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地理教案怎么寫
九年級地理教案怎么寫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來說明風海流形成的原因運用世界洋流模式圖和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解釋洋流的分布規律,提高學生歸納概括、化繁為簡、以簡馭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地圖分析風海流的成因,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畫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簡單模式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規律,提高對地理要素之間相互滲透和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理解。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所學的知識點能夠前后聯系,有效解決疑慮,分析問題的來龍去脈。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能力提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布圖,掌握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
教學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分布規律及利用等溫線地圖判斷寒、暖流。
教學過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類
1、洋流的概念: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找出概念中的關鍵詞:常年、穩定、大規模。
2、洋流的性質分類:介紹寒、暖流的概念,練習寒暖流的判斷
3、洋流的成因分類:介紹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有風向、地轉偏向力、海陸輪廓。其中,盛行風是最主要的動力。
過渡洋流的在盛行風的作用下,一旦開始運動后,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和海陸輪廓等因素的影響,而改變方向。現在我們一起結合剛才學習的洋流成因來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圖,看看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4、洋流的分布:
設問1:促使洋流常年、穩定的、沿一定方向運動的原因是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學過的盛行風。
設問2:在低緯信風、中緯西風和極地東風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運動方向如何?
引導學生看出低緯、中緯和高緯海區的洋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洋流流向與盛行風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引導學生從圖中得出洋流運動規律。
學生分別用紅筆和藍筆在“世界海陸分布輪廓簡圖”中畫出暖流和寒流,歸納寒暖流分布規律。
盛行風是洋流運動的主體動力,在北印度洋海區,盛行風向隨季節變化而改變,形成南亞季風。思考:南亞冬夏季風方向如何?學生在“世界海陸分布輪廓簡圖”中畫出南亞冬季風的方向,根據風向畫出北印度洋海區大洋環流。
(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通過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將全班分組,主要任務為:
閱讀“北大西洋暖流與西北歐氣候”?;卮?1)挪威卑爾根屬于什么氣候類型?與之同緯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氣候類型?(2)大西洋東西兩岸的自然景觀有什么明顯的差異?為什么?(3)北極圈內氣候寒冷,為什么會出現終年不凍港?
閱讀“秘魯寒流與南美大陸西岸氣候”?;卮?5)秘魯伊基克最冷月、最熱月的平均氣溫各是多少?該地屬于什么氣候類型?(6)南美西海岸的熱帶沙漠為什么南北延伸很長?
對兩組同學的答案進行補充。
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2、結合相關圖片,探究洋流對漁場的影響。
(1)課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漁場分布圖”
(2)學生觀察、討論、分析:①四大漁場中,成因相似的漁場有哪幾個?
②為什么寒、暖流交匯處的海區往往能形成大規模的漁場呢?③秘魯漁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組織活動讓學生探究洋流對航海、海洋污染的影響。完成活動后,回答本節課所提問題:哥倫布兩次航行為什么會花費不同的時間呢?
4、課堂小結
5、課堂練習
九年級地理教案怎么寫篇2
【教學重點】基礎工業的分布特點和四大工業基地的位置。
【教學難點】分析四大工業的特點。
【教學用具】我國煤炭資分布圖、中國主要油氣工業基地和石化中心圖、我國主要電力工業的分布圖
【教學過程】
(導入)前面我們學習了農業,農業是人類社會最基礎的物質生產部門,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而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是工業。
(板書)第八中國的工業
(活動)1.從自己身邊的日常用品中找出兩種工業產品;再找出兩種與工業無關的產品。
2.讀本提供的工業作用示意圖,說明圖中的每一項工業與你的那些活動有關。
(教師)如果說農業為人們提供了生活所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質資料,那么,工業則決定著人們吃、穿、用的水平,即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工業也直接影響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的現代化水平。
(板書)第1節基礎工業與主要工業基地的分布
一、基礎工業的分布
(活動)讀書回答:1.什么是基礎工業?
2.基礎工業包括那些工業部門?
3.有那些物資是這些基礎工業的產品?各舉一例說明。
4.假設生活中和生產中沒有了這些物資,會怎樣?
(、過渡)可見,基礎工業無論在人們生活中,還是在國民經濟生產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下面我們看看基礎工業的分布狀況。
(板書)1.煤炭工業
(活動)在地圖冊中找到“我國煤炭資分布圖”,復習回答煤炭資豐富的省區。
(教師)因此,煤炭資豐富的西、內蒙古、陜西,就是我國最主要的煤炭工業基地。
(板書)煤炭工業基地:西、內蒙古、陜西
(過渡)目前煤炭在我國能消費中比重是的,但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費比重卻不斷上升。
(活動)讀圖“中國主要油氣工業基地和煉油中心、石油化工中心”:
1.找出我國大型油氣田。
2.找出圖中的大型煉油廠。
3.觀察煉油廠的分布與油氣田的關系,并舉例說明。
(教師)我國石油、天然氣工業的分布多于油氣資分布一致,即在油氣產地,如:大慶、吉林等;另外,也有一些是建立在消費市場的,如: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
(板書)2.石油、天然氣工業:在油氣產地
消費市場
(活動)讀圖“中國主要油氣工業基地和煉油中心、石油化工中心”:
1.找出主要石油化工中心。
2.觀察其分布特點,并舉例說明。
(教師)石油工業也是以石油、天然氣為原料的。因此,其分布也是在油氣產地(如:大慶)和消費市場(如北京燕、上海金)。
(板書)3.石油工業
(承轉)電力工業是又一項重要的基礎工業,電力工業的發狀況,直接影響著人民生活水平和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
(活動)讀圖“我國主要電力工業的分布”:
1.我國電力工業的主要形式?
2.這兩種電力工業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3.我國的核電站集中分布在那些地區?試分析其原因。
(、板書)4.電力工業:火電廠—煤炭基地、大城市
水電站—河流中上游(長江、黃河、珠江)
核電站—東南沿海
()本節介紹的四項基礎工業中,有三項是能的生產工業—煤炭工業、石油、天然氣工業和電力工業。能被稱為“工業的糧食”,能的生產是我國目前的戰略重點。西氣東輸、西油東送、西電東送等工程,不僅帶動了西部的發展,同時也大大緩解了東部能緊張問題。
(反饋練習)
下列城市分別是哪項基礎工業基地:大慶、大同、北京、上海、南京、蘭州、錦州、廣州。
【板書設計】
第八中國的工業
第1節基礎工業和主要工業基地的分布
1.煤炭工業
煤炭工業基地:西、內蒙古、陜西
2.石油、天然氣工業
在油氣產地
消費市場
3.石油工業
4.電力工業:火電廠—煤炭基地、大城市
水電站—河流中上游(長江、黃河、珠江)
核電站—東南沿海
點評:
該教案的設計突出了教學重點“基礎工業的分布特點和四大工業基地的位置”,在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視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在一系列的相關討論中學習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主動探索式的學習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相互交流的能力。較好貫徹了教學目標的實施,教學設計結構嚴謹,注重景觀圖片的運用,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每一個讀圖環節中,都設計了大量而嚴謹的問題,由淺入深,形成鏈鎖讓學生思考、討論,有力的鍛煉了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參考。
九年級地理教案怎么寫篇3
教材分析
1、本章是從教學的整體出發,介紹了我國地形的總體特點和宏觀分布情況,我國的主要地形區,地形對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2、本節教材主要包括3個內容:地勢西高東低,山脈縱橫交錯,地形復雜多樣。
3、地形是組成地理環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同時有嚴重的影響著別的要素,如氣候、水文、植被、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等,因此,認識我國的地形特征,將為學習以后各章節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1、學生特點分析:
對中學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同時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上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從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學習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列表比較法,空白圖指認法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運用地形圖,總結出我國地勢特征以及各級階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識記各級階梯分界線的名稱。
(2)理解山脈走向的概念,能確認幾條重要的山脈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國的名山。
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討論地勢特征對氣候、河流、交通以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使學生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決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學習的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核心是讓學生認清中國地形的整體特征和我國的主要山脈,因此中國地形的特點和山脈分布是本課的重點。
而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這樣一個特點對氣候、河流、交通等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接,因此對于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
九年級地理教案怎么寫篇4
本節的主要內容包括鋒與天氣、低壓(氣旋)與高壓(反氣旋)。
這兩部分的內容都是先介紹一些基本概念,如:氣團(冷氣團、暖氣團)、鋒(鋒面、鋒線)、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高壓脊、低壓槽等,然后再說明受這些天氣系統的影響,會帶來怎樣的天氣或天氣會有怎樣的變化過程。最后都安排有一活動,這些活動既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又突出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書中給出兩個案例——臺風、寒潮,是本節所學的天氣系統帶來的兩個天氣實例,它們屬于自然災害中的氣象災害,它們的發生機制和規律與本節所學的天氣系統息息相關。簡易天氣圖的識讀。這是對第一部分知識掌握情況的檢測,可以由教師組織學生對教材中的活動展開討論和對圖2.24鋒面氣旋進行天氣狀況分析。
本節課的重點問題有二:①冷鋒及天氣。我國冷鋒活動普遍,冬季可遍及全國,夏季主要在黃河以北。②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與天氣。我國全年都受溫帶氣旋影響。夏季東南沿海主要受熱帶氣旋影響,大陸主要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冬季主要受蒙古冷高壓影響。低壓(氣旋)與高壓(反氣旋)與天氣知識的學習是分析、理解和預測我國天氣和氣候形成原因和過程的原理性知識。我國東部冬夏季風向的變化和降水的不同有力地證明了季風的存在,我國冬天的寒潮、夏季東南沿海的臺風存在有力地證明了天氣系統的存在,等等。目的讓學生感到所學是實際中存在的、有用的地理知識而不是空洞的純理論解釋。
本節課的難點也較多,應利用多媒體演示、圖示分析引導學生探究,區分冷鋒與暖鋒時關鍵是讓學生分清冷、暖氣團中,誰是主動運動的氣團;另外,冷鋒和暖鋒造成的天氣有很大不同,冷鋒天氣很復雜,暖鋒天氣比較簡單??捎脛赢嬔菔灸车卦阡h面經過的不同時段的天氣變化規律。在教學氣旋與反氣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轉方向時,可從分析成因入手,先畫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再根據地轉偏向的規律畫出風向。講解鋒面氣旋天氣的形成時,可用多媒體演示:氣旋中心輻合上升的氣流,而在氣旋所在的低壓槽部容易產生不同性質氣流的相遇,形成鋒面。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氣團(冷氣團、暖氣團)的概念;理解鋒的概念與分類;理解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高壓脊、低壓槽的概念。
2.從氣溫、氣壓、濕度、降水、風等幾個方面分析各種天氣系統的形成及其氣流特點,并綜合出各種天氣系統控制下的天氣狀況。
3.能運用簡易天氣圖,說明天氣系統的活動特點。
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能閱讀和簡單分析天氣圖,解釋天氣變化現象。
2.用案例說明氣象災害發生的原因和危害。
3.結合我國常見的天氣系統說明其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和動機。
2.培養學生唯物主義的認識觀,培養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3.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冷鋒的形成及其天氣過程。
2.氣旋和反氣旋的形成,氣流特征及其天氣特點。
●教學難點
1.冷鋒與暖鋒的判斷,理解冷鋒天氣與暖鋒天氣。
2.氣旋與反氣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轉方向。
3.天氣系統圖的分析,特別是理解鋒面氣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設備及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要求學生提前一周收看天氣預報,了解近期的天氣狀況;收集與臺風、寒潮相關的資料;收集1~2條天氣諺語)
[新課導入]
從當天的天氣狀況引入。
師:有哪一位同學能夠根據昨晚的電視天氣預報,說出今天的天氣如何?
生:(據現實情況回答)
師:大家回憶一下前兩天的天氣與今天有什么不同?
生:(據實際情況回答)
師:天氣現象是我們最能感受到的一種自然現象。這種自然現象是不斷變化的,不僅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的天氣有晴、陰、雨、雪等變化,而且同一時間不同地區的天氣也不相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會弄清其中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我們還可以進行初步的天氣預報。下面我們就學習“第三節常見的天氣系統”。
(板書)第三節常見的天氣系統
推進(新知識傳授)
[教師精講]
師:常見的天氣系統主要有鋒、氣旋和反氣旋。我們首先來學習“鋒與天氣”。
(板書)一、鋒與天氣
師:要了解鋒的形成,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氣團?
生:水平方向上溫度、濕度等物理性質分布比較均一的大范圍空氣,叫做氣團。
師:“大范圍”說的是氣團的空間尺度;“性質均一”意味著氣團內部的一致性;“大范圍空氣”指氣團是由空氣組成的。那么當冷暖氣團相遇時,會出現什么情況?
(動畫演示)鋒的形成——冷暖氣團相遇
(學生合作探究、討論回答老師提問)
師:冷暖氣團相遇時,它們的交界面能與地面垂直嗎?
生:不能。
師:冷暖氣團相遇,它們的交界面與地面能平行嗎?
生:不能。
師:冷暖氣團相遇,它們的交界面是傾斜的。冷暖氣團的交界面兩側,哪個是冷氣團,
哪個是暖氣團,為什么?
生:因為冷氣團密度大,暖氣團密度小,所以在交界面下方一側的氣團是冷氣團,在交界面上方一側的氣團是暖氣團。
師:很好。誰來回答一下,什么是鋒?
生:冷暖兩種性質不同的氣團在移動過程中,它們之間的交界面叫做鋒面。鋒面與地面相交的線,叫做鋒線。一般把鋒面和鋒線統稱為鋒。
師:很好。鋒面兩側的冷暖氣團的溫度、濕度、氣壓有什么不同呢?
生:暖氣團的溫度高、濕度大、氣壓低,冷氣團的溫度低、濕度小、氣壓高。
師:正確。那么一上一下不同性質的氣團會穩定存在嗎?
生:不會。
師:鋒面附近是個天氣變化劇烈的地帶,鋒面附近會造成什么樣的天氣呢?
(動畫演示)鋒面附近天氣
生:(合作探究)鋒面附近會有一系列的云、雨、大風、降水等天氣。
師:你看鋒面降水雨區位置主要在冷氣團還是在暖氣團一側?
生:鋒面降水雨區位置主要在冷氣團一側。
師:要特別注意:云、雨、大風等天氣現象只出現在鋒面附近。
(動畫演示)冷、暖鋒動態移動過程
師:在鋒面移動過程中,根據冷暖氣團所占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將鋒分為冷鋒、暖鋒和準靜止鋒。冷暖鋒面是怎么形成的呢?甲、乙兩圖中冷空氣和暖空氣的運動方向是怎樣的?其結果如何?
生:甲圖冷空氣主動向暖空氣移動,形成冷鋒。乙圖冷空氣-后退,說明暖空氣強大,主動向冷空氣移動,形成暖鋒。
生:都有暖空氣沿鋒面做上升運動。
師:暖空氣沿鋒面做上升運動,氣溫下降,水汽凝結,會形成云雨天氣。冷鋒降水區域多發生在鋒后,暖鋒降水區域多發生在鋒前。記的還是:鋒面降水雨區位置主要在冷氣團一側。
師:冷暖鋒面的坡度及符號有何不同?鋒線凸出方向有何特點?
生:(合作探究)冷鋒面的坡度較大,符號是三角形;暖鋒面的坡度較小,符號是半圓。冷暖鋒的鋒線凸出方向都與鋒面移動方向一致。
(過渡)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了冷暖鋒的形態和符號不同,產生降水的區域也不同。那么,當一冷鋒或暖鋒經過我們這里時,我們將感受到怎樣的天氣變化過程呢?
(板書)1.冷鋒與天氣
(動畫演示)冷鋒動態移動過程
(投影文本)
1.設甲、乙、丙為三個城市,此時,三個城市的天氣有什么不同?
2.設甲、乙、丙為同一個城市的三個不同時間,這個城市將經歷怎樣的天氣變化過程?
生:(合作探究回答)
1.甲、乙、丙三個城市分別是冷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的天氣。甲城市還在暖氣團的控制下,氣溫高、氣壓低、天氣晴朗;冷鋒正好移動到乙城市區域,乙城市應該是陰天、雨雪、刮風、降溫天氣,氣壓也有所升高;丙城市則是冷鋒過境之后,冷氣團替代了原來的暖氣團,氣溫下降,氣壓上升,天氣轉晴。
2.如果甲、乙、丙為同一個城市的三個不同時間,這個城市將經歷以下天氣變化過程:在甲時刻,該城市在暖氣團的控制下,氣溫高、氣壓低、天氣晴朗;在乙時刻,冷鋒正好移動到該城市區域,該城市應該是陰天、雨雪、刮風、降溫天氣,氣壓也有所升高;在丙時刻,冷鋒已經移出該城市,該城市原來的暖氣團被冷氣團替代,氣溫下降,氣壓上升,天氣轉晴。
師:(動畫演示)暖鋒動態移動過程
(板書)2.暖鋒與天氣
(投影文本)
1.設甲、乙、丙為三個城市,此時,三個城市的天氣有什么不同?
2.設甲、乙、丙為同一個城市的三個不同時間,這個城市將經歷怎樣的天氣變化過程?
生:(合作探究回答)
1.若甲、乙、丙為三個城市,此時,三個城市的天氣分別是暖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的天氣。甲城市正處在冷氣團的控制之下,氣溫低、氣壓高、天氣晴朗;乙城市暖鋒正在過境,由于暖鋒移動的速度較慢,云層加厚,多形成連續性降水;暖鋒已經移出丙城市,丙城市此時正受暖氣團的控制,氣溫升高,氣壓降低,天氣晴朗。
2.若甲、乙、丙為同一個城市的三個不同時間,這個城市將經歷以下的天氣變化過程:在甲時刻,該城市在冷氣團的控制下,氣溫低、氣壓高、天氣晴朗;在乙時刻,暖鋒正好移動到該城市區域,該城市應該是云層加厚,多形成連續性降水;在丙時刻,暖鋒已經移出該城市,該城市原來的冷氣團被暖氣團替代,此時正受暖氣團的控制,氣溫升高,氣壓降低,天氣晴朗。
(投影表格)
冷氣團運行
暖氣團運行
甲(鋒前天氣)
乙
(過境時天氣)
丙(鋒后天氣)
冷鋒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抬升
暖氣團控制,氣溫高、氣壓低,天氣晴朗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天氣
氣溫下降,氣壓上升,天氣轉晴
暖鋒
冷氣團后退
暖氣團主動沿鋒面爬升
冷氣團控制,氣溫低,氣壓高,天氣晴朗
云層加厚,多形成連續性降水
氣溫升高,氣壓降低,天氣晴朗
師:鋒面一定能帶來降水嗎?
生:不一定。
師: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沙暴天氣,就是冷鋒快速移動造成的。
(小結)影響我國天氣的鋒面主要是冷鋒,在我國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如:冬季及秋末、初春的寒潮,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沙暴天氣,都是冷鋒快速移動造成的。
(過渡)剛才我們認識了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而形成的冷鋒,以及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而形成的暖鋒,如果冷暖氣團勢力相當,又會形成什么樣的鋒呢?它會帶來什么樣的天氣呢?
2018年7月19日星期四
91
生:(合作探討)
當冷暖氣團勢力相當的時候,會形成準靜止鋒,鋒面就會在一個地區停留或來回擺動,會給當地帶來連續性的陰雨天氣。
(板書)3.準靜止鋒與天氣
師:我國在哪幾個地區哪幾個季節會受到哪幾個準靜止鋒的影響?
生:初夏時,冷暖氣團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相遇,勢力相當,形成準靜止鋒,陰雨天氣會持續一個月左右,俗稱“梅雨”。
師: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影響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準靜止鋒叫江淮準靜止鋒。冬季在云貴高原上還有一個昆明準靜止鋒,這是由于云貴高原地勢較高,削弱了從西伯利亞吹來的冷氣團的勢力,盤踞在云貴高原上的暖氣團與之勢力相當,這兩個冷暖氣團相遇就形成了昆明準靜止鋒,冬季的昆明、貴陽也是陰雨連綿。
師:我們知道暖鋒的天氣多是連續性降水,而準靜止鋒也會帶來連續性的陰雨天氣,那么這兩個鋒的區別是什么?
生:(討論回答)
(投影)列表比較暖鋒和準靜止鋒的區別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三種鋒,冷鋒、暖鋒和準靜止鋒,它們的成因不同,形成的天氣也不同。希望同學們課后認真復習鞏固。
九年級地理教案怎么寫篇5
一、課標要求
學會使用地圖辨別方向和在地圖上量算不同地點之間的實地距離;學會根據學習和生活的某些實際需要選擇常用的地圖,并能自主查找所需的各種地理信息,逐步養成用圖的習慣。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的內容主要包括地圖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圖例,地圖的使用與選擇幾個方面。在地理學習中,地圖是最基本的工具。本節內容對學生學習地理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對學生現實和未來的發展具有實際價值。
(2)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剛從小學升上來,很多仍以小學的學習方法和態度理性對待初中課程。從地理學科看,他們讀圖分析和總結能力非常有限。本節知識與生活聯系緊密,不是抽象的陳述,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初一學生注意力易分散,可以創設適宜的教學情景和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體驗地理樂趣又收獲知識。教師應該適當的加以引導,增強學生讀圖分析、總結的能力,培養學以致用的良好意識。學生呢,則在小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動參與、積極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根據使用目的、需要,合理選擇地圖類型和比例尺。
2.過程與方法
學會用比例尺量算距離,舉例說明如何在地圖上識別方向。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的興趣和精神,逐步養成根據實際需要選用地圖的習慣;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四、重難點分析
重點: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
難點:比例尺大小的辨別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五、教具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法、啟發法、講述法
七、教學時間:40分鐘
八、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學活動設計意圖【謎語導入】【謎語】“高山不見一寸土,平地不見半畝田。五湖四海沒有水,世界各地在眼前?!辈乱坏乩斫虒W用具。
【提問】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上地圖?怎樣閱讀地圖?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地圖的閱讀這一內容。猜謎語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鍛煉開口表達能力。【講授新課】
一、
比
例
尺
【提問】觀察臺灣島地圖,思考:你能在地圖上看到什么?你能從這幅地圖中獲得哪些信息?是怎樣獲取這些信息的?——由此引出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思考】一張地圖怎么能容下五湖四海、世界各地呢?通過“縮小”引出比例尺。
【學生活動】找出比例尺含義及公式,思考比例尺有幾種表示方法?(讀P17第一段)
(分別是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練一練】
1.圖上距離1厘米,實際距離500米,比例尺是多少?
2.圖上距離1厘米,比例尺1:200000,實際距離是多少?
3.量算書本P16的圖1.22中臺北到高雄的距離。
【學生活動】自主學習完成書本P22的活動題1。
【講解】比例尺與表示范圍以及地理事物內容之間的關系。特別是難點比例尺大小的比較。
【總結并提問】
1.去北京旅行辦事,應該選擇什么地圖?
2.想了解北京在中國的什么方位時,應該選擇什么地圖?
讓學生開動腦筋。
通過舉例,讓學生更輕松地理解、接受本節課的內容。
通過習題鞏固比例尺的相關內容。
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合作學習、探究的能力。
聯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地理。
九年級地理教案怎么寫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2.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
3.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溝谷和河谷的演變關系。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理解事物是發展的,發展既有內部條件,也有外部條件。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河流的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學難點
河流侵蝕的不同類型。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以山岳地貌為例,學習了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種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板書)。
[教師精講]
師: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們在自然界中所見到的最常見的地貌種類之一。請看下面兩幅圖片。
(出示圖片“三峽地貌”“崇明島”)
師:以上兩幅圖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們的成因相同嗎?
生:成因不同。三峽是長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蝕地貌;崇明島是長江攜帶的泥沙在河口堆積而成,是河流的堆積地貌。
師:分析得很正確!這兩種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結果,只不過它們是在不同的條件下形成的地貌,讓我們首先來認識河流侵蝕地貌。
(板書)(一)河流侵蝕地貌
師: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會破壞并帶走地表的物質,形成侵蝕地貌。河流的侵蝕主要有三種類型,由于它們對地表的侵蝕方向不同,因而對河谷形態的影響也不同。這三種類型是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
(播放錄像“虎跳峽”或出示圖片)
師:同學們一定為虎跳峽洶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從高處奔流跌落而下,對河谷的巖石有著強烈的沖刷作用。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這種侵蝕的最終結果會使河谷怎樣發展?這是三種類型中的哪一種?
生:(討論后回答)強大的流水作用會侵蝕巖石,使巖石向著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漸消退,這是溯源侵蝕。
師:非常好。這種侵蝕會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從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發育。請大家再看虎跳峽的橫剖面圖,像英語字母中的哪個字母?
生:“V”字形
師:對!虎跳峽處于長江的上游,在長江的發育過程中處于較晚的時期,也就是河流發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積較小。
(出示圖片“長江三峽”)
李白的詩《朝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p>
師:這首詩描寫了三峽壯麗的景色,江如奔馬,舟若飛箭。請大家思考:三峽的橫斷面像英語字母中的哪個呢?這種侵蝕是三種類型中的哪一類呢?
生:三峽橫斷面呈“U”形,屬于“下蝕”.
師:很好!三峽的成因是地殼運動導致構造裂隙,水流順構造裂隙強烈侵蝕、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縱深方向發展。
材料:荊江是長江自中國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陽縣城陵磯段的別稱。全長420千米,而直線距離僅約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腸”之稱。每逢汛期,從上游洶涌而至的洪水在這里左沖右突,兩岸堤防險象環生。據史載,新中國成立以前的450年間,荊州江河堤防潰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師:人們常說“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請同學們看圖片和材料思考討論,為什么說荊江河段險呢?
生:(討論后回答)因為荊江河段特別彎曲,所以水流不暢,容易潰堤。
師:說得很好。那么請同學們思考:荊江河段的河流侵蝕屬于哪一種類型呢?它又會產生怎樣的河流侵蝕地貌呢?
生:屬于側蝕。它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向橫向發展。
師:不錯。我們已經了解了河流的三種侵蝕方向及其對河谷地貌的影響,那么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呢?即陸地上本沒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閱讀課文并思考討論。
(出示圖片“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面貌”)
師:黃土高原上有著這么多的溝谷,為什么它們卻沒有形成河谷呢?溝谷和河谷的區別究竟在哪里呢?
生:河谷是由溝谷發育而來的。溝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蝕和溯源侵蝕作用很強,從而使溝谷不斷加深和延長。當溝谷深及地下含水層時,地下水開始匯入溝谷。如果溝谷獲得了穩定的地下水補給,溝谷就逐漸演變成了河谷。
師:很好!發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積比較小,橫剖面呈“V”字形?!癡”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請看下圖并思考討論:圖中A、B兩點哪里更適于建河運碼頭,說明理由。
生:B點。A點是凸岸,水流緩慢,泥沙堆積;B點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蝕作用強烈,因此水深較深,適合做碼頭。
師:分析得很好!請讀教材圖4.17,這種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不停地進行,河谷將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呢?
生:出現連續的河灣。河灣不斷向兩側擴展,最終將河谷展寬,并在河谷內堆積大量泥沙。
師:對!這個時候,河谷的發育就進入了成熟期。同學們看c圖,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態有何特點?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較寬,橫剖面呈槽形。
師:不錯。我們了解了河谷的形成過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態,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實例,看看大家對剛才學的內容掌握得如何?
(P84活動)
(學生閱讀材料,教師出示張家界有關圖片)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
張家界的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巖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蝕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峽谷,是由于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強烈,來不及將河流拓寬,從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窄成線形,河流兩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間灘多水急。
師:從張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過程可以知道,雖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結果,但張家界特殊而秀險的河谷地貌也離不開地殼的抬升作用。
(活動探究)
課后讓學生自己到網上尋找一些冰川、風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觀圖片,試著描述它們的特點并推測其形成過程。
課后習題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