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免費教案
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怎樣寫初二免費教案?這里提供初二免費教案分享,供大家參考。
初二免費教案篇1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物理學史。
2.知道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習伽利略的科學方法。
2.培養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學習物理學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1學習科學家們對知識敢于質疑的勇氣。
3.2學習科學家們科學研究的執著精神。
3.3通過學生自己查找資料,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
4.通過對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了解,認識到科學的探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
2學情分析
3重點難點
伽利略對落體問題的邏輯推理。
伽利略的驗證性實驗的設計。
伽利略的理想外推。
4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一、認識兩位科學家
老師提出:哪位同學樂意給大家講一講自己所查到的關于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資料,先說說伽利略吧。
學生可能的回答:
①伽利略全名伽利略·伽利萊,他是文藝復興后期近代實驗科學的創始人。1564年伽利略生于意大利的比薩城,1611年,伽利略應邀來到羅馬,在羅馬期間,伽利略為了確立新的自然研究法—實驗法的地位,又同教會的唯心論世界觀進行了激烈的斗爭,這就更加激怒了教會。1632年,他的名著《關于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出版,但立即被教會列為觸犯禁忌的書。1633年6月22日,伽利略受到宗教法庭審判,并被判終身軟禁,成了“宗教裁判判所”的囚徒。1638年,伽利略在荷蘭出版了《關于兩門新學科與數學證明的談話》一書,對自己多年來在力學方面的研究進行了總結。
②他的父親是一位才華出眾的音樂家和教育家。他在科學上的創造才能,在青年時代就顯示出來了。當他還是比薩大學醫科學生時,就發明了能測量脈搏速率的擺式計時裝置。后來他的興趣轉向了數學和物理學。
③1581年,17歲的伽利略對古希臘的物理學及亞里士多德、埃夫克利德和阿基米德的著作著迷。伽利略在數學、天文學,特別是力學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詣,學術上成果累累。他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總結出了慣性定律、自由落體運動規律和相對性原理;發現了單擺振動的等時性原理;用自制的33倍望遠鏡觀察天象,發現了一系列令人震驚的天文現象。伽利略將觀察到的天文現象寫成《星際使者》一書,于1610年發表。書中介紹了月球上的環狀山脈,無數星體構成的銀河系,金星的盈虧,木星的四顆衛星,太陽黑斑等等,從而對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時也動搖了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說。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關于伽利略的資料收集非常細致,下面再說說亞里士多德吧。
學生可能的回答:
①作為一位偉大的、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亞里士多德對世界的貢獻之大,令人震驚。他至少撰寫了170種著作,其中流傳下來的有47種。他的科學著作,在那個年代簡直就是一本百科全書。但他的成就遠不止于此。他還是一位真正哲學家,對哲學每個學科幾乎都做出了貢獻。亞里士多德集中古代知識于一身,在他死后幾百年中,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對知識有過系統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恩格斯稱他是“最博學的人”。
②亞里士多德最大的貢獻在于創立了形式邏輯這一重要分支學科。邏輯思維是亞里士多德在眾多領域建樹卓越的支柱。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對西方文化根本傾向以至內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上古及中古時期,他的著作被譯成拉丁文、敘利亞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希伯來文、德語和英語。隨著亞里士多德作品的不斷被發現,中世紀出現了一個研究亞里士多德主義的新時代,學者們以此作為求得各方面真知識的基礎。
亞里士多德學識淵博,著述頗豐。他對于當時尚未分類的科學部門如政治、邏輯、倫理、歷史、物理(自然學科)、心理學、美學、教育學等均有研究并有獨到見解,被馬克思譽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
③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又一位偉大的教育思想家,建立了包括自然學科在內的百科全書式的課程體系,提出了注重實踐的良好措施,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包羅宏富的教育遺產。亞里士多德顯示了希臘科學的一個轉折點。在他以前,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力求提出一個完整的世界體系,來解釋自然現象.他是最后一個提出完整世界體系的人。在他以后,許多科學家放棄提出完整體系的企圖,轉入研究具體問題。
教師指出:物理教科書上,亞里士多德給同學們的形象不妙、他老是出錯,老是作出一些輕率的結論。同學們覺得亞里士多德實在太不高明而伽利略則比他偉大于百倍。事實上,亞里士多德是古代一位偉大的學者,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大學問家,有幾乎無所不及的思想成。我們應該正確的、全面的去認識一位科學家。伽利略創造了一套對近代科學的發展極為有益的科學方法,從而糾正了亞里士多德在物理上犯的一些錯誤。
二、伽利略的科學方法
(教師結合伽利略對自由落體的研究,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學習伽利略的科學方法)
問題的提出
教師提問:亞里士多德依據平常觀察的事實,是怎樣確定物體下落的快慢什么因素決定的?
亞里士多德通過觀察,在日常生活中,重的物體下落快,輕的物體下落慢。得出結論:物體下落的快慢是由它們的重量決定的。
教師提出:那么物體下落的快慢與它們的重量有關系嗎?
提出假設,邏輯推理。
教師提出:伽利略是怎樣提出假設,運用邏輯推理的?
學生可能的回答:他假設大石頭的下落速度為8,小石頭的下落速度為4,當我們把兩塊石頭捆在一起,大石頭會被小石頭拖的慢下來。但兩塊石頭捆在一起,重量增大,整個系統下落的速度應該比8大。這樣就出現了矛盾。
教師提問:伽利略提出了什么樣的假設?
學生可能的回答:假設大小石頭下落的一樣快。
教師補充:猜想落體是一種簡單的變速運動,速度可能跟時間成正比,也可能跟位移成正比利用數學和邏輯進行推理,然后實驗驗證。
教師提問:伽利略經過數學推導得出速度與時間成正比,然后通過實驗進行驗證,他是如何進行實驗驗證的?
①學生可能的回答:通過小球的下落運動,測出小球的下落速度和時間。
②他讓小球沿斜面滾下,減小加速度,延長運動時間,便于觀測。
③他進行的是坡度比較小的斜面實驗,后來他就將實驗進行了合理的外推,當傾角增大到90°,小球的運動就是自由落體運動。
對假說進行修正和推廣。
教師提出:經過幾位同學的回答,問題比較全面了。伽利略完成了實驗驗證后,沒有就此而止,而是進一步思考為什么日常生活中,輕的物體下落得比較慢,重的物體下落得比較快。
學生共同回答:因為空氣阻力.
教師指出:這就是伽利略為我們創造的一套對近代科學的發展極其有益的科學方法。后面的學習中我們還要經常用到。
三、作業設計
認真閱讀課本緒言“走進物理課堂之前”,分析“孩子們”是如何運用伽利略的科學方法進行探索的。
●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對科學家的了解;對伽利略科學方法的學習.這兩個方面主要是由學生通過查資料、預習,在老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學習的。
知識講授的同時,給學生介紹物理學家、講授物理學史.不僅讓他們了解物理學家的工作,物理科學的發展過程,更重要的是通過了解科學發展的曲折性,以此撼動學生的心,讓他們從中獲得啟迪。
●板書設計
△認識兩位科學家。
△伽利略的科學方法。
①問題的提出。
②提出假設,邏輯推理。
③利用數學和邏輯進行推理,然后實驗驗證。
④對假說進行修正和推廣。
6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
初二免費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組成的,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
2.初步了解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通過的色光決定的,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的。
過程與方法
1.動手參與“想想做做”,了解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主要方法。
2.閱讀科學世界,了解顏料三原色與色光三原色的不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光的色散現象,物體的顏色。
難點:色光的混合。
三、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資料(美麗的彩虹光碟)、電視機、放大鏡。
學生:玻璃水槽(裝水)、平面鏡、白屏、紅玻璃片、藍玻璃片、黃玻璃片、紅紙、綠紙、黃紙、棱鏡。
初二免費教案篇3
教學目的:
1、體會文章景物描寫、人物對話的特色及其對展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主題的作用。
2、領略冀中抗日根據地人民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在我國當代文學,有一個的文學流派,這就是“荷花淀”派。這個流派作品的內容大都反映了我們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艱苦的斗爭生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孫犁先生所寫的一篇作品——《蘆花蕩》。
作者介紹:
孫犁(1913~2002)現、當代作家。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學畢業后流浪到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去大學旁聽,當過職員。1936年到安新縣的小學教書,了解到白洋淀一帶勞動群眾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戰學院和華北聯大,在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當編輯。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的《荷花淀》、《蘆花蕩》等短篇小說。1945年回冀中農村,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1956年起因病輟筆。1977年以后,又寫有不少散文和評論以及少量小說。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
這篇課文的體裁是小說,我們先來理清思路,再來品味語言。
二、研讀討論:
1.快速閱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
1)這篇小說以“蘆花蕩”為題,實則講的是發生在蘆花蕩里的一則小故事。說說這則小故事是從哪里開始的,它前面的幾段文字起什么作用。
2)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你給這則小故事的開端、發展、__和結局四個部分各擬一個小標題。
提示:
1)這則故事是從“一天夜里,……”開始的。它前面的幾段文字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和主人公,是小說的序幕部分。
2)隊伍駐扎在葦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個將進六十的老頭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被鬼子發現,其中一個女孩子受了傷,他發誓要為女孩報仇。他引誘鬼子進入他的埋伏圈,用鋒利的鉤子鉤住鬼子,用竹篙痛打鬼子。
2.下面我們著重來品味這篇小說的語言
提問:你覺得孫犁這篇小說哪些地方寫得最精彩?
下面我們來品味這篇小說的景物描寫。
(1).“夜晚……目標好象就是天上”
借敵人的視角,寫出了葦塘就是他們的葬身之地,他們正落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因而只能萬分恐懼,卻又無可奈何的呆望著,為故事情節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提問:將“呆望著”改為“望著”好不好?為什么?
非常生動地寫出了鬼子兵十分注意地看卻有無法看清的那種無可奈何的神情。
下面我們再來品味一段景物描寫。
(2).“這是冀中區的女孩子……她們長大成人了”
借女孩子的視角,寫冀中農村的夏秋之景,抒寫了人民忍受苦難的艱辛,對家鄉的眷戀,對勝利的渴望。
學生大聲地自由地朗讀這兩段景物描寫,讀出其中的意境。
提問:這兩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說的詩意。(“詩體小說”)
下面我們來品味人物的對話。
1、提問:這一段寫的是老頭子護送女孩的過程中的一段對話,表現了老頭子對兩個女孩子的什么感情?
這段對話表現了老頭子對兩個女孩子無限的喜歡和憐愛。
2、提問:將“多么俊的一個女孩子呀!”改為“好一個靚女呀!”效果有什么不同?
“俊”字含有樸實清新的泥土氣息,這是孫犁作品的藝術風格。
學生仔細揣摩,同桌分角色朗讀。
3、提問:在老頭子護送的過程中,他連續說了哪三句類似的話?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一找。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個孩子呀!”
“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
“不怕。他打不著我們!”
4、提問:這三個“不怕”的意思是否一樣?
第一個“不怕”的意思是“可以”的意思,后面兩個是“不要害怕”的意思。
5、提問:三個“不怕”各應用怎樣的語氣讀?
前一個應該帶著喜愛的語氣,后兩個“不怕”應該帶著鎮定、自信、樂觀的語氣。
6、提問:當小女孩意外的受傷后,老頭子又說了哪些話?表現了老頭子什麼性格特征?
“我不能送你們進去了。”
“我沒臉見人。”
表現了老艄公對工作認真負責,為不能完成任務而感到深深的自責、內疚。
6、提問:朗讀這兩句話應該怎樣讀?
垂頭喪氣,自責,內疚。
7、提問:老頭子是不是就這樣一直自責、內疚下去?他又說了哪些話?
“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__!”
8、提問:朗讀這句話,重音應該落在哪里?
重音應落在“十個人”上。
學生反復朗讀,品味。
9、提問:兩個孩子并沒有答言,老頭子覺得受到輕視,他又說了一句什么話?這句話應該怎樣讀?
“你們不信我的話,我也不和你們說。誰叫我丟人現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們看吧!”
應該突出“你們看吧”四個字。
學生朗讀,揣摩。
10、提問:當小女孩子表示懷疑的時候,老頭子又怎麼樣?
老頭子狠狠地說:“為什么不能……有熱鬧哩!”
11、提問:去掉“狠狠地”可以嗎?
不可以,去掉就不能寫出老頭子對敵人的痛恨,也不能表現老頭子過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為什麼不能?”是一個什麼句式?改為陳述句好不好?
不好,用反問句語氣更加強烈。
仔細品味朗讀這一段對話。
12、提問:通過我們剛才品味人物的對話,誰能給老頭子下一個鑒定?
機智,勇敢,自信,對工作極端負責,富有愛心。
教師小結:通過我們剛才的理清情節,品味語言,我們明白了孫犁小說的藝術特色有兩個:一個是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烘托了人物形象。另一個是簡潔樸素的人物對話,展示了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
中心思想:
通過寫主人公夜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和第二天狠狠懲罰敵人、報仇雪恨的故事,贊美了老船夫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英勇機智的革命精神。表現了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敵的愛國主義精神。
同學們課后熟讀課文,繼續品味文中景物描寫、對話描寫的精妙,可與《荷花淀》比較閱讀,用心體味其中那樸素清新的泥土氣息!
初二免費教案篇4
一、教材內容分析
在第四模塊中學生已經學了“if條件狀語從句+祈使句”的句式,本模塊通過以提出問題以及為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的方式來繼續學習條件狀語從句,即“if條件狀語從句+一般將來時態”。運用真實的話題來開展聽說讀寫的教學活動。教學內容為語法的學習和使用提供了必要的感性材料。要求學生能夠用含有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的主從復合句來描述問題以及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
二、教學目標
1、語言技能目標
(1)能夠聽懂對問題的陳述。
(2)能夠復述對問題的描述。
(3)能夠讀懂有關描述問題的文章,掌握文章的大意。
(4)能夠結合例文進行對problems和advice的寫作。
2、語言知識目標
(1)能夠正確使用下列單詞chance,beat,shame,pity,refuse,warn,rather,final,practice,punish,such,exam,truth,prove,honest,onto,terrible,realize,virus,mend,shelf,steal
(2)能夠正確使用下列詞組beableto,alltogether,attheendof,takeoff,atleast,pocketmoney,afterall,helpsb.withsth.,hurryup
(3)能夠正確使用含有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的主從復合句
3、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本模塊的學習來教育學生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1)重點詞匯:chance,beat,shame,pity,refuse,warn,rather,final,practice,punish,such,exam,truth,prove,honest,onto,terrible,realize,virus,mend,shelf,steal
(2)重點句型:
ifiplaywell,i&39;llplaythesolo.
iftheteacherchooseskylie,she&39;llplaythedancemusic.
ifshebecomesastar,herparentswon&39;tsendheraway.
(3)話題:problems
2、教學難點:
(1)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用一般現在時態,主句用一般將來時態
(2)問題的描述以及建議的提供
四、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unit1
第二課時unit2activities1,2&3
第三課時unit2writing;unit3activities6,7,10,11&12
第四課時unit3activities1,2,3,4,5,8,9,aroundtheworld,&workbook
五、教學過程設計
period1
教學內容:unit1activities1,2,3,4,5,6&7
詞匯:chance,beat,shame,pity,refuse,warn,rather,final,practice,punish,such,exam
句型:if條件狀語從句+一般將來時態
step1lead-in
ask:1)what&39;syourhobby?2)doyoulikedancing?
3)whatdoyourparentsthinkaboutit?
初二免費教案篇5
教學目的
通過分析儲蓄中的數量關系、商品利潤等有關知識,經歷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數學模型。
重點、難點
1.重點:
探索這些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系,由此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2.難點:
找出能表示整個題意的等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儲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義,關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數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數+本金
2.商品利潤等有關知識。
利潤=售價—成本;=商品利潤率
二、新授
問: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為2.43%的二年期定期儲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稅,所得利息正好為小明買了一只價值48.6元的計算器,問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利息—利息稅=48.6
可設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為
2.43%×X×2,利息稅為2.43%X×2×20%
根據等量關系,得2.43%x·2—2.43%x×2×20%=48.6
問,扣除利息的20%,那么實際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實際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x·2.80%=48.6
解方程,得x=1250
例:一家商店將某種服裝按成本價提高40%后標價,又以8折(即按標價的80%)優惠賣出,結果每件仍獲利15元,那么這種服裝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這15元的利潤是怎么來的?
標價的80%(即售價)-成本=15
若設這種服裝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
每件服裝的標價為:(1+40%)x
每件服裝的實際售價為:(1+40%)x·80%
每件服裝的利潤為:(1+40%)x·80%—x
由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1+40%)x·80%—x=15
解方程,得x=125
答:每件服裝的成本是125元。
三、鞏固練習
教科書第15頁,練習1、2。
四、小結
當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首先要弄清題意,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然后分析數學問題中的等量關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檢驗解的合理性。應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是:根據題意首先尋找“等量關系”。
初二免費教案篇6
【學習目標】
1.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
2.反復朗讀并背誦課文,積累重點文言詞句。
3.理解“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比喻義。體會托物寓意的寫法。
4.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反復朗讀并背誦課文,積累重點文言詞句。
2.理解“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比喻義。體會托物寓意的寫法。
【學習難點】
1、理解“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比喻義。體會托物寓意的寫法。
2、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預習案】
1、初讀課文,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祇()駢()槽櫪()食馬()粟()邪()奴隸()執策()
2、結合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駢死于槽櫪之間______________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
(3)執策而臨之_____________
(4)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食馬者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見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3)不能盡其材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其真無馬邪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解釋下列一詞多義詞。
(1)食:一食或盡粟一石______________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
(2)策:執策而臨之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其:其真無馬邪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馬也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1)一食或盡粟一石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____
3、完成后,教師評價,再讀課文
五、同桌二人對譯課文。
六、自讀自背課文。
七、閱讀課文并獨立思考:
1.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對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之情。
2.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3.重點朗讀第3段,再次體會作者的感情。
八、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翻譯了課文,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課堂練習:閱讀課后練習,完成練習二。
十、布置作業:背默并翻譯全文。
板書:
馬說
韓愈
一、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二、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三、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闡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所闡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教學難點:了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復習導入
1、齊背課文。
2、指名2——3名同學背課文。
3、提問:文章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探究:
1、說是一種說明議論的文體。作者要借馬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在結尾處找找,哪句話最等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那么作者何以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我們一起回過頭來看看前面的課文。
2、先看第一段,我們請女學生把第一段齊讀一遍,聲音要洪亮。
提問:一開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觀點?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進一步提問:在作者的觀點重,還包含著一個反命題:無伯樂,則無千里馬。那么,這句話實際闡明了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什么關系呢?(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著決定作用。)
追問:真的是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嗎?那么沒有伯樂,千里馬就怎么樣了呢?(“故雖有名馬,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第一段寫了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無伯樂則名馬不名)
看看第一段還有什么問題,自由讀。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無伯樂則名馬不名。為什么說沒有伯樂,千里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韓愈是如何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的。男生讀第二段,找出體現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追問:無知會造成什么樣的惡果呢?用書中原句回答。(“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追問:堂堂千里馬,怎么會“食不飽,力不足”呢?因為“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再問:“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結果怎樣?(“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這一反問句,把責任歸結到食馬者不知馬。讀的時候要讀出憤慨的感情。
這段寫無伯樂,千里馬被埋沒。
有感情的自讀。
4、最后一段是對上文的總結,齊讀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點,是什么句式?(三個“不”連用構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把不識馬者的虛妄無知的嘴臉刻畫的入木三分。
最后發出感慨:并非沒有千里馬,而是“不知馬”
齊讀
5、者對食馬者抱著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對千里馬又是懷著什么樣的感情呢?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對千里馬是同情,對食馬者是強烈的譴責與辛辣的嘲諷。
三、背景介紹
根據文意,你覺得韓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寫這篇文章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適當補充。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納,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四、教師小結:
文章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寫法?(“托物寓意”)。托物寓意,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說理,是這種文體的特點。韓愈就是一匹千里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會,他懷才不遇,屢遭貶斥。他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有強烈的憤慨與不滿,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來,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寫千里馬的遭遇,來寫封建社會人才的遭遇。對封建社會中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人才埋沒的現象,則分別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隸人之手,驕死于槽權之間”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五、遷移:
作者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說說理由。學生自由發揮。(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六、布置作業:伴你學
板書:(出示小黑板)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食馬者無知,千里馬埋沒(譴責嘲諷)
初二免費教案篇7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掌握本單元課文中實詞的意義和常見虛詞的用法,初二語文第六單元復習。
2.理解文中出現的多義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的意思。
3.領會句意,把握課文思想內容。
4.領會文中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培養賞析古詩文的能力。
5.體會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學習生動、形象的寫景方法。
6.識記有關常識,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思維的哲理性,培養觀察能力以及鑒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培養樂觀的志趣,豁達的胸懷,進取的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
感受自然美,欣賞生活情趣美。
二、學法指導
1.撰寫100字左右的單元內容概述。(課前)
2.自制文體,文學常識積累卡。
3.自制實詞、虛詞積累卡。
4.自制名句積累卡。
5.通過練習加以鞏固。
6.進行能力遷移訓練。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體會個性鮮明的寫入方法;
2.學習生動、形象的寫景方法;
3.背誦課本中要求背誦的古詩文。
解決辦法:一是反復吟詠、背誦。二是討論歸納。
四、課時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進行知識搶答
2.交流積累卡。
3.練習鞏固。
4.能力遷移訓練
七、教學步驟
(一)概述單元內容
本單元所選課文有的寫人,有的寫景,有的記事,有的抒情,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初二語文第六單元復習》。要注意體會《五柳先生傳》的寫人方法,《小石潭記》中生動形象的寫景以及《觀潮》中的語言描寫。同時要背誦五首詩歌,悉心體味其中的名句。
(二)知識搶答
1.有關文學常識
2.多義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宇
3.名句背誦
(三)歸納常見虛詞的用法
(四)鞏固練習
背誦默寫
1.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七言絕句《秋詞》
2.《五柳先生傳》中描寫五柳先生生活貧困的句子是
3.全石以為底,近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差披拂。
4.蘇軾詞《浣溪沙》中著重描寫清泉寺的外部環境,以襯托寺廟清靜和優雅的三個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點語段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文后問題。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年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相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解釋文中加點詞。
(1)佁然:愣住的樣子(2)傲爾:忽然
(3)逝:離去(4)邃:深
2.把上文畫線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那石岸的形狀像狗牙公似的凹凸交錯,沒法知道它的源頭了。
3.上文第1段,作者寫潭水時,通過游魚、陽光、影子等具體的描寫,突出了潭水清澈透明的特點。
4.作者描寫魚,采用了動態和靜態描寫的方法。上文描寫魚靜態的語句有怡然不動,描寫魚動態的語句有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5.第2段運用了形象的比喻:“斗折”寫的是溪身,“蛇行”寫的是溪水。
6.潭上四周景色給人的印象是什么?作者這樣描寫抒發了自己怎樣的心情?
(六)能力遷移
臨江之人畋(tián),得幼麋,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稍使與之戲。積久,犬皆如意。幼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之友也,抵觸偃仆,益狎。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
三年,麋出門外,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注釋]畋:打獵。怛:恐嚇。
1.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解釋都正確的一項是(B)
①得幼麋,畜之(養)
②群犬垂涎,揚尾皆來(搖動)
③稍使與之戲(玩耍)
④積久,犬皆如意(心滿意足)
⑤以為犬良我之友也(友善)
⑥抵觸偃仆(俯臥)
⑦益狎(親近)
⑧狼藉道上(指幼麋尸骸散亂)
A.①④⑧B.①③⑦
C.②⑤⑦D.②⑥⑧
2.下列加點的“之”,意思完全相同的是(D)
①臨江之人畋②得幼麋,畜之
③其人怒,怛之④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
⑤稍使與之戲⑥忘己之麋也
⑦以為犬良我之友也⑧與之俯仰甚善
⑨共殺食之
A.①⑥⑦B.②④⑧
C.③④⑤D.②⑤⑨
3.為下列各句選擇正確的意思。
(1)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C)
A.從這后每天抱著幼麋靠近群狗,經常性地把幼麋給狗看,只是讓它別亂動。
B.從這后每天抱著幼麋走近群狗,給狗看幼麋(讓它們彼此)熟悉,并讓狗不要亂動。
C.從這后每天抱著幼麋走近群狗,經常性地把幼麋給狗看,并讓狗不要亂動。
D.從這后每天抱著幼麋靠近群狗,給狗看幼麇(讓它們彼此)習慣,只是讓幼麋別亂
初二免費教案篇8
課前檢測:
1.昆蟲的生殖方式屬于,發育是
2.有些昆蟲如蠶的發育經過、、、四個時期,這種發育過程被稱為發育。
3.蝗蟲的發育過程經過、、三個時期,屬于變態發育。
4、兩棲動物是指幼體生活在中,用呼吸;成體生活在,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呼吸,兼用輔助呼吸。兩棲動物常見的有青蛙、蟾蜍、大鯢和蠑螈。
教學目標:
1.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2.通過調查實踐活動和資料分析,關注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重點難點:兩棲動物盛衰的原因
教學設計:
一、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1、生殖:有性生殖
雄蛙有鳴囊,有婚墊,雄蛙的&39;鳴叫是為了吸引異性,雌雄蛙抱對使受精更加容易。
2、發育:變態發育
青蛙為雌雄異體,體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發育成蝌蚪,蝌蚪外形和內部結構都很想魚,用鰓呼吸,所以青蛙為變態發育。
卵蝌蚪幼蛙成蛙
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陸地上
注:蛙卵團狀,蟾蜍卵帶狀。
二、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
1、資料分析:
距今大概的年數
兩棲動物發展狀況
環境條件
3.45億~2.25億年
種類繁多,是兩棲動物發展的繁盛時期。
氣候溫暖潮濕,水域密布,食物豐富。
2.25億年至今
兩棲動物走向衰退,種類減少,分布范圍小。
部分地區出現了干旱和沙漠,氣候干燥。
上表說明,兩棲動物由繁盛到衰弱,與環境的變遷有關。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都離不開水,而成體需要在潮濕的陸地上生活,隨著氣候向干燥方向的變化,使得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環境縮減,這直接影響了兩棲動物的分布范圍。
2、畸形蛙: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環境污染而造成的,這種水中有影響蛙正常發育的物質
3、如果采集一些蛙卵放到魚缸中培養,應當為蛙卵的發育提供什么樣的環境條件?
答:①蛙卵發育需要一定的溫度和充足的氧氣等條件,所以,培育蛙卵的水環境應是水質清澈,向陽溫暖,水中最好放一些水草。
②蛙卵發育成蝌蚪后,應用一些碎飯粒或碎菠菜飼喂蝌蚪。還應飼喂煮熟的蛋黃和水蚤等動物性飼料。還應經常換水,保持水質的清潔。
③當蝌蚪長出四肢時,應在水中放置一塊石塊或木板,以便蛙能登陸到陸上生活。
板書設計:
第三節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1、生殖:有性生殖鳴囊、抱對
2、發育:變態發育
卵蝌蚪幼蛙成蛙
生活在水中生活在陸地上
二、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
環境影響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課后鞏固:
1.都屬于兩棲動物的一組是()
A.烏龜、青蛙、鱷魚B.大鯢、小鯢、烏龜C.蠑螈、大鯢、蟾蜍D.蟾蜍、鱷魚、水獺
2.下列對青蛙的生殖和發育特點敘述正確的是()
A.體內受精,水中發育B.體內受精,土中發育
C.體外受精,水中發育D.體外受精,土中發育
3.兩棲動物是指()
A.幼體在水中生活,成體在陸地上生活的動物B.有時在水中生活,有時在陸地上生活的動物
C.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陸地上生活的動物
D.幼體在水中生活,成體在陸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的動物
4.明辨是非
①.水質污染可導致畸形蛙的出現。()
⑵.所有兩棲動物的幼體都必須在水中發育。()
③.所有兩棲動物的成體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陸地上生活。()
④.雄蛙和雌蛙都能鳴叫。()
⑤.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陸上生活的動物,就叫兩棲動物。
初二免費教案篇9
學生活動一:學生自己舉出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
[生]從家里到學校或從學校回家都是運動.[生]老師講課時在講臺上或教室里的走動也是運動.[生]假期旅游時乘坐汽車或火車都是運動.
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運動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能講講你們是怎么來判斷物體是不是運動的呢?
[生]如果物體從這個“地方”到了另一個“地方”就是運動了,如果一直呆在一個地方不動就沒有運動.
[師]同學們講得非常通俗.你們說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飛行的飛機、火箭;地面上奔馳的火車、汽車;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艦艇;行走的人、流動的水、游動的魚、飛翔的鳥等等都在運動,為什么能說它們都在運動呢?運動的物體有什么共同點呢?
[生]說這些物體都在運動是因為它們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化.
[板書]在物理學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mechanicalmotion).
(三).參照物
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既然運動是普遍的,為什么又常常說房屋、橋梁是初中物理《運動的描述》教學設計靜止的,河水、初中物理《運動的描述》教學設計船只等是運動的?
學生活動二:請同學們將書本放在課桌上,把鋼筆放在書本上,用手緩慢地推動書本,使書本載著鋼筆沿桌面向前移動,思考下面問題:
[投影]
(1)書本相對于桌面的位置有無變化?
(2)鋼筆相對于書本的位置有無變化?
(3)鋼筆相對于桌面的位置有無變化?
[生]書本相對于桌面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鋼筆相對于書本的位置沒有變化;鋼筆相對于桌面的位置發生了變化.
[師]請同學們根據機械運動的概念來判斷書本和鋼筆的運動情況.
[生]書本和鋼筆相對于桌面的位置發生了變化,說明書本和鋼筆是運動的.
[生]鋼筆相對于書本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說明鋼筆是靜止的.
[師]一個說鋼筆是運動的,另一個又說鋼筆是靜止的,他們矛盾嗎?請同學們討論.
[生]如果以桌面作標準,書本和鋼筆就都是運動的.如果以書本作標準,鋼筆就是靜止的.
[生]選擇作標準的物體不一樣,同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就不一樣,因此他們并不矛盾.
[師]大家分析得很好,同學們還有類似的例子嗎?
[生]有.比如老師站在講臺上,如果以教室的墻壁作標準,老師就是靜止的,如果選擇太陽作標準,老師就是運動的,因為老師站在地球上不動,但地球在繞著太陽轉動.
[生]我們大家都一樣,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標準是靜止的,如果以太陽作標準都是運動的.
[生]旅游坐車的時候,如果以車廂作標準,坐著的人是靜止的,如果以路邊的樹或大樓作標準,車內的人就是運動的.
……
[師]同學們講得都很好.可見,說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看是以哪個物體作初中物理《運動的描述》教學設計標準.
[板書]初中物理《運動的描述》教學設計在研究機械運動時,所選的作為“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referenceobject).
[師]學生活動三:情景模擬地球同步衛星與地球,太陽之間的運動關系。
[師]是不是只要說到物體的運動情況,都是相對于某一參照物而言的?參照物應該怎樣選擇呢?同學們可以互相討論,看能不能有滿意的答案.
[生]第一個問題是肯定的.因為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所以,說一個物體運動情況是什么,肯定是相對于某一個作為標準的參照物來說的.
[生]選擇參照物時,不能選被研究的物體本身作參照物,因為這樣選的話.這個物體永遠處于靜止狀態.
初中物理《運動的描述》教學設計[生]剛才大家說到參照物中有人、有車、有樹木、有房屋、還有人的影子等,什么都有.所以,我認為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
[生]因為我們詞論的物體大部分是在地面上運動的,所以—般應選樣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作參照物,這樣研究問題方便.
[生]我認為如果選樣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作參照物時,參照物可以不提.比如說“公路上行駛的汽車”,不用說”以地面為參照物,汽車在運動”.
[生]我覺得選擇參照物時,應該看怎樣選擇研究問題更方便.比如研究客車是不是運動,選擇地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作參照物;如果要研究人在車廂里是初中物理《運動的描述》教學設計否運動,就該選擇車上的坐椅或固定在車上不動的物體作參照物.……
[師]同學們表現得太棒了!老師還要補充一點,研究問題的時候,選擇好參照物后,就可以先假定參照物是不動的,然后再看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運動情況.歸納選擇參照物的注意事項(課件展示)
參照物比如課本P22圖11.1-4中丙圖,“乘坐電梯向外觀看,有什么感覺?”
[生]乘這樣的電梯向上運動時,以電梯為參照物,假設電梯不動,樓房就在向下運動;如果乘電梯向下時,樓房就向上運動.
[生]如果老師從講桌的一端運動到另一端,以老師為參照物的話,假定老師不動,可以認為是講桌沿老師的反方向運動.
[師]大家說得非常正確,以后的學習中同學們一定還會碰到很多的例子.現在請同學們觀察教材圖11.1-3及圖11.1-4甲、乙,大家互相交流討論,說一說對于不同的參照物,各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
四.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師]從上面同學們的分析可以看出,選擇不同的物體作參照物,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的情況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九、板書設計
運動的描述
1.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改變叫機械運動。
2.參照物:判斷物體運動狀態時被選擇來作為標準的物體
3.物體運動和靜止時相對的。
十、作業設計
1.完成隨堂練習,完成《同步》。
2.進行小結。
3.按照要求預習,。
十一、教學評價
本堂教學用了較多的時間對參照物的選擇,運動的相對性進行試驗和討論,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對于這個環節的處理,我收集了大量的視頻資料,以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其中有在機械運動,通過老師的移動,引導學生得出機械運動的定義,并通過鋼筆放在書上推動書移動,討論鋼筆相對書和桌面的運動,這個小實驗簡單直觀,學生可以一邊實驗一邊思考,很快就理解了參照物不同,運動的描述不同的結論,這里學生的參與度高,效果很好。但是在后面的對于相對運動和參照物的理解和運用上,如果能引入一些中國古詩,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起到的效果就更加明顯。例如可以舉例:“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等。
十二、教學反思
本堂課由于內容較為豐富,也比較貼近生活,所以可選取的多媒體資料很多,而且從質量和數量兩方面都較高,因此在選擇上必須注意如何取舍,原本選取了將近15段視頻資料,但在授課時反而出現了時間不夠用,每個片段只能一掃而過,根本無法起到作用,在經過仔細的篩選后,只留下5個片段,將節省下來的時間用來給學生活動和思考,這樣一來效果反而好了。教師的語言必須有效而精煉,指向性強,否則后引起學生聽覺疲勞,教學效果反而不好。
十三、學生學習過程和成果
通過本堂的學習,學生普遍感覺物體還是很貼近生活,很有趣味,而且很有用。在參照物的學習上一開始感覺吃力抽象,但經過大量的事例和視頻資源,抽象便具體,模糊變清晰,紛紛表示物理學習充滿信心,表示要認真學習物理。希望老師多做實驗,多準備有趣新穎的視頻資料。
初二免費教案篇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神話的文學常識。
2.理解文中聯想和想象的運用,并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學習文章對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繹與擴充,培養改寫神話故事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比較《風俗通》和本文中“女媧造人”的文字內容。
2.小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3.通過閱讀富有想象力的文字,激發學生的靈感,發揮想象力改寫《女媧造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女媧偉大的母親形象以及文中對于人類誕生所表現的喜悅之情。
2.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強烈_。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體會文中大膽而新奇的想象。
2.學習文章對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繹與擴充,培養改寫神話故事的能力。
教學難點:
1.初步掌握閱讀古書的科學態度和思考方法。
2.思考神話的現實意義并形成個性看法。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比較閱讀法、讀寫結合法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朗讀時采用文圖轉化的方式,并在文圖比較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2.獨立思考并討論探究,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進行思考,學會學習。
3.打破已有的文字窠臼,另辟蹊徑,培養創新能力。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進行探究式學習,然后加以點撥與指導,激起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
四、教學過程
(一)神話知識導入
1.出示圖片,猜一猜故事的名字。(盤古開天辟地、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媧補天。)
2.這些故事都是中國古代神話。古人為什么要創作神話呢?
師:神話是遠古先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它并非是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以遠古先民貧乏的生活為基礎,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的結果。
3.你還知道哪些神話?(引出女媧造人)
【設計意圖】了解神話的定義和特點,增強對中國古代神話的認識,同時激發學生閱讀學習神話的興趣。
(二)感知學習
1.看動畫和文字,聽朗讀。
2.快速閱讀,思考相關問題:
(1)文章寫了有關女媧造人的哪些內容?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順序敘述的?
(2)你認為動畫中的女媧形象跟文中的女媧形象一致嗎?你喜歡哪一個?請說說你的看法。
教師總結(1):女媧為什么造人,怎樣造人,怎樣造更多的人,怎樣讓人自己繁衍生息。
天地無人──黃泥捏人──創造許多人──分為男女,延續后代
引導學生(2):動畫中的女媧年青有活力,富有創造力;文中的女媧吃苦耐勞有智慧,像慈愛的媽媽。(答案不)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以及女媧的形象。
(三)內容探究
1.女媧造人的故事在中國古代的《風俗通》中就已經出現。
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絙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凡庸者,引縆人也。
譯文:民間傳說,天地開辟之初,大地上并沒有人類,是女媧摶捏黃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盡全力干還趕不上供應。于是她就拿了繩子把它投入泥漿中,舉起繩子一甩,泥漿灑落在地上,就變成了一個個人。后人說,富貴的人是女媧親手摶黃土造的,而貧賤平庸的人只是女媧用繩子沾泥漿,把泥漿灑落在地上變成的。
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譯文:女媧在神祠里禱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媧就安排男女婚配。
2.袁珂寫的《女媧造人》比《風俗通》對女媧造人的描述豐富許多,作者補充了哪些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
課文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1)女媧為什么造人;(2)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3)人造出來之后歡欣喜悅場面;(4)女媧像人一樣具有心理活動和喜怒哀樂等情緒……
3.你最喜歡作者補充的哪一部分?說說為什么。
舉例:(1)女媧造出小人之后歡欣鼓舞的場面。
(2)對女媧的人性化描寫。
學生圈點勾畫細節描寫,具體分析女媧形象。
【設計意圖】比較閱讀培養初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喜歡內容加以評說,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塑造的女媧形象以及人類被造出來之后的歡樂喜悅之情。
(四)想象寫作
1.神話是古人創造的。本文的作者袁珂補充了女媧造人的原因和方法,并作了豐富精彩的描寫,這都源于他的想象力。同學們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改寫《女媧造人》。請同學們從以下兩個角度任選其一,擺脫袁珂想象的情節,重新描述你想象中女媧造人的原因或方法:
(1)女媧為什么造人?
(2)女媧怎樣造人?怎樣造更多的人?
2.交流習作,互相點評。
【設計意圖】從閱讀體會到文段改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五)問題探究
1.《風俗通》中說:“故富貴者,黃土人;凡庸貧賤者,引縆人也。”你如何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
了解《風俗通》──理解封建社會的局限性──讀古書要有批判的精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神話是古人因當時的局限性不能科學地解釋人類起源、自然現象等的產物,如今人類對這些問題已經有了更科學的探索和結論,為什么這些神話依然流傳并得到人們的喜愛?
教師引導學生:
(1)神話中構想的世界是古代人真實世界的反映,蘊藏著歷史的_,表現著精神的追求,讓人們能看到祖先的影子。例如神話中有人們對歷史和英雄人物的幻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2)神話本身容易引起人的興趣,蘊含著瑰麗的想象、豐富的文化等,給人藝術的審美享受與深刻的啟迪。
(3)神話是文學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較為鮮明,讀來親切感人。例如盤古的英雄形象,女媧的母親形象,精衛填海的斗士形象等。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讀古書的科學態度和思考方法;引導學生認識神話的美好,思考神話的現實意義,并能形成自己的個性觀點。
(六)布置作業
1.請同學們發揮大膽新奇的想象,進行人性化的擴寫。
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之奔月宮。(《淮南子姮娥奔月》)
2.拓展閱讀。
課外閱讀:袁珂《盤古開天辟地》,魯迅《故事新編奔月》。
【設計意圖】1.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寫作能力。2.開拓學生視野,激發想象力。
初二免費教案篇11
教學
目標1聯系生活中的具體事物,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會識別并能做出一些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2.在認識、制作和欣賞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重點
難點理解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
準備剪刀、紙(含平行四邊形、字母NS)、教學掛圖、直尺
教學
方法
手段觀察、比較、討論、動手操作
教學
過程一.新課
1.教師取一個門框上固定門的鉸連讓學生觀察是不是左右對稱?
2.出示教學掛圖:_、飛機、獎杯的實物圖片
將實物圖片進一步抽象為平面圖形,對折以后問學生發現了什么?
生:對折后兩邊能完全重合。
師;對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折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教師先示范,讓學生認識_城樓圖的對稱軸,然后讓學生再找出飛機圖、獎杯圖的對稱軸各在哪里。
3.練習:(出示小黑板)
(1)P57“試一試”
判斷哪幾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試著畫出對稱軸。
估計學生會將平行四邊形看作是軸對稱圖形,可讓兩個學生到講臺前用平行四邊形紙對折一下,看對折以后兩部分是否完全重合。由此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2)用剪刀和紙剪一個軸對稱圖形。
初二免費教案篇12
第幾課時1
教學目標1、了解我國多樣的生物資源及其主要種類。
2、了解我國主要的礦產資源及其主要的礦產資源。
3、了解我國巨量的化學資源以及如何保護“藍色國土”及其保護的意義。
重點
難點我國海底資源的儲量及海洋資源的利用。
了解海洋開發和保護的意義。
資源選擇掃描《中國近海資源分布圖》、《中國海洋》、剪輯《鄭和下西洋》、《人與自然》、《海洋知識》等幾個片段。
預習設計收集有關海洋知識
學生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教學反思或修改意見
一、多樣的生物資源
看書71頁,了解我國海洋生物的知識。問:
1、我國海洋生物有多少種?魚類有多少種?其中經濟魚類有多少種?
2、我國的四大海產是什么?
3、我國的最大漁場是什么?
4、舟山漁場有哪些條件成為我國最大的漁場?
5、我國海水養殖的產量為多少?主要的海水養殖品種有哪些?
二、豐富的礦產資源
看71頁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海底石油、天然氣的儲量分別是多少?
2、我國海上油氣資源分布在哪里?
3、我國已發現濱海砂礦多少種?
4、具有工業開采價值的海洋礦產有那幾種?
5、我國發現的各類砂礦床有多少個?
6、我國探明的砂礦儲量為多少?
三、具量的化學資源
問:為什么日本對周邊國家不斷的進行挑釁?談談你的看法;
看書72頁,找到我國兩個代表性的鹽場,談談你對海洋化學資源的認識。
四,保護“藍色國土”
我國每年排入海洋的污水有100億噸,其中有毒物有幾百萬噸,我們該怎樣防止海洋污染?
第四節中國的海洋資源
一、多樣的生物資源
1,四大海產四大漁場
2,海水養殖
二、豐富的礦產資源
1.海上油氣資源
2.海上砂礦資源
三、巨量的化學資源
四、保護“藍色國土”
初二免費教案篇13
一、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經過三年多英語學習,學生們已經積累了小學階段應該掌握的英語基礎知識。學生們對對話、詞匯運用的積極性比較高,對英語學習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大部分學生已具備用英語說話、寫話的能力,日常生活中能靈活地運用日常用語進行交談。但也有少部分學習貧困生,對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還需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PEP)》是課程教材研究所英語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與加拿大LingoMedia國際集團合作編寫的一套全新的小學英語教材。這套教材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編寫而成的`。供小學6年級的學生使用。
本冊教材的特點是:
1.強調語言運用。
2.注重能力培養
3.突出興趣激發
4.重視雙向交流
5.融合學科內容
6.重視靈活擴展
7.實現整體設計
本冊的主要內容能聽、說、讀、寫61個單詞或短語以及7組句子和4個單句。(包括比較事物、詢問身體狀況、談論過去發生的事和告別晚會等幾個話題)要求能在真實語境中正確運用并能讀懂簡短語篇。
本人對教材的認識:在五年級的對話的基礎上,增加了閱讀的內容和難度。本冊中所涉及的一般現在時、一般將來時、過去時等句型中對人稱、是動詞的變化、行為動詞的運用對小學生都是一個難點,要打好此部分的基礎,為六年級的畢業考試打好基礎。
三、教學總目標
1.能聽、說、讀、寫61個單詞或短語以及7組句子和4個單句。(包括長度、重量、高度、看病、情感、周末和假期活動、旅行、晚會等幾個話題)。要求能在真實語境中正確運用并能讀懂簡短語篇。
2.能完成1個手工制作。
3.能聽懂、會唱6首歌曲。
4.能聽懂、會吟唱6首歌謠。
5.能完成4個自我評價活動。
6.能理解6個幽默小故事。
7.能了解6項簡單的中西方文化知識。
初二免費教案篇14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機械運動的概念;
(2)知道參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時需要選定參照物;
(3)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1)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了;
(2)在觀察現象、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
1、機械運動的概念
2、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
教學難點
1、參照物的概念
2、認識物體運動的相對性
3、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
教學過程
一、運動的世界
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體驗到我們生活的宇宙每時每刻都在運動,我們就生活在運動的世界里。
對于這些現象,我們能否用一句話加以概括?
結論:宇宙中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二、機械運動
我們已經認識到了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下面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對前面所舉的例子中物體運動的共同特征進行歸納。用科學的語言對這些運動進行描述。
問題:1、在同學們眼里,球場上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
1、運動的物體有什么特點?靜止的物體有什么特點?
在物理學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前面所舉例子中物體運動的共同特征是運動時,它們的位置都發生了變化,它們進行的是機械運動。
三、參照物
1、問題:小明在路邊看見路上汽車飛快的從他面前駛過,車上的司機看乘客覺得他不動,看小明,卻覺得小明在身后運動。司機為什么會這樣感覺呢?
學生回憶類似的場景:乘坐在公共汽車上時,看路邊同方向行駛的自行車,覺得它們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車的乘客都覺得他們沒有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要描述物體的運動,要確定一個標準,與這個標準比較,描述物體怎樣運動。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人們把它叫做參照物。
2、學生自己舉例描述某一物體的運動情況,看看各是以什么物體作為參照物。
3、讓學生做下面的實驗:把課本平放在桌上,課本上放一個筆盒,推動課本使它沿桌面緩緩移動,讓學生思考問題:
(1)選取課桌作標準,筆盒和課本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運動)
(2)選取課本作標準,筆盒、課桌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筆盒是靜止的,課桌是運動的)
(3)選取筆盒作標準,課桌和課本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課桌是運動的,課本是靜止的)
討論:描述物體的是運動和靜止,與所選擇的參照物有關。參照物可以根據需要來選擇。如果選擇的參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時,結論也不一樣。
由以上討論我們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為了方便,我們常用地面作參照物。
4、讓學生閱讀課文第27頁第四自然段,然后討論為什么會產生“錯覺”。
(產生錯覺的原因是以行駛的火車作為參照物,觀察者所乘坐的火車與作為參照物的火車的位置關系隨作為參照物的火車的行駛而發生變化,覺得觀察者所乘坐的火車發生了運動。)
5、讓學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問題:
(1)行人看路上行駛的汽車,通常是以路面或路邊不動的建筑物為參照物,相對于參照物,汽車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化,所以觀察者就覺得汽車在運動;
(2)車上的司機看乘客覺得他不動,是以汽車為參照物,乘客相對于汽車,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因此覺得乘客不動。
(3)在行駛的汽車上看路邊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駛的自行車,觀察者往往習慣于以汽車為參照物,相對于汽車,路邊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駛的自行車與汽車的距離越來越大,所以,觀察者就覺得行人和自行車向相反的方向運動。
6、讓學生看課本第21頁圖11.1—3。
問題: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的卡車和聯合收割機以什么參照物它們是運動的,以什么為參照物,卡車或聯合收割機是靜止的。為什么?
討論:以田野或(地面)為參照物它們都在運動,卡車和聯合收割機相對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關系不斷變化;卡車以聯合收割機、聯合收割機以卡車為參照物它們是相對靜止的,它們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時相對位置關系不發生變化。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的物體以它們中任何一個為參照物,則另一個相對靜止。
7、讓學生看課文第22頁圖11.1—4。想想,圖中對于不同的參照物,各個物體是在運動還是靜止?
討論交流:宇航員在艙外工作時,宇航員相對于航天飛機和航天飛機相對于宇航員(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是靜止的,以地球為參照物,宇航員是運動的;加油機向戰斗機加油時,加油機相對于戰斗機和戰斗機相對于加油機(以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是靜止的,戰斗機和加油機相對于地面是運動的;乘坐觀景電梯向外觀看時,乘客隨電梯升降,電梯上升時與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離增大,以電梯為參照物,覺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電梯下降時與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離減小,以電梯為參照物,覺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
四、知識應用
1、成語故事<<刻舟求劍>>:有一次,一個楚國人坐船過江,船到江心時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愛的寶劍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幫他撈劍,可是這個楚國人不慌不忙,把掉劍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說:“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說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請船夫從他刻了記號的船邊下水,替他打撈寶劍。
問船夫可能找到劍嗎?從物理的角度解釋為什么?
(船夫不可能找到劍。這個楚國人選定的船作參照物,行駛的船相對于劍是運動的。)
2、行車,順風時有時會感覺到無風;有時雖然沒有風,但騎在摩托車上卻感覺到風很大。
(風是空氣的流動形成的。騎自行車時,順風時若車速與風速相同,則騎車人與流動的空氣保持相對靜止,會感覺到無風;摩托車行駛時騎在車上的人與空氣相對運動,而且摩托車行駛很快,所以覺得風很大。)
達標自查
1、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總是靜止在地球上空某處,這是以為參照物,如果以太陽為參照物,這顆衛星是(填“運動”或“靜止”)的。
2、有關參照物的說法正確的()
A、運動的物不能做參照物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才能做參照物
C、任何物體都可以作參照物D、研究某一物體的運動,必須選定參照物
3、古代有人用詩詞來描寫運動的相對性:“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是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第一句是選為參照物的,第二句是選為參照物的。
4、小明乘坐觀光電梯上升時,看見地面上的物體均離他而支,這是以作為參照物。
5、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法國飛行員在2000m高空飛行的時候,發現臉旁有一只小昆蟲在游動,他順手抓過來一看,竟然是一顆子彈,你認為這可能的原因是()
A、子彈是靜止在空中的
B、子彈前進的方向與飛機飛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彈運動得很慢
C、子彈飛行的方向與飛機相同,并且子彈運動的速度與飛機一樣
D、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
6、兩只輪船沿河岸順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選擇的參照物為()
A、甲船B、乙船C、一定運動D、都有可能
7、甲物體以乙物體為參照物是靜止的,甲物體以丙物體為參照物是運動的,那么以丙物體為參照物的乙物體是()
A、可能運動B、可能靜止C、一定運動D、都有可能
能力提高
8、在美國電影<<生死時速>>中,一輛正在行駛的公共汽車上發現被安裝了炸彈,只要車速低于50km/h炸彈就會自動爆炸,如何將車上的乘客安全撤離汽車,談談你的方法,并與看過電影的同學交流。
9、小明隨爸爸坐飛機旅游,當飛機準備降落時,空中小姐要求所有的乘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動,系好安全帶。小明系好安全帶,心里卻在想:我坐在這兒真的沒動嗎?如果沒動,我怎么會降落到地面上呢?你能幫小明解釋一下嗎?
10、我們在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時要選擇參照物,實際上我們日常生活中在其他時候也經常要選擇參照物,你能舉出兩例嗎?
初二免費教案篇15
通過實驗,認識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學習目標】
1.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會運用阿基米德原理。
4.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學習重難點】
1.探究浮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2.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評價目標】
1.通過演示實驗一、二達成目標1.
2.通過實驗二和實驗三達成目標2和4.
3.通過達標測試達成目標3.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放映幻燈片,提問,并板書課題。觀看、思考、回答通過觀看圖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書;輪船在水中航線
航行;節日放飛的氣球等,
引出課題。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務一:感受浮力
實驗一:讓學生將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到得現象,并設疑:乒乓球為什么會浮上來?
再設疑:乒乓球靜止時受幾個力得作用?
點評學生的受力分析情況并適時給予鼓勵。
總結: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還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豎直向上。實驗二:讓學生將鐵塊放入水中,松手、設疑:鐵塊受浮力嗎?
當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時,引導學生做課本上的實驗,并提出實驗要求。
巡回指導。
學生報告數據時板畫物體受力示意圖。
提出問題:為什么在空氣中鐵塊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大?而同一個鐵塊浸入水中時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卻小了?
聽取學生匯報,給予適當的補充說明,得出結論,并板書浮力大小的表達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過觀察、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
組織語言敘述:乒乓球受力情況,并上黑板畫出離得示觀察鐵塊的運動情況。
引起認知上的沖突。
學生通過回答,爭論,對需要探究的問題更明確。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
比較數據:思考,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意圖。通過實驗感受浮力。
任務二: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提問:浮力跟什么因素有關?耐心聽取學生的猜想,并對各種猜想提出疑問,最后達成共識。
引導學生做實驗去驗證。(為學生提供實驗器材)
巡回指導。
聽取學生匯報。引導學生學會評估。
而后得出結論。并點出這一結論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來了。它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氣體帶著疑問思考。
發表自己的觀點。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操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通過探究實驗,思考,回答。
通過實驗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務三: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題目,讓學生限時完成。
(教師巡視。)完成后讓學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彈簧秤在空氣中稱一鐵塊,測得重20牛,當把這個鐵塊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時,彈簧秤的讀數為16牛,這時鐵塊受到的浮力是牛,若將鐵塊全部浸沒在水中,鐵塊受到的`浮力是10牛,這時彈簧秤的讀數為牛。
2.一個燒杯裝滿水,將一個體積為120厘米3的物體放入燒杯中,溢出的水重為1牛,此物體所受的浮力是。
3.掛在彈簧測力計上的鐵塊重7.9N,當它全部浸沒在水中時,測力計的示數為6.9N,鐵塊受到的浮力是N,如果鐵塊剛好有一半體積露出水面,鐵塊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測力計的示數________N。4.質量是395克的鐵塊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這個鐵球放入水銀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鐵=7、9×103千克/米3)。
5.一個鋁球重4、5牛,體積為0、5分米3,如果把這個球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靜止時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時完成題目。說出題目答案并理由學以致用
三、歸納總結,說出收獲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大膽敘述自己的收獲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并表達能力。
五、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課后3、4、6.選作:5認真完成作業。發散思維,張揚個性。
初二免費教案篇16
教學目標: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通過多種誦讀的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
2、在誦讀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品味賞析文章語言,同時將個人審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作。
3、培養學生研讀文章的能力,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同時形成自我的情感體驗——追求屬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1、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通過誦讀的形式表現出來。
2、品味文章語言,發揮想象,運用現代散文語言進行文學再創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結合個人生活體驗,達成情感共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形式:一讀一寫一研
教學過程:
一、貼近生活,導入課文:
引導學生談論“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回顧陶淵明背景,了解他所選擇的生活。
今天學習《桃花源記》,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有感情地齊讀全文。
二、檢查積累。
(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對古文知識積累的重視。)
1、古今異義
2、四字成語
三、誦讀課文,把握內容
(用一個問題將全文內容串連起來,引發學生思考,能有效的激發學生興趣,積極參與到個性解讀過程中,并加強了古文朗讀的份量,可謂一舉多得。)
設計問題: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從文中找出答案。
預設:1段自然風景美
2段鄉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會環境美
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自由讀——展示讀——競賽讀——齊讀),讓學生讀出文字的美感,讀出對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老師適當點撥重點詞語,重點句子,指導讀法(輕重緩急高低等),同時做課文內容歸結:本文寫了一個怎樣的桃花源?
四、想象創作,感悟文本。
(由于考慮到課堂時間的問題,此項文學寫作已做為課前作業先行布置了下去,課上只做交流,賞析,評價。)
由唐代三位詩人對桃花源所做的詩歌切入,烘托課堂氣氛,引出問題:大家能用更生動、豐富的現代散文語言再現這美麗的桃花源嗎?
附:配樂配圖
形式:
小組交流——推選優秀——朗誦展示——組內自評——組組互評——老師總評。
學生可由古文中的一句話,一個段落,產生審美體驗,然后發揮自己的想象,用多種文學技巧,豐富的語言進行再創作,深入展現桃花源的美!
老師的評價可從內容、角度、技巧等方面入手,點到即指,不做深究。
此板塊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所學過的語言積累和有關技巧,進行寫作訓練,同時也完成了對文章內容的情感升華!
五、探討主題,小結全文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和“……欣然歸往。未果,尋病終”文章這樣安排結局有什么作用?
虛構的理想社會,在現實中不可能存在。表現陶淵明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對殘酷的現實社會的不瞞和控訴。
增添神秘色彩,更使人向往追求,增強文章的藝術魅力。
六、聯系內涵,拓展反思
“桃花源”,不僅在陶淵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更在每個人的心生根發芽,它是用心靈和精神釀造的一壇美酒,它是人們精神荒漠里的一種甘露,給人們心靈慰籍。
同學們,如果你在學習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現實社會感到憤懣失望,那么學學陶淵明,拿起手中的筆寫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初二免費教案篇17
《螞蟻》教案(北師大八年級上冊)
目標1.知識與能力:識記文中的生字詞;把握文章的主旨。
2.過程與方法:品讀文章對螞蟻的描寫,學習作者細心觀察,善于聯想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螞蟻的精神,領會作者對生命的獨特感悟。。
重點
難點重點: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美。
難點:對“勇氣”的闡釋與拓展
教法
選擇朗讀、比較、探究課型新授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是否采用多媒體是
教學
時數2課時教學
時數第2課時備課
總數第13課時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導入新課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指導學生先學
學生細讀課文。
四、學生先學,教師巡視
學生精讀課文,請選擇你認為最傳神生動的詞句,說說你的感受(詞句品味)。(可結合課后“詞句品味與積累”,交流展示。)
1.書桌是一塊陌生的大陸。這只孤獨的螞蟻有一點膽怯。它謹慎地左顧右盼,慢慢地朝一個方向邁出了幾步,隨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來,往另一個方向試探。它的小腦袋不停地搖晃,仿佛在認真地嗅著什么,作出某種重大的判斷。終于,它下定了決心,義無反顧地對準一個方向前進。此刻,這只螞蟻從我面前的稿紙上面爬過,信念堅定。
運用擬人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螞蟻初登書桌這一陌生大陸時膽怯與不安。也傳神地描繪了螞蟻在書桌上爬行時執著堅定信念。
2.這只螞蟻在桌面上發現了我丟下的一粒餅干屑,它驚奇地停了下來,快樂得就要暈過去了。螞蟻圍繞著這粒餅干屑不停地打圈子,沖上去嘗了嘗,隨即又退回原處,遠遠地打量這個意外的戰利品。它在瞬息之間明白了運氣的涵義。
運用擬人、夸張意外獲得食物的驚喜與激動。
3.我并沒有感到自己比螞蟻優越。也許,另一個高度上面,同樣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視著我,主宰我的命運--一切如同我之于螞蟻一樣。
作者由螞蟻聯想到自我的命運,抒發了對人生的獨特思考。導入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強調學習的重、難點
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明確學習內容。
組織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發現問題,及時點評。
教師引導歸納學生傾聽思考
看幻燈片,明確學習任務。
看幻燈片,掌握先學習的方法和要求。
學生依據練習冊中對作者的介紹以及收集到的資料掌握作者知識
學生參考工具書學習文中生字詞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自讀試劃分課文結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雖然螞蟻在人類的眼中是個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發現此時我們與螞蟻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人類往往自足于眼前的幸福,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從整個生物界來說,我們與螞蟻一樣只是生物鏈中的一個因素,我們何嘗不也是一只渺小的螞蟻!
4.這只螞蟻竭盡全力地扛起了那粒餅干屑,在我的眼光下面蹣跚地往回走。它的幸福是貨真價實的,我實在不忍心戳破它的快樂。
這粒餅干屑對螞蟻來說是實實在在的幸福,有了它,就有了生存的依靠,也便擁有了快樂,螞蟻的幸福與人相比是貨真價實的。但是螞蟻不知道它的幸福頃刻間會被毀滅。“不忍心戳破它的快樂”表達了我對弱小者命運的同情
四、檢查學生先學效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作者是如何感悟的,感悟的切入點是什么?(螞蟻)憑借運氣獲得了餅干屑,就快樂得要暈過去,不知道上方就有一種憐憫的眼光在居高臨下地觀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頃刻之間就能將它捻成碎末--(聯想)--(我)另一高度上面同樣有一種眼光正在注視著“我”,主宰“我”的`命運。
五、學生討論,老師指導點撥
1.文章末尾說“螞蟻是令人感慨的動物”,而不是說是令人感動的動物,“感慨”能變成“感動”嗎?為什么?
不能,作者對螞蟻的觀察引發的對生命的感悟,不僅僅是感動,還有憐憫和同情、慨嘆、思考,還由螞蟻聯想到人類自己。
2.作者內心有怎樣的感慨?
對生命的悲憫、同情,對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對無法主宰自我生命的無奈,對生命意義的冷靜思考等等
六、教師小結
本文以生動、貼切的語言,寫了一只螞蟻在我的注視下,由畏畏縮縮地爬上書桌,進而發現食物并運走食物,表現出螞蟻執著進取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表達了我對弱小者命運的同情和對生命的獨特思考,學生探究問題時,教師要及時的給予幫助、點撥
讓學生真正地進入文本,摒棄那種蜻蜓點水,走馬觀花的閱讀教學,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從容讀書,靜心思考,以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歸納,舉例說明并適時板書。
小組內選出代表在班內交流,教師評價,鼓勵優秀
教師提問、評價并小結
自己讀書,在書中找出答案。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質疑問難,互相交流,完成目標任務。
針對多媒體出示問題,學生自主思考,質疑問難,互相交流,開展討論,共同解決。
小組交流,合作寫出答案。
針對多媒體布置的學習任務,全班交流,明確答案,理解主題。
小組代表匯報學習成果
獨立完成練習
作業設置完成課后練習二
初二免費教案篇18
一、文體知識:新聞
①新聞又稱消息,它及時、準確地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具有社會價值的事實。
②一篇新聞的完整結構包括標題、教案導語、主體、背景、結語五個部分,其中前三個部分必不可少。
③新聞的基本特點是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
④用事實說話是新聞寫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因此在表達方式上以記敘為主,也可以穿插少量的議論。
二、作者簡介
______(1893一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主要作品有《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沁園春·雪》等。
三、字音詞義
潰kuì退:(軍隊)被打垮而后退。
泄xiè氣:泄勁。
督dū戰:監督作戰。
要塞sài:構筑永久性工事進行長期堅守的國防戰略要地。
業已:已經。
摧枯拉朽xiǔ: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勢力被迅速摧毀。
銳不可當dāng:形容來勢兇猛,不可抵擋。
四、主題概述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以極其簡練的語言報道了我軍勝利渡江的事實,贊揚了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的英雄氣概。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通過全面報道渡江戰役的概況,贊揚了人民解放軍各路軍指揮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指揮才能,表現了全黨全軍團結一心、同仇敵愾、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
五、文章結構
標題: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
教案導語:英勇的人民……渡過長江。
主體: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敵軍——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潰退。
結語:人民解放軍……的命令。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案導語:渡江概況
主體:中路軍——首戰告捷;西路軍——所向無敵;東路軍——戰績輝煌。
背景:一方面……另一方面……
結語:占領要塞,封鎖長江。
初二免費教案篇19
一、教學目標:
1、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
2、設置懸念的巧妙構思。
3、飽含深情的語言。
二、教學重難點:
設置懸念的構思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理解飽含深情的語言。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炎黃子孫歷來有著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現為對故鄉的思念和熱愛,無論走到哪里,故鄉的山川、草木,故鄉的一切,總是縈繞在心頭。《棗核》一文,寫的就是一個遠在大洋彼岸的風燭殘年的老人,作者的舊時同窗,越到晚年思鄉越切,以種棗樹來寄托對家鄉的思念。作者介紹(放映圖片,認識蕭乾。)
(二)課前檢測:(幻燈片展示)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蹊蹺殷切嫣紅土坳
指出一列詞語中的錯別字,并在橫線上訂正。
故弄懸虛風燭殘年迫不急待如火如荼姹紫焉紅感慨良深不約而同再接再勵
(三)展示目標:(出示幻燈片)
(四)精講點播:
1、整體感知:朗讀全文,思考: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棗核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確:本文寫了一位舊時同窗久居國外,盡管家庭事業都如意,但越到晚年越思鄉,總是想起故鄉院里的那棵棗樹,當作者來看她時,再三托付為她帶幾顆生棗核來,以在花園里試種一下。
棗核在全文中起貫串全文的線索的作用。
2、結構特征:
(1)舊時同窗要棗核作什么用?在課文什么時候出現的?
明確:是為了要試種,把家鄉院落布置成家鄉總布胡同的樣子。用以寄托對故土的思念。在作者到達之后參觀她的后花園時才知道的。(放映北海圖片)
(2)那么課文前幾個自然段起什么作用?
設置懸念的作用。共設置了兩次懸念,“再三托付,用途蹊蹺”設置懸念,到達后,見到棗核“故弄玄虛”加深懸念。
(3)作者在文中用一句話概括了舊時同窗的愛國的民族的感情,請你找出來,讀幾遍。
“改了國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這一句話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深化了題旨。
3、根據上面的分析將課文分為四個部分:
學生回答后明確:
第一部分:第一段要棗核,設置懸念。
第二部分:2—4段,見棗核,加深懸念。
第三部分:6—10段,話棗核,解開懸念。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點明題旨,深化中心。
四、強化訓練:
指出下列加點詞語的作用:
1、動身訪美之前,一位舊時同窗寄來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為她帶幾顆生棗核。
2、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
五、課堂檢測: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詞語。
1、東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卻很蹊蹺。
2、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個世紀了,現在都已是風燭殘年。
3、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虛地說:“等會兒你就明白啦。”
六、布置作業:
1、記住本文詞語。
2、預習課后練習二、三。
初二免費教案篇20
1.通過類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項及其系數、一次項及其系數與常數項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會檢驗一個數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點
通過類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這些概念解決簡單問題.
難點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和常數項的識別.
活動1復習舊知
1.什么是方程?你能舉一個方程的例子嗎?
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給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1(2)mx+n=0(3)1x+1=0(4)x2=1
3.下列哪個實數是方程2x-1=3的解?并給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0B.1C.2D.3
活動2探究新知
根據題意列方程.
1.教材第2頁問題1.
提出問題:
(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決定?本題應該設哪個量為未知數?
(2)本題中有什么數量關系?能利用這個數量關系列方程嗎?怎么列方程?
(3)這個方程能整理為比較簡單的形式嗎?請說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頁問題2.
提出問題:
(1)本題中有哪些量?由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
(2)比賽隊伍的數量與比賽的場次有什么關系?如果有5個隊參賽,每個隊比賽幾場?一共有20場比賽嗎?如果不是20場比賽,那么究竟比賽多少場?
(3)如果有x個隊參賽,一共比賽多少場呢?
3.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大3,且兩個數之積為0,求這兩個數.
提出問題:
本題需要設兩個未知數嗎?如果可以設一個未知數,那么方程應該怎么列?
4.一個正方形的面積的2倍等于25,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
活動3歸納概念
提出問題:
(1)上述方程與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2)類比一元一次方程,我們可以給這一類方程取一個什么名字?
(3)歸納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個未知數,并且未知數的次數是________,這樣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項,a是二次項系數;bx是一次項,b是一次項系數;c是常數項.
提出問題: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點?等號的左、右分別是什么?
(2)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為0嗎?
(3)2x2-x+1=0的一次項系數是1嗎?為什么?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
活動4例題與練習
例1在下列方程中,屬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
(1)4x2=81;(2)2x2-1=3y;(3)1x2+1x=2;
(4)2x2-2x(x+7)=0.
總結:判斷一個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據:(1)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個未知數;(3)含有未知數的項的次數是2.注意有些方程化簡前含有二次項,但是化簡后二次項系數為0,這樣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例2教材第3頁例題.
例3以-2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A.x2+2x-1=0B.x2-x-2=0
C.x2+x+2=0D.x2+x-2=0
總結:判斷一個數是否為方程的解,可以將這個數代入方程,判斷方程左、右兩邊的值是否相等.
練習:
1.若(a-1)x2+3ax-1=0是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圍是________.
2.將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為一般形式,并分別指出它們的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和常數項.
(1)4x2=81;(2)(3x-2)(x+1)=8x-3.
3.教材第4頁練習第2題.
4.若-4是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個根,則k的值為________.
答案:1.a≠1;2.略;3.略;4.k=4.
活動5課堂小結與作業布置
課堂小結
我們學習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識?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嗎?
作業布置
教材第4頁習題21.1第1~7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