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知識點初二教案
物理知識點初二教案都有哪些?物理學始于伽利略和牛頓時代,現已成為一門分支眾多的基礎科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物理知識點初二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物理知識點初二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2.過程與方法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使用適當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難點:誤差的產生。誤差與錯誤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復習:速度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的?要計算速度必須知道什么量?怎樣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測出汽車的速度?
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要測出相應的時間。
(二)講授新課
1.時間的測量
讓學生討論各種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方法。學生說出多種方法和用具。鼓勵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認識周圍的事物。
①時間的單位:秒(s)、分(min)、時(h)
②學生活動:練習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測量自己一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然后用脈搏估算一段時間;用繩子綁住一支筆做成一個擺,測量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
2.長度的測量
①長度的單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進制)
②測量長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測微器、游標卡尺
③學生活動: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寬厚;
④學生討論并活動:如何較準確測出硬幣的直徑、一頁紙的厚度、細銅線的直徑?
總結得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尺要跟所測物體的長度平行;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測量結果=數字+單位
3.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
錯誤: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兩者區別: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例如多測量幾次錯誤可以消除。
(三)課堂小結
懂得測量時間和長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業
完成相應的同步練習
(五)教學后記
物理知識點初二教案(篇2)
教學目標:
l 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l 過程與方法
1.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2.認識速度概念在實際中的意義。
l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用“運動有快慢”的觀點觀察和分析身邊事例的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的公式 。
難點: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頻閃攝影”。
教學資源: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1.什么是機械運動?
2、什么是參照物?
(設計意圖:回顧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以參照物作為標準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增加前后內容的聯系,引出詳細學習運動的相關知識)
二、新課教學
模塊一:引入新課,建構速度的概念。
【環節一】引入新課
在實際生活過程中,運動的快慢是人們關心的問題。
多媒體展示:出游時,人們希望最快到達目的地;劉翔比賽時,第一個沖到終點;草原上,獵豹追捕鹿。
此時,運動的快慢決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榮耀,而關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實驗:
將兩個等大的圓紙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貼成兩個錐角不等的紙錐。比較這兩張紙錐從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問題:如何來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設計意圖:初中學生思維活躍,用學生熟悉的身邊事例來讓學生了解運動的快慢很重要從而提出問題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引出新課)
【環節二】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1.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前面三個事例,結合生活實際分析比較物體快慢的方法;
2.交流總結;
3.展示各組討論成果。
教師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并總結:比較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況下,所用時間的長短;(用時短的就快) ②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總結規律,培養小組合作精神。)
【環節三】創設情境,建構速度概念
教師提出新問題:若路程不相同,時間也不相同時,那如何去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1.創設情境
學校的百米冠軍的成績是12s,而24屆奧運會一萬米比賽冠軍的成績是28 min,怎樣比
較他們運動的快慢?
教師啟發:時間和路程都不一樣,我們可不可以把他們其中一個量設置成一樣呢?
學生思考討論:可以計算兩位冠軍每1s內運動的路程,每一個相等時間內運動的路程長的物體運動的就快。這樣就將問題轉化為在時間相等情況下進行比較。
2.速度
我們平時就是用這種方法來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稱作速度,用符號v表示。它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也就是 ,路程用s表示,時間用t表示,所以 。物理量都有單位,那么速度的國際制單位是什么呢?
學生數學中學過路程的國際制單位是米,時間的國際制單位是秒,所以會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國際制單位是米每秒,符號為m/s。
教師補充在交通運輸中我們還常用到千米每小時做速度的單位,符號為km/h。1m/s=3.6km/h。并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物體運動的速度,并強調常用的幾個。
【環節四】速度應用(多媒體展示)
例題1: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物理計算,規范計算步驟: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說明寫出來。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單位不同,要統一單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時,數字后面要寫上正確的單位。
例題2:火車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間的運行速度約為104 km/h,兩地之間的鐵路線長1453 km,火車從北京到上海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強調公式變形,用速度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例題3:一位百米賽跑運動員跑完全程用了11 s,一輛摩托車的速度表指示為40km/h,哪一個的速度比較快?
學生自主解答。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聯系生活實際,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題展示規范學生解決物理題的步驟并學會速度公式的變式,同時注意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模塊二:勻速直線運動
【環節一】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頻閃攝影”
多媒體展示兩個網球運動時頻閃照片,提出問題:①哪個球運動的時間比較長?
②哪個小球運動的速度(即運動快慢)基本保持不變?③哪個小球的運動越來越快?(提示可以用兩種比較快慢的方法)
第一個網球任何相等時間通過的路程相等也就是運動快慢不變,并且一直沿著直線運動,并且運動方向不變,我們成這樣的運動為勻速直線運動。
(設計意圖:用頻閃攝影形象直觀的向學生展示物體的運動情況,加深學生記憶;提出問題,學生自主討論思考,引出勻速直線運動)
【環節二】勻速直線運動
1.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注意:運動路線是直線,運動快慢不變即速度不變)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2.平均速度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改變即速度改變的運動,叫做變速運動。
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運動基本上都是變速運動。物體做變速運動時速度時快時慢,怎樣描述它的運動情況呢?
變速運動比勻速運動復雜,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 來計算,這樣算出來的就是用以描述變速運動物體的運動情況的平均速度。此時s是某段的總路程,t是某段的總時間,v表示的就是某段時間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題:火車從北京行駛1小時到天津,通過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車的平均速度.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給予總結提升,構建本節知識網絡。
一、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2、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計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單位是米/秒(m/s)、千米/時(km/h).
1 m/s=3.6 km/h
二、在變速運動中,v=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物理知識點初二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知道攝氏溫度的規定。
(2)了解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會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提出問題的能力。
(2)初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及相互協作、友好相處的健康心態。(2)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的意識。
(說明:教學目標的設置充分體現了《物理課程標準》的概念。在本節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溫度計的原理和構造,掌握溫度計的正確使用等基本知識和技能,更為重要的是這節課以以上知識為載體來培養學生樂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及相互協作、友好相處的健康心理,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1、以自制演示溫度計為器材,通過學生觀察、分析、創造,自己得出液體溫度計的原理和構造。
2、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閱讀教材,相互討論,總結出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中如何逐步培養起后進生自主性學習的意識。
(說明: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重在培養學生動手、自學、觀察、分析、創造的能力,及在學習中相互協作、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
教學方法:觀察實驗,自學討論,探究學習。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出示幻燈片,學生觀察圖片
學生觀察后說說感受,引入課題《溫度》
二、新授
第一節溫度
2、學生實驗一
學生用手觸摸熱水杯和冷水杯,并說出自己的感覺。引導學生總結出溫度的概念:物理學中把物體的冷熱程度叫做溫度。(冷的物體溫度低、熱的物體溫度高)
再讓少數同學觸摸兩杯水。
老師:憑感覺判斷溫度準確嗎?要想準確的知道物體的溫度應該怎么辦?
(一):溫度計原理及構造
老師:你們知道的有哪些溫度計?它的構造是什么?
(說明: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提出問題的能力。)
學生分組討論,提出問題。
(說明:老師板書學生提出的本節課重點解決的問題;對積極提出問題的學生給予表揚,某些學生可能提出與本節內容不太相符的問題,老師不要置之不理,要給予合理的解釋,不要挫傷學生愛思考、愛發言的積極性
1、老師演示自制溫度計。
老師:當把這個裝置放進盛有熱水的燒杯里,同學們猜想一下,可能會發生什么現象?
學生討論、回答。老師把裝置放到盛有熱水的燒杯里,學生觀察。
老師:現在把此裝置從熱水中取出,放進盛有冷水的燒杯中,又會發生什么現象?學生猜想后回答。
老師把裝置從熱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燒杯中。學生觀察現象。
老師:這種現象叫做什么?學生:熱脹冷縮。
老師: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能否制作一個測溫裝置?這個裝置叫做什么?
學生:溫度計
老師:現在誰能說出液體溫度計的測量原理?
老師手舉自制溫度計。
老師:能否用此裝置測量液體的溫度?你認為它有哪些缺陷?
(說明:此問題的設計主要是通過學生觀察,把學生的情感因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老師拿出演示溫度計
老師:這支溫度計經過改造,已經很完美?,F在大家看看這只溫度計,你們滿意嗎?
老師:誰能描述一下這支溫度計的構造?
(二)、攝氏溫度
1、攝氏溫度的規定
學生閱讀課本P69并討論:攝氏度、100攝氏度、1攝氏度是如何規定的。
2、攝氏溫度的讀寫:出示天氣預報稿,請學生扮演播音員播報天氣預報,誰愿意?
寧夏20__年1月26日天氣預報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寧夏地區今天夜間到明天白天晴轉多云,北風34級,氣溫—15℃到2℃、明天夜間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氣溫較低,請觀眾朋友們注意防寒保暖。
(學生閱讀,及時鼓勵,糾正其中的誤讀,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3、認識溫度計計的構造,介紹溫度計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溫度計的使用
老師:使用溫度計之前應該做到哪些事項?
學生閱讀課本P49“溫度計的使用”,并作反饋。
老師:使用溫度計常出現哪些錯誤?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學生閱讀P49使用溫度計的幾個要點,并測量水的溫度,小組展示
(說明: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自學、討論,展示,總結出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印象深刻,同時提高了自學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簡單小結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
(四)、體溫計
1、老師出示體溫計,學生觀察,認識體溫計的構造,特別是縮口的作用,量程老師:同學們在哪里見過體溫計,醫生在使用之前是怎么做的?學生:在醫院見過,醫生使用之前要甩幾下
老師:生病正常,同學們要加強鍛煉,盡量少去醫院。
(說明:提醒學生加強鍛煉,培養學生愛護自己身體的意識)
學生閱讀P69“體溫計”知識小結:學生自結。
(五)、小結
物理知識點初二教案(篇4)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
(2)知道簡單機械的一些應用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
(2)通過探究,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特點及作用
2、 難點: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三)教學準備
定滑輪、動滑輪、鉤碼、細繩、測力計、鐵架臺、刻度尺。
(四)教學過程
一、總述
學好本節應注重實驗。通過自己的探究活動,體會各種簡單機械的特點。在探究活動之前,先畫出簡單機械的草圖,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分析會有什么結果,然后再用實驗驗證。如果有出入要去認真分析原因,必要時請老師參與。例如,探究定滑輪的特點時,先畫草圖、再分析:一根繩子,通過定滑輪轉了一彎,估計不能省力,但明顯能改變力的方向,然后實際做做看。做后我們發現實際情況與分析有出入,想想是什么原因?(是實驗誤差還是分析有問題)找出原因就是提高了自己。
二、引入
讓同學們觀看書上的漫畫。問:為什么瘦子卻拉不住這個物體?
三、定滑輪和動滑輪
1、介紹滑輪
周邊有槽,能繞軸轉動的輪子。
2、請學生用滑輪把鉤碼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學生自由組裝)
這個時候學生應該會出現不同的方法。在學生實驗完成后,選取不同的類型放在講臺上進行講解。
(1) 定滑輪:提升物體時滑輪不隨物體一起移動。
(2) 動滑輪:提升物體時滑輪隨物體一起移動。
3、探究:定滑輪與動滑輪的特點
學生自己動手探究,明確探究目的,
設計數據表格,通過分析得出結論。
如右圖,在學生自己探究時,引導是非常
重要的,強調學生在提升物體時一定要勻速
移動。
分析:定滑輪不能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
動滑輪不能改變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動滑輪在省力的同時,卻費了一倍的距離。
此時,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用杠桿的知識分析一下,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
另外:在探究過程中,由于滑輪本身有重力,和繩子有摩擦,結果可能不太一樣,教師應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動滑輪中:F=G物+G動2
四、滑輪組
動滑輪可以省力,卻不能改變力的方向;定滑輪能改變力的方向,卻不能省力。有什么辦法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嗎?引入滑輪組。
1、 將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輪組。
讓學生自己組裝,教師巡視指導。(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
再讓學生用測力計測量一下,歸納其特點:
2、 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五)小結
(六)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
附:課后總結
物理知識點初二教案(篇5)
【學習目標】1.知識與技能:
(1) 理解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含義;
(2) 理解機械效率的定義及物理意義,會進行相關的計算; (3) 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意義和主要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過舉例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及機械效率;通過討論,了解如何提高機械效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導入新課】使用機械,有的可以省力,有的可以節省距離,那么我們能不能使用機械而節省功呢?大家能不能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測。?關注生產、生活中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具有用機械效率來評價機械的意識。
為得出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總功,為此需要測出哪些物理量?每個量怎樣測量?
【指導自學】
自學指導一:
請同學們認真看課本116---117頁 (時間3分鐘).
【檢測交流】
檢測一:利用一個動滑輪把重為400N的貨物勻速提高2m,所用的拉力 F 是250N,求總功、有用功、額外功和動滑輪的機械效率。
【小結及作業】
堂清和本節導與練
物理知識點初二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理解物體浮沉條件
2、知道密度計、氣球、飛艇、潛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本節教學內容安排以科學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親歷典型的科學研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問題——猜測——驗證——結論{檢驗、應用、推理、解釋}——創造——發現,使學生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物體沉浮現象的樂趣,獲取物體沉浮的經驗認識,增長探究物體沉浮的本質的能力,培養觀察實驗,思考等科學能力,為后續乃至終生學習能力及達到高級的思維水平準備認識基礎。讓學生初步了解浮沉條件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參與制作密度計的實踐活動和成果的展示活動,感受到科學——技術——社會的發展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感
1、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對實驗現象認真觀察和對實驗操作的科學態度,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2、通過浮力知識應用實例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激發學生學習情趣
3、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實驗,激發學習欲望。發展積極探索的精神,獲得謀求內部協調統一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及施教策略】
重點: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其應用
施教策略:
1、創設新的教學情境,以打撈沿船引入新課,并利用FLASH模擬潛水艇下潛、上浮;巨輪在海上航行;飛艇在空中飛翔等現象引入到浮沉條件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邊學邊實驗,在實驗、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物體的浮沉條件,并用FLASH制作動態的受力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3、用多媒體制作潛水艇、孔明燈等浮沉原理并結合演示實驗,讓學生掌握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
【教學難點及其克服策略】
難點:影響物體浮沉條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過學生自己實驗探究,討論、交流、總結得出,加深認識
【教學策略】
課堂組織策略:采用主體參與教學策略。具體應用:1、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際關系;2、創設問題的情境;3、要從多方面培養學生參與的意識和不斷提高他們主動參與的能力。4、要善于發現每位學生發言中的積極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時給以肯定和鼓勵;
學生控制策略: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與實際相關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帶著與自身相關的任務進入學習,使學生學習直觀性和形象化。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將知識“外化”);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實現自我反饋)。
教學設計策略:本課的設計采用以“學”為中心教學設計模式,通過各種學習媒體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教與學活動的中心地位,從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獲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指導,并提供必要的學習環境(如學生實驗,課件展示等),學生通過自己制作密度計等實驗不僅僅提高了綜合素質,而且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可能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教學方法】
1、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
2、運用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在實驗中學會觀察、在實驗中學會研究,初步學習探究式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
1、準備學生分組實驗(2人一組):400ml燒杯,200 ml燒杯,50 ml燒杯,鹽,水,酒精,雞蛋,量筒,鉛筆,鉛絲
2、密度計,潛水艇模型,自制熱氣球(教師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插件插入flash.exe。
【教學過程】
引入:你知道俄羅斯和“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嗎?假如把打撈沉船的任務交給你,你將采取什么措施?(打開POWERPOINTRT,學生瀏覽有關“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有關圖片,學生交流、討論)
(設計理念:開頭創設了一個問題情景:這個情景圍繞學科教學內容展開,是教學內容的拓展與深化,且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的關聯,而且稍高于學生現有的基礎,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同時沒有一個明顯的正確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學生也許不可能一開始便獲得對提出問題的全面認識,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提出自己的看法,這些想法也許很幼稚,作為教師,要肯定學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進而進一步提出問題)
新授
一、研究影響物體的浮沉條件的因素
打撈沉船與物體的沉浮有關,今天我們就親自來來探究影響物體浮沉的條件。
探究過程一:將實驗桌上的石蠟塊、小瓶、牙膏皮分別投入水中,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浮沉情況。
提問:你觀察到什么現象?
探究過程二:請同學們想辦法改變它們的沉浮,并嘗試思考你是通過什么方法來改變它們原來的浮沉情況的?(學生實驗,展開進一步的探究、發現過程)
結論:控制物體浮沉的途徑:
1、保持物體重力不變,增大浮力使物體上浮,減少浮力使物體下沉
改變液體密度
改變物體排開液體體積
保持物體所受浮力大小不變,減小物體自身重力使物體上浮,增大物體自身重力使物體下沉。
(設計理念:影響物體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講授,教師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動中學生不是面對教師和課本事先設計好的問題,而是需要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本設計中,教者想盡量用學生身邊的器材如石蠟塊、小藥瓶、鉛制牙膏皮鉛筆等設計實驗讓學生先動手實驗,再由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作用,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從而激發自主探索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從而使“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課程理念落到實處。)
探究過程三:探究物體在什么情況下會下沉、上浮或懸浮,即探究物體的沉浮條件
研究物體的懸浮條件。
將雞蛋放入濃鹽水中,逐漸加入清水,使雞蛋懸浮在鹽水中。
改變雞蛋放入濃鹽水中的位置,觀察雞蛋懸浮時的狀態。
分析雞蛋懸浮在鹽水中的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懸浮在液體中時,滿足:F浮 G物
研究物體的下沉、上浮條件
在鹽水中加入 ,可使雞蛋上浮。
分析雞蛋在鹽水中上浮時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在液體中上浮時,滿足:F浮 G物
在鹽水中加入 ,可使雞蛋下沉。
分析雞蛋在鹽水中下沉時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時,滿足:F浮 G物
分析討論得出物體漂浮時的條件:
分析雞蛋漂浮在鹽水中的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漂浮在液體中時,滿足:F浮 G物
狀態 漂浮 懸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關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設計理念: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設計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經歷新知識的探究過程和物理規律的發現過程,并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究實踐,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驗體驗,逐漸認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對科學探探究的意義,引導學生在探索中主動學習,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提高素質,發展能力,在這里,教師需精心創設一系列的教學情景,教師的功夫,主要花在設疑,導疑上,最后的釋疑留給學生自己解決)
多媒體演示:解釋下沉、上浮和懸浮所表示的運動過程.(由學生填入物體所受浮力,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
提出問題:產生漂浮和懸浮的條件都是F浮=G,它們有區別嗎?
啟發思考:兩種情況下v排與v物關系不同
(教學設計理念:在使用教學媒體時,考慮結合初中學生特點及教學的要求,選用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媒體,讓學生通過自己對現象的感性認識、到對問題的理性分析,從而形成自己的對概念、規律的正確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對物體在液體中的五種情況(“三狀態”:漂浮、懸浮、沉底?!岸^程”:上浮、下沉)有比較深的認識。)
二、研究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
人類利用浮力從遠古時代就開始了,最初可能從抓住漂浮的樹木免于滅頂之災得到啟示,而抱住或騎在 一段樹干上順水漂流。這是人類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舉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體浮沉的例子嗎?
(由學生舉例,教師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個FLASH:大屏幕上展示萬噸巨輪在大海上航行;潛水艇在水中潛行;飛艇在空中遨游等動畫,色彩鮮艷,聲象并茂,同時刺激了學生多種感覺器官,使學生對浮沉條件的應用產生極大的興趣。在此時提出問題:它們是如何利用物體的浮沉條件來工作的?)
應用一:密度計
探究密度計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點
密度計(利用鉛筆和一小段鐵絲),要求:使自制密度計能豎直地漂浮在液體中
自制的密度計放入清水中,鹽水中、酒精中,觀察自制密度計浸入液體中的深度,你有什么發現?
結論:密度計是用來測量液體密度的儀器,它是利用漂浮條件工作的。
(教學設計理念: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增強能力,完成個體社會化過程的主要場所,教師要開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敢于“放”。學生習慣了老師在臺上講,在臺上演示,學生在下面被動聽課,被動看實驗的慣常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模式上也應有所創新,把自己的三尺講臺向學生開放,使學生不僅能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感受與探索未知,學生自已制作一個密度計來探究密度計的刻度特點及原理的效果,事實證明不知比教師在講臺上再次強調效果好上多少倍)
應用二、潛水艇
介紹潛水艇:潛水艇能潛入水下航行,進行偵察和襲擊,是一種很重要的軍用艦艇。
問: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潛水艇下潛、懸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 演示:潛水艇小實驗,簡介裝置,進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體演示,重點觀察潛水艇的水艙及水艙中水的多少對潛水艇浮沉的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結論:潛水艇——潛水艇的下潛和上浮是靠改變自身重來實現的。
(教學設計理念:在這部分教學內容中,教師調用多種教學方法,全面調動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五官并用地進行學習,同時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應用三:氣球和氣艇:
閱讀課文思考。
問:其體內充的是什么氣體?這種氣體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還是小?它為什么能夠升空?
問:節日氣球、熱氣球、飛艇能不能無限制升空?
問:若要它下降,可采取什么方法?
(這部分教學設計中,筆者把教材中原來由教師講授的部分內容必為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學、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生根據問題或綱要閱讀課文,找出重點、鉆研難點,針對學生遇到的問題,教師可設計實驗加以解決,筆者在上這節課時,用家用垃圾袋、酒精棉球做了模擬熱氣球升空實驗,教學效果很好,學生興趣高漲)
應用四:打撈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結實的鋼帶將其托住,在鋼帶的兩端固定浮筒,現在浮筒中注滿水,使筒沉到船附近與鋼帶結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
布置作業
(1)課外小實驗:浮沉子的制作
(2)課外小調查:就我國在長江中打撈中山艦的故事寫出一個綜合報告,并就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和“泰坦尼克號”沉船打撈問題寫出建議,要求從報刊、雜志、網絡、電視臺的科學頻道和時事頻收集信息,從科學書刊、科學雜志了解浮力的知識,沉船打撈技術,過去的打撈案例等。
(設計理念:課外的學習活動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它們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
第十一章 功與機械能
通過這一章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能量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轉化,知道做功的過程就是能量轉化或轉移的過程。
本章教材圍繞“機械能”的概念展開,重視學生生活經驗的作用,而把“功”的概念放在相對次要的位置。因此,要認真分析其特點,注意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物理知識點初二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距離,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
③.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數據的嚴謹作風。
教學過程;
師:在上課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把銅絲作為斜面,讓滑輪滑下來)滑輪在前半程滑的快,還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師: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樣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時間,路程用刻度尺來測,時間要用表來測,那具體應測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們就要用實驗的方法測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從而來驗證斜坡上自由滾下的物體在前半程快還是后半程快。板書課題:平均速度的測量。
實驗器材可從實驗臺上選取。要求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先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畫出實驗表格,進行分組實驗,收集數據最后得出結論。請同學們拿出實驗報告,分組討論并完成實驗報告上的第4、第5項內容,時間為5分鐘。
拿出一組同學的實驗報告在展臺上展示。
師: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時間如何測量呢?生答。
總結:可以用總時間減去前半程的時間。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學知道呢?生答。
總結:很好,按一下開始計時,再按一下停止計時,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長針走一圈是30秒,長針走兩圈里面的短針走一格是一分鐘。我們會使用秒表了,下面就開始進行實驗并收集數據,把數據填在表格里。時間為10分鐘。開始:
實驗結束把一組同學的報告展示出來。
師:哪位同學發現他們的數據有什么問題沒有?
很好,長度測量的結果要有準確值和估計值,他們這一組同學沒有寫出估計值。長度測量寫出估計值的同學請舉手。你們的路程測得怎么不一樣呢?生答。你們是怎么測量的呢(找學生演示他們是如何測量木板的長度的)?我們通過這個實驗就驗證了,物體從斜面上滾下來時,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們能比較出哪一組的小車滑的快嗎?不能,有什么辦法嗎?有同學說比速度,怎么比呢?請同學們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算出小車在斜面運動時全程的平均速度,時間為2分鐘。
再拿兩組實驗報告比較一下,哪一組小車滑的快。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確地測量路程、時間,并通過實驗測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請同學們思考如何測出1路公共汽車從河師大到火車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業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塊手表,怎樣既方便又較正確地測出從你家門口到學校門口的路程?簡要說出測量步驟。
§2—1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學習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見的聲現象。
重、難點:(重)1、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
3、聲現象的分析、解釋。
關鍵: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過程:
導學達標:
學生觀看第一部分錄像——各種各樣的聲音。引入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
1、聲音的產生
演示實驗:(1)、敲打音叉——音叉振動,發聲。
(2)、握住振動的音叉,聲音馬上停止。
(3)、放一段聲音的錄像。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4)、擴展:錄制聲音
2、聲音的傳播:
(1)、得出:固體、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2)、實驗14頁圖1-4示:得出: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活動:月球上的宇航員如何交談?
學生活動:如何證明液體可以傳聲?
(3)、聲波:利用錄像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聲波?同水波進行對比。
3、聲速:不同介質中的聲速是不同的。
學生活動:(1)、看15頁的表格內容
(2)、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速度誰快?
15℃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學生活動:對著遠處的高山喊可以聽到回聲,為什么在教室里講話聽不回聲?
4、回聲:聲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三、達標練習: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本節內容,因內容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課外練習。
四、課后活動:
動手動腦:1、2、3題。
教學后記:
在課堂上對聲音的知識不能擴展太多,這只是聲音的第一節課,可降低難點。
要測一測學生的接受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