在,讓我們挺起胸,一起自豪地說:“我不是最弱小的!”
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積累詞語。
板書設計:
我不是最弱小的
↓
保護薔薇花
保護比自己弱小的
二年級下冊語文簡單教案篇7
教學要求:
知識與技能: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過程和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朗讀感悟
教學準備:
1、生字小黑板
2、查找資料,了解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情況。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一、復習導入:
學習《找春天》后,我們發現了春天剛來到時的一些景物,如,小草從地下長出來,稀稀疏疏的。今天我們將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看看同學們對春天能不能有新的發現。
二、初讀課文,解決生字字音
1、自己讀讀兩首古詩。
2、指名讀古詩,讀后評議。
3、出示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多種形式讀,掌握字音。
重點字音:榮宿籬疏
4、再讀古詩,讀正確、流利。
三、朗讀感悟
1、自由朗讀
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圈出不懂的詞語,試著自讀自悟。
2、小組朗讀
個別讀和齊讀結合,看看哪個小組讀得最好。借助插圖感知詩的內容,體會詩的情感和朗讀的節奏感。隨機解決學生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如,結合“歲月、歲歲平安、辭舊歲”等詞語理解詩中的“歲”(“年”的意思),結合“奔走相告”、“走馬看花”等詞語理解詩中的“走”(“跑”的意思)。
3、小組賽讀
注意鼓勵有個性的朗讀。
4、教師范讀
(1)讀《草》的第一行,語氣舒緩,表現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遼闊;第二行突出
“枯”、“榮”,感覺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語調稍揚,顯示野火的無情和野草的頑強;第四行語調平穩有力,表現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兩行是幾筆淡淡的素描,朗讀時語調可平穩柔和,快
慢有致,渲染農村寧靜、柔美的環境氣氛;第三行用歡快、跳躍的節奏表現兒童奔跑追逐黃蝴蝶時的喜悅心情;第四行“無處尋”讀得慢而穩,表現出失望的心情和深遠的意境。
5、學生美讀
(1)朗讀《草》時,腦子里要浮現出野火焚燒枯草和春天野草復生的畫面。
(2)朗讀《宿新市徐公店》時,想象:金黃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撲蝶的兒童在
菜花叢中東找西尋,分不清哪是黃花,哪是黃蝶。
6、暢談發現
你對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長情況有什么新的發現?你對暮春時節的景象有什么新的發現?讓學生自由討論,自主發現,自由表達。
7、啟發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春光無限好;春天具有無窮的樂趣!
8、朗讀兩首古詩,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體會感情。
9、利用學習伙伴的話,引導學生給第二首詩編個故事。
四、積累運用
1、練習背誦古詩。
2、讀讀記記《草》原詩后四行的內容。
3、抄寫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五、實踐活動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動。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與本課內容有關的資料。
2、背誦白居易和楊萬里的其他詩作或其他詩人寫的關于春天的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一、復習
背誦兩首古詩
二、識字
1、在語境中整體認讀,自主識字。
(1)自由朗讀課文,圈畫不認識或容易讀錯的字。
(2)結合語言環境自主認讀。
(3)教師檢查認讀情況,隨機糾正讀音。
(4)小組內相互檢查認讀情況。
2、聯系生活實際識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畫面,想想“枯”和“榮”應該分
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學,或者有的同學認識姓徐的人,就請他教大家識記“徐”這個字。
3、組詞識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帶生字識字。
如,離——籬味——未
三、寫字指導
1、鞏固音、形。
本課9個要寫的字中平翹舌音的字較多,翹舌音:追燒榮;平舌音:菜宿。寫字前引導學生再次認讀這些字,鞏固讀音。
2、仔細觀察。
本課的9個字包含了五種結構,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引導學生正確書寫。獨體字:未
左右結構:枯、徐、燒
上下結構:榮
半包圍結構:追、店
3、重點講解
未:可以先復習一下“味”字,再指導書寫。上橫要短,下橫要長,撇捺要舒展。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宿:寶蓋不宜太寬。
燒:火字旁捺要變點,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溝要有彎度,下面的“兀”字橫要短,豎彎溝的拐彎處要圓潤。
4、生練習,師巡回指導。
板書設計:古詩兩首
草
枯野火燒不盡
榮春風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
景美麗
人可愛
教學反思:
3.筍芽兒
教學要求:
知識與技能:會認14個生字。會寫9個字。
過程和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筍芽兒對春光地向往和奮發向上的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愛讀科學童話故事,能從童話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教學重難點:會認14個生字。會寫9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筍芽兒對春光地向往和奮發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