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案萬能
初中語文教案萬能篇1
教學目的
感悟民族的膽略和氣概,崇高的南極精神。
揣摩準確、凝練、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在活動中提高口語交際和協作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課堂口語交際能力。
教學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生交流網上“考察”南極的收獲。交流話題“說說你所知道的南極”。
二、學習課文
(一)整體感知
1、閱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并整理到筆記本上。
2、用心閱讀,概括每個小標題的內容。
3、用一句話概括全文的內容。
(二)課堂活動
女畫家在南極生活了兩個月回國了,請你以一名記者的身份去采訪她,那么你該設計那些問題?作為女畫家你又該怎樣回答呢?
(1)設計問題及答案
(2)活動過程:男同學扮演記者,女同學扮演女畫家。
(三)深入探究
1、女畫家體驗到了怎樣的南極生活?-------------艱苦
2、你能從文中找到能表現艱苦生活的具體內容嗎?
(1)學生自主閱讀,勾畫批注.
(2)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小組代表發言.
3、你讀了課文對文中所寫到的南極人,又有著怎樣的認識?
(引導學生認真探究,體會感悟南極人的精神風貌.)
(1)閱讀思考,勾畫批注.
(2)交流閱讀感悟
4、體會文章的表現手法。
問題: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些精神的?
學生朗讀相關的句段,畫出自己喜歡或感動的句子并說出理由。
初中語文教案萬能篇2
一、教學目標
1.積累常見的文言基礎知識,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反復誦讀本文,了解文章大意,分析刻畫形象的方法,培養學生多元化理解文章寓意的能力。
3.認識狼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積累常見的文言基礎知識。分析刻畫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認識狼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三、教學方法
朗誦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郭沫若曾寫了一副對聯稱贊一位文學家,對聯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這位文學家是蒲松齡。寫出了赫赫有名的《聊齋志異》,里面的很多故事寓意深刻,引人深思,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狼》,看看一個跟狼有關的故事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示。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1.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注意:朗讀的停頓、語調等),糾正讀音。
2.多媒體出示本課的文言基礎知識,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積累常見的文言文常識。
(比如:止:通“只”,僅有。顧:回頭看,這里指往旁邊看。乃:副詞,于是,就。)
3.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概括文章大意。
(明確:描寫了一個屠夫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兩狼的追趕,投骨不成,只能殺死兩只狼的故事。)
(三)小組合作,深入研讀。
分小組對下列問題進行討論:
1.屠夫,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
明確:(1)屠夫:是一個有勇有謀,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人。(2)運用了心理與動作描寫的方法。“懼——投骨避狼”;“大窘——骨盡狼仍從”;“恐——前后受其敵”;“悟——刀劈兩狼”。
2.狼,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作者怎么塑造的?
明確:(1)貪婪、兇惡、狡詐陰險、十分愚蠢的形象。(2)運用了神態與動作描寫的方法。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將狼饞涎欲滴想吃人的綠眼睛刻畫出來;寫狼的“假寐”,運用“犬坐于前”的生動比喻,并進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繪,把狼的狡猾神態刻畫得活靈活現。
3.“狼”很明顯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你覺得比喻的是什么?
明確:根據對《聊齋志異》的了解,狼諷喻的是當時社會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
(四)拓展延伸
1.分段朗讀課文,想一想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沖刺:對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縮,只能勇敢機智地把它們殺死.
對付野獸必須如此,對付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也必須如此。要敢于斗爭和堅持,取得勝利。
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要勇敢地面對,勇敢機智地進行斗爭;因為退縮,忍讓是沒有出路的。
一切像狼一樣的惡人,都是以害人始害己終,自取滅亡。
諷喻像狼一樣的惡人,無論怎樣狡猾奸詐,最終都會失敗。
2.角色扮演。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了《狼》,進一步了解了蒲松齡作品風格。從中知道了:對豺狼一樣的惡人,我們不能心存幻想,應該善于應對,勇敢斗爭。
作業:寫一篇關于動物的故事,寫出其中的寓意或者你的感受。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言文,篇幅雖短,知識點卻十分密集,故事性強,思想深刻。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積累常見文言基礎知識。在深入研讀中,解讀刻畫人物的方法,理解文章深刻的內涵。在角色扮演中,進一步揣摩人物內心的想法。
初中語文教案萬能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神話文本的特點。
2.發現句子的特點,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表達方式的多樣,使自己的語言表達更加豐富。
3.認讀積累古詩,拓展運用。
【過程與方法】
結合課文中人物對話,對照課文進行練習,加深對神話文本特點的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相互交流的好習慣。
2.學習自主識字。
3.加強對古詩詞的積累,豐富知識儲備。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神話文本的特點。
難點
感受神話故事中句子的神奇。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搜集有關花的名稱。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平臺
1.自由讀文中出現的三段話,想想這組對話的大概意思是什么?你懂得了什么?
2.指名朗讀。說說獲取了什么信息?
3.同桌、小組交流各自的發現。
4.聯系自己平時閱讀的情況,把好的讀書經驗向同學們介紹。
5.教師向學生推薦有關神話故事。
二、識字加油站
1.自由讀詞語。
2.同桌之間互相讀。
3.指名讀,讀準生字的音。
4.齊讀。
5.理解詞語意思,積累并運用這些詞語。
三、詞句段運用
(一)說說下面的詞語讓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
1.自由讀文中的成語。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讀詞語,集體正音。
3.再讀詞語,邊讀邊思考這些成語的意思,并在小組里講講由這個詞語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
4.全班交流。
5.總結:流傳千古的成語中,能看到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讓我們把這些詞語背下來,多日積月累些詞語。
(二)讀下面的句子,感受想象的神奇。
1.老師范讀,領讀。
2.學生齊讀。
3.同桌交流、討論這三個句子神奇的地方。
4.組內交流,然后各組推行代表在全班匯報。
5.學生代表匯報,師生評議。
6.指名談談從課外書中讀到的感到神奇的句子。
四、日積月累
1.各自輕聲讀“日積月累”中的古詩,把其中的生字拼讀正確,把詩句讀通順。
2.指名讀——小組齊讀——大聲自由讀。
3.品味古詩的意思,并且試著讀出感情。
4.指名再讀詩句,師生評議。
5.練習背誦,指句背誦。
6.鼓勵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積累詩句。
板書設計:
語文園地
交流平臺 識字加油站
詞句段運用 日積月累
初中語文教案萬能篇4
教學目標:
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體會本詩語淡而味不薄的特點。
語文基礎知識積累目標:與孟浩然、田園詩、重陽日相關的文學、文化常識;具、黍、合、斜、軒、圃、桑麻等實詞解釋。
口語交際訓練設計目標:
在這四幅畫面中,你最喜歡哪一幅?讀一讀,告訴大家。
閱讀需要突破的核心問題目標:
為什么詩人臨走時要主動相約重陽再聚?
寫作訓練的借鑒目標:
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段。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導入,請學生回憶并簡單介紹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體感知
1、多種形式的誦讀詩歌并正音。
2、請學生談談這首詩歌說了什么事。注意:請學生結合具體詩句來談,將字、句的解釋穿插其中。
詩人應邀赴約欣賞田園風光享受農家情趣再約重陽歡聚。
三、體驗文本、品味語句,理解課文
1、為什么詩人臨走時要主動相約重陽再聚?注意:在具體分析中體會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適時插入對田園詩和重陽節的簡單介紹。
2、你喜歡這樣的聚會嗎?你喜歡作者對這次聚會的記錄即這首詩嗎?具體喜歡哪句詩?注意:在學生的談論中引導學生體會本詩語淡而味不薄的特點,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段。
四、延伸體會、拓展閱讀
1、散讀、齊讀《讀過故人莊》
2、討論:這篇讀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點?(如熱愛田園生活、醉心田園風光等)
讀《過故人莊》
王愛民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過故人莊》
空氣甜甜的把鼻孔打開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開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圖案打開
我和一個村莊一起
被一聲聲鳥鳴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遠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來過的這個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磚用快樂作瓦。
初中語文教案萬能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積累“銷蝕、毛骨悚然、怏怏不樂”等詞語,體會“偉大的悲劇”的含義。
能力目標:通過速讀課文,默讀課文,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通過小組討論、質疑的方法,學生能夠自主體味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流暢的表達出來。
情意目標:通過品讀文中的重點句子,學生能夠自主體味出人類在探索自然中的悲壯美,并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出感受。
教學重點:
通過速讀、默讀,從時間、地點、人物等角度,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寫作脈絡。
通過重點朗讀、小組討論、學生質疑等環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感悟能力。
教學難點:
結合語境,體味重點語句的含義。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人物描寫手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查找南極的相關資料。
學生收集有關南極資料,預習課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新授:
1、導語設計:(多媒體展示南極圖片)同學們,在地球的最南端——南極是怎樣一個世界嗎?你所知道的南極是什么樣子的?(學生借助手中的資料回答問題,教師通過課件進行補充)好,剛才同學們說得都很好,在我們人類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步伐中,南極這個荒蕪人煙的大地上長眠了幾位英國的探險英雄。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用他那充滿激情的筆調記錄了這個偉大的悲劇。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歷史,一同去感受那悲壯的一幕吧!
學生速讀課文,并標劃出段落和讀不準的字詞。
多媒體出示:
拽(zhuài)癲狂(diān)吞噬(shì)毛骨悚然(sǒng)怏怏不樂(yàng)
毋寧(wù)羸弱(léi)告罄(qìng)遺孀(shuāng)
釋義:
吞噬:吞食。
銷蝕:消損腐蝕。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懼。
姍姍來遲:形容來得很晚。
(二)精講課文:
學生快速默讀課文,理清故事情節。(教師提示,可以找出文中表示時間、地點的變換的詞語,通過這些詞語來組織語言,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明確:本文節選了傳記中斯特一行從南極絕望而歸以至悲壯覆滅的部分。梗概: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筋疲力盡卻又滿懷希望地奔向極點,卻悲哀的發現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頭喪氣地踏上歸途。途中遭遇惡劣氣候,與嚴寒風雪進行了慘烈的搏斗,最后悲壯的死去。
說說你讀完本文的感受?并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說明理由。
明確:斯科特他們身上體現出的不懈探索未知領域的精神,那種勇于為事業獻身的精神,那種與死神的抗爭的英雄主義氣概,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學生各抒己見,只要貼近本文的主題即可。要求:學生的語言流暢、準確。朗讀句子的時候要讀出自己的情感,注意文中詞語的運用。)
小組討論,交流各自在讀文中有那些疑問,共同解決;解決不了的提出來,我們大家一起解決。
學生質疑可能涉及到的問題:
⑴課文第2段中“對人類來說,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么也不是。”作者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
明確: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達了角逐失敗后的一種極度沮喪、悲哀的心情。古語說:“成者王侯敗者賊寇”,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人們接受心里以及社會現實氛圍的揭示。
⑵文中“挪威國旗耀武揚威、洋洋得意地在這被人類沖破的堡壘上獵獵作響。”表現出斯科特內心什么樣的復雜感情?你怎樣理解“耀武揚威”、“洋洋得意”這兩個詞語?
明確:斯科特內心是十分痛苦和極度失望的。“耀武揚威”、“洋洋得意”這兩個詞語,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挪威國旗迎風招展的樣子,這也代表了勝利者阿蒙森得意的神情。這就與斯科特他們此刻的痛苦、失望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斯科特的當時的悲哀的心情。
⑶“斯科特接受了這項任務,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地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地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為什么說是“最冷酷無情地職責”?“忠實”一詞有怎樣的含義?
明確:因為“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地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忠實”一詞生動形象的表現了斯科特人格的高尚和對自己事業的執著追求。
(三)寫作遷移:
小組討論,說說你認為文章中的人物、環境以及敘事等方面,給你的寫作以哪些啟示?
明確:⑴本文的敘事脈絡十分清楚,通過時間、地點、人物心里的變化來組織文章,條理清楚、語言簡潔。
⑵在人物刻畫上,作者扎住了細節描寫,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等方面的細致描寫,表現人物性格。
⑶作者把握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一特點,運用了恰當的環境描寫,烘托了全文的悲劇性色彩。
(四)談感受:
結合你的生活實際和平日所積累的名人的故事、名言,用簡潔流暢的語言,談談你學完本課的感受?
明確:可引用哥白尼、哥倫布、連體姐妹等悲劇故事,來談感受。
(五)作業:
1、假如斯科特探險隊是第一個到達南極的,他們會怎樣?有什么表現?怎樣的語言?請借助想象創設情境,用鮮活的文字表現這個激動的場面。
請以“偉大的……”為話題,寫一篇小短文。(任選其一)
初中語文教案萬能篇6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比較兩首詩,體會“直抒胸臆”與“托物言志”手法的運用,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3.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慎重地面對人生的各種重大選擇。
二、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直抒胸臆與象征手法的運用,把握詩歌的內容,結合自己的體驗,想象和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是這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三、教學方法
激學生學詩之趣,循詩歌鑒賞之路,使學生體情明理,兼得學詩之法。
四、本課學法的指導
自主、合作、探究
五、本課的教學設想
學詩之法,誦讀為第一。入情而讀、讀中想象、讀中思維、讀中品位、讀中領悟,直至熟讀成誦,詩中意象、意境、語言、哲理,在誦讀中釋然,學生認知(智力)得到發展、情感得到熏陶、知識得到積累,可謂一舉多得。
六、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未選擇的路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同學們是否記得一些?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詩句,
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們常常把人生比作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道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3.讀詩,理清詩的思路.
學生自己概括,小組展示
第1節:佇立林間岔道口
第2節:我擇幽寂路上走
第3節:路徑綿長難折返
第4節:人生之路不回頭
4.讀詩,說說“路”的含義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的選擇。
5.讀詩,體會詩的內涵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
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從而深化了主題。
6.讀詩,感受語言特點
特點: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讀詩,了解詩的方法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
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8.讀詩,練習一下遷移
1.抄讀汪國真的《生活》一詩。請回答,你最喜歡哪一首詩,并簡述你的理由。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選擇了清醒/也就選擇了糊涂/你征服了別人/也就被別人征服/你贏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擁抱了晨鐘/怎么可能拒絕暮鼓
提示:汪國真的《生活》一詩告訴我們:生活讓我們學會了不計較得失,但更多的是教會我們一種在得失之間作出選擇的能力。
2.總結:這節課我們欣賞了《未選擇的路》,詩人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岔路口都要慎重選擇,切不可隨意盲目!
初中語文教案萬能篇7
巨人和孩子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字詞。
2、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擬人修辭的妙處。
3、通過片斷訓練,培養學生想像力,鍛煉學生寫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巨人變化的原因;理解應深化主題,并向生活輻射聯系。
2、教學突破通過輻射材料,豐富思想,品味寫法,獲得感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熱身訓練
1.板書“愛”。
2.誘思:正大劇場結束曲中唱道:“愛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韋唯在《愛的奉獻》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還有一位詩人說道:“把愛拿走,我們的地球將變成一座墳墓。”請同學們談對“愛”是的理解,可以引用格言、歌詞、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3.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看看課文敘述了一個怎樣動人的故事,王爾德又是怎樣詮釋愛心的。
二、設疑、理解、點撥
1.提問:孩子們給巨人的花園帶來了什么變化?
2.提問:巨人是怎樣由自私變得充滿愛心的?
3.提問: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三、輻射資料.深化理解
1.葉圣陶說過:“作得思有路,循路識斯真。”可見理清思路、概括內容是多么重要。請同學們瀏覽課文,列出課文結構提綱。
2.指導學生閱讀《一棵大樹》。
提問:大樹對男孩可謂愛之有加,可是他給自己帶來美好和快樂了嗎?
3.請同學們給這篇童話補充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
四、本課小結
因為有了愛,世界才如此美好。請同學們在課下向其它同學講述一個你身邊發生的愛的故事。并用實際行動向你身邊的人奉獻出你的愛心。
第二課時
一、 理解作者構思
1.課文為什么要強調是“巨人”和孩子呢?如果改成“男人”和孩子,效果會怎么樣?
2.你覺得課文在構思上還有哪些獨到之處?彼此交流一下。(給予點撥)
二、學習擬人修辭
1.擬人是本文運用的最主要的一種修辭,從文中找出最典型的一段來,體會其妙處。
2.指導閱讀《溪水》一文,提問:你認為怎樣才能寫好擬人句。
三、片斷寫作練習
提問:巨人為什么“特別”想念那個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男孩又來到了巨人的花園,會發生怎樣動人的一幕,請充分發揮你的想像力,運用擬人的手法寫一個片斷。
四、本課小結
讀童話是美好的,寫童話同樣是美好的。因為在讀、寫之中,你的心靈便得到了凈化,我向同學們推薦閱讀王爾德的《快樂王子》、《道林?格雷的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